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台塑三部曲–放水政府、沈默人民、無力團體

環保團體真的是用盡力量了!每位讓人尊敬心憐。如果民眾無法站出來,一起行動,就寄望環保團體的孤單對抗。那麼,到最後吞下環境毒水的人,還是生活土地上的沈默人民!黑心獎頒獎了…

990520bheiye3e70063-400.jpg
2010 年5月19日,台灣環保團體頒獎給台塑企業一座「黑星球獎(Black Planet Award)」,這個獎座是德國的國際環境組織ethecon,從2006年開始,挑選國際上對環保有貢獻的團體\個人,頒發「藍星球獎(blue Planet Award)」,同時也對惡名昭彰的污染企業\個人,頒發黑星球獎。

2009年台塑以跨國污染,汞污泥輸出國外,獲得國際之恥的「黑星球獎」,這也是繼孟山都的基因改造、雀巢的人工奶推廣、以及Xe/黑水的非法軍事輸出,台塑在第四年就以污染事件,登上國際環保之恥。2010年,台塑爆發毒污事件後,環保團體將這座跨國獎項,帶回台灣頒發,讓人瞭解台塑在國際的聲名狼籍。

頒獎時刻,官員、企業當然不會前來,這種只有挨罵,沒有貼金的時刻,個個躲到不見縱影,只剩媒體、環保團體自行活動。當斗大的恥字,襯托在反諷面具的背後,現場響起掌聲,但是讓人感傷的事,這仿如對於黑心台塑唯一的制裁,意義深遠卻力量微弱。

一個企業能夠黑心,有其三部曲,從政府、團體到人民,如果關關闖過,不黑才怪。

一直覺得,罵死台塑有何用?沒有一個企業不黑心,從沒有一個企業家是以慈善事業為目的,在資本主義邏輯裡,利潤來自剝削,勞力與土地的成本剝削,誰越敢剝削,誰就日益壯大,舉世不變的道理。

所以罵台塑黑,就像罵一個賊為何要偷,慣習如此,罵他何用?反而該檢討的是,抓賊的警察跑到那裡去?


放水政府

在資本時代,民主政府的設計,就是透過集體力量,選舉出管理者,謀求人民的福祉。無論從工資保障到環境保護,都彰顯一種維護人民基本生存的權利,更怕選出的政府怠惰,於是將國家對於人民應該信守的契約,形諸於種種保護法律之內,勞動法規、環保法令都是限制企業過惡的基本底線。

其實在理想型態中,對於人民生活安全的維護,根本無需環保團體出面,政府依法行政,管理要求財團,就該有足夠的公權力介入,環保團體可以致力更好環境品質的追求。但是這個理想,畢竟是舉世失落了!所有經人民選出的政府,基礎奠定於民意,卻是向財團傾斜,甚至成為財團的護航者。

台塑的毒污事件,讓人看清最醜陋的一面。

台塑有污染,從街頭巷議到罪證確鑿,廠區內外的地下水體,都已證實高度污染,驚爆整個社會。但是更讓人驚爆的事,卻是政府在事後的處理態度,從重罰到停工,人人期待一個法律公義,能夠在此展現,最後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以無法證明廠區內外污染關聯性為由,決議停工不必,函送法辦也無疾而終,甚至到最後連罰款也搖擺不定。

太荒謬的邏輯,廠區內外相同的污染物質,附近又無其它明顯污染源,居然無法證明兩者相關,難道廠外污染是自己長出來,或是天上掉下來,這種專業結論無異是靈異事件,活生生在台塑廠區外圍出現,讓台塑逃脫擴散廠外造成危害的公共危險罪嫌,甚至斷絕居民訴訟求償之路。

對於環保事件,從中科到國光石化再到台塑,每件個案相同邏輯,顯示環保爭議越來越不是法令的問題,而是詮釋法令與引用法令的問題,說穿了就是官員心態。

在台塑毒污事件的專家小組會議結論出爐前,環保署長沈世宏在3月31日立院的答詢中,就讓人理解為何台塑能夠逃脫責難。

「對於停工的手段,過去還沒有用過這樣處罰性的手段,但是不是不可以,因此我們現在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根據環保法規,如果屬於情節重大,就可以裁罰直接停工。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所以我們現在重新提醒,未來類似的案例如果再次隱匿不報,就會被視為情節重大,我們會直接令其停工,到時候就不要說我們是不教而殺。從懲罰性的角度,我們會提示將來如果再有類似的行為會被視為情節重大,而被命令直接停工。

第二,就整治上的必要來看,如果根據我們現在所有手上的證據、洩漏的合理性,以及業者目前已經採取的措施,從外觀上看來似乎已經採取了有效的阻絕手段,也就是目前沒有證據支持必須停工進行整治,但是我們也不排除這個可能,因此還需要靠後面的整治計畫或應變計畫做更多的鑽井,從這些鑽井去研判是否還有持續洩漏及擴大的情形。如果有這種情況,需要停工以找出洩漏源,我們也不排除要求它停工來找到持續擴大的源頭,以遏止污染的擴散。」

「再次隱匿」、「有效整治」成為停工的考慮條件,換成白話就是對於現有污染「不必停工、再給機會」,甚至連不法利益的罰款,起算時間也是依「行政罰法」頒定的2005年算起,長期污染,只追討五年不法利益,一切依法行政。

更重要是,污染證實存在,應該針對附近居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檢驗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進一步作為醫療與賠償訴訟的依據,應該都是政府必須擔負的責任,但是到現今仿如無關緊要,誰也不清楚長期伴隨污染而居的居民,倒底有著什麼生命風險?

這種依法行政,唯一顯而易見的事,就是向財團嚴重傾斜,法律的引用、詮釋,都是謀求企業之利,無顧人民、環境的苦痛,從中科到國光石化再到台塑,環保署充分擔當掃除投資環境巨石的馬前足角色,每一件案子,對財團企業侷恭和善,對環保團體充滿敵意,都讓人分不清擔任環境監督的環保署,為何從監督角色,變成護航的推手。

環境污染,像是政府的良心試劑,企業黑心,政府功不可沒。



沈默人民

企業黑心,政府放水,其實最該氣憤的是身處毒污之中的居民。但是,台塑仁武廠毒污事件爆發至今,除了媒體密集報導期間內,引發全國關注,大家都在看中央環保署、地方環保局,敢不敢對台塑開鍘,一場環境正義的大戲,隨著拖字訣的危機公關策略,在廠區內再度複檢,廠區外抽樣調查,再等專家小組長時開會討論延宕公布日程之後,民眾等到乏味,媒體又有新的議題,於是台塑污染有如昨日黃花,從社會的關注淡出。

