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社區 [打鬥敘],熱鬧非凡

本社區的關帝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過去每年農曆10月半都會在關帝廟舉辦拜拜,而且家有男丁出生者會在這一天做「新丁粄」(紅龜粿)來廟裏拜拜,拜完後分送村民享用。但隨著工商社會,大家都上班,都用…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社區於12月1日舉辦「十月半大家來打紅粄」,及「鬧熱打鬥敍」活動,這項象徵傳承及加強敦親睦鄰的活動,在該社區的關帝廟前廣場,社區居民熱烈參與,約120人參加。

活動從早上10點開始,在關帝廟前廣場做「新丁粄」,下午則進行一場別開面的「疊紅粄」的競賽,競賽成績出爐後,隨即集合拜關帝爺,而最後的高潮在晚上6點舉辦「鬧熱打鬥敍」的活動,社區居民對這項有意義的活動,除積極的參與外,也希望能持續辦理。

社區理事長林秀風表示,「本社區的關帝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過去每年農曆10月半都會在關帝廟舉辦拜拜,而且家有男丁出生者會在這一天做「新丁粄」(紅龜粿)來廟裏拜拜,拜完後分送村民享用」。但隨著工商社會,大家都上班,都用買來拜拜,許多中生代都已不會做新丁粄及紅粄,因此「社區請來長輩教中生代如 何做新丁粄,以象徵客家米食文化的傳承,也希望這個有意義的客家文化不要失傳」。

981230henrenao-400.jpg
銅鏡社區婦女一起製作新丁粄(羅福貞攝)

除傳統的新丁粄及紅粄的製作外,活動還舉辦創意紅粄的競賽,社區執行長陳雪霞小姐說,有別於傳統的紅粄,特別鼓勵居民發揮自己的創意,製作出各種形狀的紅粄,別有一番趣味。

因此早上10點開始,社區居民集中在廟前廣場由年長的長輩,教導中生代的婦女印新丁粄,並在下午舉辦疊紅粄的競賽,競賽在緊張又趣味十足的氣氛下分3組進行,晚上並分別頒發各組前三名的奬品。

image003
疊紅粄趣味競賽頒獎(羅福貞攝)

晚上6點開始,由社區居民每戶準備一道菜「打鬥敍」的重頭戱上場,全社區有40 戶,除兩戶因有事無法參加外,其餘全部到齊,另外大銅鑼圈的居民也有部分主動前來參與,廟前廣場聚集約120人共同用餐,男女老少或站、或坐集中在此享用 每一家送來的美食,相互品嚐並閒聊,有些還當場詢問美食的作法,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鬧熱非凡。

image005
社區居民「打鬥敘」,男女老少品嚐美食(羅福貞攝)

在親民技術學院推廣部上班的邱紅姬小姐,上班要到晚上十點,但為了今天這項有意義的活動,特地請假回來參加,眼看大夥享用著美食,她卻拿著相機捕捉鏡頭,「她說這些記憶會是未來美好的回憶」;同時也表示,如果可以的話,以後每年春節時,可以用每戶訂桌的方式,讓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及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 時,大家有機會共同來聚餐,將會更熱鬧。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林口菁埔學堂.樂活學習趣

菁埔聚落居民以「許」姓為主,早期以種植茶業為生,民國五、六○年代也曾引進磚窯廠和紡織業等產業,迄今仍有數座三合院古厝,保有傳統農村的建築風貌和濃郁的人情味。林口社區大學在中菁社區開設有在地風味…

菁埔位於林口鄉中湖村,乾隆五十四年福建泉州人許志明帶著三個兒子來到此地,向山胞租地墾植,但這裡地勢高水源缺乏只能種大菁,因此取名叫菁埔。

菁埔聚落居民以「許」姓為主,早期以種植茶業為生,民國五、六○年代也曾引進磚窯廠和紡織業等產業,迄今仍有數座三合院古厝,保有傳統農村的建築風貌和濃郁的人情味。目前的菁埔人口結構以老年人為主,林口社區大學有鑑於此,在中菁社區開設適合當地居民屬性的課程,連結社區居民彼此的情感,促進社區的活絡。

菁埔學堂位於林口鄉中湖村的活動中心,場地由舊式家庭工廠整理而成。

DSCN5795

每周一、三下午中菁社區的居民,陸續的到活動中心整理上課場地,在地板上舖上地墊準備上「經絡拳」課,何明亮老師在教授人身經絡保健之時,更在無形之中加入了家庭和樂,夫妻之間應該互相扶持。

何老師操著流利的台語,「來~ㄤ應該對哩耶水某,輕輕耶敲水某的肩…」先請在場的先生們輕敲太太的肩,體貼的為太太消除一天的疲勞,一同上課的叔叔阿姨們被老師逗趣的課程逗得開懷大笑。

DSC00164
何明亮老師教授經絡拳:認識人體十二條經絡。

DSC08071
銀髮族長輩特別需要保健身體,互相按摩經絡、穴道,不僅身體健康又可聯絡社區情誼。

有「班長夫人」稱呼的林碧珠同學表示,她在高爾夫球場做了十幾年的竿弟,每天都要走好長的路,又經常要搬重物,造成她長期兩腿酸痛、駝著背走路。來學習經絡拳之後,每天按摩敲打經絡,才短短三個月兩腿就不酸,走路也能抬頭挺胸了。

