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道上的一隻鞋

我眼前是一位阿嬤,阿嬤穿著出席重要場合才會派上用場的套裝,將這場遊行看作是再重要不過的大事,因為政策草率決定的,是他們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一切,但這些對決策者而言,是大事?小事?或甚至不值一提?

編按:本文作者為獨立媒體記者,也是雲林蒜農的女兒。11月13日參與「顧生命、反國光石化」遊行後有感而寫,與大家分享。

4577341_e95a1a1f44aca3843230332677207bb4
凱道上的人們(攝影/鐘聖雄)

四個月後再走上凱道,這回站在我眼前的不是為了重建而走上街頭的原住民,而是那些我從小看到大的熟悉面孔,說著我熟悉的海線口音的雲林人。我還記得,幾年前,就是因為這些熟悉的面孔,所我寫了蒜頭的故事,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能給雲林的蒜農們一雙手,能看見引以為傲的雲林,接著好長一段時間,我不寫雲林,不寫農業,不寫我熟悉的臉孔,為的是不讓自己的不捨與心疼變得顯而易見。

看著老夫婦互相扶持,看著媽媽抱著孩子,孩子拿著標語一起走向總統府的那一刻,才知道不捨與心疼從未淡去,在飄著細雨的台北街頭看到熟悉的面孔,眼神中帶著對環境充滿不確定與不安的熟悉面孔,我知道我還是不捨。

接近傍晚六點,後方的小貨車上廣播著找尋走散的雲林鄉親,前方的看台上廣播著要雲林鄉親們準備回到遊覽車上,趕著回到雲林去,然後,我眼前有個阿公停下來,他的皮鞋,鞋底和鞋子分離了,他顯得有些困窘,我低著頭不敢與他正視,就怕更讓他感到尷尬。

接著,他蹲下身,拿起雙腳上的鞋子,穿著襪子,走在凱道上,走向回家的旅途。

我轉身,對著一旁的友人A說,我覺得好難過,卻說不上來為什麼,再將視線移開,這次,我眼前的是一位阿嬤,阿嬤穿著出席重要場合才會派上用場的衣服出現,一手拿著剛脫下的輕便雨衣,我忽然覺得這個世界太荒謬,政策草率決定的,是他們視之為人生最重要的一切,他們穿著皮鞋、穿著套裝,將這場遊行看作是再重要不過的大事,這些,對決策者而言,是大事?小事?或者是不值得一提?

跟著我想起來的路上,計程車司機大哥說的:「這些官員,做錯了就不要給他們機會,你想,他們念了這麼多書,難道真的不知道事情的對錯嗎?」

司機大哥問我們:「你們今天要去的是抗議什麼?國光石化?這個就應該抗議,你想想,我們台灣才多少人,還要開發這種高污染的東西,老共他們人這麼多,就不開發??這是為什麼?」

「人家他們也知道這是高污染啊,所以就跟你台灣買,貴一點也沒關係,反正汙染也不是在他們國家裡面」,司機大哥接著說:「我今年58歲了,我開計程車,雖然沒念多高的書,但我他媽的都還知道這些都不該做啊!」

心裡的那股荒謬又更深了,我想,這些人、這些事、這些話、這些道理,真有這麼難以理解嗎?

吳晟老師一家三代走上台聲援反國光石化的同時,另一批彰化的阿公阿嬤也開始準備要返程,我看著一位走上遊覽車的阿公,慌慌張張地跑下遊覽車、跑進人群裡,我一直看著他,想著是不是應該走上前去詢問:「阿公,哩安怎囉?甘五蘇要幫忙?(阿公,你怎麼了?需不需要幫忙?)」

阿公快速的消失在人群中,幾分鐘後,阿公笑著走出人群,手裡拉著另一個彰化阿公:「啊哩桃都啊系遭企ㄉㄨㄟ?挖安內攏ㄘㄟˇ謀哩ㄌㄧㄡˋ:(你剛剛跑到哪裡去了?我都找不到你!)」

從SOGO到總統府,這段距離怎麼會是只有幾公里?

