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呼叫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函式的方式不正確。Text Domain 為 twentysixteen 的語言套件載入過早觸發,這通常是由於外掛或佈景主題某些程式碼中的指示器過早執行所造成,而語言套件應該在 init 動作之後才載入。 請參閱〈WordPress 的偵錯功能〉以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 (這項訊息新增於 6.7.0 版) in /home/204091.cloudwaysapps.com/trdgcdbcqr/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高雄縣政府 – 小地方新聞網

卡在縣府的那瑪夏避難屋

最近開始漂一些雨了,我們很擔心,現在都三月了,六月雨季就要來了。政府的錢都投入到大愛屋,好像我們這些回原鄉的就不是人,只會跟我們說雨季要來很危險,但避難屋卻還沒有下落。

以下兩篇稿件,分別為南沙魯(民族)村與瑪雅(民權)村避難屋發展的最新動態,南沙魯的部分,是由趙文彬牧師口述,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區煦俐採訪整理,瑪雅村的部分,則由「88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幹部」林聖傑(韃虎)口述,輔大生命力新聞網記者許珈菁記錄整理(那瑪夏避難屋先前發展,請點選這裡閱讀)

一、南沙魯的避難屋進行情形

最近開始漂一些雨了,我們很擔心,現在都三月了,六月雨季就要來了。政府的錢都投入到大愛屋,好像我們這些回原鄉的就不是人,只會跟我們說雨季要來很危險,但避難屋卻還沒有下落。

民族平台面積有20幾公頃,但是有5、6公頃被評定是安全的,但其中只有七分地是部落集資購買的,其他的沒有要動用,這已經過戶到我們名下了,避難屋就希望蓋在這裡。我們只要政府的公文讓我們蓋,不要政府花一毛錢。既然他們不蓋,我們就決定自己來蓋,就像我們在山上蓋房子一樣。

初步估計一戶要80萬到90萬元的經費。我們把計畫書給長老教會看,總會願意提撥3百萬到4百萬元,當作基礎建設的費用。我們也向嘉義中會提出計畫,而世界展望會也同意提供20萬到40萬的材料費。

我們透過管道放出了想要自己蓋避難屋的風聲出去,9號時,縣長楊秋興馬上再一次請世界展望會去報告避難屋的計畫,縣長說同意,其實他從一開始就說可以,但避難屋必須是公家的,土地必須徵收,由世界展望會蓋好後,再由我們裡來認養。這有違我們的原則,所以問題還是回到原點。

世界展望會規劃的屋型是一戶一層樓,大約30坪,裡面有衛浴、客房和客廳,符合我們的需求。但政府規劃的避難屋屋型只有廚房跟儲藏室,整棟屋子根本是空的,屋子在兩到三年內必須拆掉。但警訊來時,我們不可能只在避難屋待一、兩天,原鄉的房屋可能有損毀必須裝修,至少會住到一個星期,甚至一到兩個月。政府規劃的屋型根本不適合,一點隱私都沒有。

如果要住避難屋,還必須放棄原鄉的居住地。這根本是變相要趕我們走,希望我們全部都遷村離開,希望我們去住永久屋,用各種方法讓我們放棄原有的居住地。

如果真的等不到政府的公文核准,我們蓋起的避難屋就將成為違章建築,等到汛期來臨,如果政府真的覺得,合乎政府的命令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那要拆就拆吧,但山上大部分的房子都沒有建照,不知道政府究竟要拆到多少?

