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
根據高雄縣府4/30最新統計數字,實際居住在園區內者約有451戶,共1597人;其中在縣府調查的351戶中,有176人表達有求職意願。不過,居民也表示,在農忙期間,園區內仍有不少人在山上務農。等農忙結束後,就業需求可能再增加。
目前縣府仍以永齡有機農場為主要就業政策,輔以勞委會、原民會、勞工局提供短期工作。原民會在園區內釋出的58個工作,在5/14完成甄選並已經上工。包括巡狩隊、環境清潔、幼童及老人照護、手工藝等,期限到今年11月中旬。
但不論是何種工作,目前仍是臨時性的居多,或仍在職訓階段、不是正式聘雇。離開原鄉熟悉的生活模式,工作、開銷都改變了,如何能有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以便及早自立,是大家最關切的事。
永齡有機農場,政府力推的長期就業機會
在規劃永久屋政策之初,從中央到縣府,都極力結合慈濟大愛園區,與鴻海集團的永齡有機農場,希望打造重建政策上,災民能安居並樂業的國際示範區。
雖然目前,慈濟基金會已表示,在就業上不會與永齡農場攜手合作,但永齡農場的工作機會,仍然是縣政府力推的重點。
永齡農場現在委託巨農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規劃構想中,是輔導六年為期,前三年,由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三年後,巨農周俊吉董事長表示「三年就能幫他們到有機認證。」拿到認證即可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並讓員工學習自己管理,最後脫手交由員工自行正式營運。
而營運方式,不會採用「分配兩分地給個人」的模式,而是由員工分組管理不同田區,達成一定生產數量,每月領固定薪資,多出的做為紅利。以農場62公頃面積,在農場約可提供60~100名額,為真正可穩定發展的長期工作。
目前農場的現況仍處於整地、基礎建設階段;所聘僱的工作人員,也要經過職訓、試用期才有可能正式錄用。目前與南區職訓中心、高雄大學合作職訓,甄選人員也由職訓單位進行。
雖然最多可聘用到100人,但在農場內工作人數為47人,其中約有32~34人是來自園區。農場工作上,還未正式學習有機農業技術,現以協助整地和搭建基礎設施為主。薪資比照職訓津貼,每日八百元。
除此,永齡農場所能提供的其他工作,仍屬短期。因為已解決之前的土地取得問題,建照也核發,將展開農場內溫室、倉庫、理貨場、推廣教室等建設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約可提供120名工作機會。周俊吉董事長表示,從本星期決標,到七月底需完成工程,即這次的工作為期約兩個月。
至於縣府力推的長期工作機會,可提供60~100名,現在卻只有47位在工作,其中只有30多人來自園區的問題,周董事長坦承,在聘雇上確實遇到困難。他表示,有時面試通過的,最後經通知卻不一定來工作;也有些人實際工作後,發現和自己的預期有落差而離開;甚至也有人詢問,是否可以在農忙期讓他回山上先做自己的農務,再回來工作。
居民與永齡農場工作模式的落差
據悉,園區居民對於農場工作的認知、工作模式,確實有一定的落差。
山上的務農習慣不同,在自己的園地裡,利用清晨、傍晚工作比較多,午間太陽最炙的時候休息;但在永齡農場既為受聘用的員工,就必須遵守一定的上下班時間。另外,很多居民不了解工作內容,有不少人以為工作內容是可以直接學習有機技術,但實際上農場目前仍在整地、做基礎建設。在工作辛苦、薪資也是一天800元的情形下,有人選擇乾脆出外找臨工。
也有不少人,原本在原鄉就有農園,農忙採收的時候,仍要以回山上照顧農事為優先。一位不具名的居民曾透露,「我有應徵上了,他們有叫我上班,但是我還是要先請假。」因為他必須回山上採梅子。
桃源鄉重發展協會張瑞雄認為,居民對於永齡農場工作持觀望態度,另一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很不明確。」
他表示,曾參與永齡農場、高雄大學的開會,「他們說,培訓的不代表將來會用,但如果要用會以培訓過的為主。」造成居民顧慮:會不會到頭來這又是一個短期工作?
