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邁向生態博物館的路上(1)

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猴硐地區是個更適合進行環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礦業遺跡、生活文化,皆仍保留長達百年以上之系統、軌跡與脈絡,諸此想法也得到2位日本專家的支持與贊同;應以推動的文化與自然資源…

籌備超過10年以上的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可望於2010年正式開園,這個長期由臺北縣政府建設局推動,後來交給新成立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繼續執行之園區計畫,比較像是一個觀光風景區,工作內容偏重於景觀營造等硬體建設;不過,在開園前夕之準備階段,包括臺北縣政府、民間專業團體,乃至於社區居民及地方協會等,皆已分頭努力與投入,展望未來,若能回歸原初以「生態博物館」作為主軸之規劃構想,將有機會建構一個保存工業遺產,同時又能復甦與帶動地方發展之大型戶外教室。

2009年8月15日,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與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共同策劃、舉辦「猴硐觀光社區營造發展地方座談會」,邀請日本知名社區營造及世界遺產學者、任教於東京大學之西村幸夫教授,以及近江八幡市政府文化財保護小組奈良俊哉組長,前來猴硐地區參訪,並與行政部門、專業團體與社區居民,共同商討地方發展之相關議題。

990426shtaishuihoouo-300.jpg
社區居民帶領2位日本專家進行現地踏訪

除日本專家外,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現任臺北縣政府副秘書長之林登讚先生也共同出席,另與園區及地方事務相關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文化局也有同仁參加。

參與人員於下午實地參觀瑞三選煤場、運煤橋、瑞三本鑛等,傍晚前往瑞三介壽堂餐敘,並於7點鐘展開此項具有啟發性及國際交流意義之座談會。

猴硐觀光社區營造發展地方座談會

會議開始,首先由林登讚副祕書長歡迎2位遠道而來的日本貴賓,並表示有關地方再造,社區的參與是很重要的條件;換言之,一個地方的發展,是要大家喜歡、並能永續經營-共同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空間、凸顯社區的美,這是未來應該努力的目標。

此外,林登讚副祕書長也特別說明,臺北縣政府近來於九份、金瓜石、猴硐地區之景觀或環境等方面,投入相當大的心力,未來需要社區居民共同維護,才能永續經營下去;後續也要思考如何利用在地資源發展新的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年輕人才能留下來,地方智慧也才能傳承下去,否則人口一直外移,年輕人一直往外跑,這個地方就會持續沒落下去。

為了讓2位日本專家瞭解近年來猴硐地區之社區營造成果,主辦單位邀請侯硐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簡報;另外,也由長期關注九份、金瓜石及猴硐地區發展議題之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林鍬副祕書長,說明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緣起與發展,並提出個人的觀點及看法。

林鍬副祕書長表示猴硐煤礦園區應該交由具備豐富博物館籌劃及營運經驗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或轄下縣級博物館推動較為恰當,但是,鄰近之黃金博物園區因本身已有擴大園區的規劃及構想,不敢再承接另外一個園區計畫;另以黃金博物園區為例,提出有關博物館之營運績效,不該以博物館本身之損益平衡為目標,而應由公部門編列公務預算支持園區營運,園區則能吸引遊客到訪參觀並於地方消費之總金額來估算產值效益。

圖02
林鍬副祕書長分享對於未來園區營運管理模式的看法

此外,林鍬副祕書長也說明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於2008年底委託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導覽資料建置及展示內容設計」之工作成果。

該項計畫主要針對存放於舊猴硐國小之礦業文物進行檢視與整理,並做成紀錄,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文物並無法直接拿來作為展示之用,這也讓觀光旅遊局相當頭痛;因為這樣的條件限制,林鍬副祕書長建議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之初期觀眾訴求,可定位於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之戶外教學,並採預約制度,社區組織將有機會以此熟練相關之教學內容、解說材料及操作模式,等到1-2年後,或許就有能力面對一般遊客之觀光需求。

最後,林鍬副祕書長也表示不贊成猴硐地區籌設大型博物館,與其編列大量經費興建硬體建築,後續再投入專業人力進行營運,不如策劃一些可與社區合作之工作內容,並藉此逐步建構園區營運機制;此外,也提醒要考慮未來大量人潮湧入猴硐地區,對於當地居民生活及整體環境氛圍之衝擊與影響。

