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事,家事,社區大小事─夏耘自然農莊12月

12月的前半的白日氣溫宛如秋老虎般,動輒衝到27度C以上,溫暖的空氣,久未下雨的藍天白雲,工作心情舒暢,卻也無暇沉思,整天站在楊桃樹下伸長雙手、拉長脖子,進行了三週以上的楊桃套袋,楊桃樹上掛起…

前言:

這是在台東務農的林義隆農友,12月份跟大家分享的務農與生活心情、義務擔任小學籃球隊教練的精彩賽事報導,還有參與荒野活動和公投苦行等生活點滴,感謝作者勤勞筆耕,細膩分享(閱讀11月電子報內容,請點選這裡)。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電子報 200912 (2)

12月的前半的白日氣溫宛如秋老虎般,動輒衝到27度C以上,溫暖的空氣,久未下雨的藍天白雲,工作心情舒暢,卻也無暇沉思,整天站在楊桃樹下伸長雙手、拉長脖子,進行了三週以上的楊桃套袋,楊桃樹上掛起一個個白色的方紙袋,漸漸一株株楊桃樹被我們裝飾起來,最後是遍眼白與綠,但美麗與奇異的背後總有一些擔心:太久沒下雨了,土壤是否過於乾旱?

往更大面向想,地球暖化的程度愈來愈讓人擔心:真正的冬天離我們愈來愈遠,少了經常降至15度以下的冬天,台東更像熱帶了,這些植物該如何在短時間內演化適應呢?蟲害與病害在溫暖的冬天將更活躍,農夫將如何應對以確保收成呢?

終於12月16日這天早上起床,屋外天光黑沉與前些日子的明亮不同,拉開窗簾看,天空畫上濃密的烏雲,道路塗滿黑色的濕意,原來下雨了,開窗就透入一股涼意,第一波寒流也來了,好棒! 終於冬天姍姍來遲了! 園裡的楊桃樹感到下雨的喜悅,我也可以在這短暫休息的早上寫下12月的電子報。

981226yangtaop211-400.jpg

一、楊桃園

11月底來楊桃樹的滿樹幼果已進入可套袋之大小,於是開始進行這一季的收成關鍵 – 套袋。

開始套袋後的心情,總是會隨著不同的樹而起伏不定,有的樹似乎樹勢不佳,雖然果實也不少,卻大都已被果實蠅、花姬捲葉蛾的幼蟲叮咬、或有淡淡的霉菌,數百顆楊桃被摘掉,最後只能掛十多個白色套袋,比率低到讓人有點難過;

但有些楊桃樹卻相反,即使果實不小了,卻依然絲毫無損,經過正常疏果後,仍能套上一百甚至二百個以上的白色套袋,心裡不免因此抱著希望:如果每株楊桃樹都有這樣的產量,全家的生活只靠楊桃園的鮮果就夠了!

觀察這兩種楊桃樹之不同,多半在枝條茂密程度,葉子鮮綠並少掉落的枝幹,果實的病蟲害就少。我和兩個農夫前輩討論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幸運沒被蟲叮、或是樹健康則果實能維持久一點才被叮,兩人都認為是後者,我也是這麼認為。 如果真是這樣,只要楊桃樹有一天終於健康了,就不用擔心病蟲害,至少成長到套袋大小前,仍將有不少果實可套。

套袋的時候要一株株樹慢慢巡過,能將每一株樹之細微差異作出比較,對於個體之差異與成長有很多的感受。今年冬天的楊桃樹,許多株依然有葉子紅斑點之細菌性病害,仍有落葉的問題,落葉太多就必然讓我們不敢多套袋,或造成果實落果或口感不佳。

就任由果樹自行生長,不處理病蟲害嗎?

每當有人參觀常會問及此問題:難道就這樣任其自行生長而不噴點醋、或其它天然資材來殺菌? 我總是回答:就慢慢等吧! 這樣的回答大概難令人滿意,然而這就是秀明自然農法 — 無農藥無肥料栽培的承擔,只要這幾年生活還熬得下去,就慢慢等吧!大自然總會找到生命的出路。

但僅管嘴裡這樣回答,心裡還是會想著農夫可以作的事是什麼? 仔細的比較每株樹,發現前半段與後半段果樹之套袋數量有明顯差異,後半段數量多,推究其差別僅在於後半段地勢明明顯較低,代表水份較多,土壤養份也會多一點,每當走到後半段,皮膚會感受到濕意。

此結果也與農夫前輩討論,他認為應該加強乾燥冬天的水份補充,並留下更長的草以保持土壤濕潤。 所以我也在除了「慢慢等」 外,會作一些農耕管理上的改善,甚至想撒些如芒草般高大的豆科牧草種子,將來割下高大的牧草後能有更多葉子形成之有機質。

思考楊桃樹的細菌性斑點病,在不用任何藥物與資材下,是否會自己轉健康? 我總是樂觀以對。 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想吧!注重養生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養生是少吃、多動、快樂、積極,而不是一天到晚吃補藥或一有小病就吃藥!

