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假期】八八災後,蓋我們想要的茅草屋0411-17

在部落的人習慣使用快速、方便的現代建材,打造自己的家園時,林媽媽一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漸漸回歸傳統智慧,他們相信:簡單不等於簡陋,自然不等於不耐用。看看海邊的茅草屋吧,歷經八八風災它仍健在…

四月計畫 @刺桐 「八八災後,蓋我們想要的茅草屋」

【蓋屋緣起】

2009年三月到七月,我常跟刺桐部落的朋友在一起,特別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蒂一家人,每個月去一次台東,每次三到五天不等,和他們一起準備八月底為期三天兩夜的珊瑚礁總體檢工作假期,而我也在八月三日定居台東,到今天已經快滿八個月。

我在台東的第一個月就是住在刺桐,我那個月裡曬黑,適應部落的步調,也見證了八八水災前後海灘環境的變遷。我們曾號召大量志工來協助部落清理海灘,雖收到許多人的熱情,也承認沒有設想到「刺桐部落承擔不起大量志工進駐造成的環境壓力」,這成為之後做任何行動前,第一個要思考的事情。

面對極端氣候及美麗灣飯店的衝擊,我跟部落的朋友開始思考,或許應該從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改變,才有條件說服其他人「我們想要的生活型態,對這片海灘才是比較友善的!」

三月中的某天,我一如往常地回刺桐探望海邊的家人,發現廣場、院子、海邊,月桃、茅草、竹子、木頭,還有人都忙碌著! 中庭的石板走廊已鋪好、新割的茅草堆放在能遮雨工寮下、數十根的月桃莖片在太陽下蒸發著,還有很多編織材料要準備,這一切,都是為了準備夏天,準備即將到來的2010珊瑚礁總體檢,想讓大家耳目一新,想把這部落的一角,用傳統的素材變漂亮!

女主人林媽媽(林金蒂,邦乍名為Panai)想把帆布屋頂的餐廳大改造,變成可以用餐、聚會、露宿的地方,以海邊的茅草屋為樣本,要改造得堅固、多用途,讓人們覺得最舒服的樣子。還要編織很大張的月桃蓆,要睡的時候就鋪上去…太夢幻啦!

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在部落裡較早覺醒到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林家,繼去年(2009年)蓋好刺桐史上第一間堆肥廁所後,今年要逐步把家裡換回傳統的建築樣式,他們想讓部落的人、還有外來的人們知道,海邊的生活應該是這樣低調、貼近自然,不要像同一片沙灘上醜陋的美麗灣飯店那樣狂妄,將海灘占為己有後,又想對這裡的土地與人民予取予求。

在部落的人習慣使用快速、方便的現代建材,打造自己的家園時,林媽媽一家人希望自己的家漸漸回歸傳統智慧,他們相信:簡單不等於簡陋,自然不等於不耐用。看看海邊的茅草屋吧,歷經八八風災它仍健在,並且越來越有生命力,許多來過刺桐的朋友都忘不了「那個在海邊茅草屋吹海風、聽海聲入睡的夜晚」

蓋房子是重要又有趣的事,值得各位好朋友一起來參與。

讓我們迎接這個不一樣的夏天吧,就從上山取材開始!

image001

image003

【工作時間】4月11、12、13、14、15、16、17日,共七天。可參與部分天數。

【每日工時】原則上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中午吃飯休息約一小時。視情況調整。

【工作內容】

目標:改造帆布屋頂餐廳,成為多功能茅草屋。

分工:按每日現場人員狀況,再行分工。

工頭:林媽媽(漢名林金蒂,邦乍名為Panai)

l 換柱:海灘上挑選漂流木、裁切→餐廳竹柱換成木柱 (預計請Lawai大叔來教大家鎖合漂流木)

l 採竹子:上山採竹子、裁切→運回部落→綁成屋頂桁架

l 屋頂:上桁架將茅草固定在屋頂上,另外需有人在地面傳遞茅草

l 編織:以月桃葉編織睡蓆

l 紀錄:蓋屋過程以文字、影像做紀錄,白天需有人做紀錄,晚上大苑可支援

l 其他:若有時間,可再跟林媽媽討論其他可以做的事情。須視情況協助林媽媽採集食材野菜。

【志工生活公約】

1. 輕裝簡食:不要帶太多行李來,越簡單越好。請勿帶不必要的零食、罐裝飲料,減少垃圾量

2. 友善環境:上廁所請使用堆肥廁所。要做垃圾分類、要使用大苑準備的清潔用品(或使用自己的友善環境清潔用品)。每個人都要維持環境整潔

3. 注意安全:工作時要聽林媽媽的叮嚀以免危險,到上山或到海邊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嘻嘻哈哈,以免觸犯禁忌