那是我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他們一輩子所走的路。

5171691329_096bf136a4_z
照射在總統府的雷射光束,寫著「石化亡國」(攝影/鐘聖雄)

就愛老時光,波麗路西餐廳

對,來這裡是要點東西吃的,但我光是看到那些擺設,就只顧著拍照,連菜單上寫著「幾十年前這裡是相親的地點」都沒注意看。

1031-1

許多人問我:「你又不是那個年代的人,為什麼要去波麗路吃東西?」

那是一個烈日的週日。每回去台北,總不知道怎麼跟朋友約,就像每回朋友到南部都會問我什麼好吃,我總因為住家裡少外食,總說不出來有哪些店可以去一下、吃一下,我想台北的朋友也是這樣。加上週日一早,台北大稻埕,能去哪裡?

上網Google了一下迪化街一帶,突然看見「波麗路西餐廳」,有些年歲的餐廳。

友人說:「那好像很有名喔!」那好,就是這裡了!

1031-2
西餐廳當然沒有早午餐,也要等到11點30分才會開,我和朋友就在門外閒晃。波麗路有兩家,相隔幾間店面,兄弟分家,有一家的門口玻璃上貼著「製片優惠卡合作商家」的貼紙,讓喜歡台灣電影和電影場景的我,不顧價錢,失心瘋的,就決定「吃了吧!」

時間還沒到,我們左右徘徊,最後服務生讓我們先進門坐。問他:「能拍照嗎?」他沒拒絕,但就是不肯在營業時間前打開餐廳裡的燈。只好等待,待營業時間到來,開啟燈就像走進老時光裡。(但我想,搞不好連我爸媽都沒吃過這樣的餐廳)

我和朋友討論起這間店可能出現在什麼樣的片子裡?幾十年前的電影、電視出現,是沒什麼問題,那麼現在呢?2010年的現在,會有什麼樣的電影走到這裡拍呢?拍著現在的故事?如果有一個故事是現在的時空,走進這個老餐廳裡,那整體營造出的衝突感一定非常奇妙。

就好像一個小孩穿著父母的西裝、洋裝、皮鞋、高跟鞋站在鏡子前的感覺。

1031-3

對,來這裡是要點東西吃的,但我光是看到那些擺設、桌上的瓶瓶罐罐,就只顧著拍照,連菜單上寫著「幾十年前這裡是相親的地點」都沒注意看。想也沒想了點了排餐和套餐,豁出去的想要吃看看這個幾十年的餐廳到底有沒有那麼厲害!

1031-4
我從來不知道可果美還出了超級香酢,超神奇的。

等餐送來前,我拍下穿著整齊的老服務生(年輕服務生害羞的不給拍),餐來後,又得在相機上待上一會大家才能開動。

沒有吃過老餐廳的老味道,還真不習慣那些看起來跟我們平常在外吃的長得不太一樣的東西,連味道都不曉得如何形容。特別是幾乎每道菜都有中式勾芡的作法,讓人搞不太清楚到底是不是到西餐廳裡了。

不過無妨,吃東西是目的其一,拍照看老地方,才是重要的目的。

波麗路的餐具很有趣,都是白鐵色(還不是那種會反光的鏡面),連飯都不是裝在盤子裡。每道主餐一來,我們都會好奇的看著它打開的樣子,而每一道都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而每一次,我們都會請問年輕的服務生,那些菜是什麼做的?問到都不好意思了起來。

1031-5

只有少數像是餐前的餐包,是比較跟記憶裡長得一樣、味道也差不多的,其他就連牛排吃起來的感覺也不大相同,濕濕水水的,彷彿是燉煮的,而不是由鐵盤煎熟的(我的牛排還沒有ㄑ一、ㄑ一、ㄑ一的聲響哩~)

1031-6

1031-7

至於餐後飲料跟甜點倒沒引起我的注意,反而是送上咖啡用奶精和糖罐讓我按了幾次快門。

1031-8

大概是我太少上西餐廳,所以大驚小怪的覺得它們特別,但也大概是我已不知道像這樣的西餐廳,還能去哪裡看?比照起現在的都市人,要什麼有什麼,沒有所謂特別的日子應該去到特別的地方,很多店都長得很像,很多料理也都沒有什麼太過特別的味道,我們對這些都太過熟悉,好像也沒有什麼特不特別了。

