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鹽景(2)需要珍藏的鹽業記憶

那向遠方延伸、整齊劃一的身影,給這遼闊的大地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孤寂的圖案。這個時候正當午後,陽光非常強烈,下鹽田去觸摸雪白的結晶。

編按:本文為「南瀛鹽景」文章(2), 閱讀(1)請點選這裡

在台區西方,許老師特別帶我們去看一排只剩磚欄的集滷池,旁邊有一座小抽水站,裡面已經空空如也,但馬達的基座洞仍在。這一條由寬變窄的筆直道路一直通到西邊潟湖的海堤,路的一側有一排整齊的電線桿,這些電線桿原來都是為了輸送提供這些抽水馬達的電力所架設的。

那向遠方延伸、整齊劃一的身影,給這遼闊的大地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孤寂的圖案。這個時候正當午後,陽光非常強烈,但是大家都興緻勃勃的隨老師四處走動、張望,還下鹽田去觸摸雪白的結晶。

IMG_8680

運鹽交通的變化

日據時代為了將收集各鹽田曬好的鹽,還從七股到馬沙溝建造了三條縱貫南北的運鹽鐵道幹線,貫穿這一帶的鹽田,可以想見當時產鹽的盛況。這三條窄軌的鐵路行駛的都是五分車,分別稱為西幹線、中幹線和東幹線。後來卡車取代了火車,這些火車就功成身退了。

滄海桑田,經過歲月的洗禮,當時的鐵路路基都已經不見了,不過機車車頭還保留了一個,放在七股鹽埕的鹽場辦公室外供人瞻仰,許老師說還有另一部放在鹽山博物館,我們沒有去看。

另外許老師還帶我們穿過鹽埕鹽工宿舍後面的一片荒煙蔓草,去看一個歷史建築,那是建於民國44年的一個機車庫,原是當時火車機車保養修復的地方。

機車庫門面上的題字居然還是名書法家朱玖瑩所題的,彌足珍貴。雖然外表殘破,但內部的檜木屋樑倒還完整、堅固得很,許老師說希望當局能善加維護,不要像蕭壟糖廠一樣,屋樑、屋頂被人家拆走了一大片。這個車庫也是鐵路中幹線的南方終點,中幹線由此向北,一路都沒有彎曲,可以一直通到馬沙溝的鹽場場務所前。

在鹽埕鹽場辦公室西側有一個莫名奇妙的水泥池子,旁邊還建了兩道有斜坡的平行水泥台,許老師說他本來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後來才得知,這是改採機器採鹽後,運鹽卡車的「洗車池」。

運鹽車出任務回來一定滿身泥巴,要開進車庫前得先在這裡清洗一番。水泥池乃是儲水池,斜坡是要讓卡車開上去後,可以從下面清洗底盤。許老師說,這個毫無特色的建物,居然還能保存到現在而沒有被拆掉,成為時代的一個見證,他覺得很意外。我想可能它所在的位置較偏僻,同時這個建物的水泥也太厚了,輕易動彈不得之故吧!

自從鹽場廢棄後,許多原來的設施已經逐日消失,例如大寮大排水往頂山的路口處的一個抽水站,許老師說他上次來看時,還有碩果僅存的一部抽水機,這次來時已經沒有了,可能是在最近才被拆掉的,原來的板架上還留有剝蝕的鐵屑呢!

檢視逐漸消失的遺跡

還有西濱快速公路旁,原可看見一個廢棄的「槍樓」,那是從前鹽警戍守的崗哨,用來防範百姓「偷擔鹽」的,但經過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等的重創後,逐年崩損,如今已經完全倒塌,只剩下地基而已。這些過往的歷史陳跡,正一個個逐漸從這片土地上消失煙滅,真叫人不勝唏噓!

不過也有一些目前還建在的,青鯤鯓南面有一個2號抽水站,有全台唯一用澎湖的玄武岩與珊瑚礁建成的水門。從那粗大的水管和內部機房機組的標示,可以想見抽水馬達馬力的強大。整個區域已被政府列為歷史建築,我們在四周遊走一番,真的可以感受那份滄桑之美,但卻不敢在內部多做勾留,因為整個建築已經是座危樓,似乎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另外在青鯤鯓西南航道南側也有一個抽水站和水閘,也被列入歷史建築,爬上挑高的閘門台,視野很廣,在接近黃昏的斜陽中,景致美得炫人。這裡大車很不易到達,感謝開車的劉司機,克服許多艱險,載大伙來回。