更麻煩是,直接受害的鄰里居民,在幾場零星集體抗議後,隨著那選舉狂喊為民喉舌的民代,面對政治獻金充沛的台塑大企業,一個個吞舌噤聲之後,地方的村里自救會,突然不知該如何發聲,或是有誰會帶他們上街頭。

地方開始沈默,沒什麼名人願意為這片痛土下跪,關係緊密的地方媒體,也無法像北部蜂群記者,嗅到血腥就是一陣兇狠叮咬,於是一切變淡,淡到讓人遺忘南方那片土地下,異樣的毒物仍在土壤裡流動,仿如一切如常,生活照過。

執法的政府只敢打蒼蠅,要政府打老虎,其實別無他途,只有像後勁反五輕一般,立下決心埋鍋造飯,就是用人民的意志,逼得號稱鐵頭強勢的郝院長,1990年帶上千名軍警,夜宿五輕強勢開工後,也不得不低頭,承諾25年後(2015年)遷廠。

只有更多人民的憤怒,才會讓和財團進餐、開會、參訪的政府,記得他們是人民一票票選出來,為的是保障基本人權、追求環境正義,而不是選出來參加財團的剝削派對。

台塑仁武廠污染,只是現今一堆環境爭議中的一件案例,只不過很不幸,在所有開發案都是推估有污染風險外,台塑仁武廠根本是被澈底活逮,所有嚇死人的污染數據,讓一個污染企業無可辯駁。當企業、政府開始耍弄時光拖延戰術,在法令上大玩你濃我濃的原諒遊戲,財團政府可以狼獾厚顏,人民怎能不生氣!

沈默,不會等到財團政府有何歉意回饋,只會等到子子孫孫在污染的土地上,永世沈淪,無法理解在那個關鍵時刻,先祖們為何沒有站出來。

無力團體
環保團體真的很不重要!如果政府有心、人民有力,監督環境之事,不必環保團體費力,反而更該扮演宣教者角色,要民眾要愛護地球,不要亂丟垃圾,甚至少用塑膠袋,或者抱抱小孩,辦辦環境比賽,微笑的上媒體露臉。但是很不幸,這等優雅工作,環保署陪同高官搶著做,卻把對抗污染開發的苦差事,丟給環保團體。

環保團體從不優雅!在高雄34度的烈日下,採集夠臭的河水,拉起不明的井水,沒有薪水,一切義務,甚至還得四處募款,自掏腰包,租個涼爽空間,弄些可抄的資料,給那些愛來不來的記者。問題是十年苦苦追查,拼個一分半新聞,卻在三姐的初夜加上四哥的KUSOYouTube,拉跑了焦點目光,於是嚇死人的數據,只能躺在白紙上,變成離奇死亡的訃文。

幾年來,林啟燦教授團隊和地球公民協會,追查大高雄地區的污染,從調查、分析、發佈、抗爭,辛辛苦苦的一手包辦。做一個環保團體該這麼累嗎?在國外應該給的公開數據,沒人敢藏,環保團體取得數據,進行監督,至多到法院拼上耗時多年的賠償訴訟,爭個毒死全村或財團快樂。

但是在台灣,一切枉然,財團暗藏污染資訊,政府還幫著掩飾,環保團體必須親自追查,等到紙包不住火,污染證實,然後環保團體又面對二階段的法律嘴皮戰,在怪異的損害控制與法律詮釋上,看著怪異的政府,幫著財團找下台階。

有時為這些環保人士抱屈,那一位不是關起門可以自己過好日子,但是每一位為了土地、為了環境,簡直是奉獻人生,為那些不會言謝的土地,為台灣永續環境,奮鬥不已。

其實,對抗財團容易,監督政府不難,只要受害的人民願意站出來,再傾斜的政府也要依法行政,求取環境與人民,不受毒害、安樂生活的最大利益,而不是財團發展的最大利益。財團黑心,政府護航,環保團體的所有作為,都是希望民眾能夠理解,土地之害受害最深不只是生物,還有依賴土地而生的人們。

如果一切辛苦追查,到了最後關鍵時刻,人民還不能挺身而出,告訴政府人民的憤怒,少數的環保團體可以苦無成果,但是最直接受害的還是沈默的人民,因為他們在土地之上,緊密相連。

黑星獎頒獎時刻,戴上面具的擬仿脫口秀,像是拉伯雷筆下的反諷嘉年華,當人民無力對抗,只能以扮裝消遣,這種嘉年華是華麗的悲傷,提供嘲諷,卻不具力量。

環保團體真的是用盡力量了!每位讓人尊敬心憐。如果民眾無法站出來,一起行動,就寄望環保團體的孤單對抗。那麼,到最後吞下環境毒水的人,還是生活土地上的沈默人民!

黑心獎頒獎了!下一次該以巨吼,頒給財團、政府,污染滾蛋的憤怒。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國光石化不能說的秘密–跨海的臍帶關係

台灣耕地面積不大,但是食物種類多樣化,農業技術優良,發展精緻農業體系,利潤不見得比工業低,工業污染帶來的社會成本,常常是在工業利潤上,沒有被計算進去的成本。未來只有更廉價的工業產品,更高價的糧食需求…

政府很急!在箭靶全射向國光石化之際,政府卻急著盤算大城海埔地工業區,背後帶來的非凡意義。

國光石化設廠,從屏東南州到雲林台西,頂著官民合營的身份,一路走來都算單打獨鬥,政府並不是那麼強烈的支持,到了現今態度轉硬,一幅非建不可的決心,行政院在2009年3月核定國光石化投資計畫,並且訂出目標時程,希望在2015年6月開始量產,甚至期待在2010年上半年完成環評程序。

很急!這種限期完成的要求,讓環評變得有點諷刺,能夠不通過嗎?

國光石化急著建廠,石化財團有擴張的考量,就像環說書開宗明義,建廠原因是中油和台塑石化產業的競爭關係。在台塑麥寮六輕廠運轉多年,以及中國寧波建立石化下游工廠後,中油的壓力劇增,轉投資的國光石化加上合資的民營石化業者,組成一股抗衡台塑的力量,規劃在大城工業區設立年產120噸乙烯的國光石化,並由石油公會招募石化財團,前往中國海西台灣石化專業區,積極爭取設立年產100萬噸乙烯的輕裂廠。

財團急,有著商業競爭的壓力,尤其中國年產一千二百萬噸乙烯,未來還有高度成長空間,目標希望達到年產二千萬噸的能量,台塑麥寮、國光石化在這個背景下,個個磨拳擦掌想爭第一。

財團的拼鬥,有著商業競爭的壓力,那政府急什麼?就只為吸引投資創造財富,恐怕道理沒那麼簡單。

對於政府,國光石化的建造,重點不只是石化產業,而是二岸經濟臍帶的連結關係。

990419shuiacf0e59f8-360.jpg

中國的算計

中國高度成長,作為國家基礎工業的石化產業,有著急迫的需求,台灣石化業者清楚巨大的商機,中國當然也清楚台灣石化業者,想要前進中國的心理。但是在中國的算計下,早期以產業的思考,引入國外石化產業,打造中國的石化產業基礎,要求的是石化業必須在中國建立上下游產業,完成中國境內石化產業垂直整合的目的。

