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未來的部落,災難讓部落更加團結!從政府或主流社會的立場,災難發生的處置原則是即時救災、臨時安置、修復重建等三個階段的工作;但以「部落主體」的角度來思考,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力救濟與協力互助的守望…..
編按:
雖然政府的重建綱要計畫中,沒有列入地方的參與機制,但屏東排灣的達瓦蘭部落,卻討論出了自己的綱要計畫,甚至包含重建時間期程,都作了初估,展現以部落為主體的重建作法。僅將此重建計畫轉載刊登於此,與各部落分享。更多的達瓦蘭新聞,請閱讀「達瓦蘭部落」。
另外,部落在重建過程中,有許多需要大家一起協助之處,請閱讀這裡。
部落撿拾漂流木,為重建作準備。
一、計畫緣起
青年是未來的部落,災難讓部落更加團結!從政府或主流社會的立場,災難發生的處置原則是即時救災、臨時安置、修復重建等三個階段的工作;但以「部落主體」的角度來思考,災難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自力救濟與協力互助的守望,處置原則與方法則是緊急避難(野外求生)、立地謀生、部落重建等工作。
從緊急避難到立地重生,若由原住民文化傳統的角度來思考,省思與檢討自我個人或集體的行為,以期能找到更好的作法來與大地相互依存共生、與社群協力互助分享,而非批判指責他人。
因此,心靈、物質與社群關係的調整,才是部落重建的核心,而不只是家屋重建。以下,簡要勾勒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災後達瓦蘭部落尋求重建的脈絡,並提出重建綱要計畫。
(一)達瓦蘭部落簡介
達瓦蘭部落(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是排灣族Ravar(拉瓦爾)群系的發源地,自古即在大姆姆山附近山區生存安居;因為居戶人口眾多,是個歷史悠久的大部落,遂被外來政權稱之為「大社」,即今日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
自日本殖民政權統治後,部落主權和傳統領域土地因「官有林野」調查後開始流失;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遺產,更在部落傳統領域內大量砍伐森林,而有沙溪林道、多納林道等的開闢,使達瓦蘭部落上源的山林開始出現裸露地,而讓部落淪為「安全堪虞」部落。
因此,達瓦蘭部落在民國六十五年便有集體遷村之議,同一時期另有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三地門鄉達來村的遷村。民國七十二年10月8日(三鄉大民字第六號函)中,已確認村民大會通過議決要遷村,但政府並沒有認真對待部落安全問題;遷村計畫後來不了了之,一直被擱置未被處理。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省政府山胞行政局(81元.21胞建字第1132號函)辦理大社村部分(二到四鄰)遷村規劃,但該計畫並未考量整個部落遷移,且把基地選在危險地段。當時部落雖想要集體遷村,但一致反對遷移到政府選定的危險地段(此次風災該遷村預定地亦淪為土石流災害區);自此,政府漠視大社部落安全需求,一直未再處理大社村達瓦蘭部落的遷村計畫。
三十年過去了,直到莫拉克颱風,達瓦蘭部落終於被土石流侵害,淪為危險部落;但達瓦蘭部落族人當時立即自力救濟,而後才被政府緊急安置在三地門鄉體育館二樓。 八月三十一日 ,緊急救災安置結束,復集體遷入內埔鄉龍泉營區臨時安置居住。
(二)遷居重建脈絡
八八災後不到一個月,達瓦蘭部落透過自透過自力救濟、協力互助方式緊急避難,而後在社會關懷物資救助下,迅速把族人集中起來形成「災難應變共同體」的團隊,為的即是希望能迅速展開重建。
在集中同住共食的狀況下,部落作為生活共同體,立即於 八月廿二日 召開部落會議,決定接受縣政府建議的瑪家農場做為安置之中繼部落地點,但同時不放棄在傳統領域內找尋適合的土地,作為未來集體遷村的長久居住地。
