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唉呦喂啊!不是這個抱抱啦!
正在拍前面那位蛙妹,想調整一下角度,突然有隻蛙跳過來抱住蛙妹說,我也要一起合照,真傷腦筋。
看到水上的蓮葉成了蛙兒們的寶座很有趣,尤其是大家都同時出現,顯得特別熱鬧,好像大家一起慶祝生日舞會似的。
(後兩張是音譯,懶得去查證。)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來自台灣各地小地方的社區新聞,尤其專注於農漁村,原住民部落,及弱勢偏遠鄉村
看到水上的蓮葉成了蛙兒們的寶座很有趣,尤其是大家都同時出現,顯得特別熱鬧,好像大家一起慶祝生日舞會似的。
不知您在路上開車時,是否常見許多的動物被撞死在路上。我常開車到山上做生態調查,我居住的地方也屬農村,這個景象我經常看見。有一年開車到墾丁,因為路上蝴蝶太多,特地放慢速度,但還是….
不知您在路上開車時,是否常見有許多的動物被撞死在路上。我常開車到山上做生態調查,而我所居住的地方也屬於農村,這個景象,我經常看見。有一年我開車到墾丁,因為路上蝴蝶太多,特地放慢速度。但是,這麼做,還是撞死了不少,而其它的車輛,並沒因為有蝴蝶的關係而放慢。一路上,全是蝴蝶破碎的身軀,而我開車的道路,就建築在這些喪命於車輛底下的動物屍體上。
我們現存的空間,是一個對生物非常不友善的空間。所有的公園設計考量是給「人」玩的公園,並不是給「動物」居住的公園。而我們開闢的道路也是給人、車走的,並不是給動物走的路。
動物的生存,並不會只是限於一個空間裡。它們會因為食物、氣候、天災、繁衍下一代等等的因素而遷移。在他們移動的過程中,以它們微小的身軀面對車水馬龍的鋼鐵車子。而我們在動物走的路上開了一條道路,並未留下一條路給它們。
去年曾文社區大學花了一整年調查休耕農地的變化,發現豐富的生態記錄。許多的水鳥築巢繁衍下一代,候鳥及留鳥常於休耕農地的溼地上找尋食物。而許久不見的環頸雉,也讓我遇見了幾次。只是,農地的零碎化,無法型成生態連結的管道。如何解決這些障礙,如公路、鐵路與渠道等,藉由隧道與通道等方式貫穿,如同我們「人」所走的天橋與地下道等,利用整合零碎化的區域形成一個生態網絡,讓其中的動物族群可以彼此依賴生存著,使得整體環境能夠永續。
我們如何在台灣這不友善的環境中,為動物找到一個安全的生態廊道。土地經營管理者如何以利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除了考量「人」的生存外,是否,也能為動物的生存發聲。政府應思考未來土地使用計畫與發展政策,“整合零碎化”土地,建立動物穿越的「生態廊道」,思索自然環境的連結系統規劃,確保動物生態的未來發展。
國家生態網絡的形式:(註一)
國家生態網絡係由核心區、生態發展區、經營管理區、連結區及緩衝區所組成一連貫性的網絡。
核心區-是具有國家與國際象徵義的大型自然區域,或者是由一些小型區塊連結組成的區域。
生態發展區-是用來加強(或鞏固)既有的核心區,也可以自行擴展成為新的核心區。許多舊有的農業區即可能成為生態發展區
經營管理區-也是自然區域,但通常是私有農地。這些土地的經營是立基於一份管理契約書的約定下進行,農夫有意願採取環境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以保護具價值的動植族群。
連結區-是在各核心區之間的區帶,能提供動植物族群擴展、遷移、交流的區域。這些連結以相互串聯或跳石同的形態構成,會隨著動物的散佈狀況而設計不同的形態,也會因動物形態大小的差異或“陸棲、飛行”之別而有所不同。
緩衝區-位於核心區外圍的區帶,是用來對抗有害的外來影響。
註一:本資料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6年翻譯的荷蘭農、自然與食物安全部發行的「生態網絡」刊物。
(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