受到現地參訪及社區成果報告的觸動,西村幸夫教授主動表示要向居民介紹相關性之日本案例,並提出個人對於猴硐發展議題的看法。

圖03
西村幸夫教授以白天於社區拍攝的照片說明煤礦遺產之脈絡及架構

西村幸夫教授介紹日本案例及對猴硐發展的看法

西村幸夫教授認為猴硐與鄰近之金瓜石、九份,同樣都是因應礦業開採所形成的聚落,金瓜石還有很多金礦的遺構存在,但是,真正前往金瓜石,卻很難讓人理解金礦產業之實際運作,九份地區更是如此;相較之下,猴硐地區卻可以讓人很清楚的理解煤礦如何開採、搬運、洗選,以至最後運送出去的完整流程─這是猴硐地區的優勢,如果要與下一代分享有關採礦的整體運作過程,當然就要選擇猴硐這個地方。

圖04
西村幸夫教授介紹軍艦島(上圖)及石見銀山(下圖)等2個相關案例
圖05

西村幸夫教授緊接著介紹距離長崎市15公里的軍艦島,這是一處為開採海底煤炭而建造之人工島嶼,全盛時期有5,000人居住在這裡,因為形狀像一艘軍艦,所以有這樣的稱呼,目前已成為一座廢墟;雖然有其特殊性的價值,但是,究竟該如何保存?還需要很多的討論,目前已於島嶼外圍建造新的步道設施,此外,也有一些海上的船舶觀光活動,這個案例對於思考未來瑞三選煤場之保存機制,具有參考性的價值。

接下來,西村幸夫教授介紹位於本州南端西岸之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山,這是一個開採銀礦的地方,聚落由一條小路貫穿,與猴硐地區非常相似,從空照圖來看,這裡的交通狀況很差,是一個被群山所包圍的區域,現在只剩500多人,街道的情景與猴硐很類似,是一個很寧靜的小鎮,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暗藏了極有魅力的元素-布拉坊。

布拉坊是一間販售精品與服裝的商店,只有知道的人才會來,距離這裡最近的大都市是廣島市,開車要2個小時才能到達,1年大約有10萬人次的訪客來到布拉坊,因為訪客已經很多,故意在外觀上保持低調,希望知道的人來就好;

裡頭有小小的咖啡廳,利用當地有機栽培的蔬菜所提供的餐飲,非常受到歡迎;服裝設計理念是在鄉下地區,媽媽為女兒製作衣服的情緒、氣氛與精神,設計師(松場登美)在結婚後從大都市與先生一起搬到這個地方,一般認為服裝設計師應在大都市才能生存,決定要搬到鄉下,讓先生有點擔心,擔心事業會受到挫折,但是,松場登美認為這裡有豐富的資源、自然與街景,會讓大家更有靈感。

布拉坊之經營受到肯定,訪客不斷增加,原本可以穿著鞋子入內參觀,現在改為要脫鞋才能進入,門口放置著讓大家換穿的拖鞋,不過,只有100雙,換句話說,如果店內人數超過100人,其他訪客就得等待,原因是布拉坊不把訪客人數當作一個目標,而是希望迎接認同諸此價值的訪客-與其一味增加人數,不如能與訪客好好的接觸與相處,最後經濟效益也會更好。

西村幸夫教授認為猴硐也有足夠的條件可以發展這樣的產業模式;店內還規劃一處能讓設計師展示藝術作品的空間,每個月都有不同負責人盡力佈置-這樣的活動,在大都市非常困難,因為土地太貴、太窄,鄉間就可以進行這樣有趣的實驗,西村幸夫教授表示,猴硐地區也有充裕的空間來進行嘗試,透過嘗試將有機會產生許多新的可能性。

最後,西村幸夫教授提出對於猴銅地區未來發展的看法,就跟石見銀山一樣,猴硐並不需要很多人來,應該努力吸引願意花時間、花心力瞭解這個地方的訪客,居民也有機會透過有趣的互動方式來與外來訪客相處;過去可能會認為鄉下地方交通不便、資源缺少,但是,若能轉換思維,就會海闊天空:

因為距離遙遠,可以篩選願意遠道而來的訪客;有很多閒置空間,可以花時間,慢慢做出一些有品質的東西;西村幸夫教授建議猴硐居民應善加利用豐富的歷史與自然資源,並將資源以讓人容易明瞭的方式呈現,這在一般礦區是不容易見到的,也因此,與其爭取九份的1萬人,不如吸引願意喜歡這裡的100人,或許效益會更好,價值會更高。

奈良俊哉組長介紹近江八幡文化景觀之保護機制

聽完了西村幸夫教授的案例介紹與建議,奈良俊哉組長也接續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

圖06
奈良俊哉組長介紹近江八幡文化景觀之保護機制

近江八幡是全日本第1個被劃定為文化景觀的區域,奈良俊哉組長認為猴硐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及歷史資產,再加上社區營造,這正是文化景觀的重要基礎。