八月廿四日,達瓦蘭部落立即以傳統的方式,先拜會瑪家鄉的大頭目們與鄉鎮公所,以利未來成為好鄰居;而後初步整地,並立即於 八月廿五日 舉行遷居立石的Kisadan儀式,祭告祖先暫且移住此地,以繼續找尋長久的部落居地。
排灣族部落自古便有因安全防禦或部落人口成長、擴張等,而有部落遷移。排灣族在部落遷移時,一定會在暫時或長久居住地埋石祭告祖靈,才開始營造部落。這種遷居埋石、祭告祖靈的Kisadan儀式意即「向造物者借地」之意;部落族人得感謝老天賜給我們依存的土地,同心協作、燃燒自己,為部落的重建工作付出心力。
為了儘速重建,達瓦蘭很快就透過部落遷住會議,決定朝在自己土地內遷村目標努力,但在找到永久部落居地前先配合縣政府安置,接受遷居阿里郎山坡(瑪家農場)和世界展望會提供的資源,將以自力造屋、以工代賑的方式興建中繼住宅,營造達瓦蘭中繼部落,待未來若有其他機會與可能時,再於達瓦蘭部落傳統領域內找尋適合之土地,營造長久安居的永續部落。
由於部落遷住是重大的事,儘管瑪家農場目前土地所有權隸屬於台糖,但達瓦蘭部落仍依排灣族的部落傳統慣習,由大頭目Zepul.Talimarau與鄉代勒格艾先到瑪家鄉拜訪頭目及現代行政體系代理人,感謝能使用其傳統領域土地,來營造達瓦蘭中繼部落,與之成為好鄰居。
透過Kisadan儀式,部落以此感謝上天、祭告祖靈,也提醒族人(尤其年輕人)應謹記祖先叮嚀,燃燒自己來守護自己的部落。這種顧及傳統文化、以部落為主體的積極行動,讓達瓦蘭部落提早遠離悲情,努力邁向災後重建的道路。
我們將以部落為主體,積極尋求各項社會資源,也希望藉此重建綱要計畫,來募集更多的社會資源,協助我們儘速重建部落生活、生計產業與族群文化。
二、計畫目的
(一)透過自力造屋,營造中繼部落。
(二)部落整體規劃,加速生活重建。
(三)強化部落認同,生態永續發展。
(四)提昇族群和諧,促進社會共榮
三、計畫構想
莫拉克災後達瓦蘭部落重建工作,我們從維持生命完整性的角度切入思考,主要包括心靈、物質與社會等三個層面的關係重建;在身、心、靈的重整與健康狀況下,才能妥善開啟家屋營造與部落重建的繁重工作。
換句話說,部落的人們必須先重新安置好「人與自然」(物質/身體維生之生態與生計關係)、「人與人」(社會/協力互助與分享之社群關係)、「人與超自然」(心靈/心理安適的心靈健康之信仰關係)等三個層面的關係,才能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園,營造新的部落生活共同體。
因此,達瓦蘭部落的災後重建,不只是身體安置與家屋重建,而更是土地情感、部落生活與族群文化的重建。所以,我們必須構想一種自立自主、並能強化部落團結的重建模式,以使部落早日重新能安身立命,有尊嚴地靠自己的力量維生,而非靠社會救濟過活。
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認為生計重建(物質)、文化重建(心靈)與社群重建(社會)乃部落重建的優先要素;在此基礎上,家屋重建與部落營造,才可能穩固進行,開展部落永續性的未來生活。因此,達瓦蘭部落重建將結合這三個層面的思考,考量生態、生計與生活等「三生有幸」的重建,構想能孕育「人與土地」情感、「人與人」協力互助、「人與文化心靈」安適自在的重建行動。
此外,即使是中繼部落的營造,我們也希望具有永續性的思考,而不只是難民收容所的安置處理;生態與能源、生計與糧食、生活與文化的創意再生,都是邁向永續部落營造的重要關鍵。
四、實施策略
(一)維生墾植:
過往部落生活的遷移或重建,首要工作便是先搭建一個最簡單的工寮,能遮風避雨即可,然後立即開墾種植維生之糧食作物,例如主食作物的小米、芋頭、地瓜、玉米等等,及副食的青蔥、蘿蔔、芥菜等蔬果類作物。這樣,才能夠事先就「預備」好重建期間的維生基礎,儲備未來的糧食,以便打造家屋與新部落時不會因為原先的糧食吃完了,而必須中斷重建工作。
因此,維生種植的開墾,除了是未雨稠繆、儲備糧食之外,同時也是一種人與自然關係(土地倫理)的重建。人們在親手與土地互動的勞動過程裡,更懂得敬畏天地、順應自然、知足感恩的重要,而能孕育出深刻的土地情感,繼而守護大地與生命萬物。
(二)會所營造:
會所是傳統部落的精神象徵,也是集體面對未來生存勞動、文化生活的經驗傳承場。會所也是凝聚青年動力、團結為部落服務之所在,在部落與家屋營造完成前,若先有會所則可提供族人「集體生活」勞動服務所需。會所提供部落進行傳統知識、經驗智慧傳承的場域,以因應各種變動;會所的營造是族人團結協力的勞力與勞心過程,在集體勞動過程中,部落將會更加團結。
