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地區今年梅子行情,開市即陷入低迷,一公斤6元的低價,讓梅子產量最大宗的桃源鄉受到迎面重擊。加上找不到人手採梅子,只好任其掉落腐爛。也有地方人士嘗試突破困境,找出一線生機,期盼政府正視青梅危機…
高雄地區今年的梅子行情,進入少見的低迷,採收季才剛開始,就傳出一公斤6元的低價,讓梅子產量最大宗的桃源鄉受到迎面重擊。農人說,請人採收一公斤人工還要4元,園主只能賺到兩塊錢,根本不敷成本。更有不少梅園在災後找不到人手採梅子,園主親自上陣,採不完只好任其掉落腐爛,農人唯有嘆息。
在艱難環境當中,仍有地方人士嘗試突破困境,希望找出一線生機,也期盼政府能正視今年的青梅危機,做出適當回應。
青青的梅子在枝頭上結實纍纍。有採收的價格低迷,無法採收的,農民只好放棄,任其掉落成泥土。一開市就走低的青梅行情
桃源鄉的梅子,幾乎可說是台灣產梅子的最大宗。大面積粗放式種植,收成時就用竹竿打下來,不分大小品質等級,一律大包賣給盤商,送入工廠加工程各種蜜餞食品。這樣的產業結構,往年已經佔弱勢。
往年,甲仙農會照慣例會保證收購一部分梅子,一公斤10元,但數量有限。多數賣給盤商,從產季之初13、14元,到產季之末3、5元都有。而今年盤商一開盤就開出一公斤6元,實是少見的低價;農會保證收購價也跟著拉低為一公斤9元。照往年的慣例,價格隨著產季推移,只會開低不會開高。
對比台灣另一梅子之鄉南投信義鄉,農會大力推廣加工品,加工原料也都使用要求品質的「手採梅」(手工採摘梅子,可做較高級加工),一公斤在30~40元之間,之所以不像桃源鄉採取「竿採梅」(以竿子將梅子打落,只能做初級加工),原因就是竿採梅價格太低靡,必須與其他地區低價梅子競爭。
桃源鄉依附在甲仙農會之下, 一直缺乏完整農會系統、優良田間管理技術、暢通完整的銷售管道,長久以來的產業結構問題,八八風災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採下來的梅子,由農民運出農戶堆在村子的大馬路邊,待外面的盤商來收購。當日採多少盤商就收多少,價格開多少農民就賣多少。
交易後的梅子,一車一車運走。一包約70~80公斤的竿打青梅,一公斤只有6塊錢。
一公斤6元低價,有賣總比沒賣好
今年,農委會表示受大環境、氣候等影響,加工梅子行情本來普遍偏低。儘管桃源鄉受八八風災影響,園子有不少遭流失者、掩埋者,農民已有損失,但行情不升反降。桃源鄉的甲仙地區農會表示,這是因氣候變化,今年梅子結果多卻顆粒小、品質差,影響價格。
農民說,一公斤6元,人工還佔去4~4.5元,完全不敷成本,只是滿園的梅子,有收總比沒收好。
雖然甲仙農會有保證收購一定的梅子數量,但杯水車薪。以農會可吸收的數量,每戶人家只能登記三、五千斤不等,但每戶人家一季梅子產量都在兩萬斤上下,最後仍須仰賴盤商。
村民還安置在營區時,縣府就開放50戶名額登記,可由縣府發放最多500空瓶,將梅子加工製作梅精,由縣府協助推廣。但這並非保證數量,農民利潤仍需要由實際賣出數量決定。梅精製作耗時費工、程序繁瑣,一般農戶也缺乏人手和時間量產。
農委會祭出停採補助,鼓勵農民停止收成生產過量、價格低迷的竿採梅。但村民表示申請停採補助的農戶相當少,畢竟補助有限;如果採收,保守估計一甲地尚能賺進約五、六萬元。多數農民寧可採多少賣多少,不輕易放棄。
也有人嘗試製作成梅精。但沒有完整加工機制,都是小戶人家自行少量生產,多半賣給熟悉的老客戶。
欠缺人工,梅子落果滿園
今年不僅梅子價格太低,甚至還找不到人手採梅子,讓農友處境雪上加霜。勤和村長說:「沒有人採,只能讓它掉。」眼裡滿是心疼。
往年,桃源鄉在農忙時節,就盡量聘用鄉裡的青壯年協助採梅,尤其自己名下沒有耕作地的年輕人,就隨著四時農忙,在各園子裡打零工維生。 往年每座園子約需要7~8名人工,有時甚至找十幾人分兩班交替上工。
今年,受八八風災影響,部分人口因入住永久屋流失,留在原鄉的不少勞動人口,則選擇爭取八八零工的工作。農友說,找不到人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來「八八零工」。桃源鄉最近一批釋出的工作,約有兩百多名名額,鄉裡八個村爭搶。內容主要是打掃街道等雜務,一天可領八百元薪資。勞動配置常發生重複或太過寬鬆的情況,勞動的實際效益不大。
