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泰武村 – 小地方新聞網

遷村前最後一場豐年祭 泰武期待文化館傳承歷史

泰武村遷村前最後一次豐年祭,族人共飲連杯酒、吟唱古謠和跳舞。遷村後,是否能在未來的永久屋基地保有豐年祭等文化傳承,泰武村重建委員會正在尋求解決之道。

前言

泰武村遷村前最後一次豐年祭,於8月13日在大頭目阿拉依樣(Arangiyan)住家前廣場舉行開幕儀式,泰武村長丁國屏、泰武鄉公所社會課長周利雄及泰武鄉民代表會主席雷正輝等人皆到場參與,穿插族人共飲連杯酒、吟唱古謠和跳舞活動。對於遷村後,能否繼續在永久屋基地保有豐年祭等文化傳承,村民大都寄望於未來尚在籌備的「部落文化館」,但文化館的設立,須由村民自籌經費,外界NGO團體並無援助,泰武村重建委員會往後仍須尋求解決之道。

image001

遷村前夕‧豐年祭

8月13日一早,泰武村大頭目阿拉依樣的家門前,擺滿小米酒、Cinavu(芋頭粉或小米包裹豬肉)及Avai(小米糕)等傳統美食。Vuvu(老人家們)都穿上傳統服飾、嘴裡嚼著檳榔,坐在象徵頭目家族的石碑前,聽著來賓們致詞。他們頭上別著花圈、百合花或羽毛,分別象徵不同的傳統地位。

泰武鄉民代表阮惠珍、泰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顏和、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以及前任泰武鄉民代表會主席華安義等人,皆列席大頭目旁。頭目致詞完畢後,眾人便將桌椅搬到一邊,有默契地牽手圍圈,輕鬆地跳起舞來。

image003 image005
(左)眾人在頭目家前的廣場,圍圈跳舞,現場也有許多紀錄團隊。(右)大頭目阿拉依樣,著傳統服飾。

image007
(上)來賓與部落人士共飲連杯酒。

也許舉辦時間並非週末假日,現場除了頭目、各家族Vuvu之外,很少看到年輕人。泰武鄉公所農業觀光課辦事員呂瑞芳,分享他小時候回部落參加豐年祭的人潮盛況:

「以前我記得最熱鬧的地方是派出所旁,有個叫『駐村辦公處』的地方,那邊幾乎每個豐年祭晚上都會辦晚會,(人)多到在屋簷上看表演,因為中間沒有辦法進去。(那時)我大概國小吧,不曉得為什麼之後(參與者)越來越少。」因為是遷村前最後一次在原鄉舉行,部落對此也很重視。

「過去辦豐年祭(場面)比較普遍,今年活動比較擴大。刺球以前沒辦,今年特別(加入)…我們在這個村莊可能是最後一次舉辦活動,(場面)弄比較大一點」泰武村長丁國屏說。

原本刺球僅能5年辦一次,但由於今年的特殊性,泰武村仍然破例進行,並且在遷村後的第一年豐年祭,仍會再辦一次刺球,並依此為下一個5 年週期的計算開端。

image009image011
藤球尾端綁著塑膠紅繩,拋球者將球甩到空中,掉落時用竹竿戳接。

前任代表會主席華安義,本身也是頭目家族的一員,他跟我們講解刺「球」的涵義:「以前(部落)5年要出草一次,出草回來的人頭(拿)來刺。後來日本人說這樣不對,於是原住民就做(藤)球,圓圓的假裝人頭。」可惜的是,刺球編法在泰武村即將失傳,這次的藤球是委託來義鄉古樓村耆老協助,60幾歲的華安義也只有小時候看長輩製作的模糊印象。

最後一次在部落舉行豐年祭與刺球,老村民的心中是否感到不捨?「我覺得把村莊放棄很可惜,在這裡空氣好,雖然交通遠了點,但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地方」丁國屏說。華安義也認為:「像我們已經習慣這邊氣候,所以不想搬,但政府說危險,下雨天大家都會緊張啊,村莊都有下滑的趨勢。」永久屋動土典禮早已舉辦,泰武村遷村已成定局,如何將部落既有文化資產移植到永久屋,也是部落人士要面對的挑戰。

