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耘農莊生活No7–進入秋天

開始想來劈柴煮飯,想在空地上做一個三角架、吊一個大鍋子,下方生火,親友圍坐烤火、吃飯、聊天,應該比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來得有趣多了。

 前言:每個月想寫電子報,總有更想去作的農事與義工的事,只好一拖再拖,又過了二個月,趁著鳳梨剛種完,快寫下這兩個月的想法!

image001

1. 楊桃園 (B 區 / C區)

八月擔心過早開花,事後證明是多心了,這些幼果在九月多順利長到約四、五公分大,滿樹的楊桃等著套袋,雇了幾個新移民朋友一起幫忙,雖然大家沒經驗卻也學的很快,加上夫妻兩人,花了約五天套完 13000個袋子。 240株楊桃樹,一棵樹平均掛了54個白袋子,滿園如白雪承載希望的足印。

過去四年的採收,從沒有過11月是主要採收季,不知味道如何,再長到10月底,楊桃一路長大,偷偷打開幾個袋子看,都長到過去正常之尺寸,偷吃幾個仍青綠的,口感仍舊正常,心裡的大石也放下了,就等11月下旬到12月的楊桃採收了。 原先擔心的秋颱也沒幾個,也沒登陸台東,一切平安。

只是每年都一樣會讓人有點心疼,因為套袋完後每幾天去巡園,總有被風吹落、乾枯、弱小、早被蟲叮的果實掉落,於是兩三週後又撿回2000多個袋子,這些數量 (近 1/6) 等於都作了白工。 這或許是秀明自然農法楊桃的命運吧!

在剛套完袋沒多久,楊桃樹上同時開出下一水的花苞,一週後又是滿滿的粉紅花苞,疊在白與綠的背景中,很令人期待2月會再有一波楊桃可採收。或許是產量終於向上爬升的契機。 然而,自然總有一點小磨難給我們,10月初經常下雨,下雨時蜜蜂就休息,等不到蜜蜂來授粉的小花,一天天等待,然而花總是會累,兩週多後就枯了、謝了,青春一去不回,於是11月了,只有不多的幼果長出,等待下一波的套袋 (2月採收) 也許這是讓我們終於可以在農曆過年好好休息吧!

自從搬家到農地,五點多天亮還沒吃早餐,我就像晨間運動般,揹起割草機除草,每天一、二小時,在九月、十月八點多仍感到熱的季節,這樣涼爽的晨間工作很舒服,於是農地上不再經常是過長的野草,園裡感覺通風許多。

10月經常下雨,趁著土壤濕潤,在楊桃園的空位種下12株大果桑葚樹苗、3株紅肉李樹苗,種下後覆蓋一圈厚厚的落葉與草,不再需要澆水,省下很多力氣,一個月了,樹苗都很正常。 種桑葚是因為小鳥在曾園裡播種了好幾棵野桑葚,長得很好,或許這裡很適合桑葚。李子樹是因為原有的四棵樹在沒有灌溉的環境下長得不錯,有一株已結果且好吃,我特別愛吃酸甜的李子,或許將來還可以釀點水果酒招待朋友。

種這幾株小樹苗時要先挖洞,意外地在挖出的土壤中,發現比前三年挖洞種甜橘時,蚯蚓數量增加不少,每一手握住的土塊捏碎後,總會有一兩隻蚯蚓,是好是壞? 我不知道,表示土壤機質提高了吧!

楊桃園裡空地間種的10多株甜橘,今年長出第一次果實,10月底起陸續採收,兒子直接切片煮開水加糖,就是很好喝的金佶茶,女兒就不太愛喝。 另外2年多前種下的10株柳丁樹,今年也第一次結果,雖然被摘去不少花朵以保持營養生長,但漏網之魚也留下20多棵柳丁長大,因為果實少,個頭都不小,令人期待12月的黃熟,奇特的是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被果實蠅叮掉。

2. 鳳梨園 (D區 / E區)

人生很奇妙,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轉機,E區的楊桃園在七月底採收完後,原本因地主想賣而想另租地重種鳳梨,就在新租地快要整地時,9月底有位朋友與E地地主談好,出資買下E地借我種,新租地因人手不足以照顧就緊急踩煞車停止了。 朋友買E地後,大方的讓我按自己意思種植,心中實在非常感謝其慷慨。與朋友談好起先不付租金但幫忙種四周的樹與綠籬,以後就正常付租金,使用者付費是我比較心安的作法。

這一片三分五千多株的金鑽鳳梨,七月底剛採收完果實的側芽(吸芽)當時植株還不大,或許是預知自己命運平安,到了10月初採側芽時已迅速長大。

既然E地可以長期種,這片鳳梨就自然繼續留,明年收成”老欉”鳳梨,每株鳳梨新長之側芽約2根,割下一根可以移植,留下一根讓它在原株上長大,總共在 5400株鳳梨中割下約2600根側芽,雖然不夠多卻也出乎意外了。

11月初終於等到不再下雨,E區有 5.9分地大,原先只種 3分地,扣除綠籬、車道、隔離帶,還有一片約 1.5分空地,就種一片新的金鑽鳳梨。 三區鳳梨輪流長、輪流收 (明年: D區第一次收、E下區第二次收、E上區成長中),這是種鳳梨原本的規劃—產量不多不少,人力也負擔得了。

11月初終於等到不再下雨,趕緊把E上區第二次整地,剛好有志工幫忙,就一鼓作氣把4800株金鑽鳳梨種下,從拉水線、搬側芽、排側芽、用鋤頭種下、收水線,花了約四天時間,雖然揮動鋤頭令人手臂酸、大腿酸,但看到整齊的鳳梨一字排開,很有成就感。

這次種鳳梨有一半是用自己的側芽,另2100根用的是慣行農法鳳梨裔芽,剛好可以作為比較生長狀況用,觀察是否秀明自然農法留的芽會有生長差異。

割完側芽的原先E下區鳳梨,少了一根分散營養,更像被人拉過一樣,突然在10月又長得更高大,相比於今年七月初採果時之植株大小,平均都大上 1.3倍,如果植株壯碩就能提高發芽率的話,那明年二月這E下區開花應該會很多,當然,也有人說植株壯代表葉片搶掉營養,可能影響開花。不管怎樣就等吧! 如果明年收成依然很多,就證明秀明自然農法鳳梨即

使多年種植,產量不會愈見低落。

E區也同樣趁著10月多雨,下雨天種下160株灌木綠籬(金露花)、14株樹苗 (台灣欒樹、光蠟樹、楓香、梅子),覆蓋落葉以免擔心澆水。

image001
9/18 請本地部落原住民幫忙E地/D地除草,我也要抽空做,這是E地

3. 新的水田

水田終於在10/30整理好了,一再下雨、或因怪手拋錨、拖了一個月才等到。 雇請老經驗的農夫幫忙當監工,與怪手司機溝通如何整出田埂、溝渠、菜園與水田之水平,一天下來,很順利地完成了。連耕耘機第一次粗耕耘,總共花了約 1萬元。以租10年之攤提、加上每年租金,這片地不在經濟收入規劃之內,只要能提供全家一年的稻米與平日之蔬菜,這些租金就值得了!

整地前丈量尺寸,才發現可耕面積不大,水稻約 1.7分地,菜園約150坪,數字不多,但整地後站在田中央想像未來的金黃稻浪,就感到滿滿的快樂! 太太尤其高興,又可以種菜了,早上走出門就可以採水果當早餐,未來又可以採菜來吃了!

不過快樂之餘還是要面對新的挑戰,我對水田是一竅不通,這些天拉水管引灌溉水入水田,需水量比我原先以為的還要多,接好的3吋水管洩水了一天,竟然淹不到 1/3面積,又要重拉更粗的5吋水管,未來淹完水後要作什麼也沒弄清楚? 只能邊走邊問。 種水稻是更精細的農業操作,比起水果有更多步驟與管理。 太太主動擔起照顧水田的工作,已在準備要到足夠的秀明自然農法穀種,也到處請教種稻技巧,我樂得輕鬆當個學習者,出力氣是我的主要工作,這樣我能專心看顧楊桃與鳳梨。

這片水田與東鄰的慣行農法水田相鄰,只有一個灌溉水溝寬,我們留了一個更寬的長溝,作為擴大緩衝帶用,也多了很少走到的田埂,女兒同學的媽媽種一大片野薑花,答應給我們不少分株苗,就可以種在這個田埂,將來會有一片高達胸口的野薑花可以作綠籬,每年4到10月,能在家裡插上一把清香的野薑花。

一月就要插秧了,農事的最後夢想很快就要實現。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怪手挖溝渠,作為左邊鄰田隔離帶、想貪心地種荷花、菱角與筊白筍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整地前的屋前水田地,只有 2分多

4. 農舍

搬到園裡的新家已經2個半月,八月的酷暑,家裡沒冷氣機,卻沒感到屋內熱到受不了,只要打開窗戶與電扇,就能感到舒適。進入秋天中期,早晚溫度較低,鐵皮的新屋開始被「冷」所考驗,每到晚上,北側窗戶就吹入涼風,睡覺時,窗戶只開一個書本寬的縫,電扇只開啟約2小時,這樣就夠涼快了。 這裡安靜,聽不見屋外的車聲、小狗不再因為路上的動靜而經常狂吠,全家一夜好眠。

五、六點起床,東邊的海岸山脈就被白雲遮住腰部,我們地勢雖不過160公尺高,但望過去都蘭山下的卑南溪谷,感覺就像一千多公尺高山看到的雲海,屋子東邊幾乎都是窗戶,隨處一見就是樹、草、山與雲,沒有任何人造物阻擋,太太總是說「我們家好像是民宿!好美啊!」

其實家裡一點也不像民宿,總是亂亂的! 書房與客餐廳的水泥地,自搬來後因為忙、因為懶,始終沒擦過,只是天天掃地就好。磁磚地板久不擦就很髒,水泥地不擦也沒關係!大家都多了時間作別的事。更絕的是女兒發現水泥地的妙處:即使不小心潑水也不用擦,因為一下就化開乾掉了。 也許大家都試看看這樣的地板,不要為了美觀與過度之清潔,而使用瓷磚、甚至是石材地板,浪費能源且採石礦對環境有許多破壞。

搬到新家對丈母娘很好,屋前門有一個夠寬的遮陽蓬,地面只是鋪上碎石,丈母娘不管晴天或大雨都可以坐在這裡,吹涼風、摘菜葉、削瓜果皮、做點雜務,小狗就蹲或躺在身邊,不用像以前只能在屋子裡。

現在開始有念頭想養雞了,已經構思好大概之方向。 也開始想劈柴來燒柴火煮飯,想在空地上做一個三角架、吊一個大鍋子,下方生柴火煮食物,親友一起圍坐烤火、吃飯、聊天,在暗暗的夜裡,應該比坐在餐桌前正襟危坐來得有趣多了。

