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22】四季冷凍蒲燒鰻

四季都可以吃到的冷凍蒲燒鰻片,就讓牠在冰箱裏做救火員,拿出來三分鐘即可上菜。吃的時候記得要感謝這條犧牲的鰻魚,為我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吃鰻飯啦!饕客的腦海中立刻會浮現燒烤得醬汁欲滴、遍灑白芝麻、口感滑順甜美的蒲燒鰻整齊地舖在白飯上,這種頗有歷史的日式美味在台灣廣受歡迎,就算不常到料亭吃現烤的,去骨調味、微波即食的冷凍蒲燒鰻,在量販超市的冷凍櫃已佔有一席之地,讓忙碌的人幾分鐘內就可變出一道好菜,並且一年四季都可享用。

蒲燒鰻是道料理的名稱,使用的鰻魚原料皆為養殖的白鰻,或稱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雖然在海中或魚市偶爾可見野生色彩鮮豔的糯鰻、牙齒尖銳的虎鰻和常被泡酒的蛇鰻,超市也有海鰻做成的罐頭紅燒饅,但最普遍食用的還是公認肉質細嫩且營養美味的白鰻。

白鰻在中藥上有入腎經、補虛去風濕的作用,所以傳統上鰻燉藥湯給人壯陽滋補的好印象;在營養學上,鰻不僅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也富含維生素A、B12、E,在現代飲食標準中,鰻的唯一缺點是膽固醇含量偏高。

然而在傳統市場很少看見活鰻零售,主要是因為消費者的習性,鰻魚價格經常高達吳郭魚的十倍,所以難得菜籃族的青睞,而且菜籃族大多害怕長得像蛇一般滑溜滿地游的東西,很少能克服恐懼、大費周章為吃一條鰻,寧願上餐廳或在超市買冷凍鰻。

此外零售市場也看不見死鰻,因為白鰻生命力很強,在淡水、海水、甚至缺水的池塘底泥中都能靠皮膚呼吸空氣而活下去,若是讓白鰻死了必定是生病或歷經惡劣的飼養、運輸環境,鰻已不復健康新鮮,聰明的菜籃族也不會選購。

因此養殖白鰻的市場並不在生鮮零售市場,而是小部份進入餐廳採購系統,大部份送入加工廠,加工廠製作的蒲燒鰻成品小部份供給本國市場,大部份以冷凍貨櫃外銷日本。


超市冷凍櫃的蒲燒鰻適合在沒時間煮菜時,拿出來微波三分鐘即可上菜。(攝影/蔡偉立)

冬至撈鰻苗

其實一片蒲燒鰻的背後也有一番「粒粒皆辛苦」的故事,由於生物科技尚未成功地大量繁殖鰻苗,所以冒著寒冬出海撈鰻苗的漁業至今不衰。

在台灣,冬至前後透明的鰻苗會隨著黑潮洋流由南向北湧至東岸和西南沿海,由於鰻苗白天潛沙夜間上浮,所以漁民在東北風呼嘯的寒冷夜晚到海邊放網,由於白鰻習性會溯淡水並棲息長大,成熟後回到海裏產卵,然後仔苗在海潮的漂流下慢慢成長變態又回到河川,所以河口地區更是攔截鰻苗的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鰻苗細小,通常使用0.3公分網目的網具才撈得到,因此不難想見其他魚類的幼魚或是浮游生物也一同被捕撈,所有使用網具的漁業經常產生此種混獲非目標生物的現象,若長期過度捕撈對該生態系勢必有所影響。而撈鰻苗有季節性,通常為期不超過二個月,限時的使用網具可以降低對其他物種生存的影響,而且在挑出鰻苗後混獲生物會被倒回海裏。希望持續限時限量的使用網具和減少混獲並提高其存活的操作方式可以減少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鰻魚圖2
花蓮溪口在冬至前後總有人用三角杆網捕鰻苗。(圖片提供/吉安鄉公所黃宣寓)

近水自然養

早期台灣養鰻主要在屏東、雲林、彰化和宜蘭沿海,民國65年至75年的全盛時期到處是一片水池水車,也為台灣賺取大額外匯,這些在經濟發展上的貢獻隨後也在農漁業的逐漸式微中被淡忘。但是長期經驗和技術的累績,民間養殖者發現使用囤積的舊水和河川水養出的效果比抽地下更好,

所以現在的養殖者趨向使用大塘屯水來調配管理,其實這是利用水塘微生物鏈作用產生的良好自淨效果,而且鰻的幼年階段最愛吃孑孑和水中絲蚯蚓,所以是很好的「環境清潔工」;早期的養殖者前撲後繼地打井、挖塘、砌磚現已不再,繞過一圈路後才發覺還是比較自然、節能減碳又降低成本的方式最好。

除了池塘設施可減少能量消耗,投入池中的飼料也有新發展,早期用雜魚打漿餵食鰻魚,隨著時代演變而有人工飼料,人工飼料的主要成分是魚粉加黃豆粉,由於鰻魚為肉食性,因此飼料中必須有投其所好的魚粉腥味,這部份尚無替代品,但其餘的動物蛋白部份已可用植物蛋白取代,而且飼料效果也不錯,因此減少動物能源、成本較低的飼料已廣泛的使用。

養鰻業者逐漸體認在許多方面節能的操作和低成本不謀而合,包括從前濫用化學藥物的現象,現在可應用生態學和中草藥學的知識,將養殖水體和鰻的健康都保持在良好狀態,當養鰻業者具有這些認知,再加上一些藥食同源的飼養藝術,以及使用電腦軟體的技術,要符合優良養殖規範(GAP)並提供履歷追蹤將沒有困難。

圖3
養殖的白鰻。(攝影/蔡偉立)

