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靈山腳下

儀式完畢,收拾。寧寧的阿姨提醒我將香蕉分給伯母共享,這是傳統的做人道理。伯母分了二條香蕉的福氣,也回贈祝詞:「雙雙對對,萬年富貴。」我們也把福氣吃下,並直接將香蕉皮丟到山上任它腐爛。伯公壇旁的山邊…

早安!伯母說:「農家人按早起,提款機應該要七點就服務。」還差十五分鐘八點,八點到,郵局鐵門拉開,提款機開機的速度依然很慢。

990623-0cf691390ec6-400.jpg
富含有機質、清澈的山澗水

端午節,連日的雨水將山的容顏洗的很乾淨,襯著湛藍的天空。住在山下的人家就著山澗流下的水勢洗著晨起採摘的豬菜[1],以及趁著好陽光趕快將衣物洗洗曬曬。三歲小女孩寧寧搬了一張板凳,拿著鏟子、容器在坑裡玩水。坑裡的清水是靈山的山澗水,有機質豐富,蜻蜓低飛不時將尾部點入水中產卵;還有大肚魚、蝌蚪,樹葉下有許多浮游生物是牠們的食物。

七月,美濃活動多,有笠山文學營、黃蝶祭;七月,美濃的雨水、颱風也不少;今天一早便是想邀在文學館任職的寧寧的阿姨去敬伯公[2],祈求伯公保佑活動順利。

洗菜、洗衣、玩耍都在這條山澗水,堪稱生命之水
洗菜、洗衣、玩耍都在這條山澗水,堪稱生命之水

供品是芭蕉、木瓜以及番檨,都是自家產。加上二盒餅乾,以及寧寧阿姨自家雜貨店販售的香與金紙。開基伯公壇前已經坐定三個在閒聊的伯母,其中一位說七點就來伯公壇前聊涼,悠哉的吃著鄰居送的一顆粽子,伯公旁的坑溪裡頭有另一名婦人取香蕉葉將蝸牛的黏液洗淨。

唱喏。燒經。等待。

一隻攀木蜥蜴膨起喉嚨伏地挺身,伯母逗弄寧寧來看這有趣的畫面,口唱童念:

山狗太[3]

[4]古怪

看到人哩搖搖擺擺

有一日分[5]我抓到

一片[6]滷鹽一片曬

儀式完畢,收拾。寧寧的阿姨提醒我將香蕉分給伯母共享,這是傳統的做人道理。伯母分了二條香蕉的福氣,也回贈祝詞:「雙雙對對,萬年富貴。」我們也把福氣吃下,並直接將香蕉皮丟到山上任它腐爛。伯公壇旁的山邊有許多花木,聊起誰種的,寧寧的阿姨回說,大概是隔壁這戶人家吧!你知道這田以前是我們家的。她回想以前說,以前這塊田是種竹筍,我妹妹最愛跟我媽一起來筍田。但也被蚊子釘得全都是皰,每次都是我幫她抹鹽與酒消腫。

洗衣服順便做瑜加
洗衣服順便做瑜加

喔!黃家的小朋友被蚊子咬不是塗萬金油,而是抹鹽。

天湛藍,山油綠,水沁涼,心開懷。農村的清早毋需多言,儘管去感受。


[1] 客家人稱地瓜葉為豬菜。

[2] 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

[3] 山狗太:攀木蜥蜴

[4] 按古怪:真調皮

[5] 分:被

[6] 片:邊

上樹山的一杯茶

繞了大半圈,回到宣化堂,又遇見了清掃開基伯公的伯母。熱心地端上熱茶,問著今日的收穫,因為趕著五點敲鐘打鼓不能多談,又多倒了一次茶,熱氣上加熱,卻也透心涼。外頭架上曬著乾燥花瓣,是敬奉後的盤花,加上芙蓉菊…

從前的地名,多半是依照當地的環境特色來取名,例如竹子很多的地方,可能稱為竹圍、竹頭角,在這叢竹林的另外一邊,就稱為竹頭背。

上樹山呢?或許從前此地有很多很多的大樹,或者地形有點高度,因而稱為樹山。又或許發現了另一地同樣有著許多的大樹,兩地南北相互遙望,而有了上下之分,就分別名為上樹山、下樹山。如今樹山裡的樹,早已換成了一坵一坵的檳榔田(當然也有地方名為檳榔林)。

上樹山鄰近新東勢,離開新東勢尾往南前進,經過公墓區及檳榔園後,遇見滿畫大紅花的井字形路標,就進入村落。入村後先找尋土地伯公,似乎成了造訪聚落的第一站。開基伯公前有三棵高聳的大榕樹,樹下設立了榕樹福神,再過幾年,三棵榕樹就要合為一片頂蓋了吧。

聽說,樹旁的活動中心側邊有條小徑,沿著小徑邊的水圳能找到一座敬字亭。小徑走到盡頭,轉個彎,再轉個彎,遇見了在水圳轉彎處的細圳伯公,而敬字亭亦設立在旁。有趣的是細圳伯公的天公爐、香爐皆有個小香插,水圳流出的轉彎口又出現一個小香爐,是匿名的水口伯公嗎?