屋子四周的幾棵樹,自四年前種下後逐漸長大,四月蓋新屋起的這半年春夏天,似乎感受到我的期待,突然長高,光蠟樹、青剛櫟、台灣欒樹、香楠、楓香都已是比碗口粗、比屋頂高。

終於,台灣欒樹第一次開出黃花、長出紅色翅果;香楠第一次長出紅嫩的新葉;青剛櫟第一次長出核斗。最令人驚訝是生長緩慢的烏心石,也緊追不捨,絲毫不示弱。於是趁著十月的雨,我又在屋四周空地種下9株桂花樹、3株烏心石、1株樟樹、2株光蠟樹、3株七里香、1株龍柏。 種樹看它長大的快樂,比起農作收成有過之而無不及;屋子被樹圍繞的舒適也令人留戀。

5. 農夫市集

明年的1/22 (週六),也是孩子的寒假、離過農曆除夕還有11天,雖不是最棒的日子,但已是幾個台東農友的最佳選擇,我們將要辦春天的「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大概還是在「誠品台東故事館」吧!七月的合作雙方都滿意,所以場地應該不會變。細節等有空想好並發出,想來玩的朋友請記得。

十月起的每個月第三個週六下午 15:00到20:00,台東的鐵花村慢市集出現我們的身影,未來每個月也是相同時間。 十月的活動,人潮沒有自己辦的市集多,但有不少機會,可以向沒接觸過秀明自然農法的新朋友介紹。自己不用佈置帳蓬與場地控制,可以專心和客人談。所有的農友都覺得很好,大家希望各自能多想一些古早或有趣的農作玩意或點心,不要讓現場只是聊天或賣農作物。

兒子在市集裡到處玩,傍晚終於回來顧攤位,芭樂早賣完,他竟然很主動拿起太太的手工皂,拿出去推銷。以為他開竅了,結果竟然拿手工皂,和其它農友換了農作物回來,還得意說被他賣掉了,真是人小鬼大。

6.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親子一團 (炫蜂團)

台東的荒野炫蜂東一團雖然人數只有24人,但卻是很特別的團體。

孩子分成四個小組,除了團長、副團長、家長的育成會會長、副會長外,還有八個帶活動與孩子的志工導引員。導引員工作很多,每次活動要關心孩子的情緒與反應,每個月要輪流策劃一整天的活動,這一天的活動要探勘,全體彩排、開會討論至少兩次、寫下詳細的教案、準備器材與教具。對於上班族白日工作之餘,算是很大的負擔。一般人下班就玩自己的興趣、休閒,很少人願意付出時間去作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孩子還常會吐槽說不好玩。 所以導引員需要熱情與投入。

在新竹時,印象中女兒當時參加的炫蜂竹二團,第一年,大部份的導引員都不具父母身份,且年紀都是30歲以下者;然而台東八個導引員有四個家長,沒受過任何訓練就開始付出,另外四個,一位是台東大學學生,其餘都是三、四十歲上班人士,這大概是台東人口少、青年少的特殊狀況。父母沒經驗卻站出來為孩子作事,令人感受到父母的愛;不為自己孩子的志工更是令人敬佩,尤其上了四十歲後,還要陪著活力充沛的孩子玩,真是為難了。

前幾次活動,我只是家長兼偶而幫忙的觀察員,因為一個導引員全家退出,我怕大家累垮就志願進來幫忙。進來參與規劃,才知道這些導引員真的很用心也付出許多,自己農事之餘雖然更忙了,但也因如此,有機會學到帶孩子的經驗與學到他人的優點。

兒子看在眼裡,會不會學到志工的快樂這件事?我不知道,至少他看到父親為了他,願意花時間,這樣就夠了!幾個月的團體活動,也讓他交了很多孩子朋友、學到團體的適應與相處能力。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炫蜂團10月的會外會-成功鎮麻佬漏步道登山, 要涉水、拉繩, 很有挑戰

參考台東炫蜂團之部落格: http://taitungbees.blogspot.com/

7.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部落格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ow-taitung/

生態保育團體總是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面對政府公權力強勢的開發,表面是經濟掛帥的指導原則,背後則是犧牲環境與公眾利益,只有少數人獲利,然而真相離民眾遙遠,忙著自家事的民眾為此而站出來總是不容易,少數願意站出來的人只能盡己所能,作多少算多少。

自從在荒野台東分會參與議題組的活動,才慢慢從單純的自然喜愛者,進一步留意這些破壞與開發的作為,台東縣從富崗、都蘭到成功都傳出不少開發案消息,都是在環境敏感的海岸地帶開發,讓人擔心海岸線被破壞殆盡,每次聽到烽火般一路燒起的開發案,就感到無力注意每個案子。

生態保育團體蒐集到情報,先進行現況與法令分析就很吃力,要凝聚在地居民意志更不容易,再要讓一般民眾瞭解真相更是困難,遑論要產生具體有效的行動,總是不知道行動到底有效與否,自己有很多事,也無力每件都去關注,總感到有點對不起,這也是開始參與環境活動後,常會產生的無力感。

在荒野台東分會,每個月要安排兩次免費的分享演講活動,從生態、文化、NGO、農業、創作談到遊憩。第二個週五晚上在誠品書局,第三個週五晚上則在台東分會,已進行近2年、20場演講了,這件事是我負責聯絡與安排,我已快把所知、所認識台東的人物都請完了,因為沒辦法給講師費,只能以荒野的招牌去拜託,幸好所有的講師都很願意分享經驗。

但上課聽講人數有時多、有時話題冷門就人少,人多就讓我高興,覺得沒有白費力氣,也對得起講師的準備;人少就令我悵然也對講師失禮。 這件事如同前面提到的環保活動,總是讓人學習:把努力當成灑種子,不期待何時會發芽。

但有時也讓人難忘,幾個月前,請到在台東發起知本「建和書屋」的陳先生,講有關他多年努力,為弱勢家庭的孩子作課輔與陪伴的行動,當天我有事無法到場,可是事後聽到幾個人說:那天陳先生的演講感動了他們。這樣的回應就是付出後最快樂的收穫。

自從到鄉間,接觸更多環保、農業、文化等過去陌生的事,發現原來台灣四處都有特別的人,有很多不是整天只把賺錢當第一的人,這股向上、向善與正義的力量,才是推動台灣成為更美好社會的原動力,這也是幾年前仍只管賺錢的我,所從來不曾體會的。感受美好的事與人,就會讓自己也想更好。

image005
荒野台東分會的週五見分享

8. 國小籃球隊

六月底一次畢業四個練得不錯的女生,兩年多的相處令我很感傷,只剩下一個有基礎的女生,女生隊要再拿到全縣第三名已很難,於是今年起,就將重心放在男生隊,看這五個六年級男生與三個六年級女生 (都同一班),是否在練了一年後,有實力去縣裡比賽。

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一代代上演,這些孩子經過一個暑假,長高一些、壯一些、體能又好一些,才幾個月就出乎意料,已練出比較像樣的基本動作,加上兒子在內的三個五年級男生,我把他們組成A隊,給更多難度高一些的動作或小組練習。

兩週前,A隊孩子左手上籃還是常常不進,不認真的態度令我受不了,於是把動作拆解,一段一段加強練習,不再保留孩子最期待的 20分鐘三對三鬥牛時間,最後還要求他們11人排隊輪流半場左手上籃,規定30次上籃沒進到25球就要重來,每次數到23球左右就失敗,一次次重來,最後整整上籃了2小時。

孩子臉色最後都很難看,結束後好幾個人抱怨腳起水泡、腳酸,這是我教球以來最嚴厲的一次了,但下次練習上籃,孩子的動作就穩定多了。 我不想太嚴格要求而讓孩子討厭籃球,但不進步也對不起他們,如何拿捏訓練與樂趣的尺度,就是當孩子教練最困難的。

球隊裡另有約 10位三到六年級孩子,因動作不純熟被分為B組,這裡面有好幾個是這學期才加入的菜鳥,但有些卻已練了一年,每個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訓練進度,但自己同時間要顧及A隊,只能顧及大方向,無法因材施教。 自己有點吃力,只好請A隊的學長姊,輪流去另一個籃框指導 B隊。學校雖支持卻不強調運動,孩子家長也只當這是孩子的課外活動,但A隊孩子們不認為這只是社團活動,而想多比賽,也能贏球,但無更多資源投入下,目前也只能用每週短短三小時練習了。

兒子在球隊裡除了個子矮小外,耐力、學習速度與身體協調性算是很不錯的,已學會雙手交換胯下運球,底線反手上籃等技巧性高的動作,外線與切入也有一定水準,他偶而總會說長大想打 HBL、有時又甚至說想打NBA。對於這些說說的目標,我只會請他多加油,抽空陪他加強練習,但也告知這些目標的難度,還找了“籃球夢”這部得獎紀錄片給他看 — 那是追蹤美國高中兩位有才華的籃球員,夢想進NBA但最後無法圓夢的真實故事。

剛開學,兒子還提出想法:想轉學到台東市前兩年全縣冠軍的國小打籃球,我沒潑他冷水,只是讓他知道國小每天通勤2小時,是多辛苦與令人不放心、會影響睡眠、花交通費、也不一定能當上先發球員。 某次非假日下課後,專程帶他去該國小觀察練球狀況,幸好那天該國小練習學生很少,而且去年主將多已畢業,剩下的只是去年與他差距不大的白隊成員。 還查詢到全縣國中冠軍隊是鄰近的鎮上國中,將來他有機會只以短程交通就能去就讀。兒子想了半天,或許考量到家裡賺錢不多,供應交通費很吃力吧!終於不再提及這件事。

但身為父親的私心,就會希望讓A隊的訓練強度增加一些,讓孩子學習的興趣能被滿足。

******************

第7次的電子報就寫到這裡,謝謝耐心看完。 祝您

冬天快樂

在欉紅 Red On Tree

慶幸有他們的出現,為台灣在地美好事物多了一份串連活力。在欉紅累積了兩年多追著水果跑的經驗,有更多的自信,讓食材以更多樣的面貌…

「必得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方能孕育出這樣的甜美」。初認識在欉紅的朋友,經常會被這句話深深吸引,吸引著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台語發音的「在欉紅」,在果農與老一輩口中,指的是果實在枝頭上最適當熟成的完美狀態,不經過人工催熟方式,順應著天地自然條件孕育,同時更來自於農民堅持等待果實完熟的那份疼惜心意。