4. 要有禮貌:看見部落的人(初次見面不認識)要有禮貌,主動微笑打招呼,可說 「naiho~」或「你好~」

【志工生活配套】

1. 服裝:請穿著耐髒、容易乾的工作服,長袖、長褲、遮陽帽子。建議工作時穿雨鞋或止滑的包鞋,另外帶雙拖鞋或涼鞋。雨具。個人醫療用品。可自備工作手套及老虎鉗,有助施工。

2. 飲食:提供志工海邊簡易三餐。碗筷部落都有,惟請自備杯子或水壺。可帶一點行動糧在身上補充熱量,但請勿帶不必要的零食飲料,以免製造垃圾。

3. 住宿:提供志工簡易住宿,請自備睡袋!(實在沒有睡袋的人,請先跟大苑調借)男生都睡黃校長家,女生睡阿嬤家。要在海邊茅草屋露宿者,大苑會準備蚊帳給你。

4. 交通:請自行到刺桐部落,約在台11線153公里處,美麗灣度假村南側。車子可停在刺桐部落聚會所雨棚下,注意別擋到出入動線。可在10日晚間到刺桐部落集合,或11日上午八點以前報到。

5. 清潔:使用大苑準備的清潔用品(洗澡、洗碗、洗手、洗衣),請在報到時交100元給大苑(清潔+保險)。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寄到大苑信箱 farandaway.tw@gmail.com,待大苑回信確認即報名成功

【報名截止日期】4月9日下午三點。

【活動地點】刺桐部落(Fulafulak,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11線153公里處,美麗灣度假村南側)

【集合時間】可在4月10日晚間到刺桐部落集合,或4月11日上午八點以前報到。

【志工招收人數】壯丁4人以上;婦女2人以上,總人數原則上不超過8人。

【參加費用】每人100元(包含保險及清潔用品)。交通費用請自行負擔唷~

【活動網站】 http://fulafulak.blogspot.com 刺桐部落格 (板主大苑、林淑玲)

【主辦】刺桐部落林金蒂

【協力】南島社大、大苑、林淑玲

【活動聯絡人】請找大苑報到 0932-959-812 farandaway.tw@gmail.com 也歡迎提問及指教

填寫報名表前請閱讀簡章內容,

並告訴自己「我願意遵守生活公約,注意安全,全心參與、全心學習」

【報名表】提供志工海灘簡易吃住,惟志工須遵守海邊友善環境生活守則,無誠勿試。

1. 姓名:

2. 性別:

3. 手機:

4. 信箱:

5. 部落格:

6. 住址:

7. 有無特殊疾病或過敏:

8. 出生年月日(保險資料):

9. 身分證字號(保險資料):

10. 緊急聯絡人姓名\電話(保險資料):

11. 預計參與哪幾天:

12. 交通方式(從哪裡來?怎麼來?自行開車\騎車\公車\搭便車…):

13. 有來過刺桐嗎?為什麼想來蓋房子or有什麼期待:

14. 個人專長or興趣:

15. 您在哪生活or工作:

16. 可以幫忙的話請認養(寫工作日誌\拍照\錄影\植物復育\其他專業建議):

17. 其他想說的話or給刺桐部落的話:

台東刺桐「廁」記

在都蘭灣裡,有一片最漂亮的沙灘,當地原住民稱它為Fula-fulak(即沙灘之意)。沙灘上有個「刺桐部落」,顧名思義,應該是有刺桐樹的地方,但因為台11線拓寬,刺桐樹的身影也消失在柏油路的盡頭。刺桐主要分佈…

你去過台東嗎?沿著台11線開車南下,在都蘭村到富岡漁港之間,鋪陳在眼前的,右邊是延伸自海岸山脈的丘陵,左邊就是一望無際太平洋。這裡的海岸線往內收成一個叫做「都蘭灣」的廣闊凹口,你會經過加母子、那界、新蘭、郡界、杉原、刺桐、大肚、漁場、伽路蘭…這些可愛的小地方。

