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火車 – 小地方新聞網

【文章回應】花蓮火車站的空間狀況說明

小地方於6月3日刊出「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文章後,6月5日收到台灣鐵路局的回應,全文刊登如下,提供作者與所有讀者參考。有關花蓮站未設置電扶梯及無障礙設備未改善前因應方案:98年6月6日…

 編按:

小地方於6月3日刊出「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文章後,6月5日收到台灣鐵路局的回應,全文刊登如下,提供作者與所有讀者參考。

有關花蓮站未設置電扶梯及無障礙設備未改善前因應方案

一、98年6月6日改點後,調車餘裕時間增加,將視列車調度狀況調整太魯閣號停靠第一、二月台

980605tranhualian-500.jpg

本站目前太魯閣號大部分停靠第三月台,主要原因為:

(1)太魯閣均為站掃,停靠時間約50分,佔據月台過久,如調至貨物線,開車前再調入月台約需30分,且因列車到開頻繁無餘裕時間可供轉線調車作業。

(2)第三月台所屬6、7股線,隸屬西主正、西第一副正線,不易與機務段出庫列車產生衝突。

(3)第一、二月台所屬1、4、5股線,隸屬東第一、二副正線、東主正線,易與下行進站及出庫列車產生交叉,不宜停靠站掃久佔月台列車。

(4)列車停靠第三月台,由西正線出發時,不會與東正線下行進站列車產生交叉(如上圖)。反之列車停靠第一、二月台出發時,列車需由東主線經107AB轉轍器進入西主線,如遇東正線下行列車進站,則進站列車需於機外稍後並造成平交道落下,公路車輛、行人久候怨聲載道。

(5)太魯閣號改點前後月台調整如下:

車次 開車時間 現在

停靠月台

改點後

停靠月台

1064 06:15 3 1
1087 10:40 3 2
1094 12:30 3 3
1066 14:30 2 2
1089 17:40 2 2
1096 19:30 3 2

二、於第三月台南側樓梯增設斜坡道方便旅客行李上下階梯。

本案交通部鄭技監於4月21日至本站會勘自行車進出站動線時,已指示專案工程處於第三月台南側樓梯增設斜坡道,以解決未裝設電扶梯時,行李或自行車上下樓梯問題。

太魯閣號:一流票價不入流對待?

有旅客在沒有電扶梯可搭的情況下,忍不住在月台抱怨甚至大聲開罵,但這樣的情緒反應得不到花蓮火車站員工主動前來處理或說明;旅客只好自行到花蓮火車站服務台投訴,無奈只得到台鐵員工冷冷地回應說…

5月13日一位自美國留學回國探親的吳小姐,在台北搭乘1086次太魯閣號回花蓮,11點42分火車準點進入花蓮火車站第三月台停靠。

隨身有二件超過20公斤與一件7公斤行李箱,外加肩揹背包的吳小姐,站在第三月台眼睛不停搜索電扶梯在哪裡?當另一位遊客告知她沒有電扶梯時,當場讓吳小姐傻眼,因為將近30個階梯的樓梯她不知如何是好?無奈的她只好二手提著行李箱,一次又一次上下六趟才將行李全部放到走道,此時的她早已氣喘如牛、香汗淋漓了。

原本以為厄運已經結束,沒想到往第一月台出口的電扶梯拉起修繕中的黃色警示線無法通行,這時候的吳小姐望著上樓階梯眼淚都快掉下來,因為她實在無力再拉行李上樓了!

9800603-trainhualian-360.jpg
旅客辛苦拉行李搭車情景(98年5月23日攝)

號稱『觀光大縣』的花蓮,這幾年在地方政府努力推廣觀光政策下,每年來花遊客破百萬,但位居門面的花蓮火車站卻讓民眾飽嚐自己拉行李的苦頭,這樣的待客之道,花蓮火車站是否該檢討改進?