近江八幡位於日本最大的內陸湖泊-琵琶湖的東岸,區域內有大面積的蘆葦,因為好採、好用,自古以來就是很重要的生活元素,幾乎所有房舍的屋頂都是鋪著蘆葦桿,因為蘆葦的數量龐大,也會販賣至周邊地區,江戶時代有很多蘆葦的大盤商,維持了當地的蘆葦景觀,後來以此為基礎,規劃了文化景觀的指定。

奈良俊哉組長表示,近江八幡透過景觀計畫將地方劃分為3個區域,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景觀規範;舉例來說,有一個區塊,帶狀聚落沿著山邊興建,建築都朝向同一個方向,要求新的建築必須延續既有元素(屋頂、高度等都有詳細規定),蘆葦及水田也不能任意掩埋,水路內有船,也希望能維持這樣的景觀;當然,也會出現鋼筋混凝土或與景觀不協調的房舍,就是仰賴景觀條例,才讓地方景觀勉強維持傳統風貌。

景觀的形成,會有一些要素,奈良俊哉組長認為猴硐包含山、河、聚落、礦業等4大元素,應該善加利用;至於,地方究竟該爭取最大的遊客量,還是吸引前來學習的訪客,並不是絕對的,不過,無論如何,社區營造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與基礎。

圖07
林登讚副秘書長總結討論內容,並提出個人觀點及看法

2位日本專家分享完畢,林登讚副秘書長接續表示,許多事務都有其漸進發展的歷程,並不是九份、金瓜石今天怎麼樣,明天猴硐就要變成那樣,地方特色在哪裡?集體共識為何?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林登讚副秘書長認為應該把鄉、鎮、市、區公所納入公私協力機制當中,建議社區可先與瑞芳鎮公所進行連結,未來再逐步擴大到與縣府的合作。

此外,林登讚副秘書長也肯定目前猴硐地區之社區營造成果,提醒未來應由關注生活空間,擴及土地情感、歷史記憶的建構,有了這個部分,訪客才能看到有內涵的東西,而不只是淺薄的表象。

因為時間的限制,最後僅由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白振宗理事長詢問近江八幡之景觀規範是否與居民生活發生衝突?

奈良俊哉組長回覆表示,原本居民也喜歡住洋房、希望房子能有3層樓等,不過,嘗試詢問居民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有一位外國藝術家,想來社區居住、創作,會想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結果大家都推薦與原本一樣的民宅、倉庫;另也針對既有建築的好處及壞處進行討論,最後發現還是斜屋頂、白石灰牆比較好,2層樓也已經夠用等,奈良俊哉組長特別提到,最後制定的景觀規範,是在召開10場次以上之公民會議所得到的共識與結果。

本次活動是由民間專業團體,主動結合在地社區規劃、推動,並對地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之行動與嘗試,雖然,無法保留更多時間進行互動及交流,但已突顯幾個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相較於金瓜石及九份,猴硐地區是個更適合進行環境教育之重要學習場域,舉凡自然資源、礦業遺跡、生活文化,皆仍保留長達百年以上之系統、軌跡與脈絡,諸此想法也得到2位日本專家的支持與贊同;

第二,有關工業遺產或文化景觀,僅聚焦於保存課題是絕對不夠的,必須以歷史演進為基礎,積極思考未來發展之可能契機;

第三,鄉村地區之觀光產業,受到地理與交通上的侷限,以及外來訪客對於地方環境及氛圍之潛在影響與衝擊,無需追求遊客數量之最大化,應該在居民對於自身文化之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吸引願意前來認識與學習的優質訪客;

第四,以推動全區域之文化與自然資源保存,取代興建大型傳統博物館,應該是較適宜猴硐地區的操作策略,但是,在目前高度偏重於硬體思維之園區建設成果下,如何回歸「生態博物館」之本質初衷,提出現階段社區可以承接及承載之營運模式,將是未來重要的挑戰與契機。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我的地方感─基隆、瑞芳、平溪、九份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瑞芳跑,所以…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

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因為一些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往這個地方跑,所以接下來主要會寫關於基隆、瑞芳和周遭聚落的一些互動關係。

瑞芳、平溪、九份這些地方,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然屬於台北縣,但是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發展、交通動線的關係,和基隆的交互關係反而更為頻繁。