看著這條水圳流出口、流進檳榔園中灌溉?回到開基伯公前,清掃廟前落葉的伯母給了一個有趣的答案:原來在西邊有個伯公,因為大家過去祭拜路途有點遠,於是就擲爻問了祂是否願意搬遷過來,於是,就這樣居於細圳伯公旁,祭拜的方位還是朝著西方。嗯,不是入境隨俗,伯公也得適應人們的生活啊。

村子裡,其實已經少有傳統的紅瓦屋了,是一種建築的演變,同時存在著舊屋瓦與新樓房,禾埕空間漸漸出現許多邊線與稜角。或許因為生活環境空間改變,人的生活習慣隨之更動,為了保留從前農村社會,或說客家社會的面貌,村中大塊牆面出現了宣傳性的繪畫與文字。例如:客家人在客家庄請講客家話;繪著農耕、牛犁田的景象。然而,遇見祖孫的對話,阿公阿嬷仍舊操著濃重客家腔調的華語說著關心的言語。

980730-14d868507e7a-360.jpg
空白圍牆寫著提醒大家是客家人的標語及圖畫,還有二十四孝圖畫版本。

上樹山不大,卻可以說是伯公密集度高的地區。另又因為村中大信仰中心:宣化堂為鸞堂,供奉元帥爺,因此在村子四周設立了五營,據聞由祖師爺降旨設立。檢視多數客家庄極少設立五營,設立者多為靠海的村落,如佳冬地區。此處的鸞堂,或許也擔任了教化、教育的角色,廟裡亦有一座敬字亭。

不同於細圳伯公處的敬字亭,此座頂端處各面充滿剪黏,立體的玻璃花,線條有些現代,讓洗石子的外表活潑起來。據說許多建造伙房的匠師,皆選擇上樹村居住,不知是什麼原因呢。宣化堂敬字亭的剪黏風格亦傳自台南地區。

很多伯公
(左) 右邊為東方福德壇、左邊為東營祠,兩者皆供奉伯公。(中)東營祠牌匾。 (右)迷你伯公與迷你葫蘆香爐,就在家屋的屋後。

IMG_7871
遙望原來方位的超迷你伯公。

漫步其中,就是個簡單的生活環境,少用的空地,大家種種花,有空閒的老人澆澆水、種個菜,傍晚時分到菜園加個菜。沒有多餘的商店,僅兩家家庭理髮,分別因應學生及媽媽們有不同的髮型風格;「武雄商店」算是老時代的代表了,狹小空間擺了零食櫃、米酒櫃,冷藏庫還印著養樂多字樣,要買什麼還是告訴老闆幫你找比較快。牽著孫女的阿嬤,買了包小零嘴,暫時解了她的哭鬧。商店招牌還閃亮亮掛在門楣,霸氣地宣示自己曾存在的時光。

IMG_7902
經營了5、60年的雜貨店

繞了大半圈,回到宣化堂,又遇見了清掃開基伯公的伯母。熱心地端上熱茶,問著今日的收穫,因為趕著五點敲鐘打鼓不能多談,又多倒了一次茶,熱氣上加熱,卻也透心涼。外頭架上曬著乾燥花瓣,是敬奉後的盤花,加上芙蓉菊,驅邪且馨香。

拜訪村落的起始與結尾皆遇到同一個人,並以一杯熱茶作終,倒也親切。

IMG_7946
宣化堂乾燥盤花,準備作為淨身香包。

IMG_7904
黃家伙房柱頭上的瓷磚。歐洲風景與紋樣,細節的華美。

平埔伯公、河洛伯公、客家伯公

三座伯公的對過,其實一直有個焦點吸引我的目光。一間外掛鐵皮屋頂的老屋子,正面還看得出原本穿鑿屋的竹子,屋頂看似日本時代的黑瓦已從房子中段略微崩塌,走近細看,斜灑的陽光穿過門前的小綠籬,正廳門楣…

