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穗,農村學校的第一個十年1105-1121

十年前,鄉野裡安靜卻洶湧地展開學習運動,我們謙卑地向農村學習,認識廣袤的田野,這股學習運動持續湧動著,一所在農村的學校,十年。

大圖二(�展理念)-01

十年前,鄉野裡安靜卻洶湧地展開學習運動,我們謙卑地向農村學習,認識廣袤的田野,無邊的大地,在田裡蒔下新禾,許下願望,要更多人好好對待農村,領悟在地知識。

漸漸地,我們了解到也需要讓農村學習,讓現代文明的知識來農村的土地做肥,老祖宗的智慧變成地方知識,搭起城市和農村的橋,讓大世界來到小農村。

十年了,這股學習運動持續湧動著,從鄉間慢慢擴及城市。我們仍舊向農村學習著,也要農村不斷學習。當年蒔下的新禾,已飽滿豐厚,等待收割。

請認識我們,一所在農村的學校,十年有成。

親近農村,接近土地,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展覽時間:2010.11.5-11.21

開幕茶會:2010.11.7 14:00

展覽地點:搗蛋藝術基地(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178號

暖身講座———–

。食在自然:吃在地,最健康

2010.11.06 PM15:00-17:00

陳惠雯(《食在自然》作者)

開幕活動———–

。米食會/米食DIY

2010.11.07 PM14:00

。《農村是一所學校》記錄片首映會

映後座談:導演:袁永宗 vs 旗美社大主任 張正揚

2010.11.07 PM16:00

實穗講座———–

。縣市合併之後-大高雄市民的終身學習願景

陳銘彬(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vs 王敏州(旗美社大課程委員會召集人)

2010.11.14 PM15:00-17:00

。藝術進入社區:不同環境場域的經驗對照

孫華瑛(旗美社大「重建生活‧藝術行動」策展人)vs   吳瑪悧(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0.11.21 PM14:00-16:00

策展單位:高雄縣旗山區旗美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南洋台灣姊妹會、甲仙愛鄉協會、小林社區發展協會、荖濃社區發展協會

協力造屋同學會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

由於現代專業的分工,建築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架構下,區分為土地投資者,狹義來說就是建設公司,是這個產業的上游;建築師與專業技師,將土地成本藉由書面計畫(Paper Work)鋪陳土地與建築物的產值,並由施工業者,也就是營造廠與建築工班,轉換成商品,是這個產業的中游;房屋廣告行銷及室內裝修及購屋投資客或房屋仲介業加上消費者,也就是建築最終的使用者,形成這個產業的下游。

於是對於「家」的想像,往往成為窮盡一生辛勤工作的積蓄來換取,也永不可得的追求,因為想像的源頭是土地投資者決定,決定如何完成是專業者控制,使用者只剩下與仲介者殺價的事,只能決定用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薪水來掙得小小「住」的滿足。

980106-minzohou-400.jpg
2004年旗美社大營造厝味的居家空間上課情形。

然而在南台灣的某個小地方,由於筆者參與了農村社區大學的環境與健康學程的建築教學,認識了一位築夢踏實的學員,是一位協力造屋實踐者。這個經驗震撼了我這個坊間所稱學有專精的建築專業者。

與其說是教了什麼綠建築或者永續發展的住宅設計概念給農村社區的朋友,倒不如說是,從這群協力造屋的朋友身上學到「身土不二」的可能性:專業者可以是協助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可以是支持者,而遠道而來的朋友的朋友還可以成為建築創作的體驗者。

PIC2
2009年協力造屋感恩午餐會製作的「爆米香」快樂場景。

這樣美好的經驗,當然由使用者來述說,一定更可歌可泣,因為我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認識的時候,房子蓋了一半,今年冬至後的感恩午餐會,我終於一睹這個共同創作的全貌,也就是「家」的想像進入夢想實現的完整樣貌。

從事建築專業工作接近二十年,這樣動人的經驗,真是不多得。我習慣為陌生人設計上百戶集合住宅,從來不知道住進什麼人,也不知道是哪些陌生的建築施工者完成我的設計。使用者最滿意哪個設計,施工者又如何克服技術上的困境,這都是這個專業令人洩氣的部分,明明與人有關的產物,卻又因為專業的分工,時間的壓縮,經濟的考量,你無從得知與接觸幫助你而付出努力的人。

PIC3
2009房屋旁的玉米田的玉米已長成,煞是美麗。

看著所有為朋友圓夢的這群朋友的朋友,朋友的親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分享共同協力造屋的美好經驗,分享來自台東的朋友現場製作的「爆米香」,建築設計者、建築施工者、建築使用者、土地擁有者,共同擁有這份喜悅與記憶,旗美社大的建築課程,讓我這個專業建築者反省了許多這個專業剝離於人的部分,也給了我更多投入建築改革的勇氣。

