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菁寮聚落 – 小地方新聞網

老醫師小故事-[菁寮醫生]梁耀明

梁耀明醫師,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有「菁寮醫生」美稱,村民則習慣稱呼他為「耀明仙」。「耀明仙」的父親是義昌碾米廠梁新義的兄長梁新傳,他們從小失去父親,兩兄弟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創造出百餘甲田產成為大地主…

梁耀明醫師,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有「菁寮醫生」美稱,村民則習慣稱呼他為「耀明仙」。「耀明仙」的父親是義昌碾米廠梁新義的兄長梁新傳,他們從小失去父親,兩兄弟白手起家、胼手胝足創造出百餘甲田產成為大地主,所以梁耀明出生時家境已十分富裕,一家人住在今「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這棟四合院內。

990529-jigliaooshui-400.jpg
重仁診療所今已成為墨林農村文物館。

梁耀明畢業於台北醫專(台大醫學院前身),學成後奉父命返鄉,約於昭和13年(1938)在梁家自宅臨街面設「重仁診療所」,並與出身新營太子宮地區望族的周愛美小姐完婚,當時還有一位隨身丫環陪嫁來伺候她。

4梁耀明周愛美及其長女
梁耀明醫師與名媛周愛美婚後和長女合影。(老照片提供/葉梁雪)

臨街面另一處是時任糖廠原料委員(註1)的梁新傳之營運空間,天井後的內院則為梁家人生活起居場所。這棟建築格局特殊,是4開間的合院建築,由年輕時的莊金良(菁寮著名建築匠師)和他的父親莊才一起興建完成的。

3

四合院的內院原為梁家人起居場所。

與梁新傳熟識的文史工作者蔡文玉說,可能是梁新傳先後擔任烏樹林糖廠原料委員及菁寮農場「苦力頭」(註2)職務,長期與基層工人相處而能體會他們生活艱困,所以常訓戒梁耀明,若有工人請他往診,即使可能被積欠醫藥費,也不能推辭,因往診費用較高,而工人收入微薄,一定是病況沉重無法起身,才不得不央請醫師往診,所以要體諒他們的貧苦之痛。蔡文玉說,梁耀明遵從父親之意,常見到他往菁寮農場去為工人診療。

2
重仁診療所牌匾妥善保存於文物館內。

生於大正7年(1918)的耆老黃水寬也說,「耀明仙」十分勤勞,常於深夜出診為居民看病。墨林村長殷獻政則回憶說,「耀明仙」出診時習慣坐著專人拉的人力車,後來才換成一輛踩踏式三輪車,仍是同一位車伕,記憶裡,這輛三輪車比一般營業用三輪車還要嶄新亮麗許多,因此對它印象非常深刻。

村民普遍認為,「耀明仙」因專業科班出身,診療費比較貴,但也較具療效。梁耀明在菁寮開業約37載,於1968年遷居高雄,後來在60幾歲時過世,老診所空間因而長期閒置,後來經墨林村長殷獻政奔走協調,尋求保存再利用,終於獲得梁耀明兒子梁正隆(高雄重仁骨科醫院院長)認同,於2000年底將空間規畫為「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館內特別設置「明美館」展示早期醫療器材,並收藏原屋主的家居生活器具及文物,以紀念無償提供者梁氏子嗣之先父母梁耀明、周愛美夫婦。

註1:所謂「原料委員」,任務是協助糖廠推廣種蔗,並負責採收事宜,因工作內容牽涉大量人力的調派,所以通常由具影響力的地方頭人擔任。菁寮地區歷任原料委員為莊秀、殷占魁、楊群英、梁新傳及莊長溪等。

註2:菁寮農場成立後,日本人委託梁新傳擔任日語稱為「苦力頭」的職務,負責招募、管理糖廠臨時工,糖廠提供5%佣金做為其酬勞。

行過古早農村路-菁寮「豊裕」牛車店

在菁寮聚落墨林、菁寮兩村的庄廟-德馨宮東側巷弄旁,曾經有一家規模頗大的牛車店,專門製造、販賣、修理牛車。這間店是由柯長篙所創立,他是台南縣北門鄉人,出生於明治39年(1906),原本在鹽水地區替人工作…