台塑海滄案,算是第一次石化西進的衝撞,在政府戒急用忍下,面對中國頻頻招手,台塑石化上游的輕油裂解不能放行,結果換來雲林麥寮工業區的開發,台塑只能在台灣煉油生產,前往中國寧波設立中下游產業。台塑的擴張,能量達到年產三百萬噸的乙烯,中油卻只有年產一百多萬噸的能量,於是官民合組國光石化,希望找地生產,追趕台塑。

中國知道台灣石化產業的競爭,再度規劃福建海西石化專業區,吸引台灣石化產業前往設廠。但是這次情勢已有不同,過去台塑海滄案,中國希望取得石化產業的關鍵技術,要求在中國垂直整合,到了現今中國生產技術精進,不乏國際大廠早已在中國設廠生產,現今吸引台灣石化業者前往設廠,目的不在技術,而在建立二岸的臍帶關係。

2009年中國提出「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的定義,將台灣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一環,福建海西區將是一個經濟特區,不只在石化業上先行整合,未來相關產業也會陸續整合,讓海峽二岸自由通航,甚至建造跨海大橋,挖通海底隧道,都是將台灣連結到中國地區經濟的算計。

台灣的拙計

中國想產業通吃,讓台灣變市場,但是對於台灣,面對石化業者出走壓力,政府算計的是石化上游根留台灣,中下游前往中國加工,成品銷往中國或轉口東協,建立跨海生產鍊,形成一個海峽兩岸的產業合作模式。

中國設立海峽西岸經濟區後,政府想在二岸經濟架構下,完成上游台灣,下游中國的跨海產業整合,透過政策管制不肯放行,依舊規劃在台灣設立石化上游產業,期待在ECFA通過後,石化列為早收名單,在二岸跨海合作生產下,原料台灣生產,免關稅進入中國加工,再銷往中國市場,甚至銷往東協,建立上下游分工的整合經濟圈。

於是,國光石化有其緊迫性,不只是產業的擴張,更負有因應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成立,台灣建立海峽東岸的產業區,形成跨海生產鍊下,扮演上游產業的定位角色。

所以,國光石化的興建,政府很急,急的不是產業,而是二岸關係。

但是中國態度很清楚,根本不考慮台灣一廂情願的盤算,在兩岸臍帶關係裡,石化產業必須在中國境內上下游垂直整合,台灣成為澈底依賴中國的市場。當台灣火速審查國光石化在大城濕地設廠案,中國在日前沒有批準台灣石化公會在海西區申請的設廠案,目的就是對台灣石化業者給予壓力,石化上游產業必須在中國設立,沒有台灣上游生產、中國加工的道理。

這個舉動,無異震撼彈,讓國光石化中多數想前往大陸投資設廠的民營業者,必須表態選邊站。因為中國的目的,已經不是石化設廠,而是在二岸臍帶關係中,扮演支配者與供應的角色,台灣只能對應海峽西岸的地區經濟,配合港口園區的設立。

財團的心意

這也是國光石化的真實問題,一旦中國擺出強硬姿態,縱使在政府依舊管制下,這些財團都開始會有不同盤算。換句話說,國光石化的開發有變數,不是環評的困難,而是中國要求前往設廠的壓力。

其實,石化業出走,已成遲早的定局,大情勢不利台灣,石化生產財團都想走,不僅市場中國大,土地投產中國便宜,勞工中國廉價,甚至石化產業在中國形成的國際聚合,都讓台灣石化業者天天算計想走。甚至石化業者精算到,一旦政府受不了壓力,開放石化上游產業,能夠前往大陸設廠,只要拆掉台灣工廠到中國重組,三到四年就能投產,比建設新廠需要五到六年,都能快速投產搶攻市場。

這種出走態勢,不只石化產業,鋼鐵、晶元、面板等產業,都有相同壓力,讓政府大量開發工業區,設立產業上游工廠,期待建立跨海上下游生產模式,最後在財團群起出走中,終成幻影。

台塑算得很精,一直想將麥寮工業港轉為綜合商業港,就是準備一旦產業外移,就能讓麥寮港成為二岸經濟圈中,扮演進出口的自由貿易港,甚至國光石化中,開發大城工業區的專用港,都是盤算在產業出走後,從工業港變貿易港,扮演二岸運輸的角色。

國光石化會是一個夢,如果中國強硬讓石化業者選邊,商人當然是追逐利益,政府期待簽定ECFA後,台灣掌握上游產業,前往中國加工銷售,終究會成為痴人說夢,政府心知肚明。

台灣石化生產內需已足,再增加的產量幾乎都是外銷為主,但在中國強力要求海峽西岸經濟區內的垂直產業建立,加上2015年量產早已錯失商機,台灣石化業者巴不得國光石化環評不過,台灣生產澈底破局,政府全面開放西進設廠。

政府不願,除了還有跨海產業整合的幻想,更想讓一些早想走的重大投資,發揮衝高成長率的選舉效用,形成民眾拒絕污染,財團為利想走,只有政府強行設立的一廂情願。

如果今天政府宣布全面開放,不僅國光石化會撤資西進,甚至台塑也會整廠遷移,就連許多產業也會相繼出走。

找尋贏的策略

其實政府必須面對,中國已非二十年前的落後,在經濟發展、國際合作下,他們根本無需依賴台灣技術,那種一項情願的台灣生產、中國加工跨海產業鍊,根本不可能實現,早期中國還要台灣的傳統產業,到現今已經看中台灣的主要工業,不斷設立特區壟斷生產線,財團見利選邊站,台灣和中國拼工業生產,實在已無本錢。

其實面對工業中國的強勢崛起,台灣必須認清競爭態勢,反而利用此一時機,進行產業轉型,像歐美先進國家一般,排除污染產業,在創意、管理、貿易與行銷等知識產業上精進,找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這是中國之弱,也是台灣真正優勢所在。

甚至在產業分工下,讓中國拼工業,台灣重拾農業生產的優勢,無需在工業生產和中國纏鬥,而是以農業優勢進軍缺糧的國際市場。工廠可以搬,但土地不會走,在糧食爭奪戰一書中,指出經濟高度發展的中國,耕地面積越益減少,農民棄田從工,國民對食物多樣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世界要賺中國的錢,未來最重要將是糧食交易。