96年太魯閣號列車正式加入北迴線營運,短時間的搭車優勢立刻讓民眾趨之若鶩,週一至週五平日就有16班次往返,六日更增加到22班次,但是太魯閣號的上行(花蓮往台北)或下行(台北往花蓮)停靠月台卻讓民眾吃足苦頭。

花蓮火車站目前有三個月台,第一、二月台左右二邊皆有電扶梯,但是電梯故障率高常無法使用,而第三月台左右只是一般樓梯沒有任何電扶梯。太魯閣號停靠站全部在第二或第三月台,假日期間每天上、下行22班次,就有超過10班次停靠第三月台,旅客得走樓梯。

有旅客在沒有電扶梯可搭的情況下,忍不住在月台抱怨甚至大聲開罵,但這樣的情緒反應得不到花蓮火車站員工主動前來處理或說明;旅客只好自行到花蓮火車站服務台投訴,無奈只得到台鐵員工冷冷地回應說:「停靠在第幾月台跟調度有關,沒辦法!等第四月台擴建完成之後問題就會解決啦!」。

這樣的回答讓人不禁懷疑,花蓮火車站員工是否認知到鐵路局是服務業,火車站是花蓮的門面?如此的回應讓人對公務人員產生厭惡,更對台鐵官僚、老大的服務品質不敢苟同。

image003
鐵證如山!二班太魯閣號皆停靠在第三月台(98年5月23日攝)

暑假旅遊旺季眼看就要到了,無論國內或外國旅遊團與旅客將一波接一波的到來,台鐵這種吃定顧客的服務態度讓人氣憤,不知道台鐵當局是否了解搭車民眾的無奈與痛苦,願意儘快想辦法解決問題?

倘若台鐵擔心無法籌措電梯營繕工程的龐大費用,其實,目前失業率如此高,台鐵或許可以考慮僱用年輕力壯的青年,在月台協助有需要的旅客拉行李,或是將列車停靠在第一月台方便旅客上下車,相信會使乘客們對台鐵花蓮站有更高的評價。

縣市長選舉即將到來,不知道眾候選人在高喊建設大花蓮、給我ㄧ條安全回家路…等政策口號的同時,也別忘了先給小老百姓更人性化的搭車方法,別讓乘客們用一流票價,卻換得台鐵不入流對待,公車、捷運尚有博愛座,眾候選人及台鐵長官們,也請發揮博愛精神,改善在花蓮火車站上下月台時的行李拖運問題,解除民眾得要自己拉行李上下層層階梯的痛苦吧!

image001
真不懂!第一、二月台明明還有軌道可停靠車,台鐵為什麼偏要停在沒有電扶梯的第三月台!(98年5月23日攝)

(本文作者為「花蓮公民新聞課程」學員)

我的地方感─基隆、瑞芳、平溪、九份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瑞芳跑,所以…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

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因為一些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往這個地方跑,所以接下來主要會寫關於基隆、瑞芳和周遭聚落的一些互動關係。

瑞芳、平溪、九份這些地方,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然屬於台北縣,但是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發展、交通動線的關係,和基隆的交互關係反而更為頻繁。

瑞芳─過去的交通要道

早年先民從淡水河進入台灣,沿著河流往內陸發展,於是聚落慢慢從淡水河主流,到支流基隆河,逐漸往上游前進。當來到八堵一帶,部份人翻過獅球嶺,進入基隆市區一帶(可能也有部份人沿北海岸進入),另外一批就繼續沿著基隆河往上游前進,來到今天的瑞芳、猴硐、最後抵達最上游的平溪。

其中柑仔瀨(今瑞芳鎮柑坪里)一帶因地勢較平緩,腹地也較開闊,所以開發最早,並隨著往後的拓展使瑞芳成為今天基隆河中上游區域最大的聚落所在。

早年交通不便的時候,內陸交通往往要透過水運,河流到不了的地方就用步行的方式進入。當時若由基隆、台北要前往宜蘭,幾乎都是搭船沿著基隆河上溯到位於柑仔瀨的渡頭後接淡蘭古道翻過山嶺;在金瓜石、九份採礦的工人,也必先經由柑仔瀨上山。

當時有陳、賴二氏在柑仔瀨渡頭附近設雜貨店,並宴商旅,店號「瑞芳」,是上山者中途補給、休息的最佳處所;久而久之,大家常說「去瑞芳」,因此延續成為庄名,乃至今天的地名。

後來宜蘭線鐵路開通後,從金瓜石採出的金硐礦以及猴硐、四腳亭、十分平溪菁桐等地產出的煤礦皆運到瑞芳輸出;鐵路同時也成為此地居民及貨物往來、進出的重要幹道。由於運能增加,交通便利,吸引了更多人前往瑞芳工作,甚至定居;煤礦產量也因此大增,一時成就了瑞芳、九份金瓜石、猴硐平溪等地的繁榮。