二、瑪雅(民權村)避難屋進行情形

目前避難屋的興建進度,碰到兩個困難點,包括向縣政府申請的建築執照尚未通過,以及展望會經費短缺的這個問題。

縣政府的建築執照遲遲未發放

「我們還在申請建築執照,縣政府態度還是希望我們搬下去嘛。」韃虎說,縣政府的立場是不希望他們在山上建避難屋,希望大家都能下山去住大愛的永久屋,因此建築執照一直遲遲未通過發放,使得避難屋的興建進度陷入膠著。

展望會經費短缺

另一個困難點則是經費短缺的問題,韃虎說,可能因為展望會募得的善款較少,因此經費不足,「現在我們自救會想請世界展望會跟紅十字會兩個單位協助,共同協助分擔經費,希望請紅十字會分擔公共建設和基礎建設的經費,然後舊民權平台興建避難屋的部分則由展望會來蓋,看看能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

展望會希望重建委員會自己制定審查的標準,制定申請避難屋相關的條件和申請辦法,「地主這邊的溝通應該都沒有問題,重建委員會也已經審查通過一批要申請避難屋的地主。」目前在申請手續上或是跟地主溝通的部分都持續進行中。

勤和村民回鄉路,向前跨了一步

勤和村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積爭取原鄉的中繼屋興建地點,暫住2-3年,觀察並且追蹤山林變動情形。日前營建署針對居民尋覓地做了評估,皆為安全,世展會也已準備興建中繼安置場所,對想回鄉的勤和村民來說,是一大進展。

前言:

勤和村民全體約92戶,他們反對劃定特定區域,積爭取原鄉的中繼屋興建地點,就近暫住2-3年,觀察並且追蹤山林變動情形。日前營建署針對勤和村民尋覓的兩塊遷居用地做了現場評估,皆為安全,世界展望會也已協調建築團隊勘查,準備興建中繼安置場所,對想回鄉的勤和村民來說,是一大進展(勘地的詳細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本文為記者採訪日前勤和村民Tama Haisul的報導,在已經找到安全中繼安置地後,再回顧當時政府當時積極推動下山的政策導向,以及居民忐忑心情,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曾言:「對原住民來說,風災從來就不是危機,政府才是!」,實為居民真實心聲。

PC086368
圖中男性為Tama Haisul(攝影/柳琬玲)。

Tama Haisul,勤和村民,民國41年生。因為家裡的保留地不多,年輕時在新竹客運當司機,退休後舉家遷回故鄉。

他出生在高雄縣桃源鄉桃源村。記得小時候,當時在荖濃溪更上游一點的勤和部落,其實不是在現在被專家宣稱為不安全的位置,原本是座落在現在桃源國中上方的勤和平台上(勤和平台即是現在居民希望興建中繼安置屋的場所)。

後來因為南橫開路,政府也政策引導,讓大家遷村到現在的位置,「比較接近公路」。遷村之後,勤和平台仍繼續引水開墾,成為部落居民種植經濟作物之用的保留地。

對於小林村的災難,Haisul直覺地認為是越域引水工程惹的禍。「因為你在山裡面開了一條這麼大的洞,卡車都走得進去,所以水一沖,整個山頭就掉下來了」。由於越域引水工程的入山口就在勤和部落旁邊,這3-4年來水保局施工打隧道的過程中,每日夜的爆炸聲與隨之而來的山搖地動,成為勤和部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這一次莫拉克風災,引發上游堰塞湖潰堤、造成勤和部落嚴重淹水與周邊道路衝斷成為孤島,更造成小林村滅村慘禍,越域引水工程難辭其咎。

對於政府要大家去住杉林月眉的永久屋,Haisul覺得不能接受。「我家裡的房子是70-80坪,我需要地方放農具、貨車、作物;結果你拿一兼兩層樓總坪數34坪的房子給我,平均一層樓才17坪,我跟我的孩子們要怎麼住?未來孩子娶妻生子後又怎麼辦?」

對於政府要取得永久屋資格的人簽切結書,必須放棄對於山上房屋的使用權,Haisul更覺得不可思議。「政府如果真的要幫忙,不應該用換的」他說。「你可以蓋個小一點的房子在旁邊,如果颱風來的時候,不安全,我們就住進去避難。但是你不可以叫我用我的房子換,我的房子即使不安全,也是我的家,我自己會使用、修理」。對於勤和村地水患、土石流問題,Haisul還是希望政府應該設法修整、補強。

