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3)港邊社區經驗分享

這樣的品質不一定要靠經濟,不一定要靠你有錢,但是經濟還是不能不談,因為那是很重要的,所以永續發展的社區營造就是一種設計品牌,我現在講這個抵抗你也許感受不到,《農村再生條例》就是面臨全球化趨勢下的因應措施嗎?

前言:

本文為「第六屆農村願景會議」中,「農再條例大家談-《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的記錄整理系列文章。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1) 請點選這裡閱讀。

《農村再生條例》的美麗與哀愁(2) 請點選這裡閱讀。

主持人:

他提點了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我們農村再生的計劃推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所以我很幸運可以跟他們長期合作,在這一期他們的休閒農業邀請我去做他們的輔導老師,其實我離那還滿遠的,但是我第一個答應的就是他們這個社區,第二個是珍珠社區,所以說我們聽這些案例也聽了剛剛理事長點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好好考慮。

全球化趨勢永續發展跟社區再續行動

主講人:林銀河(宜蘭縣港邊社區發展理事長)

我們不是十大經典農村,我們是十大經典漁村,但是列入十大經典農村我看大部分都是那個水保局輔導的,那我們是選上十大經典農漁村以後,突然跑出水保局說要輔導我們,我們嚇了一跳,在這之前一毛錢都沒有跟他拿過,那是兩年以前。

那我今天的題目,用這樣的主題「全球化趨勢永續發展跟社區再續行動」那我談社區的永續發展跟社區行動,平常有人來互動的時候,我們都用這個投影片,因為今天看起來這個會議有點詭異(笑),那我就是忠實的呈現,我就加了一些好像跟《農村再生條例》有關的一些東西,所以我的內容大概就是說有必要把從全球化的議題永續發展,從台灣宜蘭到在地社區的行動。

最後的主題是談這個,我怎麼去經營社區,他的地形是怎樣,所以要談全球化的議題,那全球化的概論我想大家也都清楚,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它代表一個多元務實的關點,這是全球化的議題,為什麼談全球化,我本身在資訊科技領域從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這是政治議題,一九九五年,瀏覽器最初是由歐洲光電子實驗室的一個物理系教授發展出來的,全球化的潮流到這個地方就很明顯,尤其現在Google的方便,再加上這些,我看「全球化」是一個趨勢,

那全球化的結果大家都可以想像的出來,全球化的挑戰是個重要議題,地方經濟發展的型態結構,所以永續發展的意義必須回應到這些本錢,所以我們要談的是這些,那全球化趨勢底下,中央的應變措施是怎麼樣,地方生活的應變措施還有在地的民間型態又是怎麼樣,我想今天這個會議多多少少都在反映這種全球化的趨勢,尤其談這個農村再生。

二次大戰以後,整個的結構現象,我們也知道農村的結構,從二次大戰以後,他經歷過這個歷程,農村是從復原、成長,然後再來衰敗,再來轉型,所以才有今天這個願景會議,在這整個人類社會在二次大戰以後,我們可以發現這個過程,復原、成長、發展、扶持,生活品質的提升一直到永續發展,一九九○年代,民國八○年代末期,所以最後一個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省思哪些東西?

永續發展的多方架構

八○年代大家才提到永續發展,為什麼永續發展?已經發現這個成長跟發展的過程,破壞太多的資源,影響整個社會結構,所以聯合國在七○年代發展十年,再來談福利,再來談生活品質,再來永續發展,那永續發展的起源就是剛剛那個背景,從人類宣言、共同未來,還有二十一世紀議程,一九九二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一九九三年永續發展委員會,

永續發展的意義,大家可以從幾個方向去看他,從自然生態的角度看永續發展,從社會性的角度去看永續發展,從經濟性去看、從科技性去看,從廣泛性來看,那廣泛性來看包含了公平正義永續性共同協議。

也就是說,社會層面、經濟層面、自然生態面,去考慮整個永續發展的各個不同的階段,所以台灣在聯合國這樣的環境底下,一直到二○○五年,二十一世紀的歷程,台灣接近二○○三年永續發展元年,所以永續發展的內涵很清楚在說明了生態、經濟、社會,經濟產業很重要,永續發展不只是經濟產業,我們也希望農村願景會議談不只是經濟的問題,還有社會的問題,還有生態和文化的問題,