朋友回家,媽媽問:「你們今天去吃什麼?」他說:「去波麗路。」媽媽問:「你們年輕人,怎麼會跑去那裡啊?」

離開波麗路後,我們去拜訪即將要離開台灣,拍賣過去收藏老東西的許倒立。他說著與他同是住在迪化街附近,他樓上國外鄰居的習慣,他說:「他每天都出去外面繞一繞,有看到哪裡有在拆房子,就會看見一些老東西回來跟我說。」然後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這裡,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會少掉一些老地方。」

這,大概就是我決定吃波麗路的原因。雖然口味非常不合。但是在它進入歷史前,我希望還有一些照片留在我的相簿裡,還有一些記憶,留在腦海裡。

波麗路西餐廳相片集http://www.flickr.com/photos/sunline/sets/72157625080257940/

【影展】生態綠「食物 * 人」系列影展9月

繼5月公平貿易影展後,生態綠將於9月舉辦與「食物」主題相關的紀錄片,以「食物」為出發點,探討糧食安全與人類、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帶您一同挖掘食物背後的真相,從平日的飲食消費習慣,看見永續生態的力量…

對人類而言,食物是滿足人類生理上最基本的需求、與人類關係密切,食物帶給我們營養、活力與健康,讓我們免於饑餓而生病。隨著科技進步與全球化,伴隨而來食品的工業化,人類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變得錯綜複雜,食物不再只是扮演填飽人類肚子的工具,反之,由於跨國食品集團背後的利益操作與價格炒作,食物隱藏了許多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例如生態浩劫、貧窮、社會正義等,食物甚至變成操縱人類的工具,讓人類吃下肚的食物搖身一變—變成破壞生態、使人類生病、甚至死亡的致命武器!

繼5月公平貿易影展後,生態綠將於9月舉辦與「食物」主題相關的紀錄片,以「食物」為出發點,探討糧食安全與人類、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帶您一同挖掘食物背後的真相,從平日的飲食消費習慣,看見永續生態的力量,看見公平貿易的重要性,歡迎您前來觀看,我們期待下次購物前您能先想一想,或許換個選擇,您就能為地球做出改變!

餵不飽的地球(We Feed The World)

9/3 星期五 7:00PM 放映

地點: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4巷16號一樓

維也納每年有兩百萬公斤的麵包滯銷,換算起來每日丟棄的數量,足供奧地利第二大城葛拉茲三十萬居民所需;西班牙南部種植蕃茄的菜園面積,為荷蘭與比利時國土總和;有四分之一人口處於飢荒的巴西,卻是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聯合國估計可養活120億人口的全球農產工業,卻造就每天十萬人死於飢餓!在糧食過剩的這個年代,我們「餵不飽」的地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奧地利導演艾文瓦根霍夫(Erwin Wagenhofer)橫跨兩大洲,走遍法國、瑞士、西班牙、羅馬尼亞以及巴西,深入探索自由貿易旗幟下,全球食品物資的移動與重整。當歐洲的「糧食儲存計畫」聲稱拯救了全球的糧食短缺,南美洲遭砍伐的雨林卻造就了另一個生態危機!在這個號稱「我們要什麼有什麼」的年代,《餵不飽的地球》告訴你:飢荒難民的死亡,我們都是共犯結構下的殺人兇手!

永續餐桌(Sustainable Table)
9/10 星期五 7:00PM 放映

地點:穆勒咖啡館/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95巷33號B1/電話:(02)2532-8190

你家餐桌上的食物,真的都是可食用的嗎?

工業革命後,全球人口爆炸性成長,糧食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人類想盡辦法增日農作物產量,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在產量增加的背後,使用了多少化學藥劑、基因改造,或是其他根本不環保、對人體也有害的科學辦法,生態受到破壞,大自然得以循環生息的食物鏈出現斷層,照這樣下去,人類再也沒有東西可吃!

牛糞傳奇(Bullshit)
9/17 星期五 7:00PM 放映

地點:穆勒咖啡館/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95巷33號B1/電話:(02)2532-8190

跨國農企業扼殺小農生命?你以為我在

『BULLSHIT』?孟山都以基因改造種籽行銷世界,砸銀子做廣告,幫農民洗腦,告訴他們:購買孟山都的基改種籽,適度的配上農藥與化肥,種出來的糧食作物又大又漂亮,而且量又多,還可以解決饑荒。這聽起來好像很合理,但是行銷面具的背後孟山都壟斷種籽與農業知識,破壞自然生態與農耕文化,一度讓印度數10萬名小農因舉債自殺…。