這段經歷讓她深切體認到身體是最誠實的,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都不能小看它,而且身體健康了心情自然跟著開朗起來,保證不會憂鬱;現在她每天早上醒來後都會先把身體敲敲打打一番,等身體暖和才下床,也會適時幫周圍的朋友按摩經絡,提醒大家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

許權維老師是林口社大中醫養生班級的講師,亦是長庚大學的老師,在菁埔學堂裡他善用醫學專業傳授草藥知識給學員們,「這款草藥…為啥咪固筋骨…丟係因為…」台下的菁埔叔叔阿姨們,聚精會神的專心聽講,彼此交換心得,看著叔叔阿姨們熱烈的彼此關心,開懷大笑,菁埔學堂樂活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完完全全的實現。

DSC07972
許權維老師教授中草藥知識。

DSC07978
雖然年齡已偏高,上課時還是勤做筆記。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遵循古法醃福菜-公館優良產銷班

以遵循傳統福菜製法的苗栗縣公館鄉農會蔬菜產銷班第二班,在班長劉世清的帶領下,種植及製作福菜過程完全依照古法以粗鹽醃漬,不含防腐劑、色素及添加物,在全國六千多個產銷班評鑑結果,獲選為…

以遵循傳統福菜製法的苗栗縣公館鄉農會蔬菜產銷班第二班,在班長劉世清的帶領下,種植及製作福菜過程完全依照古法以粗鹽醃漬,不含防腐劑、色素及添加物,在全國六千多個產銷班評鑑結果,進入前29名,獲選為今(98)年度全國優良產銷班,為長久以來默默製作福菜的農民帶來肯定與鼓舞。

981218jiecaigugua-400.jpg
福菜(古名覆菜)製作小常識:芥菜採收→醃漬→酸菜→清洗→重覆曝曬三次直到七分乾→入甕倒覆自然發酵三個月→福菜成品。

由苗栗縣公館鄉農會輔導的蔬菜產銷班第二班成立於民國82年,目前有18位班員,以種植芥菜為主,主要產品除了芥菜還有酸菜及福菜。整個班的耕作面積約有 12公頃,負責輔導的公館鄉農會推廣股股長吳德賢表示,該班福菜醃漬的主要原料只有大芥菜和粗鹽,透過標準作業流程讓產品品質穩定民眾吃得更安心,也是此次入選全國優良產銷班的主要原因。

clip_image002

劉世清說產銷班剛成立時人員管理不易,農民種植及製作福菜的過程因為長久以來都是土法鍊鋼,都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尤其是近年來氣候變異大,影響收成也造成品質不穩定問題。透過農會及農改場提供的農藥使用與新品種研習課程,原料採共同採購以降低生產成本,達到製程及品質控管。

平常對於班員管理以公約約束,每年定期舉辦製品及共同運銷模式等觀摩研習,於六次的班會時間提出研習心得、育苗及行銷通路相關問題討論,增加班員的專業知識以凝聚向心力及專業度。

劉世清也提到班員年齡分佈從40歲至60幾歲皆有,年齡層偏高,產銷班的經營及行銷,大多靠縣政府及農會輔導人員在網路及舉辦福菜節活動促銷,未來希望更多的年輕子弟投入這項客家傳統產業,讓福菜的香味能飄洋過海給遠在國外的台灣人享用。

clip_image001

公館鄉農會網址:http://kung- kuan.no1.com.tw/customer/home.php?section=specialty

聯絡電話:037-222135轉推廣股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蔡博士蚊伯─新林步道的守護者

人稱「蚊伯」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

義工血淚打造的新林步道

6月9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半。夏日午後驕陽似火,一行人搭乘一部車穿過林口師範大學的大路,輾轉進入林口新寮地區產業道路,一路來到數間鐵皮屋聚集 處,只見座落廣場一旁的矮小鐵皮屋。半月型的門口,印著紅色顯眼的「林口登山委員會」,與印象中民間單位的辦公室相比,顯然有點寒愴。

走入委員會的鐵皮屋內,幾張簡單沙發、會議桌;圓形紅色塑膠椅,牆上貼滿感謝狀;黑板寫滿各類登山行程,簡單的廚房陳設,簡直就像個五臟俱全的 「家」。

鐵皮屋內無一人,原來蚊伯頂著熾熱的艷陽,仍在步道上忙碌。一群人正在等待時,穿紅色POLO衫的蘇會長進入屋內,原來蚊伯轉告蘇恩德會長我們的 到訪,特別前來招呼大家。

趁這難得的機會,我們請教蘇會長當初孕育這條步道的整個過程。話匣子一打開,蘇會長滔滔不絕,像訴說自己小孩的成長過程,時而露出滿足的笑容,時而蹙著眉頭、緊閉雙唇,說到激動處甚至流下了英雄淚,其複雜的心境不言而喻。

據蘇會長表示,新林步道於2005年草創之初是一群登山同好有感於林口台地的山林自然景觀豐富,卻須遠道至觀音山、陽明山甚或其他縣市才能滿足登山健行樂趣,因此經過構思、勘查,將舊有泰山森林遊樂區的廢棄步道連接起來,步道的雛型於焉誕生。

