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賣】阿寶的水果作果醬,義賣賑災

我想用阿寶的蘋果和梨子做果醬義賣振災,要不要幫忙?碧鶴的一句話馬上串起了幾個朋友的行動。在炎熱的台北午後,一夥人在主廚碧鶴的指揮下,埋頭將阿寶寄來風災後倖存但嚐起來清甜的蘋果和梨子削皮、切丁…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雨水摧毀了台灣南方的大地,許多人失去了親愛的家園、也失去了摯愛的親友;在山上耕耘著一片果園的阿寶(寶蓮園 李寶蓮)也因為這次的颱風,打下了許多原本可以長得更好的蘋果和梨子。

「我想用阿寶的蘋果和梨子做果醬義賣振災,要不要幫忙?」碧鶴的一句話馬上串起了幾個朋友的行動。

在炎熱的台北午後,一夥人在主廚碧鶴的指揮下,埋頭將阿寶寄來風災後倖存但嚐起來清甜的蘋果和梨子削皮、切丁,在熱得像烤箱的小小廚房裡熬煮果醬,接著裝罐、包裝,連續幾天的工作下來,大夥手上已是傷痕累累。

看著一罐罐手工製成的果醬完成品,像是看到一罐罐滿滿的祝福與希望。不同於一般市面上充滿人工味的甜膩果醬,這果醬滋味香甜、層次豐富,滿滿的果粒,口感實在,嗯~集結所有愛心的滋味就是這樣了吧!
9808210-marma-360.jpg

此次果醬之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八八水災振災用,目前災區的人力及物資皆已到飽和的階段,最需要的就是捐款,如您想為災區盡一點心力,或是想嚐嚐美味的果醬,就趕快行動吧!

送禮自用皆宜的果醬數量80瓶(另由Beher廚房提供手工製作伯爵紅茶牛奶醬20瓶)數量有限唷~
image003

果醬基本資料:

內容物:寶蓮園安全無毒蘋果及梨子、冰糖、各色安全無毒胡椒、四川成都山上低收入家庭種植的花椒

水果捐助:寶蓮園 李寶蓮

主廚:Beher廚房 謝碧鶴

義工群:曾郁理、劉祥孚、盧婷姝

食用方式:蘋果+梨果醬,直接搭配土司食用、加入紅茶或可用於其他如咖哩、醬料之料理…等。伯爵紅茶牛奶醬,直接搭配土司食用或可用加入紅茶和咖啡飲用。

義賣價:280元/罐(120ml),運費另計100元(歡迎團體共購,節省運費及減少排碳量)

訂購方式:以e-mail訂購(請註明姓名、電話、送貨地址、訂購數量)e-mail:thebeher@gmail.com

Beher廚房:http://www.beher.com.tw/

Blog:http://thebeher.blogspot.com/

友善小農對於宜蘭永續的期待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

0820補記:宜蘭友善小農定期皆有舉辦小農市集,可以和農人們互相交流,請閱讀這裡。編按:

本文為女農阿寶代表「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參加八月十六日「2009宜蘭地方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的報告,感謝作者將報告內容分享於小地方網站。

─────────────────────────────────────────────────────

臺灣農業在完成「以農養工」的階段性任務後,農村漸趨凋零,如今在國民生產毛額中所佔的比例低微,存續農業最堂皇的理由除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外,可以被關注的,就是維護生態環境與保存農村生活文化。

然而,提供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價值,在廣泛使用農藥的耕作方式中,已經面臨相當的質疑,至於農村生活文化, 雖然經常被提及,但實際內涵卻十分模糊。

上一代的小農在物質上有相當程度的自給自足;家庭成員共同勞動;社區鄰里緊密聯結,換工換物互通有無;農民以土地傳家為榮,是肯定耕耘的永續價值而非為了土地的買賣增值;耕作的態度是順天應地,淳厚養人……

這些特質,在經濟結構受到主流文化的衝擊之後已淡薄或消逝,只要能賺錢,農地最好能變更或變賣,作物只要好賣,帶著農藥殘留上市也無所謂,只是自家吃的另外種;凡此種種,如今要細究農村文化,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

用什麼角度看「農村文化」

如果要給文化一個定義,我想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有著獨特的風格和品味(無所謂高低)。形塑這種風格的隱形力量,主要是價值觀,其次是審美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

