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自己正式告別了荖濃,回顧這短短三個月的駐村,時間還真是飛逝而過!最後這一兩個星期,滿滿的活動,宛若一齣戲來到最後的高潮階段,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驚喜和感動;然而駐村計畫告一段落,並不是社區故事的結束,而是沿著我們一同走過的足跡,靜待社區繼續選擇故事發展的方向。下一個故事是?
在地組織的發展
六月三十日晚上,社區發展協會的理、監事會議暨八八風災重建工作共識協調會在荖濃社區活動中心召開,理事長與總幹事分別報告了協會目前的交接情形,也支持社造員雅惠從事相關社區工作計畫;荖濃國小林校長代為說明目前法鼓山贊助修復的電台空間工程進度,和未來的運作方向;雅惠報告了整個文建會計畫的工作內容,對於未來的社區工作事務非常熱情地投入,同時希望號召所有社區夥伴一同參與社區活動和相關課程,也獲得現場民眾的掌聲。
對於在場的我或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而言,能夠參與、看見荖濃社區組織在停滯好一陣子之後,好像又有了新的活力即將再動起來,感到相當開心。
相聚的延續
在成果表演那天,媽媽們演出了自己年輕時愛漂亮,用火夾燙頭髮的故事。
六月二十九日晚上,駐村計畫的最後一次上課時間,參與本次社區劇場課程的社區夥伴,在活動中心有一場簡單的成果表演和交流分享活動;這一系列課程在接近尾聲的過程中,夥伴們的上課情緒越來越歡樂,每次課程的笑聲幾乎無法控制,排練戲碼時也讓大家笑到臉部扭曲變形,據說與活動中心遙遙相望的住家民宅都聽的見遠處傳來的笑聲,聲音之大可見一番。
而這股歡樂氣氛延續到了這場成果分享會,我們這群大部分是阿公、阿嬤的荖濃社區夥伴,展現了高度的熱情活力,演出了三段他們自己的故事:年輕時愛漂亮用火夾燙頭髮、戲院口熱鬧的舞獅場面和擺攤討生活、以及下雨後到田裡釣青蛙回家加菜,夥伴們自己主動準備了各種服裝道具和敢演的大方表現,不僅讓現場所有人笑成一團、掌聲不斷,還讓社大工作人員看傻了眼,直呼不敢相信大家怎麼跟剛上課時差這麼多,想邀請社區夥伴去演給別的社區看…,
然而這過程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課程、排練和演出,打開了所有參與夥伴對學習的熱情以及持續聚在一起的渴望,夥伴們自己主動地開始討論,是否可以在這次課程之後,以其他的方式或課程,讓這每週二的相聚繼續持續下去…,駐村計畫的課程雖告一段落,但社區夥伴在活動中所燃起的熱情,已為未來持續的相聚帶來新的可能。
社區間的連結交流
六月二十四日中午,旗美社大在小林社區(位在杉林鄉的臨時組合屋)舉辦了這次駐村計畫三個社區的交流會,現場除了三個社區的駐村藝術家、社大工作人員和採訪媒體外,還有小林社區組織工作夥伴和社區民眾、從甲仙過來的愛鄉協會志工和新住民姊妹、以及一群聲勢浩大的荖濃社區夥伴,
活動在每個社區各自準備的特色餐點中開始,在熱鬧歡樂的用餐氣氛中,荖濃社區的夥伴首先發難,獻唱了平埔族的歌謠和舞蹈,感謝社大和小林社區夥伴準備了這麼豐盛的餐點來款待大家,此舉也引起了同樣具有平埔族傳統的小林社區夥伴熱烈回響加入,一群人圍著圈唱歌跳舞,然後荖濃和小林社區的阿公、阿嬤輪流唱了好幾首傳統歌謠,讓眾人讚賞不已,現場滿是歡笑和感動。
88風災發生後,小林社區傷亡慘重,聞名的平埔族文化傳統,也流失甚多,在阿嬤泛紅的淚眶中,這短暫片刻的歌舞傳唱,彷彿讓他們憶起往日祭典時的歡樂,舒緩了現實生活的壓力和思鄉的苦;小林社區協會的邦大哥隨後出來致謝,同時也說了因為小林村在風災中的人員傷亡,誠摯地希望邀請荖濃社區夥伴,在今年農曆9月15日平埔族祭祀節慶,一同參與他們返鄉後的第一次祭典…;
一場交流會,讓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往昔的親人朋友、以及不同社區的發展工作,串上了一條新的紅線。
自己並不知道這幾個片段的事件,哪些會是荖濃社區未來可能繼續發展下去的故事,或者是否能有後續的故事呢?只知道這些都是我們一同走過的過程,累積在我們共同創造的回憶裡頭;在等待的時間裡,自己繼續回顧並細數這三個月駐村工作的點滴。
駐村回顧
