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與貝里斯的農村教育、資訊與保育經驗

分享的Okta Setiawan,提到2004年印尼亞齊省發生大海嘯後,也不管身上僅有折合新台幣幾百塊的一點點錢,帶著一點資訊專業的自信,與為同胞做些什麼滿腔熱血,就搭車前往亞齊,參與災後復原的工作。

緣起─NGO領袖國際交換計畫在旗美社大的工作坊

這次由社團法人青草湖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籌畫為期一個月的NGO領袖國際論壇,規劃了從九月二十一日到九月二十四日為期四天在旗美社區大學與美濃愛鄉協進會舉辦,主題為「農村型社區大學在台灣」的旗美社大國際NGO領袖交流工作坊、颱風莫拉克國際NGO領袖交流工作坊及美濃的生態與河川踏查。

由於旗美社區大學的農村工作經驗,側重於培力農民、農村發展、有機農業推動、糧食安全及颱風災後重建等議題,和印尼與貝里斯目前所面臨的許多農村問題非常相關。

因此在這四天的期間,目標設定為旗美社區大學及美濃愛鄉協進會與印尼蘇門答臘永續支持協會、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印尼白水基金會亞齊分會、貝理斯聖心學院等國際非政府組織透過分享彼此的實踐與創新的實務田野工作發展經驗,啟動一個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間國際領袖交換計劃,以發展長期夥伴關係(參與組織詳細介紹,請見文末)。

國際交流夥伴與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於人字山莊前
國際交流夥伴與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於人字山莊前

農民田間學校的社區發展策略-蘇門答臘永續支持協會

分享的Syafrizaldi Aal先生,是印尼蘇門答臘永續支持協會的理事,分享了印尼農民田間學校的經驗。由聯合國農糧組織支持的印尼農民田間學校,是專門培養農民能力的機構。配合作物特性以三到五個月為ㄧ期,每個星期都固定為農民至少辦一個工作坊。

工作坊就在田間,把田間當作農民學習的大課本。由一到二位協作者(facilitator)協助10到15個學員一個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協作者都要先實際在田間接受為期2至3週的培訓。並為三到五個月的工作坊進行村落會議、課程會議、田間實作課程會議。讓工作坊的進行,每次都有更好的改善與創新,形成一個學習循環(Leaning Circle)。

經過農民田間學校,創立了嚴謹的農民典範,提升了村落公共衛生觀念,形成農民與農民之間的社交網絡,讓農民彼此分享學習經驗,也建立農民的環境保育觀念。這樣的農民學校,僅使用很少的資源,甚至只用麥克筆與壁報紙,也沒有使用電腦,然而在這樣艱困的條件下,在印尼,每年農民田間學校達到10萬的學習人次,而每位接受培訓的農民回到農村又將經驗回饋給左鄰右舍,而產生優質農業擴散的效應。

Syafrizaldi Aal先生提到,在印尼辦農民田間學校,是當作一個長期的社會運動,而不只是提高農民所得與有機農業推展,也將這個社會運動提升到環境保育層級,在保護環境生態方面,試著建立一個典範,以作為與其他國家交流與合作的基礎。

image001
圖中站立者為Syafrizaldi Aal先生,照片來源請點選這裡

原住民農村社區培力經驗-

貝里斯馬雅族原住民村落分散式學習主導計畫(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運用

分享的Kieran Ryan教授,是貝里斯聖心學院資訊科學系主任,分享了在貝里斯馬雅族原住民村落推動數位學習以提升原住民能力,保護原住民文化與原住民居住所在地區雨林的經驗。貝里斯的土地約為台灣的2/3,人口卻僅有30萬人,境內有廣大的熱帶雨林、濕地與美麗的珊瑚礁海岸。

貝里斯國家的國家經濟,主要仰賴觀光業,第二順位則是石油原油開採,再來才是各種形式農漁業。而當地的原住民族馬雅人居住的村落,則是屬於較弱勢的社會階層。

Kieran Ryan教授說,大部分的觀光客比較關心「歷史上的馬雅人」,也就是那些馬雅遺跡,人類共同的文化襲產,卻往往忽略馬雅人的後代子孫,「現代的馬雅人」,同時面臨二個弱勢,第一個是經濟上的弱勢,因為馬雅人仰賴農漁業,住在鄉村地方的熱帶雨林區,生存條件相較於其他人弱勢,第二個是環境上的弱勢,雨林區也是跨國企業開採石油原油的地區,企業開採石油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讓居住在雨林區的馬雅族人聚落面臨環境災難的威脅與石化工業所帶來的環境汙染。

貝里斯聖心學院,作為非政府組織所創辦的社區學校,致力於弭平原住民村民的數位落差,讓現代的馬雅人也能有機會改變族群弱勢的經濟條件與弱勢的環境條件,朝向作為地球永續公民社會一份子的方向趨近。由於這個議題,環境弱勢居民的數位落差,也是全球的社區均會面臨的議題,因此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國際合作,以促成環境弱勢居民的現況改善及朝向永續與環境保育。

image003
左二為Kieran Ryan教授,照片來源請點選這裡

年輕人社群熱情重建災區的經驗-

亞齊海嘯災後的社區自主建置通訊、資訊系統

分享的Okta Setiawan,提到2004年印尼亞齊省發生大海嘯後,也不管身上僅有折合新台幣幾百塊的一點點錢,帶著一點資訊專業的自信,與為同胞做些什麼滿腔熱血,就搭車前往亞齊,參與災後復原的工作。

印尼白水基金會是一群自稱懂一點電腦知識,有點瘋狂及想為亞齊做些什麼的平凡人組成,於海嘯災後初期,迅速發揮民間組織螞蟻雄兵的社群力量,由資訊志工架設基地台,恢復亞齊省無線通訊。由於災後重建的經驗,讓這個社群組織更積極投入偏鄉數位化的工作,而有許多協助社區的具體成果。

