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藝術 – 小地方新聞網

竹林×基隆×西班牙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畫家王傑背了畫架悄悄來到林邊,畫下了他對林邊這片土地的愛。後來,竹林社區志工梅小姐鼓起勇氣造訪老師位於基隆廟口的畫室…

【 前言 】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畫家王傑一個人背了畫架悄悄來到林邊,用畫筆畫下了他對林邊這片土地的愛。

竹林社區志工梅小姐參觀了王傑老師於台北市Lu Lu Space的公益個展後,鼓起勇氣造訪老師位於基隆廟口的畫室,並提供了林邊竹林村的歷史建物的照片,希望邀約老師從旁協助竹林村的藝文重建計畫;以藝術家、遊子的眼光來看竹林。藉著舉辦親子講座及速寫教學體驗的方式,喚起鄉親從新的角度眼光來欣賞自己的家鄉,甚至在頹廢傾倒的紅磚牆中找到對歷史人文價值的重視。」

就在八八屆滿週年之時,王老師再度背起畫架來到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竹林社區也舉辦一系列活動。福熊參與了其中的【畫家行腳。從心話竹林】親子美藝座談,以下是福熊在林邊鄉竹林國小視聽教室的觀察。

————————————————————————————

bamboo1.jpg

二點二十三分

講座尚未開始,福熊提早到。會場中有兩群婆婆媽媽,其音量使得空曠的視聽教室顯得格外熱鬧。一群展開前置工作,身分應該是主辦單位會員與志工,張貼字卡,佈置會場,測試麥克風,將電腦與投影機裝設好;另一群大概是當地居民或是鄰近地區的愛好繪畫者,帶著小孩(年齡是幼稚園與小學階段),坐在座椅前排,交頭接耳閒聊。

bamboo2.jpg

兩點四十五分

王傑老師尚未入場,主持人向大家說明注意事項。除了提醒需將手機轉震動,以及維持聽講基本禮節之外,也趁機與學員套招,以防自由發問時間,尷尬冷場。

bamboo3.jpg

三點零分

王老師在掌聲中入場,表情似乎是受到熱烈的掌聲驚嚇,但隨即恢復正常。他表示前幾天先南下,對於南部人的熱情留下深刻印象。在竹林村畫老房子時,被一位老婆婆質問:「你來這邊做什麼?」語氣頗嚴厲,但經一番解釋之後,反倒開始親切地閒話家常。阿嬤不僅招呼他入屋內坐,還端出茶水和肉粽請客,甚至逐一介紹屋內房間,沒半點防人心腸。

bamboo4.jpg

三點七分

結束開場白,王傑老師開始分享他在西班牙留學時期所畫的寫生作品。由於身處異國,眼中所見景物格外有特殊情調,課餘以增加回憶為由,轉換成觀光客身分,帶著筆、畫紙、水彩顏料,駕著福斯1000CC雙門舊汽車,到處寫生玩耍。

以巴賽隆納為核心,幾個小時的車程為範圍,足跡遍及戰爭時被法國掠奪一空的修道院、達利故鄉的海邊、高第早期建築作品、西班牙前首都托雷多、近庇里牛斯山的艾藍山谷……等。晚間則睡在車上或帳篷裡,某晚借古堡草坪搭蓬,隔天鄰近老先生問他深夜泰瑞莎是否來找他,王老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詳細一問,原來泰瑞莎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女鬼啊!

王老師的作品內容多以建築為主,比例準確,光影對比強烈,連石砌質感也表現清楚,觀察力可謂敏銳。主體與點景分布之勻稱,色彩之調和,有如一盤豐盛的西班牙海鮮燉飯,色香味俱全。

bamboo5.jpg

三點四十五分

學成歸國,回到基隆家鄉,王老師還是保持著寫生習慣,作為自己認識這城市的功課。尋訪山巒上眾多砲台,雖然交通不便,但風景清幽美麗,可遠眺基隆港。中元祭遠近馳名,除了普渡本土好兄弟,基隆市政府還派員到法國公墓,以法國麵包和紅酒慰孤魂。試著以歐式海圖風格,將基隆早期歷史用圖像記錄下來,包括想像復原西班牙人曾在和平島所築的聖薩爾瓦多城。

除了歐風遺跡,王老師也記錄民間歷史影像、在地庶民生活百業,例如:金紙行、售貨推車、小吃店、青草街、夜市、美術社…..等。感於時間流逝、社會變遷,那些古老行業及舊生活方式,若不保存很快就消失了。其間的心理轉變是因為曾登上某廟宇後殿,驚艷於繽紛華麗的交趾陶與剪黏,根本不輸給外國的工藝表現。這重要的視覺衝擊,啟發他以後要為當代的圖像記錄工作盡份心力。

bamboo6.jpg

四點二十分

中場休息後,下半場是王老師的現場教學時間。題目是藏寶箱,以一層層摺紙方式,隱藏預先設計的圖案,讓觀者逐層打開,並獲得驚喜。

做法是首先將紙打橫,彎成S型,忽略中間重疊部份,使左右兩端呈相同面積,微調確定位置之後,壓平折線。接著運用同方式,兩手執上下兩端,將紙彎成S型,由於已經重疊過一次,紙張較厚,需用力些。折好紙後,在最外端畫上箱子,第二層為寶物,最內層畫出守護寶藏者,可能是海盜、猛獸、鬼怪之類的。

bamboo7.jpg

五點八分

福熊已經完成指定作業,到處觀察小朋友的作畫情形。有的撐頭苦思,想法枯竭,有的振筆急畫,胸有成竹,有的愁眉苦臉,呈半放棄狀態,經由家長代筆完成主架構之後,才勉強接手。

綜觀全場,寶物部份五花八門,金銀財寶是基本款,還有棒棒糖、花朵、蝴蝶、寵物,超乎常理的大樹、汽車、橋樑、地下室,相當生活化且想像力豐富啊!甚至有人欲蓋彌彰地在箱上標明「請勿打開」字樣,或者在箱內加註「勿貪」警語,警世勸善意味濃厚,竹林的孩子真是純真動人!

bamboo8.jpg

六點二分

抽樣上台分享優秀作品之後,終於到了放飯時間。海產飯湯料多味美,對我來說是既熟悉不過了,但王老師表示第一次嘗試,覺得口味新鮮。台灣這小小海島擁有多元的飲食文化,只要細心探索覺察,就能發展出地方特色呀!

bamboo9.jpg

六點十八分

分送餐點完畢,主持人邀請志工媽媽們列隊接受大夥兒鼓掌致謝,她們當天前就來打掃環境,擦拭桌椅,民眾食用結束隨即收拾餐具,種種細節不勝枚舉,樣樣充滿了女性特有的貼心與細膩。有一些並不是竹林村當地人,而是來自東港、新埤、南州等鄰近鄉鎮,不分彼此,共同為地方付出,令人感動!