加工的選擇

當白鰻送入蒲燒工廠後,就進入開片、去脊椎骨和頭剩下肉片,蒲燒的醬汁是由紅羅蔔和牛蒡熬煮而得,反覆塗在鰻片上並以煙薰熟成,最後進入真空包裝及冷凍。良好的蒲燒鰻讓人吃了有幸福的感覺,但是加工過程中有許多可以替代或添加的手法,以至於消費者偶爾會吃到醬汁不醇而以化學醬油和煙薰調味替代,或是浸泡過保鮮劑等處理。這些不良的方法掩蓋了鰻魚本身的美好,其他等而下之的方法甚至有礙人體健康。

人工養殖的、過度加工的食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有許多被人操控的機會,因此一如菜籃族的經驗和智慧,新鮮的、野生的、多樣的食材還是比較好,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吃到的冷凍蒲燒鰻片,就讓牠在冰箱裏做救火員,在沒時間買鮮魚、煮魚技術不好、來不及煮或是沒有瓦斯只剩微波爐可用時,拿出來三分鐘即可上菜。最後,不管怎麼吃怎麼燒,大家在吃的時候一定要禱告和感謝這一條犧牲的鰻魚為我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點燈祈福-屏養殖協會:我們站起來了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20日於佳冬鄉舉辦災後重建祈福感恩晚會,感謝社會各界在去年八八水災時,對於養殖漁業救災及重建的協助。會中邀請各界代表一起點燃龍膽石斑魚造型魚燈,共同為養殖漁業祈福。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20日於佳冬鄉舉辦災後重建祈福感恩晚會,感謝社會各界在去年八八水災時,對於養殖漁業救災及重建的協助。會中邀請各界代表一起點燃龍膽石斑魚造型魚燈,共同為養殖漁業祈福。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再團表示,屏東縣是亞洲海水養殖漁業發展重鎮,60年代,漁民開始投入魚苗繁殖,奠定了台灣水產種苗繁殖的基礎,也因為優越地理環境以及專業繁殖技術,使養殖生技領先全球。從草蝦、虱目魚、海鱺、銀紋笛鯛(紅槽)、金鯧魚(紅杉)、六帶驂(牛港驂)、黑鯛、金龍魚等,相關產業也帶動台灣的經濟發展,屏東縣更成為亞洲地區養殖漁業重要產區。

黃再團說:「去年,當鄉親們正忙碌著秋節的出貨時,莫拉克颱風卻帶來三天三夜的傾盆大雨,水位快速上升,逼得全數鄉民僅能往高處樓層躲,而一眼看去,是一個從未看過的景象,世代居住房子、漁塭都在水面之下。大家站在二樓頂任由雨水狂亂的潑打,而臉上是雨水還是淚水已分不清了。」

災後復甦的工作,對當地鄉民說才是揪心的開始。要將一人高的淤泥清除,對當地鄉民來說,有如再次喚起他們歷身沈痛記憶。

屏東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表示,當大家正愁著不知如何清理、恢復這大面積漁塭時,政府對於產業復甦給予協助,為屏東養殖漁業開創重生的契機,如莫拉克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及相關人員經常至前來了解重建進度與協調,曹啟鴻縣長更是全力支援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鄉民重建工作。經過這一年多時間,在各界協助及關懷下,使養殖漁業逐漸恢復以往榮景。

image001

「我們重新站起來!」 在陳振川副執行長、曹啟鴻縣長、軍方代表與社會各界代表的見證下,點燃這尾長230公分的龍膽石斑魚魚燈,象徵養殖災區的重建與復甦,更是感謝社會對災區的協助與關懷。

養殖王國災後重建的十字路口

是否復養石班?居民表示:「大家都會怕,因為虧損這麼多了,現在如果再放養下去又怎麼樣…,實在是沒有本錢可以再經得起虧損了。現在已經拿土地去抵押了,如果再虧錢,就等於說是破產了。」

八八後一年,重災區的屏東林邊、佳冬沿海一帶,是國內重要石斑魚養殖專區。政府單位對外宣稱有近七成的漁塭復養,但居民卻表示說,只有三成,即便石斑因列ECFA早收清單而前景看好,但對於災區的養殖業者復甦而言,並無實質上的幫助。

此時,屏東縣政府也計畫將沿海打造成太陽能專區究竟是要繼續持守熟悉養殖還是成為新產業「電農」,災區的養殖業這也面臨了兩難。

990831sophi-450.jpg

災區復養僅三成 ECFA利多吃不到

台灣的石斑產業優勢,除了擁有全球最佳繁養殖技術之外,跟世界最大消費市場香港、大陸距離也最近。馬英九總統曾在多次公開場合以石斑為例表 示,ECFA簽署後,石斑業年產值能從現有30多億倍增到70億元。對此業者更是樂觀,屏東枋寮「石斑大王」戴昆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只要政府支持,年 產值上看200億元皆不成問題。

日前有媒體報導:「石斑業前景大好,業者也搶著復養。目前佳冬地區復養比例已達七五%,林邊地區也有五○%。但這兩個在八八風災受創最深的鄉,復養後仍將繼續抽取地下水,是否讓已下陷的地層,繼續陷入萬劫不復境地?」

對於這樣的報導,林邊、佳冬的養殖業者相當不以為然。佳冬鄉塭豐村的魚飼料業者楊惠雲表示,現階段復養的約只有三成,而且幾乎都以午魚、富貴魚、金 鐘魚等,短期(一年內)可收成的魚種為主,至於石斑、龍膽等高級魚種則較少人放養。林邊、佳冬早在十多年前就以海水養殖為主,而復養後仍抽地下水陷地方於 萬劫不復的說法,卻讓災區的養殖業者更是蒙受不白之冤。

