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高雄縣的甲仙鄉關山社區「阿里關」,是平埔族的重要文化基地,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除了被保留的祭典,儀式背後的文化內容,卻有逐漸消失的危機。本文作者為甲仙資深文史工作者,將以系列文章,報導阿里關文化傳承的相關議題。本文為系列之1。
───────────────────────────────────────────
平靜了一年的阿里關公廨,今天又再現人潮,而且比往年熱鬧,理由,會是簡文敏老師錄影團隊鏡頭的聚焦嗎?
簡老師,幾年來一直關注平埔族事務,今天特別安排了一組工作同仁進駐阿里關,除了進行今(民國九九,2010)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祭典的全記錄,還安排了耆老訪問。阿里關庄會受到特別重視,與耆老年事漸高不無關係,因為斷層,一直是文化如何持續無可迴避的大課題。無可奈何的是為了討生活,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工作,最後甚至在外地落地生根,少了年輕人的參與,高齡社區的運作相當艱辛!
今年,我們關山社區才三十歲的南洋姊妹蘇美玉,在大家的鼓勵,加上先生與公婆的支持下,勇敢承接了社區營造員的職務。年輕的美玉既要學習中文打字,又得與社區成員合力推動社區營造事務,常常是早早出晚晚歸,以致有睡眠不佳的壓力症候出現,真是難為她了!
祭典活動,雖然遭逢梅姬中度颱風攪局,但大小工作能有更多人來關注、來聯絡、來追蹤,進行得還算順利。
只是,五年來因熟諳祭儀而代理「向頭」工作的陳有福老先生,年歲也已七十九,只不知一、二十年後,還能順利產出下一個向頭代理人嗎?但願清朝時期有隘丁守護的阿里關庄,能一次又一次過得了文化傳承困難的這一重要關卡。
早上7點44分,陳有福老先生點香稟報太祖:今日,是您的聖誕佳期(攝影/蘇美玉)
或削製竹刀、或扎綁茅草、或剖製向神座,大家一起為太祖祭典工作(正中央為蘇美玉與夫婿許智發)攝影曾麗雲
有了隘丁等不同族群人口的集居,平埔住民對一直捍衛「禁向」生活的公廨祖靈之畏愛(祖靈,本地人敬稱為「太祖」),顯然已為光緒十五(1889)年新建阿里關公厝主祀的漢人神祇──玄天上帝與五穀王均分了,這是禁向永續生活首度遭逢重大的衝擊。強制砍伐樟樹來熬製樟腦導致原始森林徹底毀壞,則是日治時期的更大浩劫,因為從此,太祖的地位漸漸屈居弱勢,平埔文化最最精華的禁向永續生活精神,後來竟落得少有人知。
如今,氣若游絲的平埔文化,就只剩下一年一度的祭典活動而已!一年一次,文化如何傳承?更嚴重的是就連簡老師工作同仁的耆老訪談,老人家談的也只是祭典的相關細節,祭典背後的禁向精神全無觸及。
其實,這也不能怪罪老人家,因為老人家的老人家的老人家,也沒有對晚輩說明白,問題,就出在所有的長輩們,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個可以五穀豐收、可以資源代代享用、可以自給自足的節制過日禁向生活規範,在沒有使用文字的社群中,要對族人說清楚講明白,何其繁瑣?何其困難?所以祖先們,只能選擇作法詛咒的方式來排除少數害群之馬了,只是不知不覺間卻也種下了文化日漸流逝的惡果。
流逝到最後,終至少有人知道:半年的禁向,有讓野生動物繁衍與成長的永續妙用。
少有人知道:開向可以「任從」率性為之的時候,先住民捕魚與捕鹿的主要方式,竟是頂多一箭雙鵰的「射獵」法。
少有人知道:蓋屋,先住民也只取用快速生長的禾本科植物──竹子、菅蓁與茅草;柴火,只取用細枯枝與草絪。
先住民如是憐之惜之不破壞森林,目的無他,讓野生動物有存活空間,讓自己有不絕的資源可以採集。
忠實記錄,向來是學術調查的基本修養與堅持;然而在記錄之餘,文化精華少了宣揚、落實與傳承,後人的記錄將越趨貧乏。那麼,責任又該誰來扛起呢?
(上)簡文敏老師的工作團隊,在村長陳吉成家進行耆老訪談。(下)團隊在阿里關公廨進行訪談與記錄。攝影曾麗雲
系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