感想:相較於北部,在屏東縣類似的藝文講座真的很少,遠離屏東市區到鄉下,則少之又少。主辦單位願意辦大型活動,除了勇氣,還需要理想支撐。會後與發起人梅小姐聊了一下,除了此次活動,協會以後還會辦影像記錄班、老照片展、耆老訪談、社區劇場等一系列凝聚社區向心力、培養志工能力的課程。福熊希望他們的學習活力能夠好好維持下去,苗木們繼續茁壯拓展成一大片蓊鬱的「竹林」。

————————————————————————————

【相關連結】

屏東縣林邊鄉竹林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中興路1~4號 (阮氏宗祠對面)
電話:08-875-7632 、 0982-765-159  張瑞鳳 小姐

廟口畫室
地址:基隆市仁三路11-3號2樓
電話:02-2423-7877
負責人:王傑
部落格: 「王傑的繪畫天堂

啡嚐不可雜貨店

這是……龐德先生嗎?007情報員從金門高粱與醇品紅茶之間探出頭來,而且他的左側臉頰還微微抽搐,感覺像是豆豆先生客串全民大悶鍋的演員。但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一群半裸睡衣女郎在層架的最上方窺視著我們啊….

不久前,友人很神祕地跟我說: 「你知道嗎?屏東市有一家非去不可的咖啡雜貨店。」

「咖啡雜貨店?那是什麼東西啊?」

「老闆開雜貨店,而且兼賣咖啡。」

「是喔!很複合式的經營嘛!」

「主人很愛畫畫,店裡到處擺滿了他的作品,還有令人害羞的那一種。」

「這麼狂野喔?(興奮貌)趕快約個時間去瞧瞧吧!」

gabi2.jpg

到了現場,乍看之下有點失望。原以為是如連鎖咖啡廳般有著新穎裝潢,或具有小資情調的個性商店。現實是約莫五十歲上下的中年老闆守著一間較為陳舊的雜貨店,外頭擺著流動咖啡攤,大概是以為多角跨界能夠多賺點錢。

gabi3.jpg

層架上擺著一般的瓶瓶罐罐,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青箭口香糖與威士比,明星花露水與寶島牌香菸,配上磨石子地板,時間彷彿停留在七零、八零年代,傳統到一個境界。但仔細一看,會發現,處處暗藏玄機,意外驚呼連連。

gabi4.jpg

這是……龐德先生嗎?007情報員從金門高粱與醇品紅茶之間探出頭來,而且他的左側臉頰還微微抽搐,感覺像是豆豆先生客串全民大悶鍋的演員。(連生前契約也擺在後頭,真是生活化且自由自在地佈置風格啊!)

gabi5.jpg

那邊,斜倘在滅飛蚊香旁的是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為什麼我總覺得她是陳漢典假扮的呢?)在走道上逛著,感受真的相當奇妙。大量混搭、相互違和感、強烈地存在,我該怎麼訴說我的感受呢?老闆的隨性令我詞窮了。

gabi6.jpg

但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一群半裸睡衣女郎在層架的最上方窺視著我們啊~啊~啊!(請問主編,需要打馬塞克嗎?XD)

gabi7.jpg

走到前頭,對於臨摹捷克大師慕夏的作品壓在一堆毛巾上,已經習以為常了。在這個場域裡,藝術與生活沒有絲毫的分界,雜貨店就是畫室,工作場所就是藝術品的展示空間。老闆所臨摩的作品範圍多元,時間跨度從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到新藝術運動(慕夏),從立體派(畢卡索)到當代雜誌廣告,對一位素人畫家來說,算是相當勤學。

gabi8.jpg

在我舉起相機拍攝時,老闆突然拿出一塊畫布,說:「你一定要拍這一張!」或許是遇到知音(因為我們不停地拍他的作品),他一邊擦拭灰塵,一邊強調這是最新力作,打算參加比賽。確實是畫得不錯!人體輪廓比以前準確,使用平塗技法抹上一層層的色塊,有種早期手繪電影看板的趣味,或者是某羅曼史的封面(「黑寡婦的復仇」之類的XD)。

gabi9.jpg

這一張很跳tone的作品也是老闆指定拍攝的,在一群半裸睡衣女郎之中,顯得相當清新。曾有顧客想出錢購買這張,但老闆捨不得割愛得意作品。可能這是學畫初期的重要紀念,或農家樂主題使老闆回憶起童年。

gabi10.jpg

說實在的,對一般民眾來說,這老闆的行徑引人側目,甚至可能退避生畏。但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卻很佩服他做自己的決心與愛好繪畫的精神。謝老闆學畫六、七年,先拜師學習素描,再進而接觸油畫。因為喜愛品嚐咖啡,也鑽研咖啡沖泡技術,弄個小攤位。平時據守小商店,收銀台前就是他閒暇作畫的空間,像洪通般執著,像顏回般知足,陶醉在個人的世界。

——————————————————————————————————

「啡嚐不可」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資料(因為沒有招牌,這店名也是私人猜測的XD)
謝齊威(08)752-9035 ; 0918-134-388

地址:屏東市復興路158號(復興路和廣東南路的路口,從夜市陸橋下來,往糖廠,下了陸橋第二個紅綠燈底下,台糖附近)。

成績中上?令人驚豔的排灣族素人雕刻家

上週,與學校的母語老師到部落中,拜訪一位擅長雕刻的老人家。他的雕刻工作室離學校後門才三十公尺,很近。程中上VuVu(排灣族語「長輩」之意)居住於屏東縣春日鄉士文部落,年紀將近八十歲,但身體還是很健康硬朗。

