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芋頭園─甲仙國小幼稚園

「芋頭好不好吃?」「不好吃!」在此起彼落回答「好吃!」的聲音中,獨獨有一個小朋友唱起了反調,循聲一看,說「不好吃」的小朋友,手上拿著的小芋頭果然跟大家不一樣─沒有剝皮!

小芋�,每個小朋友都說好吃!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IMG_0077-1

「芋頭好不好吃?」

「不好吃!」

在此起彼落回答「好吃!」的聲音中,獨獨有一個小朋友唱起了反調,難道?是這位小朋友不喜歡吃芋頭,或是另有其因。

循聲一看,說「不好吃」的小朋友,手上拿著的小芋頭,與別的小朋友拿著的,的確不一樣──沒有剝皮!

還不錯!在吃芋頭之前,熱心的陳爺爺,教導34位小朋友「須先把小芋頭的外皮剝除,再搵蒜頭醬油」的說明,就只有這麼一位分了心沒聽清楚。

「好吃!好吃!」當游師兄幫忙把芋頭外皮剝除,讓小朋友再嚐一口時,小朋友馬上有了不同的感受。

看到小朋友們充滿了欣喜與滿足,一直期望在地戶外體驗課程,能讓小朋友們更貼近家鄉的精靈老師、蝴蝶老師、月光老師與游師兄,都很欣慰!

進行此項「幸福芋頭園」課程的前一天,亦即民國九十九(2010)年9月14日,精靈老師、蝴蝶老師、月光老師、游師兄與甲仙愛鄉協會的曾麗雲小姐,便先來到位於公館公田的芋頭園,進行路線、環境狀況的踏勘與了解。承蒙協會熱心的陳爺爺,為我們示範挖芋頭、除芋稈、去芋根等等方法與細節;薛大哥,則以除草機除去芋頭園與稻田旁的野草,而利小朋友安全活動。

9月15日早上,幼稚園的老師們,已先行在教室為小朋友們播映自行準備的「芋頭Power point」──這樣的用心與配套,對小朋友的學習,必有加成的效果。

9點正,老師已帶著列隊而來的小朋友,提早來到高雄客運站等候車子。9點04分,車子進站了,在老師的指導下,先禮讓阿公阿嬤們上車,之後小朋友才依序上車。動作井然有序,不愧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9點20分,在芋頭園裡,經過陳爺爺的說明與示範之後,噴過防蚊液的小朋友,一人一把鏟子排隊下芋頭田幹活了,個個挖得興高采烈!「老師!好癢!」忽然有小朋友喊叫,顯然,有少部分小朋友對芋頭過敏──這等狀況,事前已推演過,所以愛鄉協會的麗雲,早已準備好鹽水要讓小朋友泡手止癢哩!

10點正,日頭會咬人,愛鄉工作人員、小朋友與老師,一起把挖起來的芋頭,帶到鐵爺爺涼爽的農事工房,由陳爺爺與薛大哥幫忙去除芋稈與芋鬚根。處理芋頭的空檔,由游師兄扼要分享芋頭的生態與文化。講著講著,陳奶奶已將昨天先行採收的小芋頭煮熟送到;蒜頭醬油,也分裝在小碗之中。看來,最道地最好吃的小芋頭品嚐會就要上場啦!

小朋友體驗挖芋�的樂趣。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P1070404-1

小朋友體驗挖芋頭的樂趣。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

陳爺爺為備課的老師們示範芋�耐放的處理方法。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P1070362-1

陳爺爺為備課的老師們示範芋頭耐放的處理方法。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

陳爺爺簡介小芋�剝皮、沾醬油的食用方法。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IMG_0069-1

陳爺爺簡介小芋頭剝皮、沾醬油的食用方法。攝影/甲仙國小幼稚園

大人與小孩,一起認真吃到了10點40分,熱絡的芋頭品嚐會告一段落,每個小朋友,手上都提著兩粒一袋的芋頭伴手,列隊前往公館站牌候車。「幸福芋頭園」的課外活動到此結束,只不知,小朋友們對甲仙的芋頭特產,能留下多少印記呢?