咖啡正義(Black Gold)
9/24 星期五 7:00PM 放映

地點:穆勒咖啡館/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95巷33號B1/電話:(02)2532-8190

咖啡作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全球每天喝掉20億杯咖啡,在這年產值超過20兆台幣的驚人產業,咖啡是僅次於石油之外全球最大宗的交易商品,然而咖啡產業驚人的暴利卻壟斷在跨國企業的手裡,造就了最神祕的黑暗產業,隱藏了咖啡農一天所得不到一美元的悲慘生活,1杯100元咖啡造就了全球知名的連鎖店,卻導致千萬咖啡農瀕臨破產的駭人事實。每天當你在享用一杯香濃的卡布其諾時,或許非洲就有一名兒童餓死,我們是不是應該讓消費更有意義?公平貿易咖啡為你指出明路。

本影展免費入場,可另外點購飲料,我們感謝您的支持。
主辦單位:生態綠

協辦單位: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綠色陣線協會、穆勒咖啡館
生態綠官方部落格:http://www.okogreen.com.tw/
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 /okogreen

生態綠地圖(每週日公休,週一到週六營業時間為中午12點到晚上10點)檢視較大的地圖

穆勒咖啡館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717之後─我們該怎麼辦?

台灣社會因長期深陷「藍」、「綠」意識形態的對立,讓「政治」與「政黨」直接畫上等號;人們變得不主動過問或參與政治,久而久之就淡忘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之一,逐漸在公民社會中疏離…

編按:內文所有藍色字都可以點選延伸閱讀,請大家自助閱讀,感謝!

───────────────────────────────────────────────────

日本著名武將楠正成因含冤受刑,死後在衣服上留有「非、理、法、權、天」五個字,後人解讀為「無理」不能贏過「事理」,「事理」不能贏過「律法」,「律法」不能贏過「王權」(權位者有權力修改律法),「王權」不能贏過「天道」(報應)。在佛教中常被引用在因果的理則辨正,庶民則以報應作為最後的正義,但這五個字卻也是台灣農民面對欺壓時在信仰中的寫照。

當農友們在生活中受到無理的壓迫,且又陷入儒吏「依法行政」的法網中,而自救之道只能到台北陳情訴願請求「王權」掌政者能夠修改律法,當王權無道時,最終只能狀告「神明」(神農五榖大帝)懲罰無道「昏君」,也就台南後壁崑濱伯口中「報應」7月17-18日在凱達格蘭大道「一起來當農民的靠山」的祭拜儀式,就充滿著祈求上天保佑與告狀的文化意涵

農民在農村中安身立命,調養生息,從農地種作中得到個人與家庭生活所需,對影響農作收穫最關鍵力量的「大自然」一直充滿著無限的敬畏之情,在無力對抗中形塑一種「接受大自然安排」的人生觀,把自然界對應在生活中的種種變異都視為是天經地義的法則。

對於上位王權無道時,而天道(報應)又在「不是不報,是時機未到」的猶豫中,農民們總以隨遇而安,苦中作樂的人生態度自處,久而久之農民在困境中就醞塑一種「敬天知命」(認命)的性格。

990725wo3men2gai-zen-400.jpg

除了敬天知命,也開始學習與社會對話

但農民們這次面對農地、聚落在官商聯合圈地徵收的迫害,不再選擇隱忍認命了,7月17日在「台灣農村陣線」居間連結民間社團、學界的聲援下,各地區自救會自主串聯(苗栗後龍灣寶、竹南大埔、彰化二林相思寮、新竹二重埔….),表達對政府擴張行政強權浮濫徵收農地,又無視於摧毀農村聚落的嚴正抗議,並號召社會大眾參與學習與社會對話

「凱道守夜」更展現出農民團結的堅定意志,決心捍衛農地(命根)與切身的生存權、財產權;「夜宿凱道」也諷刺當權者讓人民流落街頭,露宿凱達格蘭大道。

來自各地的自救會有許多上了年紀的農友,老農們真的很簡單,其實她(他)們不懂什麼是「GDP」、「糧食自給率30%」、「無殼窩牛」、「土地正義」、「農再條例」等專有名詞或法令,但是她(他)們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尊重」;這是不尊重農民的政府。她(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永續農作的生活方式,而安居樂業的家園更不容許被侵害,並以生命捍衛。