另外今天也走了許多如今只剩遺址的地方,由青鯤鯓進入大潭寮之前,路的南側有個廢棄的「地磅」,是原來運鹽車進入這一帶鹽場時必經的關卡。

後面原有一個鹽警中隊駐紮,房舍地基猶在。後港國中東側一片濃密的樹林,日據時代原有一個台灣鹽警大隊的本部,當時殖民政府有意將此地設為一個大規模的警政中心,所以道路開闢得很廣闊。不過當時的房舍已經完全拆光,現在是密林叢生加上荒煙漫草。現在的後港派出所後方有一棟日式宿舍,也是當年的鹽警用的,政府擬將之拆除,經文史人士力爭,目前還保留。

IMG_8738
廢棄的「槍樓」(上)與地磅(下)
IMG_8783

在地磅對面又有一片茂密的叢林,早先是個酒家,後來做為鹽警訓練中心的宿舍,叫「自強村」,如今也都片瓦無存,附近的「五棟寮」也和鹽業有關。

還有一個動人心魄的景觀,就是位於青鯤鯓北面的「扇形鹽場」。這裡屬於第一工區。站在北航道上的拱橋-鹽豐橋端向西北方向望去,一大片的鹽田,從結晶池、小蒸發池到大蒸發池以及鹽滷溝都從鹽豐橋頭起,由內而外呈扇形圓弧分布,非常特殊,美麗極了。

不過這一區鹽田和其他各區隔離,產鹽、收鹽都獨自作業,花最多的經費,運作時間卻最短,從66年建造到76年停產,只有10年壽命。橋頭上風很大,連站立都有點困難,但大家都捨不得離去。後來車子還沿著鹽田南側一路走到盡頭的鎮海將軍廟,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看見整個鹽田結構。

當年那些辛苦的鹽工所住的宿舍很多都已經拆遷或改建,目前仍維持原貌的大概就是台區。原來台區之名是台灣鹽業產製區的簡稱,以南聖宮為中心,鹽工住家向南北兩側延伸,廟北方62戶,南方24戶,格局很像眷村。由於這裡風大,居民黃昏時到廟前活動都包頭包手的,彷彿還在鹽田工作,許老師說,如果黃昏時來這裡,可以強烈感受到鹽村的風情。

還有很令我感到意外的,位於台區門戶的「新山仔寮」竟然曾是七股最繁華的地區,因為這裡有鹽場高官的官邸,是顯貴們的生活圈,當年有澡堂、活動中心,甚至有一家酒家。東邊的八棟寮,也是從前的鹽工宿舍,但如今只剩三棟,住戶只有4戶。

台鹽不產鹽後開始轉型經營,現在把許多地方都逐漸蛻變成觀光區,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鹽山。但裡面除了有一座地標性的鹽山供遊客攀爬,和一座「不沉之海」的鹽浴池可讓遊客體驗浮力,算是和鹽業有關之外,攤販、遊園車、嘟嘟小火車都和一般遊樂場沒有兩樣,連後面的十棟寮也轉型為樂活村了。

還好,在鹽山東側還保留了兩座高大的洗鹽塔,在機器採收後,含有泥土雜質的粗鹽就在這裡用飽和的滷水洗滌,不過這兩座已經銹蝕斑斑的高塔沒有任何指示和說明,一般遊客也是不會去看的,恐怕不久也會面臨拆除的命運。

其次,位於鹽埕的七股鹽場辦公處還留著原來日式建築,圍牆外的高大椰子樹顯現了當年日本官衙的氣勢。對面招待所改成民宿,附近新設立的七股鹽田旅遊服務中心,鹽光基金會正將其旁沒有拆除完的鹽工宿舍規劃成咖啡民宿「鹽田寒舍」,今年暑假就會開張。

再就是井仔腳的瀨東鹽場,把舊有鹽田佈置成瓦盤田體驗區,相當程度的保留了一些鹽田文化,也引來了不少觀光客。不過曾經喧騰一時、可以媲美黑面琵鷺的黑腹燕鷗,在曝光後大量人潮湧入,卻使得這種萬鳥翔集的自然奇觀消失了,真是遺憾!今天這趟行程就在井仔腳的夕陽餘暉中劃下句點,主辦單位還讓大家人手一袋台灣鹽帶回家做紀念品,真是窩心之至。

IMG_8800

後記─歷史需要好好收藏

歷史的腳步是不會停留,也不會回頭的,過去的會逐漸過去,甚至逐漸消失。台鹽的轉型也是勢在必行,我們也不必有太多的遺憾和感嘆,但願未來的台鹽走得更穩健、更成功。而那份屬於歷史的,我很感謝像許老師一樣的有心人士幫我們記錄下來、保留下來。