「游老師!游老師!」幾天之後,游師兄在街頭被一位幼稚園的小男生喊住,這小男生還張著蛀了牙的嘴巴,興致高昂提問:「什麼時候還要去芋頭園?」

(本文與《日照甲仙埔》網頁同步刊登)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小林中秋月餅,產業重建的契機?

我們相信政府是有誠意地要協助災民重建生活機能,也規劃了重建的進程,在操作面上雖多次的修正,但仍顯得零亂。各團體各忙各的,沒有統一的共識和目標,個人認為應就居民的能力與規劃連結…

產業重建是莫拉克風災後,大家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是家園全毀的小林社區居民感受最深,從農曆過年甲仙農產品特賣會、原住民手工藝品製作、大愛園區假日農產市集,到現在的中秋月餅訂購,這些都是政府和民間對災後產業重建所做的努力,我們應給予肯定。

就中秋月餅這件事來看,由小林村重建協會針對暫居杉林組合屋內的小林村居民擬定烘焙研習班,高雄餐飲學院輔導實施專長訓練,能夠有機會在國人重要民俗中秋節前實際生產、行銷,對於產業的重建是一個重要的模式,但接下來的思考並不是批評,而是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作法之觀察和建議。

C三合一

首先是關於質與量的問題。中秋送禮是國人的習慣,以甲仙芋餅來送禮的,每年約有二萬伍仟份的訂量,甲仙形象商圈的店家每年均會有三至五樣芋頭相關的新產品研發,今年小林村重建協會製作的六仟伍佰份產品,約佔三成,但實際受影響的可能還包括喜憨兒和其他的團體等,而對於甲仙商圈的影響佔了進二成。

其次要思考的是永續經營。為了要製作這一批月餅,小林村重建會購置了烘焙的機器,忙完了這一批月餅之後,機器閒置,著實有點可惜,銷售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後,如果沒有產品持續的推出,可能因閒置過久而人氣消失。

產業重建如果擠壓到原有通路體系的量,不能算是一項成功的策略,同質性過高的產品本來就會相互影響,更何況是一模一樣的商品,產品的創新是打入市場和永續經營的重要條件,應該要以研發來替代同質競爭。購入的機器設備盡可能的不要閒置,平日可利用研習的課程,來精進生產技術,練習不同類型的糕點,利用巡迴車兜售或接受網路訂購,讓這一份成本的投入,真正逹到永續生產的目標。

再者,在這一次月餅製作的過程中,居民參與的結構和分工模式,是否有改進或不足的地方,站在永續經營的前題,應好好擬定下一步的經營方向和方法。民以食為天,在百業中,先將「吃」安頓好,其他各行各業再循研習、訓練輔導實作、生產至開業的模式,循序漸進的前進。先建構內需的民生產業;在建構產業的同時也去思考加入那些元素和措施,就能成為對外的觀光休閒產業的一部份,朝生活、生產、生態的目標前進。

我們相信政府是有誠意地要協助災民重建生活機能,也規劃了重建的進程,在操作面上雖多次的修正,但仍顯得零亂。各團體各忙各的,沒有統一的共識和目標,個人認為應就居民的能力來與規劃中的產業做連結,以杉林為例,邀集大愛園區、小林二村、永齡有機農場、慈濟基金會、紅十字總會、重建委員會、旗美社大等相關機構團體,和莫拉克重建委員會的代表,研討制定整體產業發展藍圖,意即就產業規劃結果先行宣導,再將所需技能給予教育訓練,加上輔導團體的陪伴,一步一步建構安置永久屋的典範。

綜合芋泥餅小奇

吉利芋泥酥葷

各式各樣的芋餅,是每年甲仙業者苦心研發的心血。

春天的芋田風景

看著阿各絲,慢慢走在田埂上,身後朋友幽默的大聲喊她:「不漂亮,不漂亮你!」然後趕緊央上前求兩人拍張合照。眼前的阿各絲,手上的禮杖與頭上的帽子黝黑精緻,都是家裡男人的好手藝,胸前的瑪瑙項鍊數量之多令人讚嘆…

