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起宜蘭名產,大家必定想到牛舌餅、蜜餞,貼心一點的,也許還加上「好山好水」。這幾年因為網路傳播之速,宜蘭肉羹之名不脛而走,勝過老招牌的牛舌餅與蜜餞,其中以羅東的「林場肉羹」人氣最旺,除了口味吸引人,更因位在「羅東林業園區」對面,每到假日便座無虛席;而夜市內的「肉羹番」不遑多讓,中午用餐時刻必定大排長龍,是在地人都不想錯過的美食,其肉捲飽滿實在,筆者高中時期就常常在同學的吆喝下,一起訂購來為午餐加菜。
但真正讓我難以忘懷,負笈他鄉時仍懸懸念念的,則是位在羅東鎮成功國小對面的「肉羹慶」。
大約小學五年級時,「肉羹慶」在校園邊的人行道上搭了簡便的遮雨棚做起生意。午餐時間不能出校門的小毛頭們在第四節下課鐘未響時,便昧著老師傳紙條,不論五臟廟內鐘敲得再響,也要派出飛毛腿,「噹」聲一做就用盡全身力氣衝向當時的後門,在鐵柵欄內大喊:「阿姨!麵五碗。」然後使勁兒拉長雙手去接過塑膠袋。
那是一個環保意識還沒抬頭的年代,塑膠袋裡裝的是保力龍碗,也沒有哪一個同學自備筷子;那是一個我們快要遺忘的樸實年代,不管是麵、米粉、粿仔、飯,通通都15塊錢一碗。
因為阿姨很和善,對待我們這些孩子比校園附近的其他老闆娘們親切的多,生意自然一日旺過一日,我上國中時,已經租了店面,而且除了肉羹外,也賣起紅茶。
說起來讓人難以置信,國中三年的補習時光,我們一星期有四天吃「肉羹慶」,偶爾補習班老師譴責我們這樣不夠營養,吃一、二次自助餐或據說對成長很有幫助的牛肉麵後,還是覺得吃「肉羹慶」最對味、最有精神。(即使已過而立,吃「肉羹慶」也仍是一種對生活的獎勵呢!)
一晃眼,20年過去,15元變成35元,煮麵的變成兒子,舀羹的是媳婦,也有了一家人共同努力所買下的店面,但其他一切,照舊。紅茶依舊甜得剛剛好,桌椅仍然清潔光亮,地板則像剛剛擦過一般,完全踩不出一絲絲黏膩。
如果你是當天第一組客人,還是能看見乾淨的不得了辣醬罐,那是每天收店時用餐巾紙一罐一罐擦過的成果;至於舀辣醬的小湯匙,也是每天清洗,所以你看不出來那其實是用了十幾年的。阿姨一家人的用心,從環境就可得知。對了,「肉羹慶」也沒有看板,只有二面紅底白字的旗子在營業時被擺在門口,隨風輕舞。
非常普通的店面,但地板每天都光可鑑人。而菜單,真的就是牆面上的那一些,肉羹的變化五種,紅茶一種。
問起口味,我覺得「林場肉羹」偏甜,尤其20多年來我仍不習慣他們的肉,總是「肉羹麵一碗不要肉」;而「肉羹番」的肉捲比他們的肉羹更吸引我,我總是為了肉捲而去;雖然「肉羹慶」有我那擁護「林場肉羹」的阿爸所說的「臭火焦味」,不過對我們家三姊妹來說,那溫厚的火之氣味,就是「肉羹慶」的招牌。
每當新的肉羹開賣之前,「肉羹慶」會先淋上麻油熱鍋再倒入剛從廚房端來的羹,雖然麻油「隱而不現」,但肉羹因此更溫暖。您也別擔心麻油在夏天太燥,因為這是提味兒用的,絕不會使您流鼻血,而且就算沒有冷氣,也多的是揮汗大快朵頤的人們。
「肉羹慶」的肉薄薄一塊,很少帶筋的,嚼起來不費力卻也口齒留香。香菜也是「肉羹慶」的特色,有一天我吃完後問阿姨:「為什麼今天味道好像不一樣?」她很高興的說:「你吃得出來啊?因為颱風的關係,買不到我們台灣的香菜,所以今天的香菜是泰國的。」我才知道原來「肉羹慶」已經在我的味覺裡建檔了。
如果您也想品嚐「肉羹慶」簡單卻飽滿的幸福,請在週一至週六下午四點之前來。晚了,就只能看見空空的鍋底跟你說「失禮,賣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