聽老師說他們已經完成了一本「南瀛鹽景」的書,裡面有上千張的鹽景照片,其中有許多現在已經消失,再也看不到的,幸好有早一步拍照保留下來。我想如果這本書開賣了,我一定要去買一本來珍藏。

還有應該記上一筆的是,在從青鯤鯓到井仔腳的路上,聽到為「南瀛鹽景」拍攝5000多張照片的王素滿小姐,講她拍攝這些照片的心路歷程,令我非常感動。她接到這個任務之時,恰逢母親過世,痛不欲生。但藉著幾個月每天早出晚歸為鹽場留影,不但逐漸走出傷痛,還深深迷上了這鹽場的美景。她連在88水災時也外出取景,歷盡劫難,差點殉職。光憑這一點,這本「南瀛鹽景」就有珍藏的理由。

今天的行程真是太豐富了,收穫也太豐碩了,許老師說,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很可能不久就會消失,將來可能再也見不到,所以今天的行腳真是太珍貴了,尤其有許老師詳盡的解說,真叫人感激不盡。謹將記憶所及、印象較深的記錄下來,其實還有許多東西沒有寫到,而所寫的或許有錯落也不一定,不過這是自己最真實的一份心得,謹記如上。

IMG_8723
值得紀念的歷史之旅。

南瀛鹽景(1)鹽份子民的探索

原來這些破陋的小建築都是當時鹽民們生計上很重要的地方,瞭解之後,不再覺得毫不起眼甚至有礙觀瞻,反而對它們憑添了許多敬意。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

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獻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

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IMG_8617

從明鄭時代開始的鹽業歷史

原來台灣有紀錄的鹽業歷史從明鄭時代就開始了,早在鄭成功來台時,陳永華將軍就在北門一帶教人民製鹽,現在北門鄉的「永華村」就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日據時代殖民政府大規模的規劃鹽區和鹽田,創立了產製運輸的程序,還建設了鹽田鐵路,也留下許多大小建築物,奠定了台鹽的厚實基礎,也開創的台灣鹽業的鼎盛時期。

國民政府接收了日本的製鹽產業,大致還是因循原來的作業程序,但早期都還是肩挑鹽的採收方式,直到民國76年才開始改用機械採收,這是鹽業的一個大革命,原來的許多設備開始被棄置荒廢,成為歷史陳跡。

也由於台灣的工資昂貴,海鹽採收不敷成本,漸漸不敵便宜的外國湖鹽,台灣的鹽場終於在2002年停產,走到歷史的盡頭。如今只剩下一些遺跡讓我們憑弔和想像當年的風光。

製鹽原來是這樣…

鹽場的規模比我想像的大太多了,從小看到鹽民在一畦畦的鹽田中扒鹽、擔鹽的景象,以為只要把海水引到鹽田中,經日曬蒸發就會有粗鹽結晶出來,其實並沒那麼簡單。

今天我們在許老師的引導下,才見識到鹽田的真正結構,把海水從海堤外引進來要有巨大的水閘門,經由「集水道」分區引到內陸,鹽池又因濃集程度不同,分成「大蒸發池」、「小蒸發池」、和「結晶池」,另外還要有輸送濃縮滷水用的「輸滷溝」系統等。

收集好的鹽要有「鹽堆地」放置,然後用鐵路或卡車運走。本來這些各類池子自從廢棄後都成一片汪洋,根本看不出裡面有分格,以前我經過這些地方,都以為這是魚塭,不知道這些原來都是鹽田。

今年由於苦旱少雨,這些鹽田的積水乾涸了,才重現了本來面貌。許老師教我們看,格子最小的就是蒸發池,通常連續四格,再來是較大的小蒸發池和更大的大蒸發池,車子一面跑,我們一面看,一面數,相當有趣。

鹽田的底部結構分「土盤田」和「瓦盤田」兩種,台區、鹽山一帶的是土盤田,要用「石輪」來壓實鹽田底部,石輪很重,鹽田廢棄後,偶而還可見到留在鹽田中的石輪。井仔腳一帶的是瓦盤田,鹽田用瓦片或破碎的碗、甕墊底。

我們認為瓦盤田生產的鹽應該較好,但許老師說,瓦盤田的鹽水蒸發快,結晶的鹽顆粒不實,土盤田的顆粒較硬,品質較好,這倒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又後來改用機器採收,底土會隨結晶鹽一起刮起來,不能用機器採收的瓦盤田就漸漸少了。