中國以工業所得彌補農業不足,在國際上四處購買糧食,常常是高價購買造成缺貨,轉變成為一個農業依賴輸入的國家,東協中泰國等國都準備以糧食來大賺中國錢財。

台灣耕地面積不大,但是食物種類多樣化,以及農業技術優良,發展精緻農業體系,利潤不見得比工業低,尤其工業污染帶來的社會成本,常常是在工業利潤上,沒有被計算進去的成本。未來世界,只有更廉價的工業產品,卻是更高價的糧食需求,台灣作為一個物產豐富之島,實在不該再毀損污染土地,追求已經走下坡的工業開發,等到發現糧食產業的重要,卻是面臨破壞污染,無法使用的土地。

臍帶不是絞刑索

國光石化,不只是一項投資案,背後有著二岸建立臍帶關係下,台灣未得養分,反而失血受傷的問題,失血的不只是工業外移,更有土地被破壞的問題,以及產業策略徹底崩潰的憂慮。

在台灣,未來願景失去方向,常常是財團因競爭、因無奈,開口要開發,政府一場內部會議,就全力配合興辦,完全失去投資政策的評估與審核機制。於是脆弱的環評,竟然成為產業不當投資的最後防線,而這條防線常常不太靈光,因為它頂多可以證明對環境有危害,卻無法指控一個投資案根本從頭就是錯,甚至為錯誤的治國政策背書。

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的廠商,都有前往中國生產的壓力,整個問題的核心,不是環評過不過的問題,而是這種準備出走的投資案,根本不該被同意,該群起反對的民眾,不該只是環境守護的人士,而是關心二岸經濟發展中,政府的態度和台灣定位的所有國民。

當政府呼應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設立,以國光石化作為連結的臍帶關係,該反對的不只是環境破壞的問題,而是為了短期可見的投資效益,執迷這種包走包輸的工業角力,倒底台灣面對中國強勢,真正的願景和戰略是甚麼?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你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 台南社大[海廢監測] 行動教案分享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簡單的說就是持續的去海邊撿垃圾,只是我們多了一個動作,將這些垃圾依使用來源做分類統計,經由長期紀錄,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想要知道垃圾從哪裡來?是海上還是陸地?

編按:

台南社大參與「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在行動中做教育的模式與經驗,十分引人注目。繼昨日刊出「100公尺的海岸,5873個塑膠袋」之後,今日刊出台南社大進行這項行動的分享與推廣教案,提供與教育或環境相關單位工作者,一起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動。

990101heratqixig-400.jpg
我們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花蓮搶救七星潭的行動藝術

讓大家知道環境的現況

一、記憶中的海洋

印象中海是藍色的,隨著波動有著白色的浪花,我們喜歡來到海邊光著腳在沙灘上奔跑,或是衝入海中撲向白色的浪花中,有時會循著螃蟹的足跡走,看看他到底要去哪裡?或是坐在沙灘上,在貝殼堆中尋找自己的最愛,或是望著遠方起伏的海面,期待會看到浮出水面的海豚,很多人會下水去游泳和玩水,也有不少人來這裡釣魚,傍晚的時候喜歡來到海邊看著夕陽晚霞,吹著海風給自己一點的寧靜,甚至幻想著明信片上國外的風景,有很多的風帆出現在水面上,沙灘上還會有很多的野生動物。

隨著年齡漸長,生活形態的轉變,不知不覺很少再到海岸邊,偶而去也只是在堤岸上,遠遠的看著海,我卻很少再下去沙灘,海~看起來還是那麼美好,你記憶中的海洋是怎樣?我們有多久沒有去海邊走走了?

二、來自國外的消息

關鍵字搜尋、網路資料搜尋、國外資料參考

有兩篇國外的報導,讓我印象深刻,心裡想真的嗎?

第一篇報導是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的紀錄報導,他們在太平洋上發現來自世界各國超過三億噸的垃圾,已經形成巨大的垃圾流。

Alguita號的網站上記載的:我們找到看起來看起來像水母的塑膠袋和像塑膠袋的水母,區別這兩個變得越來越困難。

http://ship2shore.blogspot.com/2008/02/visualizing-quantity-of-plastic.html

第二篇報導是蕾貝卡.霍斯金(Rebecca Hosking)女士在太平洋上中途島環礁(Midway Atoll)海邊的一場哭泣。

她被滿目的死亡景象嚇壞了,成千上萬的死信天翁曝曬在艷陽下,從牠們爆裂的肚子裡,她看到殺死牠們的塑膠品:打火機、原子筆、玩具、刀叉、高夫爾球和牙刷。她試著搶救一隻小信天翁,沒想到牠卻狠狠啄了她的手臂,不久後便死在她懷中。她手臂上小疤痕至今仍在,「我當場崩潰痛哭,因為我知道牠為何如此。」她說:「那一天,我永遠無法忘記。」

http://www.messageinthewaves.com/xtras.php?clip=areeat.flv&preview=4&start=true (歐洲禁塑女鬥士 再挑戰淨灘 中國時報 2008.05.09)

真的是這樣嗎?來走一趟我們的海岸,認真看看海洋的現況,是像我們記憶中的樣子,還是已經完全變了樣?!

學習工作的方法

三、天使來叩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幾年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始參與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由黑潮負責台灣對外的窗口,試圖瞭解垃圾隨洋流漂流到世界的情形。2004年夏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泰迪來找我們,問我們要不要一起來參加?其實當時我們並不懂什麼是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怎麼做?人在哪?都不知道,所以呢就沒有任何的行動,其間我們也請教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他們在旗津海邊已經做了兩年,有很多的經驗。

很快的一年過去了,2005年夏天,泰迪又再打電話來問我們考慮的怎麼樣?這次當然就不好意思了,於是答應參加,但心裡頭還是有一個疑問,參與的人在哪裡?好多事要做,怎麼辦?一個星期後泰迪就從花蓮騎著機車來到了台南,真是令人感動啊!

我們經過討論,決定工作的方法,並現勘了台南市的二仁溪出海口、黃金海岸、鹽水溪出海口三處海灘,黃金海岸常有團體在淨灘所以就不考慮了,鹽水溪和二仁溪性質類似,後來我們選定二仁溪出海口,因為二仁溪太有名了,大家會比較知道,同時我們也想知道河流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垃圾?於是我們2005年10月先進行了室內的培訓,讓大家瞭解參與的方法、注意事項、國際間的做法及目的,行動於是展開。

四、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是什麼?