「龍膽石斑的成本比較高,比較沒有人放養,以前是塭仔(塭豐村)很多人在養,現在大家都沒本錢,幾乎都是拿漁塭去抵押,跟漁會借錢。」

楊惠雲進一步說明,一甲地約可貸到三百萬元左右,光是電費一個月就將近五萬元,龍膽石斑的魚苗現價也要四百萬至五百萬(因災後「魚母」流失,以致魚 苗漲價),再加上飼料也漲價(原料國智利亦受風災影響),如此一來,即便是用土地貸款,受災漁民也很難承擔這樣的復養成本,因此災後復養龍膽石斑的幾乎等 於零。

P03

楊惠雲說:「大家都會怕,因為虧損這麼多了,現在如果再放養下去又怎麼樣…,實在是沒有本錢可以再經得起虧損了。現在已經拿土地去抵押了,如果再虧錢,要拿什麼再去借錢,就等於說是破產了。」

「不要只看那個水車有在打水,就以為已經復養。有的只是『打水色』而已,裡面是沒有魚的。」,楊惠雲說復養的漁塭約有三成,並不像外界所聽聞的七成,沒有復養的原因,有的人是不想養了,也有的是沒錢再養,最大部份的是在「觀望」,觀望今年會不會又崩河岸。

「也是怕會再一次的八八水災,怕堤防又在破掉,去年破兩個洞補起來了,今年誰知道這兩個洞又會破在哪裡,水若又在衝進來,我們真的整村都要破產了。」

P01
魚塭有動作,卻不代表有收入進帳。

同樣「靠天吃飯」 新產業讓傳統漁村陷兩難

而屏東縣政府積極推動的「民間參與養水種電計畫」來協助災區重建,預估年底前能成立全國第一個「太陽光電專區」。 依縣府想法,專區內將「種電養電」,取代現有種蓮霧、養魚;地主能按月獲得地租及管理費。縣府也曾試算,一甲漁塭一年發電及管理費收入,可超過百萬元。

一甲地若養石斑,年收入可有兩百到三百萬元,比「養電」來的高。有漁民坦言「不看好」,但多數的漁民仍表示高度的意願。已經申請填表的漁民曹先生 說,養魚利潤雖高,但相對風險也高,很難說何時又會來一個天災。況且,漁村的勞動人口的年紀偏高,老漁在工作也沒幾年,倒不如把土地租給太陽能公司,自己 也可以賺個養老金。

對此疑義,屏東縣長曹啟鴻解釋,太陽能區主要針對是無養殖登記證漁民,鼓勵他們轉型,有登記證漁民,當然能繼續合法養殖。農業處長林景和也 說,ECFA對漁民來說的確是有利,但問題是關稅減讓後的利益,是否能回饋給漁民,還是只是餵飽了中間商?另外,大陸方面是否會另外找題目來刁難,例如檢 驗標準等。

屏東沿海的養殖王國,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養魚還是養電,等今年的雨季過後答案或許將比較明朗。

P02P04
抽淤泥重新養殖的過程,讓漁民膽戰心驚。

屏東縣政府提供
6月份,屏東縣政府與林邊餐廳業者舉辦龍膽石斑品嚐記者會,展現養殖業重建成果,但是否能全面恢復?(圖片/屏東縣政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屏東平原海邊災後現況整理0926

作者於莫拉克災後即進入屏東林邊區域擔任志工,目前雖已返回大學就讀,但仍將持續關注記錄屏東沿海與平原區域的重建狀況。屏東在平原海邊部分,以佳冬、林邊、高樹、萬丹受損最嚴重,作者這次先整理…

編按:

本文作者於莫拉克災後即進入屏東林邊區域擔任志工,目前雖已返回大學就讀,但仍將持續關注記錄屏東沿海與平原區域的重建狀況。

屏東除山區魯凱與排灣部落受損之外,在平原海邊部分,以佳冬、林邊、高樹、萬丹受損最嚴重,作者這次先整理了佳冬、林邊與高樹的災損情形與面對課題,下次將再針對萬丹部分整理。

一、佳冬的災後復原情形

(1)重建中的佳冬

莫拉克風災經過7週之後,佳冬的道路水電及排水系統皆恢復正常,塭子附近也已經聞不到受災後濃濃的魚屍味,取而代之的是新鮮的海水味道。

980927yuwunyuni-360.jpg

(上)大部分的魚塭還是滿滿的淤泥(下)佳冬街道已經清理乾淨

清理過後的佳冬街道

現在重建的階段已經邁入清理漁塭的工作,漁塭內的積土普遍約有50公分以上,對於比路面高出許多的漁塭而言,清理泥土的工作格外的困難,面對硬掉的泥土,漁民必須先用高壓水柱將泥土軟化成為泥水,再用抽水機抽出,而抽出的泥水排放到大排再經由抽水站抽往海裡面。

高出路面許多的漁塭 清理中的漁塭
(左)高出路面需多的魚塭,清理淤泥格外辛苦。(右)清理中的魚塭

(2)佳冬的產業重建現況

除了漁塭清理的問題以外,養殖業是個高成本高風險的產業,目前佳冬大部分養殖的皆是石斑及龍膽石斑,由於大部分的漁塭都尚未清理完成,魚苗供應不缺,一甲地的養殖成本大約在兩千萬左右,養殖期短的石斑也要一年才能收成,養殖期長的龍膽石斑需三年,所以在即使佳冬的生活恢復到災害之前的狀態,要恢復昔日石斑王國的風采也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

而高達766公頃的漁塭,從清理到恢復養殖需要多久的時間?下個風災來,滿是淤泥的河床能否承受的了下次的豪雨?滿溢的溪水、土石、曾經破損過得老舊堤防能否承受的了下次的災情?