很有趣的現象是,雖然在主要安置那瑪夏民權村、民生村民的仁美營區,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曾試圖召開返鄉說明會勸說村民返鄉,但是在安置勤和村的陸官營區,社會處的說法卻是口徑一致地告訴勤和村民,山上不安全,要他們或者住營區或者租屋住外面,不要回去。

現在接受安置、住在陸官營區的Haisul與部分勤和村民,最近都向政府表達希望爭取中繼安置在寶來樂樂段的心聲。寶來樂樂段位於寶來橋往山上方向左側的上坡地段,屬鄉公所之公有地,目前有一個龍山農場,是外地人來承租作為梅子家工廠之用。

之所以想要爭取樂樂段作中繼安置,Haisul表示:「希望有2-3年的時間觀察山的變動,再來判斷勤和部落的安全性決定何時回去。因為擔心未來只要颱風一來,勤和平台也一樣會成為孤島,如果在寶來樂樂段安置,對外交通比較方便」。

目前隨著道路開通到桃源、以及部份八八臨工方案啟動,加之桃源國小返鄉復校因素,越來越多勤和村民陸續返回勤和部落去引水、整理田園。現在讓村民繼續留在營區的因素,最主要是因為許多人正在作大樹鄉的八八臨工、或者是在外地找到工作、或者是孩子就讀桃源國中尚未返鄉復校者。雖然有部分的村民想回去勤和平台,部份村民想要爭取在樂樂段中繼安置,但他們共同的根,都在山上。

後記:

本文採訪時期,縣府仍希望勤和村民下山,對於山上土地均已不安全為由,希望居民入住月眉大愛屋。至本文刊出時,山上土地不論是勤和平台或樂樂段,皆已證實為安全,縣府也已放行,除樂樂段因有私人土地需在做協調外,勤和平台已在世展會協助下展開中繼屋興建準備。

DSCN9990
勤和村民想念的山景(攝影/柳琬玲)。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災後百日‧原民怒吼─高雄縣百日跨夜靜坐,燭光祈福

98/11/15凌晨時值災後一百天,原住民將在高雄縣鳳凌廣場跨夜靜坐燭光祈福晚會,為逝去的親友祈福,也為活著的朋友爭取人道的權益。親愛的朋友,請您於災後第一百天站出來,參與守護八八跨夜靜坐活動,守護原住民的未來。

98/11/15凌晨時值災後一百天,原住民將在高雄縣鳳凌廣場跨夜靜坐燭光祈福晚會,為逝去的親友祈福,也為活著的朋友爭取人道的權益。災後一百天,災民還是安置在營區中,過著沒有基本人權的生活;確定遷村的部落,則完全沒有選擇權,地點與房屋的建置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們的父母官卻只對選舉當仁不讓、對美國牛肉嘖嘖稱道,任憑災民自力救濟。

親愛的朋友,關心災後重建的朋友,請您於災後第一百天站出來,以行動支持原住民,參與守護八八跨夜靜坐活動,守護台灣原住民的未來,讓人民團結的力量撼動野蠻的政策。

一、靜坐行前記者會

「災後百日‧原民怒吼」記者會

時間:11/14(六) 下午1:00~1:30

地點:高雄縣政府廣場

二、「百日跨夜靜坐燭光祈福晚會」靜坐活動

時間:2009.11.14(六)19:00 ~ 2009.11.15(日)6:00

地點:高雄縣鳳凌廣場

活動聯絡:陳子儀 0915-962-961 艾達兒 0922-228-402

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19:00 集合
19:30~20:00 祈福儀式、慰悼亡靈
20:00~20:10 馬耀.比吼災後短片【Kulumah想回家】【Pepe年糕】【留在山上】【路通】
20:10~20:30 kanakanavu古調、布農八部合音
20:30~21:30 災後100天生活回顧:營區廚房五四三、災民風走秀……
21:30~22:00 團體分享災後100天的工作邀請團體:自救會、小林重建會、88聯盟、霧台聯盟、聲援團體……
22:00~24:00 「你怎麼說、我怎麼問」時間國土計畫?我的祖先怎麼遷?我想要的家?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24:00~ AM 到天亮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的災民老師、所有會彈吉他的人