但即便正確養生,人體仍不免有點小問題,也許是皮膚斑、落髮、酸痛、感冒、流鼻水、咳嗽等等,但懂得養生的人不會馬上吃藥,而是多休息並注意飲食,來讓身體自己調養好,至少我們夫婦與孩子都是如此,幾年下來也都身體健康,只有偶而短暫一天的小病痛。既然人可以如此,何以植物就不行?

雖然植物沒有腳可移動,但它仍是完整的生命,也必定如人類一樣,在不經干擾且正常生活情形下,可以發揮自體免疫性來抵禦病蟲害,雖總是會有小病小痛,如少許葉片的斑點或枯黃等,但不影響其生命之延續與成長。這也是我為何總是說:「那就慢慢等吧!」的理由。

這三年套袋與收成量比較

套袋時,巡完第一波楊桃樹,套袋已到 10,000個,又開始從頭再作一次,將前一波套袋時仍太小的楊桃再套完,並徹底疏掉所有不良之果實,第二波也作了3,000個套袋,看來這年的總套袋數量就是這樣了。

以下是前三年與今年之比較:

2007 – 套袋共 56,000個, 共收成 8,000斤 (約7個套袋收到 1 斤)

2008 – 套袋共 8,000個, 共收成 880斤 (約 9個套袋收到 1 斤)

2009 – 套袋共 24,000個, 共收成 2,200斤 (約 11個套袋收到 1 斤)

今年 2010 – 套袋共 13,000個

若以最好的第一年為準,2010年主要產季應該有1,850斤收成,比去年少,更少了很多可以作楊桃酵素的瑕疵果實,但就這樣,該有多少就是多少!

好消息是11月底開始收成前一波套袋1,000多個的楊桃,除了口感回到第一年的香甜多汁外,果實外觀也多半晶瑩剔透,連習慣挑剔外觀與大小的丈母娘也讚不絕口。 更重要的是採收下來撿選時,良率提高很多,不再如往年經常都有瑕疵或不良果實。 這真是一大突破,希望高良率能延續到二月採收的主要產季,就能讓多一點等待的朋友分享到。

冬天又乾燥的楊桃園除了套袋及採收外,野草也因少雨而長不高,少了很多除草的工作,卻多了一些冬候鳥! 除了每年可見的黃尾鴝外,今年首次來了喜歡水域的小白鷺,很奇特地來到這個旱地幾天;烏頭翁仍穿梭在楊桃園,偶而啄破幾個紙袋,吃幾口黃熟的楊桃;紅嘴黑鵯仍舊在附近更高的雜木林裡哭叫;竹雞還是在讓我永遠看不到身影的位置啼叫 “雞狗乖”。

每當大晴天,一到兩隻的大冠鷲經常在高空盤旋,套袋疲累的時候,看到遨翔天際的它們就是最好的享受。不免想到:難怪耶穌基督認為農夫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工作,因為它是職業裡的生產者,如同吸收陽光能量的植物是地球唯一的生產者。 身為生產者卻又是消費者的農夫,在楊桃園工作時又像是觀察者與享受者。自然農法的農夫真是很棒的工作!

二、 鳳梨園

陪伴近 4年的D區鳳梨終於離我們而去,一株株或脆綠、或枯黃、或大、或小的鳳梨株都不在了,只剩下耕耘機快速走過後,所留下的一片黃土與間雜石頭。 心裡有點捨不得,畢竟看著它們很久了,但農耕總是要延續,為了穩定的農作收入,也為了避免單一楊桃作物之天災風險,還是要作更有效率的耕作管理。

近四年前買下這片地,接手快要第一次收成的鳳梨園,我們讓前一手農夫收成完第一次後,這片2.6分土地上的金鑽鳳梨就被我們保留,目的是提供觀察鳳梨到底可以收成幾年的經驗。 目前大多數的鳳梨種植都只作到第一收,少數會留第二收,但當我們知道20多年前,曾經鳳梨被種到 7年、甚至12年,我們就決定要留下它們作觀察。

