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新村是我從小生長的故鄉,自從爺爺隨著軍隊撤退到台灣後,我們一家三代在這裡居住了將近五十年,這裡曾有著許多笑聲,隨著爺爺、父親和叔叔相繼離開人世後,家裡只剩下八十多歲的奶奶居住在這裡。為了活化中興新村…
前言:
台灣的「科學園區開發」似乎進入了一波高峰,整個中部從灣寶、二林、中興新村皆被納入開發範圍(此現象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文章由中興新村的子弟,與大家分享他對故鄉的記憶,以及他眼中看見的中興新村,如何不同的政治洪流中,命運被擺盪的各種變化。
想要更了解中興新村的人可以參考下列網站,是由中興新村榮景促進會 發起人-光華里里長史祝賢所架設,內有很豐富的資料與他所收集的媒體相關報導www.chnv.tw。
另可參考資深環境記者朱淑娟撰寫之─「中科四期還沒動土, 中科五期「中興新村園區」通過經建會審核, 科學園區開發將進入另一波高峰」。
「貓羅溪旁,虎山雄風飛揚,這兒是我們生長的地方。」一首屬於童年旋律的校歌,忽遠忽近的飄蕩在耳邊,稚嫩的嗓音化為連綿不絕的絲線,在耳邊盤旋縈繞著。風箏無論飛到哪裡,總有一條線,若即若離的牽引著它,緩緩的將拉它回來。
凍省後中興新村褪下政治的光環,在各種政治中搖擺,它的定位與面貌越來越模糊
筆挺的大王椰子樹如衛兵般聳立在道路的兩旁,冷眼旁觀著中興新村的起起落落
小巴士進入中興新村的大門口後,穿過圓環,停靠在光華路旁,行走在這條路上,我從跟著路隊長的小學生,變成騎著單車的中學生,又變為推著嬰兒車的少婦,而街上遲暮的身影,似乎越來越多了,他們有些撐著柺杖在人行道上踽踽獨行;有些坐在輪椅上,由看護推著出來曬太陽;有些則被到了鄰近的安養裡,他們孤單的身影越縮越小,最後化為骨灰罈裡的灰燼,永遠消失在街道上了。
白牆橘瓦的簡單平房中,沒有嚴密的銅牆鐵壁與冰冷的水泥磚牆,七里香築成的圍籬,用茂密的枝葉隔開內外,以浮動的暗香悠悠的畫出邊界。院子裡的荔枝樹,已經佇立在這裡五十多年了,這裡曾有著許多笑聲,屬於爺爺、爸爸、叔叔的聲音已離我們而去,到了夜晚,這宿舍寧靜的令人害怕,只剩下奶奶斷斷續續的咳嗽聲迴盪在屋中。
中興新村是我從小生長的故鄉,自從爺爺隨著軍隊撤退到台灣後,我們一家三代在這裡居住了將近五十年,這裡曾有著許多笑聲,隨著爺爺、父親和叔叔相繼離開人世後,家裡只剩下八十多歲的奶奶居住在這裡。
隨著時光的遞嬗,老一輩的居民逐漸凋零,和我一起成長的玩伴離開了眷村,雙十國慶時,家家戶戶不再旗海飄揚;過年時,院子裡不再懸掛著臘肉,馬路旁邊開始矗立起巨大的預售屋看板,一棟棟灰色的透天厝,佔據了視線的每個角落,被時代流放的老舊宿舍,夾雜在櫛比鱗次的華夏間,顯得更加低矮了。
為了活化中興新村曾有許多計劃,但施政的方向,卻隨著政黨輪朝令夕改,淹沒在口水戰中,失去了方向。為了有效立用中興新村閒置宿舍,曾有藝術家駐村的計劃,但大張旗鼓後卻又突然畫下休止符。
無數的經費就虛擲專家學者的報告書中,與名為建設的破壞中,成為一種荒謬的鬧劇。
中興新村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原省府辦公廳的建築物震毀,民政廳、社會處辦公廳舍拆除之後遺下大片空地,當時的行政院九二一重建會舉行了國際競圖,從35個國家、182件作品中,評選出以「天井」作為主題的首選作品,總共花了4600萬元興建規劃,並命名「921重建感恩紀念公園」。
其中主題「天井」的四圍種了4000株的桂竹林園區,原本期許每根欣欣向榮的桂竹,用來代表災民的「希望」。不料桂竹水土不服,加上設計不良,沒多久就枯死,後來甚至感染了「天巢狗熱」,當初種植桂竹林時花掉260萬,最後南投營建署又花200萬元將桂竹砍除,再改種韓國草以美化景觀。
白忙一場後又回到原點,還不如保持原貌,以免浪費公帑。
但更荒謬的方案又來了,中興新村再造案中,高等研究園區籌設計畫「期中報告」日前出爐,又將921感恩公園推翻,規劃為經濟部工研院大樓用地。史祝賢里長說,花了5千多萬人民納稅錢,甫建造完成的921感恩公園,竟然又要廢棄改建,浪費公帑,也匪夷所思
園區的興建,將由國科會主導,比照科學園區的設計規劃完成,預估投入200億元,引進200家廠商。到時中興新村不會再有原來的區域結構,舊有居民將會被迫遷出,新的大樓也會取代低矮洋房,中興新村走入歷史盡頭。
有更詳細的介紹可看漂浪。島嶼–munch 裡面有段發人深省的話
台灣有台灣已有太多閒置的工業區,適宜居住的中興新村變工業區,然後再去破壞自然田野興建住宅區,這種錯位混亂的思考,成為主導台灣發展的問題根源。
在畫了空洞的大餅之後,可能像強心針一般短暫的令人振奮,但之後是否又留下更多荒置的蚊子館,成為以經濟為名的荒謬建築物
修澤蘭女士所設設計的建築,以前曾是台灣新生報的辦公室,又變成第一銀行,現在為一家餐飲店斯列特花園
白色的中心會堂是以前看電影的好所在
它曾是孱弱的細小枝苗,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不斷向天空拓展自己的疆域。站在樹下,你可以感覺到它隱藏在泥土裡,盤根錯節的強韌生命力。
光華路前的綠色隧道因為近似砍伐的過度修剪已失去往日的濃密,只留下令人嘆息的斷肢殘幹
環山路前這棵百年老茄冬充滿了兒時回憶,以前常與童伴在樹上玩扮家家酒,
這是中興新村光明里的公園,松鼠在樹間穿梭,無數的鳥兒以它為巢,棲息在上端,天地之間有大美,這種美需要數十年的經營,卻可能在片刻間毀壞
南投縣建築學會成立一年以來,舉辦第一場學術座談會:中興新村聚落文化資產座談會,目的是要向外界發出在地建築人的心聲。原文請看http://zhz-archi.blogspot.com/2009/09/315lp.html
裡面有一段我覺得很有意義的話在此節錄下來
在我們的建築設計教育裡面,只有「作」的教育,沒有「不作」的教育。我們不曾教育我們的學生,抵制Program對我們生存環境的強暴。
真正有○○的建築師,應該提出的方案是什麼都「不作」的設計。中興新村不需要任何規劃設計,只要恢復原有花園城市的機能。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