泡水太久 枯死的蓮霧樹
泡水過久,枯死的蓮霧樹。

(3)重建障礙:法案限制,漁會不敢貿然貸款

政策的執行,必須要再該機關收到公文後再根據公文內容執行國家的行政命令,但在這次風災後,漁會幹事蘇岳輝提到,農漁會要配合政府的政策,但是政府的補助款遲遲還沒有下來,漁會也不敢貿然貸款給受災農漁民。

在【因應莫拉克風災農業金融協助措施須知】中的第七條目寫到:無法提供擔保品或保證人者,可請貸款經辦機構協助送請農業姓用保證基金最高提供9成服務,並免收保證手續費。這條等於是災民不需要土地房屋或者是保證人作保,也可以提供貸款,對於漁會而言,必須要承受貸款人即使無還款能力,也必須要提供貸款服務給當事人。

二、林邊鄉的災後重建情形

(1)交通現況:

現在林邊排水系統開始重新施工,路上可見到開挖中的下水道,林邊清理家園也正式告一段落,路上不再漫天的塵土,約有3成的馬路已經重新鋪設完成,但是由於工程還在進行當中,有幾個路口地方都還是管制單向通行,但國道3號下台17線往墾丁方向是通行無阻,建議從台一線往墾丁的民眾可以改走台17線,以避開新埤大橋的管制路段。

(2)在地消費可以協助重建

林邊的海產店已經陸續續開張,有機會到墾丁旅遊的民眾可以順道去林邊品嚐著名的海鮮,在地消費對於災區也是對於有很實質的幫助。

三、屏東縣高樹鄉整體受災情形描述

高樹鄉主要的受災地區為最北邊的新豐村以及靠近三地門的口社村,還有水淹及腰部的泰山村。新豐村緊鄰老農溪畔,對面就是等不及馬總統剪綵便因為這次風災而通車的新威大橋,而且此處為茂林鄉的濁口溪匯入荖濃溪的交界之處。

在八八風災時,暴漲的溪水將新豐村削掉了一大片,並且有幾棟民宅被溪水衝入海中,受損的面積連同農田約有110公頃,這些地區主要種植芋頭、木瓜、檸檬、檳榔等農作物。經過風災之後,老農溪的河床起碼提高了10公尺以上,有些地區河床甚至高過於堤防。

至少提高了10米的河床
至少提高了10米的河床

新豐村遺址
新豐村遺址

土石淤積的河床
土石淤積的河床

多數的土石伴隨著漂流木也衝入了部份人的家中,因此新豐臨時安置所中收容的災民是只有家被整個沖走的,也有部份是家中堆積大量的土石而無法居住,所幸大部分的土石都已經清理完畢,原本住在臨時安置所的村民也已經返回家園,安置所居住的人數從八十多人減少到二十多人,待政府的租屋補助津貼發放,臨時安置所也會解除任務。

新豐村安置所
新豐村安置所

順著大津橋旁的沿山公路可以到達口社這個地點,這裡受災因素主要是行水區內的高攤地有種植不少的農作物,加上河道原本就不寬,因此宣洩不及的洪水迫使得原本的河道轉向衝破了堤防,口社村主要受災的區域比較小,只有靠近堤防邊的一座房屋倒塌,以及約30公頃的農地被衝毀。

口社受災示意圖
(上)口社受災示意圖(下)一座房屋倒塌

P9249976

另一個受災地點泰山村,這裡受災的原因主要是有三條大排在此地交會,加上交會處的行水區嚴重被養殖業佔用,溪水宣洩不及變湧入地勢不低的泰山村及附近的農田,水位最深處可以到達腰部左右,當地也有數十部車因此泡水報廢。

泰山大排示意圖

家離水邊那麼近

改善屏東水患,除取締違法,還需還地於河。丁澈士近年研究屏東平原,發現屏東平原有粗礫地表,可迅速將地面水補注轉換儲蓄於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庫),因而提出「大潮洲人工湖」概念,欲在林邊溪上游開挖300公頃…

88風災過後,惡水上沒有大橋。即便過了半個月,河中水勢依舊奔騰如千軍萬馬;泥沙挾帶漂流木與落石一路沖刷下游,路基被淘空、橋墩受不了硬力應聲而斷,治水口號再度響起,但治山治水數十年,真的有用?

980916-shueibiandsc_6866-36.jpg

滿目瘡痍高屏溪

莫拉克颱風在數天內下了超過一年份的雨量,山區村落成為孤島。高雄、屏東受創尤其嚴重,飽受山崩、土石流與破堤之苦,地圖上沿楠梓仙(旗山)溪、荖濃溪以及兩條河流匯合後的高屏溪鄰近村落,包括桃源、寶來、六龜、不老溫泉、那瑪夏、甲仙、杉林、旗山…無一倖免。

旗山鎮在這次風災遭受空前侵襲。旗山鎮上3座橋,在風災後只剩旗山地景橋岌岌可危地撐著,3周後,這座橋也被封起成為危橋;旗山鎮過去幾乎沒有水災,但自去年起已連續2年被大水侵襲。

居民黃先生住在旗尾橋旁不遠,風災當晚大水灌上路面,把路上車子都沖得移位,「差一點就撞進我家!」旗山地景橋旁的麥當勞、廣勝醫院也全淹了,麥當勞在風災一個月後都還無法營業,居民認為,這是旗山溪沒有疏浚惹的禍。

旗山溪不是唯一被認為沒疏浚而惹禍的河流。開車行駛至六龜,荖濃溪河床上的砂石堆了3米高,怪手一台又一台努力地挖開砂石,「其實這一段在5月才挖過。」高雄縣水利管理科長韓榮華嘆氣著說。

image

清淤的兩難

韓榮華看著河床上滿滿土方,預估88風災為高屏流域帶來超過上億土方;楊秋興說,過去高屏溪流域盜採砂石嚴重,讓高屏大橋30多根基樁全部裸露在外,禁不起大水沖刷,所以從86年至94年間,高屏溪流域的橋幾乎都以不疏浚的方式保護。

「但是太久沒疏浚,沙石又堆高到嚇人的程度。」楊秋興嘆氣說,94年的颱風為高雄帶來2000公釐雨量,當時他就擔心「不疏浚,河床墊高,大石或漂流木沖下來橫向拍打,就會斷橋。」