瑞芳─過去的交通要道

早年先民從淡水河進入台灣,沿著河流往內陸發展,於是聚落慢慢從淡水河主流,到支流基隆河,逐漸往上游前進。當來到八堵一帶,部份人翻過獅球嶺,進入基隆市區一帶(可能也有部份人沿北海岸進入),另外一批就繼續沿著基隆河往上游前進,來到今天的瑞芳、猴硐、最後抵達最上游的平溪。

其中柑仔瀨(今瑞芳鎮柑坪里)一帶因地勢較平緩,腹地也較開闊,所以開發最早,並隨著往後的拓展使瑞芳成為今天基隆河中上游區域最大的聚落所在。

早年交通不便的時候,內陸交通往往要透過水運,河流到不了的地方就用步行的方式進入。當時若由基隆、台北要前往宜蘭,幾乎都是搭船沿著基隆河上溯到位於柑仔瀨的渡頭後接淡蘭古道翻過山嶺;在金瓜石、九份採礦的工人,也必先經由柑仔瀨上山。

當時有陳、賴二氏在柑仔瀨渡頭附近設雜貨店,並宴商旅,店號「瑞芳」,是上山者中途補給、休息的最佳處所;久而久之,大家常說「去瑞芳」,因此延續成為庄名,乃至今天的地名。

後來宜蘭線鐵路開通後,從金瓜石採出的金硐礦以及猴硐、四腳亭、十分平溪菁桐等地產出的煤礦皆運到瑞芳輸出;鐵路同時也成為此地居民及貨物往來、進出的重要幹道。由於運能增加,交通便利,吸引了更多人前往瑞芳工作,甚至定居;煤礦產量也因此大增,一時成就了瑞芳、九份金瓜石、猴硐平溪等地的繁榮。

而這些鐵路路線(除了通往九份地區的深澳線後來因濱海公路的拓寬而拆除)在往後也伴隨其他公路的開通,在礦產沒落之時轉而變成觀光客進出的通道。直到今天為止,雖然煤礦金礦已經全數停止運作,但是每年仍有大量觀光客搭乘火車抵達瑞芳,轉車前往平溪或出站搭公車上九份。甚至更早以前的淡蘭古道,雖然已經卸下台北宜蘭間的聯絡功能,但是也成為了遊客尋幽、健身、休閒的觀光古道。

瑞芳的礦業

瑞芳一帶的產業最早以前是以務農為主,利用基隆河堆積的土地進行小面積耕作,但隨著煤田、金礦礦脈陸續被發現後,礦業成了本區最重要的產業,主要又分為煤礦和金礦兩大類。

煤礦方面,在清領時期就已有發現,但當時因為技術落後,戰事頻繁,再加上官吏貪污嚴重,而且煤礦之價值不如在劉銘傳時代發現的黃金,因此規模不大,僅在四腳亭、八斗子一帶有較大的開挖範圍(四腳亭和八斗子在今天的行政區屬於基隆市,而四腳亭煤礦對清領時期基隆地區煤礦業發展重要,由此可知,瑞芳的發展其實和基隆有很大的關係)。

日據時期之後瑞芳、猴硐、三瓜子等地的煤礦才被大量開採,並且穩定增加產量。尤其此時期在瑞芳猴硐地區採出的煤礦,產量大且品質優良,當時已佔台灣煤產量中的70%,也讓瑞芳地區建設了鐵路以運輸所產出之煤礦,而且逐年沿著基隆河延伸到猴硐,另外則有私人公司建設菁桐到三貂嶺之平溪線;然而二戰隨即使整體產礦停滯。

而在後來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受,混亂的幾年過去之後,煤礦重新回到軌道上。此時因為金礦逐漸耗竭,產量穩定的煤礦取代了金礦,成為瑞芳地區最重要的產業,也維持了瑞芳地區在光復後到60年間的繁榮。

然而民國60年以後,煤礦存量也逐漸耗竭,再加上礦災頻繁、國際社會影響、能源結構改變、鐵路電氣化等因素,煤礦業由盛轉衰,終於在民85年前後全面停產。

金礦方面,早在西班牙人抵達三貂角前,平埔族就已經會從金瓜石一帶的河流中淘洗金沙,鑄成條狀;因此早年西班牙人將九份、金瓜石一帶命名為Turoboan(哆囉滿省),意思是採金之地。

清領時期在八堵(今七堵大華橋)興建鐵路橋時,工人在基隆河發現大量砂金,引發了一股淘金熱,並沿著基隆河一路往北延伸到瑞芳,並且發現小金瓜露頭。也因為這股淘金潮,讓瑞芳從小農村發展成繁榮的礦區聚落。