遷村之後‧文物館

永久屋基地的土地規劃,目前留有一塊公共用地,部落人士希望能在此蓋一間「文化館」,移植部落文化資產,並利用剩餘空間舉辦豐年祭等大型活動。這個構想雖然值得期待,但建設經費的籌措卻有待解決。

「文物館是我們(泰武)部落的需求,希望能以(仿古)石板蓋一棟5、60坪的建築。但紅十字會沒有答應幫忙蓋,它說已經幫我們蓋了活動中心、咖啡工廠」泰武鄉公所民政課長莊德才說。

永久屋認養團體紅十字會,並沒有要幫泰武村籌「蓋」文物館,而是採取「劃」一塊公共用地的方式,保留該區塊的使用彈性,讓村民自行決定用途。紅會採如此作法,也是出於公平考量,它所認養基地並非單只有泰武村。「當初泰武村設文化館主要目的是保存文化、文獻,但紅會不能獨厚泰武村,因為別的(災區)永久屋沒有這種設施,只能幫忙蓋活動中心及咖啡展示館」莊德才說。那泰武村民要如何自籌建設經費呢?

「要往重建會、原民會去爭取經費,上面到目前為止還沒答應可以蓋。重建會的回答是,蓋起來後,營運要有人、經費去養護開支。但部落是用比較簡單的角度去看待文物館,(認為)只要蓋館體、把設施弄進去,以後的營運部落會自己想辦法」莊德才接著說。莊認為,如果文物館工程發包,經費將達上千萬;部落如自行雇工購料,也需5、6百萬。

向外爭取經費,部落就必須對文物館的定位有清楚目標。「每個建築物不可能你要求就(拿到經費)…這要寫計畫,說明建築物的用途,有什麼文化背景、價值意義」雷正輝解釋。未來部落如果要賦予文物館傳承歷史的角色,在爭取經費的同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文物館的價值何在。

遷村不遷村?泰武與政府仍在協商中

排灣族的泰武村,原居地看似尚可居住,但因潛在危險性高,居民也面臨遷村與否的壓力。但一旦需要遷村,政府並無提出完整配套措施,與居民所需相差甚遠,目前仍在持續協商中。

前言:

泰武村,泰武鄉內的排灣族聚落,與南邊的來義鄉、春日鄉同屬中排灣,位於北大武山以南。88風災中,泰武鄉內有災情傳出並且面臨遷村討論的是泰武村與佳興村。風災過後近五個月,才就續完備的忠誠營區安置所,將於1月1日舉行入住典禮,預計可納110戶泰武鄉、來義鄉的居民。

不過,泰武村內災情多為地層滑動,道路出現裂痕但房屋本身尚可居住,因此只有雨季危險時才會搬入安置所。雖然目前居民仍可住在家裡,但是村仍然面臨遷村與永久屋選擇的重建難題,以下為記者的追蹤報導。

4-4215192173_b2af4a2177

(上)從泰武村望向對面山崩處

(下)部落內道路狀況仍好,但整體有危險之虞。

9-4215175483_014a26f1d6

回鄉,還是繼續離鄉?

近年來屏東發展單車國道,泰武村即是自行車大賽的終點,山景宜人又距離平地不遠,成為單車客熱愛的路線之一,沿著縣道屏102-1,從平地行政中心所在地的部落佳平村一路往山上,平日也可見不少單車騎士,很多攀登北大武山的山友也將此地當作登山前的補給站。通往泰武村的山路在88風災過後幾天便恢復正常,除了部分路面小有凹洞,交通算相當通暢。

沿途零星幾家鐵皮屋頂土雞城,白天服務單車行旅的客人,晚上招待上山賞夜的遊客,這也是山區常見的人造風景之一。進入海拔八百公尺的泰武村,便瞥見木造露天咖啡小屋,這裡唯一一家咖啡小店,由一對年輕姊妹所開,營業兩年多,主要的收入來自假日單車人潮,也因為旅遊人潮湧入,才讓日本時代留下的咖啡樹,四年前重新開始進入部落的經濟生產線。