而這些鐵路路線(除了通往九份地區的深澳線後來因濱海公路的拓寬而拆除)在往後也伴隨其他公路的開通,在礦產沒落之時轉而變成觀光客進出的通道。直到今天為止,雖然煤礦金礦已經全數停止運作,但是每年仍有大量觀光客搭乘火車抵達瑞芳,轉車前往平溪或出站搭公車上九份。甚至更早以前的淡蘭古道,雖然已經卸下台北宜蘭間的聯絡功能,但是也成為了遊客尋幽、健身、休閒的觀光古道。

瑞芳的礦業

瑞芳一帶的產業最早以前是以務農為主,利用基隆河堆積的土地進行小面積耕作,但隨著煤田、金礦礦脈陸續被發現後,礦業成了本區最重要的產業,主要又分為煤礦和金礦兩大類。

煤礦方面,在清領時期就已有發現,但當時因為技術落後,戰事頻繁,再加上官吏貪污嚴重,而且煤礦之價值不如在劉銘傳時代發現的黃金,因此規模不大,僅在四腳亭、八斗子一帶有較大的開挖範圍(四腳亭和八斗子在今天的行政區屬於基隆市,而四腳亭煤礦對清領時期基隆地區煤礦業發展重要,由此可知,瑞芳的發展其實和基隆有很大的關係)。

日據時期之後瑞芳、猴硐、三瓜子等地的煤礦才被大量開採,並且穩定增加產量。尤其此時期在瑞芳猴硐地區採出的煤礦,產量大且品質優良,當時已佔台灣煤產量中的70%,也讓瑞芳地區建設了鐵路以運輸所產出之煤礦,而且逐年沿著基隆河延伸到猴硐,另外則有私人公司建設菁桐到三貂嶺之平溪線;然而二戰隨即使整體產礦停滯。

而在後來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受,混亂的幾年過去之後,煤礦重新回到軌道上。此時因為金礦逐漸耗竭,產量穩定的煤礦取代了金礦,成為瑞芳地區最重要的產業,也維持了瑞芳地區在光復後到60年間的繁榮。

然而民國60年以後,煤礦存量也逐漸耗竭,再加上礦災頻繁、國際社會影響、能源結構改變、鐵路電氣化等因素,煤礦業由盛轉衰,終於在民85年前後全面停產。

金礦方面,早在西班牙人抵達三貂角前,平埔族就已經會從金瓜石一帶的河流中淘洗金沙,鑄成條狀;因此早年西班牙人將九份、金瓜石一帶命名為Turoboan(哆囉滿省),意思是採金之地。

清領時期在八堵(今七堵大華橋)興建鐵路橋時,工人在基隆河發現大量砂金,引發了一股淘金熱,並沿著基隆河一路往北延伸到瑞芳,並且發現小金瓜露頭。也因為這股淘金潮,讓瑞芳從小農村發展成繁榮的礦區聚落。

到日治時期,瑞芳地區及金瓜石地區分別採用新式開採技術開挖礦坑,產量更為增加。同時為了運送開採出來的金礦,除了利用鐵路運輸外,也帶動了瑞芳地區自動車路(馬路)的建設;期間金瓜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金山」,整個瑞芳及九份地區居民光設籍人口就高達七萬人以上。

而礦工閒暇之虞的娛樂需求,也促使九份地區茶樓、小吃店等等休閒場所林立,甚至出現「小上海」的暱稱,繁榮程度更勝於當年的台北。民國以後,瑞芳之金礦已經幾乎開採殆盡,金瓜石的金礦也逐漸衰竭,韓戰時造成之銅價上揚,更讓金瓜時出現「以銅養金」的狀況。

雖後來金價偶有回升,但勞苦、工作環境惡劣且高危險性之礦坑工作仍讓青壯年人口不斷外流,最後終於在79年左右,禮樂鍊銅廠關閉,結束了瑞芳金瓜石地區的金礦歷史。

其實從以上可以看到,瑞芳地區的發展,受到交通帶動以及礦業發展的影響非常深刻,即使到今天礦業已經全面停止運作,台北基隆前往宜蘭的旅人也不一定要經由瑞芳前往,但今天在瑞芳地區仍然處處可以見到當初礦業全盛時期的痕跡,而停止運作的礦坑也轉變為觀光勝地。