這三年的採收數量如下:

2007年 – 500斤 (第 2收)

2008年 – 3,100斤 (第 3收)

2009年 – 900斤 (第 4收)

以2.6分地面積計,一般慣行農法農夫至少可以種到 7,000株,每20個月收成一次,起碼也能收成 12,000斤以上,我們這樣的累積產量可說遠不及格。

然而我們卻很高興:因為在這三次收成中,我們學會了鳳梨該如何除草、判斷熟度、採收技巧、除側芽、套袋防曬、作成鳳梨酵素與酵素果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小群願意品嘗我家鳳梨的客戶。 如果沒有以上這幾點為基礎,我們根本不敢在去年 12月於E區新種 5,400株之金鑽鳳梨;也無法判斷第3收金鑽鳳梨是老欉合理收益的臨界點。

未來我家目標是在幾年內,將金鑽鳳梨調整成三區種植,每區不超過 2分地,三區分年種植,有第 1收、第2收與第 3收三種年紀之鳳梨,三區輪流,讓總產量維持在6,000斤上下,避免缺少當年成熟之鳳梨而使年產量差異太大之困擾。 6,000斤也是只有夫婦倆人採收仍忙的過來、且也賣得掉的預估極限。

現在除掉老欉金鑽鳳梨並整好地的 D區,就是為了這個方向。 一旦忙完全部楊桃之第二波套袋與疏果,就能回來忙D區鳳梨之定植,可能是 12/27 to 12/30吧!已經預備 5400株之金鑽鳳梨芽 (註 1),這將是第二次大面積種鳳梨之經驗,也歡迎至多二、三位想來幫忙體驗種鳳梨的朋友預約參與。

這塊新整好之土地,去年五月由一位支持秀明自然農法的朋友買下,再長期回租給我,雖是租用土地,但我仍把它當成自己心愛的土地。除了鳳梨之外,也希望它是一片有樹林的土地,所以在西北向,除了去年種下且已長高的金露花綠籬外,打算再種下一排台灣原生的樹 – 不落葉的光臘樹;東南向則種下冬天會落葉的特有種台灣欒樹。也許樹長大了,會影響到鳳梨之部份陽光接收,但有樹木的土地才有靈性,也才像大自然。

(註 1): 5,000株金鑽鳳梨苗是龍田村另一個秀明自然農法農民 – “阿榮無毒自然農園” 的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ananas-100),他們家去年只有一區茶葉是秀明自然農法,今年打算所有茶葉與鳳梨都從僅施用有機肥種植改成秀明自然農法 – 無農藥無肥料栽培。 很有勇氣與決心!

三、農舍

計畫中的增建農舍已完成設計圖,只是建材與結構簡單但有美感的鐵皮屋,新增的部份是3個小雅房 (丈母娘、姐弟倆、夫妻倆)、神慈秀明會的神位佛堂;另外用更簡單的結構蓋的酵素儲存空間、新的水果包裝場 (含義工的簡單上下鋪)、公共衛浴。 將來的房子唯一沒有的就是客廳。

另增加一個半戶外之討論空間,也保留原工寮成為一個很容易搬動桌椅 (輕質折疊之餐桌椅與一家的書桌) 的室內空間,希望可容納20人坐下,預留作需要上課或討論時之空間。我們希望在這裡準備一些有關秀明自然農法之書籍、雜誌、影片與其它農場之資訊,除了平日之農耕外,也朝台東的秀明自然農法推廣據點邁進。

目前農地貸款已進行一半,工程圖也進行更仔細之估價,若順利的話,二月動工,七月完工,八月搬家。 到時候想辦一個搬家分享會邀請朋友來參加。

四、義務籃球教練

上個月底進行的台東縣國小籃球比賽,我的寶貝兒子只有四年級,原本在比賽前兩週,被我指派為替補控球後衛,平常練球總叫我:「教練!」,但他回到家死纏爛打,一直哀叫:「爸爸,讓我打先發嗎?」,我總是不置可否,比賽前一次的練習賽,他上場打球果真表現出長期週末陪我打球的成果,比較像個控球後衛,於是我調整隊型,換下一個高個但初練習的五年級生為替補,讓兒子打先發。

比賽前練習,我告訴所有男生不可能拿冠軍,第一次參加以贏一場為最高目標,想不到這些男生抱怨:「教練,你怎麼可以滅我們的志氣!」,我告知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作不切實之幻想,因為我們都是五年級以下球員,不高、不準,練習才三個月、又初次參賽,只有靠拼勁與防守才能拉近比數。