2006年的春天,用過早餐後,我如常的泡了一杯三合一咖啡,靠坐在廚房後門。

前方的水芋田,美好的鋪陳在眼前,芋葉受風的指使,搖頭晃腦,背景襯著白霧霧的綠山;手上的這杯熱咖啡是經濟社會的產物,對比這單純的蘭嶼,不由讓腦子轉動起來。我經常在這樣差異的情狀下,自省生活在城市中的各種經濟活動。

990127chutianyuti-360.jpg 

春天的蘭嶼很美,有粉色的山芙蓉、嫩綠葉色的小花朵、海邊山崖芬芳純潔的野百合,再加上各種蟲鳥的韻律節奏,遠遠近近交錯在立體的空間之中、呼吸清新中帶有潮而不膩的濕氣,身體的細胞都跟著舒坦了起來。

當我沈醉在這迷濛之際,遠處有一點細碎的聲響慢慢在接近。

直覺告訴我:「快去拿攝影機。」

於是我顧不得去數腳下的樓梯階數,三步併兩步跑到臥房,拿起攝影機裝上電池,又衝回廚房。果然,我看見一位身穿傳統服的婦女,慢慢的走在芋田埂上。

只見她手持禮杖背著圓弧背板與籃子,頭上是蘭嶼婦女在重要節慶才戴的尖帽子;胸前華麗的瑪瑙項鍊,層層疊疊串編出來,長度幾乎快碰到腳尖,瑪瑙珠與金銀片相互磬擊,隨著步伐輕輕發出有節奏的合音。

就算經常的飛來蘭嶼,我還是對眼前的景象驚奇不已。

這讓我有點跌入不同時空的感覺。一邊壓制心裡的激動,一邊要安穩的握持著攝影機,畫面仍因緊張的情緒有點晃動。

此時,我的背後傳來蘭嶼朋友的聲音。這位大約五十歲的朋友,看到眼前的景象,感嘆的述說:「在以前的這個時候,婦女們可是一整列的走向芋田,那叮叮噹噹的聲響與美麗壯觀的畫面,多麼令人懷念啊!而今年只有這位阿各絲(阿嬤)盛裝而來……」

原來,這是蘭嶼婦女們在飛魚季節小船開始出海的日子,祈求漁獲豐收的儀式──她們必需早上盛裝下田去,採收三個連梗帶葉的芋頭回家給丈夫吃。

看著阿各絲,慢慢走在田埂上,身後朋友幽默的大聲喊她:「不漂亮,不漂亮你!」然後趕緊央上前求兩人拍張合照。眼前的阿各絲,手上的禮杖與頭上的帽子黝黑精緻,都是家裡男人的好手藝,胸前的瑪瑙項鍊數量之多令人讚嘆,笑開懷的牙齒是一排黑黑的檳榔色。回台灣後,我把照片放大了送給阿各絲收藏,也希望阿各絲原諒我,在這貼出照片分享這份美。

02

03

我一直深深的覺得蘭嶼女性是那麼注重身體姿態的美感, 在涼台上,阿各絲們總是提醒著女生該把雙腳擺直坐好,身體不要隨意的亂躺,高高的涼台從很遠處就能看見,當然得保持美好的姿態,雖然是這麼容易讓人看著海景而鬆懈身體的空間。

有時候,遠遠看著芋田間勞動的婦人,驚嘆著那些令人折服的腰背,雙腳立在泥濘裡一手拿著工具,在烈日下長時間折著腰工作,那些姿態讓我聯想起頭髮舞的腰部動作,不管是在田裡粗重的工作,在生活中,都時時保有著女性美麗的姿態。

除此,蘭嶼的阿各絲也是我見過最愛打扮的漂亮族群。已經年紀一大把的女性,每天都會梳好烏黑的髮髻、自己搭配製作的耳環與項鍊、喜愛穿上有碎花圖樣的長裙、腳裸處總是有別緻的鍊子,讓赤腳走路的樣子更美麗。