而這份心意,被一群年輕朋友看見,透過長時間不斷研發,手工封存了在地果味。

111
手工封存 在地果味

愛吃愛喝愛做的年輕團隊

顧瑋,促成「 在欉紅 」團隊成立的核心人物,開朗無畏的笑容是第一印象。「大家都對我的動機很好奇,其實這是很難直接了當說明的。若以個人來說,就是愛吃,本來就會去注意在地好食材,同時也因為這個喜好,認識了一堆愛吃愛喝愛做的人」,顧瑋很開門見山式地點出外界對這個年輕品牌的好奇心。

她更不失坦率地表示,「這件事情不是單純我個人想去做,就被做出來的,其實我剛好是一個動機提供者,發現他們想做的事情在這裡。整體核心貫穿就是保留在地美好,從吃的角度切入,由食材本身到食材表現。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個在地美好的飲食,表現出並呈現給一般消費者」。

單純想做好,單純聚集了年紀相仿的工作夥伴,一切沒有設限,邊做邊看。也因為沒有任何限制,實驗室出身的顧瑋將敢嘗試敢研發的研究精神,發揮淋漓盡致。起初,走訪產地帶回適於鮮食的水果品種,如巨峰葡萄、金鑽鳳梨、珍珠芭樂,卻發現鮮食的優點反而造成加工的問題,更少了果醬酸香甜的層次滋味。

幸好,地處亞熱帶的水果王國,不失其名,水果品種本屬多元。團隊一群人經常全台跑透透,找尋非主流的草根性水果,有金香葡萄、黑后葡萄、開英鳳梨、土芭樂、軟枝楊桃等。再透過團隊靈魂人物-留法甜點師父的巧思詮釋,針對各樣時令水果及品種進行研究,並根據個別特性找出各自處理方式,不單次長時間熬煮,減少修飾(糖漬)以自然表現生鮮食材特性。

留法甜點師父的巧思詮釋

採訪期間,正好遇上甜夏多汁荔枝季。除了解在欉紅作為台灣水果加工品的定位精神外,貼身靠近廚房,記錄荔枝果醬製作,更是不容遺漏、值得一探之事。荔枝那「披龍鱗以駢比,膚玉英而含津」的形色滋味,恰碰上「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特性,該如何把握烹煮時間,將酸香甜滋味封存罐底呢?

2
採用銅鍋 少量熬煮

進入廚房,看見工作夥伴聚集,齊力為昨日已剝過果皮的荔枝,進行去核動作。來自南投縣集集鎮的優質糯米荔枝,其那鮮紅果皮下是豐厚Q脆的肉質,酸甜均衡,是晚熟荔枝品種中的上選品種。去核後,加入冰糖與檸檬原汁,利用檸檬汁抑制鮮果黑色酵素沉澱,並進入冰庫休息一天。

隨後,歷經兩天兩次的熬煮過程,即裝瓶倒放,再經過一次蒸氣殺菌,則可置涼存放,並利用空檔完成最後步驟-手工貼標。那完熟馥郁的南投糯米荔枝果醬,在天然純手工下,完成了。

正當全然快被成熟果香懾服的同時,「今年還有一款瀕臨絕種的萬年紅酸荔枝果醬喔……」,咦,萬年紅?該復古名號下,散發出不容小覷的訊號。探問之下,原來萬年紅相傳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所引進,為台灣目前最古老的荔枝品種,也是黑葉、糯米、玉荷包的鼻祖,全台目前僅餘數顆老木,散落在豐原、水里、草屯等地。

而果皮如其名般鮮紅透亮,果實肉薄汁多,甜中透著微酸,更帶點如花蜜般的特殊香氣。回家細嚐兩款荔枝果醬後,文人蔡襄筆下那「剝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絳雪」之景況,真是一語道盡荔枝美味。

中秋登場的鳳梨酥小方塊

跟年輕團隊相處之後,慶幸有他們的出現,為台灣在地美好的事物多了一份串連活力。如今,在欉紅累積了兩年多追著季節,追著水果跑的經驗,也有更多的自信,讓食材以更多樣的面貌,恰如其分且適得其所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3-a
原始鳳梨纖維的粗曠味道

今年中秋,有新的詮釋作品誕生-鳳梨與土地的粗曠風貌,這回將以台灣屏東瑪家鄉銘泉農場的有機開英種土鳳梨,作為鳳梨酥內餡的原始素材。同樣地,保持一貫以少量且縮短熬煮時間方式,充分保留鳳梨酸香,以及原始鳳梨纖維的粗曠味道。

中秋月圓,不再僅以果醬姿態登場,改以鳳梨酥小方塊為主角,同時,還要謙遜地放下姿態,和土地重修舊好。當然,在欉紅還有更多的產地故事、小農觀察之道、在地食材經營理念等,就等著你與在欉紅邂逅的那一刻,遂而展開。

在欉紅 www.redontree.com

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491-3號7樓 02-2218-0101

※該文章曾刊載於鄉間小路99年9月號【尋味自慢】單元上

※有關岱樺:用雙腳走報導的文字工作者,同時,也用影像記錄著走過的痕跡。

2010夏天的農事與生活點滴

六月初終於剪完第一次楊桃的枝條,讓楊桃樹下土地見到斑駁的陽光,剪枝這件事,就像面對孩子滿頭茂密長髮的父母,看了孩子清爽的頭髮就覺得很舒坦,但其實孩子是否喜歡如此就不一定了。

編按:作者為台東農友,以秀明自然農法栽培楊桃、鳳梨等作物。本文為今年夏季的農事與生活記錄,與讀者分享。
─────────────────────────────────────────────────────

不知不覺間已過了三個月,這三個月很忙,總提不起精力寫電子報,終於拖到第一個颱風帶來的兩個大雨天,既然無法工作就快提筆吧!

1. 楊桃園 (B 區 / C區)

六月初終於剪完第一次楊桃的枝條,讓楊桃樹下土地見到斑駁的陽光,剪枝這件事,就像面對孩子滿頭茂密長髮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剪完頭髮後,看了孩子清爽的頭髮就覺得很舒坦,但其實孩子是否喜歡如此就不一定了。

剪枝也是一樣,樹的本質總是讓枝條朝上方長,而下方不見光的枝條就會自動乾枯,這本性與農夫方便採收與希望產量大的需求相左,農夫總希望果樹不要太高大,枝條能水平長而不是朝上長。總之,這件事就只能在心裡盡量求取平衡。

進入蓋房子最忙的六月下半段,緊接著七月採鳳梨忙的不可開交,八月前段自己慢慢打包開貨車搬家,八月後段新家搬入後的雜事,這段時間除了去幫蓮霧套袋與採收外,我好像沒再踏進楊桃園一步。原先五月初已剪短的楊桃園野草,歷經五、六、七、八近四個月,像是沒人看管的孩子,野到了極點,咸豐草粗壯如鉛筆、高大達胸口,矮小的兩耳草也蔓延開來,甚至長到膝蓋高。

面對這一片楊桃園,宛如野生叢林,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走進去。 終於在八月底有空揹起割草機花了兩天多的工時,讓楊桃樹再度呈現出一棵樹的形貌。

這麼久沒進楊桃園,心裡很歉疚,將近四個月的荒廢,前一次的如此作為是兩年前父親過世時,今年再一次經歷到農事真的要安排到適當就好,萬一有私事或過度忙碌,常會顧此失彼。 兩個月生長的野草高度與粗度很容易割除,但拖到四個月就不好割,事倍功半又更耗體力。

今年已經45歲了,雖然自覺體力尚好,但是回想剛作農的四年前,體力仍然是呈現衰退,如何作得更省力與輕巧,是我們這些由壯年邁入中年的農夫更要注意的事。

經過第一次修剪,過了這幾個月,楊桃樹又是密不通風,今年的枝條萌發很快又多,葉片的平均大小也比前幾年大,葉片大又多是樹健康的基本條件,不禁讓人很期待接著這一季的產量是否能提高。

只是期待中還是有困擾,通常一般栽培的楊桃樹一年會有三水 (水:產期),看產地氣候而不同,大約是9月、11月與1,2月。 我家的楊桃樹或許因為無肥料栽培,第一水幾乎沒幾個楊桃結果 (或許這才是正常的,因為沒施肥就自然少掉一期),這剛好讓我們可以專心忙鳳梨採收;往年第二期雖然有產量,但總是只有約 10%總產量,

但今年不同,在我們疏於照顧這幾個月,除完草進入楊桃園一看,竟然開了不少花,甚至已長出幼果,推算採收期將是在11月,有果實當然高興,但這一期果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成長期很容易碰到今年反聖嬰年的可能秋颱掃光果實,另一個是11月的果實會分散掉楊桃樹一年的養份蓄積,讓2月果實的花苞萌放數量變少。

擔心也沒有用,自然的事就自然地接受吧,就趕快作適度的通風修剪、第二水果實的套袋、並祈禱第三水的花仍能順利開出。

如果楊桃樹慢慢轉健康了,是否這就是將來的常態? 或者只是今年雨水多的影響?

農業看似簡單,其實每年的問題都不一樣,而且不像電子業三個月到半年就累積一次經驗,照顧果樹要每年才累積一次經驗,而且楊桃樹是生命體,且被天候、昆蟲與細菌影響,自然農法毋寧比人為控制的電子業挑戰還大。 所以農業不枯燥也不無聊,只要有挑戰性的事就有樂趣,雖然耗費體力卻不辛苦。在大自然裡流汗比坐在冷氣辦公室開會好多了。

P5274045

2. 鳳梨園 (D區 / E區)

E區的金鑽鳳梨剛完成第一次的採收,產量令我滿意,品質雖不到驚豔、但覺得還不錯,至少自己每次吃都覺得好吃。 歷經20個月 (2009/12到 2010/7) 照顧,第一次大面積種植鳳梨,能有這麼順利的成長與銷售,心裡很感謝!

一個沒有量產鳳梨經驗的農夫,種下後只有除草、套袋,然後鳳梨就不知不覺長大,看著一大片五千多個套了防曬黃牛皮紙袋的鳳梨,然後一個個採走,感覺真是神奇!