當我們來到海邊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好多好多的垃圾,但是到底是什麼垃圾?又是從哪裡來?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大家有否想過?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簡單的說就是持續的去海邊撿垃圾,只是我們多了一個動作,將這些垃圾依使用來源做分類統計,經由長期的紀錄,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我們想要知道垃圾從哪裡來?是海上來的?還是陸地上來的?是怎樣的行為產生的?如果找到來源,那是否可以制訂更好的辦法以解決問題?讓後段處理容易?如果後段處理做不好,那是否回到源頭去限制使用?或不要用?再不行就更改材質,換成會自然分解的材料。

五、跨出第一步(令人難忘的第一次)

2005年10月進行了室內培訓後,開始了第一次的監測活動,當大家來到海岸邊,只能用「不知如何是好」來形容,哪有什麼沙灘可言!因為沙灘上盡是垃圾!印象很深的是保麗龍、飲料杯、飲料玻璃瓶、藥用玻璃瓶(醫療廢棄物)等等,撿都撿不完,保麗龍粉碎的小球滿地都是,最後大家拿木片用刮的,好不容易才清出一片長約50公尺的沙灘,大家就沒有力氣了。

第一次活動我們發動很多人來參加,大家驚訝於海灘的現況,但到了第二次就只剩下環境志工10多人來,大概是第一次大家都怕到了。

學習人與人的相處

六、志工的參與

慢慢的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志工固定來參與,也有很多志工是有空就會來,我們核心的成員也成立海廢社團,藉由社團讓大家有更多的向心力,同時也透過部落格累積及分享資料。我們將每個月活動的時間固定下來(例如每月第三週週日下午),讓其變成常態活動,讓大家覺得每個月一次,一次三小時,我們都可以為地球做點事。

我們的成員有家庭主婦、老師、糕餅師傅、小企業老闆娘、設計師、上班族、學生、小朋友等,大家都很熱心。時間久了,慢慢的會有一些團體不定時加進來參與,有的老師會帶著學生一起來,有的是公司同事一群人,也有許多家庭相邀一起來的,參與的人有越來越多了,令人欣慰。

一、讓大家知道環境的現況

二、讓大家知道嚴重性

三、學習工作做的方法

四、學習記錄、描述、表達的能力。

五、讓大家知道國際上的情形與做法

六、導引大家參與解決的方法

七、分享

讓大家知道嚴重性

七、令人難忘的現況:

2009年4月志工們戴上手套一步步走向沙灘,來到水岸邊放眼望去是一堆堆蚵架的竹子和成千上萬的保力龍塊及碎削,隨著海水拍打,形成一條望不到盡頭的白色水線。保麗龍是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 , PS)發泡製成,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一塊保力龍在風化後,會形成數不盡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怎麼清也清不乾淨,風一吹在沙灘上跑或在水上漂,極易被生物誤食致死,也會造成景觀上的一大災難。

保力龍一直是環境中極大的殺手,回收機制上做到得極有限,只有少數包裝用的保力龍,漁業用的保力龍塊或是保力龍飲料杯,大部分則進入環境中,並粉碎成無數的小塊或保力龍球,既然回收機制無法解決環境的問題,政府就應該禁止這種材料的使用,從源頭改進是國際上普遍的做法。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強大的風勢雨勢,將陸地上大量的東西沖入海洋,也從海洋帶來大量的海飄垃圾。大水退去後,垃圾、動物屍體擱淺在河口沙灘,小到青蛙、烏龜,大到豬隻、乳牛,什麼都有。

風平浪靜後,第一波海飄垃圾沖上沙灘,放眼望去都是塑膠製品,少數的玻璃瓶及其它物件。我們在200公尺的沙灘中,就撿了9622個塑膠袋,塑膠用品528件,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塑膠類含吸管)1256件,塑膠材質的物件幾乎佔滿了沙灘,約佔垃圾總量的97%左右,因為塑膠製品只會碎裂並不會分解,因此進入環境中常隨著下雨、大水就沖刷進了海洋,長期在海上漂流、累積,數量之多已引起國際的重視。

從安平港南邊沙灘算起至二仁溪出海口的海岸線長約5.5公里,也就是說這一段沙灘上就有超過25萬個塑膠袋海飄上岸。

如果在沙灘上水線邊蹲下來,處處可見彩色的小微粒,仔細看全是塑膠碎裂後的顆粒,這些都是在海洋上漂流很久碎裂形成的產物,大的直接造成生物誤食或纏勒致死,小的可以小到像浮游生物,一樣造成小生物誤食死亡,嚴重到會造成食物鏈的斷裂瓦解,塑膠製品還會溶出化學物質變成環境賀爾蒙,直接影響生物的生殖系統,日後的災難似乎已漸漸浮現。

學習記錄、描述、表達的能力

八、記錄的意義

經常會有人問我,垃圾撿起來裝袋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算?那麼麻煩做什麼?我總是說這樣才知道什麼垃圾有多少,才可以突顯出問題的嚴重。

每個月一次的來到沙灘上,讓我們發現不同的季節會出現不同的垃圾,有時候會出現大量的塑膠袋,塑膠袋全都是風化後的碎片,是從海上飄過來的,有時候會出現大量的蚵架,之後就會出現大量的保麗龍,如果是大雨過後,飲料相關如塑膠杯、保麗龍杯就會特別多,另外如飲料玻璃瓶,則全年無休都很多,而且都是提神飲料;

2008年夏天,接連的幾個颱風,沙灘上出現大量的海飄垃圾,有長滿貝類的大酒瓶,有很多如頭皮削般的塑膠袋碎片,有數不盡的塑膠微粒,都是在海上漂流很久粉碎後的塑膠製品。

我們從每次撿的垃圾種類、數量做名次排列,從中看到了一些值得大家注意的現象:

1、河流會將陸地上大量的垃圾帶到海洋,尤其大雨過後特別明顯。

2、河口的垃圾很多樣,以生活用品居多,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是垃圾的最大宗,包括保力龍杯,塑膠飲料杯,塑膠飲料罐及飲料玻璃瓶。飲料玻璃瓶數量一直都很多,且都是提神飲料如保力達B及蠻牛等,環保署的相關回收機制或限制使用應該要強制執行。

3、保麗龍一直是二仁溪這裡數量最多的垃圾,大都是漁業用的,尤其是蚵架,當蚵收成蚵架棄養後,海邊的保麗龍就急速增加,臺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自2008年公告實施,我們應支持、督促政府強力執行,若執行良好將可大量減少保麗龍的污染問題。保力龍是一般應回收的廢棄物,但實際上回收機制做的不好,保力龍飲料杯更是氾濫。海岸線即將被保力龍淹沒,海洋垃圾將會是海洋台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4、前半年撿到的醫療廢棄物數量很多,藥用玻璃瓶、注射針筒非常多,現在已經較少,但一直都有。

5、另外我們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撿垃圾的沙灘不見了!幾百公尺及一兩公尺高的沙丘全沒了~是全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或是安平港及興達港的凸堤效應?我們不知道,但海流變了,地貌變了,沙灘消失了,才短短兩年,志工們就感慨的說變化也太大了吧!

導引大家參與解決的方法

九、尋求解決的方法

從事海灘廢棄物監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發現問題,試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試著就現況提出一些案例和大家做分享:

現況一:河流會將陸地上大量的垃圾帶到海洋,尤其大雨過後特別明顯。應急處理怎麼辦?