到日治時期,瑞芳地區及金瓜石地區分別採用新式開採技術開挖礦坑,產量更為增加。同時為了運送開採出來的金礦,除了利用鐵路運輸外,也帶動了瑞芳地區自動車路(馬路)的建設;期間金瓜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金山」,整個瑞芳及九份地區居民光設籍人口就高達七萬人以上。

而礦工閒暇之虞的娛樂需求,也促使九份地區茶樓、小吃店等等休閒場所林立,甚至出現「小上海」的暱稱,繁榮程度更勝於當年的台北。民國以後,瑞芳之金礦已經幾乎開採殆盡,金瓜石的金礦也逐漸衰竭,韓戰時造成之銅價上揚,更讓金瓜時出現「以銅養金」的狀況。

雖後來金價偶有回升,但勞苦、工作環境惡劣且高危險性之礦坑工作仍讓青壯年人口不斷外流,最後終於在79年左右,禮樂鍊銅廠關閉,結束了瑞芳金瓜石地區的金礦歷史。

其實從以上可以看到,瑞芳地區的發展,受到交通帶動以及礦業發展的影響非常深刻,即使到今天礦業已經全面停止運作,台北基隆前往宜蘭的旅人也不一定要經由瑞芳前往,但今天在瑞芳地區仍然處處可以見到當初礦業全盛時期的痕跡,而停止運作的礦坑也轉變為觀光勝地。

鐵路依然經由瑞芳,雖然經過許多改變,但是一些過去為了輸出礦產興建的設施依然保留著,成為外地人緬懷礦業時期工作情景的目標。礦業依然是瑞芳地區的代名詞,而當初載運礦工進出的火車、汽車,在礦工不在後改載觀光客。

我和瑞芳的關連

其實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瑞芳其實我也是外地人(只是住的比較近),真正開始接觸瑞芳已經是高中時候的事情了,在那之前多半只是父母帶著我們家兩個小孩到員山子附近基隆河玩水(那時分洪道跟堤防都還沒興建),然後去瑞芳車站對面的市場買胡椒餅而已。慢慢接收一些資訊之後才發現,瑞芳是一個充滿鐵路與礦坑的地方。

看到一些老照片及資料上說,當初瑞芳鎮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礦業輕便鐵路,來往的人大部分都是礦工,當年的逢甲路則是公路由基隆通往瑞芳九份的要道,商行鼎盛,猴硐煤礦巨擘瑞三礦業之創辦人李建興及其兄弟發號施令之「義方商行」也坐落在那邊;猴硐三瓜子以及九份地區的繁榮景象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這些對我而言都已經是歷史了,今天的瑞芳除了觀光客之外,已經和一般的台灣小鎮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到處林立的銀樓,作為曾經金礦鼎盛的少數證據(或許是在這邊經營出名聲來了,今天基隆廟口附近之金飾店也有數家是打著金瓜石或瑞芳銀樓的名號),還有逢甲路兩旁古樸依舊,卻已經人去樓空的磚造老屋。

今天的瑞芳,儘管已經感受不太到礦業氣息,但是作為地方轉運站的功能依舊,有別於以前旅人、礦工的只是變成遊客到瑞芳後,搭火車前往猴硐、平溪線,或者搭公車前往九份金瓜石,部分開車族則由此轉臺2丁前往瑞濱地區。

近年來瑞芳大力推展觀光,除了整建車站前廣場,並列出附近著名旅遊景點外,也重新整建瑞芳車站,將地下道模擬成礦坑形式,並在其中附上早年的照片及文字介紹,企圖將瑞芳的礦業歷史重新尋回。而隨著瑞濱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更為方便的狀況下,也希望瑞芳能夠藉由觀光,再次創造新的榮景。

搭上火車前往猴硐,才真正感受到早年的煤礦作業氣氛,諾大的「瑞三礦業」依然漆在基隆河邊選煤廠的外牆上,「產煤裕國」標語依舊清晰可見,只是停業後的瑞三煤礦,選煤場早已殘破不堪。車站旁有鐵路連進選煤場,宏大的站場規模,應該也是當初繁忙的調車作業所需吧?