因此,看似簡單的只是到田裡去取三個芋頭,也是盛裝打扮來慎重做這件事,整體的美感呈現在這綠色的芋田裡,融和在這大自然的構圖中。在蘭嶼的傳統文化裡,常常被關注的是男性為主的飛魚文化,而這些女性細緻的支撐在傳統背後。明年呢?後年呢? 還有幾位婦女會在春天飛魚季節盛裝來到芋田?這讓我想到飛魚文化的消失,不止是岸邊精美的雕刻船,在芋田裡女性的傳統也跟著受影響。

2006年的春天我在芋田裡遇見的這幅動人的風景,深深的在心裡反覆懷想,讓我在幾年後仍感動著想提出來分享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iKdEN3mwY

芋筍─雨季裡微酸的家常菜

芋筍是一道在雨季時,經常在飯桌上出現的一道菜餚。一方面拜雨季時蔬菜少產之賜,另方面則是,芋頭在雨季時,發芽衍生得特別厲害。種在自家後院,想吃的時候連著芋頭…

美濃人關於「芋」有三種說法:(一)地面以下的,即俗稱的芋頭叫「芋仔」;(二)地面以上,連梗帶葉稱為「芋荷」;(三)還有一種說法,同時包含了地面上下的部分,叫做「芋筍」,但芋筍說的卻是小株的,由母株衍生而來的子株,以有別於前面二種對於正常株不同部位的稱呼。美濃人又說,「正月芋,二月薑」,意思是,一月種下芋頭,到七月半的時候就可以採收製作芋粄祭祖。客家人的三節除了春節和端午節外,另一個是七月半,而非中秋節,說的是三個要祭祖的日子。

靜英在舊曆過年前,就在屋後的一小畦田地上,種了一排芋頭,一株挨著一株。施了一點肥,等到三、四月,雨季來臨時,每一株母株周圍都衍生了許多短細的小芋株,如同雨後春筍,也就是美濃人所說的「芋筍」。這些如同春筍般的小芋株,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會進入美濃人的飲食生活中。

971123-taro1-360.jpg
長在芋頭旁的芋筍

芋筍是一道在雨季時,經常在飯桌上出現的一道菜餚。一方面拜雨季時蔬菜少產之賜,另方面則是,芋頭在雨季時,發芽衍生得特別厲害。種在自家後院,想吃的時候,連著芋頭挖出來,削去小芋葉,清洗過後斜切下鍋,大火快炒後燜煮,加上些許豆瓣醬,美濃的作法會再加上一點白醋,上桌後就是一道下飯菜。問過福佬朋友,他們也吃芋筍,尤其是老一輩,但是料理時卻不加醋。在蔬菜供應較匱乏的季節,有時後,這是飯桌上唯一的一道蔬菜;那樣平常,卻也那樣令人回味。「芋筍」是一種道地的雨季替代蔬菜,雨水不僅讓「芋筍」勃發,而且讓「芋筍」清脆;缺乏雨水時長出的「芋筍」,反而由於稍韌而不利咀嚼,口感較差。

削小芋葉
銷小芋筍

洗好的芋筍
削好的芋筍

這是一道存在記憶深處的菜餚,自有記憶以來,「芋筍」沒有在任何一年雨季的飯桌上缺席過。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芋筍」中,切成一片片燜煮後,浸在微酸的湯汁中的「小芋頭」。家裡最常見的芋頭料理,除了做成甜鹹兩類芋粄外,還有加上豆豉和七層塔(即「九層塔」)一起煮的芋頭排骨湯,小小的山芋一般是水煮抹鹽,但是沒有一種芋頭料理,如同芋筍,會和酸味形成一種巧妙的結合。於是只要煮好的「芋筍」一上桌,便理所當然地,伸出小手將盤子移到面前,大剌剌地將所有的芋頭片往碗裡夾。