三、災後百日報告,敬請協助連署

回想八月中旬的災難,災區原住民仍歷歷在目、心有餘悸。感謝社會大眾適時伸出援手、捐助資源,讓家破人亡的族人感受到社會溫暖。

2009/11/15星期天,是莫拉克颱風災後第100天,我們必須向社會大眾說明高雄縣原住民族的處境,以及政府如何對待台灣最早的原居住者。

高雄縣災區原住民困境如下:

一、 災後族人甫受創傷,面對山河破碎之際,便被政府逼迫做出永久性「離村且離鄉」的遷村決定

試問搬一個家需要多久時間思考?又試問遷一個村需多大勇氣決定?政府卻好像在搬一堆沒有生命的東西,要驚魂未定的族人還在營區安置(災後第二週起)的階段,就進行艱難的遷村表決,並且要求簽下永久屋(遷居)切結書,永久放棄山上的土地權利,搬到陌生的平地鄉鎮求生存。

我們多次反應這樣的做法不人道,且傷害原住民的存亡,但是行政院長吳敦義仍然表示:全災區22個不安全的部落,在明年汛期前(明年三四月)完成遷村作業。

二、 行政部門未依「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第20條第2項」執行遷村程序:「中央政府、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得就災區安全堪虞或違法濫建之土地,經與原住居者諮商取得共識,得「劃定特定區域」,限制居住或限期強制遷居、遷村,且應予符合前項之適當安置。

依據內政部營建署擬定之家園重建流程:

1. 政府應先進行公有屋或組合屋配置(中期安置2個月至2年);

2. 依據【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不安全地區「經原居住者同意劃定特定區域」(指需原居住者透過民主的集體討論與決議後同意,才得劃定特定區域降限使用,如建地變非建地、農地變林地、原道路變產業道路)、「土地降限使用」之階段;

3. 最後才進行重建或遷居工作。

但是政府沒有依據【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規範之遷村作業,不進行中繼安置給災區居民組合屋(或中繼屋),也未提供充份資訊讓居民進行民主討論是否同意「劃定特定區域」,便辦理遷村意願調查,導致許多原住民在不了解自身權益,且身心俱疲的狀況下,倉促簽下永久屋切結書,而將永遠離開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土地。

三、 高雄縣原住民至今仍無法入住組合屋(中繼屋),僅能在外租屋或住軍營。

縣營區陸續傳出家暴、性侵、自殺未遂等案件,婦女孩童的人身安全問題需受重視,且一個正常的家,應有獨立的衛浴設備、烹飪設施、就寢空間、交誼空間,營區明顯無法滿足災區居民對「家」的基本需求。

災區部落團體多次向政府陳情反應,高雄縣政府卻仍然向災民表示:軍營就是中繼屋;行政院長吳敦義也表示:讓災民住進中繼屋,會導致他們三心二意,減緩災後重建的速度。中央與地方政府仍然只顧自己的災後重建進度,不願同理原住民的痛苦,開放中繼安置的政策選項。

我們對重建工作的三點訴求

一、 循序漸進:

先進行1-3年完整的中繼部落安置計畫,讓災區原住民有休生養息 的時間、空間,思考應該返鄉重建,或易地重建。

二、 依法行政:

未經部落共識的劃定特定區域與重建區位確定之前,停止遷居遷村作業。

三、 尊重原住民:

遷村地點必須優先考慮原住民族群文化存亡,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為最高指導原則。

發起團體:南方部落重建聯盟

連署團體:

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永續發展協會、高雄縣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促進會、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屏東縣平和社區發展協會、屏東縣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地球公民協會、台灣邊緣同志口述歷史南區原住民同志工作小組(陸續增加中)

連署請回傳:sourtherntribes@gmail.com

聯絡人:陳子儀 0915-962-961

981113-still400-162846a.jpg

願大家都能順利回家( 圖/ blog.lamfai.net/archive/2006_06_01_archive.html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