荖濃社區經過計畫開始前的座談,引進了社區劇場的師資和課程,由雨君、小英和我三人進入荖濃與社區夥伴互動,引入社區劇場課程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平埔舞團的舞蹈)再融入戲劇表演的元素,同時促進社區夥伴間的分享,
每週二晚上是固定的課程時間,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從一開始的陌生到最後成果展時能夠玩在一起,總共進行了14次的課程活動(包含演出總排與成果表演),課程進行大概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介紹和認識,第二階段是故事分享和表演開發,第三階段是劇目產生和排演;自己主導構築了整個課程架構,然而也不斷和雨君、小英討論課程內容,並在實際的帶領過程中修正行進的方式和步調。
回顧這一系列的課程內容,有一些活動讓夥伴對於社區或彼此之間產生新的發現和進一步的認識,像是第一次上課的認識環境和社會計量的活動,許多夥伴反應在荖濃住了這麼久,但是從來沒上來過活動中心的二樓,還有夥伴發現牆上的碑文記載著阿公的名字,這些都是他們從來不知道的事情;
另外當夥伴在社會計量的活動中,分享了居住在荖濃的時間,看見彼此居住的時間長短,有人幾乎一輩子不曾離開故鄉,更發現有些大家認為是外地遷移進來的夥伴,其實也已經住了十幾快二十年了,這些夥伴還算是外地人嗎?或者我們會如何區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呢?我們試著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反思自己、看見別人,同時也以他人為鏡回見自己。
促進夥伴的分享一直是這整個課程的重要目標,在活動內容上也佔了相當大的一部份,我們進行了像是自我介紹、物品故事、信仰分享、88風災的心情分享、社區地圖、個人生命故事、分享優點、畫圖說故事…等許許多多的分享活動,除了讓我們更認識每一位夥伴的個人樣貌,也從中勾引出夥伴在社區生活的經驗和共同的生命記憶,
當夥伴說出像「田營」這個名稱其實是從「賊營」(台語發音)演變而來的,一個地名就不僅只是一個稱呼而已,而是有其更大的時代背景脈絡;因此讓夥伴們選擇感興趣的故事來演出:趣味橫生、笑料百出的燙頭髮或釣青蛙,我們就不僅從中看見個人的故事,而是集體共有的生命經驗和回憶,更甚者像荖濃這地方曾經有過戲院和旅社,昔日的風華對比今日的寧靜,時代的變遷不只是外在的環境,更是身在其中的人們主觀的生活感受。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狀況,像是上課學員人數的不穩定、與社區其他活動衝突需調課、天氣和交通的阻礙、學員對於演戲的抗拒、缺乏在地組織的支持、乃至與社大的溝通或我們三個帶領者對於課程目標的認知差距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狀況我們都試著去處理並一一走過,或許駐村上課多少有一些辛苦和困難的地方,然而當我面對社區夥伴們歡喜的笑聲和熱情的迴響時,其實也還是很高興能夠排除困難和大家在一起學習。
在課程之外,駐村期間我們也經歷社區內的一些活動,像是廟會、公聽會、荖濃國小校園美化、畢業典禮、差事劇團演出…等,我們也趁著這些活動,與參與課程以外的社區民眾有所互動,而自己接觸最多的,莫過於和社區夥伴練跳國標舞、陪著夜光天使的小朋友上課、還有在社區巡守隊跟隊員們聊天,
這三件事情恰好分屬三個群體:跳舞的是社區媽媽和阿嬤們、夜光天使上課的是國小小朋友、巡守隊大多為社區的中年男性,每個群體都有他們關心的事和特別的話題,自己的腦袋也常得在不同的主題間轉換,只是漸漸地才發現,社區裡的人際關係繁複而緊密,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而關係彷若神手中的銀線,串出夜空中耀眼的星座,訴說著社區裡頭許多的故事:
與某位大哥喝酒閒聊好多次還聽了他對教育的想法,才發現他是某某小朋友的爸爸、又跟著某個小朋友到家裡,才知道一位有來上課的社區夥伴是他們的阿嬤,自己對個人或社區的瞭解,因此有了更多的面向,而更深的理解,也是從這些生活的點滴中累積而成的;在課程以外和社區民眾真實的接觸,將個人的點加上關係的線擴展成為生活的面,然後所有的故事匯集成荖濃社區生活的流,讓我們看見荖濃從以前到現在,立體的時空脈絡。
所以,荖濃的特色是什麼?