由於人力不足,很多園主親自上陣採收,但人手太少,仍然採不完。甚至傳出一家人父子各有梅園的,為了爭請工人而吵架。農友說,一般請工人,每人一天約支薪1200~1500元,其實比八八零工一天800元高,但採梅子實在是辛苦的工作,很多年輕人還是寧願選擇輕鬆一點的零工來做。
自己在桃源鄉有梅子加工廠的吳老闆表示,他曾建議鄉公所,不如把八八零工的人力調去梅子園,園主在零工既有薪水上再做補貼。既可讓人力發揮更大勞動效益,也減輕園主的經濟負擔,一舉兩得,不過鄉公所沒有回應。
汛期路斷威脅,影響陸續進入產季的農產
另外,今年的汛期,聯外道路是否斷絕,更是農民心頭沉重而無奈的隱憂。桃源鄉至今,復興-勤和、勤和-桃源一帶的聯外便道共八公里,仍走河床路。農民表示雖然擔心,但沒有辦法,只能聽天由命。
梅子產季之後,緊接著的紅肉李、芒果等作物,一季比一季更接近雨季,或完全與汛期重疊。如果不能入園採收,或採收了運不出去,一年心血只能泡湯。如同去年莫拉克發生後,留守村裡的人,採收了芒果卻運不出去一樣,「沒辦法,只能餵豬啊。」梅蘭村的三姐回憶著,不知今年是不是又會重演。
在困境中力求突破,盼政府協助配合
桃源鄉今年的梅子危機,反應往年一直就有的產業問題,以及八八水患後的雪上加霜。不過,仍有不少人在尋找突破的機會。或嘗試新的田間管理方式、或試著建立不同的銷售管道、或尋求道路的替代方案,企圖在大環境的困境裡,找出一線生機。
一、企圖建立新銷售管道的吳老闆
龍山農場的吳老闆,在山上有自己的梅子加工廠,也是桃源鄉一代唯一一家就地生產加工梅子之處。他說,今年雇請一批工人手採高品質的黃梅。梅子放到一定成熟度才採收,人工比一般手採青梅子價格高,品管要求也嚴格,要撿選大小、品質、一一去蒂。他將精緻的手採黃梅外銷到日本,價格能翻上數倍。他說,「外銷不是沒有機會,是看用什麼方式。」
目前他所需要的量已不小,表示若反應好、能力可及,能達到更大量的銷售,一定程度上就可稍稍平穩今年梅子的低迷價格。
他也擔任勤和、高中、建山村無毒農業課程的講師,提供自己的梅子加工技術,希望從基礎一步步著手,改善桃源鄉沒有自己的加工體系的產業問題,看是否能讓原鄉產業重現生機。
(日前至部落上課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二、跨出改善生產技術第一步的勤和村Tahai
勤和年輕人Tahai,自稱是勤和村唯一一家使用矮化方式種梅子、生產梅子的人。矮化過的梅子,不用擔負安全風險爬樹採收,又可減省人工,讓收成更有效率。Tahai也重視品質,不用竿採,只用手採。這些手採梅不賣給盤商加工成蜜餞,而是直接分類分級,賣給水果批發商進入市場當水果,一公斤約在30元左右。
他說,做這樣有品質的手採梅要剪枝,留下大顆水果,品質才會好,但是老人家常常捨不得。他替母親管理這片果園,提出這個新技術時,母親其實不能接受。「那時候在做(剪枝)的時候,她好像要打你一樣,我還是說服她啊。」
現今做出成果,母親覺得很滿意,也讓Tahai的梅子園,利潤更高更穩定,比較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三、尋求替代道路的新方案的梅山重建會
至於汛期路斷的問題,是勤和村以上各村最大隱憂。尤其最末端的梅山村,海拔高、產季晚,最容易與汛期重疊。梅山村重建會從三月初就提出了一項「替代道路」方案,積極申請會勘和建設,發揮本地人了解當地地情的優勢,規劃了一條或可替代河床便道的道路。
會長顏明哲表示,復興一帶的數條產業道路,可以拓寬並打通,相互串連成一條替代道路,可以解決復興-勤和一帶走河床路的問題。由於這條替代道路沿山間打通,不會如河床路一樣,遇雨就斷,可以應付汛期到來。但他多次向鄉公所申請,始終不見動靜。
4/22,原民會夏錦龍副主前來委訪視桃源鄉,顏會長已向夏副主委提出這一問題盼得到協助。夏副主委請陪同的鄉公所田技士表示,希望鄉公所協助,為這條替代方案啟動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