要從集水道或集滷溝將海水或滷水打入鹽田,早期是用水車。在鹽山旁的體驗區,架設了幾個大小水車供參觀的人親自下場踩踏,在井仔腳的鹽場也做了幾個。不過那都是後來造的,應該不是以前留下來的。看似簡單的踩踏動作,若是不得要領,還是很難順利踏動它,不少人上去後,手忙腳亂,就跌跌撞撞敗下陣來。

後來有一位鄉土工程師造了六片扇葉的風車代替水車來抽水,那時候一座座的風車矗立在廣袤的鹽田中,景致一定非常壯觀。不過一旦遇到無風的日子,風車就停擺了,所以後來抽水機出現,這些風車也就走入歷史。許老師帶我們看鹽山北方目前可見的唯一一座風車,小小的,只有四個葉片,不是當年的型制。

IMG_8675

以前經過潟湖一帶的鄉野,常常見到在路旁、堤岸或遠方有一座座小小的、破舊的、甚至已經傾圮的小寮房,點綴在平曠的地面,不但不起眼,還覺得有礙觀瞻。今天許老師不厭其煩的指點給我們看,那一個是工具寮仔,是鹽民當年在野外放置各種工具的地方;那一個是修繕寮仔,是專事整修工具的寮房;那一個是抽水馬達房,水車、風車時代過後,就靠這些馬達來抽鹽水。

原來這些破陋的小建築都是當時鹽民們生計上很重要的地方,了解了這些,不但不再覺得它們不起眼、有礙觀瞻,反而覺得它們對這片土地的風情有畫龍點睛之妙,對它們憑添了許多敬意。

(閱讀南瀛鹽景(2),請點選這裡)

【鹽村】水地風光-布袋州南場謝鹽祭1221

曬鹽的工作,幾乎完全是看天吃飯的行業,有人說它是無本的行業,只要肯出勞力,再加上老天爺的賞臉,就不怕餓著肚子,但這也意味著鹽工們必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力,而最終的成果,還是要看上天的面子……

謝鹽祭──水地風光 心鹽村 布袋州南場謝鹽祭
曬鹽的工作,幾乎完全是看天吃飯的行業,有人說它是無本的行業,只要肯出勞力,再加上老天爺的賞臉,就不怕餓著肚子,但這也意味著鹽工們必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力,而最終的成果,還是要看上天的面子,這是一種與上天對賭的行業,賭輸了,即使是付出勞力了,仍然得為生計來擔憂。

「海水」、「土地」、「季風」、「陽光」)x人=『鹽』

這是一包白鹽產生的方程式,而從這個方程中,可以看出人的渺小。因此鹽工們能夠順利產曬出白鹽,心裡大多存在「感謝天地與眾神靈」的心情。過去,鹽工在清明節、端午節、過年等重要節日都會去拜鹽田,祈求上天保佑鹽田豐收,也保佑鹽工子民平安,而這樣的文化祭典儀式,凸顯出勞動者與土地親密情感的產業精神,也營造出具地方文化資產的特色。

雖然,鹽場已經廢曬多時,這個具地方特色的謝鹽祭活動也逐漸式微,但在這個復曬規劃的過程中,仍希望可以將鹽工們對於自然界的尊重、對於土地的疼惜、對於收成的感謝,那種最真情與真義的精神傳達出來讓後輩者感受到。

希望透過活動的舉辦,讓大家看見海水、土地、季風、陽光與鹽的關係,進而能夠用心去了解及體認鹽田文化,更可以用心看待鹽村的生活樣貌。

活動時間:97年12月21日星期日
活動地點:布袋場務所、布袋鹽田洲南場、龍江社區、

活動對象:主要以布袋鎮社區居民、布袋鎮內的國小、一般大眾為主。
呈現方式:
※12月21日:鹽田走透透 闖關大出擊
一般人大都比較不願意走入鹽田,去感受鹽田的環境及當下的氛圍,因此,希望透過闖關活動的設計,將關卡分散在鹽場的各個周圍,讓要闖關的人,必需親自走入鹽田,才能成功過關。(本活動將搭配鹽田帕司波持(passport)小冊來進行)

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暨洪雅書房為積極響應好朋友好戰友及友好的社團們,特別派遣一部遊覽車並邀約願意前去當義工的朋友們

請踴躍回報!可以半當義工半玩去,詳細 車上再分配!