「因步道橫跨林口、泰山兩鄉,法令複雜超出想像,遇到私人土地,無法協調就儘量繞道而行。」蘇會長回憶,從動工之初,義工們出錢、出力,利用世貿展 覽廢棄的紅毯改善山路濕滑窘境;利用黑油浸漬枕木,防堵腐朽,延長木棧道的使用壽命。這條步道由當初的百廢待舉,到結合義工們的專長、智慧,無私的奉獻孕 育而成,其中更有著義工們面對困難、眾志成城的毅力及革命情感。

如今步道雖具規模,受法令的限制仍未明確的定位,政府經費無法順利挹注,以致大部分的經費仍靠義工們自行籌措。面對現實的困境,這群義工仍憑藉當初 草創的熱情,繼續守護這一條步道。據蘇會長表示,目前義工共有四十位,平均年齡50歲,分為四組,每週固定巡視,而蚊伯是其中從不缺席的一位前輩呢!

夫妻牽手護步道

人稱「蚊伯」(台語發音)的蔡國男,現年73歲,是這群義工群裡的前輩,因為喜歡登山但又怕蚊子,因此被山友戲稱為「蚊伯」。他是土生土長的林口人,出生中醫世家卻未繼承父業,蚊伯說,考上初中後,他讀了24天,自覺那並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於是拎起行囊告別父母,到台北市當起三年學徒。

話說當年,他進到日本佐藤在台分公司,那是台灣生產第一台耕耘機的公司,語氣流露幾分自豪:「就這樣在維修部門,從學徒開始學起,直到當了機師。」原本擔任技師工作的他,退休後,不僅全心全力投入維護步道,更將自己專長的機械技能,加上個人巧妙的創意,應用於步道,嘉惠不少社區的居民。

從新林步道草創,到現在步道的維護,蚊伯是從不缺席的義工代表人物。這天他身穿休閒襯衫、泛白的牛仔褲,與一身黃色亮眼T恤的「蚊嬸」匆匆從屋外進來,賢伉儷雙雙露出爽朗的笑容,一派輕鬆。蚊伯及蚊嬸熱情招待大家林口古早味的米糕冰,炎熱的午後,古早味的冰棒自然、不甜膩,就如這兩位長輩給人親切、質樸的感覺,令人神清氣爽。

981212-xinlinbudao4-360.jpg

陡坡上鋪著廢棄地毯,是為防止雨後土壤流與地面濕滑,不織布材質透氣、透水不會傷害土壤。

蚊伯育有二男一女,前任妻子於年輕時因一場車禍而喪生,現在的蚊嬸也熱愛登山,因山結緣而成為老伴。憶及往生數十年的前妻,蚊伯眼眶泛紅、語帶哽咽,而此時的蚊嬸則輕拍蚊伯的肩膀,疼惜的眼神溢於言表。蚊伯、蚊嬸兩人雖相差十幾歲,因是登山同好,當蚊伯終日埋頭於步道的維護,蚊嬸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夫唱婦隨,一起到委員會協助。

◆歡喜做,甘願受

他們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五點即與同好結伴打地上高爾夫球,運動過後就到會所。這時蚊伯埋首於工作室裡,將故障待修的工具、鄉民捐贈不用的各類機械,運用自己機械技能及創意,創造出既實用又容易上手的成品,用以維護步道所需。而這時的蚊嬸,則會一個人巡視步道一圈,繩子斷了,綁一綁;草長了,割一割;地面落葉、垃圾多了,掃一掃;到中午,將家裡帶來的飯菜,隨意熱一下,簡單果腹。

委員會所旁邊有間小小儲藏室兼工作室,置放蚊伯平日維護步道時打掃、鋤草的工具及簡單機械,此外,工具間角落還擺了一把躺椅,由此可以想像蚊伯、蚊嬸待在會所工作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家裡享福的時間。

image003

別小看這簡陋的研究室,可都是蔡博士腦力激盪的泉源哩!

好奇地問蚊伯,七十多歲的人一般多在家中享清福,為什麼會將時間、金錢投注於步道上? 蚊伯表示,他是一位喜歡動手、動腦的人,總覺得要活得健康,就要動,而且建設、維護步道,看見步道從無到有,創意得以實現可以讓自己得到成就感。尤其做義工期間,他也結交許多同好,因步道凝聚彼此對家鄉的向心力,更覺得有意義。

因著這種意義感,維護工作有時需要一些五金材料,金額小的他會自掏腰包,金額較大才會填單報帳,但有時五金行老闆得知他的善舉,往往主動免費提供。「無論是委員會中的義工們,或鄉親彼此的熱忱、親和力,這都不是待在家中享福時可以體會得到。」他說。

運用技能,發揮創意

蚊伯自詡他是一個「愈是碰到困難,愈會堅持到底的人」,例如有感於步道附近河谷清澈,終年不涸,他運用構思和機械技能,加上環保的創意,自製水車發電,讓溪谷裡的溪水得以用水車發電,抽水至步道附近,提供鄉親種菜灌溉,解決鄉親長期以來灌溉的不便。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蚊伯憑著堅持到底的決心及毅力,終於成功了,跌破所有人的眼鏡,讓大家都打心底佩服,從此義工們封他為「蔡博士」。