車站內仍然保留販售舊式的硬票,車種、區間、數量之多,以及車票本身的年份久遠,都令人驚訝。站員說,早年礦業仍興盛時,很多人都會利用該站進出猴硐,或者轉車進入平溪線。

由於早期的票是統一印製的,所以都會一次請領很多以備發售;7、80年之後,由於煤礦業的衰落,附近人口嚴重外流,旅客的數量也因此一落千丈。留下來的那些票,就是因為請領了,結果因為旅客銳減,車票賣不出去,才一直留存到現在。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至少有機會接觸這種20多年的歷史事物(有的車票甚至比我還要老);但是對於車站,對於整個猴硐,瑞芳,一個礦業王國的衰落,卻是深深的無奈,回盪在寬闊卻空盪的候車室內。

車站對面,是一家雜貨店,兩家麵店,還有一些稀疏的住家。兩家麵店昔日是為了服務在此地工作的瑞三礦業員工而開,到今天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這邊的麵店和外面的口味很不一樣,而且便宜又大碗,大概是為了提供礦工在辛苦工作後所需要的能量吧,而且侯硐地區多雨,冬春時期又特別陰冷,此時一碗熱騰騰的麵不只果腹,更溫暖了整個身體,整個心窩。不難想像在礦業鼎盛時期生意絡繹不絕的盛況。

附近似乎有一些以前治跌打損傷的店,也有類似理容院的地方,礦業沒落之後都已經人去樓空,但是兩家麵店持續營業到今天,主要客源除了一些當地居民之外,已經有不少外地來的遊客特地前來品嘗,侯硐車站前的麵攤也成了猴硐地區除了礦業遺跡之外的第二代表物。(我自己是只要有機會去都會吃…)

往北走去,諾大的選煤場仍坐落在那邊,右手邊有拱橋跨越基隆河到對岸,橋面上是早年的台車道,將基隆河對面產出的煤礦運到選煤場。由選煤場,拱橋,基隆河谷所構成的畫面,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對猴硐的第一印象。

繼續往北走,會穿過一排磚造老住宅,應該都是早年員工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到今天古早氣息依舊,但是不少間已經人去樓空,甚至屋頂崩落,危危垂矣,再度顯示了人口嚴重外流的悽涼。

再往北,則是一系列的車庫、澡堂、宿舍等礦業建築,在之前被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台車道在這也終於露出地面,在宿舍前鑽過鐵路涵洞,就是瑞三本礦的坑口。而在選煤場拱橋對面就是猴硐坑,坑旁則是瑞三礦業的辦公大樓所在,附近也有一些住家,早期應該可以看到台車道沿著馬路旁一直往上遊過去,聯絡基隆河對岸的幾個坑口。

猴硐坑旁的步道則通往早年的侯硐神社所在地,當初猴硐地區的信仰中心所在,可見當初猴硐地方已經自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聚落,各種生活所需都已經可以在車站附近滿足。

最近幾年,由瑞三礦業第四代老闆主持之義方商行的協助台北縣政府,將選煤場、附近坑口、宿舍等等,規劃為「煤礦博物館」,打算與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互別苗頭,猴硐地區則有成立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去了解其運作,也許也是凝聚地方共識,或者協助煤礦博物館的籌劃與整建吧。

平溪與瑞芳雖然已經分屬不同行政區,但是就礦業以及生活上的互動則是緊密連結著。這裡是台灣礦業最後的運作場所,運煤小火車級礦坑作業的景象更曾經吸引了外國遊客不辭千里前往。而在各個礦場在礦業停產後,運煤小火車轉型載運遊客體驗早年的礦坑風情,整個平溪也從礦業聚落轉型觀光發展。

平溪線周邊的支線風情、十分瀑布、礦業體驗乃至平溪的天燈節,為這個因為礦業落沒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邊已經離海有一段距離,但是每天仍會有婦人一大早前往基隆、瑞芳等地購買漁獲,順便採購一些生活日用品、蔬菜食物等,再搭火車回來販賣漁獲。鐵路不只帶來觀光客,更和周遭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光背後的代價

雖然觀光化發展,確實為瑞芳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九分地區的發展,卻格外發人深省。由於金礦業的關係,九份自日據時期就繁榮發展,金礦聚落風情也讓他在礦業沒落後,率先成為瑞芳地區的觀光先鋒,帶起礦業觀光的風潮。

隨著金礦博物館的落成,以及九份老街的觀光化發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往消費(據說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中湯屋附近的場景概念就是來自九份老街);在山的靠海側,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黃金城堡」、從山上延伸而下的排煙管,還有「黃金瀑布」、「陰陽海」等等奇觀,也讓不少遊客為之津津樂道。

但是,在這背後,卻有著巨大的代價。大量湧入的車輛、遊客,往往嚴重超過此地所能負荷的數量,使得前往九份地區的道路塞車不斷,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停車位問題也一直是九份地區最令人頭痛的一點;大量遊客前來觀光後離開,卻留下大量的垃圾、污染,得耗費大量的人力清理,所帶來的噪音也往往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至鉅。