全力以赴的男生隊

男生被分到只有三隊且較弱這一分組,只要打贏一場就有機會進入前四名,對最後是第三名之卑南國小的比賽,沒得半分前,大家緊張又沒拼勁,球剛過半場就被抄走,想不到幸運投進第一球後,似乎人人變猛虎,開始陸續進球,也敢快攻,就連擔任控衛且最小個頭的兒子,也運球切入兩個六年級對手之間,還運氣好投進兩球,最後還是輸了12分,但本隊得到14分,遠超過我原本的個位數預期,讓我不得不大力稱讚他們的表現。

第二場遇上籃球傳統強隊之東大附小的B隊,還是輸了約14分,但仍得了12分,兒子也投了兩個遠距離外線。 雖然被淘汰了,但這些小男生愛上在球場比賽的感覺,也承諾願意加強練習,在一年後再拼一次。

超值演出的女生隊

至於女生的比賽,雖然兩年前曾拿過季軍,但畢竟當年只有4隊比賽。然而今年女生有 6 隊參賽,且多半是數百人之大學校,不像我們五、六年級女生總共只有10個,一半已來籃球隊,而且全隊先發就只有這五人,剩下一個替補球員是三年級的小女生,其它球隊則幾乎都有 12人與賽。 雖然口頭上告訴她們有機會坐二望一,但看到別隊比賽,就知道坐三望二很不容易。

我們在賽前補強了以往最弱之處,就是每次發邊線球,遇到對手用緊迫叮人就緊張到球也傳不出去,我們練了破解招術,讓男女生互當對手練習。

女生第一場遇到本屆也是多年冠軍新生國小A隊,只僵持了一節半之比數,到下半場因為我們氣力放盡,又被抓到弱點:全隊只有兩個女生敢運球,只有三個敢投籃,剩下兩個矮個子不敢運球與投籃,只能作好防守,對手一路快攻猛打,最後輸了快 20分。

雖然失望,但我們這幾個活潑愛講話的小女生,賽後竟然跟對方球員攀談成為朋友 (還在最後要到手機號碼與即時通),後來幾場球,新生國小的女生總會幫我們加油!

第二場遇上豐里國小,再輸就要被淘汰了,我們這隊的小前鋒小媛開始發飆,她是短跑好手,立志國小畢業後要讀台東體育中學,具有過人的爆發力與速度,以前五年級時上籃總是放槍不進,經過幾個月和我週末打半場,球技突飛猛進,投籃準度提高,有爆發力的抄截更具威力。

不服輸的她不肯被淘汰,拼命抄球快攻,敵隊沒人追得到,分數一路拉開。 但衝刺太多次,小媛累得喊肚子痛,只好讓上場就不知所措的三年級小女生小芸上場替換。 幸而領先夠多,最後我們還是贏了10多分,得以進入明天的複賽,小媛竟然得了15分以上,以國小年紀來看簡直是超齡演出。

複賽第一場、也就是第三場球賽是關鍵性比賽,遭遇另一組亞軍且比我們高大不少的初鹿國小,贏的一隊得以進入冠亞軍戰,輸了就只剩第三名可爭。

小女生都很緊張,我們只有兩個身高155 cm 左右的高個女生,小媛只有150公分,矮人一截,只看到許多籃板球被對方搶到,防守時又緊叮著我們的控球員,於是我們只剩下小媛能抄球得分,另一個最辛苦的小儀則要搶籃板與控球,以免原本控球又要快攻的小媛因疲憊而再次肚子痛。拉距了兩節多,對方發揮準度,投了好幾個外線與切入,於是比數漸被拉開,雖然最後小媛還是得了10多分,但我們也輸了10分多。 不過小媛的鋒采被在場裁判與教練注意到。

輸了只剩下第三名可爭,我們這五個幾乎打滿全場且僅有的先發,已個個疲累不堪,下一場賽程只能休息兩小時。但這些令人驚奇的小女生,午餐後只小睡片刻就耐不住寂寞,起來觀看男生第三名的比賽,卑南國小的帥哥控球員被我們幾個小女生好玩盯上,不斷在場邊鼓譟替他個人與卑南國小加油。