在商業活絡的社會裡,金錢很容易成為多數人主要的價值標準,形成主流(或說這樣的標準原本就是多數人服膺的,才會成就商業活絡的社會);審美、道德和人生觀則依附、或浮於這股潮流的表面。

相對的,非主流的價值判斷標準,不以金錢為唯一,且審美、道德和人生信仰經常超越貨幣價值,或同時居於主體地位。社會上的多數人缺乏獨立思考與自主行動能力,會在強大主流文化中被襲捲,無法自拔;這時非主流提供完全不同的視角,往往能為山窮水盡的主流開出新局,

文化創意總在主流與非主流的撞擊中產生。一個社會的安定也和生態系的穩定原則一樣,必須建立在多元的基礎上,因此非主流的本身就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如果主流的趨勢是功利的,那麼非主流的價值就應該有相對的非功利。

然而,一般農民的非主流特質經得起檢驗嗎?他們會不會始終都只能做主流的附庸?──

如果看見主流四體不勤(其實可能辛苦的是其他部份)卻享有優渥生活時,農村人也眼紅地想追隨;如果主流熱衷低俗休閒,農村就提供卡拉O.K.土雞城;當主流想要鄉野風光卻不想放棄都會生活習氣時,農村就奉上豪華農舍;當都會人們想像的農村體驗是只要休閒不要勞動時,就推出過度包裝的農村體驗;……只要可以向主流要價,就可以無所不變。

這樣農村的主體意識真的存在嗎?真的足以做為一種多元社會中有獨立色彩的一元嗎?還是只是表面上居於不同的環境,實質的思維模式與價值標準仍然是一元的?當我們疾呼保存農村生活文化時,我們想要保存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內涵?

從主流價值出走的友善耕作小農

在「轉型經營」成為延續農村生命力的熱門思考之際,仍然有一群人選擇單純的務農維生,回到農業生產的本質,回歸純粹的農人生活。

如果是老農,容易讓人以為那是一種根深柢固的頑強,不知與時俱進,但這群人不盡然是守舊的老農,他們和主流社會有交集,有自主的價值觀,自覺的選擇能力,他們在農村與其說謀求生計,不如說是追尋一種有別於主流的人生價值、體現另一種生活哲學。從這群人的視角,也許更容易讓我們看見真正的農村文化精髓。

這一群農人從主流價值體系中出走,自覺肯定勞動價值、尋求另類生活內涵,他們帶著對土地、健康、自然生態或社會人文的思考,與慣行農法分軌,探索一種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他們重視全方位的生活,更甚於追求高收入,在工作中陪伴家人、學習成長、體察自然,珍惜土地,為樂趣而工作,也在工作中找樂趣…

因為自覺,因為思考後的選擇,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對土地的看法,有時比老農更老農:寧願彎腰除草也不用除草劑,在一小片園圃花上許多時間,不計投資報酬;享受耕作中與土地、作物的互動,更勝於送往迎來的與人交際;因為種植本身的樂趣,寧取少量多樣,而捨大量、單一栽培的高效率,同時豐富了耕地的多樣性;

用自家食用的標準,生產給消費者同樣的食材,而非迎合市場表相上的價廉物美(其實就環境或健康而言,可能是一種所費不眥的廉價);甚至在農產的銷售上,也因少量、直銷而與消費者保持朋友般的連繫,用原始而直接的人際信任取代組織認證,在他們的行銷網絡中維持著彷彿小國寡民般的互動──

消費者在吃進食物時,也同時會看到或想到農村與農民,生產端的人與環境,不會被層層的交易阻隔起來,也不是以粉飾太平的面貌出現,而會是消費者心中另一種真實生活的參照。這會不會比較接近我們所指的「保存農村生活文化」的意義?──雖然對象不是一般定義的老農。

這一群農人我姑且稱他們為「友善耕作小農」,這群小農雖在經濟面的貢獻較低,卻可以就生態與人文兩方面,重新支持起三農的價值。這個價值,傳統農民也並非完全不具有,只是向來層層銷售的物品交易方式,使他們往往被隱沒在交易的檯面下,加上限於學識及與主流溝通的語言能力,很難被主流社會看見或瞭解,這時新農所具備的溝通能力,適足以彌補傳統農民的不足,增加主流社會「看見農村」的機會。

980818-youshanilan-360.jpg
小農聯盟──結交一群至情至性的朋友,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友善小農的期待