上週,與學校的母語老師到部落中,拜訪一位擅長雕刻的老人家。他的雕刻工作室離學校後門才三十公尺,很近。程中上VuVu(排灣族語「長輩」之意)居住於屏東縣春日鄉士文部落,年紀將近八十歲,但身體還是很健康硬朗。

carving1-500.jpg

找他是因為要設計一系列新課程,讓排灣族小朋友更了解族內的歷史、藝術與文化。還記得兩個月前,初見作品,驚為天人。雖然量不算多,但富有民族特色且充滿巧思。可惜程VuVu不會說國語,沒能了解更多背景。這次邀母語老師一同前往,除了協助翻譯之外,也希望透過母語課程的合作,讓鄉土課程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計畫更為完整。

carving2.jpg

程VuVu的工作室與自宅相鄰,房子外側搭起鐵皮屋就是簡易的展覽室以及工具間。平常鐵門拉下,並不對外開放,除非事先預約,或部落有重要慶典,才配合開放。

carving3.jpg

大型立體作品均置於地上,長形木板浮雕掛在牆上或斜倚著牆面,至於小型的就放在架子上(這……應該是超商的展示架吧!)

carving4.jpg

在部落待了幾年,看過一些年紀較長的排灣族素人雕刻家作品,這類傳統生活的回顧算是常見的基本款。內容刻畫著挑重、搗米(小米或麻糬)、喝連杯酒、用自製煙斗抽菸的情形,懷舊意味濃厚。這類動作在現今已不多見,頂多在祭典中重現。

carving5.jpg

他還展示他所雕刻的排灣族佩刀,刀柄與刀鞘均有著傳統圖騰。佩刀可是勇士的必備單品,代表男人,是宇宙的柺杖,權力的象徵(註一)。在重大節慶祭祀時,佩掛以彰顯家世及個人身分地位;平時安置於家中顯眼之處,除驅魔避邪外,也有招家業興旺、仕途平順之意(註二)。

carving6.jpg

VuVu的作品中比較特別的是動物類造型,充滿野性及逗趣。他並不用常見的削去法,將一整段原木雕刻成動物。而是細心觀察,順著木頭的特性加以聯想。這枝是腳,那兒是頭,凸瘤是耳。保留絕大部份,去除多餘的枝枝節節,順應自然,所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carving7.jpg

動物類造型中,他又偏愛親子主題。好幾件作品不是大的抱小的,就是背上趴著小孩,令人感到溫情洋溢。或許是他子孫成群的緣故,不禁投射了自己。

carving8.jpg

「你知道嗎?我好感動喔!怎麼有這麼奇妙的構想!好像上帝經由他的手展現了獨特的才華。」母語老師一邊細看作品,一邊稱讚連連。「我現在心臟撲通撲通地跳,心情激動,看著作品,好像更接近祖先一步。去年參加尋根活動時,也有類似的感覺。在山上舊部落的石板屋遺跡中,聽著長老講解以前的生活,才真正了解我們的過去,也更確信了身為族語老師的責任。」

「VuVu,Masalu!(排灣族語「謝謝」之意)再見!」揮別後,我與母語老師又討論了新課程細節。很高興母語老師喜歡這些作品,程VuVu確實是一塊寶,而且是不輸給洪通與林淵的素人藝術家。應該趁著他凋零之前,經由他的創作與口述,傳承族內的藝術與文化。也希冀六年級畢業生不負期望,透過新課程有更深的體會啊!

註一: 引用自「排灣族頭目配刀

註二: 引用自「排灣族禮刀─躍

藏在田裡的小秘密

霧峰舊正社區這一個平凡的小地方,因為這些默默努力的居民們,創造出霧峰的不平凡,我們很喜歡霧峰,這個有純樸的民風,有熱情的人生老師們的地方,我們很慶幸在這裡讀書,能遠離都市的喧囂,來體會不同的民情。

作者:亞洲大學數媒系 蔡嘉媛、社工系 尤詩菱、生資系 廖聖鈞 、范姜佳翎

指導老師:林綉汝

在舊正這個滿是田地的農村社區,我們挖掘出屬於在地人物的故事

霧峰舊正社區這一個平凡的小地方,因為這些默默努力的居民們,創造出霧峰的不平凡,我們很喜歡霧峰,這個有純樸的民風,有熱情的人生老師們的地方,我們很慶幸在這裡讀書,能遠離都市的喧囂,來體會不同的民情。

980113-comm-360.jpg

關於舊正社區:

本社區隸屬霧峰鄉舊正村,於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申請成立「霧峰鄉舊正社區發展協會」,舊正社區發展協會正常運作始於2005年,由林绣汝女士接任理事長一職,並積極配合政府發展社區工作。

她以務實的理念,從社區既有的人力與資源出發,包括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文化、志願服務、環境景觀等多種不同的面向,將舊正社區塑造成一個可以參與學習、凝聚共識的民主開放社區。該社區目前仍由林綉汝女士擔任舊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且舊正社區之發展也越趨成熟。

舊正社區的地理位置,舊正社區位在霧峰鄉的最南邊,隔著烏溪與草屯鎮相望,社區的地理區域形狀很像一隻短筒的馬靴,社區內沒有工業污染,寧靜寬敞,民風純樸,主要土地為農田,隨者季節來展現不同的作物景緻。一望無際的農田在春夏之交,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嚮往躺在稻田中,讓大地當我床,享受蒼弓之美;而在秋天收成之時,金黃色的稻浪在風中有如萬馬奔騰般翻滾,讓人震懾於此種壯大之景。

舊正社區的未來願景是想藉著多元化之營造實務及靈感,以期能創造出社區產業的路徑,提昇社區整體競爭力。帶動一個有活力、有朝氣、怡悅歡笑、別有風格的營造過程,吸引居民認同並且主動的參與改造行列,進而配合社區公共事務的推展,為居民營造出一個優質的理想社區。

WHY選擇採訪這三位專家?