Okta Setiawan,印尼白水基金會亞齊分會的主任,多次在簡報中,提到感謝國際社會幫助亞齊,包括台灣。一個超過25萬人死亡的超級海嘯,巨型災難,印尼白水基金會藉由年輕社群的熱情、國際社會的力量,重建災區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Okta分享亞齊海嘯災後重建經驗
Okta分享亞齊海嘯災後重建經驗

以社區為基礎的森林復育努力-

蘇門答臘省古農獵尤擇國家公園的經驗

分享的Panut Hadisiswoyo先生是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OIC,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的創辦人與現任主任,OIC的經費支持來自國際援助,當地政府挹注為零,所以Panut努力扭轉種植油棕的耕地擴大,造成猩猩棲地受損。

因為對於政府在國家公園執法不力,Panut的組織努力透過生態保育巡迴宣傳車,走入社區教育,建立一套生態旅遊的模式,讓當地居民瞭解猩猩在耕地偶爾出現,大多只是為了在被人類分割的雨林間移動,並不是害蟲。然後也辦了許多的當地教育,扭轉農民概念,與猩猩共存,透過問卷發現,村落的居民漸漸有改變觀念,也投入社區巡守隊。

Panut的努力與晚近台灣國家公園推動的生態旅遊模式類似。所以,OIC核心價值,是將砍伐雨林的農民導向成為保育雨林的志工,而能有生態旅遊的收益。這樣強烈的企圖,不只是農民的生計有所保障,邏輯上更存在棲地保育的憂慮,甚至更期待跨國大農企業種植油棕這種對生態破壞的行動能畫下句點,透過國際合作,朝向人類與紅毛猩猩棲地更完整保存的永續生態價值觀。

小結

國際間NGO領袖會議在旗美社大進行的工作坊交流,讓我們學習了許多國際友人在農村議題、環境議題、災難學習議題上實物寶貴經驗。當然對於旗美社大的經驗分享,國際NGO領袖也給了許多建議,不過為了閱讀方便,或許將再另文書寫,提供另一個視野的國際觀察與在地省思。

認真做圖文筆記的敏州老師
認真做圖文筆記的敏州老師

NGO領袖國際交換計畫國際講者簡介

Syfrizaldi Aal

Syafrizaldi Aal先生是印尼「蘇門答臘永續支持協會(SSS: Sumatra Sustainable Support)」理事,專長領域為社會森林學、生態保護區管理、環境資源治理、河川流域管理、社區環境服務、NGO之組織培力、婦女與農民培力等,曾在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支助之全國性大型印尼「環境服務計劃(ESP: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rogram)」任職五年,進行蘇門答臘地區河川全流域社區整合型治理計劃,包括上游之森林保護與小額貸款農民植樹復林計劃,中游之水資源治理、社區農村學校設立與婦女和農民培力計劃,下游之都會區汙水管理、社區公共衛生計劃、學校環境生態教育等。

Aal先生尤其擅長婦女、農民與志工之培力,與協助社區成立在地NGO之輔導工作,過去數年曾協助青草湖社區大學協會暨清大之E-Mate印尼國際志工計劃,培訓台灣國際志工至都會貧民區與偏鄉社區進行與水資源相關之環境教育服務。

Panut Hadisiswoyo

Panut Hadisiswoyo先生是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OIC, 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的創辦人與現任主任。該組織是印尼蘇門答臘地區從事熱帶雨林保護與瀕臨絕種紅毛猩猩保育最重要的NGO,主要任務為紅毛猩猩保育、雨林植樹復育、學校與社區巡迴環境教育與在地生態環境教育教材研發與教學影片製作。該組織長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家地理學會等國際組織的補助保護蘇門答臘重要雨林。

近年與青草湖社區大學協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合作,爭取外交部NGO委員會補助設立兩處CDOC雨林數位機會中心,並協助交大等各大學國際志工至該處服務。Panut先生為印尼培育之知識精英,但放棄高薪工作創立NGO,志在終身投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於英國在職求學期間(Oxford Brooks大學靈長類保育碩士),其傑出保育成就榮獲頒授英國女王獎。

Okta Setiawan

Okta Setiawan先生為印尼白水基金會亞齊分會主任,是2004年底印尼亞齊省大海嘯後第一批進入災區救援之外省NGO工作者,並長期擔任災區復元、重建與弱勢民眾培力發展之工作,後並定居亞齊。亞齊大海嘯是25萬人死亡之巨型災難,救援工作需仰賴國際與印尼全國人力物力之協助。「白水」取其白浪滔滔、海嘯之意,白水基金會即為爪哇地區志願至亞齊災區救援志工為投入復元、重建、募款、組織、培力工作成立之印尼全國性NGO。

白水基金會獲得德國大型NGO之支助,專業領域為無線通訊科技、資訊系統建置與組織E化培力,於海嘯災後初期協助亞齊省政府架設基地台恢復無線通訊,中期協助省政府建置與營運計算機與網路中心,近期多從事亞齊省23縣市組織E化巡迴培力工作。Okta先生與其工作團隊近年多次協助青草湖社區大學協會、原住民學院促進會、咖啡公平貿易協會,清大、元智大學國際志工團隊,以及政大、高師大學者,進行學術災區與偏鄉田野研究、國際志工社區E化培力服務與公費碩博士生來台留學之工作。

Kieran Ryan

Kieran Ryan教授為貝里斯聖心學院資訊科學系主任。貝里斯為台灣在中美洲之邦交國,Ryan教授透過台灣的國合會(ICDF)的傑出學人獎學金計劃來台留學,畢業於清大科技管理所之國際學程。貝里斯雖近2/3台灣面積,人口卻僅有30萬人,境內為廣大的熱帶雨林、溼地與美麗之珊瑚礁海岸,偏鄉教育普及、環境生態保護與巡守、馬雅原住民文化保存、永續發展為貝里斯之重要發展課題。