煮好的芋筍
芋筍做成的風味菜餚

如今,在夏季時已經有老婦洗好了芋筍,疏落地挑到大路邊來販售,一把二、三十元,半野菜也許將來會成為一種大規模種植的蔬菜,不過,家常菜的本色是不會改變的。不知從何時開始,那獨特的美濃式芋筍煮法所具有的酸味,竟然成了我對美濃雨季的記憶之一。

(作者為高雄縣旗美社大主任)

【芋頭豐收】跟阿旺相遇–地方物產豐收祭1019

阿旺住在苑裡的隔壁大甲鎮,跟「有機稻場」的距離很近。去年起,總有一個身穿藍白拖的青年混在「有機稻場」的訪客中,聊上了天,才知道他就住在鄰近的大甲鎮,而且正在挑戰芋頭的有機種植…

大安溪從雪山蜿蜒而下,在通過火炎山與后里台地後,創造了苑裡與大甲的平疇沃野,不僅為苑裡贏來「苗栗穀倉」的美名,這一片水田也孕育了另一種豐饒的地方物產—芋頭。不過,初來乍到苑裡時,總聽得有人說種植芋頭所使用的農藥非常多,也因此,相對於已經在苑裡推廣多年的有機稻米,要種有機的芋頭十分困難。但是越是困難便越顯得有機芋頭的珍貴,於是,我們似乎非常自然的,就跟挑戰種植有機芋頭的阿旺相遇了。

阿旺住在苑裡的隔壁大甲鎮,跟「有機稻場」的距離很近。去年起,在某些日子裡,總有一個身穿藍白拖的青年混在「有機稻場」的訪客中,聊上了天,才知道他就住在鄰近的大甲鎮,而且正在挑戰芋頭的有機種植。這引起了我們的興趣,還特地找時間去瞭解芋頭的種植過程,以及嘗試有機種植過程所遇到的挑戰。事實上,阿旺的有機芋頭挑戰過程,相當辛苦。耕作所得不高,阿旺還是需要上班賺錢,下班之後還要花心思照顧芋頭田,而不施用農業的芋頭田,產量也相對降低。還記得前去拜訪阿旺時,阿旺的母親像是找到了傾訴的對象,一直跟我們說著不知道阿旺為何要堅持種植「會爛掉的有機芋頭」,上班種田兩頭燒的辛勞…

taro-360.jpg
阿旺和觀樹基金會的執行長(右)

在這次拜訪之後,「有機稻場」除了在芋頭產季時協助阿旺代賣一部份有機芋頭之外(事實上,慧眼識英雄的消費者不少,阿旺的有機芋頭有很大部分可以自銷),我們一直有個念頭,希望透過芋頭產業的體驗活動,讓更多人瞭解芋頭的種植與生產過程,讓更多消費者可以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有機芋頭。畢竟在大甲與苑裡這一帶,芋頭可是水田的第二大宗物產,如果有機芋頭可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的與支持,讓更多種植芋頭的農民看見不一樣的選項,對於苑裡大甲的水田種植環境改善,不啻為一大福音!

經過一年的沈澱與籌畫,有機芋頭產業的體驗活動終於規劃出爐了。「地方物產豐收祭—芋頭篇」將在10月19日(日)舉辦,我們不僅要跟有勇氣挑戰有機芋頭的阿旺相遇,還要體驗採收芋頭、挑戰芋頭料理。這項活動已經開始報名了,有興趣的民眾請參考「有機稻場」網站(http://www.organicfarm.org.tw/)內容,趕快向「有機稻場」報名(037-743000)。

(本文作者為觀樹教育基金會 有機稻場專案主任)

旅行‧城鎮‧菜市場

這是一個緊鄰「海」而發展的城市,隨處都充滿著「海味」,當然在地人的心胸也像大海寬闊的模樣。於巷口轉角處詢問泡沫紅茶店老闆:菜市場往哪裡走?美麗兼具熱心的老闆娘告訴我,我要去外送順路載你去;哇!真是感動萬分,搭上便車……….