這是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裡面的架構,所以他們的目的就是開創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公平,三個局面都有,那看我們宜蘭,二○○五年因為永續會議,代表三年推動永續台灣,選定了宜蘭作為一個區域性的試探計劃,所以成立的永續發展委員會,擬定了宜蘭縣永續發展相關願景的目標與策略,然後在地方又選羅東作為示範計劃,羅東就相當於聯合國在談到永續發展那個最在地的地方。

當然還不只這些,其實聯合國還定了另外一個社區,不管怎麼樣,宜蘭大學的許教授在主持這個計劃的時候,曾經講住家的願景,其實這個願景想得很清楚,憑我們的社會環境、經濟面,這跟聯合國的觀念是一致的,所以他分為八個小組,其實還要註明二○○四年到二○○五年在宜蘭推動的永續發展,第二年不了了之,就不見了。

我有私下問過康教授,他也是裡面的一個主持人,會不見了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見了,那宜蘭縣在去年年底開始要推薦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委員,我好像也被推薦了,我說我是黑名單,應該是不會進去的,現在結果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但是聯合國的整個政策在發展有一個壓力,我想農村再生條例跟這個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再來看全球化的社區抵抗的是什麼,全球化有他的優勢,對在地有他的壓力,所以我們在想說一個全球化之下,我們講幾個去中心化,我在想我們在社區發展想到幾個問題,經濟去中心化、能源去中心化、糧食系統去中心化,通信去中心化,文化去中心化,我想這是很值得去思考的問題,這幾個問題繞在我們這個發展社區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這些,尤其去年當這個稻米糧食系統發生問題的時候,在整個永續發展裡面談到「食物供給」,在全球化之下幾乎沒有東西是不侵入你的生活環境裡。

從漁村轉型的改變─港邊社區

我回答我社區這邊來看,大概簡單介紹一下,高速公路下來,這個衝擊滿大的,再加上這條路,因為兩年以前北宜高通路,過了這個隧道道路,搞的我們社區這裡保護區、太平洋在這裡,大概有一千人口實際大概六百多人是個漁村,土地沒有多少,這邊是山,這邊是保護區,所以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農地,都是靠漁業,

那這個歷史背景早期是個漁村,七○年代產業流失,我家也是有很多船隻,但是包括我大哥就是這樣轉業失業,社會結構改變,我們探討這個改變,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社會結構改變,尤其居民關係逐漸疏離,我們大概可以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然後八○年代又發生了核能發電廠,在那邊有八年的抗爭,跟剛剛我們大進社區一樣可憐,其實鄉村都這樣子了,幾乎全部消失都是因為這樣子,九三年我們成立了水鳥保護區,這不是期待經濟的發展,這是環境意識的概念,這是社會結構的改變,但是有沒有解決問題呢?沒有。

總之面臨的是社會結構永續發展的問題,這是我們地方的特色,海邊很多漂流木,他可以創造藝術,海邊的資源,以前我們就是捕魚的,靠這種捕魚把我養大的,那八○年代的火力發電,那時候就是經濟起飛,家庭就是工廠,到處缺電,看上了無尾港這塊地,總共要兩百四十五公頃,居民將近八年的抗爭,成立「反火電自救會」,我想這才是真正面臨那些壓力,

最後就有人是發現說那邊環境很不錯,就開始介入一些調查,送農委會去設立保護區,那時候其實是一九九二年台灣因為發生犀牛角事件,在國際的保育形象非常不好,然後通過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正法,九三年無尾港第一個因為游錫坤縣長送出這個計劃就通過了,所以是台灣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育法,那就這樣一百○二公頃,那今年的期望是水鳥公園,

再來經濟發展變成社區開發的誘因,這就是水鳥保護區,早期的河道就是這樣子,但這個保護區有沒有好處呢?沒有好處,一百年以前到現在太平洋在這裡,河道就是蘭陽溪在新城溪口,早期是沒有出海的,民國前六年,一百年以前,後來台灣的環境就是山高水直,所以幾十年的演變現在變成這樣子,沒有尾巴,我們社區大概在這裡,這個歐吉桑、歐巴桑濫墾大概是在這個中間水域裡面,可以看到整個環境變遷,