部落會所的營造,是部落主體邁向自立重建的契機。此次災後達瓦蘭部落已經透過部落會議,決定集體遷居到瑪家農場;在家屋重建之前,更需要積極營造部落青年會所,以使部落的青年更加團結,共同參與部落重建,服務鄉梓。
因此,在種植開墾後,緊接著應該先搭建部落會所,以提供部落族人共食、同住並討論永續性「部落發展」的場所。
(三)協力造屋:
此次災後重建,達瓦蘭部落選擇縣政府建議的遷居地點,主要是因為知曉部落重建過程中,實際上是「建構比批評更重要」的道理。因此,在過往青年組織的基礎上,部落在災難發生時即已形成災難共同體,先協力互助緊急避難,再共食分享同住安置;而今邁入部落重建階段,更希望透過部落集體勞動、協力造屋的方式,來營造中繼或永久部落。
因此,我們感念政府願意釋出國、公有土地(儘管這些土地原來都是原住民各部落傳統領域土地)讓達瓦蘭部落遷居落腳,更感謝世界展望會願意認養部落家屋重建的經費,讓部落各家戶得以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協力造屋,親手打造自己的部落家園。
(四)創意生活:
援助們自古以來即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與大自然相依存的勞動過程中以各種「創造性適應」的機制建構獨特的文化特色。因此,不論食衣住行育樂,都與大自然的茲材有關;尤其在住居文化方面,更多能利用「自然材料」來營造創意生活。
不論落石、漂流木等等,對部落來說都是上天在災後對族人的補償,提供原住民自然資材來重建部落。因此,我們需要這些崩坍落石的石材和風雨摧毀的倒木與漂流木,來作為營造部落文化風貌和創意生活的媒材。尤其,透過部落工藝創作,往往使這些看似無用的資源藉著巧手化腐朽為神奇,而營造出藝術與文化的生活美學。
除了上述四大重建策略之計畫方向外,部落生活重建是包含各個層面的整體思考。我們更盼望政府與民間可以提供其他資源,讓部落的公共空間、生態能源、生計產業、文化生活、社區照護等工作,可以獲得更好的永續發展。
五、計畫期程
本計畫在國家與社會資源協助與進入前,已經就「在地組織」的協力互助部分開始重整,以利早日重建部落生活的軟體與硬體。茲就上述部述重建的計畫面向,勾勒重建期程,以利在各項社會資源協助到位之後,發揮部落主體的團結力量,儘速完成部落重建工作。
計畫項目 |
工作重點 |
執行時間 |
實施方式 |
備註 |
1.維生墾植 |
整地開墾種植基本的維生作物 |
98/09~99/08 |
村民集體勞動 |
需整地及作物種子 |
2.會所營造 |
重建心靈與部落公共服務精神 |
98/09~98/11 |
部落青年集體勞動搭造 |
需漂流木/落石 |
3.協力造屋 |
協力建造中繼屋以邁向安居重建 |
98/09~99/03 |
村民集體勞動 |
需漂流木/落石 |
4.創意生活 |
公共空間與家屋創意生活藝術 |
98/09~99/08 |
部落青年共同藝術創作 |
需漂流木/落石 |
六、所需資源
(一)自然資源:漂流木、風倒木、崩坍落石等自然資材。
(二)人力資源:以部落青年為主體,尋求專業協力與社會志工等人力資源。
(三)財務資源:需要國家與社會提供非自然材料與以工代賑之重建經費。
(四)文化資源:以部落耆老的智慧與專業協力整合提供生態與文化智慧。
七、經費概估
計畫項目 |
所需經費概估 |
執行時間 |
備註 |
1.維生墾植 |
800,000 |
98/09~99/08 |
|
2.會所營造 |
6,000,000 |
98/09~98/11 |
|
3.協力造屋 |
每戶800,000 |
98/09~99/03 |
以工帶賑、含工帶料,預計約220-250戶 |
4.創意生活 |
3,000,000 |
98/09~99/08 |
部落公共空間與各家戶 |
八、預期效益
(一)在政府提供或釋出的土地上,透過自力造屋方式營造中繼部落。
(二)考量心靈、物質與社群關係,透過部落主體力量儘速開啟重建。
(三)強化族群部落認同,並營造生態、文化與生計發展的永續部落。
(四)增進族群和諧共榮,透過產官學NGOs資源協助部落整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