閱讀一本城鎮的生活故事從旅行開始,而旅行中探訪在地菜市場是書中重要的章節!豔陽下,停滿漁船的港口是這本書的封面,透過「停‧留」我們一起翻閱這本充滿海洋味道菜市場的生活故事書。

port-360.jpg

週末8點時分到達枋寮火車站,迎接雙眼的大太陽之外,「海味」是你踏上土地那一刻開始,枋寮送給你的見面禮。

這是一個緊鄰「海」而發展的城市,隨處都充滿著「海味」,當然在地人的心胸也像大海寬闊的模樣。離開火車站之後沿中正路走著、走著,正想著菜市場在哪裡呢?於巷口轉角處詢問泡沫紅茶店老闆:菜市場往哪裡走?走路大概多久時間?美麗兼具熱心的老闆娘告訴我,我要去外送順路載你去;哇!真是感動萬分,搭上便車一下子我已抵達這個與海相連的枋寮菜市場。

照片 231

照片 228

照片 248

在市場入口處有許多的小貨車,載著日用品、衣服、西瓜、各種商品將市場的入口處團團圍住,讓我這一個外地人很難發現市場的入口位置。

週末的9點鐘似乎大家都剛剛才睡醒,市場人潮不多,先快速的瀏覽整個市場;發現枋寮菜市場賣蔬菜的攤位不多,但是賣魚倒是挺多的,而且大都是活跳跳的海魚。幾乎所有的魚貨老闆都會跟你說,人客;這是今日剛回來的「現撈」!

這是一個超級有海洋味道的特色市場!菜市場的「現撈」是人與海兄弟間所展現深情的交陪。

在這裡,雖然我對魚的名字大都不認識,但看的出來這裡的海魚不只是「現撈」而且種類特別多,魚店老闆娘還特別介紹一種,比毋仔魚還營養的小魚,現正產季一斤100元而已,而且是別的地方買不到的喔!整個市場氣氛如同現撈的魚貨一般-活跳跳!

這裡部分漁貨是在地漁船夜晚出港清晨回港捕來的,但也有部分漁貨來自於東港。在這裡出門便可以看到海,吃當然離不開海,大家都說吃魚會讓頭腦壯壯,那幸福的枋寮人是不是也頭腦壯壯特別聰明呢?

照片 258

照片 270

照片 260

同一種食材但不同地方,對待食材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料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在盛夏的枋寮菜市場正是芋頭的產季,週末一早市場幾位小農將自家產的芋頭在這裡販售,在這裡,芋頭是連著綠色的梗一起賣,這裡稱此食材為:芋拐(台語)。傳統的烹飪方式是將芋頭與綠色的梗削成薄片一起烹煮,這裡的小農也會提供的貼心服務,把顧客所購買的芋頭皮削好,梗去掉、切好,回家只要清洗乾淨便能下鍋。我好奇問小農這芋頭的煮法,小農說:在熱鍋淋上麻油後,將芋頭跟梗熱炒之後,加入少許的水悶煮一即可上桌。小農自豪的告訴我:這絕對是一道令人思念的好味道呢!對的,令人思念的好味道必定是家鄉的好味道,也是讓在地人與外鄉遊子一輩都忘不了的好滋味。

當你迷戀於到處旅行時,停下來‧留下來,把逛菜市場當成旅行中必要的行程,在地旅行的視野才會打開,你才能更貼近品嘗在地生活的好滋味。

土壤長出的智慧─部落飲食工藝

這個理想的夜晚,關於部落也關於都市。尋常滋味在甜芋頭與軟地瓜裡溢散。月桃葉栗粽與落神花蜜餞佐以樹豆豆漿和小米酒讓味蕾全開。大海漂來的新木舊木轉手之間成為用心又堅固的居家承載。一針一線….