因為來源確定,都是河流帶下來,時間點都在大雨過後,因此環保署只要在大雨來前在河流上拉起一條攔污索,大雨後再去將垃圾收集上岸,這樣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垃圾問題,不用大雨後再花大批人力去淨灘,而且還清不乾淨。

現況二:漁業用保麗龍一直是數量最多的垃圾,大都是蚵架用的。

大塊保力龍體積大都在40×40×90公分,撿起來只是一個動作,但是未經處理就會開始風化,由大塊變小塊,小塊變更小,最後變成數不盡的保力龍小球,卡在消波塊,石頭縫,任何一個可以卡住的地方,變成要數百或數千個動作還不一定清的完,所以如果在其風化前就回收處理,很容易就可以解決保力龍污染的問題。

臺南市定有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若依辦法蚵架棄養後需拖回上岸至指定點由環保局統一處理,今年開始實施,若執行成效良好保力龍問題將可以解決,如果執行效果不好,那可能就需要更強硬的手法限制保力龍的使用,改成大家都願意回收使用的塑膠浮球,才可以解決問題。

現況三: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是垃圾的最大宗。

包括保力龍杯,塑膠杯,塑膠罐及玻璃瓶,還包括吸管、瓶蓋等。會有這麼大量的垃圾突顯出這些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回收機制上是出了很大的問題,飲料塑膠罐還有人會撿回收,但是保力龍杯、塑膠杯就真是氾濫成災到處都是,回收機制上大家也不愛,但這兩種飲料杯如果一下子要大家都不要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們就從較不好處理的保力龍杯談起,因為其體積大又容易破碎,更讓人不想回收,後段處理問題較大,目前環保署所規範限制使用的是很少使用保力龍杯有桌椅的店家,但卻沒有規範使用最大量的路邊茶飲店,這是非常諷斥不合理的,所以我們該要求環保署該嚴格禁止保力龍杯的使用,以減緩環境的壓力。

飲料玻璃瓶數量一直都很多,且都是提神飲料如保力達B及蠻牛等,因為都是咖啡色,回收業者根本不要,環保署的相關回收機制或限制使用應該認真檢討或要強制執行。

參與=學習

十、你可以帶著大家來做:

海灘廢棄物監測的工作法
1、尋找伙伴:確定領隊及隊員,建立通訊及聯絡人。

2、確定地點及範圍。

3、操作的時間,可以定每月第幾週的週六或日(常態化)。

4、集合地點:選擇一個大家較熟知的地點,讓新參加的伙伴找的到大家。

5、交通共乘,節能省碳咩。

6、大家都拿袋子,地毯式掃過清乾淨,全部裝袋,找一個集合點再倒出來算,如果是只撿保力龍或玻璃瓶的人,就可以邊檢邊算,集合後直接登記即可,不用再倒出來。

7、倒出來後每個人挑一樣東西算,再回報給統計者登記。

8、最後將垃圾全部裝袋拿到路邊,通知環保局來載走。

注意事項:安全問題

1、不下水(除非是水中的活動)。

2、穿包腳的鞋子或雨鞋、戴棉布手套。

3、個人防曬衣物或用品及飲用水。

4、不要讓自己有外傷,若有傷口,有發炎紅腫,請儘速至教學醫院就醫。

公共準備的東西

1、洗手的水及洗手乳,離開前大家一定要用肥皂洗手。

2、大型垃圾袋,回收再用的袋子更好。

3、統計表及筆,最好能襯一塊墊板比較好寫。

4、醫藥用品,備用的。

十一、 期待您的參與:

你可以輕鬆愛地球
1、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產品(如喝完即丟的飲料容器)

2、東西用了再用。

3、做好資源回收。

4、減少垃圾的產生。

5、推動後段處理容易、安全的物品。

你可以更積極的愛地球
1、參與各種環境志工。
2、廣為宣傳各地環境的現況。
3、遊說官員民意代表修法改進。

附件一: 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計畫表格(請點選這裡下載)

附件二:參考資料

一、海洋學研究船Alguita號的網站

http://ship2shore.blogspot.com/2008/02/visualizing-quantity-of-plastic.html

影片介紹

http://www.alguita.com/movs/pelagic_plastic_mov.html

二、國際淨灘活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http://www.oceanconservancy.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press_icc

三、信天翁之死
http://www.messageinthewaves.com/xtras.php?clip=areeat.flv&preview=4&start=true

四、居家環境地理資訊系統  ( 資料好用 )
http://edb.epa.gov.tw/living/frame.asp
五、環保署環境資料庫 http://edb.epa.gov.tw/
六、台南市建物門牌查詢系統  ( 地形圖最細 )
http://210.69.40.37/def/default.asp
七、Google Maps  衛星圖 及Google 地球 ( 衛星圖最細 )
http://maps.google.com/

八、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cwb.gov.tw/
九、Google 產品
http://www.google.com.tw/intl/zh-TW/options/
十、環保報案專線 0800066666

附件三:2005年~2008年的統計表(請點選這裡下載)

義賣龍眼乾:給保護烏山頭水源長輩一股元氣

在台灣一切向錢看的洪流中,我看到一股為了下一代永不妥協的中流砥柱。他們是一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台南東山鄉嶺南村長輩。 8年來,為了阻止在烏山頭水源地蓋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大台南地區留一口安全的水源…

在台灣一切向錢看的洪流中,我看到一股為了下一代永不妥協的中流砥柱。

他們是一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台南東山鄉嶺南村長輩。 8年來,為了阻止在烏山頭水源地蓋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大台南地區留一口安全的水源,

不論刮風、下雨、黑道威脅,都不能將他們的熱情澆熄。

longan-1-1958875480-420.jpg

這樣捍衛土地的智者,從他們寶貝土地上長出來的甜美果實:龍眼。以傳統龍眼枝慢火烘焙的龍眼乾,奉獻出來,凝聚資源。為下一代繼續一場不知何時是終點的環境抗爭。

只剩150盒,義賣收入做為抗爭的部分資源。

你或者不知他們的行動多令人敬佩,但是你的訂購可以迴響這群智者,追隨他們以雙腳與年邁的晚年,所雋刻的土地倫理

2-19588754823-1958875562

4-1958875563

5-1958875581

(本文轉載自「屏東環境聯盟部落格」)

萬物之母─土壤

想要從霧峰學課程中了解到土壤對於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每一種不同的土壤有什麼獨特的特性,對於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功用。雖然土壤在我們日常生活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的隨處可見,但是它對人類生活……