舊正社區的產業很多元,所以我們在與理事長的討論之下選擇了採訪〝人〞,我們可以從對話當中,知道這個人的想法,還可以順便偷呷步唷!事前先由理事長與每位社區內的專家聯繫,並約定採訪的時間。每一次騎著車,背著相機,帶著友善到不行的眼神及懷著一顆緊張害羞的心情去採訪,在採訪的過程中,總會有來不及應變的時候,幸好有理事長在一旁幫助我們渡過那個尷尬的階段,以下就是我們採訪的成果。

關於我們採訪的三位舊正社區內的專家:

第一位:陶藝家,劉成功先生。

從畫家轉型為陶藝家的劉成功老師,劉成功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很多有關於陶藝和國畫方面的事情,從老師家中滿滿的陶藝品及滿牆的畫作來看,老師投入了不少時間,同時也具有相當水準的喔!

image004

在我們採訪陶藝專家劉成功老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是一個很樂於分享的人,在我們問問題的時候,他一直東忙西忙的,為的只是讓我們欣賞到他更多的作品,他更大方的用自己親手做的茶具泡茶給我們喝,他說有很多作品在921地震時損壞了,讓採訪的我們真的覺得很可惜,因為我真的覺得老師的作品很大器,讓我們也有了收藏的衝動,栩栩如生的花鳥畫,有禪意的茶具,每一個不同的作品都展現了不同面相的劉成功老師。

劉成功老師是個很有趣的藝術家,他所有的作品都十分的具有特色。告別了劉成功老師,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兩個瓶身分別畫了公雞與孔雀的大茶葉瓶,那是令人非常驚豔的兩個作品。

image006

image008

第二位:種稻達人,林淑鈴女士。

一般我們都會認為粗活的工作,都會是男人在做,雖然說農夫並不是只有男生可以當,但是當我見到要採訪的種稻達人竟然是一位很年輕的阿嬤時,我們都著實的吃了一驚,其實在年輕的時候林淑鈴老師並非以種稻維生,而是因為嫁給了農家子弟,才開始了她這份農作生活,也因為對農作有興趣的關係,所以她才能夠勝任這份工作。image011

在採訪的過程中,林淑鈴老師很認真的回答我們的問題,也跟我們分享了很多的種稻小撇步,分享的過程中提到了不少專業的名詞,林淑鈴老師怕我們理解的不夠清楚,還從抽屜裡拿出一本筆記本來,原來裡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她紀錄的種稻心得呢,怪不得會有那麼多的獎掛在牆上,真是實至名歸呢。

我們採訪的時間稻子都收割完了,所以看不到稻穗滿滿的樣子,除了栽種稻米之外,林淑鈴老師還有種些水蜜桃、金桔、向日葵、波斯菊…等,林淑鈴老師說為了提供遊客欣賞,現在她的田已經種了滿滿的花了。

結束採訪之後,我們在大門前發現了金桔樹,現採就能現吃無農藥,對喉嚨很好,所以林淑鈴老師也大方的叫我們順便採一點回去吃。

第三位:麵包花專家,蘇美綾老師。

嗯?麵包花?是把麵粉團做成花的圖案拿去烤成麵包嗎?這個疑問,在採訪之前一直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經過上網收集資料後才知道,麵包花不是花,更不是拿來吃的食物!其實麵包花的材料來於小麥粉與樹脂的加工產物,起源於義大利的麵包師傅,利用多餘的麵包屑捏造不同造型作品,而後由日本人再精研製高品質具伸展性較佳的材料,供手工藝術作品材料,其實酷似我們的捏面人,只是材質上的不同而已。

麵包花作品-豌豆花下的草莓

由興趣到專業的蘇美綾老師,把麵包花做的栩栩如生,當我們進入老師的家,看到那麼多作品驚訝的用手觸摸看看是真的嗎?不可思議的這些作品都是由一團麵包土手工捏塑成的。

可別以為她只會做麵包花喔,理事長說:老師是社區多才多藝的達人,讓我們非常的羨慕。她不但烹飪手藝好、洋裁、花藝及珠寶設計等手工藝樣樣都行,更厲害的是,老師並沒有拜師學藝唷!就只是有興趣,買書看多見習,看完就動手做,多麼令人佩服的學習的能力啊,這個精神我們覺得很值得大家學習。

雖然蘇老師目前還在任職於毒物試驗所,工作快三十年了,她想在退休之後多投入社區服務,看到理事長對社區的熱忱奉獻服務,是促使她最大的動力。因為有共同的理念也兼任舊正社區家政班的班長任務,為了更充實自己,利用晚上還在我們亞洲大學夜間部進修,這種好學的態度真讓人頗為稱讚。

老師在自己的家中親手打造了一個小花園,花園中的一草一木都看得出蘇老師的用心,真的非常的特別,家中的每一個飾品、擺設都可以看出老師的審美觀與堅持,家中的作品非常多、有趣又有創意。還有啊,老師很愛漂亮,一聽我們要拍照就急忙得去把家居服換掉,真是愛漂亮的女人。

image016

認真美麗的蘇老師

蘇老師說:「她希望在她退休後能更有時間服務社區,自己在家開一個工作坊或經營一個小農場,認真的過生活過悠閒的日子」。採訪的過程中,老師還請我們在小花園中吃小點心、喝咖啡。真是十分愜意呢!在此也希望蘇老師能順利的達成她的願望囉。

image018

防火巷的小番茄

採訪活動剪影:

image020

採訪劉成功先生。

image022

image024

採訪林淑鈴女士。

image026

採訪後小結:

推動社區工作的過程,對這些死守田園的長輩而言是多麼艱辛而欣慰。在年輕人離開家鄉後,村落失去了活力,也出現了年齡斷層的情況,甚至沒有辦法提供工作機會。如何吸引青年回鄉參與社區工作的行列,深化向下扎根的鄉土教育課程,創造多元、多層次的參與機會,是目前教育單位與社區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在這次的採訪活動中,除了讓我們更親近、熟悉霧峰鄉這個地區外,也了解到,社區營造活動中,最不可或缺的是人們的勤奮與努力,以及想為眾人貢獻一份心力的無私精神!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霧峰台客之旅

我們深入探討霧峰地方文化之後,霧峰雖並非是中心,但鄉土不是落後、沒有發展、破敗、俗傻的地方與象徵。反而是人們在情感與認同的歸依,是聯繫現在過去並邁向未來的時間視域,更是熟識的人們相濡以沫的地方。