韓榮華指出,近年政府投入8年8百億治水,地方政府以部分經費處理易淹水地區的區域排水問題,確實有部分成效;但大雨、山崩、未疏浚帶來的橋垮路斷等問題,並非地方政府所能獨力解決。

河川疏浚牽涉許多面向,一得看主管單位是誰,其次則是要拿捏圖利和疏浚的界線。以高雄為例,完全沒有縣管河川,疏浚的職責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若河川局不動作,地方政府不能自己疏浚,他說:「就算七河局同意讓地方政府自己做,跨縣市河川又會牽涉地方行政權…總之非常複雜。」

8月30號晚上,高雄縣旗山國小中山堂裡擠滿了憤怒的旗山鎮民,因汛期未過、居民擔心再淹水,要求縣長楊秋興和水利署必須緊急疏濬;最後甚至包圍行政院駐點的八軍團,在僵持至半夜10點後,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才終於責成水利署加高堤防、進行緊急疏濬。楊秋興總算鬆了一口氣。

image

土保持不能忘

河中土石哪裡來?這次高雄山區,光小林村的崩塌量已超過自然發生量,環保團體認為,這與高雄縣府主張「觀光上山」脫不了關係。

根據台灣工研院人造衛星的遙測分析,高屏溪集水區在近10年來,包括設置社區開發、農地開墾、砂石場等人為利用,已造成高達4千6百多處、1千 4百公頃的土地被破壞。其中荖濃溪、旗山溪中上游及支流兩側更出現大型沖積扇,顯示上游崩塌地及開墾地造成的土石流失現象仍在持續。

去年颱風已讓高雄山區重創,但當時包括民間與高雄縣府都未警覺,寶來村長林勝雄甚至建議寶來溫泉區聯外道路應拓寬、儘速完成溫泉業者就地合法;陳姓溫泉業者則希望荖濃溪沿岸闢建自行車道。

如今,六龜遊客中心的建設全被衝到河床裡消失不見、茂管處也只剩斷垣殘壁,柏油路被翻起如巨震過後;高雄縣水利處副處長蔡長展指著被河水沖彎約呈15度的水泥弧面,半自嘲地說:「這種彎度連怪手也做不到,但水就是辦到了!」

土木技師公會常務理事吳朝景感嘆:「假使山區沒有開發,發生災害的機率是1,山頭鏟平災害就是未開發的10倍,道路拓寬則是1百倍。」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說,溫泉區就地合法就是超限利用,「超越它本來環境資源特性給人類、給所有生命的限制。」

image

疏浚非萬能

楊秋興嘆氣說,發展觀光區爭取了民意,卻引發大自然反撲,始料未及。「土地需要復育。」楊秋興表示將全面檢討觀光政策,希望加強清淤政策。

他認為過去高屏溪因盜採造成安全問題,但不疏浚絕對有問題。砂石貴、台灣砂石需求量又高,高屏溪堆了許多土方,應充分利用。「疏河床幾乎不用錢又有錢可賺,比堤防工程還好!」

「要讓公務人員敢做事!」疏浚易和圖利牽扯,以三河局為例,第1到第3任相關人員都吃官司;「水利人員不敢做,就是災民損失。」楊秋興覺得,怕圖利他人而不疏浚是因小失大,主張中央應和地方配合、縮短行政流程。但疏浚真能解決問題?

「每條河川都有天然崩塌量,河砂的累積會經由水流帶動至海洋,成為海岸的一部分,是天然填補機制。」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對於河中土石,有著不同看法。

洪輝祥指出,居民的安危,已有堤防保全;河堤以外,本來就是行水區。河中淤積的土石如同天然消波塊,「除非下一次的洪峰力道夠大,否則土石不會滾動。」洪輝祥並不反對疏浚,「但高屏溪一年約有3千萬立方的自然崩塌量,疏濬應建立在能證實山區崩塌量究竟多少才進行。」

他擔憂,若未顧及天然平衡,疏浚只是加速危害發生。「河床一旦下降,一來是容易造成海水入侵(淡水下降1米、海水將入侵41米),二來就是加速向源侵蝕!」向源侵蝕就是讓上游河道和坡地更陡、更易在下次大水來時崩塌。

「全世界只有海與河有權利用砂!」洪輝祥認為,河砂目前叫價一立方米700元,在未建立平衡機制下,地方政府主張挖砂,很難避免圖利嫌疑;「更何況高屏溪流域最大問題,是人佔去河流的路!」

洪輝祥所言,如同部落耆老說的:「河水想念它的家,60年才來看它一次。」河水的想念,一路從高雄氾濫至屏東,林邊與佳冬就這樣成了水上澤國。

image

(圖 / 大頭鬼提供)

血本無歸

88風災後近一個月,屏東林邊、佳冬一帶依舊慘不忍睹。這裡原是龍膽石斑養殖王國,而今卻是淤泥地獄。走進佳冬村,養殖業家家戶戶都在搶收,男人們在池裡搶撈倖存的石斑、女人紀錄磅秤數字,每個人都搖頭嘆氣:「損失難以計算!」

養殖戶沈太太指著養殖池說:「我們放苗幾萬尾,現在連百尾都不到!」沈姓一家人從事養殖近40年,靠著9分地養活一家大小。沈太太說,養石斑魚不計工錢就得先投資7、8百萬,以前每年產值有1千5百萬,漁民都會再投入成本,加上生活所需,賺的和花掉的,其實只是打平。

「以前這裡沒淹過,誰知道今年會破堤!」洪太太指著池子說,水的顏色原本不是濁黃的,「現在裡面全是泥!」泥沙堆多高?約莫1米,魚撈完後還得清淤,洪太太喪氣地說:「但我爸殘障,剩我跟我媽兩個人,該怎麼清?」一場破堤而來的大水,讓業者血本無歸。一位業者受不了打擊,投池自殺。