這次的鳳梨採收,也讓我對用秀明自然農法種鳳梨的收支有了掌握,提供給想務農的朋友參考:

** 採收:1. 良品總量6486斤 (良率約 69%) / 平均重量 1.87斤

6/26 – 76斤 6/28 – 192斤 6/30 – 253 斤

7/2 – 282斤 7/5 – 428斤 7/7 – 333斤

7/9 – 338斤 7//12 – 920斤 7/14 – 615 斤

7/16 – 539斤 7/19 – 802斤 7/21 – 421斤

7/24 – 564斤 7/26 – 319斤 7/28 – 98斤

7/30 – 129斤 8/2 – 139斤 8/4 – 38 斤 (清園)

2. 可以作酵素的瑕疵果總量1800斤 (包含裂果柄的鳳梨)

** 發芽率:夏果92% (種下 5400株,夏果發芽 5000株)

,另最近有冬果約 100個長出

** 病蟲害:被老鼠吃掉的應該有300多個、生病的應該不到30個。

** 20個月種植成本 (不含採收與包裝、不含農家工資):共 100,200元

旱地租金 (三分地):一般約 9,000元

定植與鳳梨苗:30,000元

除草: 58,000元 (3/20 1.5人天自己用機器除; 8/14 16人天; 10/26 12.5

人天; 1/26 6.8人天; 3/24 6人天;5/26 8.6人天)

套袋:3,200元

** 鮮果之收入: 共291, 870元 (6486斤* 45元)

** 鮮果之毛利 :191, 670元

** 鮮果之淨利 (扣除 紙箱/電話/到付手續費/文宣/膠帶/釘子):173,613元

平攤 20個月, 約等於每個月有8700元收入,這收入的意義代表的是農家賺的是自己與家人投入的勞動力。 若想要專業務農,這樣的收入毋寧無法支撐一個四口之家,台東之平均收入是每個月五萬多元(全台灣最低),若沒有農作物之加工品當輔助,我們的低標想要有約4萬元持家,只有往擴大面積或多種不同作物兩條路走。

擴大面積有農家自身勞動力之限制,只好請更多點工幫忙,但請愈多人就付出更多工資,於是有些農家成了小農企業,租了很多土地,請很多人種,農夫成為老闆,專注於管理、銷售與市場,也離土地愈來愈遠,這不是我要的方向。 種更多作物代表農家忙季的時間拉長,原本一種作物只要一年忙一兩個月,兩種作物就要忙四個月,最後就是整年都在忙,其實這也是大多數的小農所走的方向。

我對這次鳳梨收入很滿意,相對於其它自然農法農友,我家的鳳梨比較起來個頭大了一截,已經很幸運了;再相對於其它村裡的慣行農法鳳梨農夫,我們的單位面積收益也沒差一大截,然而他們要照顧兩三甲土地,我只有3分地,比起來是輕鬆一點。 只是我們也不可能同時種太多鳳梨,因此還要增加農作加工品之收入。

這次的鳳梨良率只有約 69%,比我預期之85%低了一截,主要是增加了裂果柄的鳳梨數量 (因輸送養份之果柄裂開,會讓甜度下降,所以也不出貨),裂果柄據說是因為氮肥過高,我們沒施肥,是否因為幼中果期下不少雨所致? 原因仍待尋找,不過也因此增加不少可以作鳳梨酵素的瑕疵果數量。

一般農夫照顧到兩三甲鳳梨,要採用有機或自然農法就更困難了,因為像我這樣除草對他們是很難的。

這次的鳳梨採收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原來套袋時機的早晚可能也會影響鳳梨甜度,原來幼果到成果期若不注意草的高度也可能遮住葉片,減少光合作用使甜度降低,以上這兩項經驗都是附近一位常往來之老經驗農夫,吃我家鳳梨後所給之建議。

另外,有不少客人反映喜歡這鳳梨,但也接到約6個客戶反映鳳梨不夠甜、不夠細膩、或收到有爛掉之情形,照承諾我們先給予等值農作物補償,也很感謝收到回饋,讓我們有機會檢討原因,在未來能改進我們的作法。

採收期不長,大約一個月多幾天,而且如過去兩年,一樣在 6/26 開始第一次採收,鳳梨似乎是個守時的農作物。

最高峰產量920斤,剛好當天沒有義工與家人幫忙,只有我與太太從早上五點忙到傍晚五點 (只有午餐休息約半小時),雖然很趕很累,卻也來得及出貨,這個經驗幫助我們知道也許我們還可以讓種植鳳梨面積再稍微擴大,而自己仍忙得來。原本採收前很擔心5000株鳳梨採收會忙翻我們,看來只是很忙,體力仍可接受。

我們是每個星期一三五採收,原本擔心週一的採收因為休息兩天會忙不過來或過熟,看來也都可以,這樣的工作安排對我們很好,因為星期二四六就可以專心製作鳳梨酵素、先把紙箱裝釘好;最後還有週日可以休息。

這次鳳梨採收季,約有 8天採收日剛好有義工來幫忙,只要多一個人手,不管經驗多寡,就能減輕我們的勞動負擔,而且邊作邊聊天很有趣;也因為有義工幫忙,而鳳梨包裝只需要最多四個人 (作業空間不夠),所以兩個孩子樂得少幫幾天忙,不過讓我欣慰的是將升國三的女兒雖有升學之課業壓力,仍很樂意幫忙包裝鳳梨,只是她的條款是最多每次幫忙三小時,其實,對於這麼大的孩子能這樣,我已經滿意了。

E區之鳳梨就這樣採收完了,明年第二次老欉之採收是否能繼續不得而知,因為地主又換一家仲介來賣土地,或許被賣掉,或許因開價高而賣不掉,但我們決定在地主沒賣掉前,我們依然持續除草,因為很期待明年七月的老欉鳳梨會更好吃。

只是為了防止萬一這塊地被賣掉,就會有一年沒鳳梨可賣,所以我們終於把D區後方的土地租下來。 這土地有一甲面積,原先是慣行農法之百香果園,已廢園約一年,地主不願分割面積出租,我們擔心一甲地太大所以遲未決定, 直到七月中聽聞村長想租下來種生薑,生薑種植用很多農藥與肥料,緊鄰我們的D區且比其地勢高,這將是恐怖的一件事,只好承租了整整一甲土地,一次租七年。

但我們只想種最多四分地,剩下6分地該如何? 就看是否有心人是否願來台東試看看或自己未來的本事了,若沒種植就只好花力氣保持短草狀況。

D區之鳳梨仍在持續長大,5/25 第一次除草自己揹割草機作,原本以為未來都可以這樣作,省下不少工資,但到了 7/30才有空除草,已經高大又不好除了,株間除不到之處只能用手割除,只好再找村裡原住民婦女來一起作,結果邊作邊抱怨:因為前次機器除草只斷莖,卻讓野草根部長更深,基部之莖更粗,人力除草反而變慢。 我也決定了在這次收益能確定的情形下,請她們一起除草不但能讓村民有工作,我仍有收益,且草的管理更容易,未來就這樣作了。

P5274046

3. 新的水田

水田到現在都沒播種也沒整地,因為採鳳梨前決定把水稻延後,讓我專心第一次之大面積鳳梨採收與搬家。 九月要作水田之田埂、整平與水路之整地,明年一月才要種稻子,先把菜園恢復,剩下部份就種點豆子與玉米。

若一切順利,家門前就是水田之景象很快可以得見。

4. 搬入農舍

農舍增建從去年10月中洽談設計與估價,二月初到4/20申請建築執照, 4/23到 6/17完成外部架構,接著到7/15完成內部水電與裝修,7/22到8/20取得使用執照。

回想10月之搬家決定到完成,10個月全家就被我帶到另一個生活階段。

這次搬家在 8/14,從七月採鳳梨起,就每天用廂型車自己搬家具與物品過來,幾個重型家具與家電,很幸運剛好有擅長爬高山的志工幫忙,也順利搬完,8/9 到 8/13 全家出動作最終之雜物搬運與整理,每天孩子與岳母都要新舊家兩頭跑,一起出力,全家人一起搬家的感覺很難忘。

當舊家漸漸清空,只剩下一個電視與要送人的三人座沙發,房子突然變大,說話出現迴音,舊家更顯冷清,心裡很感傷,畢竟在台東的這個家住了將近五年,離開龍田村是我搬入新家的快樂之外的難過。 我喜歡龍田村熟悉的鄰居、農友,喜歡經常可以看到籃球隊的孩子,喜歡這裡整齊舒坦的街道。

但搬入農地裡的決定早已作成,新家已蓋好,也無法後悔了! 於是帶著全家人搬入了新家,兩週多了,還有點不習慣新家的感覺,幸而是全家一起適應新家。

相比於龍田村的舊家,新家就在鄰村農地邊,這裡很安靜、晚上屋前屋後到處是蟲叫;白天四週都也鳥鳴,客廳、臥房隨時都可以看到海岸山脈的清麗、雲霧繚繞山頭的景緻、親手種下的樹木,太太說感覺好像住在民宿裡;這裡也很清涼,兩層的鐵皮屋頂、有空氣流動的鐵皮牆結構,讓新家白天不致感到炎熱、晚上卻非常涼爽,即使是八月下半的酷熱,晚上睡覺可以只吹一兩小時之電風扇 (家裡沒有半台冷氣)。

新家只有一層樓,面積比舊家的三層樓小了 30坪,又有一半是水泥地,女兒掃地說面積變小很棒,現在全家人的生活空間更緊密,感覺家人隨時就在你身邊。

兩隻小狗可可與琦琦現在也有更大的空間活動,以前去田裡工作就放兩隻狗看家,一出門是馬路,不小心就會被撞;現在他們有很大的空地、可以跟著太太去陽桃園與鳳梨園工作,真不知道是狗兒還是太太比較幸福。

這幾天的颱風大雨,這一帶應該下了三百多公釐雨水,當第一場半夜兩點之豪雨,把兩層鐵皮屋的屋頂打出聲響,內層之隔音鑽泥板雖然擋掉不少聲音,但第一次經歷的我還是被驚醒,孩子仍睡得沉,我則擔心鐵皮屋是否漏水,驚醒後檢查都沒事,就放心地於大雨中睡著了。 新家已慢慢展現它的安全感給我們一家人。

只是住在四週田地的環境裡,也多了一點小困擾,像是隨處找到窗門邊小縫就鑽入的細小螞蟻,不知怎樣爬進來的壁虎,總會留一點黑黑乾乾的小便便,不時在紗門外等待進來的蒼蠅與蚊子。 以上這些都算微小干擾,倒是前一陣子流理台下櫃子發現一條細小的幼蛇 (是三角頭毒蛇,但圖鑑查不出種類),於是又忙著把所有的門縫再施工縮小;廁所窗戶外面則攀爬一隻碗口粗的臭青公蛇,也被我趕走了,只好警告家人在後院要小心點,不要被嚇到了。 也有可愛的白頷樹蛙爬到廚房窗玻璃上,吸盤吸不住一直滑下來的趣味。

或許也應該這將是我們最後一個家了,我們很高興能與還未成年的孩子能在這裡一起度過幾年,一起養雞、養鴨與鵝、一起搭個鞦韆。 孩子還是會受到現代社會之商業與網路影響,但總是給他們不一樣的環境了。

5. 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7/24 辦完我們幾個農友之第四次市集,這次的場地換到誠品書店的後院,感覺不太一樣,也多了不一樣管道來的朋友,很高興增加了邀請農夫朋友,雖不是務農卻是作其它如資源染、陶藝、非洲鼓等之朋友,讓我們的市集更豐富,就像農夫的生活也不是只有耕種,也有生活、藝術與音樂等面向。

每半年一次對我們如同一場嘉年華會,是大家熱鬧一次的場所,還好來了不少人,提供場地的誠品書局很滿意,還希望我們增加舉辦頻率,不過我們還是決定半年玩一次就可以。

每次市集都警告我兒子要留在攤位幫忙賣農產品,但又是一樣,跟其它農友的孩子到處跑,管也管不到,還好盡職的女兒始終堅守攤位,雖然不會開嗓叫賣,但至少把收錢與找錢一事作得很清楚。

這次的帳蓬不是用大雨傘,也不是用市售的金屬管帳蓬,而是農友輝哥設計的帳蓬,每個農夫要自己找竹子、鑽洞並學會組立。事前在農莊已組過 2 次,總是搭的歪七扭八,果然在當天佈置時也是手忙腳亂,搭了一小時多才完成,還動用好幾個義工幫忙,不過,八個竹子帆布帳蓬排好,果然讓這市集有自然之感覺,也很有美感。

這次的市集很幸運天氣很配合,夏天的早上到中午 1點,竟然沒有太陽,而是滿天雲朵,原本擔心下雨也沒出現,直到市集收場請好客愛吃飯樂團的小美唱到最後一首歌才開始飄雨,真是神奇!