蚊伯工作室外頭門楣上,掛著一個「蔡博士工作室」的招牌就是這麼來的。而一刻不得閒的蚊伯,現在正在鑽研用腳踏車發電的工作車,靠蚊伯的毅力,相信不久之後,「蔡博士」又會有偉大且實用的發明出現。

鳥道成新徑,廢鐵變水車

天色尚早,熱心引介我們採訪的蔡媽媽帶我們去大科路參觀步道附近的水車。一行人走入附近產業道路,不久即看到步道第二段中的紅色義工大橋,掛在一片竹林間,甚為顯眼,離義工大橋不遠下切至溪谷隨即看到水車不停滾動,一條橡皮水管往上高掛,這一條水管應該就是上方菜農們的水源了。

在這坡度應有60°的陡坡,材料及工具的運送想必困難重重。親眼目睹,不禁感佩這群義工及蚊伯的毅力,真的應證了「事在人為」這句話。

image007

義工大橋。

回程再度看到義工大橋上牌匾的詩句,下次我們再度行走新林步道時,一定更有深刻的感受。真實的愛台灣,愛自己鄉土,蚊伯及這群義工們才是真正用手、用心、用行動愛這塊土地的人。

(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生物防治的好幫手-昆蟲飼養盒

農改場吳登楨課長說,已開發完成的天敵及休閒昆蟲飼育及釋放盒,適合天敵昆蟲運送及田間釋放使用,運送方便、不占空間,釋放成功率高,有助於昆蟲生物防治天敵之推廣。該飼養及釋放盒蓋子採用透明PE材質…

有機農業方興未艾,而生物防治是則是防除病蟲害最自然健康的方法。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最近推出一套天敵昆蟲飼養盒和釋放盒,方便又好用,成了生物防治及生態教育的「好幫手」。

981211-incestbox-360.jpg
    蟲飼養盒。

苗栗農改場指出,多年來,國內對作物病蟲害問題,仍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但採用化學防治,難免多少造成作物藥害、抗藥性,以及藥物殘留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若利用以蟲制蟲的天敵生物防治,則可以抑制害蟲的繁衍和數量,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

生物防治就是以人工大量飼養天敵益蟲,釋放於田間,達到控制害蟲的密度。

天敵能殺死或降低其他生物繁殖能力及族群數量的生物,藉由捕食、寄生等方法殺死害蟲。如果農民都能改採生物防治,利用天敵防治害蟲,減少農藥使用,可降低防治成本。

為此,農改場開發天敵昆蟲運送及田間釋放器材盒,內置天敵昆蟲,攜帶容易、不占空間,且容易使用,可結合有機農場之觀光休閒,達到生物防治及生態教育之目的。

農改場吳登楨課長說,已開發完成的天敵及休閒昆蟲飼育及釋放盒,適合天敵昆蟲運送及田間釋放使用,運送方便、不占空間,釋放成功率高,有助於昆蟲生物防治天敵之推廣。

該飼養及釋放盒蓋子採用透明PE材質,有90個孔徑0.5mm之分散環形陣列透氣孔,以代替紗網。本體為圓形柱紙盒,內側有鋁箔淋膜PE熱處理之防潮軟化處理,放入冷藏櫃,材質不軟化,外殼並印刷各種天敵生活史、羽化過程、飼養條件等資料,提供飼養者參考使用。

他表示,天敵及休閒昆蟲飼養器材開發與改進之研究,是結合該場開發飼養技術及代用食餌的配製,以研製產品產銷售盒,在經過安全包裝下,農民運輸時能快速順利運達目的地,達到量產飼育規模。如有相關問題,歡迎洽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將竭誠提供服務。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莫拉克災後─搶救狗狗大作戰

看著父親一手養大的狗兒們,在湍急水流中載沈載浮,完全失去思考力,顧不得水深及腰,她奮力將甫出生不久的幼犬,一隻一隻從水中撈起後裝袋,遞送給貨櫃屋頂上的媽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共救回十六隻狗寶寶。

「救一隻是一隻」!八八水患除了展現人與人互助的大愛,更見到主人冒險救愛犬的故事。

以培育名犬聞名的高加犬莊,在莫拉克風災受創嚴重,正好回娘家的李采彌,見到父親一手養大的狗狗在水裡載浮載沉,顧不得及腰積水及觸電危險,奮力將甫出生不久的幼犬一隻一隻的裝袋,安置到貨櫃屋頂,無力搶救的大型狗只能打開籠門、任其逃生。

位在旗山鎮旗屏路的高加犬莊已有十年歷史,專門培育各種名犬,原飼養上百隻名犬,卻在這次五十年來首見的水患付諸流水,這次風災奪走12隻狗,損失至少40萬元,加上家當的損害總計約1百萬元。

981211-dogdogp10401-300.jpg

莊主的女兒李采彌心有餘悸說,當時她剛好回娘家,正巧父親外出被困於洪水之中,119卻怎麼都撥不進,看著年邁老母的焦急神情和年僅1歲4個月的兒子哭鬧,讓她急得直掉淚,眼看著滾滾洪水破堤湧入家園,她顧不得害怕,先將母親及兒子安置在貨櫃屋頂上,隨即獨力展開搶救狗狗的行動。