作者:亞洲大學 會資一B 楊敬安 會資一B 黃韋傑 會資一B 古育倫 會資一B 林冠毅 會資一B 侯伯威 會資一B 葉又升

會資一B 盧昱宇 會資一B 黃鈞煒 財法四B 吳曲偉

指導老師 黃圻文

第一站:霧峰林家

首先,探訪霧峰林家花園,它是早期台灣五大家族中林獻堂家族宅院,位於霧峰火炎山麓。目前被省府列定為二級古蹟,是清朝年間當地居民林氏所建蓋的花園式的房舍,與板橋的林家花園同稱為台灣典型的花園邸宅。裡面古色古香大概可以意會古人是如何生活,林家花園內部的主體建築分為下厝、頂厝與萊園三部份,是目前台灣省境內最大的清代官宅。

由於目前仍有林家後代子孫居住,訪客參觀需經同意;另萊園部份,已納入明台家商校區範圍,但校區仍保留林家花園早期的木棉橋、五桂樓、荔枝島、小習池等文人氣息濃厚的建築。

林家花園佔地三公頃分頂厝,下厝兩部份。景薰樓的入口是兩層歇山式門樓,前有軒亭。蓉鏡齋的前亭有座半月池,外牆上的磚塊採斜式交錯。宮保第是本省最大的清代官宅,為四進回字形四合院、斗拱、月粱,造型都相當特殊。原本要進去裡面可是有管制時間要晚點才能進去,所以要進去不是很容易,能進去要福氣哦!真是讓人留連忘返阿!

980112-temple-360.jpg

此圖為景薰樓

景薰樓組群,包含蓉鏡齋、頤圃、舊學堂、新厝等。富麗堂皇,為霧峰林家的主要住宅之一,更為文人林獻堂故居。景薰樓,共有三落,格局宏偉,富麗堂皇,入口為雙層「歇山式」門樓,造型華麗獨特,左右牆面有繪圖及詩文,以精美的石雕、剪黏、彩繪,展現出特殊的風格。但這一切都已過去,因為921大地震,霧峰林家幾被夷為平地,目前只剩下景薰樓的入口僅供後人憑弔,好可惜啊!

當初由於櫟社以及萊園的存在,霧峰林家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中心,文人雅士匯集,如連雅堂、林幼春、胡南溟、梁啟超等,都是座上貴賓。因此以往的景薰樓,處處都是文人墨寶,傅鶴亭(錫祺)、陳槐庭(懷澄)、莊伊若(嵩)、王石鵬、林幼春幾位台灣著名的文人都在景薰樓留有大作。只可惜同樣的在921地的摧殘下,同樣化為塵土。
還好,台中縣政府為了維護這國家歷史文物的重鎮,也投入了重建的工作,務必要讓這國家的二級古蹟恢復成為舊日華麗的風貌。

萊園佈局相當幽靜,木棉橋、五桂樓、荔枝島、小習池、林氏祖墳、櫟社二十年題名錄等,均是難得一見的古蹟。但在921後.大體已遭到破壞.現正由文史團體與專家共同搶修與維護中。

來到此地一定要介紹一下鼎鼎大名的台灣通史的作者林獻堂先生(一八八一-一九五六)政治家、臺中櫟社詩人。名朝琛,號灌園,字獻堂。出身霧峰林家。獻堂為人,卓犖有大志,言行率真而無矯飾很直率很正氣。臺灣割讓與日本時,十五歲的林獻堂奉祖母之命,帶領全家四十多人渡海到泉州避難,此刻他從優渥的環境中驚醒,目睹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苦痛,民族意識漸漸萌生。林獻堂開始調整自己,學習去面對複雜的政治環境。

二十二歲時,擔任霧峰區長,二十五歲擔任臺灣製麻株式會社董事。在種種歷練下,這位「阿罩霧三少爺」,逐漸成為家族代言人。一九0七年,他在日本奈良巧遇梁啟超於旅邸,相談甚歡聊得很開心,獻堂以臺胞爭取自由事有所請益,有所感嘆,任公有「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今夕之遇,誠非偶然」云云,言談委婉動人,獻堂頗受感動。梁啟超建議對於日人統治採取不流血的民族運動,避免流血事件。獻堂致力於臺灣民族運動,乃以此為啟蒙。此後,「合法爭取民權」成為他一生從事政治運動的原則。一九一0年,獻堂加入中部社會精英組成的「櫟社」,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九一二年,為了爭取臺灣人的教育權力,與堂兄林烈堂發起臺中中學創立運動,從此奠下臺灣民族運動之基。當代知識青年以林獻堂為精神領袖,他總是挺身而出領導大家以理和法與統治階級力爭。他與林呈祿請求廢止禁錮臺胞的「六三法」沒有成果後,獻堂赴日,被推為東京臺灣留學生組織的「新民會」會長,以為民族運動的活動樞紐。繼在創辦《臺灣新民報》,散佈民族思想,以及「臺灣議會設置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擔任重要角色。

可見林獻堂在霧峰的貢獻是多麼的多,多麼的偉大,我們一定要效法他的毅力精神。

第二站 遊萊園

image003

此圖為擣衣澗

此處的水源是很有小問的,發自於九十九峰的來源溪,繞萊園之北側而過,溪旁種滿木棉樹而得名。平時流水潺潺,清測見底,林間啼鳥,村婦擣衣,別有一翻鄉村風味。每當春臨大地,花開滿溪旁,小溪兩旁似如世外桃源,故稱擣衣澗。在以前沒有清潔劑的時代,婦女們都用蕪患子或者鴨健籐當清潔劑使用,上敘兩物品在經過搥打後就會產生泡沫,號稱是天然的清潔劑,可見古代人都是很聰明的,且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古代人的智慧真是偉大。

image005

此圖是萊園入口

上面幾位帥哥幫我們配景,說來話長,此園門早先為四方亭,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改建為仿鐘鼓樓型的白壁園門。此門採用中西合併的建築方式,門口上方的裝飾採取西方巴洛克式的建築,而在門的兩邊則提上中式的對聯。