在台灣「土地」一詞極為廉價,處處可買可賣。即使是在充滿批判與反省自主的公民運動的場域,便宜的「土地是我們的母親」罐頭詞彙,還是被講演者煽情式地消費了好多次。長期以來「土地」(或台灣)被政客、文學、音樂廣泛利用,就像真實的「土地」被過度開發一般,「使用者」並未真實的定義「土地」內涵與本質。難怪需要「土地正義」;學者、農友與政客、資本家心目中土地的異同,需要對「土地正義」的定義做更多的論辯。

台灣社會因長期深陷「藍」、「綠」意識形態的對立,讓「政治」與「政黨」直接畫上等號;人們變得不主動過問或參與政治,久而久之就淡忘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之一,而只留意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府措施,逐漸在公民社會中疏離。

7月17日「凱道守夜行動」我們看見許多年輕學子全心全力投入活動中熱誠中充滿創意,更發現自主的民間社團各地自發性的公民積極參與,透過網路(Blog、Facebook、YouTube…)的串聯,讓凱道守夜活動的訴求,被台灣社會聽見,甚至全世界,訊息傳遞的高度穿透性不僅帶給冷漠的主流媒體壓力,也迫使傲慢的地方政府在社會輿論中道歉低頭。

990725wo3men2gai-22zen-450.jpg
台灣人民護農挺農凱達格蘭大道守夜行動–各地農友自救會上台表達受壓迫的事實與心情

公民自主參與公共事務的美好集結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以農民權益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台灣公民自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美好集結,更是台灣公民社會進一步深化的表徵。當這股新生的力量,若能夠真實地在農村中定根拓蘗,才是體現「717凱道守夜」做「農民靠山」背後的意義。

7月22日政府為去化「竹南大埔怪手毀田」與「老農凱道守夜」的政治效應,政策出現急轉彎,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在未與大埔自救會農民協商下片面宣布,將竹科竹南基地用地,先完成法定徵收程序後,再透過都更保留五公頃的土地,「以地易地」方式提供不願土地被徵收的農民,做為農耕使用。表面看似「尊重」,實則仍充滿上對下的逼迫,難脫官僚「鴨霸」的氣息。

目前各地自救會面對徵收所處的法律進程不一,7月22日是彰化縣政府公告二林相思寮遷移的最後一天,相思寮的住民就像被套上無法解除的桎梏,即將被凌遲的心情,終日惶惶不安,只能在農穫中尋求短暫的慰藉。雖無從掌握目前各地自救會最新的動態與決定,但站在以農民為主體的角度出發,陪伴、關懷、理解、參與是支持農友們好的力量;因為被聽見、被看見。

同日(7月22日)鴻海集團郭台銘透過媒體釋放出重新檢討在台投資的計畫,說是對被學界批評為「台灣之恥」感到灰心。而在農村的農友們如何看待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反應:「郭台銘,那咧改姓「張」(福老話意思為受挫折使性子)囉,嘜堪乎講兩句!」在原因不明的狀態下,行政高官權貴們一個個急切地表達噓寒問暖的心意。這就是掌權者面對「農民訴願」與「鉅富抱怨」,立見分明的差別待遇。

7月24日在後龍灣寶聚落與幾位民眾閒聊,一位陳姓退休教員以自我調侃的語氣,用民間俚語「橫柴入灶」與「軟索牽牛」(福佬話)譬喻官廳推行政策的不同手段。縣長劉政鴻是「橫柴入灶」,愚笨地把灶口弄壞,讓灶火四射,還差點引發火災;而行政院長吳敦義是「軟索牽牛」,不用使力拉扯,輕輕地動一下繩索,牛就知道怎麼走了。

這是多麼傳神的形容,受壓迫的農民們可真的要格外小心啊!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小地方新聞網
無盡相思-相思寮後援會
台灣農村陣線
二次政黨輪替台灣民主發展的省思」/台灣大學趙永茂
臺灣公民社會建構過程中民間團體發展路徑之研究-成功大學/洪韶崢。

【反中科小菜】台大中科週支持在地食材0327

今年,媽媽突然有停止製作醃文蛤的念頭,反倒是我捨不得這傳統味,唉….難道高科技產業才是經濟發展嗎?蕃薯島民,我們的眼光有必要這麼短視又狹窄嗎?毋忘了我們的樹頭、我們的根!