2-4215967588_87c1c60e5f

(上)泰武咖啡主人,莊春櫻姊妹(下)泰武村的咖啡品種─阿拉比卡。

6-4215183149_c83d4b76ab

泰武村人口外流嚴重,一如許多山地原鄉,青壯年為了生計在外地打工,留下老人和幼子。開咖啡屋的莊姓姊妹,是少數回來部落工作、生活的年輕人,姊姊莊春櫻說,這兩年因為開始發展咖啡產業,有整地、砍草、採收等工作讓年輕人回來,部落人似乎漸漸看到回鄉發展的可能性,再加上外面景氣也不好,大家比較有意願搬回來,但今年發生風災,讓很多想回來的腳步又遲疑下來。

莊春櫻看見微露曙光的部落發展,「好不容易能在自己的地方賺錢、養家,要我們放下這裡的一切搬去別的地方,很難。」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咖啡,收成的生豆賣給山下的中盤。

在自己的土地上居住不需要房租,海拔高、夏季涼爽所以也沒有人裝冷氣,電費可以更省,「這裡沒有錢照樣過生活」泰武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雷正輝說,「搬出去不是只需要房子,生計、就業都是問題。」

1-4215968664_7e59487ab4
泰武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雷正輝先生

在村內經營雜貨店的莊道吉先生,六十歲。年輕的時候在外頭作鐵工、板模,「年紀大了,外面工作大概55歲以上都不會請你,現在作板模要會量尺寸,材料都寫英文字母,我們跟不上時代了!」回鄉生活的莊先生有一分多的農地自己種些小米、芋頭、地瓜、咖啡簡單維生,是村內44戶申請安置中心的居民之一。

原本泰武村有70多戶申請,而安置中心只能容納44戶,於是部落自行協調,自己或親友在潮洲有房子的,就把機會讓給沒有房子或無法就近依親的人。莊先生在鄰近地區沒有房子,也沒有親人可以借住,所以能夠申請到安置所。不過他的房子完好可住,農地也沒有受損,只有在雨季危急的時候,才會搬去安置所。對於政府所提出的永久屋政策只擁有地上物沒有土地所有權,他無法接受。

3-4215965732_5ca4718a05
居民莊道吉先生

永久屋分配,分戶是一大問題

除了土地與房屋所有權問題,永久屋戶數與坪數分配也是居民相當在意的重點。目前擁有157戶數的泰武村,居民多為分戶居住,有的是原戶籍地一門牌地址有數戶居住,如兄弟姊妹成家後分戶,長子(女)繼承本家戶籍,其他人在本家旁自立蓋屋,但沒有合法門牌,永久屋一戶分配一屋,那其他分戶家庭怎麼辦?

又,有的人為了孩子就學等不得已考量,戶籍已遷出剩下長輩,但實際上仍現居泰武村,若以現行規定2人以下配住14坪的規定,和實際居住狀況即不符。永久屋申請在實際執行上,對部落族人會有分配不足與不公的問題。

若讓村辦公室來作實際居住的認定呢?雷正輝質疑,協助核定的幹部會不會日後被落入非法核准的嫌疑呢?

關於劃定特定區域問題,自從十月初的安全評估說明會之後,中央未曾再來泰武村進行任何的勘定或討論,雷正輝說,已經被他們放鴿子很多次,對政府實在失去信心,「每次說要來結果還是沒來」,部落並非不願意談遷村,因為誰也不想每天與危險共存。但是部落訴求若與中央政策差距太大,當然無法談(先前的安全評估會議,請點選這裡閱讀)。

12月24日行政院原民會等單位終於前來泰武村舉行諮商,對居民在意的原農地使用問題,以及原屋居住問題,似乎都有些讓步,泰武村也提出經過三次部落會議決議之後的六大訴求與村民連署書,中央與會代表未能於現場做出任何承諾,因此泰武村希望代表回去反應後,於1月15日之前能再來面議協商。

後記:

12月24日的詳細對談內容,以及六大訴求連署書,泰武村幹事整理後會再提供,屆時將再另行提供報導。

5-4215960484_f872229032
泰武村內牆上,小朋友手寫的「泰武不要遷村」

7-4215952010_8f7f698e0f
泰武村內的裝飾圖騰,將來是否還有部落居民為伴?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

屏東縣政府在10月3日上午9時於屏東縣麟洛運動公園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因為有您,讓愛轉動」的「感恩祈福,重建新家園」活動。這項活動不只由屏東縣政府主辦,還結合了民間團體,包含了東港鎮的鎮海宮、屏東市的玉皇宮等慈善單位。

為了感謝協助莫拉克風災重建的全國志工夥伴們,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一萬五千份的客家粄條(面帕粄),席開200桌,來宴請這些勞苦功高的志工們,以聊表對他們的敬意與謝意!同時屏東縣政府還頒發感謝狀給協助救災的團體,並特別以「圓鍬」贈送給志工代表,感謝這些協助屏東縣度過莫拉克風災的志工、國軍與企業們!

image001

莫拉克風災英勇救援之佳暮英雄致詞

關愛滿行囊 內心暖洋洋

活動中,有多項表演活動,其中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小的合唱團在合唱優美動聽的原住民歌曲時,特別擺了幾個旅行箱在合唱團前,令人感到十分好奇!原來這12個旅行箱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

根據泰武國小的校長伍麗華表示,屏東縣泰武鄉是全國知名的木雕鄉,泰武國小學生屢屢在全國性的木雕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大獎。原本該校的12名學生應邀將在今年的8月13日至17日到中國大陸的上海進行交流,不料莫拉克颱風打亂了原先的計劃。就在他們即將啟程出發的前兩天,泰武村民們為了躲避莫拉克風災,全村緊急撤離到泰武國中的安置中心。

由於泰武村民被迫匆促離開家園,在諸事繁忙的情況下,學校一度打算取消參訪上海的計劃。所幸,長期贊助山地部落的「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獲知這個緊急狀況,主動與學校、家長聯繫討論。由於學童非常期待這次的參訪活動,且當時大人忙著救災,已無多餘心力照顧小孩,於是,決定讓活動照常舉行。所有的行李全都交由志工打理,學生只管按時到達機場即可。

參訪活動帶隊老師查馬克特別指出,泰武國小這次的出訪正值故鄉受到強颱豪雨重創,孩子們在整個的旅程中心情冷熱交替。原本計畫在白天進行交流,晚上則預定到景點參觀旅遊。但是當孩子們獲知上海有一場為台灣莫拉克颱風災區的募款活動時,都願意放棄出遊的機會,來參與更具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意義的募款活動表演。十分令人感動!

泰武國小學生朱瑤君與林雪兒表示,這次莫拉克風災家中受損嚴重,本來非常猶豫該不該在家鄉有難的時候依然出訪,而且當自己兩手空空到達機場時有些害怕,不知道到大陸的上海這些天怎麼過?不過,一到機場時竟然看到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大行李箱,裡面裝滿了志工為他們貼心準備的鞋子、換洗衣物、盥洗用具和日常用品等,當時不知如何表達感謝之意,只覺得心頭暖暖的。

為了親口向許許多多幫忙重建故鄉及協助他們圓出訪之夢的無名英雄致意,12名泰武國小的學生提著曾經裝滿愛的旅行箱,專程到屏東縣志工感恩活動的會場表演,獻唱原住民歌曲「思念母親之歌」等,大聲唱出了他們的感謝之情,情真意摯,感人肺腑!

image003

泰武國小合唱團帶著裝愛的旅行箱獻唱。

此外,橫跨台一線竹田段的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啟用典禮也因風災順延到10月3日舉行,縣政府祕書長鍾家治帶領志工騎單車經由景觀橋從竹田到長治,他說,八八水災凸顯了生態環保的重要,騎單車就是最環保的運動方式,希望大家能「騎」心護家園,讓屏東的明天更美好!

clip_image006

全國首座單車景觀橋與歡迎志工布條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