Ryan教授任職之聖心學院為貝里斯主要的高等教育單位,專長領域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公共版權自由軟體在教育上之應用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相關計劃推展。Ryan教授近年積極協助貝里斯教育部進行偏鄉教育普及、縮減數位落差、開設社區學院終身學習課程之工作,尤其是環境生態相關全國與地方NGO之E化培力工作。

交流行程花絮

臨別前互相交換禮物。圖左至右為Aal、土豆(旗美社大)、Kieran 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左)與青草湖社大主任賈維平
(左)臨別前互相交換禮物。圖左至右為Aal、土豆(旗美社大)、Kieran(右)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圖左)與青草湖社大主任賈維平

一起過台灣的中秋節。圖左至右為Aal、小妹(旗美社大)、Kieran 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參觀黃蝶翠谷。圖左至右為Panut、賈維平(青草湖社大主任)
(左)一起過台灣的中秋節。圖左至右為Aal、小妹(旗美社大)、Kieran(右)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參觀黃蝶翠谷。圖中由左至右為Panut、賈維平(青草湖社大主任)

延伸閱讀:不方便的旅遊-印尼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

不方便的旅遊-印尼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

在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中強調『不方便』的旅遊,對外村莊的交通採用簡易竹筏過河的方式,不但能讓遊程增添一點『原始』的味道,也能限制遊客數量與廣開馬路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美濃擁有美麗的山水與豐富的人文風情,近年來觀光發展迅速,隨著國道10號的開通,便捷的交通使得地方上增加了許多建設。然而,來到美濃的遊客跟著遊覽車式的大眾觀光,透過對地方風土民情不甚熟悉的導遊介紹人人刻板印象中的美濃與客家民情。雖為商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大量的人潮與車潮也可能慢慢消費,甚至侵蝕美濃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文之美。

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巴努(Panut Hadisiswoyo)是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1] (OIC, 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的創辦人與現任主任,日前在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的引薦之下來到美濃進行參訪與座談。巴努的組織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旁,這座國家公園佔地約一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台灣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的紅毛猩猩因遭受原始熱帶雨林濫墾濫伐的破壞以及全球寵物市場需求所造成的盜獵威脅,數量正逐年減少當中。

OIC的主要任務便是保育這些有96.6%與人類相同基因的近親紅毛猩猩,一方面也從事在地環境教育以及雨林復育的工作。

IMG_0031
左一為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主任巴努(Panut Hadisiswoyo)

在參觀黃蝶翠谷的過程中,巴努表示,母樹林的林相與他印尼家鄉的森林看起來很相似,只是規模小多了,而他對於水泥打造的步道感到頗遺憾,因為在他們推廣生態旅遊的原始雨林中,以不破壞森林原始樣貌為原則,所走的步道是一條前人踩踏出來的羊腸小徑,然後隨著天候的變化,才會在比較難走的部份鋪上竹片或石塊,反而比較類似現在母樹林最後段沒有水泥步道處。

對於母樹林登山步道的鋪設,他建議我們可以採取較符合當地環境的材料去進行,並且盡可能減少對於森林原始樣貌的破壞。他對母樹林裡毛火焰木種子的快速傳播與成長也感到憂心,因為毛火焰木容易生長的特性,在印尼的做法是直接移除,在母樹林裡社區則必須結合林務局一同監控,必要時也得採取移除行動。

在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中強調『不方便』的旅遊,對外村莊的交通採用簡易竹筏過河的方式,不但能讓遊程增添一點『原始』的味道,也能相當程度的限制遊客數量與廣開馬路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破壞。

相對於台灣旅遊文化相當注重的『便利性』—粗魯的廣開大路讓更多車輛流入各個擁有美景美食的地區,使用免洗碗筷讓餐廳省下許多清洗的麻煩和時間,挖開一座又一座的山頭架起纜車,為了讓更多人可以不流一滴汗看到『行千里路』才能享受到的美景—印尼的模式值得我們多點思考,什麼樣的旅遊形態才是對美濃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益的呢?

IMG_0036

當晚的座談一開始,巴努對在座的鄉親們提出一個問題:美濃的什麼自然資源是你最引以為傲的?有人認為是美麗的山景,有人則覺得是黃蝶翠谷豐富的生態。接下來他又問:對於這些自然資源,有什麼是讓你們感到很憂心的?在場兩個回答:水、興建水庫。從這兩個答案,巴努延伸到印尼熱帶雨林居民所遇到的問題,住在水資源最豐富的雨林,卻因為環境被破壞成了最缺水的人。

而使他放棄高薪,帶著牛津大學靈長類碩士學位回到家鄉投入保育紅毛猩猩和熱帶雨林的工作,正是因為這些工作可以讓更多人因為環境保育得到更多生存機會,甚至提高生活品質。為了人,為了環境,為了紅毛猩猩,巴努選擇做他認為對的事,而且義無返顧的去做,一群人從志工開始,慢慢的成為全職的工作人員。OIC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草根組織,透過結合社區以及串聯其它社團,慢慢轉變成一個有許多國際資源注入,世界性的重要保育組織。

IMG_0147
晚上的座談分享會。

因為紅毛猩猩在雨林生態系裡屬於高級消費者,地位與人類差不多,因此藉由保育牠們,許多動植物物種,甚至整座雨林都得以獲得保存。

居住在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的保育類動物除了紅毛猩猩還有老虎、大象、犀牛等,當地居民透過參與生態調查、雨林復育、保育紅毛猩猩開始了生態旅遊導覽,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在OIC長期關注的雨林範圍裡,盜採盜獵的情形減少了,雨林的復育也漸上軌道,生態旅遊帶動了村莊的發展,保存了當地的風土民情,育苗與生態監測的工作也給當地居民帶來穩定的收入。