我們龍田國小女生隊,雖然不是球技最好的,卻是球場上替別隊加油聲最大、也最有創意的,讓比賽氣氛變得很熱絡,我笑她們:「可以拿到大會的啦啦隊冠軍!」

就在這樣的加油活力中,女生隊在季軍戰遇上傳統籃球強隊的新生國小B隊,她們人高但速度不夠快,賽前預估該是五五波的比賽。 想不到小媛發揮創意的技巧,又抄、又快攻、又投外線,一路拉開比數到14:6。 才剛打完第二節,叫大家不要高興太早。 果然第三節對方高個猛攻籃下,搶了幾個籃下球又補進,讓分數追到 14:10,大家都緊張了。

這時候對手竟然使出了發邊線球就緊迫盯人的防守,我們雖練過破解戰術,但一時反應不及被抄走幾球,教練一節只能喊一次暫停,但早用完了,只能在場邊大叫:「疊起來!」 (意思是場內四人疊起來,炸彈開花跑開並接邊線發球),

幾個小女生很棒!突然找到方法,只要對方發邊線球,速度快的小媛立刻就炸開衝到前方,發邊線球的高個小慈也自動長傳給小媛追球快攻,只要小媛拿到球就沒人追得到她,於是,從那時起,我們的分數扶搖直上,對方被打得垂頭喪氣。

第四節因為分數拉開,我讓小媛多休息幾分鐘,要其它人撐住不被得分,她們果然像母獅子讓對方一球未進。 休息足夠的小媛回到場內又是生龍活虎,在籃下搶到好幾個進攻籃板並迅速補進球。 就這樣比賽結束,五五波的比賽被我們贏了16分,也終於有第三個能得分的球員,小媛更上一層樓拿了20分。 我們終於贏得了貨真價實的第三名。

其它球隊教練對我說:「你們只有五個人也敢來比賽,真是膽子大!」,也許膽子大的不是我,而是小女生不服輸的鬥志。

這麼仔細的比賽過程記錄也許不是您所關心的,但對我,是記錄下與這些小男生、女生共同的練球時光,重要的不在於讓我年輕多少或比賽成績如何,而在於他們都能有一段奮鬥卻又快樂的童年記憶。

鄉下的孩子上場比賽,幾乎沒人穿Nike、Adidas等名牌高筒籃球鞋,也沒錢作球員專屬的兩套深淺色背心球衣褲,但即使穿的只是雜牌的短筒慢跑鞋,只是學校多年公用的寬大藍背心,想要更好的心是不輸給都市小孩的,我所作的只是啟蒙並幫助他們而已。

我能作的,也是更多願意移民鄉下的朋友所能付出給小孩的,只是不一定是籃球而已。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沒有名牌球衣球鞋,但是全力以赴的台東孩子們。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五、荒野保護協會 台東分會

解說員訓練已進行 60%課程,內容涵蓋秘書長演講、荒野創始人徐仁修先生的演講、昆蟲、青蛙、植物、地方環境議題、原住民部落文化、潮間帶生物等知性課程,在多次的上課之中,不少台東學員被激發出熱忱,開始願意作荒野的志工,令人感動台東的希望。

前面幾週課程中最令我感動的有二門課:

(1) 前基隆鳥會會長 沈振中先生  兩天一夜的期初旅行

自然名「藍海」的沈振中不教我們如何解說,而用一連串的親身體驗與感受,讓我們瞭解真正的解說是分享與引導!藍海提醒了重要的觀念思考:如果我們喜歡大自然的人把賞鳥變成競逐稀有鳥,卻忽略了身邊普遍的鳥,那這樣的行為與去KTV唱歌有何異?不過又是另一種比賽或休閒!

同理觀察自然如果沒有思考行為的意義,而只是一昧照相 (更惡劣的是採集),那仍舊沒有尊重這些大自然之生命。藍海更主張當解說員的人應該要有一個經驗:獨自一人靜坐在荒野裡數小時,只是看、聽、感受週遭的一切。

我很喜歡藍海帶來的反思,也希望自己能作的更好。

2. 荒野花蓮分會 廖惠慶女士 – 當公共工程遇上環境保護

多年前,當花蓮美麗的水璉海灘 (牛山呼庭所在) 被台電設定為火力電廠預定地,憂心環境被破壞的惠慶,開始走出整天彈鋼琴的音樂生活,開始和先生一起努力挽回水璉海灘。

一個原本單純生活的家庭主婦也是鋼琴老師,該如何在仍有年幼子女的情形下,面對擁有龐大實力的台電與經濟部? 惠慶老師講來不火爆、卻很有平實的趣味。原來她只懂得用最笨的方法- 親筆寫信:寫給中央與地方官員、立法委員、記者、雜誌、監察院、總統府等各種可能有機會影響台電決定的人。

