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士蚊伯─新林步道的守護者

人稱「蚊伯」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

義工血淚打造的新林步道

6月9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半。夏日午後驕陽似火,一行人搭乘一部車穿過林口師範大學的大路,輾轉進入林口新寮地區產業道路,一路來到數間鐵皮屋聚集 處,只見座落廣場一旁的矮小鐵皮屋。半月型的門口,印著紅色顯眼的「林口登山委員會」,與印象中民間單位的辦公室相比,顯然有點寒愴。

走入委員會的鐵皮屋內,幾張簡單沙發、會議桌;圓形紅色塑膠椅,牆上貼滿感謝狀;黑板寫滿各類登山行程,簡單的廚房陳設,簡直就像個五臟俱全的 「家」。

鐵皮屋內無一人,原來蚊伯頂著熾熱的艷陽,仍在步道上忙碌。一群人正在等待時,穿紅色POLO衫的蘇會長進入屋內,原來蚊伯轉告蘇恩德會長我們的 到訪,特別前來招呼大家。

趁這難得的機會,我們請教蘇會長當初孕育這條步道的整個過程。話匣子一打開,蘇會長滔滔不絕,像訴說自己小孩的成長過程,時而露出滿足的笑容,時而蹙著眉頭、緊閉雙唇,說到激動處甚至流下了英雄淚,其複雜的心境不言而喻。

據蘇會長表示,新林步道於2005年草創之初是一群登山同好有感於林口台地的山林自然景觀豐富,卻須遠道至觀音山、陽明山甚或其他縣市才能滿足登山健行樂趣,因此經過構思、勘查,將舊有泰山森林遊樂區的廢棄步道連接起來,步道的雛型於焉誕生。

「因步道橫跨林口、泰山兩鄉,法令複雜超出想像,遇到私人土地,無法協調就儘量繞道而行。」蘇會長回憶,從動工之初,義工們出錢、出力,利用世貿展 覽廢棄的紅毯改善山路濕滑窘境;利用黑油浸漬枕木,防堵腐朽,延長木棧道的使用壽命。這條步道由當初的百廢待舉,到結合義工們的專長、智慧,無私的奉獻孕 育而成,其中更有著義工們面對困難、眾志成城的毅力及革命情感。

如今步道雖具規模,受法令的限制仍未明確的定位,政府經費無法順利挹注,以致大部分的經費仍靠義工們自行籌措。面對現實的困境,這群義工仍憑藉當初 草創的熱情,繼續守護這一條步道。據蘇會長表示,目前義工共有四十位,平均年齡50歲,分為四組,每週固定巡視,而蚊伯是其中從不缺席的一位前輩呢!

夫妻牽手護步道

人稱「蚊伯」(台語發音)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出生中醫世家卻未繼承父業,蚊伯說,考上初中後,他讀了24天,自覺那並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於是拎起行囊告別父母,到台北市當起三年學徒。

話說當年,他進到日本佐藤在台分公司,那是台灣生產第一台耕耘機的公司,語氣流露幾分自豪:「就這樣在維修部門,從學徒開始學起,直到當了機師。」原本擔任技師工作的他,退休後,不僅全心全力投入維護步道,更將自己專長的機械技能,加上個人巧妙的創意,應用於步道,嘉惠不少社區的居民。

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這天他身穿休閒襯衫、泛白的牛仔褲,與一身黃色亮眼T恤的「蚊嬸」匆匆從屋外進來,賢伉儷雙雙露出爽朗的笑容,一派輕鬆。蚊伯及蚊嬸熱情招待大家林口古早味的米糕冰,炎熱的午後,古早味的冰棒自然、不甜膩,就如這兩位長輩給人親切、質樸的感覺,令人神清氣爽。