然而在推廣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巴努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政府政策不配合,因為龐大的利潤,政府竟然採用『餵食』野放猩猩的方法來吸引遊客,確保每個人都能看到猩猩甚至與牠們互動,並且開放過多遊客進入園區,造成環境壓力甚至改變紅毛猩猩的習性(過多的人類疑似造成紅毛猩猩的精神壓力,以致於猩猩出現食幼屍的異常行為),過度便宜的門票收費(2美金)也是造成遊客人數難以管制的原因之一。

因此導覽人員的培力就更加重要,導覽人員不只是帶著遊客認識動植物的人,他們更扮演著『環境教師』與『生態守護者』的重要角色,在生態旅遊的過程中除了讓遊客可以親近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增加他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以及人類在生態旅遊中應盡到的『責任』。

在美濃,我們擁有生態旅遊的絕佳環境,但必須瞭解生態旅遊並不是帶著一群遊客到自然環境中嘻哈喧譁後搜刮走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一切美好,然後從此不再打交道,留下的是殘破的環境和沒落的觀光設施,生態旅遊強調的是『責任感』以及『永續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觀光業可以為地方帶來龐大利益,也可以帶來大量破壞,要怎麼運用美濃地方豐富的自然資源,帶動地方活絡,進而使得自然資源得以永久留存,社區得以永續發展,值得各位鄉親深思。


[1] 「紅毛猩猩資訊中心」是印尼蘇門答臘地區從事保護熱帶雨林與保育瀕臨絕種紅毛猩猩最重要的NGO,主要任務為紅毛猩猩保育、雨林植樹復育、學校與社區巡迴環境教育、在地生態環境教育教材研發與教學影片製作。該組織長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家地理學會等國際組織的補助保護蘇門答臘重要雨林。近年與青草湖社區大學協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合作,爭取外交部NGO委員會補助設立兩處CDOC雨林數位機會中心,並協助交大等各大學國際志工至該處服務。

印尼亞齊省的大愛村經驗

印尼亞齊大愛村的村民利用屋前空地種花、種菜、養鴨或養雞,也將空地改建成停車場,這都是因為這裡的居民「把大愛村當家」,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住家周圍的環境。

編按:本文作者為台大學生,至印尼亞齊省參與災後重建情形調查,回國後針對當地的永久屋援建與後續情形,撰寫心得,提供台灣各界分享。

———————————————————————————-

2004年,南亞海嘯重創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台灣慈濟基金會救災不落人後,也協助亞齊災民興建了3座大愛村,今年底即將結案。5年半過去,這3座大愛村雖仍有各自的問題需要面對,但多半已利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將救難永久屋,打造成自己真正的「家」。亞齊省的大愛村經驗,或有些值得台灣借鏡、參考之處。

990828shopup-450.jpg
此為印尼亞齊的班德烈大愛一村門口,其中建築物均為藍色屋頂、白色牆壁,是慈濟基金會所謂「藍天白雲」的象徵。

為迅速解決海嘯後災民無家可歸的困境,慈濟在災後半年著手興建3座大愛村,並在2006年1月,整體工程尚未完成之際,就開始讓通過面談的民眾入住班德烈大愛一村;所有大愛村興建工程,則直到2008年才陸續完工。

這三個大愛村分別是靠近市區的班德烈大愛一村、興建於大亞齊縣山坡地上的尼宏大愛二村,鄰近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友誼村,以及位於西亞齊縣首都美拉坡的大愛三村。

為防止亞齊政府審查入住資格時收受紅包,慈濟並未透過由政府主導的BRR(亞齊與尼亞斯重建委員會)處理民眾申請入住的程序,而是由慈濟主導審查,以面談方式一個個詢問申請民眾於海嘯發生時的遭遇,判斷該民眾有無入住資格。

回憶當初面談的過程,大愛村村民Vivi感歎地說:「慈濟的面試官要我媽媽大聲地回答家裡還有多少財產,讓人感到十分羞愧,若不是海嘯後連房子都沒有了,我才不會跟媽媽去申請大愛村。」

image003
大愛村內的清真寺,仍是「藍天白雲」的建築物,只在屋頂放上了象徵伊斯蘭教的「月亮星星」,與印尼亞齊傳統清真寺的傳統「洋蔥頭」建築相去甚遠。

通過面試的民眾雖然可以先入住大愛村,但必須簽立切結書,未來若經調查發現擁有其他房子或不動產的,必須自動搬離大愛村。據了解,慈濟透過亞齊政府調查入住災民實際上的經濟狀況,再發給正式的房屋權狀。

住在班德烈大愛一村的吳先生表示,去(2009)年慈濟才完成村民的經濟調查,而班德烈村仍有60戶未通過調查,不能領取房屋權狀。至於吳先生拿到的房屋權狀,亦非永久所有權狀,因為亞齊政府規定,各國NGO在亞齊蓋的房子所有權暫時歸屬於亞齊政府,民眾拿到的房屋權狀只有20年的使用期限。吳先生說:「20年後要繼續住,必須再向亞齊政府申請,恐怕還要再花一大筆錢。」

亞齊大愛村除了房屋權非永久的問題外,民眾也開始改建才完工不到5年的新房子。慈濟大愛村雖是各國NGO重建計畫中,最早完工的房舍,卻也是最快發生問題的房子。從06年底就搬進班德烈大愛一村的住戶表示,大愛村的建材、隔音都差,才住不到2年屋子就開始漏水,甚至連馬桶都是做好看的,根本沒有跟化糞池接在一起。有住戶抱怨:「改建真的是不得已,因為房子才住幾年就不堪使用了。」

image005
大愛村村民在窗戶上緣增繪伊斯蘭圖案(類似清真寺的洋蔥頭),也在住家周圍增建圍牆。

反觀尼宏大愛二村旁,由中國政府援建的友誼村,則是各國NGO重建計畫中評價最好的房舍。友誼村華人代表老倉民先生表示,友誼村雖然蓋在山坡地上,工程較困難,但建材品質好,房子很堅固,可以住很久。老先生說:「友誼村雖然離市區比較遠,但風景很好,住在這邊的人都很滿意,還有人想要買這邊的房子養老。」

image007
中國友誼村的大門,門後的清真寺是圓頂洋蔥頭,與印尼亞齊當地的清真寺建築較為相近。

Nurdin在海嘯前租房子開雜貨店,但租的房子被大水沖毀,Nurdin從此一無所有,只得申請搬進班德烈大愛一村。然而,慈濟禁止村民在大愛村裡做生意,Nurdin不能開雜貨店,只好開三輪車(Becah,印尼普遍的交通工具,在機車旁加裝輪子座椅載客人往來)維生。