農村社大課程在地化的思考

農村幅員廣闊,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形成的獨特背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聯繫,大部分必須透過自力的方式,一個村落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因此農村社大在思索課程的規劃與經營時,必須納入以上現實,也就是具備農村在地的思考…

社區大學在農村和城市,因為面對不同的環境和居民,所以在實際經營上,產生了迥然相異的作法。農村幅員廣闊,每一個村落都有其形成的獨特背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聯繫,大部分必須透過自力的方式,一個村落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因此農村社大在思索課程的規劃與經營時,必須納入以上現實,也就是具備農村在地的思考。

兩條軸線:學程與區域

旗美社大自2001年創校以來,在課程的規劃與經營上,主要依循兩條軸線而建構,即「學程」以及「區域」。

學程的部分,在試行三大類課程架構「學術、生活藝能、社團」一段時間後,為因應旗美地區多元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我們開始規劃能夠呈現在地特色的學程架構,歷經一年多的討論後,在2002年秋季班確立了四大學程的架構,即農村與農業、環境與健康、社區與成長、族群與文化,各學程底下再細分成四個項目,所有的課程均納入此16區塊當中。每個學程由一到兩名工作人員擔任學程秘書,負責該學程的課程邀集與探課。

區域的部分,由於聚落眾多而分散,各社區各有不同的學習需求,且課程多半安排於夜間,增加交通上的困難,因此,旗美社大在立校之初,即意識到必須「將學習送到村落中」。2003年,鳳山區和岡山區社大成立,旗美社大將鳳山和岡山分班移交給兩所社大後,成立「課程委員會」,針對旗美各鄉鎮的學習需求,進行細緻討論,然後自杉林鄉開始,逐步進行於旗山美濃以外鄉鎮,設置社區分班的計畫,並於2005年秋季班,完成於每個鄉鎮開課的任務。

為使社區數量眾多的社區分班,能夠和社大以及其他班級,維持交流和互動,各學程秘書同時要擔任若干班級的的探課員,負責該班學習上的行政支援,並撰寫課程日誌,將班級狀況分享予其他,以及接手的工作伙伴。

此外,旗美社大觀察到農村居民,許多生活上的學習並非發生於教室內,而是發生於現場以及和人的互動過程中,於是從2002年秋季班開始,創設了觀摩課程,由工作人員負責組織相關行程,讓學員參訪全台各地社區,進行現場的觀摩學習。

三大挑戰:經營團隊、講師來源、社區支援

農村地區聚落分散而多元的特色,對旗美社大的課程開設,在三個面向上,帶來了可觀的挑戰:經營團隊、講師尋求、社區支援。分述如下:

(1)經營團隊:由於社大團隊成員,多半為二、三十歲,對農村感到陌生的年輕人,不論在地與否,均缺乏對於在地開課所需要的社區瞭解。緣此,旗美社大於立校隔年的2002年秋季班,即開始進行工作人員的進修課程,內容包含理論與實務,兼顧知識體系與社會網絡,出入教室與社區之中,藉此彌補不足之處,如今已形成旗美社大團隊的一項傳統。2003年秋季班,更正式將此作法化為「向農村學習 讓農村學習」的口號。

(2)講師來源:農村的學習需求,呈現出小量而多元的面貌,小量的學習需求,使得長期以來,難以於農村建構一個穩定而長期的學習體系。在多元需求上,農村許多非傳統的需求上,往往必須自外部尋求講師,但城鄉之間的距離,卻常常將講師阻絕在外;以致空有學習需求,卻無適當講師的情況,屢見不鮮。另方面,農村內部雖然在某些領域,存在著許多優秀的專業者,但是要成為課程講師,卻需要經過適當的轉化和組織。

(3)社區支援:有許多的學習行動,必須在社區的實踐中,達到其學習的完整性。從現實面來說,社區分班的數量廣而多,工作人員在行政支援之外,在社區實踐中的角色擔負,有其經歷和網絡上的侷限。此外,農村的社區裡,也充滿著學習資源。在課程的組織和經營,包括學員的招收、社區的互動,以及納入地方素材為學習材料等,社區居民在這些方面,都比工作人員更具優勢。然而,農村的社區組織成員,卻經常忙於自身生計,而無太多力量可協助社區分班的經營。

五項因素:需求、形式、講師、應用、後續經營

依據多年的摸索經驗,旗美社大整理出五項因素,作為課程規劃與經營的原則:

(1)需求:課程的開設必須符合社區的需求,包括個人的與集體的;獲得需求的方式包括團隊保持開放反省的心靈,進入社區參訪與聆聽,透過委員會徵詢和討論等。

(2)形式:農村社區居民如農民,有其生產季節的作息,往往不能與社大的開課期程相符,例如五、六月的學期中可能正是作物採收的季節。因此,必須設計出能回應居民作息的靈活學習機制。