981212-xinlinbudao4-360.jpg

陡坡上鋪著廢棄地毯,是為防止雨後土壤流與地面濕滑,不織布材質透氣、透水不會傷害土壤。

蚊伯育有二男一女,前任妻子於年輕時因一場車禍而喪生,現在的蚊嬸也熱愛登山,因山結緣而成為老伴。憶及往生數十年的前妻,蚊伯眼眶泛紅、語帶哽咽,而此時的蚊嬸則輕拍蚊伯的肩膀,疼惜的眼神溢於言表。蚊伯、蚊嬸兩人雖相差十幾歲,因是登山同好,當蚊伯終日埋頭於步道的維護,蚊嬸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夫唱婦隨,一起到委員會協助。

◆歡喜做,甘願受

他們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五點即與同好結伴打地上高爾夫球,運動過後就到會所。這時蚊伯埋首於工作室裡,將故障待修的工具、鄉民捐贈不用的各類機械,運用自己機械技能及創意,創造出既實用又容易上手的成品,用以維護步道所需。而這時的蚊嬸,則會一個人巡視步道一圈,繩子斷了,綁一綁;草長了,割一割;地面落葉、垃圾多了,掃一掃;到中午,將家裡帶來的飯菜,隨意熱一下,簡單果腹。

委員會所旁邊有間小小儲藏室兼工作室,置放蚊伯平日維護步道時打掃、鋤草的工具及簡單機械,此外,工具間角落還擺了一把躺椅,由此可以想像蚊伯、蚊嬸待在會所工作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裡享福的時間。

image003

別小看這簡陋的研究室,可都是蔡博士腦力激盪的泉源哩!

好奇地問蚊伯,七十多歲的人一般多在家中享清福,為什麼會將時間、金錢投注於步道上? 蚊伯表示,他是一位喜歡動手、動腦的人,總覺得要活得健康,就要動,而且建設、維護步道,看見步道從無到有,創意得以實現可以讓自己得到成就感。尤其做義工期間,他也結交許多同好,因步道凝聚彼此對家鄉的向心力,更覺得有意義。

因著這種意義感,維護工作有時需要一些五金材料,金額小的他會自掏腰包,金額較大才會填單報帳,但有時五金行老闆得知他的善舉,往往主動免費提供。「無論是委員會中的義工們,或鄉親彼此的熱忱、親和力,這都不是待在家中享福時可以體會得到。」他說。

運用技能,發揮創意

蚊伯自詡他是一個「愈是碰到困難,愈會堅持到底的人」,例如有感於步道附近河谷清澈,終年不涸,他運用構思和機械技能,加上環保的創意,自製水車發電,讓溪谷裡的溪水得以用水車發電,抽水至步道附近,提供鄉親種菜灌溉,解決鄉親長期以來灌溉的不便。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蚊伯憑著堅持到底的決心及毅力,終於成功了,跌破所有人的眼鏡,讓大家都打心底佩服,從此義工們封他為「蔡博士」。

蚊伯工作室外頭門楣上,掛著一個「蔡博士工作室」的招牌就是這麼來的。而一刻不得閒的蚊伯,現在正在鑽研用腳踏車發電的工作車,靠蚊伯的毅力,相信不久之後,「蔡博士」又會有偉大且實用的發明出現。

鳥道成新徑,廢鐵變水車

天色尚早,熱心引介我們採訪的蔡媽媽帶我們去大科路參觀步道附近的水車。一行人走入附近產業道路,不久即看到步道第二段中的紅色義工大橋,掛在一片竹林間,甚為顯眼,離義工大橋不遠下切至溪谷隨即看到水車不停滾動,一條橡皮水管往上高掛,這一條水管應該就是上方菜農們的水源了。

在這坡度應有60°的陡坡,材料及工具的運送想必困難重重。親眼目睹,不禁感佩這群義工及蚊伯的毅力,真的應證了「事在人為」這句話。

image007

義工大橋。

回程再度看到義工大橋上牌匾的詩句,下次我們再度行走新林步道時,一定更有深刻的感受。真實的愛台灣,愛自己鄉土,蚊伯及這群義工們才是真正用手、用心、用行動愛這塊土地的人。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