有關於農夫市集的細節,有朋友作了以下之描述:

義工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tizzypoppy/21784621

花蓮農友 遠古農莊 的部落格:http://blog.yam.com/fasan/article/29966954

6. 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親子一團 (炫蜂團)

每個月一次的炫蜂團集會,已進行了約四個月,這是一群三到五年級孩子的聚會,兒子雖還不到期待之程度,但每次都很高興的去,身為觀察員的我,有時候要代理其它請假之輔導員去帶小隊或活動,總之是隨著全程活動而參與,兒子很活潑,每次在活動中就很愛說話有很愛炫,讓身為工作人員的我有點困擾,只是其它導引員總是美言:因為他很活潑才讓活動更熱鬧,我也只好隨他去了。

炫蜂團對兒子而言,有趣的地方不在於接觸自然,因為家裡就很自然,吸引他的在有很多玩伴,也有一些大地遊戲。

最近的一次活動是8/7 兩天的露營,一群孩子在附近的國小露營,因為我擔任第一天的值星官,一直到晚上睡覺,孩子的帳蓬還是鬧烘烘的,孩子七嘴八舌聊天唱歌,或者隔著帳蓬男生與女生鬥嘴,我這個值星官只好坐鎮附近,請他們放低音量,有幾個孩子溜出帳蓬到樓梯口看星星,被我趕回去睡覺,竟然異想天開把紗門拉開,躺在門口看星星,我警告他們有很多蚊子也不理我,果然隔天這個帳蓬的孩子起床後抱怨被蚊子叮整晚。 孩子的學習要慢慢讓他們有意願,這是炫蜂團的特點,也不會太有紀律,就是很自由。

現在的孩子即使你讓他多接觸自然,在同儕壓力、影像、電腦與流行文化之影響下,都未必能保證將來長大後仍喜歡自然,注重環保。如知名的台灣自然文學作家,從小花很多心血為孩子營造自然之環境與教育,但到了大學,孩子卻沉迷於網路與遊戲,作家只能期待孩子將來回到原先之軌道。或許我們為孩子在鄉間與炫蜂團所作的,也只是灑一粒種子,是否發芽就不能苛求了,但不撒這粒種子,孩子將來連發芽的機會都沒有。

我常接觸到來訪的親子家庭,有些孩子對鄉間田野的感受,竟然是連看都不想看,只想躲在車上吹冷氣打掌上電動,如果我們的每個下一代都是如此排斥自然,那下一代長大後的環保與生態保育能有多進步,我真的是不敢想了!

參考台東炫蜂團之部落格: http://taitungbees.blogspot.com/

7. 我與孩子的長途自行車騎乘

兒子喜歡自行車,常東摸西摸,也喜歡長跑,於是我與他約定在國小畢業前,至少要騎車去花蓮,終於在搬家後有空,在8/22 到8/23兩天騎車往北走,事前他最遠只騎過 12公里到鄉裡北邊的瑞源村,我不知道他的本事在那裡,也沒把握來台東前最多騎50公里的我能騎多遠,我只說盡量騎,騎不動了就坐火車回來。

現在台鐵有兩鐵列車,可以人帶車一起坐,對我們很方便。

兒子抗議他騎的是20吋輪圈的小車,且只有六段變速,而我的是新竹就買的1萬元26吋輪圈自行車,還有 27段變速,我只好安輔他說這段花東縱谷的路沒有陡坡,六段變速也夠了。

我們六點出發,一路騎到關山 15公里,花了約1小時,大部份時候兩人前後相距不遠,超過他最遠距離了,他還精神奕奕;於是繼續騎到池上北界,又是 15公里一小時;每次休息10分鐘上廁所,看他臉色很好,又繼續往北, 這一路騎到玉里南邊,又是 20公里,沿路車少,兩人可以常常併肩或前後緊臨騎,邊騎邊說話,這樣陪兒子的經驗很難得。

休息完已將近10點半,我們這樣的速度很慢,不過原本就不是要拼速度,而是對他的自我挑戰,所以雖慢也 ok,何況我也騎不快。已開始下起雨,我們穿著雨衣,要完成最後一段最遠的路,走 193號公路到瑞穗火車站,這一段路將近 26公里,大約到了15公里後,兒子表現出比我好的耐力,愈騎愈遠,我經常在彎路上都看不到他,心裡有點擔心一個11歲多孩子騎在路邊的安全,但就是追不上,騎到後來我已感覺屁股疼痛、小腿肌肉僵硬,終於追上在秀姑巒溪邊大橋等我的兒子,問他如何?竟然不像我這樣。看來,拖累的是我。

到了瑞穗已將近 12點半的午餐時間,也將近76公里,對於第一次騎長途的我們已是很滿意的表現,於是給他獎勵,一起在瑞穗待了一晚,隔天才坐火車回到關山。

兒子喜歡這次騎車之經驗,在國小畢業前,我們約好要多騎幾次,愈騎愈遠,也試著騎山路到海邊,最後能騎到花蓮,這將是我們一起的紀念,也將是我們仔細看花東之美的回憶。

夏天的分享寫到這裡,謝謝耐心看完。 祝您秋天快樂

農事,家事,社區大小事─夏耘自然農莊12月

12月的前半的白日氣溫宛如秋老虎般,動輒衝到27度C以上,溫暖的空氣,久未下雨的藍天白雲,工作心情舒暢,卻也無暇沉思,整天站在楊桃樹下伸長雙手、拉長脖子,進行了三週以上的楊桃套袋,楊桃樹上掛起…

前言:

這是在台東務農的林義隆農友,12月份跟大家分享的務農與生活心情、義務擔任小學籃球隊教練的精彩賽事報導,還有參與荒野活動和公投苦行等生活點滴,感謝作者勤勞筆耕,細膩分享(閱讀11月電子報內容,請點選這裡)。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電子報 200912 (2)

12月的前半的白日氣溫宛如秋老虎般,動輒衝到27度C以上,溫暖的空氣,久未下雨的藍天白雲,工作心情舒暢,卻也無暇沉思,整天站在楊桃樹下伸長雙手、拉長脖子,進行了三週以上的楊桃套袋,楊桃樹上掛起一個個白色的方紙袋,漸漸一株株楊桃樹被我們裝飾起來,最後是遍眼白與綠,但美麗與奇異的背後總有一些擔心:太久沒下雨了,土壤是否過於乾旱?

往更大面向想,地球暖化的程度愈來愈讓人擔心:真正的冬天離我們愈來愈遠,少了經常降至15度以下的冬天,台東更像熱帶了,這些植物該如何在短時間內演化適應呢?蟲害與病害在溫暖的冬天將更活躍,農夫將如何應對以確保收成呢?

終於12月16日這天早上起床,屋外天光黑沉與前些日子的明亮不同,拉開窗簾看,天空畫上濃密的烏雲,道路塗滿黑色的濕意,原來下雨了,開窗就透入一股涼意,第一波寒流也來了,好棒! 終於冬天姍姍來遲了! 園裡的楊桃樹感到下雨的喜悅,我也可以在這短暫休息的早上寫下12月的電子報。

981226yangtaop211-400.jpg

一、楊桃園

11月底來楊桃樹的滿樹幼果已進入可套袋之大小,於是開始進行這一季的收成關鍵 – 套袋。

開始套袋後的心情,總是會隨著不同的樹而起伏不定,有的樹似乎樹勢不佳,雖然果實也不少,卻大都已被果實蠅、花姬捲葉蛾的幼蟲叮咬、或有淡淡的霉菌,數百顆楊桃被摘掉,最後只能掛十多個白色套袋,比率低到讓人有點難過;

但有些楊桃樹卻相反,即使果實不小了,卻依然絲毫無損,經過正常疏果後,仍能套上一百甚至二百個以上的白色套袋,心裡不免因此抱著希望:如果每株楊桃樹都有這樣的產量,全家的生活只靠楊桃園的鮮果就夠了!

觀察這兩種楊桃樹之不同,多半在枝條茂密程度,葉子鮮綠並少掉落的枝幹,果實的病蟲害就少。我和兩個農夫前輩討論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幸運沒被蟲叮、或是樹健康則果實能維持久一點才被叮,兩人都認為是後者,我也是這麼認為。 如果真是這樣,只要楊桃樹有一天終於健康了,就不用擔心病蟲害,至少成長到套袋大小前,仍將有不少果實可套。

套袋的時候要一株株樹慢慢巡過,能將每一株樹之細微差異作出比較,對於個體之差異與成長有很多的感受。今年冬天的楊桃樹,許多株依然有葉子紅斑點之細菌性病害,仍有落葉的問題,落葉太多就必然讓我們不敢多套袋,或造成果實落果或口感不佳。

就任由果樹自行生長,不處理病蟲害嗎?