九份老街在觀光的商機下,所謂手工紀念品店、風味小吃店等等一家一家的開張,卻幾乎和台灣其他觀光區類似的商店大同小異,沒有和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產生關聯,只想從遊客身上大撈一筆的心態造成的結果,使得九份老街失去了最原始的風情,僅僅變成了另外一個觀光夜市,商業的夜市,逛老街的遊客只會知道哪裡好吃,哪家手工藝品很漂亮,卻體會不到九份地區真正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

而山後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種種奇觀底下,則是因為礦業發展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生態浩劫。排煙管巨龍內含有高濃度的銅、汞、砷等等重金屬殘留,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土地中,嚴重威脅週遭生態系統;黃金瀑布、陰陽海則是早期採礦時採出的硫化鐵所造成的結果,隨著泉水雨水流入大海,毒害水中生物、海洋生態。

這些部分,在地區發展中,往往被視為毒蛇猛獸而被視而不見,或者在觀光化的光環下被遺忘,但是這些都是地方發展的一部分,其實應該要被好好重視,除了應該思考已造成的傷害要如何彌補之外,更應該以此為借鏡,不僅是作為民眾機會教育的教材,更重要的任務是在發展其他地方特色時當作參考,讓當地居民能更認同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也讓到來的旅人,能夠更深刻感受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進入瑞芳,並不是因為什麼觀光名勝、老街,而是那些過去的歷史記憶,痕跡,以及人情,讓我對地方產生感情。發展不一定要熱鬧才行,像猴硐、平溪這地方真正感動我的,就是那種遠離喧囂的寧靜,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讓我沉醉的,則是那種歷史的哀愁,古今的交錯。

期望這些地方,在未來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時,能真正融入地方特色,並以最自然、純真的印象,走入大家的心中。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再造猴硐(1)社區視野醞釀與建構

瑞芳是重要的礦業基地,其中又以開採金礦之九份、金瓜石最為著名。九份因受到侯孝賢執導電影「悲情城市」於此取景的影響,自從199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國內外遊客緬懷舊日時光的重要據點,至於…..

台灣曾經是金礦、煤礦的重要王國,不過,這些輝煌的顯赫紀錄皆已伴隨礦源枯竭,以及開採成本日益升高而黯然步入歷史。 臺北縣瑞芳鎮是其中很重要的礦業基地,其中又以開採金礦之九份、金瓜石最為著名。

九份因受到侯孝賢執導電影「悲情城市」於此取景的影響,自從199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國內外遊客緬懷舊日時光的重要據點,至於緊緊相鄰之金瓜石地區,雖擁有陰陽海、黃金瀑布、黃金公路、水湳洞選鍊場遺址、排煙道等獨特性文化景觀,不過,卻未出現與九份一樣的觀光熱潮,臺北縣政府為保護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並藉此帶動地方發展,2002年起開始籌建「黃金博物園區」,2004年正式開園,已為當地創造新的可能與契機,近日更因推動金九纜車觀光城BOT計畫而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門議題。

clip_image002
九份茶坊是九份老街第一家茶樓,建物原為翁山英故居,目前已登錄為歷史建築

同樣位於瑞芳鎮,在地理環境、歷史脈絡與九份、金瓜石高度相關,且為二次大戰後全台煤礦產量最大的猴硐地區(主要包括弓橋社區、侯硐社區、光復社區等),百年來因應煤礦開採所遺留之礦坑、鐵道、橋樑、辦公室、宿舍、福利社、餐廳、活動中心、商店、民居等,多數皆仍完整保留。

1990年代末期,臺北縣政府規劃於該地興建煤礦博物館,目前重新定名為「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已完成部份歷史建物修繕及周邊景觀改善,2008年5月開始整修瑞三本坑及宿舍,後將持續執行公共設施及步道鋪面等工程,不過,當地重要地標之選煤廠及運煤橋,前者面臨產權問題與整修金額較高,暫時無法處理,後者因為登錄為歷史建築,必須完成文化資產審查程序方能執行相關修繕工作。

clip_image004
遠眺造型優美的單拱運煤橋,1920年興建完成時為三層鐵橋,後於1965年改建為現貌,原本的石造橋墩則被完整保留下來

原本較少參與公共議題討論之猴硐地區居民,自從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在2007年推動「美麗家園行動方案」,於侯硐社區開辦一系列社區營造課程以來,已陸續執行社區資源調查與環境營造等工作,並積極關注將大幅影響未來日常生活之猴硐煤礦生活園區的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