980709-2005ge002-250.jpg 台東富山村。圖片來源:政府網站-地名檢索系統

在都蘭灣裡,有一片最漂亮的沙灘,當地原住民稱它為Fula-fulak(即沙灘之意)。沙灘上有個「刺桐部落」,顧名思義,應該是有刺桐樹的地方,但因為台11線拓寬,刺桐樹的身影也消失在柏油路的盡頭。刺桐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英文稱之為coral tree(珊瑚樹),而這片海灣的水面下也分佈著罕為人知的珊瑚礁。

部落婦女擅長在潮間帶採集家人的食物。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莿桐前方海面下珍貴的珊瑚。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珊瑚是極為敏感的生物,往往是環境品質惡化的指標,雖然台東沒有工業區,但是長期以來,台東的生活污水幾乎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中;臨近海邊的不當工程的廢土、坡地開挖面,在大雨過後沖出許多沙土,也是直接沖入海中。當許多人嚮往台東的好山好水之時,台東的海洋正承受著人類不要的污物,海面下的珊瑚礁生態系每況愈下,海面上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愈多人湧入台東進行消耗式的觀光旅遊,在不知不覺之中,環境健康衰敗的速度就愈快速…

部落後方水保局弄的生態工法大排水溝,造成泥流直接沖進海灣,可能危及珊瑚礁。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圖片出處:Singsing拍攝

世代依賴山林與海洋維生的刺桐部落,開始有居民意識到:珊瑚的健康、漁撈收穫量、海洋遊憩資源的多樣性…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人類是自然界循環的一部分,若對環境有什麼不負責任的行為,「個人造業個人擔」,最終會「回報」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想坐等山海荒蕪,人們勢必有所行動,扭轉失去平衡的生活。

刺桐部落正在發展一種對環境友善的遊憩產業(或是所謂的生態旅遊業),並且積極地從日常生活的細微處開始著手,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以部落女青年Singsing的家為例,家中的清潔用品,逐步從化學成分改為天然成分的產品,最近還打造了一間特別的生態廁所,希望向社區居民及來海邊玩的遊人,推廣「上廁所,也可以愛地球」的理念。

生態廁所來自於實際上的需求。今年(2009)5月底的端午節連續假期,狼煙論壇活動在刺桐海邊舉行,由於部落不是觀光區,沒有公廁,如何讓參加活動而湧入的人們「方便」,又不會汙染環境,「生態廁所」是合適的解決方案之一。

早在活動前幾週,部落居民就跟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永續生活設計師Peter,討論如何打造一座適合刺桐海灘的生態廁所。這種廁所的優點是,可以省下大量的水,而且人們上廁所的「貢獻」,經過適當的處理後,可以成為堆肥,繼續進行自然界奇妙的循環之旅。在考量過地點、環境承載量、後續維護成本及人力之後,大夥決定以堆肥桶的方式、杆欄茅草屋的外型,運用跨部落的人力財力建造廁所。

進入工地,請注意安全!照片提供:大苑 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的總幹事Lawai,與他「監製」的生態廁所合影。注意樹枝門把。照片提供:大苑

五月下旬,建材陸陸續續搬到部落內的「廁所預定地」。材料包括:附近路邊被清除的外來種銀合歡、在山上採取的野生竹子、海灘撿來的造型漂流木、從市場買來的木板及乾茅草…。

Peter傳授給部落的,是廁所的關鍵技術─「蒐集-堆肥-使用」系統─的運作原理,實體設施則要仰賴部落居民的美學創意與木作經驗。外型粗獷的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Lawai,從家裡帶來齊全的工具;他不需要畫設計圖─因為廁所的該有樣子已經浮現在他腦海中。

建造廁所的那幾日,天都灰濛濛的,不時下起毛毛雨。廁所的骨架是由銀合歡及厚木地板構成,重要的茅坑洞口及踩踏機關,則是用厚木板細工拼製。接下來,就是屋頂與外牆。

茅草竹屋是刺桐的原生建築風景之一,Lawai帶領著部落青年運用竹條、鐵絲及茅草,製作茅草屋頂。茅草若鋪的好,完全不會有滲水的問題,而且與海灘景觀十分搭配。身手敏捷的狼煙行動聯盟成員查勞,負責帶鐵絲爬上屋頂固定所有的茅草,在地面的人不時需要扔幾把茅草給他補強空隙,不輕忽任何細節。