每當有人參觀常會問及此問題:難道就這樣任其自行生長而不噴點醋、或其它天然資材來殺菌? 我總是回答:就慢慢等吧! 這樣的回答大概難令人滿意,然而這就是秀明自然農法 — 無農藥無肥料栽培的承擔,只要這幾年生活還熬得下去,就慢慢等吧!大自然總會找到生命的出路。

但僅管嘴裡這樣回答,心裡還是會想著農夫可以作的事是什麼? 仔細的比較每株樹,發現前半段與後半段果樹之套袋數量有明顯差異,後半段數量多,推究其差別僅在於後半段地勢明明顯較低,代表水份較多,土壤養份也會多一點,每當走到後半段,皮膚會感受到濕意。

此結果也與農夫前輩討論,他認為應該加強乾燥冬天的水份補充,並留下更長的草以保持土壤濕潤。 所以我也在除了「慢慢等」 外,會作一些農耕管理上的改善,甚至想撒些如芒草般高大的豆科牧草種子,將來割下高大的牧草後能有更多葉子形成之有機質。

思考楊桃樹的細菌性斑點病,在不用任何藥物與資材下,是否會自己轉健康? 我總是樂觀以對。 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想吧!注重養生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養生是少吃、多動、快樂、積極,而不是一天到晚吃補藥或一有小病就吃藥!

但即便正確養生,人體仍不免有點小問題,也許是皮膚斑、落髮、酸痛、感冒、流鼻水、咳嗽等等,但懂得養生的人不會馬上吃藥,而是多休息並注意飲食,來讓身體自己調養好,至少我們夫婦與孩子都是如此,幾年下來也都身體健康,只有偶而短暫一天的小病痛。既然人可以如此,何以植物就不行?

雖然植物沒有腳可移動,但它仍是完整的生命,也必定如人類一樣,在不經干擾且正常生活情形下,可以發揮自體免疫性來抵禦病蟲害,雖總是會有小病小痛,如少許葉片的斑點或枯黃等,但不影響其生命之延續與成長。這也是我為何總是說:「那就慢慢等吧!」的理由。

這三年套袋與收成量比較

套袋時,巡完第一波楊桃樹,套袋已到 10,000個,又開始從頭再作一次,將前一波套袋時仍太小的楊桃再套完,並徹底疏掉所有不良之果實,第二波也作了3,000個套袋,看來這年的總套袋數量就是這樣了。

以下是前三年與今年之比較:

2007 – 套袋共 56,000個, 共收成 8,000斤 (約7個套袋收到 1 斤)

2008 – 套袋共 8,000個, 共收成 880斤 (約 9個套袋收到 1 斤)

2009 – 套袋共 24,000個, 共收成 2,200斤 (約 11個套袋收到 1 斤)

今年 2010 – 套袋共 13,000個

若以最好的第一年為準,2010年主要產季應該有1,850斤收成,比去年少,更少了很多可以作楊桃酵素的瑕疵果實,但就這樣,該有多少就是多少!

好消息是11月底開始收成前一波套袋1,000多個的楊桃,除了口感回到第一年的香甜多汁外,果實外觀也多半晶瑩剔透,連習慣挑剔外觀與大小的丈母娘也讚不絕口。 更重要的是採收下來撿選時,良率提高很多,不再如往年經常都有瑕疵或不良果實。 這真是一大突破,希望高良率能延續到二月採收的主要產季,就能讓多一點等待的朋友分享到。

冬天又乾燥的楊桃園除了套袋及採收外,野草也因少雨而長不高,少了很多除草的工作,卻多了一些冬候鳥! 除了每年可見的黃尾鴝外,今年首次來了喜歡水域的小白鷺,很奇特地來到這個旱地幾天;烏頭翁仍穿梭在楊桃園,偶而啄破幾個紙袋,吃幾口黃熟的楊桃;紅嘴黑鵯仍舊在附近更高的雜木林裡哭叫;竹雞還是在讓我永遠看不到身影的位置啼叫 “雞狗乖”。

每當大晴天,一到兩隻的大冠鷲經常在高空盤旋,套袋疲累的時候,看到遨翔天際的它們就是最好的享受。不免想到:難怪耶穌基督認為農夫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工作,因為它是職業裡的生產者,如同吸收陽光能量的植物是地球唯一的生產者。 身為生產者卻又是消費者的農夫,在楊桃園工作時又像是觀察者與享受者。自然農法的農夫真是很棒的工作!

二、 鳳梨園

陪伴近 4年的D區鳳梨終於離我們而去,一株株或脆綠、或枯黃、或大、或小的鳳梨株都不在了,只剩下耕耘機快速走過後,所留下的一片黃土與間雜石頭。 心裡有點捨不得,畢竟看著它們很久了,但農耕總是要延續,為了穩定的農作收入,也為了避免單一楊桃作物之天災風險,還是要作更有效率的耕作管理。

近四年前買下這片地,接手快要第一次收成的鳳梨園,我們讓前一手農夫收成完第一次後,這片2.6分土地上的金鑽鳳梨就被我們保留,目的是提供觀察鳳梨到底可以收成幾年的經驗。 目前大多數的鳳梨種植都只作到第一收,少數會留第二收,但當我們知道20多年前,曾經鳳梨被種到 7年、甚至12年,我們就決定要留下它們作觀察。

這三年的採收數量如下:

2007年 – 500斤 (第 2收)

2008年 – 3,100斤 (第 3收)

2009年 – 900斤 (第 4收)

以2.6分地面積計,一般慣行農法農夫至少可以種到 7,000株,每20個月收成一次,起碼也能收成 12,000斤以上,我們這樣的累積產量可說遠不及格。

然而我們卻很高興:因為在這三次收成中,我們學會了鳳梨該如何除草、判斷熟度、採收技巧、除側芽、套袋防曬、作成鳳梨酵素與酵素果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小群願意品嘗我家鳳梨的客戶。 如果沒有以上這幾點為基礎,我們根本不敢在去年 12月於E區新種 5,400株之金鑽鳳梨;也無法判斷第3收金鑽鳳梨是老欉合理收益的臨界點。

未來我家目標是在幾年內,將金鑽鳳梨調整成三區種植,每區不超過 2分地,三區分年種植,有第 1收、第2收與第 3收三種年紀之鳳梨,三區輪流,讓總產量維持在6,000斤上下,避免缺少當年成熟之鳳梨而使年產量差異太大之困擾。 6,000斤也是只有夫婦倆人採收仍忙的過來、且也賣得掉的預估極限。

現在除掉老欉金鑽鳳梨並整好地的 D區,就是為了這個方向。 一旦忙完全部楊桃之第二波套袋與疏果,就能回來忙D區鳳梨之定植,可能是 12/27 to 12/30吧!已經預備 5400株之金鑽鳳梨芽 (註 1),這將是第二次大面積種鳳梨之經驗,也歡迎至多二、三位想來幫忙體驗種鳳梨的朋友預約參與。

這塊新整好之土地,去年五月由一位支持秀明自然農法的朋友買下,再長期回租給我,雖是租用土地,但我仍把它當成自己心愛的土地。除了鳳梨之外,也希望它是一片有樹林的土地,所以在西北向,除了去年種下且已長高的金露花綠籬外,打算再種下一排台灣原生的樹 – 不落葉的光臘樹;東南向則種下冬天會落葉的特有種台灣欒樹。也許樹長大了,會影響到鳳梨之部份陽光接收,但有樹木的土地才有靈性,也才像大自然。

(註 1): 5,000株金鑽鳳梨苗是龍田村另一個秀明自然農法農民 – “阿榮無毒自然農園” 的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ananas-100),他們家去年只有一區茶葉是秀明自然農法,今年打算所有茶葉與鳳梨都從僅施用有機肥種植改成秀明自然農法 – 無農藥無肥料栽培。 很有勇氣與決心!

三、農舍

計畫中的增建農舍已完成設計圖,只是建材與結構簡單但有美感的鐵皮屋,新增的部份是3個小雅房 (丈母娘、姐弟倆、夫妻倆)、神慈秀明會的神位佛堂;另外用更簡單的結構蓋的酵素儲存空間、新的水果包裝場 (含義工的簡單上下鋪)、公共衛浴。 將來的房子唯一沒有的就是客廳。

另增加一個半戶外之討論空間,也保留原工寮成為一個很容易搬動桌椅 (輕質折疊之餐桌椅與一家的書桌) 的室內空間,希望可容納20人坐下,預留作需要上課或討論時之空間。我們希望在這裡準備一些有關秀明自然農法之書籍、雜誌、影片與其它農場之資訊,除了平日之農耕外,也朝台東的秀明自然農法推廣據點邁進。

目前農地貸款已進行一半,工程圖也進行更仔細之估價,若順利的話,二月動工,七月完工,八月搬家。 到時候想辦一個搬家分享會邀請朋友來參加。

四、義務籃球教練

上個月底進行的台東縣國小籃球比賽,我的寶貝兒子只有四年級,原本在比賽前兩週,被我指派為替補控球後衛,平常練球總叫我:「教練!」,但他回到家死纏爛打,一直哀叫:「爸爸,讓我打先發嗎?」,我總是不置可否,比賽前一次的練習賽,他上場打球果真表現出長期週末陪我打球的成果,比較像個控球後衛,於是我調整隊型,換下一個高個但初練習的五年級生為替補,讓兒子打先發。

比賽前練習,我告訴所有男生不可能拿冠軍,第一次參加以贏一場為最高目標,想不到這些男生抱怨:「教練,你怎麼可以滅我們的志氣!」,我告知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作不切實之幻想,因為我們都是五年級以下球員,不高、不準,練習才三個月、又初次參賽,只有靠拼勁與防守才能拉近比數。

全力以赴的男生隊

男生被分到只有三隊且較弱這一分組,只要打贏一場就有機會進入前四名,對最後是第三名之卑南國小的比賽,沒得半分前,大家緊張又沒拼勁,球剛過半場就被抄走,想不到幸運投進第一球後,似乎人人變猛虎,開始陸續進球,也敢快攻,就連擔任控衛且最小個頭的兒子,也運球切入兩個六年級對手之間,還運氣好投進兩球,最後還是輸了12分,但本隊得到14分,遠超過我原本的個位數預期,讓我不得不大力稱讚他們的表現。

第二場遇上籃球傳統強隊之東大附小的B隊,還是輸了約14分,但仍得了12分,兒子也投了兩個遠距離外線。 雖然被淘汰了,但這些小男生愛上在球場比賽的感覺,也承諾願意加強練習,在一年後再拼一次。

超值演出的女生隊

至於女生的比賽,雖然兩年前曾拿過季軍,但畢竟當年只有4隊比賽。然而今年女生有 6 隊參賽,且多半是數百人之大學校,不像我們五、六年級女生總共只有10個,一半已來籃球隊,而且全隊先發就只有這五人,剩下一個替補球員是三年級的小女生,其它球隊則幾乎都有 12人與賽。 雖然口頭上告訴她們有機會坐二望一,但看到別隊比賽,就知道坐三望二很不容易。

我們在賽前補強了以往最弱之處,就是每次發邊線球,遇到對手用緊迫叮人就緊張到球也傳不出去,我們練了破解招術,讓男女生互當對手練習。

女生第一場遇到本屆也是多年冠軍新生國小A隊,只僵持了一節半之比數,到下半場因為我們氣力放盡,又被抓到弱點:全隊只有兩個女生敢運球,只有三個敢投籃,剩下兩個矮個子不敢運球與投籃,只能作好防守,對手一路快攻猛打,最後輸了快 20分。

雖然失望,但我們這幾個活潑愛講話的小女生,賽後竟然跟對方球員攀談成為朋友 (還在最後要到手機號碼與即時通),後來幾場球,新生國小的女生總會幫我們加油!

