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採訪報導,將於公共電視13台「我們的島」節目中播出─【上善若水又如何】、【廢水何處去】,時間:7月27日(一)晚間十點以及8月1日(日)早上十點 。
本系列報導針對工業廢水與農業環境的關係,作了深度採訪,同時也有詳細文稿,值得一再細讀。將文章轉載於此,與更多朋友分享。
節目首播時間-7/27(一)晚間十點,重播時間-8/1(六)早上十一點,播出頻道-公共電視13頻道。
一、上善若水又如何?
採訪緣起:
您知道嗎?不住在工廠旁或沒有跟工業區相鄰,任何人都還是有可能被污染影響,甚至把污染也吃下肚。這是因為,台灣的農地逐漸破碎化,工廠或工業區,就設立在農地旁,而廢水輕易地進入河川,被引入水圳灌溉農田,再加上水路溝渠灌排不分離,所以,現在台灣農業生產的水源,可是說是危機四伏。
試想,如果再不解決灌溉水的水質問題,那麼農民的健康,該由誰來保障?而農產品的安全,又有誰來把關?
簡要內文:
說到農村,你想到什麼?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水質,或是金黃色的稻穗、勤奮的農人。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呢?在富麗農村的包裝下,台灣鄉村的真相,少有人知道。工業生產破壞農業環境,家庭廢水引灌稻田和菜園,農民飲水面臨威脅,農村,真的生病了。
頂庄社區位於嘉義市的東區,介於城市與農村的交界,放眼望去處處是稻田,不過,高樓大廈也近在眼前。可是,隨著嘉義市的人口逐漸增加,都市化的規模日益增大,頂庄的農業生產,也開始受到衝擊,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安全性。
沿著因為氮素過高而倒伏的稻田,往灌溉水源的上游走,可以看到越來越密集的住宅區,還有隱藏在住宅區後方的家庭廢水排水道。排水溝的惡臭和水面上的泡沫,流進稻田後,有些被稻子吸收了,有些變成黑色積水的小池子。對於這樣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沒有政府部門主動處理。然而,比這更嚴重的情況,在市區內更加明顯。
流經嘉義市底下的中央大排,其實早期規畫相當完善,是一條灌排分離的溝渠,位在高處的是灌溉水道,提供農業用水使用,處於低處的是排水水道,匯集了嘉義市的生活廢水。可是事實是,近二十年來,中央大排根本沒有執行灌排分離,所有嘉義市的髒水,通通順著大排,流進水圳的大小幹線與分支,「滋養」著大溪厝將近四百公頃的農地。
因為投入道將圳的研究,進而深入調查嘉義市灌溉水源的楊清樑,在這幾年的踏查中發現,嘉義市週邊九百多公頃的農田,幾乎也都遇到了,跟頂庄社區和大溪厝相同的困境。
深黑的水色,是二仁溪的溪水。乾涸的稻田,是湖內鄉的農地。在台灣,務農沒有社會地位,收入也難以維持家庭所需,更殘忍的是,農民期待水源乾淨的小小願望,都難以達成。
二仁溪最著名的「事蹟」,就是民國七十年代之後,開始出現的廢五金、煉熔業,以及電鍍業、皮革業和染整業所創造的,因為產業廢水對環境形成破壞,使得二仁溪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也被戲稱為「黑龍江」。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源於高雄縣內門鄉,全長65.18公里的二仁溪,流域流經高雄縣七個鄉鎮、台南縣五個鄉鎮,它的主要功能,是農業和水產養殖。
高雄農田水利會湖內工作站,主要管理高雄縣湖內鄉的灌溉用水,(石函)口圳是這裡最重要的灌溉幹線。(石函)口圳進水口旁的石碑寫著,過去「每遇天旱農田枯竭,或逢豪雨變成澤國」,因此西元1843年完工的(石函)口圳,可以說是湖內農業發展的大功臣。
過去水資源缺乏,為了穩定公平的提供灌溉用水,一直以來,湖內工作站都實行一種全國僅有的分水制度-輪水番制。以24分鐘供水一甲地的原則計算,每個農民引水灌溉的時間,都被精算得非常準確。可是,近二、三十年來,進入(石函)口圳的二仁溪水質,卻與這個成熟的供水制度,相差十萬八千里。
湖內工作站的大湖抽水站,位於二仁溪畔,看似平靜無波的河水,在遠處正暗湧著附近工廠偷排的廢水,除了向環保單位檢舉之外,水利會和農民都別無他法。像是位於高雄縣、台南縣交界的二仁溪,灌溉一千兩百公頃農地,或往南一點,流經三個工業區和中油煉油廠的後勁溪,也灌溉一千四百公頃稻田,這些受污染區域,都還沒有進行廣泛的追蹤監測。
二仁溪和後勁溪污染農地的關鍵,在於工業區或工廠與耕作區相鄰,連帶使得農業生產環境,成為工業開發與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看到的是巨大的廠房煙囪,高聳的水泥叢林,可是隱藏在背後的,是工業和都市的廢水,正悄悄地流進河川,然後被引入水圳,成為農民使用的灌溉水。
灌溉、排水合渠,污水進入農田。放流水與灌溉水標準不一,更惡化農業生產的環境。以鉛的管制為例,放流水標準是一毫克,灌溉水標準就嚴格了十倍,是零點一毫克。有公權力可以取締、開單的單位,是依循放流水標準的環保署,而灌溉水質,卻是農田水利會要把關。其實這也還只是冰山一角,有些化學物質和重金屬項目,根本沒有納入任何的管制標準。
面對工業,農業節節敗退,陣亡的有農民,還有依賴這片環境生存的一代一代人民。
(攝影:林小如)
採訪側寫:
老子的道德經提到,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意思是希望人能向水學習,孕育萬物而不與其相爭。可是,我們現代社會的水,還能再滋養健康安全的萬物嗎?而生活在此時的我們,似乎也只能感嘆,上善若水又如何了!
