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燕巢 – 小地方新聞網

程香交通要道-岡燕路

岡燕路是岡山和燕巢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始於岡山路舊省道,大致以東西向,在還沒有一號國道岡山交流道前,經過岡山交流道,再到現在的186縣道,終於燕巢街上。此條道路由日人開闢,後來鋪設台車線….

岡燕路是岡山和燕巢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始於岡山路舊省道,大致以東西向,在還沒有一號國道岡山交流道前,經過岡山交流道,再到現在的186縣道,終於燕巢街上。此條道路由日人開闢,後來鋪設台車線。台車被公共汽車取代後,成為縣道,現在仍是岡山燕巢間的主要道路。清治時期程香交通

清朝政府一直以消極的態度治理台灣,在其統治期間,各庄頭間的交通都是以「由人走出來」的路,作為交通方法。即使到了河川,橋樑也相當少,車馬要過河,除了少數寬闊河岸有橋,多要車馬涉水而過。

阿公店溪自程香附近進入平地,而程香也是自燕巢瓊林進入岡山的首個庄頭。現在的觀音橋,是日治時期才蓋好的,原名叫「程香橋」,在這之前,岡山和燕巢間都沒有橋樑,也應該無法通行,必須到大遼北邊的下庄仔,經1800年(嘉慶五年)由清朝歲貢生許名揚所建的「竿蓁林橋」(又名大寮橋),越過阿公店溪到岡山街。「竿蓁林橋」在1889年(光緒十七年)時,由林懷恩重修之後,長二丈,寬四尺。

日治時期:台車.程香橋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以後,日人以近現代化的方式統治台灣這塊殖民地。為了便利物資的載運和販賣,開始在台灣各地作交通建設,和清政府的態度完全不同。

1929年八月二日《台灣日日新報》有以下報導:

〈岡山燕巢間交通利便〉高雄岡山郡岡山燕巢間,昨年度初架設之程香橋,同年雨期,被洪水汛濫流毀。元岡山庄長,及燕巢庄長,曾再三盡力向官廳申請認可,著手再造舉初渡式,架設費,一萬餘圓,其後道路又復擴張。今番烏樹林製鹽公司,敷設輕鐵,費用約略三萬五千餘圓。開通之日農村旅客均告利便。

依以上記載,觀音橋原名為「程香橋」,於1928年興建。但當時的程香橋就有兩條,我們可以參考日治時期地圖,位於右上方,應是現在較小條的觀音橋,供台車軌道行走。另一條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是給人走路用的。

岡山燕巢之間的台車線,依《岡山鎮誌》記載,是由「蓬萊株式會社」興建,負責人是燕巢人陳坤及宜蘭人黃再壽,主要功能是搬運原料甘蔗及紅糖外銷,於昭和四年(1929)年鋪設。除載運甘蔗紅糖外,還兼營客運,對燕巢岡山二地交通貢獻甚多。

據朱金碖女士表示,她的父親就是擔任推台車工作的工人,據她看過父親推台車的經驗,由於岡山到燕巢是上坡路線,她父親都必需很辛苦的坐在車後方,用一根棍子推台車。至於燕巢到岡山,則因為是下坡路,只要台車上軌道,就可以很輕鬆的順坡滑到岡山。

程香的第一條街道「程香路」,也是在日人開設岡燕路後,才開設的道路,不然以前的程香,是由林投樹包圍起來的一個庄頭。

民國時期:觀音橋

進入民國時期,岡燕路的交通由於汽車逐漸方便,台車的利用越來越少。高雄客運公司開始營運後,岡燕路的台車車軌於1961年拆除。而改名觀音橋的程香橋,在1955年十月,有重修一次的工程記錄。[1]

當時的觀音橋為鐵絲吊橋,因年久失修,不堪荷重,縣府為配合戰時軍車之運行及產業之進出,由南龍營造廠謝龍波得標,修築了長四十米,寬三米的水泥橋。在1970年代,由於高速公路國道一號的建設,岡燕路被岡山交流道阻斷,於是在1976年六月,建立新的觀音橋,自此觀音橋成為兩座。舊觀音橋依舊使用,現在的橋梁是1977年重修好的,目前主要利用來前往燕巢瓊林村;新觀音橋建於南邊,讓要往燕巢的岡山車輛使用。

clip_image001老一輩的程香人,仍記得以往尚未拓寬前,岡燕路是條兩旁種著木麻黃的「綠色隧道」。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1] <阿公店溪鐵絲吊橋.業經招標興建>1955.05.16《商工日報》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