2008年,大愛村工程陸續完工,慈濟人也接連離開亞齊,一些村民於是開始改建住家,Nurdin也把握機會重操舊業,又開起雜貨店。Nurdin家剛好在轉角,他利用住家旁的空地加蓋、擺上桌椅,開始進貨開雜貨店做小生意,生意還不錯。

image009

到亞齊調查災後重建情形的台大地理所一年級學生康嘉芬表示,大愛村的村民利用屋前空地種花、種菜、養鴨或養雞,也將空地改建成停車場,這都是因為這裡的居民「把大愛村當家」,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改善住家周圍的環境。

「像Nurdin在家旁邊開了一間小雜貨店,村民除了都會去Nurdin家買東西,也常過去聊天、串門子,很有社區的感覺。」康嘉芬認為,亞齊並沒有被海嘯打倒,反而恢復得很好,大愛村的村民開始有能力改建自己的住家,而這就是亞齊活躍生命力的展現。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印尼的春節

我每一、兩年都會回家鄉一次、探親父母和親朋好友,也讓我的小孩知道在印尼,他還有很多的親戚。我希望每一年的春節可以和親朋好友見面互相來往,這是最快樂的事。我兒子和表姊、表妹很快可以適應一起玩…

「今年春節你有回娘家嗎?」有啊,我嫁來台灣已經十一年,這是我們第二次回家鄉過春節,有老公和兒子陪我回娘家真是太興奮了。我們從高雄出發到台北、台北直飛到印尼的首都雅加達花五個小時,到了印尼的國際機場,我們還要去國內機場再坐兩個小時的飛機才會到我的故鄉。印尼在東南亞是最大和最多島的國家,我的故鄉是在蘇漫搭拉(Sumantera)島北部的棉蘭市。

因為我是印尼的華僑,過的春節跟台灣是一樣的。除夕也要拜祖先,印尼華僑的習俗一年內沒有拜好多樣,不像台灣的閩南人一年內要拜好多樣。春節前每個家庭都會準備小點心,譬如:自己DIY做一些餅乾與飲料。

年年的春節最高興是小朋友,可以收紅包、年初一要去親朋好友家拜年。自己DIY小點心請客人吃、在這時候跟客人分享自己做出DIY小點心也會互相交換食譜。每年我們都會去探望親朋好友、一年見一次面也好、互相分享在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這習俗我嫁來台灣都沒有感覺到,每年的春節就覺得好寂寞。

在家鄉春節的初五、六、七我們去玩、從我家去到那個地方開車要花四小時,快到parapat 的一路上、左右邊看到政府種好多橡膠樹和棕櫚樹。我們有兩台車一起出發、到了Parapat我們開的車上坐船、要一小時左右會到美麗的島叫Pulau Tomok,空氣很新鮮沒有壓力的狀況。

我們在湖邊釣魚、釣龍蝦和抓小蝦子、當時覺得好開心。在這島上的天氣好涼爽、Tomok 島是在Toba 湖的中心、在東南亞Toba 湖是最大的湖。

980417-wdpic00002-360.jpg

這次的春節剛好有一個禮拜的假日再加請假十天、我們一家人可以在印尼住二十幾天,怕老公去到我的家鄉會無聊,叫他帶書去看,可是住了好幾天他不會無聊,因為我妹妹的同事想要算命,我老公他對八字蠻有興趣。每天都有客人、從親戚到朋友一個報一個、我就當翻譯人。

在印尼,有些年紀較大的可以聽的懂中文,因為以前有學過中文,較年輕的完全聽不懂。在算這八字要先看髮旋才知到幾點出生,再說他的天生個性才排八字,排出的八字才會準。因為排出的八字會準,好多人很滿意。老公在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學紫微斗數,他開始學研究到現在已經二十幾年了、也排好多人的八字了。

我每一、兩年都會回家鄉一次、探親父母和親朋好友,也讓我的小孩知道在印尼,他還有很多的親戚。我希望每一年的春節可以和親朋好友見面互相來往,這是最快樂的事。

我兒子和表姊、表妹很快可以適應一起玩,他們用國語來溝通有些聽的懂,有些聽不懂,他們也玩得很開心。時間過的真快,今年的寒假就過去了,我們也到台灣了。

wdpic00001

(本文作者為台灣南洋姊妹會工作人員)

那女孩的故事

1978年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就跟著外婆,還有拉著小阿姨的上衣尾巴,每天就像跟屁蟲一樣。小女孩和他的小阿姨只差了十二歲,因為跟著小阿姨在成長…

1978年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就跟著外婆,還有拉著小阿姨的上衣尾巴,每天就像跟屁蟲一樣。

小女孩和他的小阿姨只差了十二歲,因為跟著小阿姨在成長,小女孩比較早熟,從三歲就會幫忙顧自己的小妹妹。在小女孩的記憶裡還有一點點對小阿姨的印象,只記得小阿姨很幼稚。小女孩的每一張黑白照片裡面總是坐在外婆的大腿上,臉上沒甚麼表情。小女孩的外婆很早就守寡,如果去逛市場都不會忘記要帶小女孩一起。在國小四年級時,小阿姨要出嫁了,要嫁去很遠的地方,那時候小女孩覺得怎麼要嫁那麼遠呢?是因為外婆跟媽媽很會碎碎唸嗎?小阿姨在國外待了五年,回來時背上多了一個小女孩。