作者:亞洲大學社工系一年級陳淑惠、張惠閔、黃子凌

指導老師:孫崇傑

女媧用泥土捏造出人類。

土地為孕育萬物的根源。

土壤是創造大地的基礎。

傳說中,女媧用泥土捏造出有男有女的小泥人,於是創造出-人。土壤之於人類就像是魚之於水,土壤對於人類有多麼重要,土壤為萬物之母。

踏查阿罩霧

霧峰鄉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改名為「霧峰」。霧峰地區早期原為洪雅Hoanya平埔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阿霧罩」原指的是霧峰鄉市街一帶,包括甲寅、本鄉、中正、錦榮、萊園、本堂、坑口、桐林、吉峰等村。「阿罩霧」,因為是在貓羅堡內新形成的村莊,所以初期稱為「貓羅新莊」;「阿罩霧」則是平埔族社名的漢字譯音,也就是說把平埔族的社名「阿罩霧」變成了地名。也有人說漢人在此建立村莊後,因這裡在清晨經常有濃霧瀰漫著,所以也叫做「阿罩霧」。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九月一日,日人把「阿罩霧」的別稱改名為「霧峰」,於是沿用很久的「阿罩霧」就成了歷史名詞了。不過,時間沖淡不了人們尋根的鄉土情懷,在閒聊時,在老一輩人的口中,仍會提到「阿罩霧」三字,可見大家依然惦念著它原有的乳名-「阿罩霧」。

好久以前「阿罩霧」還是個小村落,像個乖巧的孩童,靜靜的蹲坐在台中盆地東邊的山腳下,他的北邊有草湖溪流過,南邊有烏溪環繞,東邊是火炎山、貓羅山、貓霧山環列,放眼西望,八卦山和大肚山遙遙相對,就像兩扇翠綠的屏風並列在眼前。「阿罩霧」村內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環境非常優越。在漢人移民來台之前,台灣已有原住民和平埔族在這裡居住活動。

在台中縣境內,平埔族有拍宰海、拍瀑拉、巴布薩,以及部分的道卡斯、洪雅等族,分住於平原和盆地。在霧峰境內散居在山區的是「泰雅族」,性情凶強,有獵人頭祈求豐年的習俗;而住在平地的「平埔族」,性情溫和,以農耕為主,以打獵為副業。

拜訪台灣土壤陳列館

980110-soil-360.jpg

一開始是因為學校課程有安排了通識課程,然後看到了這們名叫”霧峰學學霧峰”的課程,跟學長姊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門可以了解霧峰這個地方的課程,剛好我們又是一年級新生,對於這個未來會待上四年的地方來說,當然想要趕快認識環境,熟悉霧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這堂課程。

第一次上課我們都抱著興奮的情緒去上課,迫不及待想要馬上就出去外面田野調查,一開始廖淑娟老師安排了很多位才華洋溢的老師們來分享很多跟霧峰文化有關的人事物,讓我們從中學習到不少,也知道了很多霧峰的特色小吃。

後來我們分組進行田野作業,我們選到了小毛老師所指導的農試所小組,老師介紹了一位對土壤很有貢獻的人──林登鴻先生,他對土壤的研究極為有成就,可是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偉大事蹟,於是首先帶我們去台灣土壤陳列館拜訪。

林登鴻先生有一位徒弟,是葉明智先生,他跟林登鴻先生當了四、五年的同事,林登鴻先生只傳授了大約六成的製造技術給他之後,就因為癌症而不幸辭世了,對此,我們深深的感到遺憾與可惜。而現在土壤陳列館中還有一位新進的專業研究員—江致民先生,有了這些人為台灣的土壤研究付諸實際行動去努力,相信會為台灣土壤寫下嶄新的一頁!

談談農業試驗所

為了一窺土壤的奧秘,我們來到了不僅在霧峰,在全國也是極為重要的政府研究機構-農業試驗所,來一探究竟,而裡頭的土壤陳列館就是我們的標的。讓我們先從農試所講起:

創立於民國前十七年,原稱「臺灣省督府農業試驗所」,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改稱「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直隸行政長官公署,三十八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原址設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由於都市發展,環境污染,且面積狹小,不足因應現代農業試驗研究之需,因此於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遷移台中縣霧峰鄉萬豐村現址,佔地145公頃、其中建築面積17公頃,農場面積128公頃,灌溉排水設施完善,具有全國首善之農業試驗研究環境。

農試所從事農藝、園藝作物之遺傳、育種、種原、生理、組織、培養、土壤肥料、植物營養、病蟲防治、農業經濟、農業機械及氣象等之科技研究,以改進各種作物之產量與品質,九十餘年來對於臺灣之糧食增產與農村經濟發展上,有著重要的貢獻。

逛逛土壤陳列館

土壤是一門複雜而又冷門的科學,一般社會大眾雖然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土壤,但是,對於土壤的認識,大多是一知半解,往往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如果能夠提供一個適當的場所,將土壤有關的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作一有系統的介紹展出,相信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必會有莫大的助益。

農業試驗所自1895年創立以來,在台灣土壤與肥料科學上,做了許多重要的基礎研究,也獲得不少的成果。「台灣土壤陳列館」興建完成以後,提供了一個土壤樣本儲藏的空間,與資料展示的場所,開放民眾參觀與作為全民土壤教育之用,尤其是提供中、小學學生認識土壤的實體教材,使他們更容易瞭解,因而提昇這門枯燥無味的土壤教學教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成立「台灣土壤陳列館」附帶的收穫。

image003

展示內容以農業試驗所歷年來所蒐集之土壤樣本與岩石標本為主,並配合文字資料說明,以圖表、透明片、多媒體、實物、土壤剖面樣本、模型……等等不同形式展出。

「台灣土壤陳列館」除做為農業試驗所試驗成果與土壤資訊蒐集展示之場地外,也提供土壤研究人員實驗研究所需要。更是近年來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視,使土壤保育成為全民教育的重要課程。土壤館正可提供這一方面的不足,作為各級學校土壤教學與土壤全民推廣教育,實地認識土壤的最佳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往往是一知半解,藉由土壤館中的實務印證,就可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的目的,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會有所助益。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土壤剖面標本的製作技術方面,已獨步全球。回顧1985年農業試驗所,進行全島土壤調查時,助理研究員林登鴻先生,有鑒於我國工商業快速發展,經濟開始起飛,使得土地過度開發,造成土壤嚴重的流失,

image005

為喚起國人對這塊土地的愛惜,建議蒐集土壤剖面樣本保存,可惜當時的製作技術與方法,對於所製作之標本仍難以長久保存。因此,農業試驗所同仁,乃積極從事土壤剖面製作參考資料之蒐集,以及前往日本了解該國土壤剖面薄片製作方法,最後終於研發出能夠長久保存標本的製作方法,惟仍以小片標本為主。林登鴻先生於1994年退休後,仍然繼續從事土壤剖面薄片之製作技術研究改進,其製作工法經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已臻世界水準。完成作品三百餘件,分別收藏於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台灣大學以及科學博物館等相關陳列館。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台灣的土壤有多麼豐富,小小的台灣島在美國USDA分的十二種大綱裡就有十一種土綱!除了永凍土綱之外,其他通通都有。我們還看到了發育五百萬年的土壤,其重量是無法估計的,一塊這麼有歷史的土壤還是第一次見到,它所經歷過的歷史是多到我們無法想像的,土壤中的每一層都有一個故事在其中。