很難想像每個字都是親手寫下的信,許多許多的信竟然最後讓媒體注意,讓經建會官員邀請演講,數個立法委員也來到水璉海灘體會這裡的美,在地的團體與學生也出來伸援,最後終於讓台電停止設立火力電廠的決定。

聽著惠慶說到最後,我想起移民台東前幾個月的花東探索之旅,我和年幼的孩子在水璉沙灘上的回憶,我偷偷地眼眶濕了,更多學員被惠慶單純的努力所感動也哭了。

台灣的環境能維持,常常就是靠這些傻傻付出的人,我很汗顏自己的努力太少!也很高興認識惠慶感人的歲月。

六、女兒的事

國二的女兒課業愈來愈多,不過仍維持一貫作風:不用我們擔心。暑假的英檢初級複試 (聽與說能力) 竟然通過,全校唯一,讓她 high翻天,還贏得捐助的在地企業老闆提供的 Eee PC ,但教得好的英文老師因故無法繼續,僅管仍有贊助,卻因沒有英文老師任課而終止課程。

覺得好可惜!這些鄉下孩子能通過英檢的屈指可數,但這個贊助的課程卻讓女兒與同學都對英語感興趣,雖然只有一個人通過,但若持續下去一定會有進步,只可惜……! 鄉村缺少教育資源造成孩子輸在起跑點,而不是孩子的資質遜於都市孩子。 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移民鄉村來努力!。

每次段考完,女兒就陷入一段休假期,每天作業寫完後就是K那已讀了數遍的金庸武俠小說,還說每次段考完就再看一套。我心裡不喜歡她這樣沉迷,但畢竟讓她國小五年級就讀金庸的是自己,而且總說那全套書是我留的傳家之寶,所以也只好隨她去了。 只是青少年前就看了十遍,長大後還會想看嗎?

國小畢業前,女兒開始和國小同學約定:每一學期至少一次同學會,美其名為:ㄙㄟ ㄍㄟ (逛街),但是什麼都沒有的台東市,逛來逛去,也就只有不長的中華路與新生路有點熱鬧,幾次下來,能去的地方都去過了,開始同學提議去誰家烤肉、去龍田的大廟玩、去後面的高台玩,這些點子總被女兒批評:「這樣怎能叫作ㄙㄟ ㄍㄟ?」

我心裡想:台東真好,連年輕人能逛的地方都沒有,誘惑也自然變少,但也替她們沒地方去覺得遺憾! 但最後總是能找到地方,台東市書店看書也好、90元的義大利麵店消磨二小時打屁也好,總之另類的同學會依舊持續著,女兒同學間的好感情令我羨慕!

七、 人民作主 (非武力行動) 千里苦行

一個多月前,當核四公投促進會的林義雄先生,號召再次千里苦行,推揚【人民作主】的觀念與想法,進而促成公投法之修正。 我認同此想法,終於34天後苦行隊伍走到台東了。

停下工作和太太趕去台東火車站集合,第一次參加這種苦行活動,原以為像遊行般熱鬧,想不到秩序井然,上百人依序排列,大家都穿上一樣的白色長袖T恤,戴斗笠,把衣服紮進褲子,不戴標語、不遮住背後【人民作主】的大字,前面一定要有名牌且固定在右邊。 開始走路前要一起朗誦行動公約:「走路過程不說話、不喝水、不抽煙吃檳榔、不拍照」。

令人佩服的糾察隊志工,有不少人已全程走完34天,每天平均要走25公里,至今已走了數百公里。 我只能陪著走台東市區的 2小時路程,短短 10公里雖不遠,但我的腳步經常跟不上他們宛如疾行軍的大步伐,更遑論林義雄先生高齡68歲仍堅持苦行的精神與毅力。

不說話、不強迫接受且真正走遍台灣的千里苦行,展現很有深度的觀念之旅,在這個喧囂取寵的時代,這樣沉默的表達能喚醒多少沉睡的公民意識? 我不得而知,但不時看到路邊的阿媽、阿公、農夫……對我們拍手或舉手鼓勵,路邊分發的傳單不是被丟進垃圾桶,而是經常被認真閱讀。 也許就這樣,正確的意識就慢慢在一個個人民心中建立了。

第二天早上我又陪著從自己的村莊走到關山鎮,這個早上走了近 3小時多,更遠的距離 (至少15公里)、更大更快的步伐,中午休息感到雙腳的沉重,但我已告別隊伍回到農莊。 想到他們還要走 20公里,我就想著林先生推動這活動的背後含意,或許這是個緩慢的方式,卻是影響深刻的。