971122-0142-360.jpg

971121-0141-320.jpg

小女孩十七歲那年到了大都市去工作,一待就是五年,那年二十三歲,已經是個大女孩。後來透過朋友認識了異國男孩,他們閃電結婚,感覺莽莽撞撞、匆匆忙忙的就嫁過去。到了異國去生活,很多事情要從頭開始,也要慢慢去習慣那裡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化等等…。

在那裏最痛苦就是很難和對方語言溝通,文字也看不懂,就連看電視都看不懂在演什麼,感覺一切都很糟糕。因為認識對方沒有很久就結婚,也不太了解對方,結婚後才慢慢了解對方的一些優缺點,過沒多久,也孕育了新生命,有了自己的寶寶,女孩把一切重心都放在寶寶身上,感覺生活不再和以前一樣糟糕。除了照顧寶寶還有做不完的家事。

一眨眼過了五年,寶寶慢慢的要去上課,女孩去補校學習異國語言。過了三年女孩從補校畢業,現在不管是看電視、買菜、逛街、旅遊等等,要和當地人溝通都不再是問題,只是每當聽到有關異鄉的歌曲,都還是會覺得酸酸的,不知道唱的人是否也有和她一樣的心情?每當到了過年看到別人要回娘家時,女孩會掉眼淚,好羨慕她們,不是沒有娘家可回,而是太遠。

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漸漸的開始變得忙碌,必需要出去賺錢,也因為學會了當地的語言,一切也變得方便許多,也就不再那麼想家。當你問她:「妳幸福嗎?」她就跟以前的農業時代的阿婆一樣回答…。偶爾和同鄉的聚一聚,目前過得都還不錯。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要有一個目標,那就不會覺得活在世界上是很無趣的。換句話說;小女孩落地生根了,而且還很扎實。

(作者原籍印尼、姊妹會研究調查委員)

【新移民】魚露…榴槤-認識新移民的母國文化1108

萬華社大將於本周六上午舉辦一場多元文化講座,將由移民姊妹介紹越南,柬埔寨與印尼的文化,有別於觀光導遊式的介紹,或是台灣籍老師隔靴搔癢的說明…

移民姊妹的第一手報導

值得大家來細細品嘗

邀請大家參加這場難得的聚會

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打電話到萬華社大報名

或者當天直接前往參加

握手!

親愛的朋友:

萬華社大將於本周六上午舉辦一場多元文化講座

將由移民姊妹介紹越南,柬埔寨與印尼的文化

有別於觀光導遊式的介紹

或是台灣籍老師隔靴搔癢的說明

移民姊妹的第一手報導

值得大家來細細品嘗

邀請大家參加這場難得的聚會

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打電話到萬華社大報名

或者當天直接前往參加

握手!

國祥

時間:2008年11月8日(六) 上午9:10-12:10

地點:萬華區新移民會館(台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171號)

教室:三樓研習室

講師:

林金惠(越南籍):台灣南洋姊妹會監事、永和社大東南亞文化講師

李佩香(柬埔寨籍):台灣南洋姊妹會理事、永和社大東南亞文化講師

阮慕玲(印尼華僑):民政局印尼語言與文化研習班講師

報名專線:23064267轉16 學務組梁小姐

【綠色消費】來自印尼的雨林咖啡

公平貿易部分:這批豆子共100包3000公斤,是我的團隊成員Andi和Sugeng在5月中旬在Takengon產區向約150位農民購買的,均價為每公斤30,000印尼盾,換算五月中的匯率,約為每公斤…………

各位「雨林咖啡」之友,收信平安!
我是子鈺。第一次的咖啡已經寄出,採中深烘焙,希望您會喜歡。
咖啡的部落格尚未完成,預計在八月中。因我近來身體不適,且在學校有一個研究案這個月底要期中報告,故有拖延。在此要大略向各位報告這個咖啡計畫的情形和進展:

1.公平貿易部分:這批豆子共100包3000公斤,是我的團隊成員Andi和Sugeng在5月中旬在Takengon產區向約150位農民購買 的,均價為每公斤30,000印尼盾,換算五月中的匯率(1:300-302),約為每公斤100台幣。購買的過程非常複雜詭異,因為牽涉到當地收購商的利益結構、地盤和人際網絡。這是公平貿易最艱困的區塊,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的財力背景,當地人也並非一次就能建立商業信任關係。購買後我們自己聘僱當地人做乾燥、脫殼、手選包裝和運送。我們在Takengon已經租下一棟小房子,為期10個月,做為未來我們進行咖啡田野調查和公平貿易的據 點。

我在5月19日赴蘇門答臘,23日赴產地與團隊會合,並記錄、監督乾燥手選等過程,並與交易農民作田野訪談。買咖啡的經費(30萬台幣)在五月初已經匯去印尼,與農民現金交易。我帶去另10萬台幣,在當地支付剩下很多項目的金額。

31日我們回到棉蘭(Medan),豆子則運往棉蘭市郊的倉庫。接下來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船運公司、在棉蘭當地借的咖啡出口公司和倉庫之間忙碌。我這次是個人進口,完全沒有任何商業經驗,加上借一家咖啡出口公司長期造成我們的困擾,我們也沒有透過當地任何華人系統的支援。故我必須和團隊建立自己的網絡。這個部分的交際應酬很煩人。

6月15咖啡上了貨櫃,19號我回台灣,同一天咖啡在棉蘭Belawan港口出港,航向台灣。

2.雨林計畫部分:我已與蘇門答臘首府棉蘭(Medan)之該地首席大學—蘇北大學(Universitas Sumatera Utara, USU)生物系系主任Dwi Suryanto先生達成協議並簽署同意書,於下學年度(2008.9-2009.9)提供獎學金予該系作為以熱帶雨林基礎研究所需經費。獎學金及研究計畫之主題為與當地熱帶雨林動植物、生態系統之基礎研究相關。預計獎學金部分為每位500美金,五名,教授研究計劃為每位5000美金,一名。第一年共補助7500美金(500*5+5000)。

