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澎湖特產─「手工麵線」當首推西衛的「進興商號」為代表。對於這源自家傳的手工技藝,身為澎湖手工麵線第四代傳人的王鄭阿珠女士,開朗熱情的個性下有著一份對自家產品的自信和驕榮,而這份自信與驕榮則來自於背後那一段艱辛的創業歷史過程的心血累積。
王鄭阿珠出生於民國二十六年,一個民風保守、思想封建的大環境裡,從小四歲喪母、七歲喪父,留下年幼的她與一位兄長和祖父、叔嬸們同住,靠著曾祖父遺留下來的製麵技術維生。
說起中國早期的傳統民風,是抑制中國婦女思想與人權的一大枷鎖,男尊女卑和重男輕女的父系社會型態,衍生出家業傳子不傳女的不成文規定。一直以來;王鄭阿珠的叔父輩對於祖傳的製麵技術傳承仍依循著暨有的古老觀念且奉行不悖。
直到其中一位當兵的叔父正值退伍之際乘船返家途中不幸意外喪命,其兄長當時亦入伍當兵,家中生產製麵的人手嚴重不足,方將此製麵技術傳予當時才十來歲的王鄭阿珠女士。
婚後的王鄭阿珠夫婦原以販菜維生,後來家中陸續增添了六個小孩,眼見家中人口增多,經濟負擔愈來愈沉重,從小嚐盡了製麵過程的艱辛滋味,本下定決心不再觸及製麵工作的王鄭阿珠女士為了養家餬口,最終仍以家傳的製麵技藝來維持生計。
王鄭阿珠女士最初與外子兩人徒手另起爐灶,於民國五十五年創立了「進興商號」,製作過程中還要教導對於麵線生產一竅不通的先生,又侷限在有限的狹隘空間裡頭,每天從早上四、五點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小孩們的生活起居根本無暇顧及。
平時除了製麵生產之外還要自行銷售,其外子負責內部的麵線製作,而王鄭阿珠女士則負責外面的販賣事宜,只要麵線一做好,王鄭阿珠女士就趕忙背起大女兒,騎上腳踏車載著麵線,急忙趕往菜市場(今漁人碼頭旁的舊加油站是馬公最早的市場集中處)隨處找個地方開始吆喝叫賣,那種日子比起以前在娘家做的時候更加辛苦百倍。
後來市場地點移至現在的文康市場,有了固定的販賣地點後,也就慢慢有了固定的客戶群,西衛「進興商號」麵線的口碑慢慢打響開來,生意基礎逐漸穩固。這一路走來,若非有十足吃苦的決心、耐心以及毅力,也就沒有現在的成果了。
王鄭阿珠女士回憶初創業時逢年過節的盛況,生意忙到叫人暈頭轉向,還有凸槌的時候呢!不過凡事都是從經驗中慢慢學習改進,直到一切都步上軌道之後,市場地點又移至目前的北辰市場。
王鄭阿珠女士趁此機會將家傳的手工麵線生意交給了兒女們來經營,目前最叫她欣慰的是祖業後繼有人,不只有子女傳承衣缽,更有其半子加入了傳承的行列,如今退休的王鄭阿珠女士晚年生活規律,晨起與村中鄰居到活動中心做運動健身,閒來則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享受著苦盡甘來的甜美滋味。
目前「進興商號」內部運作分配除了大女兒、二女兒婚後各有其事業之外,兩個兒子媳婦、一個女婿負責麵線的生產製作,另外已婚的三女兒、四女兒則分別負責市場的販賣工作。麵線的製作地點也是其住宅處:西衛里二號。
狹長的製麵工廠四週瀰漫了一層猶如白雪般的粉塵,三、四人埋首於白雪紛飛的空間裡從事生產分工的事宜。望著垂掛於半空中一排排整齊有序如窗簾般的麵條覺得十分有趣,透過年輕老闆王文泰先生說明才知道那過程叫做流疏,其製作過程包括有:攪拌、分塊、搓包、落包、流疏、圈環、開線、過尾三、過尾二、過尾、提、弓、批、開、包裝等十五個步驟,現場由老闆王文泰夫妻兩人露了一手絕妙的拉與批、開的過程,純熟且合作無間的手法,猶如看到一場絕妙的特技表演,叫人嘆為觀止。
醒麵線
編(穿)麵線
開麵線
拉麵線
卸麵線
成品待包裝