李采彌說,看著父親一手養大的狗兒們,在湍急水流中載沈載浮,完全失去思考力,顧不得水深及腰,她奮力將甫出生不久的幼犬,一隻一隻從水中撈起後裝袋,遞送給貨櫃屋頂上的媽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共救回十六隻狗寶寶。

P1040124

至於大型狗隻她根本無力搶救,只好打開籠門,一面放聲叫狗狗快跑,一面在心中默禱,希望親人和狗狗都能化險為夷,逃過這場劫數。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盼到救援人員,看到受困在水中的父親獲救平安歸來,緊繃已久的情緒突然潰堤,淚水再也止不住的滑落,但猛回頭看見滿目瘡痍的家園,以及淹在水中的狗兒,悲喜交加的李采彌百感交集,鼻頭又酸了起來。

沒有時間悲傷的李采彌忙著協助父母重建家園,每天往返旗山與屏東夫家,與國軍弟兄、意外腳傷的丈夫及親朋好友合力刷刷鏟鏟,受創家園漸漸恢復以往面貌,只是心靈的傷口及財產的損失卻不知何時才能癒合。

風災過後的高加犬莊,因受創的交通崎嶇難行,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李采彌看著當時搶救回來的約克夏、瑪爾濟斯、紅貴賓等狗狗活蹦亂跳的可愛模樣,她看到了高加犬莊的希望,李采彌決定幫助娘家重啟爐灶,在屏東市設立1處販售站,李采彌說,她沒有悲傷的時間,只有自己先站起來,未來才有希望。

981211-dog-2-dogp10401-300.jpg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傳承客家文化-文聖社區[打八音]

文聖八音班也常參加苗栗縣各鄉鎮社區成果發表會,演出「開鑼喧鬧」,帶動現場氣氛,讓觀眾刮目相看,掌聲不歇;這兩年來,南投縣國姓鄉舉辦二天一夜「搶成功」活動,都特別邀該班一定要出演。該班剛開始…

苗栗市文聖社區發展協會推動傳統音樂─客家八音班有成。近年來,舉凡歲時節慶或酬神廟會鬧及人生婚喪喜慶,文聖八音班都受邀演出,增添現場熱鬧氣氛,深受各界歡迎。

協會理事長林永發說,文聖社區八音班的前身是文山社區八音班,因文聖里在95年設置成立行政區,就另行創辦。他會熱衷組織八音班,是看到西山聖帝廟每次酬神廟會,除了誦經之外,尚欠缺傳統客家音樂鬧廳伴奏的氣氛,才邀請文山里長溫進德共同發起,請聖帝廟方支持並提供場地,組織班隊、聘請老師加以訓練。

聖帝廟每年大概要辦30多場次酬神聖會,每一次聖會都有文聖八音班演奏傳統客家八音酬神樂曲,熱鬧非凡。尤其舊曆新年期間,透過喧鬧八音高昂樂曲的演出,讓信眾精神上與神明有建立起很深共契的感覺,這與過去廟方都用錄影帶放送給人聽有截然不同的觀感。

林理事長說,成立八音班最重要意義,是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每星期聘請老師教練一次。但為提升技藝水準,學員幾乎每天都會齊聚練習,老師有空也會臨場指導。該八音班並不是職業團,受邀演出不計較紅包多少,有機會表現,才是最值得高興。

981210-kejiabain-360.jpg
文聖八音班常聚會演練。

文聖八音班也常參加苗栗縣各鄉鎮社區成果發表會,演出「開鑼喧鬧」,帶動現場氣氛,讓觀眾刮目相看,掌聲不歇;這兩年來,南投縣國姓鄉舉辦二天一夜「搶成功」活動,都特別邀該班一定要出演。

該班剛開始在廟會演奏也遇到一些阻力,聽不懂八音或剛聽到的人都會覺得八音很吵!但詹招發老師解釋說,八音班表演樂器,常以嗩吶、鑼和鈸為主,類似北管的表演,較為喧鬧。而且經過一些時日,大家聽習慣後,不再排斥,演奏也漸入佳境,如今已成為西山聖帝廟祝壽神明誕辰極為重要酬神音樂伴奏的項目。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三個族群的慶賀─東河國小百年校慶

東河國小百年校慶在熱鬧、喜氣中結束,象徵三族群的活動旗幟已收起,東河村恢復平日的純樸、美麗。有機會到南庄一遊,可以順便到東河國小附近走走,沿路的樸實與自然美景,讓人印象深刻,身心愉悅。

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的東河國小,11 月7日兩天擧辦了百年校慶,慶典中安排了賽夏、泰雅、客家三個族群的表演、競技及手工藝品展示,展現了當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與活力。

981210-dungheguo-400.jpg
位於東河國小附近的東河吊橋,景色美麗。

慶典中部份小朋友們穿著自己族群的服飾表演舞蹈,生動可愛;運動場中校方安排了大人與小朋友的拔河比賽,雙方互不相讓,努力為己方爭取勝利,畫面十分有趣,最終竟然1:2大人飲恨敗北。去年全國拔河比賽,東河國小獲得全國第一名的殊榮,果然名不虛傳。