這是最初的提問,之前社區夥伴的回答是:感覺不到荖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住了三個月的自己,雖無法代替社區的人們回答這個問題,但或許試著說說一些看見:是南橫路和裕農路?是蓮霧、芒果、梅子、香蕉、波羅蜜、竹筍…和好多好多農作水果?是聖君廟、公廨、教堂、佛寺的各個宗教遍佈?是平埔族、原住民、閩南和客家文化(或者還加上新移民文化)的匯聚?是…?
在外在的部分,我們看見荖濃的特色如同小台灣的縮影,荖濃位在一個地理交會點的位置上,在六龜、甲仙和寶來之間,移動的人口影響著村子的變遷,今日的荖濃沒有六龜的發展,沒有寶來的熱鬧,也沒有甲仙的聞名,駐村期間一遇下雨便路斷橋斷如孤島一般,但從年長的社區夥伴口中,我們依然聽到了荖濃昔日曾有過的風光,鑑古推今,我們似乎看見了荖濃特色的發展,是道路的交會,是農產物種的繁多,是各種宗教的多元展現,是移民人口融入了在地特色,交通人口薈萃,帶給了荖濃繁華的過往,但當潮流的中心轉移,留下了多樣性匯集的痕跡,形成了今日的荖濃樣貌。
然而,對我而言,荖濃的特色還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是有一群溫暖開朗、樂天知命的人住著的地方,他們在這三個月的駐村期間非常照顧我,並且帶給我許多學習,我從這些人身上看見一種在山區農村辛勤而踏實生活的方式和態度。
匯集的特色、多樣性的特色、紮實的特色,在荖濃的物種、在荖濃的文化、也在荖濃人的身上,特色既是外顯的也是內在的,是有也是沒有,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分享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所擁有和沒有的部分!
尾聲
駐村工作順利結束了,自己一邊回顧,同時也評估著工作成果,在社區劇場課程部分的經營看來還滿好的,而駐村在荖濃與社區民眾互動的關係也不錯,從這兩點來評估駐村成果,自己覺得應該還算是合格的;至於駐村工作中較為弱勢的部分像是:下荖濃以外的地方(如頂荖濃、水冬瓜、直瀨等)認識與接觸較少、較少能進入村民的工作場域、很少接觸到村子的年青族群(15-35歲的群體)…,
當然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沒能做到或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一定很多,不過若想更進一步瞭解荖濃的整體現狀,我想上述三點應該是值得再多花一點時間去看的。
另一方面,就自己在一開始承諾接下這份工作,願意大老遠奔波進入南部山區的初衷,我也思索著這段時間的工作狀況是否符合自己當初接下計畫的期待?
當初會接下這份工作是因為幾位好朋友同時將這個計畫轉介紹到自己這邊,自己初步的瞭解似乎是南部的夥伴在88災後工作都過於忙碌,無法承擔下這份工作,加上自己也正在執行災區工作的計畫,想要更真實地接觸瞭解災區在地的實際情況,因此算是帶著點天真的勇敢將工作接了下來。
而整個駐村過程說真的,我非常感恩,特別是對於計畫策展人華瑛以及同樣在荖濃的夥伴雨君和小英對自己的包容,由於自己的背景專業是一人一故事劇場,自己駐村想實踐的也是以一人一故事劇場核心精神為基礎的民眾戲劇和社區劇場脈絡,與夥伴在討論過程中常會有思考或想法上的落差又無法說得很清楚,然而自己又強勢主導了整個課程的架構設計,常造成夥伴霧煞煞好像沒有了方向,真是為難了我這群好夥伴,也許我也應該再多花一點時間在與夥伴磨合觀點和溝通共識上。
凡此種種深深感謝夥伴的支持、感謝社大辛苦的工作人員、也感謝社區夥伴的相挺,這一路走來,我們看見許多可能性的風景:在課程串起了社區媽媽跳國標舞的學習動能中、在課程引發了夥伴紀錄文字、畫圖分享的興致裡、在每個由小小的熱情所點燃的主動作為中,也許將來,社區更加地蓬勃發展起來,也許今日的興趣和熱情成為明日的成就,也許未來,人人都是樂於分享的藝術家!
豐收的期待
在荖濃的最後一週 時晴時雨的天氣
一場太陽雨 沾濕了 衣服頭髮
想仰望太陽 為何 雨不停 下
卻見遠方河谷 一道彩虹高掛
陽光伴著雨絲 灑落臉頰 說
為了讓你在荖濃的最後回憶裡
添上七彩的美好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