林邊、佳冬一帶早期因政府鼓勵養殖,居民填海圍地,築起了廣垠的養殖區。養殖的水源幾乎全數仰賴地下水,只要走進村庄尾,家家戶戶抽水用的電表密密麻麻站一排,管線亂無章法隨置在外。

超抽地下水,讓林邊、佳冬遇雨則淹,易發生海水倒灌,為此,政府替居民築起了海堤、河堤、加設抽水設備,解決可能危害。居民遭遇淹水淹出心得,家戶都改建加高,二樓變一樓,看似與水共存相安。但災害不是不來,只是醞釀。

image

溪水之怒

「溪水從不以一種速度前進,她有時和緩安靜,有時激動殘酷。溪流的速度並不取決於情緒,而是由上游供水、溪床、溪岸和一切溪裡的事物共同決定。」作家吳明益在《家離水邊那麼近》寫下的句子,囊括了林邊溪釀禍的原因。

林邊溪是屏東縣境內大河,長42公里、流域面積336.30平方公里,在林邊鄉和佳冬鄉交界流入台灣海峽。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說,林邊全鄉遭受水患,地層下陷只是加重災害的原因,始作俑者,是人類佔河為王。

養殖居民洪太太描述,破堤當天只聽見轟隆隆,水從後方灌來,「我簡直要暈倒,真正是阿娘喂,河竟變成海浪!」洪太太一家也靠養石斑維生,她和先生年紀都大了、也生病,但孫子年紀小,只好撐著。當天洪太太正在清理漁塭,政府不派國軍幫忙,她們只得自力救濟;洪太太描述自己跌進泥底又哭著站起來,「要不是老了不知道轉行做什麼,誰要繼續養魚?」

image

沙包和泥沙、漂流木在破堤處堆出一座小山,居民希望河堤修復、避免淹水;但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透露,林邊溪堤防防洪頻率是百年一遇,這次水患是50年一遇,河堤設計沒有問題。

洪輝祥指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而蓋起河堤已經侵犯河流、人類還佔用河中高灘地1/3,「河流的憤怒只是必然。」這次林邊溪堤防破了4個大口,都是因河水碰到高灘地不得已反彈,找到堤防脆弱處撞擊而成。

鄉愿,德之賊也

「政府真的很可惡!河岸一直挖給標商用,夭壽!害死這些災民!」洪太太噙著淚控訴「挖河岸」,指的就是高灘地利用。洪輝祥分析,第一個破堤口是林邊溪大轉彎處,從這裡到出海口已經很近,河道理應寬闊,「但高灘地不僅被香蕉等植物佔用,甚至連養鴨的都有!」

依水利法規定,河川高灘地耕作作物不得高於50公分,但林邊、高屏溪一帶,河床中滿是違法作物。屏科大水資源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丁澈士說,香蕉、棗子、蓮霧及芒果果樹佔用情形讓人訝異,「但往往因農民反彈而難以取締。」洪輝祥感嘆,「沒事時居民眼不見為淨、官員圖選票就放水,災害來了能怪誰?」

image

近年高屏溪流域是治水重點,但成立「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卻只管污染防治。丁澈士指出,治水預算投入未達成效,一是用錯地方,二是地方與中央事權混亂。

高雄縣水利處水利管理科長韓榮華說,管理委員會無實權,人力由各地方調度而來,只能做為討論平台。當時成立,水資源分配是重點,因水資源牽涉產業調整與利用,但迄今組織再造沒有進度,高屏溪流域問題停滯不前。

丁澈士主張的「還地於河」與產業轉型,就是因此而成效不彰。以產業轉型為例,去年屏東地層下陷雖只有1公分,但未來若繼續抽,還會更慘。問及養殖業每天抽多少水?卻一問三不知,顯然超抽不受管制。

其實,養龍膽石斑獲利的是少數,丁澈士曾建議政府輔導業者養鱷魚等不需抽地下水的產業,但沒有下文。農委會在災後繼續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在101年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104年「產值倍增」。洪輝祥說,除非政府完全輔導業者為海水養殖,不然無法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image

還地於河

改善屏東水患,除取締違法,還需還地於河。丁澈士近年研究屏東平原,發現屏東平原有粗礫地表,可迅速將地面水補注轉換儲蓄於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庫),因而提出「大潮洲人工湖」概念,欲在林邊溪上游開挖300公頃人工湖,設置滯洪池,可望讓洪水儲存起來做為地下水補注之用,減緩地下水超抽問題。

洪輝祥認同人工湖的概念,但認為規模太小、且需另外施作工程,「不如直接還地於河。」洪輝祥分析,大潮州人工湖須挖地10至20米深,約1公頃空間可供水補注;若以10米計算,只能吸收1千萬噸的水,「以這次風災帶來的雨量來看,恐怕沒有多大作用。」

「還地於河,就是把河原本走的路還給河流。」88風災為林邊鄉帶來的災害幾乎空前。24小時內帶來1億噸的水,加上離出海口只有20公里的距離,「這麼大的水量,沒有任何設施承受得起。」

但林邊溪和其支流力力溪匯流後,左右擺盪可掃出10公里洪氾區,剛好就在上游台糖約12公里寬的土地範圍內;洪輝祥說,這個範圍和潮州人工湖的範圍一致,既然台糖願意釋地,若能完全讓出做為洪氾平原,再好不過。

「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溪水裡正在發生的細節。縱然我們集合了水利工程專家,也無法絕對準確預知溪流得下一步將往哪裡去。」─吳明益

洪輝祥強調,綜觀全台溪流,唯有林邊溪具有「還地於河」條件:台糖不種甘蔗後配合造林,土地未能吸收的水,還有森林幫忙,「比一切人工設施都好!」氣候變遷、洪水時代來臨,家離水邊那麼近,與河爭地不再明智。88水患顯然人禍多於天災,要讓河流不再失控,恐怕得先從人的治理開始。

(本文為記者進行之莫拉克災後系列報導。閱讀更多深入文章,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閱讀。

屏東,要「污泥噩夢」還是要「石斑養殖王國」?