台灣方面,我們會成立一小組,以台大環工所於幼華教授為主席,審核及評選受補助之論文及研究計畫,預計2008年9月初印尼方面提交,9月中完成評選並匯款至印尼。我與Mr. Dw 談了很多,我們希望在這個基礎上,未來能夠實質展開台印雙方對熱帶雨林的努力和關心。

3.咖啡豆本身,我給了一些咖啡達人杯測,評價是這批曼特寧在市場上算是很不錯的豆子。我自己對咖啡並沒有很好的鑑賞力,希望大家多給我一些意見。

4.台灣部分,目前2700公斤咖啡豆儲放在我東勢鎮住處的二樓,通風,有除濕機。300公斤儲放在台北雪可屋咖啡店,並已開始烘焙,供我們「雨林 咖啡」的銷售。除了26位預購的支持者,我們現在還沒有什麼穩定的通路,財務狀況則是已經到了谷底。希望在這一、兩個月會有銷售的基本成績,以支撐我們印尼團隊的薪水(3人,每個月共一萬元台幣)

5.預計在8月會中架設好的部落格裡,我會把這個咖啡一年多以來的諸多歷程詳細交代清楚,並開始公布我們的成本報告,實踐當初我們「公開化、透明化 」的想法。

以上
敬祝各位
平安喜樂!
吳子鈺 敬上
>

客居成鄉─屏東長治印尼華僑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

在屏東縣的長治鄉有一群來自印尼遷居臺灣的客家華僑。自民國五十年代因為印尼排華運動許多旅居印尼的客家華人為避禍亂遷居臺灣,而在印尼當時的排華運動下所有的中國習俗或是中國文字都是被禁止、排斥的對象。就連祭祀祖先都得在室內默默小心的進行。

印尼雅加達的余家在當時動亂的時代,長輩把祖譜、神祖牌位藏在屋頂的主樑上,在夜晚的時候把祖譜拿下來教導子孫,家族的族籍地是來自廣東大埔以及家族遷移來印尼的歷史。在清明祭祖的時候才能在室內把神祖牌位拿下來安放在供桌上,並擺上祭品祭祀祖先。臨時性的供桌就朝向原鄉廣東的方向,並且按照「祖、爐、香、茶、酒、果、粄(粿)、肉、糖」的口訣,將祖先牌位、香爐、茶杯、酒杯等祭品按口訣順序依序排列;由家族的老長輩帶領著子孫一起向原鄉方向祝禱祈求祖先保佑。這樣收藏神祖牌位到清明才請出來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余家遷居長治鄉崙上村都還是這樣祭拜著。

clip_image002
余氏華僑祭祀收藏的神祖牌,並按祖傳的口訣擺放供品。

印尼客家華僑來台時,有的家戶經濟能力不足,生活清苦。而在長治鄉長興村的天主教堂因接受美援物資以及國際天主教的資助發放給來做禮拜、望彌撒的教徒。當時經濟能力不足的華僑家戶往往為了能領到教會發送的奶粉、奶油、麵粉等援助品紛紛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信仰;由於部分第一代華僑早期信奉天主教而第二代華僑也因父母的關係從小加入教會,並且受洗,參加禮拜成為天主教徒。長興村的天主教堂附設有一間托兒所,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當初加入教會的家庭,年幼的子女便可免費進入托兒所。種種的優惠與援助使得部分經濟能力不足的印尼客家華僑加入長興村的天主教教會。

第一代的華僑表示子女往往比父母「虔誠」,父母往往必須承擔家庭生計的問題,而去信奉天主教,子女自小則參加種種宗教活動與儀式漸漸信仰「天主教」成為虔誠的教徒。許多第一代華僑在回應信仰問題時皆會擔心在後代信仰天主教後,「死後無人拜」的祖先祭祀問題。因此在長治鄉新潭村印尼客僑的劉家正廳就出現了祭祀祖先的遺照,旁邊又有天主的照片及十字架,這樣既要緬懷祖先又要信仰天主,成為族群遷移與定居的一種文化融合現象。

clip_image004
新潭村單庄仔的華僑劉家正廳同時供奉的祖先與天主。

遷居來台的印尼客僑祖先信仰模式,顯現了客家的傳統信仰仍以尊天地、敬祖先為主。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隨著在融入當地社會後,隨著不同的地方情境與文化開始轉變原有的信仰習慣,而產生一個過渡的文化變異過程。長治鄉的印尼客家移民社會由於僑居印尼時對於當地異文化的適應與調適產生了文化的變遷,一方面想像著祖籍地的社會組織形式建立移民社會,另一面在適應新移居地的社會、經濟環境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產生了一些新的內容,與當地的文化與社會更不斷的融合與反應,形成一個新的文化現象。

我未來的工作

三年後的我,會是在哪裡工作呢?是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嗎?還是在家裡幫忙我老公的事業呢?或是在外地工廠上班呢?帶著三歲小兒子的我,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常常想像著自己未來的模樣。

三年後的我,會是在哪裡工作呢?是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嗎?還是在家裡幫忙我老公的事業呢?或是在外地工廠上班呢?帶著三歲小兒子的我,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常常想像著自己未來的模樣。如果我在南洋台灣姊妹會上班,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其他姊妹:教剛嫁過來的姊妹們快速學中文的方法,跟他們分享帶孩子的心得,或是教姊妹們利用電腦的skype打電話回娘家,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錢。我會多鼓勵姊妹們來南洋台灣姊妹會,因為這裡是大家在台灣真正的娘家。

如果我在家幫忙老公工作,他肯定很高興,因為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聊天或是開玩笑,然後時間就會過得很快。如果有我的幫忙,老公就能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他也會輕鬆很多。下午時我可以坐在電腦前面:收收email、到yahoo拍賣買賣東西或是上網找質料,也許我還可以利用空檔時間到南洋台灣姊妹會幫忙做事。

samasama-1

假如我選擇在工廠上班,每天都有可能匆匆忙忙上下班。早上叫孩子起床時,我可能會大聲地對他們吼:「快點起來了!趕快去刷牙、洗臉吧!我要遲到了!」可憐的孩子們只能在床上打個大呵欠,伸伸懶腰,趕緊起床。到了下班時,我又開始緊張了,因為要趕去學校接孩子們下課,回到家還要趕進廚房準備晚餐。因為平日要上班,放假時只好在家裡打掃。但是再怎麼忙,也要帶孩子出去玩,算是對自己的期許,每次只要一出門,孩子總是連跑帶跳,笑得很開心呢!