門上對聯為林幼春先生所題:『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此聯表現出萊園主人淡薄名利,雅慕陶淵明、林和靖(梅妻鶴子)高風亮節,灑脫飄逸之風範,古人是多麼注重操守跟品行,現代人真是的,略遜很多,古人要跟完人一樣,現在的社會風俗習慣不同了,時代不同了,人們的社會觀念也不一樣了,來此地的主要因素,也是要讓我們飲水思源,看看古人,再想想我們自己,要如何自我檢討,創造更偉大的台灣奇蹟,王永慶先生去世了,誰能當王永慶第二呢?甚至要超越他呢?這是我們必須努力的地方了。

image007

此圖為飛觴醉月亭

名稱聽起來很像小說裡的地方,多麼詩情畫意阿!不管是帶自己的阿那答或是找同學朋友們來這邊坐坐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彷彿自己就是古人一樣,此地也是小有學問,再越過虹橋,踏上荔枝島,即來到飛殤醉月亭和小習池,這四個景點實為一體。

「飛殤醉月亭」原為三面牆的軒,俗稱戲臺,當時虹橋並未築成,來回荔枝島僅靠小舟,戲班表演前必須搭乘小舟,劃破池水,增添詩情畫意。飛殤醉月亭也為詩人吟詩喝酒的地方,亭裡的詩人們喝醉了直接把酒杯往亭外丟故稱為【飛觴】,「殤」即酒杯的意思;喝醉的人們看著倒映在水上的矇矓明月故稱為【醉月】,來到此地除了可以拍拍照看看風景古蹟之外,還可以學到一些國文詞句,頓時讓自己的國文能力也加強不少,對作文方面相信一定大有幫助了。

image009

此圖為石頭公

這個地方的台座是用海中的鐘乳石砌成的,為林氏祖墳的后土,由一顆大卵石雕刻人的五官,背部有貝殼飾物當護靠,造型相當風趣,是紀念開台始祖──林石公而立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萊園主人的用心,石頭上的紋路不僅笑容可掬,細看就是『后土』兩字。墳墓系統有皇天,后土。左皇天、右后土,后土為地神。

image011

此圖為林氏祖塋

這是林獻堂先生與他的妻妾的墳墓,建於萊園山弧型小丘的向陽坡上。古人說:「山要弧形才能聚氣,水要內弓才能帶財,墳墓向陽才不至於陰溼。」此墓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陽宅式的設計,這個墳墓是屬於單穆系統(大型古墓系統分為「單穆雙昭」,左為昭又為穆。)來到這裡我我們都相當嚴謹不大敢嘻鬧,畢竟這邊是墳墓麻!總是讓人覺得有點不能太輕挑,不然晚上作夢可能會夢到林獻堂先生唷!這個景點有很多墳墓上的雕刻,鬼斧神工,與現代的雕刻有很大的不同,有幸的話可以到此地比較一下,雕刻的圖樣一看就看得出是以前的人所雕刻的。

image013

此圖為櫟社二十年題名碑的說明牌

在日治時代,文人為保存漢文化,在皇民化運動之下,發揮所學成立詩社,讓台灣人仍保有學漢文的機會。因此,當時詩社林立,霧峰的櫟社與北部的瀛社、南部的南社,並稱台灣三大詩社。小小的牌碑還有那麼大的名氣,不容忽視。

第三站:大自然文化會館

image015

此圖為大自然文化會館的招牌

地址在台中縣霧峰鄉中正路1291-1號,黃老師帶領我們從這個點為起點一路從中正路頭到尾延伸,大自然文化會館館長邱鼎先生與黃圻文老師是多年好友,館裡陳列許多黃圻文老師的作品,從筆間的力道,整體字體的生命力,黃老師的書法一眼就能辨識,頗具有特色,館長還拿出宋元時期的神像,文化大革命時期共產黨領袖毛澤東以無神論設法破壞所有與神佛有關之物,人們為了保全神像而將神像藏匿不被破壞,此神像歷史悠久,價值連城,可以說是鎮店之寶了。

在此館長還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真正能當飯吃的就是—鑑賞的能力。例如他人偽造別人的畫若能分辨出來真假才是真功夫,除此之外若還能分辨真的,且他為真品的品質 屬上等、中等還是下等那就更厲害了,還有收藏的三力-

眼力、財力、魄力。若不是黃圻文老師介紹我們去參觀大自然文化會館,不然我們可能不會注意這家店,畢竟店的裝潢不是很華麗顯眼,去到那裡面才發現有很多寶藏,而是歷久不衰的寶藏,其實人往往忽略了,覺得越不起眼的東西,但它蘊含的價值是我們所無法衡量的,比如那尊佛像,看似老舊,但卻是宋元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古物,是無價之寶。

第四站:菇找媒

image017

此圖為姑找媒店前的招牌

圖中的男主角是台客一族黃老師,店名有典故的,姑找媒”取自“古早梅“之諧音,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文化,姑娘找媒人是為了替自己尋求歸宿,但只有找對好媒人才能覓得好姻緣,故“姑找媒”意味著”好梅”,亦即替客戶介紹真正的好產品,包裝上採紅黃黑三色,紅色代表喜氣,黃色代表富貴,黑色代表大方。

“姑找媒”三字是由台灣知名藝術家黃圻文老師所命名 註冊商標即為黃老師真跡 黃老師為國內知名大學老師,於台中技術學院、逢甲大學、朝陽科大、嶺東科技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任教,黃老師之書法真跡,曾於國際拍賣會以台幣25萬元高價售出。

香緣實業創立於民國97年,78年創店時原為茶藝館,住在霧峰鄉的震災災民黃亦壬,家園和所經營的茶葉行在地震後面目全非,靠著貸款,新的房舍還在一磚一瓦地建築當中,過去品茗的經歷讓他練就對於味道的敏銳,學會各式香料的調製方法,地震後失業的黃亦任靈機一動,和當地梅農合作,用新鮮果實以傳統製法做起蜜餞,建立起音近似「古早梅」的「姑找媒」品牌在中興新村假日市場或台中希望廣場販賣,非假日時就自己開著貨車,到各公司行號辦試吃活動宣傳以台灣茶葉以及茶食為公司主要販賣之產品,本組強力推薦姑找媒產品有意購買者可依訂購單購買。