這個理想的夜晚,關於部落也關於都市。尋常滋味在甜芋頭與軟地瓜裡溢散。

月桃葉栗粽與落神花蜜餞佐以樹豆豆漿和小米酒讓味蕾全開。

大海漂來的新木舊木轉手之間成為用心又堅固的居家承載。

一勾一針一線一縫化作婦女聚會交談的另類勞作空間。

故事的開始是一所浮在太平洋邊的新興國小。學生人數僅有九十三人。部落與國小的關係就像一個大家庭,而校長就像建起每位部落小孩與學校間的橋樑機制般,照護著部落教育也關心孩子背後的每一個家庭。

原住民部落夥伴同樣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但卻未必得到相應的機會或資源,偏遠地區的經濟支持與機會提供往往僧多粥少,努力作業所得也僅提供溫飽,狀況差的也有難以支持小朋友受教的窘境。社會的社經狀況變遷與漢化的快速,使得原住民部落的社會關係、部落景觀與過去已大相逕庭。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循環不息,對土地與生物的尊敬轉化為落實居家飲食或工藝。鄭

校長說部落或半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掌」生活,平凡無奇的地瓜與竽頭是自家菜園隨手可得的食材,食材的質量與部落生活意義更勝於盤飾亮麗端坐於有機飲食餐廳;樹豆磨漿下肚有一股淡淡的土地甘甜滑過喉頭篩落腸胃;原生月桃葉與栗粽搭配交互作用出鄭校長所講解的食物相生相輔微妙作用。部落餐的品嘗僅是管窺部落智慧的一條路徑,更多更多部落的智慧與生活就如陽光、空氣、水般自然而本有地存在於土地與住民間。

image001
風味排灣族部落餐。月桃葉包裹栗粽與地瓜、芋頭。

image003
樹豆與落神花蜜餞。

image005
大快朵頤中

部落內的經濟來源往往是衝擊部落小孩們上學受教或者學習物資的第一主因,加以家庭內苦撐的父母們,自給自足理想與現今資本社會的衝突,急速地削去傳統、削去文化、削去歌舞、削去藝術…..,削去的危機時時存在。部落夥伴空有一身與自然相遇的創作或手工,難以在資訊爆炸社會中引人注目,也讓取得部落經濟平衡、傳承部落藝術工藝創作的天秤左右晃蕩。

所幸透過有心人士的資源贊助與鄭漢文校長帶頭發動台東縣新興國小「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透過編織,女性跳脫出關在自家操持家務開始三五成群,或聚集或討論,以身體的勞動與指間靈活的勾邊拉縫生產出一件又一件傳達部落精神的編織品。

老嫗編織以刺激手指末梢神經、活化腦筋靈動,失智與痴呆病症就此逐漸遠離,婦女編織以維持家計、以透過「完成」成就自我,這是一個動態的時空間情感癒療與繼續下去的過程。每一件編織品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沒有一位部落夥伴可以複製相同的故事與情感與手織進入其中,所以每個織品背後刻畫的夥伴姓名與圖騰都擁有著不同的祝福意涵與心意。部落不是大量圖騰製造工廠,有的僅是限量產的璞拙手工。

「原愛木工坊」又是另一段萬物皆可雕故事。部落男性擅長手作木工,技藝與精神的結合彌足可貴,撿拾木料與木料木種大才小用或小材大用的選擇,往往可以從作品中一窺其中的妙趣。頂級價高的木料未必是合適作為居家用品,而普遍經濟的木料往往卻又在居家家具承載中擔任不可或缺的支腳座稱或填充家具接縫。「沒有無用的材料,只有找到合適材料的位置,然後讓材料發光發熱。」這大概就是鄭校長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諦所在。

image007
木桌木椅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木工製作的撿拾、蔭乾、磨製、材切與設計…等層層關卡,過程與經濟獲利往往不成比例;我們或許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家具連鎖店買到類似相貌、形狀或材質的進口商品,「天生我材」的智慧卻在此薄弱許多,木料的再生循環與部落工藝傳遞就像光束般串聯起上一代與下一代、部落與非部落的分享。

台東縣新興國小「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網站

http://team07.beisung.com.tw/oscDemo/

即日起至6/29於南村落(北市大安區師大路80巷10號)展售「原愛布工坊」與「原愛木工坊」作品。(02-83692963)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