鐵路依然經由瑞芳,雖然經過許多改變,但是一些過去為了輸出礦產興建的設施依然保留著,成為外地人緬懷礦業時期工作情景的目標。礦業依然是瑞芳地區的代名詞,而當初載運礦工進出的火車、汽車,在礦工不在後改載觀光客。

我和瑞芳的關連

其實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瑞芳其實我也是外地人(只是住的比較近),真正開始接觸瑞芳已經是高中時候的事情了,在那之前多半只是父母帶著我們家兩個小孩到員山子附近基隆河玩水(那時分洪道跟堤防都還沒興建),然後去瑞芳車站對面的市場買胡椒餅而已。慢慢接收一些資訊之後才發現,瑞芳是一個充滿鐵路與礦坑的地方。

看到一些老照片及資料上說,當初瑞芳鎮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礦業輕便鐵路,來往的人大部分都是礦工,當年的逢甲路則是公路由基隆通往瑞芳九份的要道,商行鼎盛,猴硐煤礦巨擘瑞三礦業之創辦人李建興及其兄弟發號施令之「義方商行」也坐落在那邊;猴硐三瓜子以及九份地區的繁榮景象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這些對我而言都已經是歷史了,今天的瑞芳除了觀光客之外,已經和一般的台灣小鎮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到處林立的銀樓,作為曾經金礦鼎盛的少數證據(或許是在這邊經營出名聲來了,今天基隆廟口附近之金飾店也有數家是打著金瓜石或瑞芳銀樓的名號),還有逢甲路兩旁古樸依舊,卻已經人去樓空的磚造老屋。

今天的瑞芳,儘管已經感受不太到礦業氣息,但是作為地方轉運站的功能依舊,有別於以前旅人、礦工的只是變成遊客到瑞芳後,搭火車前往猴硐、平溪線,或者搭公車前往九份金瓜石,部分開車族則由此轉臺2丁前往瑞濱地區。

近年來瑞芳大力推展觀光,除了整建車站前廣場,並列出附近著名旅遊景點外,也重新整建瑞芳車站,將地下道模擬成礦坑形式,並在其中附上早年的照片及文字介紹,企圖將瑞芳的礦業歷史重新尋回。而隨著瑞濱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更為方便的狀況下,也希望瑞芳能夠藉由觀光,再次創造新的榮景。

搭上火車前往猴硐,才真正感受到早年的煤礦作業氣氛,諾大的「瑞三礦業」依然漆在基隆河邊選煤廠的外牆上,「產煤裕國」標語依舊清晰可見,只是停業後的瑞三煤礦,選煤場早已殘破不堪。車站旁有鐵路連進選煤場,宏大的站場規模,應該也是當初繁忙的調車作業所需吧?

車站內仍然保留販售舊式的硬票,車種、區間、數量之多,以及車票本身的年份久遠,都令人驚訝。站員說,早年礦業仍興盛時,很多人都會利用該站進出猴硐,或者轉車進入平溪線。

由於早期的票是統一印製的,所以都會一次請領很多以備發售;7、80年之後,由於煤礦業的衰落,附近人口嚴重外流,旅客的數量也因此一落千丈。留下來的那些票,就是因為請領了,結果因為旅客銳減,車票賣不出去,才一直留存到現在。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至少有機會接觸這種20多年的歷史事物(有的車票甚至比我還要老);但是對於車站,對於整個猴硐,瑞芳,一個礦業王國的衰落,卻是深深的無奈,回盪在寬闊卻空盪的候車室內。

車站對面,是一家雜貨店,兩家麵店,還有一些稀疏的住家。兩家麵店昔日是為了服務在此地工作的瑞三礦業員工而開,到今天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這邊的麵店和外面的口味很不一樣,而且便宜又大碗,大概是為了提供礦工在辛苦工作後所需要的能量吧,而且侯硐地區多雨,冬春時期又特別陰冷,此時一碗熱騰騰的麵不只果腹,更溫暖了整個身體,整個心窩。不難想像在礦業鼎盛時期生意絡繹不絕的盛況。

附近似乎有一些以前治跌打損傷的店,也有類似理容院的地方,礦業沒落之後都已經人去樓空,但是兩家麵店持續營業到今天,主要客源除了一些當地居民之外,已經有不少外地來的遊客特地前來品嘗,侯硐車站前的麵攤也成了猴硐地區除了礦業遺跡之外的第二代表物。(我自己是只要有機會去都會吃…)