未來,不論國土計畫法、災後重建條例,政府都必須針對西南沿海的未來發展有所說明。究竟要不要繼續養殖?如果要,那國土以及民眾安危的代價是什麼?如何因應?另一方面,如果不要養殖,又該如何輔導養殖業的生計?

本文為資深記者朱淑娟獨立進行之「莫拉克災後重建」系列之三:屏東, 要「汙泥噩夢」、 還是要「石斑養殖王國」?

更多莫拉克災害重建文章,以及環境深入報導,請閱讀「環境報導」部落格。

980903-cimg7231-360.jpg
莫拉克颱風造成屏東縣林邊、佳冬淹水嚴重,汙泥滿城,至今尚未回復。朱淑娟/攝影

今天(8月31日),開學了,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因淹水導致汙泥、積水還沒清完,莫拉克災後20多天,民眾還無法恢復正常生活,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也深陷汙淖持續下滑中。

災後,正當各界直指超抽地下水養殖,是導致林邊、佳冬淹水的主因,要求政府基於國土規畫、災難調適角度,重新檢討林邊、佳冬等西南沿海是否要繼續養殖。

然而,1200億元的災後重建條例上周才剛過關,如何重建都還沒個譜,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昨(30)日到林邊等地訪查養殖漁業,隨後漁業署即發出新聞稿(請見附錄),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且表示不但要在101年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到104年還要達到「產值倍增」,讓台灣持續擁有「石斑養殖王國」的「美譽」。

請問政府是這樣「重建」的嗎?林邊、佳冬民眾究竟要什麼樣的未來?「石斑養殖王國」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產值倍增」又會許這個地區民眾什麼樣的未來?是不是繼續地層下陷、把門前再墊高、然後,祈求下一次颱風不要來…

西南沿海要什麼樣的未來,請政府說清楚

屏東西南沿海從東港到林邊、佳冬、枋寮,近三十年大規模養殖,超抽地下水,尤其抽取受壓含水層,導致地層下陷非常嚴重,最嚴重已下陷高達3.2公尺。這個區域已公告為「地層下陷地下水超抽管制區」。

林邊大橋兩邊地區已低於海平面,又位於林邊溪下游出海口,洪水一來無法外排,幾乎是逢水必淹。莫拉克颱風的大雨固然讓林邊、佳冬淹水比往年嚴重,惡水固然可怕,不當的養殖行為、行政的怠惰,卻無疑是災難的幫凶。

災後重建條例通過後,附帶決議要求內政部應於一個月內提出國土計畫法送立法院審議,明(1)日將舉行第一次公聽會。

未來,不論國土計畫法、災後重建條例,政府都必須針對西南沿海的未來發展有所說明。究竟要不要繼續養殖?如果要,那國土以及民眾安危的代價是什麼?如何因應?另一方面,如果不要養殖,又該如何輔導養殖業的生計?方案是什麼?

再問一次,政府要給屏東西南沿海什麼樣的未來?不容政客便宜行事,一邊大談國土規劃,一邊又做出反國土規劃的事。

附錄:漁業署新聞稿8.30──

養殖漁業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大幅提高,漁民復養信心大增

農委會表示,本次莫拉克風災重創臺灣養殖漁業,為協助養殖漁民取得資金,儘速恢復生產,該會陳主任委員今(30)日於屏東縣沿海石斑主要養殖地區,宣布提高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其中石斑魚類之貸款由原來每公頃100萬元,提高為500萬元,龍膽石斑更大幅提高至800萬元,顯現農委會重建石斑產業之決心,本項宣布也重振養殖漁民之信心。

農委會說,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為國內海水魚之養殖重鎮,更為國內石斑之主要生產地,97年養殖面積達766公頃,產量逾11,000公噸,產值超過新臺幣32億元,本次莫拉克颱風對於全數地區造成百年罕見之災害,損失極為慘重,如無法快速協助漁民復養,臺灣不但將喪失石斑養殖之世界牛耳地位,更將使本地區沿海漁村經濟一蹶不振,因此本會陳主委極為關心本地區之重建工作,已多次前來勘察災情,並與漁民交換意見,瞭解漁民之需求。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石斑魚養殖屬資本密集之產業,每公頃生產所需成本估計超過400萬元,資金能否順利取得,成為產業能否重建之關鍵因素。

在充分瞭解漁民須復養資金需求下,農委會今天宣布對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額度大幅提高,「龍膽石班」由每公頃100萬元提高為800萬元;「鰻魚及石斑」由每公頃100萬元提高為500萬元;「海水鯛類及觀賞魚」由每公頃4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其他養殖魚介類」由每公頃40萬元提高為200萬元;「養殖貝類」由每公頃20萬元提高為30萬元,

前開貸款期限最長為7年,該會為減緩受災漁民資金壓力,同時將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利率由年息1.25%調降為1%,本金可寬緩2年,利息可寬緩1年。

農委會最後表示,石斑魚為該會「精緻農業發展方案」之重點養殖魚種,因此該會為積極協助石斑養殖產業重建,除提高低利貸款額度,協助漁民取得復養資金外,該會亦將協助漁民進行養殖池之消毒,補助種苗之購買,並積極進行養殖區海水進、排水路之整建等相關重建措施,希望至101年能恢復石斑魚既有養殖規模,至 104年達到產值倍增之目標,讓臺灣持續擁有石斑養殖王國之美譽。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

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但另一方面,在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

編按:

公視13頻道《我們的島》長期關注生態與農業議題,7月13日即將播出【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節目,由資深記者朱淑娟採訪撰稿,以下刊出節目內容提要,瞭解更多中科議題,請閱讀「環境報導─我還會留在地球」部落格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