社區面臨的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整個結構環境改變,經濟發展等那麼多的問題怎麼去解決社區,後來在二○○一年因為生態社區發展,就是永續發展的目標,涵蓋了社會面、生態面、文化面,整個的均衡發展很重要,作為解決地方困境的意識,所以我們盡量爭取計劃用這個理念去做,從二○○一年開始獲選十大青年農漁村,

沒有一個單位敢說我們是他們輔導的,其實我們拿到最多錢的是漁業署,因為是漁村,沒有漁民的漁村,所以那個漁業署也很心虛,他也不敢講,他的概念有精神面、精神文化面、生態面、社會面均衡發展,三隻腳斷了一隻腳,或是另外一隻腳不平衡,不要談永續,那永續發展做了哪些東西?

社區的永續評估

「永續評估」中所說的社會面做哪些東西?包括提供多少社區,這部分非常的珍貴,它變成我們發展社區的一個安全網,「社會面」-有那麼多的東西,信任的空間,安全的空間,對女性的安全環境,對兒童的安全環境,還有社區的社交、年輕人的場所,公共區域活動空間,很多很多這只是其中一項,你可以做自我評估,

其實,我們二○○一弄經費做這種事,營建署在二○○四年在推動生態社區發展的時候,他還不知道這個文件,後來我跟他講,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廖嘉展董事長,他才把這個文件拿給暨南大學去推,暨南大學翻譯成中文後再推。

其實我們在二○○二年就在宜蘭推了,推得不好,但那不是我們的責任,保護社區做好就好了,這文件非常珍貴,那生態面又做了哪些,生態面不是環境而已,社區在地意識,食物供給基礎設施建材、消費型態固體廢棄物、水質污水處理能源的使用、生態面向等等很多的次標題,包括共同購買,這裡又要談到水的使用量不缺,宜蘭不缺水,但是在全世界各地,缺水是二十年來很大的問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問題,

那生態面他有很多東西,那文化層面,包括二○○四年到二○○五年陳其南教授在推動公民美學,其實也都是其中一部份,我們沒有做六星計劃,談三個計劃就很夠了,文化精神永續性、藝術休閒、精神性靈的永續性社區凝聚力,還有社區面臨衝擊後的復原,你有沒有那種復原的功能,每個社區都面臨什麼問題,還有個全方位的視野,那看看社區做了哪些東西,在做永續發展以前,第一個,空間找出來,需要空間規劃,第二個,永續的社區組織經營,沒有永續的組織就不用談了。

空間利用模式的經驗

我想在這聊個背景,這兩個背景,我們很清楚先把空間找出來,空間怎麼去整理,我們先看縣政府早期在做的時候,做得很漂亮,但是沒有想到宜蘭東北季風雨量很多,所以之後這些都毀掉了,那是很自然的,剛開始做的時候,會做一些硬體設施,後來就變成這樣子了,經過一連續改變,幾次的改變,後來都拆掉了,蓋了兩層樓,這是四年以前,這是兩年以前,又加蓋了這個,

這是之前一個畫家,昨天的活動一個藝術家,畫出我們的生態畫展,那這是保護區的氣意境管理,後來就是民間開始介入,縣政府做硬體設施,軟體不知道怎麼去做,那時候在一九九六年時代,所以民間開始介入,我大概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回來,一個沒有水鳥的保護區,真的是不想養,為什麼?水上都是布袋蓮,保護區裡面路化侵蝕,然後蘆葦,沒有水怎麼會有水鳥呢,

那我們就開始介入,生態面向就是針對保護區,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水質調查,底棲生物調查,各方面的調查,自己去做當然要借用人力,包括外面的資源,包括中研院、台灣大學、宜蘭大學,珍惜環境教育,社區居民自己去除鬼氈草,驅除優勢外來種,他們自動自發用手去清,社區居民進去保護區做經營管理,協助社區保育,慢慢的社會面做好、文化面做好,社區經營就自動進來了,水生植物調查就是天鵝啦等,還有開始推動一些從那個理念去做,其實就變成是一個簡單生活。

這是我們的「乾式廁所」,有沒有人知道「乾式廁所」?其實在美國很平常,阿里山等高山應該有啦,就是完全不用水的,其實我們都叫他曾祖母的廁所,但大家可能會怕小孩子掉下去,這個不用擔心,這個是乾式的,完全沒有味道,有興趣就到我們那邊看看。