因為只要知道這近百個白衣人沉默走過全台灣的毅力,就會想著是什麼樣的理想可以讓人願意如此苦行? 只要有這樣的思考:【人民作主】的觀念就會開始發酵,理想就是這樣一步步推動的。

******************

第二次的電子報就寫到這裡,真的很長,因為我很愛寫生活小事,所以謝謝耐心看完。

鄉村小學校存與廢

離龍田村只有六公里遠的永隆部落,隸屬於鄉內人口最多的永安村,距離生活重心鹿野街區只有3公里多,位於方便的省道兩側,生活機能便利,卻走向與龍田村不一樣的命運─永隆分校在兩年多前被廢校了。

早晨送走騎自行車上學的8歲兒子,經過他就讀的龍田國小校園,輕快的打掃音樂聲傳出,前庭與校門各處三三兩兩有小朋友在掃落葉,學校的學生四處走動;開車或騎車送小孩來上學的村民,大家點頭招呼,偶而在校門口聊幾句。 在此起彼落的人車與音樂聲中,學校揚著活力迎向一天。

週三半日課的下午,部份學生已回家,但仍有蠻多學生留校,有的為了下午的籃球隊練習,有的每天留校加強課業,老師忙碌的快速穿梭校園內,伴著小朋友在走廊跑步的身影。 聖誕節前,學校例行辦理慶祝的表演晚會,在學校的小禮堂裡,小朋友嘈雜的坐在前面看舞台上表演,家長坐在後排,阿公阿媽在台下自個兒聊起來,爸爸三兩聚在外面抽煙聊天,媽媽在座位中穿梭照相。

僅管只是 80多個學生的學校,龍田國小是村裡生活的重心之一,有形的在每年兩次大型活動中聚集村民,無形的扮演村裡的精神支柱。 這個學校也是不少30多歲家長的母校,20多年前仍是小朋友的家長,來回走過校前村莊道路多年,終於成長為牽手帶小孩的家長,校園的回憶一代代傳承。

parade-360.jpg
<龍田國小的全村音樂遊行>

龍田國小的村校聯合運動會

<龍田國小的村校聯合運動會>

龍田村10年來人口流失約 12%,但仍設籍 1300多人,村裡依然可見村民往來、或圍坐家門口聊天,偶有新移民之新居落成,加上常見自行車觀光導覽的遊客,這個村依然平靜中帶著熱鬧與生氣。 龍田國小則曾經有高達 200個學生,10年前學生人數僅餘約100個,現在更只有約 80人,10年間學生人數驟降約20%,與村裡流失人口比例相比,龍田國小學生流失速度遠大於村民減少速度,可見有不少青壯年村民帶著學齡兒童搬遷,僅管學校有朝氣、美麗校園、也有認真老師,依然持續流失學生,作為村裡精神支柱之一,逐漸被侵蝕了基座,會不會有一天因為學生人數過少而廢校,誰也說不準! 還好眼前仍不用擔心這問題。

龍田村無人居住的空屋

<龍田村無人居住的空屋>

離龍田村只有六公里遠的永隆部落,隸屬於鄉內人口最多的永安村,距離鄉內生活重心鹿野街區只有3公里多,位於方便快速的省道兩側,生活機能尚稱便利,處處有小面積的梯田;沒有高山的荒僻,沒有經常天然災害,這裡不算偏遠的部落,然而卻走向與龍田村不一樣的命運 – 部落內的永安國小永隆分校在兩年多前被廢校了。

走入校園不見人影,只有默默努力長高的野草,正展現出堅定意志,要佔領本是學生地盤的操場,空蕩的校舍走廊沒有可愛童音,只有仍掛在牆上的黑白課表,孤單的抱著小朋友仍會回來的希望。 但這希望一定落空了,因為走入鄰近的部落,不少空屋佇立,有的連門窗都被拆了,泛著新意的社區活動中心也緊閉門窗,騎機車巡迴全村,久久才見居民活動身影,這個小地方似乎被遺忘,時間停滯不前。

永隆部落與龍田村僅六公里之隔,卻宛如天與地之別,僅管所在便利,村莊與學校卻擋不住廢校的結局,是因為居民先陸續搬走才使學生過少而廢校,還是因為先廢校了而使更多青壯居民遷走? 在每天都有熱鬧新聞的台灣,再也沒人關心這小地方的問題了!