除了小朋友們的表演及競賽,也有小朋友的作品展示,校慶中也另外安排了百年校史資料展,圖文並茂地呈現東河國小的百年歷史發展,而由該校承辦的苗栗縣原住民部落大學,亦搭配辦理部落大學成果展,讓部落居民的學習成果一同展覽,與小朋友們的作品相互輝映成趣。

clip_image006
百年校慶成果展

clip_image004
在學校旁賣香腸的老闆是位非常有才藝的賽夏族人,傳授薩克斯風等樂器外,歌聲也是一級棒。

為了表達百年校慶的多元文化內涵,百年校慶旗幟中的「100」數字,分別以代表泰雅、客家、賽夏三種文化的圖案裝飾。其中「1」字的菱型圖紋是泰雅族常用的圖案,代表著祖靈的雙眼、祝福;第一個「0」字裡是印有鮮豔的大牡丹花的客家花布,這是客家花布常見的花色,代表著喜氣、富貴;最後一個「0」字則是以賽夏族編織中常可見到卍字形雷神紋裝飾,是閃電之意。

東河國小百年校慶在熱鬧、喜氣中結束,象徵三族群的活動旗幟已收起,東河村恢復平日的純樸、美麗。有機會到南庄一遊,可以順便到東河國小附近走走,沿路的樸實與自然美景,讓人印象深刻,身心愉悅。

遊客可先到南庄鄉公所免費索取地圖導覽。網址: http://www.nanchuang.gov.tw/,電話:037-823115 。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88水災,阿禮災民有家歸不得

林老師表示,在政府揭示的空照圖下,阿禮部落的族人陷入是否要遷村的痛苦抉擇。一方面想讓下一代能在安全的環境生存,一方面又割捨不下原民的文化及祖先留下來的產業;族人希望政府能針對原民對於土地認同…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霧台鄉的阿禮部落至今已經3個月了,當初成功撤離阿禮部落的族人們仍然是有家歸不得。

88水災的前一天,在國小服務的林老師與其丈夫及朋友在阿禮部落參加大頭目的胞弟喪禮,她形容當天雨下得很大,每換一次衣服都被淋得濕答答的。喪禮後,她與先生決定趁早下山,因為雨勢下得實在太大,一路上因為道路堆著土石及樹木,車子左右搖晃得很厲害,到達依拉的時候,還因為道路幾乎被沖毀而差點回不到平地。

林老師表示,回到平地後,她和先生立刻向鄉公所求援,但是聯絡不上,所以轉而求助媒體,並透過手機簡訊與還留在山上的族人們聯絡以確定族人們是否平安。

林老師表示,當時留在部落的族人共有72位,從8月8日被困在山上直到8月13日被直升機載運到平地,72位族人都平安無事。這72人中有阿禮村的村長及在內埔鄉崇文國中的包主任,發揮了老雞帶小雞的功能,在風災當時迅速的成立危機小組,幫助族人安然度過這場危機。這種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表現,堪稱為災區自救的典範,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鏡。

林老師的先生是位牧師,週末會到屏東榮民之家為安置在這裏的部落族人進行禮拜活動,撫慰他們受創的心靈。林老師表示,被直升機搭載下來的阿禮村民目前多數被安置在這裡,雖然衣食居住無虞,不過令族人困擾的是,平地的天氣太熱,空氣又不好,也沒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作,在這裡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縫製原民的傳統服飾來打發時間,希望回家的路能趕快修好。

image001

原本在阿禮國小就讀的部落小孩,目前被安排寄讀北葉國小。和爸媽一起被安置在榮民之家的賴小妹妹說,她家就住在阿禮國小的旁邊,早上7點起床都來得及上學;現在6點就要起床,和大家搭九人座的「巴士」上學。

image006

林老師表示,在政府揭示的空照圖下,阿禮部落的族人陷入是否要遷村的痛苦抉擇。一方面想讓下一代能在安全的環境生存,一方面又割捨不下原民的文化及祖先留下來的產業;族人希望政府能針對原民對於土地認同、文化歸屬、山林保全等需求下,協助原民返回山林。

(屏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真合植物園的這一家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

編按:

本文由三位林口社大的公民新聞寫作學員,共同完成的作品,針對同一個受訪者,產出三篇各有不同角度的文章。

從「真」的家到「合」的園

雖是炎炎夏日,一到真合植物園突然感覺熱氣散去了、視線遼闊了、空氣清新了,身體的毛細孔訴說著舒暢的感覺。親切、熱情的女主人張素真迎接我們,偌大的空間裡有著溫暖、清靜、透亮且樸實的感覺,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自己夢想中的家園。

勇敢追夢、踏實築夢的女主人張素真,她認同先生的理念,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他們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她拜師學藝學做素食料理,並努力自行鑽研,堅持讓客人吃得健康又美味。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用來形容真合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再恰當不過了。老闆娘名叫張素真,濃眉大眼、真誠熱情的笑容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吸引人喜歡與她靠近。身為植物園的老闆娘,是創造人與大自然植物接近的工作者,她已經具備最佳的能力了。