水保局發了我們兩萬元,做這個大概花了四萬元,還有佈告欄,想像這個佈告欄給你一兩萬元,你會怎麼做?我想大概就是以前是水泥,不然就是不銹鋼,我看那個不要用。

空間的經營,一個空間是要提供遊客還是居民?這是一個要抉擇的地方。

原來在想說這個教育區域,弄一些模擬池讓沼潮系植物在這邊生長,後來想說何必這樣子,把水放進來,把石板放進來,結果青蛙來了,螃蟹也來了,早期農委會要推動生態社區說「有沒有蓋水池?」我說「沒有,不要」,蓋水池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水保局給我四萬多元,我花了九萬多元,其他不夠自己 處理。

我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起來看一看裡面的東西,裡面有什麼?有吳郭魚、金魚等,而且是小孩子最會去的地方,每天都在養魚,我兒子也是這樣子,我自己家就作回收,自己做一個生態池,還有很多特色的東西,就是這樣帶出來,環境美術性藝術家把它帶進來,透過藝術跟文化的呈現去傳達社區永續發展的一種自信,還有,你看這個阿嬤在運動樣子多開心,然後是植物染,OK!還有很多啦。

這是昨天的推廣生態藝術創業活動,推廣生態藝術推廣活動,還有這個很重要,我們每年三月初三都會辦活動,每個家庭出兩道菜,一百個家庭兩百道菜,全社區出來吃,四百個人吃,我們連續操作了四年,全村的人都出來煮就對了,但是重點是四百個人吃完了以後,你有多少的利損?

我們的經理跟幹部出來,大家整理四百個人吃完了以後,這些絕對不是那些居民留下的,這些可以回收,然後找社區大學的老師進來協助,做拍照,同時做一個照片展覽,然後空間,空間為什麼要花錢呢?沒有錢自己來嘛,就利用空間來蓋,這個蓋了半年原本是罟寮,用來放一些船和網子來沒有在用,所以就改成工寮,鼓勵無毒農作,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的從生態面、文化面、社會面來看,看看這個都八十歲了,他很快樂就好,這些小孩都在這呢。

面對全球化,抵抗或是收編?

早年離鄉的子弟陸續要回來,這個是我同學已經退休了,這個也已經退休了,現在都要回來了,這個剛好是人在美國長期居住的教授,要回來就是了,這時候我住在這,我是在40(歲)以前回到這個地方定居,至少看到了願景,還有一個,社區景觀不當的硬體設施可能是社區的災難,這是漁業署早年做的步道,鎮公所發包的,結果做完之後,我在爭取經費上罵到要死,因為阿公阿嬤跌倒,那奇怪呀,就是步道做不平,真的就是這樣子,

不得已今年從新再改造,經過這個培根教育,我現在不說這個好壞了,我就又拿到經費,讓它恢復原來的樣子,至少他不是柏油路,但是這個花了不少錢,我們坦承說,水保局主動來關心,所以未來社區發展的願景可以做,我其實在看一個生命地球的保持,世界自然機會再談到呼吸,經濟目標、環境目標、社會目標,尤其在環境目標裡面有一個Zero carbon(零碳),我不談那個Zero carbon,我要做到零污染、零垃圾,所以我們的願景就幸福有價值有意義有生活有品質,

過有這樣的品質不一定要靠經濟,不一定要靠你有錢,但是經濟還是不能不談,因為那是很重要的,所以永續發展的社區營造就是一種設計品牌,我現在講這個抵抗你也許感受不到,《農村再生條例》就是面臨全球化趨勢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因應措施嗎?

這個我還沒有去探討,不過社區跟社區農業是要面對全球化,誘惑與摧毀的抵抗能力,那全球化的趨勢底下用的態度是什麼?你要收編還是要抵抗?這是全球在地化的議題,所以農業再生條例是考驗社區一種抵抗能力,你要怎麼選擇?

這是前天社區活動中心,政治人物從縣長開始,爭功作秀,社區淪為收編的工具,要或不要?誰能抵抗呢,這是從縣長開始到議員、立法委員的代表漁會三個代表都來了,我們里長我們廟裡的主委,這個是我自己,那要抵抗還是被收編?我們都還在探討之中,謝謝!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