在農業社會時代,牛車是農村不可或缺的載運工具,一輛緩緩行走在田間小徑的牛車,給人一種悠閒的感覺,常成為畫家筆下題材,但是對於老一輩的農民而言,這樣的畫面卻是含雜著汗水的勞苦記憶。隨著時代演變,農民改以貨車載物;改用耕耘機、曳引機等「鐵牛仔」來耕田,它們取代了傳統牛車的功能,於是牛車失去了原有的用途,遭棄置於路旁,或成了休閒園區的擺飾,至於製作牛車的「牛車店」也跟著沒落並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成為今日多數年輕人不曾聽聞過的歷史名詞。

990303jigliao111-300.jpg

柯錦福指著屋前木柱,說明這是取自堅固耐用的牛車木材建造的。(照片提供/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在菁寮聚落墨林、菁寮兩村的庄廟-德馨宮東側巷弄旁,曾經有一家規模頗大的牛車店,專門製造、販賣、修理牛車。這間店是由柯長篙所創立,他是台南縣北門鄉人,出生於明治39年(1906),原本在鹽水地區替人工作,約三十幾歲時,舉家遷居菁寮並在此創業,開設「豊裕」牛車店。

柯長篙的兒子柯錦福說,早期菁寮附近的牛車店並不多,後來店裡的師傅習得技術後陸續至鹽水鎮土庫、學甲鎮頂洲、嘉義縣義竹鄉等地區自立,因此大約於民國45年前後出現了比較多家的牛車店,但因避免互搶生意,這些師傅都頗有默契地到離菁寮較遠的地區開店,菁寮仍維持一家牛車店的局面,直到後來才有村民楊祈勇於今菁寮國小西側開設第二家。

柯錦福出生於民國33年,國小畢業後即隨父親學藝,他表示,店裡的牛車皆為手工打造,由於製作一輛紮實耐用的牛車,過程繁瑣,必需兼具打鐵與木工的專門技術,因此雇請了十幾位師傅,分別負責不同部位的製作工作,每個月平均製作三台車左右,主要銷售腹地以後菁寮(即今菁寮村、墨林村)為中心,包含鄰近的白沙屯、後廍、前菁寮、坎頂、魚寮、葯店口、下長短樹、頂長短樹,及八掌溪對岸的嘉義縣鹿草、頂潭、下潭、中寮、三角仔、後堀等十幾個村庄。

4風輪式牛車

俗稱「風輪」(塑膠論胎)式的牛車,如今廢棄於路旁。

柯錦福說,牛車的輪子可分為木輪與俗稱「風輪」的橡膠輪胎兩種,木輪是早期的形式,為了加強鞏固,需在圓形木輪外圍加裝一圈厚鐵片;橡膠輪胎則是後期才出現。當時一台木輪式嶄新牛車售價約4,200元;全新塑膠輪胎式牛車則要價一萬元;若以二手塑膠輪胎製成者則約7,000元,以當時的物價而言,是一筆不算小的數目。

2台大拍2

柯家住屋的樑木大多是製作牛車的木料,歷經幾十年仍十分堅固。(照片提供/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3牛擔及兩邊

連接牛軛與車身的兩根木桿易最因牛隻蠻力拖拉而損壞。

這家牛車店除了販售新牛車,維修服務也不少,柯錦福表示,早期路面顛簸不平,所以木輪部份最容易壞;此外,連接牛軛與車身的兩根木桿也易因牛隻蠻力拖拉而損壞,所以十有八九都是因這兩處而來修理的。但牛車車身皆採用雞瘤木等質硬木材,極為堅固耐用,一輛牛車至少可以使用二、三十年以上沒有問題,像柯家住屋的樑木大多取自製作牛車的木料,歷經了幾十年,至今仍十分堅固。只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及農業式微,牛車需求漸漸減少,牛車店沒有生意可做,也於後來結束營業,只留下一台老舊生繡的製作機具靜靜躺在當年牛車店製作場的角落。

5木輪(�為前輪,較小)

早期木輪式輪胎已不常見,現今大多僅能在生活博物館才能看得到。圖中的木輪屬於牛車的前輪,尺寸規格較小。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