首播:2009-07-13(一) 22:00
重播:2009-07-18(六) 11:00
採訪/撰稿 朱淑娟  攝影/剪輯 陳慶鍾

緣起

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

但另一方面,在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國科會負債高達千億的情況下,政府決定再度舉債興建中科四期,引爆國家資源不當投入、陷國家經濟於更大風險的疑慮。

特別是世界農糧組織才剛宣布全球飢餓人口將破10億人,中科四期徵收大面積農地、排擠農業用水、引發國家糧食安全、國土利用合理性批評。國家資源應如何分配才能保障台灣人民的未來,政府有必要給全民一個交代。

98710-cimg6764-360.jpg
后里農民全程監督環評審查,右起,月眉村長張欽桐、厚里村長陳慶龍、后里鄉農業與環保協會廖明田

內文

中科從91年起,陸續開發台中、虎尾、后里等三期園區,中科主張前三期園區土地核配率已達八成,用地已不夠,另規劃在彰化縣二林鎮開發中科四期園區,總面積635公頃,主要提供給友達一家公司興建面板廠。

工業與農業搶水

中區水資源已嚴重缺乏,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再度引爆搶水爭議。

中科四期用水規劃,短期用水(98~100年),每日0.48萬噸,預計從自水來系統供應。中期用水(101~104年),每日7.13萬噸,由自來水系統、集集攔河堰北岸既有水源供給。長期供水(105年以後)每日16萬噸,由自來水系統及大度攔河堰聯合供水。

中科指出,關於短、中期用水已取得自來水公司、彰化農田水利會同意。依「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內容,彰化農田水利會承諾以「持續穩定」提供園區用水。而且即使在枯水期、非灌溉期間也會「確保調度水量的穩定供給」。環評審查時有委員質疑這份合約「割地賠款」,非常不合理。

糧食自給率只有3 成的台灣,種稻總面積50萬公頃,卻有近半、22萬公頃休耕中 (一、二期作合計)。農地休耕只是因應世貿組織、調節產銷的權宜之計,並非廢地。當糧食自給不足,還有復耕的機會。一旦農地變工地,未來完全沒有緩衝的餘裕。政府在支持工業同時,是否想到糧食安全要付出多少代價。

工業與農業搶地

工業用地為了爭取完整區塊,農地勢必被犧牲。以中科三期七星農場基地為例,總計111公頃全數是台糖農地;中科四期面積635公頃,8 成台糖農地,其他2成也是農地、甚至有1成4是私有地。

台灣許多農田已休耕,政府又不斷為了工業開發釋出農地,有些甚至還是生產力高的優良農地。不顧農民意願強制收購農地也有違公平正義。

工業用地往往涉及徵收私有地,政府以「公益需要」之名,未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的協議價購程序辦理。徵收價格往往過低,農民被迫賣地、且失去農保資格,導致農民的恐慌。台灣已是民主國家,但為了追求效率,輕易動用土地徵收權,未來勢必引發更大的民怨。

高科技廢水、空汙人人怕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未來光是揮發性有機物每年排放1000多公噸,對臭氧日益嚴重的中部地區而言,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空汙管制策略,未來空氣品質的變化、民眾的健康風險難以預料。

另外,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每天排放近10萬噸廢水,原本中科打算將廢水排入舊濁水溪流域、三和制水閘下游河段。福興鄉漁民抗爭後,中科提出改排濁水溪的新方案,從二林園區往南拉17公里專管,將廢水排放到自強大橋下游,下游高灘地有農作,出水口兩側有養殖魚塭,對雲林縣影響相當大。

中科一再表示,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適合養殖漁業。然而所謂低於管制標準,並不表示對養殖業、灌溉用水或民眾健康沒有影響。究竟有多少影響、又如何因應,政府有必要充分評估健康風險後,做出對人民最有利的決定。

中科四期的廢水不論排到彰化縣或雲林縣都不受歡迎,因為重點不在廢水排放到那裏,而是廢水根本無法讓人放心。未來中科必須誠實提出解決方案,否則即使強行過關,開發的正當性永遠都會受到質疑。

科學園區是迷思、還是未來

自民國69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台灣科學園區發展已經過30年,如今還是台灣賴以提升經濟的產業。但是,往年的高成長如今已不復見,國際間一有風吹草動,台灣科技業感受的衝擊也愈強烈,去年即負成長5%。

每當政府提案興建科學園區,理由不外促進經濟、增加就業,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又往往設在經濟相對弱勢的區域,當地民眾對科學園區的期盼可想而知。

然而國科會統計,科學園區就業人口達20萬人,其中95%擁有高中以上學歷。中科表示,二林園區可帶進3萬個就業機會,但多數漁民只有國中學歷,他們是否真能進入科學園區就業也很令人懷疑。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徐世榮表示,科學園區是否真能為國家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大家好像都已陷入到一個迷思,好像科學園區都是好的。他認為,所謂的利益,絕對不能只從經濟面向來考量。

徐世榮指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政府已經推很久了,但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並未真正落實。「你說農業不永續嗎?」他認為農業是非常永續的,可以世世代代養活很多人口,當然政府也應重視工業發展,但不能像現在這樣,動不動用經濟產值把農業侵奪,完全以為工業發展是最好的。

「我們台灣未來生存的命脈,在於我們人民對土地的認同跟愛護,這才是最關鍵的。」

側記

金融海嘯算是對過去全球經融體制的一次總體檢,許多曾經撐起經濟半壁江山的產業如今面臨重大挑戰。光電、半導體這些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未來是否能重新再起,已引發巨大疑慮,許多國家為了避險,已積極尋找綠能產業。

如今政府依然把重振經濟的期待放在光電、半導體業,投入巨大資源,已對其他新興產業產生排擠作用。隱藏不見的,還牽扯工業與農業搶水、農業面積減少衝擊糧食安全、工業汙染的世代正義等爭議。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