素真的隨和讓人感到非常自在,在忙著與可愛的摺耳貓及熱情的大黃狗打招呼混熟後,女主人已沏好一壺淡香的紅茶上桌了。她告訴我們在品茶的同時,她可以備好簡單的午餐與我們共享。不一會兒的功夫,真的開始上菜了:一大盤灑上枸杞子的麵條,旁邊放一碟等著攪拌的香椿醬、甜椒炒豆乾、青椒豆皮燉馬告、涼拌自產的小黃瓜,還有三碟顏色漂亮的小菜:黑豆、韓式泡菜、唇菜(海帶的一種,顏色鮮綠)這麼豐盛的菜餚,令人忍不住要趕快拿起筷子細細地品嘗、慢慢地享受。

看著窗外翠綠的山景,坐在用原木挑高蓋成的木屋裡,微風徐徐,舒爽地享用美食,真是人間一大樂事。餐後,陸續進來了很多客人,或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人,素真都熱情地打招呼,送上茶水、與之小聊一下,似乎每個客人她都很熟識,完全沒有商業氣息,真不愧是稱職的老闆娘!等她得空,我們終於可以獨占一點她的時間,好好訪問她了。

image005
在真合,一切都再自然不過,摺耳貓與狗狗也玩在一起。

image009
女主人素真,親切、熱地招待來訪朋友。

素真一家移居到林口九年,經營真合植物園三年,養地種菜奉行自然栽培法,讓食用的菜更健康。先生張錫合園長是她基隆海事學校的學長,素真一畢業就與學長踏入結婚禮堂,兩人結為連理已有20年,儘管先生的生涯有過多次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轉彎,但身為另一半的她完全信任、認同先生的理念,所以全力支持、用心投入,共同為夢想打拼。

外表看來溫柔的她卻以「老鷹」和「貓」比喻自己,因為她有著這兩種動物特有的精準爆發力,與先生一路相伴、扶持的她絕對是張園長事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夫妻倆將真合植物園定位為大自然教學、環境教育、健康飲食的休閒農園,跟一般餐廳、咖啡館不同,他們不以咖啡、下午茶為營業目標,未來可能做健康蔬果的銷售。

為拓展他們的理念,讓更多人可以一起來養地種菜善待大自然,他們租下整片山坡地,分享給同好者種菜種水果,並教導他們自然栽培的技術,使這些原本的門外漢,花少少的租金就有機會開心地當農夫,真可算是件大功德。

身為老闆娘的素真曾為了要提供健康美味的素食餐給客人,曾花大筆學費拜師學藝積極學做素食料理,學到了調味、配料及切功技巧,卻也感覺到用油用料並不健康,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基於對健康飲食的堅持,她再努力鑽研改進,才成為現在提供給客人的美味健康素食。真合老闆娘敬業用心的態度真令人佩服。

每天清晨醒來有新鮮的空氣、翠綠的山景圍繞,從送三個國、高中的兒子上學後,素真開始她一天的工作:打理餐廳的清潔、佈置、準備食材、協助張園長各項事務,時而優閒時而忙碌又充實,她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方式,能支持先生的事業與夢想,又能擁有自我,是一個很有想法的現代女性。

談到目前所使用的土地都是租來的,她的想法是「好的土地不一定要真的持有,使用的過程比較重要,享受當下的擁有才是最值得的!」相較於許多人不斷急於擁有,素真的主張更顯智慧。

因為懂得珍惜當下,讓素真成為一個自信又快樂的女人,三個兒子都很懂事貼心,會利用晚上跟媽媽聊心事,也認同爸媽的理念樂於享受這樣的生活。素真對兒子們的學校教育很自由開放,尊重並支持他們決定,她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她可以接受老二國中畢業後暫時不繼續升學而要當街頭藝人的夢想,並支持他學好吉他這門技藝。

在孩子的眼中,素真是個認真盡責、勇往直前的好媽媽;在老公的眼中,她是完全支持、義無反顧相挺的老婆;在朋友的眼中,她是樸實熱情,樂於分享的好朋友。這樣女人當然認真又美麗。妳有二個機會可以跟她有連結:要嘛,當她的好朋友;要嘛,當她真合植物園的客人,手腳要快以免向隅喔!

(撰稿 / 李麗嬌)

跟著感覺走的人生

張錫合談植物園、談夫妻、談教育

念海事學校、曾浮沈金融市場,如今創辦植物園,當起了荷鋤照料植物的張園長,看似毫無規則可循的人生道路,來自率性自然的生命態度。說起理想,豪氣萬丈、侃侃而談的他,談到妻子卻一臉靦靦,對她既感激又珍惜;對孩子的教育他更有一番獨到見解……

素真為了招待我們一行人正在廚房忙碌著,這時園長張錫合先生剛結束園區的工作回到屋內準備用餐。頂著大太陽工作的他造型酷極了,頭上圍著一條捲成條狀的白色毛巾,應是不讓汗水滴入眼睛的裝備吧!腰上掛著的皮套裡頭不是手機,而是一把專業的剪刀,用來修剪各式各樣難纏的雜草,像是一位配槍的員警剛巡邏完自己的管區,雖汗如雨下,但他從身上散發出的滿足、自信與責任,著實令人感動與佩服。