第五站:霧峰酒莊

image019

此圖為霧峰農會酒莊

霧峰農會酒莊是台灣唯一傳襲正宗日本引以為傲的釀造工藝,釀成極品道地台灣清酒的酒廠,所產清酒由書法名家題賜「初霧‧吟釀」,清澈透明如水的初霧清酒, 入口後漸漸散發出多層次的果香、米香、花香,深具無色終極美感,是霧峰人的新驕傲。

霧峰鄉香米的種植面積約四百五十公頃,年產量約四十五萬公斤,獲得農委會十大經典好米第一名後,知名度大開;而酒莊是由原來農會的倉庫改造而成,設有香米米藏區、清酒酒藏區及桐花居酒屋、阿罩霧竿仔店(內有黃祈文老師的海報、CD、畫冊、詩集)、戶外展演區等,充滿和風清味,典雅美麗,不僅將香米文化與清酒韻味完美融合,更保留珍貴地方農村文化資產─舊礱穀機與碾米機,還有黃圻文老師的ㄚ公所留下的百人圖,具有體驗農趣、文化、教育、品酒知性之旅魅力,是台灣第一座日式美學酒藏。

這是我們第一週第一天的最後一站在裡面品嚐了介紹專員所招待的清酒,要不是喝酒不騎車,騎車不喝酒也許我們早就喝掛了,因為太好喝了,基於時間的關係行程相當豐富我們抵達酒裝時已快結束營業,其實各位同學也可以趁例假日去逛逛我們沒有逛到的地方,酒莊真的值得一逛。

霧峰農會酒莊內發現一些古時的礱穀機以及粘米機,是我們打從娘胎都沒看過的東西,藉此地點讓我們飲水思源,知道先人辛苦才換來現在方活便利的我們,還有先人的智慧,古時候的人是如何生活,那我們是不是要比先人更厲害呢?這可是我們須要檢討改進的地方,加油!努力!!

實地勘查了明台中學的林家花園古蹟景觀,發現真的古蹟真的保存不易,雖說是921地震天然災害而造成的,但我們更不能以人為的方式去破壞,還有某些有存留下來的石雕、文物,其實我們都可以去研究,進而發現古人生活的過程,藉此而飲水思源,也告訴我們的下一代,先人是如何如何,承繼給下一代,才能發揚台灣的本土文化。

第六站:黃圻文老師家

image021

此圖為黃老師的家也是老師的工作室

在拜訪老師工作室後,進而發現老師平時生活是如何情形,原來老師是如此認真的保有台灣在地文化,老師利用了在地資源,每一草每一物,地竭其利的創造了自己的住所,在原本荒廢的土地跟房子,老師善用了自己所學的美術與突如其來的創造力,打造了自己的住所,以與一般大眾不同的春聯,春聯大多以中文打書寫,老師竟以英文來書寫,而且還是用毛筆來寫英文,相當令人驚奇,除了英文書法還有台語書法,老師還創造了搖滾書法,這是非常特別的,也許以後老師會被稱為搖滾書法之父,畢竟還沒有人這麼做過,可說是空前而非絕後。

歷經五週以來期間經過,我們這組排除了種種困難與障礙,在深入探討霧峰地方文化之後,霧峰雖並非是中心所在地,但鄉土不是落後的、沒有發展的、破敗的、俗傻的地方與象徵。反而是人們在情感與認同的歸依,是聯繫現在、過去並邁向未來的時間視域,更是熟識的人們相濡以沫的地方。

還有黃圻文老師ㄧ直強調的本土文化,為何都是我們去學習西方文化,為何台灣就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讓外國人來學習,例如珍珠奶茶來說,我們怎沒把它發揚光大外銷到外國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現在的人大多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的東西總是比較好,但卻忘了台灣的固有文化的存在,我們是不是應該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呢?

第七站: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image023

此圖為在霧峰國立交響樂團所拍攝

後面的圖畫是老師的獨特畫風搖滾繪畫所揮毫出來的,以黃圻文老師為例,老師創造自我風格的書法寫作方式,還有「搖滾書法」,不敢說是空前絕後,起碼是空前,老師致力於藝術與文化的結合,目的就是要發揚台灣本土文化,我們須物盡其用,台灣還是有很多自然資源可供我們去使用,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在地文化,讓其他國家來學習我們的台灣文化。

愛霧峰 沒有終點

最後,很感謝黃圻文老師這幾週日子以來帶領我們探訪霧峰在地文化的每一草每一木,如果沒有黃老師的帶領,也許對於霧峰就不會那麼的了解,大學四年也許就那麼過去,平凡無奇,有了黃老師帶領,老師讓我們覺得時間很不夠,因為霧峰雖小,但可以探訪的地方卻是很多,由於時間上的限制,老師只能以重點式的說明,很急促的又要趕往下一個點,相信以後就算沒有修霧峰學這門課,在閒暇之餘,我們也會利用我們的休息時間,去探訪霧峰,發掘在地文化的樂趣,因為我們在這幾週,已經對霧峰這塊地,產生了無可言喻的情感。

(更多的霧峰學專題文章,請點選這裡

【研討會】藝術做為農村永續發展的策略0120

2008年底,在西拉雅國家風景管理處以及文化處的支持下,大埔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藝術家駐地活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針對大埔在地的產業、環境、社會現況進行理解與介入。參與者背景包括美術、建築、設計影像…….

