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五個人
7/16的下午,菜舖子「農法學堂」開學了。
一直想說,要求一個學程長達半年,這麼長時間,也許沒人會來。
出乎意料,來了5個朋友。
孝威、小藍、美莊、阿倫和阿土,分別來自台北、桃園、和花蓮。
我問了他們,為什麼來?
孝威跟小藍都有一點種植經驗,他們為學習農法而來。
孝威有可能移民來花蓮,他說「這半年的生活,會讓自己更清楚。」
阿土是個身材嬌小的女生,她說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種田,不過, 她已經搬來花蓮了,會住下來。
阿倫是花蓮人,藝大畢業、愛玩音樂的他說:「我只是很想知道,種田是怎樣的生活」。
美莊也住花蓮,是個很單純的大女孩,開學當天,他臨時決定加入,每天從花蓮市騎自行車到田裡,她開朗的說:「跟大家一起種田,感覺很好」。
難得的這5個朋友,沒有甚麼崇高的理想追求、也不是因為逃避甚麼而來,只是想學會生產食物,還有過未曾經歷的農耕生活。
向森林學習
當然,他們也問了我「為什麼要搞這個農法學堂?」
去年底,我去參加了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認證課程,也因此讀了福岡正信的 「一根稻草的革命」這本書,和樸門創始人Bill Mollison的「永續栽培手冊」, 我才稍稍明白,自然農法的「向森林學習」,該怎麼實踐。
甚麼是「向森林學習」?
那是一種設計,讓「人們作得越少,收成卻越多」的設計。
這其實就是自然農法的基本精神,看起來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一直非常嚮往,雖然能明白其中的奇妙,卻未曾經歷。
身邊有一些實施自然農法的朋友,可能誤解了福岡正信的意思,耕種上遭遇到了困難。
於是,我一直想找一個實施自然農法的老師,讓自己和更多人一起學會,福岡正信所傳述的自然農法。
非常巧合,菜鋪子的農友水雲兄,也信仰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不只信仰,他把農場,弄得像森林一樣。
就這樣,我和水雲說了我的想法,很快地,我們就決定辦這個學堂。
開學那一天,大家圍坐樹下,談論著這一學期的課程設計。
水雲老師說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對堆話,她說,有個人問他: 「你不做防治,玉米螟蟲害怎麼很少?要很早起來抓蟲子?」
他簡單說了句「抓蟲是鳥、青蛙和蜻蜓她們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我的工作是播種與收成」。
這話說得有意思,穿透了我們辦這個學堂的初衷,也穿透了即將開始的所有學習。
在一塊公田上
在這個學堂,都是真實的實作課程,實際耕作與觀察田間生態。
每一個發現、每一個懷疑、每一個明白,都在田間發生。
我們準備了一塊公田,約三分地。分成「合耕區」與「自耕區」,「自耕區」每個同學均分配到一塊,屬於經濟耕作,收成屬於私有,可以交給菜舖子配銷。
「合耕區」,是生活耕作,大家一起種,供應同學們每日需要的蔬菜。
所有的栽培設計,大夥一起研討,一切的農事,一起換工互助。
這塊公田,是一塊位於臨木瓜溪的土地,位於木瓜溪灌溉水源最上游,旁邊有一塊休耕地的樹林,樹林提供能多樣生物棲息的森林生態,野兔、帝雉時常出沒,也有很多鳥類來到田間,非常適合食物森林。
不過,因為原來是溪埔地,大小卵石非常多,土壤層淺薄,早期,地主為了種稻子,從他處買來黏土,土壤粘度高、通氣性差,有機質也不夠,土壤條件離森林的標準還很遠。
我問水雲老師,為什麼要給大家這樣一塊地?
他說,如果我們可以把貧瘠且硬實的土壤,變成肥沃的鬆土,
在過程還一直都有收成,用最少的力氣。那就會學到最多。離 開這裡,就不怕了。
這個周五,我去了公田,看看大家。他們剛挖好了生態池,
就在樹林旁邊,不久青蛙、蜻蜓、鳥類等等。
這裡「不防治」蟲害,所以牠們很重要,都是抓蟲好幫手,
水池提供棲地,迎接牠門入住。
有了水之後,鳥兒常來造訪,野兔也來,跳出一列腳印,落在一旁剛插好秧的水稻田裡。
這裡還不像森林,土地仍貧瘠,水雲將帶我們用自然素材自製堆肥, 慢慢回復地力,向森林土前進,逐漸進入不施肥的狀態。
除了製作堆肥,我們把豆科作物設計在栽培組合中,提供肥料與收成多重功能。
豆科植物是大自然裡頭非常重要的先驅性作物,常出現在土壤貧瘠的荒地,為後來的植物培養地力。它會和根瘤菌共生,捕捉空氣中的氮素、 為土壤補充氮肥,就可以「少施肥」。
除了「不防治」、「少施肥」,我們還盡力設計「不耕土」和「少除草」的栽培。
在共耕區,我們將實際經驗福岡正信的「米麥連作」自然農法。
公田的黏土質本來就適合種稻,挖好生態池的隔天, 築好田隴,木瓜溪的第一道水已經引進了生態池和水田裡, 大夥一起,花了一個下午,學會了手工插秧。
很棒的感覺,在這裡,大家將學會,自己種米。
十月稻子收割前一個多禮拜,我們將向天散播灑下麥種,
人工採收後舖下稻梗,一起發現「不耕土」連續農作法的奇妙。
可以不要這樣? 可以不要那樣?