二、廢水何處去
採訪緣起:
喧騰一時的霄裡溪污染事件,似乎已經進入尾聲。五月十三號,環保署環評大會接受華映、友達兩家廠商的申請,同意把工廠的製程廢水,從新埔的霄裡溪改排到龍潭的老街溪。可是,這個消息,卻讓龍潭鄉民人人自危,尤其是引用老街溪灌溉的農民,沒有人可以接受,為什麼政府不幫他們淨化老街溪水質,反而要把老街溪弄得更髒?
簡要內文:
一般人看到福壽螺,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想除之而後快,可是,陳金進一發現河裡的福壽螺,就興奮地往前查探,數一數到底有多少?這是因為過去幾年,在霄裡溪內根本找不到任何水中生物。
長期以來,霄裡溪一直是新竹縣新埔鎮的灌溉與飲用水源,可是自從「中華映管龍潭廠」、「宏基智慧園區內的友達光電」,在霄裡溪上游設廠後,新埔人的生活,開始出現巨大轉變。新埔愛鄉協會理事長陳金進說,民國九十一年到民國九十三年,華映、友達設廠以後,在上游陸續發生死魚事件。而霄裡溪與鳳山溪匯流口附近,又是新埔自來水的取水口,雖然自來水公司用土堤把污染的水和乾淨的水分為兩邊,可是居民還是喝得很不安心。
住在霄裡溪沿岸的居民,每天有環保署和新竹縣環保局的水車固定送水,其他新埔鎮民,幾乎家家戶戶改喝山泉水,假日開車載水,似乎已經成為新埔人的休閒活動。原本引灌霄裡溪灌溉稻田的農民,也都不敢再用溪水灌溉,像霄裡溪畔最有名的種稻達人朱武斌,現在都改用雞籠坑下來的山泉水。
今年五月十三日,環保署環評大會通過廠商提案,將把華映與友達的廢水,改排桃園縣龍潭鄉的老街溪。行政院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處長葉俊宏表示,環評大會專家會議的所有委員,一致認為改排老街溪,是影響最小的最佳方案,他們要求兩家廠商必須與當地民眾進行溝通。
泉水坑,位於老街溪旁十幾公尺處,是一處天然湧泉。 小孩戲水、大人洗衣,陽光穿透濃密的樹葉,映出水底下的光影,這樣的景象,會不會在廢水排入老街溪後消失呢?類似泉水坑這樣接近老街溪的地下水,會不會也都受到影響呢?
在龍潭鄉,老街溪是一條灌排不分離的溝渠,生活廢水排入河裡,灌溉用水也引用河水。因此居民盼望的,是改善老街溪,只是沒想到,環保署的決定卻是讓老街溪更髒。可惜的是,政府卻沒有聽到農民的擔憂,更無視在地人的感受,以及參與公共政策的基本權利。
今年七月初,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開始積極辦理「農地污染之改善與預防推動方案」,方案中首次嘗試以國土規劃的角度,討論工業製程污染農業生產環境的問題。
把華映、友達的廢水排入老街溪,就能夠消除污染霄裡溪的根源嗎?環評大會沒有解決污染源,負責環評業務的環保署綜合計畫處,也沒有說明當年環評結論的責任,政府做的是為廠商解套,尋求下一個「比較適合」污染的河流。
住在霄裡溪畔的新埔人,深怕污染永無止盡,生活在老街溪畔的龍潭人,擔心污染即將到來,無論廢水是排哪裡?住在面板大廠旁的人們,像是活在沒有憲法保障的化外之地,因為他們,都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採訪側寫:
面對工業,農民總是被迫讓步,讓出土地蓋工廠,讓出溝渠排廢水,可是,卻少有人發現,這些讓步的結果,不只是農民悲情的命運,其實最後犧牲的,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健康。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有沒有想到未來的一百年呢?
我們的國土政策,要繼續容忍農田上或農地旁的工廠嗎?我們的產業發展,還要持續以工業培養農業嗎?我們期待,政府的公共政策與社會大眾的關心,能夠快快還給農業和土地一個公道。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