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家詩人利玉芳

自學生時代開始寫作,此後經歷不同人生階段,即使現實生活再忙錄,利玉芳從未放棄創作,她說:「寫作的人,可安慰自己」。

從屏東內埔到繁華港都

客家詩人利玉芳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祖籍廣東蕉嶺,她的父親利祥昌在日治時期受過高等教育,曾服務於日本海軍並參與二次世界大戰,所以她小時候的玩具和別人不一樣,是拿著軍用望遠鏡在看海。她說,以前聽過姑姑轉述,二戰結束後祖父命令父親當逃兵躲起來而不要隨同軍隊被遣送到日本,事後家人認為他可能因此撿回一命,因為當年許多行駛於太平洋的日本船艦,都有被盟軍炸沉的危險。

從戰火裡平安歸來的利祥昌遂進入鄉公所服務,但因利玉芳的大伯早逝而二伯很早就離開家鄉在外地擔任校長,因此在家中田地無人管理的情況下,相當威嚴的祖父便命令她父親辭掉工作而回家種田。由於他受過教育,農閒時村人都會請他幫忙做事,還參與村裡的廟宇慶典和唱頌祭文。利家種的是二期稻米,冬季則旱作黑豆、大豆或黃豆,做為飼料用的,後來改種蓮霧,但因收入不高,又轉種植檳榔樹。她的母親吳瑞蘭則是鄰近村落竹田鄉噸物(潭)人,是父親的續弦太太,兩人姻緣是由嫁到噸物的姑姑從中牽線促成。

在家排行第三的利玉芳,上有兩個姊姊,下有一位妹妹和兩個弟弟,二弟目前仍住內埔老家附近。她說,在家鄉讀到內埔中學畢業後便考上屏東女中,但因每天從內埔騎腳踏車到屏東,體力無法負荷,精神不佳,常在課堂上打瞌睡,讀了一年,就因成績不理想而主動辦理休學。

不久,因為當時村裡的人很流行去高雄加工區做工,她也在那裡找到一份電子公司的工作,並參加重考考取高雄高商夜間部,此後持續半工半讀,期間她以筆名「綠莎」陸續發表散文於《中國婦女週刊》上,並因在週刊登載徵筆友訊息而與先生顏壽何結下因緣。

當時,正值荳蔻時期的利玉芳過著交筆友、談戀愛的日子,顏壽何是眾多筆友之一,不過雙方雖透過書信往返來了解彼此,卻從未見過面,後來因她專心準備考試而中斷通信且失去連絡。

過了一段時日,已從軍中退伍回到台南的顏壽何有次因軍隊徵召而再來到高雄,在翻閱報紙時,無意間看見當地一家電子公司的人事廣告,他心想,這不就是利玉芳所服務的公司嗎?於是試著以報載的公司地址主動寄信給她,沒想到也得到利玉芳的回應,兩人於是相約碰面,很快便互相吸引而熱戀,

因顏壽何那時26歲,在早期傳統農村社會已算晚婚,家人在不知他已有女友的情況下頻頻催促他去相親,後來顏壽何也以若利玉芳再不答應嫁給他,就要和相親對象結婚了的理由來給她壓力,於是利玉芳一畢業後,馬上在1973年嫁到台南縣下營鄉來,她笑稱是被行動派的先生「逼婚」成功。

但最特別的是她在婚禮前一天還到新營去參加台南縣國小代課教師徴試,從這裡也可看出雖然她有浪漫的文學靈魂,但同時保有「客家女性」極務實的一面。

LIYUFA210
利玉芳老師談到個人成長故事。

台南下營的養鵝人家

雖然從典型客家庄嫁到傳統閩南農家,從小幫忙父母做家事的利玉芳,由於勤快且能幹,公婆發現她在家既會養豬、幫豬接生,還會揉捆稻草做柴火原料,有時候燒幾道客家美食也挺合夫家口味,所以初結婚時除了語言有點隔閡以外,並沒有特別不適應,而且那時大家族住在一起,平常能協助她和公婆溝通的親友很多,後來也漸漸學會閩南語。

大約民國62年左右,公公過世,夫家傳統磚瓦場也將瓦運去救助賽洛馬颱風受災戶並結束營運,利玉芳和顏壽何遂利用原場所先後試過養豬、養雞等事業,後來養鵝,一開始養土鵝,但繁殖力低,不合經濟效益,恰好農會正在推廣繁殖肉鵝,在其輔導下改養時效僅需100天、換肉率高等易掌握市場的肉鵝,於民國70幾年還成立養鵝班,由利玉芳擔任下營鄉的班長。

不過後來台灣大量養殖肉鵝後,供過於求,又隨時勢轉變成做冷凍鵝肉加工事業,並在下營地區開設示範商店,店裡的料理師傅全部採用顏家冷凍鵝肉,後來店裡培養出來的師傅漸漸到外地獨當一面自行開店,但仍採用他們家的鵝肉,遂成為供應商。

不過最後養鵝事業仍停止,舊磚瓦場在荒廢一段時間之後,於2000年底左右以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案,申請公部門補助而將其改造成休閒和教育型態的「白鵝生態教學園區」,並推出鵝蛋彩繪DIY、鵝蛋殼馬賽克拼貼畫等體驗活動,頗受好評。

利玉芳和顏壽何育有3個兒女,擁有圓滿家庭,大女兒在1973年年底出生,接著於1975年和1979年陸續生下兩個兒子,先生顏壽何任職於下營鄉農會,在4年前已退休,但仍活躍於地方參與公共事務,籌組成立台南縣休閒農業協會推廣相關工作,而大兒子現今也在園區不遠處經營由農會輔導的田媽媽鵝肉料理店,和白鵝教學園區互相連結合作。

1
利玉芳老師於白鵝生態教學園區內受訪。(本圖王淳薇攝影)

持續不間斷的寫作生活

自學生時代開始寫作,此後經歷不同人生階段,即使現實生活再忙錄,利玉芳從未放棄創作,她說:「寫作的人,可安慰自己」,她謙稱自己創作過程就像在寫「生活筆記」。在創作歷程上,早期利玉芳寫散文來抒發情感,但是在1978年先生鼓勵她參加台南「鹽分地帶文藝營」後,由於在活動中認識了《笠》詩社成員,她開始大量創作新詩且陸續發表於《笠》詩刊。同年,一位金門作家王建裕邀她將早期發表於周刊的散文作品輯成《心香瓣瓣》合集,由台南龍輝出版社印行,是她第一部作品。

至於小說,她則謙稱火喉猶不足,創作時機未成熟,所以目前仍以新詩為主。她的詩集有《活的滋味》、《貓》(以上由笠詩刊出版),以及《向日葵》、《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和剛發表的新書《夢會轉彎》等(以上由台南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此外,國立台灣文學館也於今年1月份將她詩作選輯成《台灣詩人選集50:利玉芳集》專書。

近幾年開始以文學角度閱讀聖經,利玉芳的創作手法也有所轉變,盛讚聖經是一部絕佳文學作品的她,常從聖經的故事或詩句中,對應了台灣族群歷史、常民信仰文化或自身幼年生活經驗做意象的融合與串連,界於虛實之間而展開全新意境。例如幾年前先生騎機車跌倒受傷到下營上帝廟裡收驚,她聽著收驚的人唸著一串咒語,其中幾句聽起來像是「何剎那、何剎那…」,引發她想起聖經裡「何剎那」代表救世主的意思,而完成名為〈基督的收驚語言〉的詩篇,充滿奇特和似幻似真的創新風格。

3
書房一隅。利老師的書房由豬舍改建而成。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