(3)講師:一方面積極尋求外部講師,針對交通和時間上的阻礙,設計出講師能配合的上課機制;另方面,農村內部不乏適當講師,透過若干培訓或和交流,鼓勵這些潛在講師成為社大課程的講師。

(4)應用:讓個人的學習意義和成果,不只侷限在個人而已,而有更多的社區互動和公共參與,讓個人學習的成果,透過適當的機制,成為社區的學習成果。

(5)後續經營:即使有一天,社大無法繼續辦理,社區仍能自力經營社區分班;即使有一天,社區分班不再繼續開設,種子已經灑下,而能於社區繼續產生作用。

結語

課程在地化的內涵是,在課程的規劃與經營上,必須充分而細緻地考量在地:(1)需求必須滿足在地(2)形式必須配合在地(3)培力在地講師,發掘在地素材(4)學習成果回饋社區(5)社區經營社區分班。同時,不能將旗美農村視為一個單一的同質體,必須能夠細緻地區分而廣開分班。在旗美社大即將邁入第十年的前夕,我們意識到,「課程在地化」將會是我們下個階段的任務。

980702-shedaskao-360.jpg
▲旗美社大學員和工作人員,972成果展前夕於美濃夜市進行宣傳。

image003
▲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972進修課程,討論「偏遠小校與農村發展」。

image005
▲旗美社大師生,972學期前往屏北社大萬丹分班觀摩。

image007
▲農民擁有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藝,中學畢業的農民,在曬穀的技術上卻是大學生的老師。

image009
▲除了進修課程,旗美社大工作人員也學習種稻,作為接近與瞭解農村的方法之一。

image011
▲徐華盛老師,981學期於內門鄉木柵佳音社區,教授有機推肥的製作。

(作者為旗美社大主任)

表達幸福願望的便利貼

在第二屆農村社大工作坊最後第二堂課,短短的三十分鐘,我們用便利貼來練習表達經營農村社大「賴以生存的情感」和對於生活(或者工作)於農村「追求幸福的願望」。我把表單分成幾個部分……..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曾說:「每一種文化都存在不同的制度讓人追求其利益,都存在不同的習俗以滿足其渴望,都存在不同的法律與道德信條褒獎他的美德或懲罰它的過失。研究行為和心理,而不理會這些人賴以生存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的願望,這在我看來,將失去我們在人的研究中可望獲得的最大報償。」

在第二屆農村社大工作坊最後第二堂課,短短的三十分鐘,我們用便利貼來練習表達經營農村社大「賴以生存的情感」和對於生活(或者工作)於農村「追求幸福的願望」。我把表單分成幾個部分,上游為人力、經費、共識與知識;中游為教育、活動與紀錄;下游則是農村與社區(包括生活生產生態三個面向與農村創意產業願景)讓參與二天的社大自由發揮。

由於練習的本身,主要是期望讓每位與會者自由詮釋,再加上時間不夠用,因此僅是作為一種農村社大關鍵字或者關鍵句的練習,並讓社大夥伴各自攜回做為紀念,或許可以發展出自己社大另外研發創意的模式。

A社大貼了比較有趣的部分是:中游有「農村工作坊」、「生態教育」、「社區規劃師」等等;下游則有「有機米」、「割稻體驗」、「洋蔥」、「茶葉」等等。從這些關鍵字也許隱約呈現在追求農村幸福的願望上,或許透過有意識的教育模式,讓有機米、割稻體驗、洋蔥、茶葉等等農村生產面向不致於消失,是第一個閃過腦袋的事。

A社大的練習

B社大貼了很多有趣的部分:像上游的「公民會議」、「農產品代銷」、「夥伴團體」、「培育在地志工」、「在地文史工作者」等等;中游則有「影像書」、「公民新聞」、「生態導覽」等等。從這些關鍵字也許隱約呈現在追求農村幸福的願望上,或許透過有意識的影像、新聞、導覽等模式,讓生態、在地文史、等等農村生活與生態面向不致於消失,甚至積極產生志工組織與農產品代銷與公民會議是腦袋中呈現首先且重要的事。

B社大的練習

C社大貼了很多有趣的部分:像上游的「各級學校」、「寺廟」、「牛」、「農藥行」、「募款」、「特約商店」;中游則是「農民曆的相關習俗」、「高齡者工作坊」、「無米樂有機體驗」、「蚊子電影院」等等。從這些關鍵字也許隱約呈現在追求農村幸福的願望上,或許透過有電影、二十四節氣農作觀察、關懷老農等模式,讓牛、寺廟、農耕行為細節等等農村生活與生產面向不致於消失,甚至積極募款與建立特約商店等等是腦袋中首先想到的事。

C社大的練習

在此僅節錄部分成果(D社大因為內容較多,因此有機會可能必須另文探討),作為一種分享或是想像,並作為農村意識中共同可望獲得的小小報償。

D社大的練習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