相較於九份地區觀光產業係由當地居民及相關業者主導推動,乃至黃金博物園區初期由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籌備,後續成立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進行營運管理等不同模式,負責推動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之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坦言目前尚未確定未來營運方式。

有鑑於此,侯硐社區發展協會近日向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提出「社區版猴硐煤礦生活園區規劃方案」,將針對過往社區資源調查成果進行檢視與補充,並籌組社區工作小組,主動進行家戶拜訪,了解不同家庭之土地及產權歸屬、成員組成、在地生活經驗、對於地方之未來想像與願景等,希望透過參與式規劃之醞釀及討論過程,完成社區觀點之導覽地圖繪製與解說動線規劃,再嘗試以此為基礎,與臺北縣政府、瑞芳鎮公所、瑞三公司,乃至其他社區居民及在地團體,進行分享及交流,盼能有效建構可持續性發展之園區營運模式,逐步落實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育,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強化在地認同及地域發展等短、中、長程目標(如圖一)。

chart1-080616.gif

參考資料

王鴻國(2008)〈金九纜車觀光城BOT案招商說明 財團踴躍〉。《我的E政府》。 [Online] Available: http://cms.www.gov.tw/NewsCenter/Pages/20080529/20080529cfp0109.aspx(2008.6.5)。

波多野想(計畫主持人)(2007)《當陰陽海遇見黃金山城:臺北縣瑞芳鎮金水地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期末報告)》。臺北: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

林詩傑(1994)《侯硐之地方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章桂、周章淋(編註者)(2001)《猴硐探源:台北縣瑞芳鎮侯硐地區鄉土尋根探源》。臺北:臺北縣瑞芳鎮侯硐國民小學。

黃福其(2008)〈猴硐煤礦園區 明年趕開〉。《聯合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4329773.shtml(2008.6.5)。

【礦山音樂】小高在洪雅演唱

九份的音樂創作人小高,與當地民宿業者「勇爸」,以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編成「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專輯,這次專輯還請來金曲獎音樂製作人董運昌加入,小高說,希望山城故事能以音樂形式廣為流傳。

2008年3月26日(三)晚上七點半 於洪雅書房
慶祝洪雅書房滿8年3個月未倒~
來自北部的 小高(高賢志)來洪雅主唱~
其作品有:礦山音樂故事劇場(描述九份)350元,青簿仔寮350元, 購2卷贈九份人專輯~ 限量。

小高(高賢志)是陳明章力薦的吉他歌手 ~ 紀錄了礦工家族共有的喜怒哀樂! 當你聽到小高的歌聲,會發現他帶你坐上時光機,回到那一百年前,悲情城市的第一幕場景!

敬請提早入場~~免費開放

礦山故事出輯 小高唱給你聽 〔記者簡群育╱瑞芳報導〕
九份的音樂創作人小高,與當地民宿業者「勇爸」,以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編成「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專輯,這次專輯還請來金曲獎音樂製作人董運昌加入,小高說,希望山城故事能以音樂形式廣為流傳。

小高是九份地區知名的音樂走唱人,常以簡單的吉他彈唱,唱出九份的人文風貌,每逢金九地區節慶或社區自辦的市集活動,都能看到小高彈唱的身影。

小高說,很多來過九份的人,都吃過芋圓、草仔粿,或找家茶樓眺望遠方基隆嶼景致,漫步在山城小徑間,彷彿置身幾十年前的場景,對九份的認識,總和電影「悲情城市」劃上等號,「礦山音樂故事劇場」正上演著一幕幕九份的故事,希望到九份的朋友,除了芋圓外,也能聽聽在地的好音樂。

小高這次特別邀請「吉他詩人」董運昌協助製作專輯, 9 年前以「聽見藍山的味道」咖啡廣告配樂一炮而紅的董運昌,對九份山城始終有著一股特殊情感,因此這次負責「礦山音樂故事劇場」編曲製作,兩人以過去礦工家庭的生活點滴納入專輯中,專輯裡17首歌曲,代表著17個礦山故事。

小高把「礦山音樂故事劇場」列為礦山第三部曲,他說,相較於先前兩張專輯,這張專輯更完整地呈現礦山文化,有多位在地人以非商業手法填詞,文字更加純淨,還有刻畫人心的口白,希望獲得更多人了解九份之美。
(該報導摘錄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oct/26/today-taipei11.htm)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忠孝路與長榮街交叉口,路口有一間護理之家,其後面第二間)
電話: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