置於室外比一個人還要高的木架上垂掛著一批批的麵線,需經過陽光充足的曝曬,反覆的來回拉扯,方能讓麵線的Q度夠,鬆軟適中,我想;眼前這景象猶如一架放大了的織布機,那麵線不就像是純白柔細的絲綢嗎?老闆一家人就是最最厲害的織布高手。王鄭阿珠女士說:對於製作的每一個步驟細節都須十分的小心,尤其是批和拉的步驟更須留意,一不留神很容易會扯斷掉,當然力道的拿捏全靠經驗的累積了。
對於西衛傳統手工麵線的歷史相傳有三、四百年之久,因為當時先民們的生活困苦,雖有從事漁業捕撈以及部分農耕藉以養家餬口,然而仍無法滿足家庭眾多成員的民生需求,聰明如先民逐藉由大自然的風力,在農漁閒暇時從事麵線的製作生產補其民生之不足。
麵線製作的成分除了麵粉之外還須有一定比例的鹽,而最佳的製作季節為冬季,藉由澎湖特有的東北季風所形成較乾燥的空氣使得麵粉容易做成,做出來的麵線較不易斷裂,但是由於冬天有風霜,所以鹽量不能過多。至於夏天;因西南氣流所夾帶的濕氣,麵粉不易做,所以鹽量的增加是必要的,麵線較不易斷落。
麵線的製作過程繁複費時,更無休假日可言,每天從早上四點左右一直到下午四點左右,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當然;麵線的製作看的是老天的臉色,只要是刮風下雨的天氣,便是老天爺放他(她)們假的時候了。
近幾年來因機械工業發達,某些生產過程早以機器代替人力,如此一來;不只縮短了時間、節省人力,也提升了生產效率。然而;王文泰先生雖有著結合新時代的經營理念,卻依然堅持以純手工的製作方式保持絕佳的Q度與不爛的口感,這是一般機器製造出來的麵線所望塵莫及的,也是「進興商號」生意日久彌新的原因所在。
身為西衛手工麵線「進興商號」第五代傳人的王文泰先生,秉持著家傳的手工製作精神之外,更自創「三兄弟」的分號,其原來的「進興商號」由兄長王文輝接管。
有著前瞻性及創新的營運企劃理念的王文泰先生,目前已在網路架構好澎湖手工麵線的促銷方案開始促銷活動,並首創澎湖第一家以拉鍊袋包裝藉以延長保鮮時間的新觀念,雖然推出時備受同行的批評否定,認為製作拉鍊袋是提高製作成本,降低利潤的錯誤做法,然而王文泰先生卻認為品質的好壞代表著業者的信用額度,就算成本提高了,卻能保證品質的優良完好,讓消費者能夠安心的食用,相信持之以久,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業者這份維護品質的用心。
王鄭阿珠女士展示自家手工麵線
因於對產品品質的自我要求,深知欲改善品質,控制品質使其穩定的唯一方法是使空氣中的濕度降低,保持在一定的溫度以防止發霉的情況產生是基本的解決之道。適逢近年來政府及有關單位積極推廣地方文化產業,王文泰先生更積極投入由縣政府所舉辦的相關課程講習,以期將這份家傳的手工技藝配合政府的輔導,透過專業行銷的配套措施拓展出一條更寬廣的康莊大道。
雖然政府也鼓勵業者將這份產業的部分主力轉往台灣當地行銷發展,但基於生產的人手不足,在澎湖平均一天要生產一百多斤的麵線,到台灣數量上必然相對的提高,人力各方面沒辦法達到這樣的訴求,基於這層考量,所以王文泰先生還是維持目前的行銷方式。
話雖如此;王文泰夫婦仍有著將這份家傳的手工麵線推往海外的雄心藍圖,因其客源呈多面化,更深獲好評,除了澎湖固定的供貨部門如餅舖、學校、政府機關、機場名產部門以外,遠至台灣本島、國外華僑都是「進興商號」的忠實客戶群,有鑑於此;王文泰夫婦在用心經營之下,更希望藉以新開創的「三兄弟」分號期許自己的下一代,以「兄弟同心、其力斷金」的團結精神期勉將祖傳的產業持續發揚光大,這也是王文泰夫妻倆的未來展望和期許。 (澎湖公民新聞寫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