身為一個小農,對吾鄉的期待,無非是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受污染的水土。對生活的期許,無非是勤勤懇懇工作,安安靜靜過日。想要的社群關係,無非與至情至性的朋友相往來,可以交心,可以言志。

一片永續完整的田園,不應在政權轉移、政策轉向之際隨時有變更成建地,進駐工業區或商圈的威脅。;一種勤懇安寧的務農生活,應該有公平買賣相支持;一個理想的社群,應該有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人際互動與社區營造。

第一個願望寄託在長遠的土地整體規劃,期待地方政府有計畫地進行完整的有機耕作區輔導與保留,包括相關的水源保護、污染源(工廠、養殖業)防範,及任何情況下不得變更土地使用名目的法令。良田的存續,也應該是制衡地質與生態敏感區(河川、過陡山坡地…)過度開發的籌碼,目前的農業現象是:一邊良田廢耕,或任其他產業糟踐,另一邊卻是開山墾河,與自然爭地。

維持一定比例的農地,且維持永續利用的可能,不只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也是一個區域文化的經營、生活環境的合諧營造,更是生態平衡資源永續的基礎。

第二個願望在於創造一個可以支持小農的社群支持型農業,並且是在地或近距的支持,以符合節能環保的原則。提供更健康安全的飲食,維持更健全的生態環境,也讓真正關懷土地的農人可以長住久安。

第三個願望與前二者互為表裡,一個大環境的營造,可以吸引屬性相同的人聚集,目前前來移民或出外返鄉的族群中,前來「過生活」的動機勝過賺錢,顯示大環境的特質仍然相當人性化,延續甚至發揚這樣的特質,是否是宜蘭人共同的願景?

image001 
集合一股清新思維的力量,在地深耕

———————————————————————————————————

宜蘭地區營造全方位生活場域的可能性

人的經營 結合實踐全方位生活的族群,拓展在地自足生活圈,發揮影響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朝向精細的專業與分工,創造出高效率的工作與生產,卻分割了原本豐富的生活內涵,導致人們滿足物質生活之後,精神生活普遍空虛,生命價值感失落。過度活躍的經濟活動,使一切泛商品化,後果是讓不思考的消費習慣,蠶食鯨吞了人們世世代代賴以維生的土地與自然資源。

不論社會或自然生態的問題,都源於人的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失當,失衡的生活,必然引致失衡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無論檢討社會人文或自然環境的問題,都不能不談庶民的生活方式;而探討人的生活,又不能不從心靈的層次著眼,這個心靈也就是價值取向。

在目迷五色的現代社會,個人很容易在時代潮流中失去自主性,向來社會運動都容易傾向於政治層面的探討,卻忽略個人可以經營的人生價值。我們不敢忽視政策面的影響力,卻也不應放棄個人自主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就根本來說,國民的自覺自主,才是民主國家的根本希望。

宜蘭有很好的自然資源與生活環境,也有鄰近台北都會的方便與危機,如何善用方便,抵擋危機,需要生活其間的人們有深刻的思考、自覺的選擇。

宜蘭已經有一群以自覺思考選擇另類生活的人,他們關注生活的內涵,有很高的環境意識,也試圖營造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生活價值,有些是半農半x的實踐者,以人口比例而言,雖然僅佔極少數,但他們所指出的方向,卻可能是全方位生活的願景指標:過一種與土地互動的健康生活,也讓下一代有充分的機會在自然中成長。

這一群人並非全是本地人,有許多來自外地,吸引他們前來的,是宜蘭的尚稱完整的農村景觀,較舒緩的生活空間,尚未完全都會化的生活步調,以及較濃的人情味。

雖然如此,如何善加整合這群人的理念,支持彼此,形成社群,讓「完整生活」的概念在地方上引起共鳴,進而讓宜蘭未來的發展朝向營造多樣化、人性化生活空間而努力。

從教育著眼,營造未來多元的生活場域

在目前制式教育體系中,欠缺生活能力與職能教育,校園不曾給社會百工以足夠的肯定,學子對生活的可能性缺乏想像,不敢面對一朝踏入社會謀生的現實,只好視擠身更高的學府為唯一出路。然而越是盲目追逐文憑,越是只能依附主流社會謀生,人口的外流成為農村的必然命運。