第二場遇上豐里國小,再輸就要被淘汰了,我們這隊的小前鋒小媛開始發飆,她是短跑好手,立志國小畢業後要讀台東體育中學,具有過人的爆發力與速度,以前五年級時上籃總是放槍不進,經過幾個月和我週末打半場,球技突飛猛進,投籃準度提高,有爆發力的抄截更具威力。

不服輸的她不肯被淘汰,拼命抄球快攻,敵隊沒人追得到,分數一路拉開。 但衝刺太多次,小媛累得喊肚子痛,只好讓上場就不知所措的三年級小女生小芸上場替換。 幸而領先夠多,最後我們還是贏了10多分,得以進入明天的複賽,小媛竟然得了15分以上,以國小年紀來看簡直是超齡演出。

複賽第一場、也就是第三場球賽是關鍵性比賽,遭遇另一組亞軍且比我們高大不少的初鹿國小,贏的一隊得以進入冠亞軍戰,輸了就只剩第三名可爭。

小女生都很緊張,我們只有兩個身高155 cm 左右的高個女生,小媛只有150公分,矮人一截,只看到許多籃板球被對方搶到,防守時又緊叮著我們的控球員,於是我們只剩下小媛能抄球得分,另一個最辛苦的小儀則要搶籃板與控球,以免原本控球又要快攻的小媛因疲憊而再次肚子痛。拉距了兩節多,對方發揮準度,投了好幾個外線與切入,於是比數漸被拉開,雖然最後小媛還是得了10多分,但我們也輸了10分多。 不過小媛的鋒采被在場裁判與教練注意到。

輸了只剩下第三名可爭,我們這五個幾乎打滿全場且僅有的先發,已個個疲累不堪,下一場賽程只能休息兩小時。但這些令人驚奇的小女生,午餐後只小睡片刻就耐不住寂寞,起來觀看男生第三名的比賽,卑南國小的帥哥控球員被我們幾個小女生好玩盯上,不斷在場邊鼓譟替他個人與卑南國小加油。

我們龍田國小女生隊,雖然不是球技最好的,卻是球場上替別隊加油聲最大、也最有創意的,讓比賽氣氛變得很熱絡,我笑她們:「可以拿到大會的啦啦隊冠軍!」

就在這樣的加油活力中,女生隊在季軍戰遇上傳統籃球強隊的新生國小B隊,她們人高但速度不夠快,賽前預估該是五五波的比賽。 想不到小媛發揮創意的技巧,又抄、又快攻、又投外線,一路拉開比數到14:6。 才剛打完第二節,叫大家不要高興太早。 果然第三節對方高個猛攻籃下,搶了幾個籃下球又補進,讓分數追到 14:10,大家都緊張了。

這時候對手竟然使出了發邊線球就緊迫盯人的防守,我們雖練過破解戰術,但一時反應不及被抄走幾球,教練一節只能喊一次暫停,但早用完了,只能在場邊大叫:「疊起來!」 (意思是場內四人疊起來,炸彈開花跑開並接邊線發球),

幾個小女生很棒!突然找到方法,只要對方發邊線球,速度快的小媛立刻就炸開衝到前方,發邊線球的高個小慈也自動長傳給小媛追球快攻,只要小媛拿到球就沒人追得到她,於是,從那時起,我們的分數扶搖直上,對方被打得垂頭喪氣。

第四節因為分數拉開,我讓小媛多休息幾分鐘,要其它人撐住不被得分,她們果然像母獅子讓對方一球未進。 休息足夠的小媛回到場內又是生龍活虎,在籃下搶到好幾個進攻籃板並迅速補進球。 就這樣比賽結束,五五波的比賽被我們贏了16分,也終於有第三個能得分的球員,小媛更上一層樓拿了20分。 我們終於贏得了貨真價實的第三名。

其它球隊教練對我說:「你們只有五個人也敢來比賽,真是膽子大!」,也許膽子大的不是我,而是小女生不服輸的鬥志。

這麼仔細的比賽過程記錄也許不是您所關心的,但對我,是記錄下與這些小男生、女生共同的練球時光,重要的不在於讓我年輕多少或比賽成績如何,而在於他們都能有一段奮鬥卻又快樂的童年記憶。

鄉下的孩子上場比賽,幾乎沒人穿Nike、Adidas等名牌高筒籃球鞋,也沒錢作球員專屬的兩套深淺色背心球衣褲,但即使穿的只是雜牌的短筒慢跑鞋,只是學校多年公用的寬大藍背心,想要更好的心是不輸給都市小孩的,我所作的只是啟蒙並幫助他們而已。

我能作的,也是更多願意移民鄉下的朋友所能付出給小孩的,只是不一定是籃球而已。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沒有名牌球衣球鞋,但是全力以赴的台東孩子們。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五、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

解說員訓練已進行 60%課程,內容涵蓋秘書長演講、荒野創始人徐仁修先生的演講、昆蟲、青蛙、植物、地方環境議題、原住民部落文化、潮間帶生物等知性課程,在多次的上課之中,不少台東學員被激發出熱忱,開始願意作荒野的志工,令人感動台東的希望。

前面幾週課程中最令我感動的有二門課:

(1) 前基隆鳥會會長 沈振中先生  兩天一夜的期初旅行

自然名「藍海」的沈振中不教我們如何解說,而用一連串的親身體驗與感受,讓我們瞭解真正的解說是分享與引導!藍海提醒了重要的觀念思考:如果我們喜歡大自然的人把賞鳥變成競逐稀有鳥,卻忽略了身邊普遍的鳥,那這樣的行為與去KTV唱歌有何異?不過又是另一種比賽或休閒!

同理觀察自然如果沒有思考行為的意義,而只是一昧照相 (更惡劣的是採集),那仍舊沒有尊重這些大自然之生命。藍海更主張當解說員的人應該要有一個經驗:獨自一人靜坐在荒野裡數小時,只是看、聽、感受週遭的一切。

我很喜歡藍海帶來的反思,也希望自己能作的更好。

2. 荒野花蓮分會 廖惠慶女士 – 當公共工程遇上環境保護

多年前,當花蓮美麗的水璉海灘 (牛山呼庭所在) 被台電設定為火力電廠預定地,憂心環境被破壞的惠慶,開始走出整天彈鋼琴的音樂生活,開始和先生一起努力挽回水璉海灘。

一個原本單純生活的家庭主婦也是鋼琴老師,該如何在仍有年幼子女的情形下,面對擁有龐大實力的台電與經濟部? 惠慶老師講來不火爆、卻很有平實的趣味。原來她只懂得用最笨的方法- 親筆寫信:寫給中央與地方官員、立法委員、記者、雜誌、監察院、總統府等各種可能有機會影響台電決定的人。

很難想像每個字都是親手寫下的信,許多許多的信竟然最後讓媒體注意,讓經建會官員邀請演講,數個立法委員也來到水璉海灘體會這裡的美,在地的團體與學生也出來伸援,最後終於讓台電停止設立火力電廠的決定。

聽著惠慶說到最後,我想起移民台東前幾個月的花東探索之旅,我和年幼的孩子在水璉沙灘上的回憶,我偷偷地眼眶濕了,更多學員被惠慶單純的努力所感動也哭了。

台灣的環境能維持,常常就是靠這些傻傻付出的人,我很汗顏自己的努力太少!也很高興認識惠慶感人的歲月。

六、女兒的事

國二的女兒課業愈來愈多,不過仍維持一貫作風:不用我們擔心。暑假的英檢初級複試 (聽與說能力) 竟然通過,全校唯一,讓她 high翻天,還贏得捐助的在地企業老闆提供的 Eee PC ,但教得好的英文老師因故無法繼續,僅管仍有贊助,卻因沒有英文老師任課而終止課程。

覺得好可惜!這些鄉下孩子能通過英檢的屈指可數,但這個贊助的課程卻讓女兒與同學都對英語感興趣,雖然只有一個人通過,但若持續下去一定會有進步,只可惜……! 鄉村缺少教育資源造成孩子輸在起跑點,而不是孩子的資質遜於都市孩子。 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移民鄉村來努力!。

每次段考完,女兒就陷入一段休假期,每天作業寫完後就是K那已讀了數遍的金庸武俠小說,還說每次段考完就再看一套。我心裡不喜歡她這樣沉迷,但畢竟讓她國小五年級就讀金庸的是自己,而且總說那全套書是我留的傳家之寶,所以也只好隨她去了。 只是青少年前就看了十遍,長大後還會想看嗎?

國小畢業前,女兒開始和國小同學約定:每一學期至少一次同學會,美其名為:ㄙㄟ ㄍㄟ (逛街),但是什麼都沒有的台東市,逛來逛去,也就只有不長的中華路與新生路有點熱鬧,幾次下來,能去的地方都去過了,開始同學提議去誰家烤肉、去龍田的大廟玩、去後面的高台玩,這些點子總被女兒批評:「這樣怎能叫作ㄙㄟ ㄍㄟ?」

我心裡想:台東真好,連年輕人能逛的地方都沒有,誘惑也自然變少,但也替她們沒地方去覺得遺憾! 但最後總是能找到地方,台東市書店看書也好、90元的義大利麵店消磨二小時打屁也好,總之另類的同學會依舊持續著,女兒同學間的好感情令我羨慕!