往北走去,諾大的選煤場仍坐落在那邊,右手邊有拱橋跨越基隆河到對岸,橋面上是早年的台車道,將基隆河對面產出的煤礦運到選煤場。由選煤場,拱橋,基隆河谷所構成的畫面,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對猴硐的第一印象。

繼續往北走,會穿過一排磚造老住宅,應該都是早年員工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到今天古早氣息依舊,但是不少間已經人去樓空,甚至屋頂崩落,危危垂矣,再度顯示了人口嚴重外流的悽涼。

再往北,則是一系列的車庫、澡堂、宿舍等礦業建築,在之前被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台車道在這也終於露出地面,在宿舍前鑽過鐵路涵洞,就是瑞三本礦的坑口。而在選煤場拱橋對面就是猴硐坑,坑旁則是瑞三礦業的辦公大樓所在,附近也有一些住家,早期應該可以看到台車道沿著馬路旁一直往上遊過去,聯絡基隆河對岸的幾個坑口。

猴硐坑旁的步道則通往早年的侯硐神社所在地,當初猴硐地區的信仰中心所在,可見當初猴硐地方已經自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聚落,各種生活所需都已經可以在車站附近滿足。

最近幾年,由瑞三礦業第四代老闆主持之義方商行的協助台北縣政府,將選煤場、附近坑口、宿舍等等,規劃為「煤礦博物館」,打算與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互別苗頭,猴硐地區則有成立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去了解其運作,也許也是凝聚地方共識,或者協助煤礦博物館的籌劃與整建吧。

平溪與瑞芳雖然已經分屬不同行政區,但是就礦業以及生活上的互動則是緊密連結著。這裡是台灣礦業最後的運作場所,運煤小火車級礦坑作業的景象更曾經吸引了外國遊客不辭千里前往。而在各個礦場在礦業停產後,運煤小火車轉型載運遊客體驗早年的礦坑風情,整個平溪也從礦業聚落轉型觀光發展。

平溪線周邊的支線風情、十分瀑布、礦業體驗乃至平溪的天燈節,為這個因為礦業落沒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邊已經離海有一段距離,但是每天仍會有婦人一大早前往基隆、瑞芳等地購買漁獲,順便採購一些生活日用品、蔬菜食物等,再搭火車回來販賣漁獲。鐵路不只帶來觀光客,更和周遭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光背後的代價

雖然觀光化發展,確實為瑞芳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九分地區的發展,卻格外發人深省。由於金礦業的關係,九份自日據時期就繁榮發展,金礦聚落風情也讓他在礦業沒落後,率先成為瑞芳地區的觀光先鋒,帶起礦業觀光的風潮。

隨著金礦博物館的落成,以及九份老街的觀光化發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往消費(據說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中湯屋附近的場景概念就是來自九份老街);在山的靠海側,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黃金城堡」、從山上延伸而下的排煙管,還有「黃金瀑布」、「陰陽海」等等奇觀,也讓不少遊客為之津津樂道。

但是,在這背後,卻有著巨大的代價。大量湧入的車輛、遊客,往往嚴重超過此地所能負荷的數量,使得前往九份地區的道路塞車不斷,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停車位問題也一直是九份地區最令人頭痛的一點;大量遊客前來觀光後離開,卻留下大量的垃圾、污染,得耗費大量的人力清理,所帶來的噪音也往往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至鉅。

九份老街在觀光的商機下,所謂手工紀念品店、風味小吃店等等一家一家的開張,卻幾乎和台灣其他觀光區類似的商店大同小異,沒有和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產生關聯,只想從遊客身上大撈一筆的心態造成的結果,使得九份老街失去了最原始的風情,僅僅變成了另外一個觀光夜市,商業的夜市,逛老街的遊客只會知道哪裡好吃,哪家手工藝品很漂亮,卻體會不到九份地區真正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

而山後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種種奇觀底下,則是因為礦業發展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生態浩劫。排煙管巨龍內含有高濃度的銅、汞、砷等等重金屬殘留,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土地中,嚴重威脅週遭生態系統;黃金瀑布、陰陽海則是早期採礦時採出的硫化鐵所造成的結果,隨著泉水雨水流入大海,毒害水中生物、海洋生態。