各位夥伴朋友:

本週六台大「中科週」,義賣反中科小菜系列之—王功紀媽媽醃鹹蛤以及后里特產—紅蘿蔔、馬鈴薯

相關訊息請點:http://tinyurl.com/y8hj284

地點:台大鹿鳴廣場

日期:3/27(六) 時間:上午9:00~下午 5:30

歡迎蒞臨捧場~

———————————————————–

以下是反中科熱血青年紀心的文蛤小短文:

自己唸大二那年,老媽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他自己要做醃文蛤販售,倒是我很懷疑她會成功嗎?會不會做出鹹死人不償命的醃蛤仔,想不到轉眼間已經製作四年了,也建立出媽媽特有的口味及好口碑。

記得某次傍晚,完成汆燙文蛤的程序後,媽媽發現鍋底冒出不少沙子,表示蛤仔當中有充滿沙子的空殼,必須一顆顆尋找,哪顆是外殼不光滑且色澤黯淡、沒包附肉質的文蛤;在昏暗的燈光下,全家動員開始在六十斤的蛤蜊中慢慢挑著….這是一個農漁村所發生的小小故事,沒有令人驚喜的片段,卻是我生活的一部份。

作夢也沒想到這片農田與大海,會成為發展面板廠與石化業的基地,當官的只要動動他的嘴、張開他的手掌,順便再搖搖他的尾巴,單憑一個國家重大建設、公共利益的口號,輕易地從農漁民手中,強奪不屬於他的資產,那….天理何在?

今年,媽媽突然有停止製作醃文蛤的念頭,反倒是我捨不得這傳統味,唉….難道高科技產業才是經濟發展嗎?蕃薯島民,我們的眼光有必要這麼短視又狹窄嗎?毋忘了我們的樹頭、我們的根!

1-e5908ee9878ce8beb2e794a2e59381-2

2-e78e8be58a9fe9b9b9e89ba4e4bb94

請連署公投,重啟「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談判

要求否決衛生署在98年11月開放美國30月齡以下帶骨牛肉、絞肉、牛內臟、牛脊髓之政策,重啟「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談判!狂牛症發病前半年才有辦法檢測出「普恩蛋白」,三十個月齡以下的小牛可能正值潛伏期,亦面臨無法檢測,國家根本沒有把關的機制,亦沒有檢驗能力…

要求否決衛生署在98年11月開放美國30月齡以下帶骨牛肉、絞肉、牛內臟、牛脊髓之政策,重啟「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談判

狂牛症發病前半年才有辦法檢測出「普恩蛋白」,三十個月齡以下的小牛可能正值潛伏期,亦面臨無法檢測,國家根本沒有把關的機制,亦沒有檢驗能力,您願意讓您的孩子暴露在風險之中嗎?快加入反對美國帶骨牛肉公投連署案活動,以共同維護您的尊嚴和健康權。

台美雙方在今年美國時間22日於華府簽署「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簽訂內容中美國牛肉為30月齡以下帶骨牛肉、絞肉、加工肉品,去除特殊危險物質、中樞神經系統、機械取下的肉屑,即可輸台。此舉形成消費者恐慌,不僅藍綠立委同聲反對,連各縣市政府亦各自發表說明反對美國帶骨牛肉、絞肉、內臟等。

政府放寬狂牛症疫國的美國帶骨牛肉及內臟進口,且由總統府及國安會干預衛生署的專業,已非民主國家的政策運作模式,為此台中市長胡志強還說:「透明化及溝通是最好的辦法,讓民眾放心,民眾真的不接受,政府就不能做」。

根據疾管局的說法,對於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等肉品含有變異性普恩蛋白所致之新類型庫賈氏病的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並無特殊療法可以延緩本病的進程,換言之,一旦罹病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並無根治藥品與療法,要避免罹病,只有避免食用來自疫區受狂牛症變性蛋白質污染的牛隻產品!