青年在校園流連的年限愈來愈長,自主生活的能力卻愈來愈低,而社會也因此投注更大的教育成本,培育出更多無法學以致用的人口,如果能將百工的職能分階段引介在中小學課程中,在青年學子心中子早早樹立優秀清晰的百工群像,甚至在學程中納入職場見習,讓吾鄉子弟對未來的方向有更多元的藍圖,返鄉發展有更高的意願,使宜蘭地區的未來發展更多元,並朝向公平、正義與合諧。

這些納入考慮的職場,可以設定為宜蘭地區永續發展遠景中所期望的元素,排除高耗能、高污染,或可能為地方帶來負面衝擊的產業。比如:

─農業相關產業

─飲食文化

─手工藝

─傳統戲劇

─老人照護 療養院所經營

─文化觀光與生態旅遊

─身心靈修習與人文藝術空間營造……

宜蘭目前的慈心華德福和人文小學都是不錯的基礎,而體制內學校是否能從特色教學中引出足夠的空間來從事?縣級教育單位是否有開發各種未來人才的眼光?

image001
市場的背後,有著看不見的消費責任、社會正義與環境倫理

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以中小學營養午餐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

目前中小學營養午餐外包的制度讓人擔心: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有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令人憂心的不只是安全健康的問題,還有「知」「行」分軌的教育盲點。

學校一方面告訴孩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面談全球溫室效應氣候變遷,一面卻把孩子餐盤上的消費主導權讓給削價競標的廠商,大宗進貨壓低成本,午餐只是把廠商準備好的食物吃下肚,切斷餐桌與土地的連結,即便是鄉村學校,周邊農產豐富,社區子弟食用的仍可能是遠地集中運銷過來的食材,鄉人的物產仍必須輾轉從盤商手中供應到外地;學校,因為行政作業的麻煩,把最重要,也最唾手可得的生活教材白白浪費了。

然而,這一日一餐,一旦和社區或特定農民(從事友善耕作的小農)結合,它可以:

、實踐減碳生活,以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

、告訴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重要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進行消費責任教育

、養成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在地監督取代農產品認證制度

、以公平買賣維繫社區農業健全發展

、鼓勵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進一步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

、以學校午餐為基礎,帶動社區內部消費,加強社區的連結

 可能的執行方法

、購買學區內,或最近距離的農產品,甚至以務農的學生家長為優先契作對象

、市區學校可與鄉間特定農場合作,同時作為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場所

、以農為師,帶領學生進行體驗,甚至開闢學習農園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讓對農夫的敬重成為身教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訂定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以計劃經費補貼廠商競標的價差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安全標準,確保學童健康飲食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支持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時加強成人的消費教育

、從學校的消費開始,逐步實現社區產銷自足的可能

、培訓種子教師,深入各地中小學推廣營養午餐與環境教育的結合

就在人們為全球暖化、能源浩劫的危機束手無策,產生無助、無力感時,飲食革命其實就是一個人人可以立即實踐的功課:農藥、化肥、遠距離的運輸都仰賴石油、製造大量溫室氣體,過度的肉食擴大糧食與耕地的需求,不良的飲食習慣威脅著健康,而醫療體系的龐大消耗,最後仍是指向環境資源…

消費者是否能充分思考,善用消費選擇權矯正過度依賴石油的生產運銷方式,乃是改變世界的重要關鍵之一。正如珍‧古德所說:每個人一天都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除了改變世界,更重要的是,消費責任的學習有助於物慾的控制,會使人心智清明,意志強韌。

成人雖然掌握著消費權,因積習已久,觀念不易改變,但孩子的學習,往往也能影響父母,更何況他們就是明日的消費主力,消費責任與環境倫理應該及早在校園播下種子。

飲食教育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應該修習的課題,其他縣市也已有先行的案例,如新竹縣的校園有機日,彰化縣的一週二天素食日、美濃福安國小的學生稻田…

宜蘭是個農業環境相當良好的縣,結合農業與校園飲食教育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統計數字顯示,縣內每日食用營養午餐的師生有五萬人之多,而鄉間因農產價踐且行銷不易而棄耕賦閒、喪失自我價值的小農比比皆是,農政單位對休耕的補助讓產業愈趨低糜,同樣的經費,如果用在未來主人翁的飲食教育與食材補貼上,既能落實教育,也活絡農村產業,勾勒農村願景,何不從校園開始?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