以前的女人大多是家庭主婦,男人則在外打拼事業!隨著時代轉變,現在的女人工作跟生活壓力不亞於男生。受到媒體報導、 西方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女性社會慢慢地演變為男女平等的社會。所以現在的女人啊,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大部分都需要同時扮演著家庭主婦及職業婦女這兩種角色,下班後要煮飯、洗衣服、打掃…等做各種繁瑣的事,還要帶小孩。就算有的婆婆願意分擔家事,但做媳婦的可不能跑去休息不幫忙吧!

過兩三年後小兒子也該要上幼稚園了,我也不想要待在家裡等著孩子們下課,等著老公工作回來。我好想創造自己的夢想,我要當獨立自主的女性。可是,想來想去這可能會實現嗎?如果這樣的話,一來孩子會對我很失望,二來看著老公在太陽底下拼命工作,我會心疼,我也會不忍心,所以我不這麼能自私。我的老公又體貼又疼我,他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如果不好好的珍惜,我會後悔會一輩子呢!

我相信,有我的支持,老公的事業會成功的(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女人的支持) 。身為媽媽,我很愛孩子,因為他們是我的一塊肉,也是我的心肝寶貝,甚至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在他們成長當中需要母愛、支持及關心。所以我沒有辦法放下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我不忍心把孩子丟下不管。因此未來的工作我還是會以家庭為主。

foto-1

(本文作者為家庭主婦,原籍印尼)

漂洋過海的好味道─印尼辣椒醬

來台住了一年多,記得第一次做出辣椒醬是賣給我的堂妹,她是來台灣工作的 (外勞),在印尼她也是跟我們家買辣椒醬。在她上班的地方很多印尼勞工,她們也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台灣的辣椒醬

吃飯時沒配到辣椒覺得什麼山珍海味都沒味道,是真的嗎 ? 有人信嗎 ? 覺得這是笑話吧 ! 但對我來說是真的,因為我很愛吃辣。來自印尼的我,嫁來台灣十年到現在吃什麼東西都要配辣椒,越辣越好吃。會吃辣,在我的家鄉是很普遍的事。在吃飯的桌上都會擺著一瓶還是一小盤的辣椒,吃飯配辣椒、吃麵配辣椒、吃水果配辣椒等等……。簡單説辣椒是我的開胃菜!

剛嫁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文化差異非常大,在飲食的方面讓我三餐吃的很不習慣,還好我有帶一瓶辣椒醬是我娘家生產的小事業。吃完我帶來的珍貴的辣椒醬,每次吃飯的時候變成沒胃口。我在想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做出娘家的辣椒醬。

來台住了一年多,記得第一次做出辣椒醬是賣給我的堂妹,她是來台灣工作的 (外勞),在印尼她也是跟我們家買辣椒醬。在她上班的地方很多印尼勞工,她們也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台灣的辣椒醬,台灣的辣椒醬吃起來很鹹、不辣又不香,可是印尼的辣椒醬吃起來有甜、有辣也會香。因為吃不習慣台灣的辣椒醬以及堂妹的要求,加上我自己也很想要吃,那我就試著做出爸爸教的辣椒醬。

我的娘家住在印尼蘇門答臘島 (PULAU SUMATERA) 的棉蘭市 (KOTA MEDAN),家人有各自的工作,閒暇時兼做辣椒醬的小生意,長時間下來也累積了不少老客戶呢。爸爸的辣椒醬是從他住雅加達的堂姊那裡學來的,我想念的家鄉味就是這樣從雅加達到棉蘭,再從棉蘭到我現在的家—台灣。

剛到台灣時,我不知道台灣有很辣的辣椒叫朝天椒,我只能從家鄉帶了小辣椒的種子,種在夫家屋旁的空地上。而台灣買不到印尼的香料,我就改用台灣的配方加上我的小辣椒,味道也不錯。我夫家親戚和敢吃辣的鄰居也開始喜歡我做的辣椒醬;姊妹會裡同甘共苦的各國姊妹們,她們都很喜歡;來參訪的團體、學生也請他們吃,反應很不錯;連我七歲的兒子都喜歡呢!

DSCN3768
做辣椒醬是集體勞動的結果。

我因為參加識字班認識「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姊妹會陪我們度過來台的適應期,在這裡認識許多其他國家的姊妹,也學習很多東西,對這個組織的認同也越來越深,希望姊妹會可以一直都在,這樣可以幫忙更多的姊妹。

現在我自己也成為姊妹會的工作人員,希望可以幫忙這個組織,所以今年我們決定為姊妹會賣印尼辣椒醬,替組織賺取一些運做費用,讓我們減少對公部門經費的依賴。我很高興自己的小小辣椒醬可以幫忙姊妹會,我也相信我可以其他姊妹也可以,可以用自己一份小小了力量幫助姊妹會以及其他的姊妹。

我們的辣椒醬訂購電話:07-6830738   6831430,每瓶辣椒醬180元。

(本訊息為2009年7月28日最新更正)

DSCN0002
先甜後辣的美妙滋味,嚐過就忘不了。

海報-印尼辣醬2

(本文作者是南洋台灣姊妹會工作人員,印尼籍女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