這些部分,在地區發展中,往往被視為毒蛇猛獸而被視而不見,或者在觀光化的光環下被遺忘,但是這些都是地方發展的一部分,其實應該要被好好重視,除了應該思考已造成的傷害要如何彌補之外,更應該以此為借鏡,不僅是作為民眾機會教育的教材,更重要的任務是在發展其他地方特色時當作參考,讓當地居民能更認同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也讓到來的旅人,能夠更深刻感受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進入瑞芳,並不是因為什麼觀光名勝、老街,而是那些過去的歷史記憶,痕跡,以及人情,讓我對地方產生感情。發展不一定要熱鬧才行,像猴硐、平溪這地方真正感動我的,就是那種遠離喧囂的寧靜,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讓我沉醉的,則是那種歷史的哀愁,古今的交錯。

期望這些地方,在未來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時,能真正融入地方特色,並以最自然、純真的印象,走入大家的心中。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伸出手的溫暖

有沒有一種經驗是,當你知道該上前去做這件事時,卻眼睜睜杵在旁邊觀看?相信這樣的體驗一定會讓自己很不好受!那天一大早要趕上6:29的火車北上,匆匆忙忙又帶著沒睡飽的恍惚狀態跳上車。

有沒有一種經驗是,當你知道該上前去做這件事時,卻眼睜睜杵在旁邊觀看?相信這樣的體驗一定會讓自己很不好受!那天一大早要趕上6:29的火車北上,匆匆忙忙又帶著沒睡飽的恍惚狀態跳上車。還好,星期天早上的區間車上並不擁擠,有很多座位可以選擇。上了車我走來走去要挑一個好位置讓自己好好坐著小睡一會兒。選定位置後列車長剛好走進車廂問是否有需要補票的乘客。這時餘光喵到剛才和自己一同上車的伯父沒有坐下而是站在車廂中間的固定鐵杆,神智不清之下我也只是瞬間闔眼沒去在意。直到列車長走到他身邊,他們的對話才讓我領悟那位先生為何遲遲沒有坐下。

那位伯父在列車長走經過他身邊時問道:「這邊干唔劃位?」列車長這時發現他的視力上的不便,趕緊將他帶到旁邊的空位上,且詢問他要到哪一站!他誤會車長是問他要補票到那一站,趕緊說他已經買好票了。原來車長是要問他到哪一站,到站時要來協助他下車。他很委婉的拒絕了,坐在位置上等待目的地。

擴音器放著「台南站到了,請準備下車」的廣播聲,阿伯站起來往車門走去,些微的誤差走偏到車門旁的座位,接著才用「摸」的方式準備下車。而我,卻眼睜睜看著他「摸下車」。我,又慢了一步,沒及時走上前去扶持他。

隔著玻璃窗,看著阿伯小心翼翼得往前「感覺」地上的導盲磚尋找剪票出口,深怕他一個不小心很可能會踩空往第二月台的下樓樓梯。區間車門就要關上了,我只期待能有人發現他的不便上前扶他一把。過一會兒,月台上的站務先生急忙跑上前去,扶著阿伯往剪票出口,看到這一幕,我才放心轉過身。

那天早晨其實非常的寒冷,車上的人、月台上的人個個都是用厚外套緊緊裹住身體,但是,看見剛才那助人的溫暖畫面,手心頓時都暖和起來。我發現微笑很美,幫助別人更美。很多的社會新聞都在說哪裡哪裡又有家庭暴力、很多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卻很少新聞工作者會去報導社會的正義面。有時候太多的負面新聞傳送給社會大眾很容易讓這個社會充滿不安的氣息,相反的,要是有多一些正面的訊息,相信那樣的善意一定會感染整個社會的氣氛。

感人的過程沒機會拍下來,下面分享的畫面是坐火車的過程:

在花蓮火車站開往南迴的火車上,火車準時發車,月台上的鐵路局人員在確定所有人都上車並維持月台安全控管,認真對待每一班要出發和進站的火車。

image

火車在台東瀧溪站交會車等待南下的莒光號進入月台.我好奇得跑到月台上,發現很多搭長途車的人都下來透透氣和抽根煙.火車從山洞中穿出的畫面第一次看到感覺很有趣

image

已進站的莒光號列車長在察看月台狀況,我的火車已緩緩出發

image

(本文作者為北門社大工作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