目前預定早上七點20分 洪雅書房 集合,預定下午5點才會從布袋返回 (活動精彩..請把握機會…最重要是可以為邊緣地區的布袋之社團戰友服務與幫個小忙…)

欲報名者:

請回覆1.姓名 2.行動電話 3.身份字號 4.出生年月日 5.吃葷或素(非宗教素者請儘量不要回覆…因為布袋盛產海鮮缺純素啦!)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暨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

地址: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電話: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鹽業】0531-615快樂鹽田工作假期(5梯次)

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結合了布袋鹽村與漁村的特色體驗,讓我們在手工勞動的喜悅中,同時享受「漁鹽滿布袋」的深度人文之旅……

工作假期(1):快樂30,鹽田心體驗

第一梯次:5/31(六)、6/1(日)
第二梯次:6/6(五)、6/7(六)
活動費用:兩天一夜,1900元
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結合了布袋鹽村與漁村的特色體驗,讓我們在手工勞動的喜悅中,同時享受「漁鹽滿布袋」的深度人文之旅……
活動流程如下:

第一天:

10:00 報到–歡迎曲

10:20 布袋心鹽村.文化新鹽田–工作假期介紹

10:50 另鹽相看–鹹冰棒新體驗

11:10 新厝仔鹽村巡禮

12:00 鹽村風味餐–吃飽了,下午才有體力到鹽田勞動

13:00 千江有水千江月之漁村遊 & 搭乘觀光漁筏遊好美寮潟湖

16:00 快樂新鹽工–文化行動.心宣誓,下鹽田工作囉–瓦盤拼貼、摃土堤等……

17:30 洗澎澎,洗掉身上的鹽巴與鹹土

18:30 與夕陽共進鹽村晚餐

19:30 鹽田星空電影院

21:00 老鹽工悄悄話

21:30 星光鹽床–夜遊鹽田

21:30 明天的氣力,福氣啦!–夜宿老鹽工的家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第二天

06:00 透早起床

06:30 活力早餐

07:00 隨著老鹽工的勞動時鐘,早點下鹽田工作囉… …

10:00 點心時間–補充勞動力

11:30 鹽烤美味台灣鯛&午餐

13:30 迷你瓦盤紀念品動手作

14:30 鹹言鹹語–快樂30心得分享

16:00 年底記得回來妳/你的鹽田收鹽喔!

————————————————————————

工作假期(2):快樂8小時,鹽田心體驗

第三梯次:6/3(二)
第四梯次:6/14(六)
第五梯次:6/15(日)
單日活動費:800元

09:00 報到
09:10 布袋心鹽村.文化新鹽田–工作假期介紹

09:30 快樂新鹽工–文化行動.心宣誓,下鹽田工作囉–瓦盤拼貼、摃土堤等……

11:00 另鹽相看–鹹冰棒新體驗

11:30 鹽烤美味台灣鯛&午餐

13:00 千江有水千江月之漁村遊 & 搭乘觀光漁筏遊好美寮潟湖

16:00 迷你瓦盤紀念品動手作

16:30 鹹言鹹語–快樂8小時心得分享

17:00 年底記得回來妳/你的鹽田收鹽喔!
—————————————————————————————
※指導單位: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嘉義縣政府
※主辦單位: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

※ 特別體貼提醒您:參與本工作假期的標準工作配備,包括足以遮陽的帽子、袖套(或長袖衣服)等各式各樣的防曬用品,以及一雙可以踩在鹽田爛泥巴裡的雨鞋。

※ 基於對土地與環境的愛,請您自備用餐的碗筷及水杯。
※ 活動費用包含食宿、保險、導覽、搭乘觀光漁筏,及紀念品(迷你瓦盤)材料費用等。

特惠徵文活動:參加鹽田工作假期後寫一篇心得(1000字以上),首獎獎金3000元(取一名),貳獎獎金1000元(取兩名)!

活動內容及最新訊息,以本會專屬活動部落格為準:快樂鹽田心鹽村(http://www.wretch.cc/blog/budai3478817/13573390)
※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各梯次活動舉辦前五天
(如報名人數不足15人,本會保留最後取消權利,並辦理全額退費。)
報名專線:05-347-8817 傳真:05-347-9917
※ 報名程序:傳真或mail報名表,由協會回覆錄取後,三天內劃撥費用。
(本會確認後另行寄發行前通知)
※ 劃撥帳號:31480631 戶名:布袋嘴文化協會
※ E-mail:yy3478817@yahoo.com.tw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