藝術作為啟動農村永續發展的策略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rt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clip_image002

研討會簡章研討會緣起:

台灣農業鄉鎮在面臨全球化、都市變遷、產業轉型以及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的狀況,面臨人口外移所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而在曾文水庫上方、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內的嘉義縣大埔鄉,還因水源保護區的關係而阻礙了發展,使得大埔彷彿像被時光機器凝結的桃花源。

2007年起,在嘉義縣政府文化處「北迴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與大埔鄉公所的促成下,延伸出一連串藝術進駐大埔的行動,以及以生態藝術為探討課題的「大埔大師工作營」,開啟鄉民對於藝術進駐更多的期待。

2008年底,在西拉雅國家風景管理處以及文化處的支持下,大埔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藝術家駐地活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針對大埔在地的產業、環境、社會現況進行理解與介入。

參與者背景包括美術、建築、設計、影像與音樂。參與的在地藝術家有王文志、吳娟、林純用,來自柬埔寨的Jerome Ming、新加坡的朱展鵬,以及由學校組成的團隊,包括: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李崑正老師、南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陳正哲老師、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老師,分別帶領學生參與,而南藝大博士班也由簡偉斯組成團隊,共同協助推動這個具研究性質的藝術進駐農村的計畫。

研討會目的:

本次研討會目的是,透過藝術家進駐大埔的實際操作,以及其他國內外案例,確認「大埔藝術村」長期經營的可能性與方向,並進而研議,藝術在面對類似大埔這樣的農村、鄉鎮未來發展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協助居民共創未來。討論課題包括:藝術進駐可以為地方帶來的擾動以及效益為何?如何有效突破在地發展的瓶頸?地方塑造呈現的是誰的價值觀、美學觀?理想的駐村模式為何?居民如何成為操作的主體?等等。

本次會議並特別邀請生態藝術家Tim Collins與Reiko Goto Collins夫婦,分享他們所提出的“生態參與(Participatory Ecology)”概念與操作,並介紹他們在美國、英國與不同社區共同工作以及駐村的經驗。

邀請對象:

1. 城鄉規劃、社區工作者

2. 藝文工作者

3. 國內現有藝術村、閒置空間經營者、規劃者

4. 公私立單位產權所有者以及民間有意投入藝術村營運的企業

5. 相關科系研究生

費用:免費報名,需酌收餐飲費用共300元,人數80人

時間:2009年1月20、21日

地點:大埔鄉天主堂(嘉義縣大埔鄉和平村7鄰雙溪28號)

§ 住宿:可代訂歐都納山野渡假村,每晚750元 / 人(限四人房,含早餐)

洽詢與報名:

請洽竹圍工作室江小姐(02)8809-3809 / 0966-926477,網路報名主旨請註明「大埔研討會」後傳至 bamboo.culture@msa.hinet.net,或傳真至(02)8809-3786

報名表格請點選這裡─請點我

主辦單位:

嘉義縣政府文化處

企劃執行: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 / 竹圍工作室

交通資訊:

開車:

1. 南二高中埔交流道下往大埔(約一個半小時)。

2. 南二高官田交流道下往玉井→楠西→嘉義農場→大埔(約一小時)

大眾運輸:

1. 從嘉義火車站轉搭前往嘉義農場(經大埔)的公車,約二小時半抵達

藝術作為啟動農村永續發展的策略大會議程,請點選這裡。(主辦單位將視需要略做調整)

這一次,在巴布咖啡展覽

屏東縣枋寮鄉新的藝文據點「巴布咖啡」,即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九日止,展出互動式的裝置藝術作品。裝置藝術在當地算是少見的類型,藝術家黃溫庭表示,展覽絕對沒有距離感…

屏東縣枋寮鄉新的藝文據點巴布咖啡」 ,即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九日止,展出互動式的裝置藝術作品。裝置藝術在當地算是少見的類型,藝術家黃溫庭親切地表示,展覽絕對沒有距離感,歡迎大眾前往參觀。「巴布咖啡」開放申請的第一檔展覽能否打響第一炮呢?相當值得觀察!

971113-img0012-360.jpg
img0045.jpg

此展覽名稱「日記」,藝術家將Baboo面對馬路的落地窗區域佈置成書房模樣。書桌靠著玻璃,桌面擺著一本主人和女友兩人共筆的日記,且散置一些文具。落地窗上貼著主人的旅行照片,觀者可以發現人在裡頭活動過的痕跡,想像主角的生活。

此書房的核心物件為主人和女友兩人共筆的日記(但該名女友為虛構角色),也是此作品的焦點。人常有窺視的慾望,而日記又是特別私密的東西,記載著生活瑣事或不欲揭露的念頭。但在展場中,日記卻成為觀眾所翻閱標的,打破私密與公開的界限。

img0053.jpg

展覽最特別的是觀眾可參與互動,觀眾假扮成主角們書寫日記,虛擬情節或將親身生活經驗帶入角色中,豐富「劇情」內容。也可帶喜愛的旅遊照片到展場中,和作者交換照片,帶幾張去就換幾張回家。換完後,將照片背景編進日記中。隨著展覽時間推移,書房漸漸融入眾人的記憶,展品已經不是作者一開始所塑造的模樣,變成大家所共同營造的有機體。

藝術家黃溫庭說:「能夠在家鄉屏東縣展覽,很開心!這次算是繼關渡美術館之後的巡迴展,將展品原封不動地搬到Baboo,不過場地不同,展出方式也有所調整。今年五、六月在北部展出時,反應不錯,不少觀眾參與互動。有些投入情境,盡職地扮演角色;有些以旁觀的態度,祝福此活動;有些留言帶有挑釁意味,展現不馴服的個性。這都很好,展現不同的可能性。這次枋寮觀眾的反應為何呢?讓人很期待,呵呵!」

img0059.jpg

店方透露:「還滿喜歡這個展覽的,吸引我的部份是它能夠與觀眾產生互動。我會同意藝術家在這展出是因為展品不干擾營業運作,既不需要在室內佈置上做大幅度的更動,調性也與咖啡廳一致,不會突兀。希望在一個多月的展期當中,顧客能夠留下自己的故事,或是在巴布創造新的故事。」

巴布咖啡」企圖以民間力量推動枋寮藝文風氣,沒有政府或財團的奧援,力量雖小,難能可貴。隨著展覽低調地開幕,象徵屏東枋寮的藝術板塊上,在既有的藝術村之外,又多了一個點。如果這樣的點更多一些,集結成線與面,那枋寮除了以海產與蓮霧吸引遊客,還會是個擁有藝術與人文氛圍的可愛鄉鎮。

————————————————————————————————————————

【日記】黃溫庭個展 – – – 一段關於愛與旅行的回憶
地點:巴布咖啡 Baboo cafe
(屏東縣枋寮鄉中興路5之1號 )
展期:2008/ 11/ 11(二)~2008/ 12/ 29(一)
時間:早上9:30~晚上10:30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