image007

我們還看到了921地震斷層線土壤剖面,那是在朝陽科技大學旁的鳳梨園所擷取出來的。講解的老師說鳳梨適合在酸性的土壤中生活,這是與很多作物不一樣的地方。像是膨轉土就是適合種水稻,因為它的PH值及EC值(含鹽份)符合種水稻的標準。通常一塊PH值少於5以下的土地就該改良,除非是要種植鳳梨、茶樹等酸性作物,則不需改良。除了介紹土壤外,岩石的說明也非常的詳細,例如:火成岩偏向堅硬及粗糙,沉積岩則是因為河流堆積所形成…等各種岩石的介紹。

寸土尺地 大有可為

美國農業部於1960年創立新土壤分類系統,經多次修正後於1975年命名為土壤分類學。美國土壤科學學會1999年底所制定的土綱(Order)共有12個,其原文及土壤肥料學會的譯名分別為:

Entisols(新成土):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大都分佈於高山陡峭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新沖積平原等地,通常土層很淺或整層無變化,土壤非常肥沃,也是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土壤之一。

Inceptisols(弱育土):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

Alfisols(淋溶土):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但由於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或是農民在極育土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

Spodosols(淋澱土):有一由有機物與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者,大都在砂質地之高山平坦地區,有強烈的淋洗作用。

Ultisols(極育土):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在土層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黏聚層),因此特別粘,由於強烈淋洗,故肥力低。

Andosols(灰燼土):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如土壤很輕,無定型性質,對磷吸附力很強等特性)。

Mollisols(黑沃土):又黑又肥沃,土層較淺,肥力高。

Histosols(有機質土):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於 20% 以上之有機物(或大於 12% 以上之有機碳含量)之土壤,主要分佈於高山湖泊中或其旁邊之土壤。

Vertisols(膨轉土):在土層一公尺內含有 30% 以上之粘粒(直徑小於0.002mm 者之土粒),會隨水分多寡而呈膨脹、收縮之特性者,濕時地面突起,乾時龜裂者。

Oxisols(氧化物土):土壤已經化育很老(幾十萬年以上),土壤中僅剩餘氧化鐵、鋁等性質者,土壤肥力很低,土層有一氧化物層生成者,大都在紅土臺地上。

Aridisols(乾旱土):存在乾旱氣候條件下,包含鹽土。

Gelisols(永凍土) :冰凍在極地氣候冰層下之土壤。可惜台灣沒有永凍土。

但是,您知道嗎,在這美麗的福爾摩沙島上竟擁有了這十二種的其中十一種喔!

土壤環境的污染

天然土壤具有純粹的自然屬性。人類最初開墾土地﹐主要是從中索取更多的生物量。已開墾的土地逐漸變得貧瘠﹐人們就向農田補充一些物質─肥料。農田獲得肥力﹐同時也受到了污染。譬如施用人畜糞尿作為肥料﹐確能保持農田的良好生產性能﹐但糞尿中的病原體隨著進入農田﹐造成土壤污染。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現代工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大氣煙塵和污水對農田的不斷侵襲﹐影響土壤的生產性能和利用價值﹐於是引起人們對土壤污染的注意。

土壤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和固體廢物﹑農藥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殘體以及大氣沉降物等。1955年日本發生了“鎘米”事件。其原因是富山縣的農民長期用神通川上游鉛鋅冶煉廠的廢水灌溉稻田﹐致使土壤和稻米中含鎘量增加。人們食用這種稻米﹐鎘在體內積累﹐引起全身性神經痛﹑關節痛﹑骨折﹐以至死亡。這種疾病以劇烈疼痛為主要症狀﹐被稱為痛痛病。殘留在土壤中的鎘至今還難以清除。1974年春季﹐中國天津地區薊運河畔的農田﹐因引灌被三氯乙醛污染的河水﹐三氯乙醛在土壤中分解產生三氯乙酸﹐致使大面積的小麥受害。

現代化農業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有機氯殺蟲劑能在土壤中長期殘留﹐並在生物體內富集。氮﹑磷等化學肥料﹐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層土壤吸附固定的養分﹐都在根層以下積累﹐或轉入地下水﹐成為潛在的環境污染物。土壤侵蝕是使土壤污染範圍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凡是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和氮﹑磷化合物﹐在發生地面徑流﹐或土壤風蝕時﹐就會向其他地方轉移﹐擴大土壤污染範圍。污染物進入土壤後一般很難去除﹐尤其是重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不能或很難降解的化學物質。

阿罩霧這塊土地可以孕育出非常多的農作物,舉凡香米、蜂蜜產品、菇類、荔枝、鳳梨、龍眼、甜桃、梨子、香蕉、花卉應有盡有,可以種植這麼多種農作物是由於烏溪淹沒阿罩霧平原而把肥沃的沖積物帶到平原上面來。現在能擁有這麼豐富產物的好光景,都是因為平常土壤沒有受到太多的汙染。如果農藥使用過度,或者是人為過度的破壞就有可能造成上述的那些嚴重後果!假使每個人都能好好愛護阿罩霧這塊物產豐饒的土地,那麼也是為我們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阿罩霧鄉土情

阿罩霧川圳星羅棋布在田埂間,增添農村景觀特色。從中二高下霧峰交流道兩旁可見一方方綠田,四德、丁台路旁俯拾即是稻田倚著山巒,農夫身影點點在田埂間移動,路陌一彎有鷺鷥搔首傲立的姿態。霧峰有田的多種水稻,水田面積占全鄉面積的四分之一,源以阿罩霧圳為基幹,引烏溪與其出高山支流渠道灌溉,由於高山流下來的水源灌溉,水質清澈不受污染,所以在此地栽種的稻米格外的香甜味美。

霧峰種稻面積57平方公里,一年兩穫。20個村裡,甲寅、吉峰、本鄉、中正、本堂是熱鬧區外,其餘乾溪以東多山地,如桐林、坑口、峰谷;以西多稻作,如丁台、南勢。由於環境優美水質良好,近幾年農試所不斷研發改良,農會極力推廣下,益全香米便在此地生根茁壯。如今以亞洲大學附近為主可見片片益全香米的稻田。

想要從霧峰學課程中了解到土壤對於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性,每一種不同的土壤有什麼獨特的特性,對於從事農業的工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功用。雖然土壤在我們日常生活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的隨處可見,但是它對人類的生活卻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多認識一些不一樣的土壤,了解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影響。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