永隆分校滿是野草的操場
<永隆分校滿是野草的操場>

永隆分校杳無人煙的走廊
<永隆分校杳無人煙的走廊>

永隆部落廢棄的家屋
<永隆部落廢棄的家屋>

裁撤不到50人的國民中小學,已是多數歲入短缺之縣市政府,為了減少教育經費支出的共識。 台東縣幅員狹長,人口散居東海岸到花東縱谷,小村小校特別多,90多所小學中有 6成人數在 100人以下,更有 2成人數在 50人以下,已近裁撤邊緣了。 而台東列名全台灣近10年人口流出比最高的縣份 (將近 10.15%),加上少子化趨勢,學生愈來愈少,可以想見裁撤的壓力將逐年加重,永隆分校的故事很有可能在其它地方一再上演。

裁撤一所小學對公部門而言,只不過是做一些老師調動與安排剩餘學生交通車的安排,對一向順從的鄉村人民而言,通常逆來順受的稍加抗議就無奈接受,然而政策落實到地方與個人,就不只是一道白紙黑字的公文,而是對在地居民與該地區永遠不可逆的具體影響,如果發生在遙遠的天邊是事不關己的冷漠,但發生在週遭就是親炙的痛楚。 廢校對村莊宛如廢村的無言宣告,因為那代表許多象徵新血輪的兒童將因追求就學方便會陸續離開村莊,沒有新生命的村莊形同沒有未來的希望、也沒有文化的傳承!

村莊內沒人希望被廢校,然而站在公部門立場,當學生人數僅餘 10多人,若讓學校關閉,令學生通勤僅幾公里遠至鄰近之學校,又假定能使學生因此有更多同儕互動,每年能節省約 600萬至1000萬之支出,在地方政府年年喊窮之壓力下,若公部門只以企業經營思考,裁撤小學校一定有利無弊,這是很正常的開源節流舉措。

另一方面,反對裁撤小學校之人士也舉證:小學校的全校互動良好,對培養學童自信與人格有利;大學校同儕互動雖多但不能證明因此對學生更好;通勤大學校增加鄉村弱勢家庭之交通與時間成本;鄉村小學校被廢勢必影響村莊發展;節省下之經費也不是用在鄰近學校而通常被轉移他用……。

正反兩方以各種理由辯證,沒有一方願改變立場,然而隨時間流逝,鄉村小學校承受來自各方面學生減少的壓力有增無減:少子化、人口流失、青壯年家庭移居都市、小孩選擇通勤鄰近大學校等。 這似乎是時代滾輪下無可扭轉的趨勢,現有教育公部門只從教育理論與成本控管的狹隘角度出發,沒有與其它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合作,去思考這些小村莊的未來與存在之意義,則小學校與小村莊的未來似乎不太樂觀! 也許要扭轉這種趨勢,要跳脫辯證理念的窠臼,只從行動下手,行動才能為村莊帶來新機,才有青壯年願意留下來,這樣才能不斷有新一代的學童維持小學校的起碼規模。

每個村莊都有比較優勢與劣勢,站在企業經營角度去思考村莊的未來,找出在地特色與機會,建立更吸引人居住的環境,如此才能避免人口向大鄉鎮都市集中,學生一面倒流向大學校。 台灣有些社區營造成功的社區,因為有活力的社區行動,現在已吸引部份都市移民移入或原有居民遷回,這些例子證明鄉村不是沒有機會,只是缺少團隊經營。 若公部門可以扮演引導的角色,結合社會有意願之組織或人士,與當地居民或新移民合作,組成一個社造團隊,給予經費補助其主事者部份收入,使其更能專心於社區事務,有人才有行動,社區才有機會,若一味給予更多硬體建設但無人經營,終至淪為另一個廢墟。

沒有人才為村莊找出路,在大環境的壓力下,將來這樣的廢校廢村場景不會更少、只會更多,終有一天,台灣成為只有大都市、衛星都市與鄉鎮小都市的畸形社會,鄉村一片蕭條。 這不是你我所樂見的未來,更不是一個均衡社會該有的發展。 公部門用小錢投資引導,挽救小村莊就救了小學校,自然鄉間處處桃花源,各地皆宜人,有健全的鄉村,都市的人口與環境壓力才能減輕。

行動才有機會,空談只是流失時間,也許公部門要走入鄉村,親自感受裁撤小學校背後的意義,才有動力換個腦袋作”對的事”了。

(本文作者為農夫,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者,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