七、 人民作主 (非武力行動) 千里苦行

一個多月前,當核四公投促進會的林義雄先生,號召再次千里苦行,推揚【人民作主】的觀念與想法,進而促成公投法之修正。 我認同此想法,終於34天後苦行隊伍走到台東了。

停下工作和太太趕去台東火車站集合,第一次參加這種苦行活動,原以為像遊行般熱鬧,想不到秩序井然,上百人依序排列,大家都穿上一樣的白色長袖T恤,戴斗笠,把衣服紮進褲子,不戴標語、不遮住背後【人民作主】的大字,前面一定要有名牌且固定在右邊。 開始走路前要一起朗誦行動公約:「走路過程不說話、不喝水、不抽煙吃檳榔、不拍照」。

令人佩服的糾察隊志工,有不少人已全程走完34天,每天平均要走25公里,至今已走了數百公里。 我只能陪著走台東市區的 2小時路程,短短 10公里雖不遠,但我的腳步經常跟不上他們宛如疾行軍的大步伐,更遑論林義雄先生高齡68歲仍堅持苦行的精神與毅力。

不說話、不強迫接受且真正走遍台灣的千里苦行,展現很有深度的觀念之旅,在這個喧囂取寵的時代,這樣沉默的表達能喚醒多少沉睡的公民意識? 我不得而知,但不時看到路邊的阿媽、阿公、農夫……對我們拍手或舉手鼓勵,路邊分發的傳單不是被丟進垃圾桶,而是經常被認真閱讀。 也許就這樣,正確的意識就慢慢在一個個人民心中建立了。

第二天早上我又陪著從自己的村莊走到關山鎮,這個早上走了近 3小時多,更遠的距離 (至少15公里)、更大更快的步伐,中午休息感到雙腳的沉重,但我已告別隊伍回到農莊。 想到他們還要走 20公里,我就想著林先生推動這活動的背後含意,或許這是個緩慢的方式,卻是影響深刻的。

因為只要知道這近百個白衣人沉默走過全台灣的毅力,就會想著是什麼樣的理想可以讓人願意如此苦行? 只要有這樣的思考:【人民作主】的觀念就會開始發酵,理想就是這樣一步步推動的。

******************

第二次的電子報就寫到這裡,真的很長,因為我很愛寫生活小事,所以謝謝耐心看完。

我的地方感─台南關廟

「鳳梨心、竹筍情」,用來形容關廟這充滿人情味的小地方再適合不過了。每當回老家時,從歸仁正式進入關廟鄕那段不算高的小爬坡,讓我感受到唯有經過,這樣才算是真正開始踏入這塊小時候生長的土地~關廟…

「鳳梨心、竹筍情」,用來形容關廟這充滿人情味的小地方再適合不過了。每當回老家時,從歸仁正式進入關廟鄕那段不算高的小爬坡,讓我感受到唯有經過,這樣才算是真正開始踏入這塊小時候生長的土地~關廟,而這樣的場景對外地人來說,也許會產生一種莫名感受,好像沒經過這段小爬坡,還沒有正式進入關廟鄕似的。

然而這段小爬坡也代表著關廟人奮發向上的個性寫照。關廟曾經在周圍鄉鎮中,是最繁華的市鎮中心,但隨著都市化的快速,許多年輕人外移,人口呈現老化現象,但這並不代表著這塊物繞豐富、充滿地方特色的關廟呈現衰退,反而讓許多地方性特色,因為近年來的都市化及交通網的方便,而產生發展的生機。

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

而關廟讓人想到的第一印象是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這些特產也是關廟人引以為傲的地方產業,先從關廟麵介紹起。關廟麵歷史已有百餘年之久,可追述到日據時期,在這裡就不多加說明了,關廟麵最大特色是:久煮不爛、麵條QQ、口感也QQ的感受,久煮不爛是與其它麵最大的不同點,原因乃在於製法,這樣的特性,也讓許多不會煮麵的新手,不怕把麵煮爛。

但要真正的把關廟麵發揮到極致,可就要請教當地的長輩了。如果外地人想吃到極致的關廟麵煮法,也可以去菜市場買碗「關廟魯麵」來吃吃看,但要注意,只有早上才有在菜市場賣,那為什麼有久煮不爛的特性呢?

主要的秘密是在於製麵的過程中~日曬,雖然現代機器的進步,麵條有時會用機械生產,但為了要讓它乾燥,關廟還是堅持日曬,而在日曬日子多的季節,來到關廟鄕可以看到道路都被麵所佔領了,這也是滿有趣的畫面,而新日光這家,可算是關廟鄕不錯的幾家製麵場唷!

接下來是鳳梨,關廟鳳梨可說是舉世聞名,雖然嘉義及屏東在近幾年來的掘起裁種,但要吃到真正的鳳梨味道,唯有關廟鳳梨才能讓大家感受的,品種研發也是最豐富的,而在關廟產出最好吃的鳳梨是在於陸軍山,這也是口埤最好的種植鳳梨地點。

而鳳梨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它的口感外,還有富含纖維素、維生素A、B、C ,蛋白質、有機酸、胡蘿蔔素,鐵、鎂、鉀…等豐富的營養成分的特色。但要判斷鳳梨的好壞,聽家人說從果實的外皮敲彈,聽其發出的聲音,即可斷定果食品質的好壞。

肉聲果:發出像打擊人體的聲音,即為肉聲。果實黃色或蛋黃透明,多汁、味甜,品質最優。柱仔聲果:發出像打擊木柱的聲音,品質較差,為中等貨。鼓聲果:發出像打鼓的聲音。但我始終無法了解其箇中道理,雖然賣鳳梨的母親常教我。

而鳳梨除了當水果吃外,只要是關廟鄕婦女都必會的鳳梨苦瓜雞,這道結合鳳梨及苦瓜的餐點,也是關廟著名的料理,只要有外地貴賓到來,幾乎都會有這道宴請的餐點。

竹筍,家鄕中的夕陽農業,由於年輕人都傾向種植鳳梨,以致於竹筍產業呈現老化現象最為嚴重,幾乎很少看到年輕一輩的學習種植了,也可能因為竹筍所需花的功夫比鳳梨多吧!故大家都選擇高經濟價值的農業來發展吧。

竹筍吸引人的地方,可能是它吃起來的口感吧!但對關廟人來說,它的用途可多了,可以用來做一些醬料外,也可以用竹子來做竹藝品、傢具、竹製玩具等…,重點耐用是它的主打特色,用上幾十年都沒問題。這個農業的用途可說深植在關廟人的食、衣、住、行、育、樂中。

除了關廟三寶外,關廟特有的關廟粿、黃金水餃及土司,也是全台聞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

山西宮的關聖帝君

接下來從民間信仰來了解當地農村社會,是最容易找出這個鄕鎮的文化及特色,因為許多文化特色都是在信仰中,隨著時間而慢慢發展出來,而關廟鄕的信仰中心是位於西邊的山西宮,名稱的由來,可能是由地理及地形位置發展而來,裡面是供奉著關聖帝君這尊主神。

一年之中除了平常週未的祭祀活動外,最熱鬧的日子,非主神農曆生日那天,許多認關聖帝君為乾爮的乾兒子,一定會在那天回來參加這盛大的祭典活動,而我小時候當然也被收為乾兒子,所以每年就算再忙再忙,那天也是會回來參加這活動,就這樣一年一年的長大了,到了十六歲才結束回去參加的年紀,而每年只要那天我有空,我還是會想撥空回去看看。

回想起來,每年這一天的影像,在我腦海裡,感覺就像昨天才發生的樣子,記得小時候都很期待去參加,因那天都可以拿蛋糕及一些用符紙包起來的金錢還有許多滿有趣的小物品及儀式,對小時候的我,雖然這些東西並不貴重,但在意義上,我想在長大後會更深重吧!

而最後一年拿的用符紙包起的錢,我也保存起來,雖然沒經歷過的外人,並不覺得如何,但我想這就是一種對地方的感受吧!只要看到這個留存下來的事物,就會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天真無私的日子,而且這樣的場景陪伴我度過的十六年。

12年一次的建醮令人難忘

最讓關廟人產生凝聚力的活動,非關廟丙戌科五朝王醮莫屬,每十二年一次的建醮活動,吸引許多曾經住過關廟的鄕親,一定撥空回來參加,哪怕是在北部或者是國外,因為錯過就要再等十二年了,而且人的一生有多少十二年呢?要參加這個盛大的活動,也許一生中參加的機會也不多吧!

二年前的建醮活動,我當然也熱情的參與,但要說起這份情,應該從還住在家鄕的十四年前,還在國小階段的我,那時候到了活動後期,由於祭典活動也正式開跑,活動的人力不夠,所以關廟鄕的國中、小都要放長假,動用到許多學校資源,而我當然超開心的,賺到好多假期可以出去逛逛。

而祭祀期間,在關廟鄕的各個角落都有著大小不等的活動可以觀賞,絕無冷場,周圍鄕鎮的也會過來幫忙把活動鬧得好不熱鬧,而到了最後幾天,開始有許多辨桌可以吃,而且最後一夾規定要大家一起辨桌請熟人來共襄盛舉。

記得十四年前那天,我還在想未來十二後,我也許是上大學,也許工作了,但我一定會請許多朋友來玩;就在二年前,這樣的感受也讓我同學接受到了,那幾天我們玩得超開心的說!

看到家家戶戶把自己的家裝飾得美倫美奐,用許多五顏花色的小燈泡,做出許多花樣,把晚上的關廟點亮得如不夜城,而這樣有趣的畫面,聽說全世界只有關廟有這麼特殊的情景,這也是與其它地區建醮不一樣的地方,也許這樣的敘述,無法表達完整,但再十年後,可以親身去感受一下關廟,這樣鄕下不夜城的感受,真的很美、很美、很美…,

不像是很傳統的建醮一成不變的情境,是多了許多現代化的美感,這幾天就這樣跟我同學從成大來回跑關廟,跑了好幾晚,總算在燒王船的前一天晚上,宴請完外人後,就快結束長達幾個月的活動,我跟同學們也定下,下一次的十二年,一定要再約他們來玩哦!

十二年後,我想大家也許會帶著小孩過來玩吧!而我也許不知身在何處了,但那天,一定會在回來家鄕,一起來度過這難得一個月的祭祀活動;這樣的場景,這樣的地方信仰,不論是宗教信仰不同的關廟人,對每十二年一次的建醮,還是充滿期待及參與的熱情。

元宵的疑問變成回憶

在關廟生活的日子,雖然只到小學三年級,就轉學到台南市就讀了,但在小學及幼稚園的生活,在我記憶中,最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除了上課讀書外,許許多多的課外活動,都充滿了冒險性,也讓天真的我對每天生活都滿心期待。

而一年中許多傳統紀念性節日,因為生活在鄕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都會一起過節,而且我跟其它親戚的小孩,都會計劃許多活動來過難得的節日,其中的元宵節最有趣了,每次到元宵節,我們都會利用一些破銅爛鐵來動手做燈籠,接下來大家就等待夜晚的來臨。

我們就開始跑一些平常晚上比較少去的地點,也就是小學大家都會流傳地方性鬼故事的場所,最刺激的非戰爭時留下來的防空洞,重點是防空洞的後山就是墓園了,而且聽說最裡面還有許多槍炮及一些怪怪的東西,我們當然走到一半,就跑光光了,所以一直不知裡面是啥東西,前幾年回去時,想說早上去看看,但已經被整平了,許多疑問也變成回憶。

雖然每次過年、過節或者是回家找阿媽、阿公坐坐,但一直覺得關廟鄕的場景都在進步,許許多多的道路拓寬,許許多多的房屋都改建了,許許多多小時候印象中的事物都物換星移了,但關廟給我的小時候的感情,是不會隨著時間、時代進步而被抹滅。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