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亞齊省的大愛村經驗

印尼亞齊大愛村的村民利用屋前空地種花、種菜、養鴨或養雞,也將空地改建成停車場,這都是因為這裡的居民「把大愛村當家」,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住家周圍的環境。

編按:本文作者為台大學生,至印尼亞齊省參與災後重建情形調查,回國後針對當地的永久屋援建與後續情形,撰寫心得,提供台灣各界分享。

———————————————————————————-

2004年,南亞海嘯重創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台灣慈濟基金會救災不落人後,也協助亞齊災民興建了3座大愛村,今年底即將結案。5年半過去,這3座大愛村雖仍有各自的問題需要面對,但多半已利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將救難永久屋,打造成自己真正的「家」。亞齊省的大愛村經驗,或有些值得台灣借鏡、參考之處。

990828shopup-450.jpg
此為印尼亞齊的班德烈大愛一村門口,其中建築物均為藍色屋頂、白色牆壁,是慈濟基金會所謂「藍天白雲」的象徵。

為迅速解決海嘯後災民無家可歸的困境,慈濟在災後半年著手興建3座大愛村,並在2006年1月,整體工程尚未完成之際,就開始讓通過面談的民眾入住班德烈大愛一村;所有大愛村興建工程,則直到2008年才陸續完工。

這三個大愛村分別是靠近市區的班德烈大愛一村、興建於大亞齊縣山坡地上的尼宏大愛二村,鄰近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友誼村,以及位於西亞齊縣首都美拉坡的大愛三村。

為防止亞齊政府審查入住資格時收受紅包,慈濟並未透過由政府主導的BRR(亞齊與尼亞斯重建委員會)處理民眾申請入住的程序,而是由慈濟主導審查,以面談方式一個個詢問申請民眾於海嘯發生時的遭遇,判斷該民眾有無入住資格。

回憶當初面談的過程,大愛村村民Vivi感歎地說:「慈濟的面試官要我媽媽大聲地回答家裡還有多少財產,讓人感到十分羞愧,若不是海嘯後連房子都沒有了,我才不會跟媽媽去申請大愛村。」

image003
大愛村內的清真寺,仍是「藍天白雲」的建築物,只在屋頂放上了象徵伊斯蘭教的「月亮星星」,與印尼亞齊傳統清真寺的傳統「洋蔥頭」建築相去甚遠。

通過面試的民眾雖然可以先入住大愛村,但必須簽立切結書,未來若經調查發現擁有其他房子或不動產的,必須自動搬離大愛村。據了解,慈濟透過亞齊政府調查入住災民實際上的經濟狀況,再發給正式的房屋權狀。

住在班德烈大愛一村的吳先生表示,去(2009)年慈濟才完成村民的經濟調查,而班德烈村仍有60戶未通過調查,不能領取房屋權狀。至於吳先生拿到的房屋權狀,亦非永久所有權狀,因為亞齊政府規定,各國NGO在亞齊蓋的房子所有權暫時歸屬於亞齊政府,民眾拿到的房屋權狀只有20年的使用期限。吳先生說:「20年後要繼續住,必須再向亞齊政府申請,恐怕還要再花一大筆錢。」

亞齊大愛村除了房屋權非永久的問題外,民眾也開始改建才完工不到5年的新房子。慈濟大愛村雖是各國NGO重建計畫中,最早完工的房舍,卻也是最快發生問題的房子。從06年底就搬進班德烈大愛一村的住戶表示,大愛村的建材、隔音都差,才住不到2年屋子就開始漏水,甚至連馬桶都是做好看的,根本沒有跟化糞池接在一起。有住戶抱怨:「改建真的是不得已,因為房子才住幾年就不堪使用了。」

image005
大愛村村民在窗戶上緣增繪伊斯蘭圖案(類似清真寺的洋蔥頭),也在住家周圍增建圍牆。

反觀尼宏大愛二村旁,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友誼村,則是各國NGO重建計畫中評價最好的房舍。友誼村華人代表老倉民先生表示,友誼村雖然蓋在山坡地上,工程較困難,但建材品質好,房子很堅固,可以住很久。老先生說:「友誼村雖然離市區比較遠,但風景很好,住在這邊的人都很滿意,還有人想要買這邊的房子養老。」

image007
中國友誼村的大門,門後的清真寺是圓頂洋蔥頭,與印尼亞齊當地的清真寺建築較為相近。

Nurdin在海嘯前租房子開雜貨店,但租的房子被大水沖毀,Nurdin從此一無所有,只得申請搬進班德烈大愛一村。然而,慈濟禁止村民在大愛村裡做生意,Nurdin不能開雜貨店,只好開三輪車(Becah,印尼普遍的交通工具,在機車旁加裝輪子座椅載客人往來)維生。

2008年,大愛村工程陸續完工,慈濟人也接連離開亞齊,一些村民於是開始改建住家,Nurdin也把握機會重操舊業,又開起雜貨店。Nurdin家剛好在轉角,他利用住家旁的空地加蓋、擺上桌椅,開始進貨開雜貨店做小生意,生意還不錯。

image009

到亞齊調查災後重建情形的台大地理所一年級學生康嘉芬表示,大愛村的村民利用屋前空地種花、種菜、養鴨或養雞,也將空地改建成停車場,這都是因為這裡的居民「把大愛村當家」,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住家周圍的環境。

「像Nurdin在家旁邊開了一間小雜貨店,村民除了都會去Nurdin家買東西,也常過去聊天、串門子,很有社區的感覺。」康嘉芬認為,亞齊並沒有被海嘯打倒,反而恢復得很好,大愛村的村民開始有能力改建自己的住家,而這就是亞齊活躍生命力的展現。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