對此,周董事長表示,確實來應徵的居民,對於工作內容、聘雇方試、農場需求人才,有認知上的落差。他認為有必要進入園區辦場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周董事長已接洽了重建會的委員,希望透過委員協助,能在五月底前,進入園區辦一場說明會,藉此建立更暢通的管道。
而除了在位於月眉、面積約62公頃的永齡農場,永齡基金會另有一個在杉林分場,佔地達99公頃。農場應缺乏地下水、地表也乏水路經過,遭遇可能無水灌溉的窘境。吳揆指示中央重建會協助解決,尚無回音。
周董事長表示,其實目前也許還不需要用到分場,原因是「也要看就業需求是不是有這麼多。如果有到300、400人,我們才考慮動到那塊地。,因此永齡預計開發的「杉林分場」目前暫時閒置。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以提供職訓為主
慈濟的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可提供園區內的工作大約為以工代賑、傳藝班。以工代賑已經在4/10截止,園區內的工程目前是由外包的包商僱請工人,繼續第一期未完成的工作。
傳藝班部分,有編織班、串珠班、石(/木)雕班,每班10~15人,約有三、四十人在內工作。由於報名眾多,慈濟公關組的陳師姐表示,會以抽籤決定。但也有男姓居民表示,除了雕刻班,傳藝班都是以婦女居多,似乎婦女取得名額的機會較高。
在四月初,傳藝班原本一天八百元工資,降為四百元,從上午八點工作到下午三點。生活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傳藝班的目的是讓參與者習有一技之長,算是職訓的一種,「職訓就要比照職訓的津貼。」所以每月為一萬多元。也參加傳藝班的一位婦女劉太太搖搖頭道:「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元..」認為這樣的津貼其實不夠每月的開銷。
而傳藝班的作品,目前似乎也未規劃出良好的行銷平台。在木雕班工作的Anika就說:「慈濟只是讓我們學一樣東西。」對於職訓完成後是否有銷售平台、或長期就業的安排,他搖搖頭表示不清楚。
另外,慈濟社工組陳師兄也表示,慈濟將接洽成衣廠創造部分就業機會,讓居民用家庭代工的方式,「做多少算多少(工資)。」他表示,成衣廠的老闆為慈濟人,所以由基金會媒合創造就業基會,聘雇與支薪都由成衣廠方面處理,慈濟只擔任媒合角色。
至於慈濟基金會陳小姐在三月底受訪時曾表示,慈濟基金會將規劃另外取得台糖土地,開辦有機農場,讓每戶可以分到兩分地,但目前未有動靜。對於記者詢問此農場下文,桃源鄉代表陳良輝主席說:「我們不能說什麼都靠慈濟,還是要靠自己。」
慈濟基金會的以工代賑工作已經結束,現由外包廠商完成園區建設,聘僱的工人以由外包廠商決定。有部分曾參加以工代賑的園區住民,也有不少來自美濃、旗山、杉林等附近地區。
政府與各民間協會,希望寄託在觀光
園區內,目前有來自各地區的意見領袖,籌備協會,希望配合政府的觀光政策、接洽政府資源,為園區內創造工作機會,包括桃源鄉重建發展協會,籌備中的「高雄縣大愛生態社區關懷協會」等。
目前中央政府與縣政府的對未來的產業規劃,是將來會把杉林大愛園區、永齡有機農場都納入重建示範點,與附近的小林紀念公園、五里埔基地,以及同路線的旗山商圈、甲仙商圈等,一併列為重建示範點,形成一條觀光廊道,包裝行銷。縣府重建會王主任表示:「就像南投九二一重建好之後,很多人會想去看一樣。」
為了配合觀光,園區內會興建商店街、舉辦販賣手工藝和原鄉農產的市集,廣場會表演原住民歌舞,吸引觀光客。
目前是自主管委會籌備委員的陳良輝主席表示,他也是一個協會的籌備委員,希望在別於管委會之外,成立一個「大愛園區居民共有」的協會,除了協會可以向勞工局、原民會等申請更多短期工作外,也希望藉由協會申請園區附近,一塊約20公頃的台糖土地,開發作為居民婚喪典禮的廣場,並同時可以辦活動、開放給遊客觀光,收取停車費、攤位租金等,做為居民的共有的收入。
桃源鄉發展協會張瑞雄執行長則表示,他認為園區內就可以規劃表演的空間,園區本有商店街的規劃。他希望將桃源鄉山上、山下做一體規劃,如在園區興建展售中心、漂流木賣場,把原鄉的農產帶到園區內販賣、增加收入等。
無論何種構想,政府和園區內運作的協會,仍把未來的產業、就業希望放在觀光。不過,這些規劃目前仍是藍圖,園區內也連商店街都未動工。將來是否能落實、對居民的助益,仍待觀察。
居民的問題:要失業了嗎?
眼前,除了靠政府和慈濟基金會釋出的短期就業、職訓輔導之外,居民盼望的長期工作機會仍沒有具體的著落。勤和村的高大哥認為,現在還是農忙時節,等到農忙結束,「失業就要開始了。」
他表示,目前園區內缺少工作,短期工也讓大家覺得不穩定。慈濟無法提供工作,政府提供的臨工也都由鄉公所釋出。雖然大家的戶籍未遷,理應在鄉公所管轄之內,但已到了永久屋,也就很少有機會分配到鄉公所的臨工。「鄉長會說,你們下去了,機會留給山上的人。」
高大哥表示,「那時政府說過,下來的,不怕你沒工作。」當時安置在營區,勤和村有人選擇回到山上、有人選擇到山下生活時,其中的爭議之一就是如何就業及自立的問題。當時他主張住進永久屋,但現在園區內的工作機會不如預期。「我的煩惱是,現在(勤和村)還沒有人來問我工作什麼的,等到有人來問我的時候,怎麼辦?怎麼跟他們說?」
(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