用餐時,張錫合園長從植物物園回溯到他生命的轉折與待人接物的理念。原本就讀海事學校的他後來轉而投入了股市金融,在這金融市場浮沈的他最後竟選擇與大自然結合,開始了植物栽植的學習與工作。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轉彎相當沒有規則性可循,甚至可說難以想像。

原本以為張園長會說出一套精闢的人生規劃與生命藍圖,但他的回答卻只是「就跟著感覺走…」。他說:「會搬來林口,只是為了想住在這裡,想在這塊土地上居住,所以搬來了。」原來,在從事股市投資時,他的投資狀況曾經不大理想而搬回了彰化員林老家,後來想在老家附近找一塊地蓋一棟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為了這理想住所,他們辛苦地尋找適合的土地而到了林口,因對這塊土地的愛而向地主租了這片山頭,並先後蓋了自家的住屋與真合植物園。

因為要住在這片山林裡,所以他們來了;因為他們來了所以蓋了房子;因為要蓋房子所以必須整地;因為整地所以破壞了一些自然生態;因為破壞了自然所以想回饋於大地;因為這份回饋的心所以他成了張園長 – 這片山林的守護者。

image033
從各地蒐藏而來的珍貴木頭是張園長的寶藏。

當張園長談到家庭時,臉上少了一絲方才的豪氣、多了一份靦腆與溫柔。聽得出,對於女主人素真這一路的支持與陪伴,他相當地感激與珍惜,或許在外人面前總是侃侃而談的他並不善於表達這溫柔的一面吧!對於孩子的教育,他的想法也與一般的父親差異頗大,張園長說:「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孩子不一定非得現在立刻決定是否升學。若讓孩子能多方面的接觸與瞭解,或許更能讓他們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與方向。要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成長而不是刻意的安排與設計。」

對照於功利的升學體制,身為一個父親,張錫和園長的教育理念給了他的孩子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快樂的成長環境,看著三個孩子的笑容與自信,相信能給現代的父母親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撰稿 / Kite )

國中畢業要當街頭藝人─張家小哥的志向,爸媽尊重

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小兄弟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

在用完女主人為我們精心所準備的美味佳餚後,張老師上課的時間已到 (社大–養生植物栽培與應用),學生也差不多到齊了,我們和張老師夫婦的訪談就此打住,把焦距轉向剛到店裡來幫忙的兩位小帥哥。

哥哥張昱賢是看起來四平八穩的酷酷哥,今年十五歲;弟弟張昱群,小他一歲,是帶著靦腆的天真少年。對話中,哥哥總是很直率、簡單扼要地回答問題,弟弟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問及二兄弟為何願意犧牲假日來幫忙父母顧店、除草、做園裡的工作時,他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並沒有犧牲任何假日啊!」他們從小跟著父母的腳步,已養成樂天知命的態度,徜徉在大自然裡,對他們而言,生活處處是樂趣。

image037
週末放假時,張家兄弟倆都會在吧台幫忙。

哥哥很坦然告訴我們,一開始他並不是很樂意幫忙,但看著父母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和執著,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漸漸懂得了付出和分擔。從小,父母便很尊重他們孩子的意見,這讓兄弟倆感到很幸福,哥哥說道今年即將國中畢業,他不想再升學,想當街頭藝人,而父母也都支持他的決定,這讓我們感到很驚訝,畢竟現在是高知識、高學歷的時代,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小孩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呢?

哥哥表示,他在學校學到的是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其他國語、英文、數學對我來說用不到。」我們趕緊又問:「若有一天要用呢?」他說:「再學啊!」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想想也沒錯,國內有名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開辦的森林小學,不也是講求回歸自然、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啊!人生要走的路和要學的東西可多著呢!能活在當下,從生活中體驗、學習,不是更好嗎?

因為真合植物園和住家都在林口山上,兩兄弟平時走路到店裡幫忙,但上學就需要大人載出門,但他們卻不嚮往生活機能便利的都市,「因為我們有電腦可以上網,吃自己種的蔬果更健康安心。」

趁著太陽下山前,請兩位小帥哥帶路去參觀爸媽自己設計的住家。那是一間外表看起來普通的綠色鐵皮屋,有兩層樓高,屋前有塊水泥地可停放三、四部車,周圍種滿花草樹木,下了一個小坡還住有兩戶人家,中間那戶蓋得是較小間的平房,外觀有古色古香的木板和由裝潢而成近似紅縳。

走進屋子,令人眼睛一亮的是書房裡有兩座大大的書架,堆滿了書,小帥哥說:「一邊是爸爸用的,一邊是媽媽用的。」書架上有很多漫畫書,也擺設了不少小男孩玩的珍藏玩具,可見那一定是全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讀書樂的地方。客廳挑高,顯得屋子非常寬敞,屋內通風良好,因為有許多窗戶,據說這與張錫合老師熟諳風水、順應自然有關。

接近晚餐時間的此時,阿公正在廚房忙,兩兄弟也已收好衣服摺疊整齊。小哥哥問我們為什麼要訪問他們?對他而言,生活合該如此、自然而然,但這次的採訪卻令我感觸良多,有太多的驚奇,也讓我們在心中升起了一些對未來生活的願景。

(撰稿/陳麗真)

(三位作者均為「林口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成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