查勞在屋頂上整理茅草。照片提供:大苑 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巴奈,正為大家示範使用廁所的方式。照片提供:大苑

生態廁所並非密閉,木板圍牆的高度僅及成人肩膀,能夠遮蔽視線,卻不會阻擋空氣流通。我們為八月的生態工作假期志工,留下大片空白的廁所牆面,期盼他們在瞭解、認識部落為生態所做的努力之後,也分享出他們的力量,在廁所內外補充一些相關訊息,讓每一個來到刺桐的人,知道他們正參與一種負責任生活方式的實踐。

經過了十個太陽、十個月亮,廁所終於落成,Singsing看著部落的第一座生態廁所,興奮地說「不知道的人會不會以為…這是海邊度假小屋啊?」。

參加狼煙論壇的人來了、記者來了、到海邊玩的遊客也出現了。

「第一次用這種廁所,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每一個人都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接近廁所,旋即聞到的不是預設中的臭味,而是茅草「門」的「草香味」。拉開茅草門(噢,門把是Lawai隨手安上的分岔樹枝),登上漂流木鑲嵌成的階梯,進入廁間…「哇,視野真好,可以看到海邊耶」,別擔心,從外面是完全看不到裡頭的。

廁所內有竹片排成的衛生紙架(之後會進階成再生衛生紙),角落擺著一桶由木材行回收的細木屑,勺子是利用海邊的椰子殼削成的。

欣賞完這一切,終於要開始上廁所了!

茅坑洞口上面有個蓋板,使用時要掀開來,下面就是緊密接合洞口的藍色堆肥桶。跟一般人慣用的「坐式沖水馬桶」不同之處在於,需要對準洞口再「投彈」,免得弄髒了其他地方。解放完畢後,有幾個動作要確實做到,生態廁所才能順利運作:

1.使用環保的不漂白再生衛生紙,用完可丟入桶中,創造蓬鬆的孔隙,讓堆肥桶中的空氣更多,加快分解速度。

2.想像自己是小貓咪,舀取大量的木屑覆蓋自己的「堆肥」,直到看不出「形狀」、聞不到「臭味」為止。若廁所發臭,一定是覆蓋的木屑不夠多。

3.最後蓋上蓋子,阻止蒼蠅來沾堆肥,避免寄生蟲、病菌傳染。

上完廁所後,可以用無患子的果實洗手,盡量將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

照片提供:陳品潔 三天兩夜的活動,「貢獻」了兩桶堆肥「原料」。圖片提供:大苑 必須加入大量的腐植質,幫助糞肥分解。照片來源:Singsing攝

五月底的狼煙論壇三天兩夜期間,總共累積了兩桶的「成果」,不過,要等到它成為真正的堆肥,還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數週到數個月,端看「便便」分解的情況而定,原則上是愈久愈好。六月中,生態廁所的技術指導Peter回到部落,跟Singsing一家一起開封檢視成果。

因為這是第一次製作廁所堆肥,半個月前封桶時並沒有加入大量的腐植質,所以分解的狀況不太好,該怎麼辦呢?「繼續等吧!」Peter邊說邊拿起大量腐爛中的枯枝敗葉投入桶子。這些在樹林跟水溝底層,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其實是製做堆肥時不可或缺的「寶物」。

回想起兩個多月來的「做中學」,Singsing說「其實,整個過程沒有想像中困難,堆肥也沒有那麼可怕」。她跟家人會開始蒐集各式各樣的腐植質,那些生活周遭唾手可得的寶物。

就這樣,堆肥桶再度密封,人們繼續耐心等待「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安於這種循環體系的「慢」,不急於一時的「眼不見為淨」。像這樣的生態廁所,它的後續維護,以及因地制宜、不斷修正使用細節直到最適合當地環境條件,需要有心實踐的人來執行。換了一種上廁所的方式,人們看待周遭環境的眼光也跟著改變。

一間廁所,引領人們找回與環境互動的基礎。

圖片提供:大苑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