孝威率先在他的田種下了黃豆,我幫忙準備了花蓮1號黃豆種子。
他要實驗「少除草」的栽培設計,一般的農法,都是用「條播農法」, 間隙之間總是長滿雜草,人工除草讓種豆的農事和成本,高得嚇人。
我們長期和原住民部落契作黃豆,他們試了二期就受不了了,
不久,就改用部落傳統的「散播農法」,也就是均勻向空中撒種、淺翻覆土,這對於雜草的生長,產生了抑制效果,幾乎不除草。
孝威決定作個實驗,「條播」與「散播」各半田。
其他人的栽培,也都依「少耕田、少施肥、不防治、少除草」的原則來設計。
小藍的田,剛播了糯玉米,準備九月初在玉米旁邊種下四季豆,這樣設計的道理是,玉米是高莖作物,高莖將提供四季豆攀爬、省去築支架,玉米遇風也比較不會倒伏,豆子向上攀爬也不會有日照不足。
除此之外,種玉米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壤、高莖不怕草,可以與草共生, 在酷夏可以穩定收成,對剛入門的新農夫,是非常正面性的作物。
尤其在回復土壤地力的初期,玉米採收後剩下的殘株量多,有豐富的鉀肥與其他微量元素,犁入土中對補充肥份十分有幫助。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還可以幫忙從空氣中抓氮素補注到土壤裡頭。
另外,我一直想實驗,紅豆能不能在花蓮種得起來,我準備了耐病的高雄八號的在地品種紅豆,九月初,也會在小藍的田種下。
阿土和美琪二姐妹合耕一小塊公田,它們想種夏季當令的瓜果類,蒲仔和冬瓜已經育了苗。我也跟加納納部落要了些萊豆與鵲豆,這些原生品種抗病又多產,可以多架幾個瓜棚,讓它們爬在上面,瓜棚也可以為短期蔬菜遮蔭,在瓜果生採收前的二個月,也能有收成。
阿土她們也想種些豆子,我也會提供台南5號的綠豆在地品種,試種看看。
阿倫想種茄子,和水雲討論之後,希望運用現地堆肥來抑制雜草生長, 取田邊的新鮮雜草、鋪在根部附近,也可以添加些羊糞後,再覆蓋厚厚的乾草或稻草,利用缺乏日照以及堆肥的腐熟環境,抑制雜草冒出。
這樣還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並提供土中微生物與昆蟲的棲地和食物。
福岡正信曾經運用過這樣的農法,不過他使用的是雞糞,撒覆在三葉草上。
我也建議阿倫可以混種南瓜,利用它的地表蔓爬與大葉高遮蔽性,抑制雜草生長,且又有南瓜可以收成,多聰明。
以前南美的土著與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幾百年前就這樣作了。阿倫也覺得這樣的設計有意思。
就這樣,公田的栽培設計大致底定。
OK,大家來比比,誰做的事少? 誰的收成好?
希望
水雲說,他希望,半年之後,面對每一塊獨一無二的土地,
大家將有能力掌握它的天賦,能夠配合氣候、環境加以設計,
使作物豐收、生活自足、循環不息。
我也有我的希望,有一天,你們都進入鄉村,佔一塊地,建造自己的食物森林。
菜鋪子要呼朋引伴,用吃的力量支持你們。
讓更多人歸農佔地,生產好的食物,一起守住土地,那才是搞這個學堂,最深的希望。
───────────────────────────────────────────────────
【農法見習小旅行】
學堂還沒開始,很多朋友就說想來,但沒辦法來半年這麼久。
有人想來周末二天,有人想來一個禮拜,也有人想來一個月,我覺得都很好,可以讓更多人可以認識自然農法。
歡迎朋友們來,隨我們一起下田從事農務、見習自然農作法。
特別要提醒大家,農場目前並無換工需要,因此無法提供食宿交換。
旅行中之交通食宿,均請自行打理。
來訪之前,請先與菜舖子聯絡,好協助安排。
【見習預約】請洽歐陽:038-239173 buylocal.tw@gmail.com
【相關貼文】【不一樣的漂鳥】農人與農法的旅行
【看看農場】光合作用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