內埔街上常常看見一台只剩輪框、滿載鳳梨與雜物的三輪車,拖著它的人,視力不佳、步履蹣跚地在大太陽底下緩步移動;拖車主人傳說很多,有說他是老埤人,家境富有;一說滿載的鳳梨是他去採收結束的鳳梨田撿拾而來,拉著拖車從老埤到屏東市場販售。朋友曾向他買過三顆50的小鳳梨,甜中帶酸,以便宜的價格來看,滋味算是不錯。於是,我到了老埤。

前陣子做了一個伯公的展示,早聽聞老埤村村口有三間住在一起的伯公,可以分辨客、閩與平埔的身分,在一片鳳梨田旁,發現了祂們的蹤跡。

面對三間小廟,兩間面向著馬路並排著、一間面向著村口、躲在右側邊角。右側那間,似乎已經少有人祭拜,無神像、裝飾簡樸、洗石子牆面,僅留崁進牆面的大理石牌寫著「福德正神香座位」,想來應該是客家人的伯公了。

980407-clip-image0026-360.jpg
最左為河洛土地公、中間鐵皮為老祖祠,最右方被大樹擋住的為客家伯公。

近中午時刻,路上無人經過,問了對面居住的大哥才知,這間客家伯公祠最早出現,原為中部南下開墾的客家人所建,後又搬遷出去而少人祭祀,祠前還留有一個香爐基座,或許另兩間福德祠熱鬧時順便一起燒的金紙吧。

比鄰而居的兩間伯公,正確來說,一是福德祠、一是平埔老祖祠。老祖居住的廟祠如同一般家屋,有窗戶、門楣不高,進入祠內,右手邊立的五隻竹竿掛著紅紙與小竹筒,宛如五個人形。竹竿前的香爐插著香與香菸,想到工作的地方,偶爾出現香菸在開基伯公前,或許是平埔的朋友來跟伯公打招呼吧。

隔壁的福德祠,相較之下,華麗開闊多了,招牌似的廟名,晚上應該會有霓虹的效果,周邊還掛著聖誕燈飾呢。細看廟裡的牆面裝飾,竟然描繪著國外的山光水色、供桌貼滿瓷磚有著馬賽克的效果,果真如一貫的說法,河洛族群經濟能力較好呢。(其實應該是客家族群相對儉省吧)

clip_image001
老祖祠。彷彿一般的家屋。雖仍高掛老祖祠牌匾,卻在捐贈修廟的芳名錄上瞧見「太上道祖老王福德正神」的稱謂。

clip_image002[6]
河洛福德祠內的牆面裝飾,歐洲鄉野風光與吐珠的雙龍並置,令人讚嘆匠師的匠心獨具。

三座伯公的對過,其實一直有個焦點吸引我的目光。一間外掛鐵皮屋頂的老屋子,正面還看得出原本穿鑿屋的竹子,屋頂看似日本時代的黑瓦已從房子中段略微崩塌,走近細看,斜灑的陽光穿過門前的小綠籬,正廳門楣貼著手寫的堂號(滎陽堂),正廳裡卻又非客家式的陳列,一隻小貓從邊邊竄出來,在太陽下伸著懶腰、蹭著地板招呼著我跟它玩耍。

忽聞摩托車聲漸進,是一個有著原住民外貌的大哥,探問之下才知道,這棟看來確有一段歷史的房舍原是台鳳公司日本時期的廠長居所,當然,大哥的祖父就是廠長。熱心的他搬出數本老舊相簿,貼著一幀幀黑白照片,記錄著房舍前八角亭內,穿著西服與和服的日本幹部、田裡的鳳梨分別標示著號碼,是實驗改良的標號;珍貴的老照片相本,自然也不乏一些空格,說明了藉由學術名義被「借」走而一去不返的照片,以及這位平埔大哥開朗而不設防的心。

clip_image002[10]
前台鳳公司廠長之家,平埔族的家戶也仿效起漢人寫堂號(榮陽堂),穿鑿屋別有風味,牆上張貼的對聯出自潘大哥之手,還有他親手剪的葫蘆剪紙。

clip_image002
前廠長宿舍後的灌溉渠圳水道,現已無水,然而從前卻是灌溉整片鳳梨田。

老埤之旅,並沒有查明內埔街上鳳梨怪客的身世,卻多少明白了兒時常見鳳梨罐頭的故事。當然,還有三位一直守護著當地、說著不同語言的伯公們。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