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臨工的甲仙經驗─讓農民更貼近社區

災後,農田的流失,讓許多原本依賴農業維生的農民頓時失去了依靠,他們很想回到自己的田裡整理整理,重新恢復農作,但是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汛期可能再度將他們的心血毀於一旦,於是有些猶豫。

編按:

八八零工專案在各地操作的模式不同,造成的效果也有不同。日前屏東魯凱族人反應八八零工專案之政策設計不明,讓年邁族人不易申請,但在高雄甲仙區域的八八零工,有另一些不同的操作模式,以下為高雄甲仙地區的居民分享。

八八風災沖走何氏兄弟的幾畝良田,卻沖不散他們重回農務的堅定心情。蘇福男攝。
八八風災後的農民,暫時走一步算一步。蘇福男攝。

1953年出生,今年57歲的陳漢忠先生,自幼跟隨父親從事農業已50餘年。去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因河水泛濫,沖毀了甲仙僅有的幾塊良田與灌溉水渠,使他所承租的國有地上約二到三甲所投資的農作資材,以及香蕉、木瓜等農作物,從過去請工幫農的老闆一夕之間全都化為烏有。

災變後,茫然失序的他,自今年三月起進入隸屬水保局的單位擔任臨時工。此臨工每個月有22個工作天,不過這份工作能持續多久,一切都還是未知數。談到工作,他說:「工作性質有巡視六義山與三五○高地有無地形滑動現象、宣導與農民權益有相關的資訊給農民知悉,以及服務社區,例如:載小學生到農田認識農作物與生產過程,與學生一起下田耕作等。」

一般外界對於八八臨工政策的觀感,總是認為政府抄短線,無法對於災區的經濟環境提出根本性的解決之道,不過八八臨工對此政策普遍抱持著感恩的心情, 陳漢忠即表示,還好有八八臨工政策,使得他們得以暫時安家,目前他們從事的工作有水土保持的建設、鋪設步道、在實驗公田上種植蔬果等。

而談到對臨工的憂心,陳漢忠說:「工期太短了!」,他指出,到六月就有部分臨工又要面臨失業之苦,期望政府能有更周全的就業方案,讓這群災民能有更長期的工作,以維持生計。

陳漢忠說,因為從事八八臨工讓他的視野得以擴展,開始�習為社區事務付出,感謝甲仙愛鄉協會的幫忙。蘇福男攝。

陳漢忠說,因為從事八八臨工讓他的視野得以擴展,開始學習為社區事務付出,感謝甲仙愛鄉協會的幫忙。蘇福男攝。

而何氏兄弟的幾畝良田也在八八風災當中流失了,當被問及此次風災造成了多少災損時,哥哥何順金豁達的說:「流走的就流走了,就沒有損失!」,現在靠臨工政策還可以「渡日」,他希望一些防災的硬體設施,如堤防,能早日建好,讓他們能保有一片土地,能繼續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種植香蕉。

災後,農田的流失,讓許多原本依賴農業維生的農民頓時失去了依靠,他們很想回到自己的田裡整理整理,重新恢復農作,但是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汛期可能再度將他們的心血毀於一旦,於是有些猶豫。

「如果政府能幫忙趕快疏浚、開水路、並把堤防做起來,那麼大水再來,我們的田就比較不會再被沖走了!」,面對巨大的自然力量,他們單純地想藉由一些人為的努力來力挽狂瀾,但政府一直沒有什麼作為,讓他們實在無力又無奈,只能繼續仰賴八八臨工政策提供的短期救助,但這是一種不得已的將就之計,而非長久之道,其實他們比誰還清楚,八八臨工政策一旦喊停,一切都將再回到原點。面對未來,弟弟何順清說:「不敢去想,一切等汛期過後再打算,如果可以,想要重新恢復務農。」

八八風災沖走何氏兄弟的幾畝良田,卻沖不散他們重回農務的堅定心情。蘇福男攝。

八八風災沖走何氏兄弟的幾畝良田,卻沖不散他們重回農務的堅定心情。蘇福男攝。

所幸,在這過程中,甲仙愛鄉協會積極介入,有效整合了八八臨工政策所提供的各項資源,讓一群八八臨工得以一起工作、上課、互相交流,並賦予這些工作一些更高層次的意義,現在他們工作的心情並不單純只是為了薪水,更是為了自己生活的家園,自己的社區。陳漢忠就表示:「加入臨工後,因參與社區服務,心情變得較活潑,覺得過去只知忙於自己事務的觀念很狹隘。如今有機會參與社區服務的活動感到非常有意義。」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八八零工專案,讓族人的生活「零」顧慮?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影響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前言:

族人從發生災變的部落,暫時遷居至平地,即將邁入第11個月。為了讓暫時安置在山下的災民可以有份暫時性安定的工作,以緩和剛下山離開部落擔憂下一步該怎麼辦的災民,政府擬訂了八八零工專案計畫,讓災民與山下的生活步調得到一個暫時性的平衡。

但是「八八零工」這樣的工作機會,究竟是「救濟」,還是「輔導」?不明確的政策方向,在族人未來長期待在山下的生活中又面臨了哪些新的挑戰,以下是安置於屏東榮家魯凱族人以及霧台鄉公所承辦人員民政課課長賴玉梅的採訪整理。

部落工作需求的問題─年長者很難得到工作

目前在屏東災區安置的部落族人,表示有年齡的限制,導致高齡層群的族人只要超過65歲以上就很難得到這份工作機會。

現年69歲安置在屏東榮家的族人盧沙樹路婦女,無奈的說著因為年紀太大,而且不會說國語,面試時也被問到能不能自行騎車從屏東榮加到長治分台的行動困難,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工作機會。

而58歲的柯連花也表示,「一直一直面試,可是也沒有工作機會,覺得不公平,也生氣,我們不曉得什麼原因。當初政府說一家至少有一個工作機會,我們家連一個人都沒有,可是有的人家全家都有工作。」

在沒有工作機會的狀況下,世界展望會協助族人在屏東榮家開闢的菜園,是盧沙樹路每天工作的地方。柯連花也說,「還好他們(生活重建中心)給我們工作機會,否則我們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到田裡工作就是散散心。」

990616taropiiuhigog-450.jpg

各部門執行權責的矛盾

但對於此現象,屏東就業服務站以及勞委會也都表示,對於工作年齡是沒有限制。

不過霧台鄉民政課課長賴玉梅表示,礙於65歲就無法申請勞健保的問題。也就使得這樣的勞健保門檻,使得部落裡待在安置中心的中高齡的族人,能夠得到工作的機會顯得更渺茫。

賴課長也表示「八八零工」大部分是原住民行政委員會以及勞委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對於65歲勞健保的問題,有些計劃有開放,但有些計畫就有年齡的限制。像是目前到長治分台以及瑪家農場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都是需要能夠搬運重物或承受粗重工作的就業機會。

他也希望勞委會或是原民會可以策劃不同類型的計畫,讓不同年齡層的族人都平均得到工作機會。

另外,她也提到當初的計畫是期望至少一家可以平均分配到一家至少有一個工作機會,但是礙於勞委會的計畫都是透過電腦篩選的原因,電腦篩選得第一順位都是中低收入戶。但是部落裡也有些不是中低收入戶的資格,就連被挑選的機會都沒有,才會造成工作機會分配不均的原因。

而在面對勞委會以及原民會提出部落工作需求的問題時。她也表示跟原民會的溝通部分就比較好調整,但對於勞委會的電腦篩選機制,則尋求不到適當的溝通管道。

族人工作機會的懸殊落差,通常發生的問題不是在鄉公所的面試,而是勞委會工作計劃的審查標準。因此,她也建議,對於不同專案的處裡,在電腦篩選的設計也應該要有所調整。

她也表示,在勞委會計畫政策的觀念,是對弱勢的情況給予較多的機會。所以演變成現在部落裡,雖然不是低收入戶的族人,便形成了一個結構性失業的狀態。

而在行程序層面,鄉公所也只能「照表操課」,也建議決策者應該要去重視這個問題。並表示工作計畫的同質性不要太高,否則每次電腦篩選出來的結果,都會只是同一類型的人。

是「救濟」,還是「輔導」?

八八零工專案的確解決了部落裡部分失業或是弱勢家庭的族人。但就另一方面來看,電腦的篩選機制對部落工作機會公平與否的問題,出現了「當機」的現象。更間接的開始影響了族人對工作態度的選擇立場。

部分族人表示,工作機會雖是可以暫時對於風災發生後的狀況,暫時救急離開家園需要收入的困境。卻也影響族人在面對選擇工作態度的價值觀。

對此現象,賴課長也表示,八八零工專案,對部落族人是「救濟」,還是「輔導」?政策方向需要明確,也希望這樣的工作計畫,可以做跨部會的討論,平衡各項工作類型的機會與窗口。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