台灣環境原本沒有變異性普恩蛋白這種不良蛋白存在,一旦入侵,永遠不會消失,即便發現到死者是因為變異性普恩蛋白致死,並以火化方式處理遺體,恐怕也無濟於事,因為該蛋白無法消滅,將進入台灣的食物鏈生態,污染台灣淨土。

對美國帶骨牛肉政府一直強調安全無虞,但10月27日審計部至立法院就97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做報告時,審計長林慶隆就表示去年查核,衛生署的人力、經費、設備都不足以應付美國牛肉進口的檢測工作。

加以,普恩蛋白在其他部位濃度低,全球都還沒有相關技術可以把關監測;而普恩蛋白在狂牛症發病前半年才有辦法檢測出來,三十個月齡以下的小牛可能正值潛伏期,亦面臨無法檢測,所以,國家根本沒有把關的機制,說要保護消費者都是空談;

既然政府沒有檢驗能力,就不該放寬進口,讓消費者暴露在風險之中。消基會對於放寬進口美國帶骨牛肉一案,表示強烈反對之意,現主動發起全民連署公投,盼能以廣大消費者之心聲,促使政府重啟談判協商管道。

然而,公投連署必需資料完整且親筆填寫及簽名才算有效(務必原稿寄回),請利用下列方式加入我們:

*需年滿二十歲有公民投票權,且在各該直轄市、縣(市)繼續居住六個月以上*並詳填附件資料中「戶籍地址(請依照身份證上的戶籍地址詳加填寫,包含鄰、里)、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簽名或蓋章,查對結果欄為供查對機關紀錄之用不需填寫。」

一、點我下載公投表格(可參考右上角迴紋針附件之填寫範例,並請分開列印,勿雙面列印),親自填妥完成後,以郵寄方式寄回: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0樓之2 消基會企劃部收 即可,謝謝您!!

二、或請親至下列地點親自填寫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台北總會-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0樓之二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南區分會-台南市西區成功路457號10樓之四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中區分會-台中市西區五權路1-67號8樓之五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高屏分會-高雄市新興區民生一路56號18樓之八

消基會網址:

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211.aspx?id=170

到農民市集找幸福

日本面對加入WTO壓力,各地紛紛推動重視「地產地消」觀念的「農民市場」,根據二○○四年統計,常態性農民市場逼近三千個,全年營業額超過一千億日元,其中日本JA農協設立一千五百多個農民市場,由於鄉間…

合樸挺小農–有機農業找出路

「我不識字,不太會講話啦,我的柚仔卻是很衛生喔,絕對沒有噴農藥!」六十五歲的有機柚農「秀紅姐」頂著大太陽擺攤,只要一說起自家的柚子,打開話匣子就是停不了,滔滔不絕就像介紹自己拉拔長大的小孩,表情盡是驕傲與得意。

這裡是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六總是固定聚集一群來自各地的有機小農,擺攤搭棚做生意,有的賣菜賣瓜,有的賣水果,還有原住民帶來自己栽種的葡萄和金針,熱鬧滾滾。看似菜市場,但走近一瞧,卻是多了一分關心土地和支持在地小農的情懷。

「合樸」就是為了共同實踐「合作、簡樸」的生活,也恰好是英文「HOPE(希望)」的諧音,他們強調「農」與「學」同樣重要,發起人陳孟凱說,合樸農學市集不只是買賣交易的場所,也不是農特產品展售中心或蔬果賣場,這是一個教育與學習的平台,也是集結一群農友的小革命。

9801005-gaop1100119-360.jpg

陳家姊妹花 為老母出來賣菜

陳美純和陳季鈴這對姊妹花是市集中出了名的孝女,她們一 家五千金,號稱「五金行」,不是上班族就是家庭主婦,出來賣菜完全是為了安撫八十多歲的老母親。

原來陳家有六分農地,老母親鄧鮮總愛自己下田種菜,不用農藥又衛生,結果種太多了,就連五個女兒都吃不完,只好偷偷送給同事,還自掏腰包佯裝賣菜收入,無意間卻鼓舞了母親,讓她越是得意,勤於農作,女兒平日上班之餘,假日還得回家陪老媽種菜。

最苦惱的是,送菜都送到同事冰箱塞滿了,又苦無銷售管道,在南投市公所上班的陳美純只好找到合樸市集的管道,也逐漸取得有機認證,「我媽愛種菜,卻又不敢賣菜,我們只好來擺攤盡孝道,讓媽媽得到安慰。」

傻瓜黃信義 就算貼錢也要挺

另外一攤,六十多歲的農友黃信義自幼身體虛弱,一度胃開刀割除三分之二,民國七十八年還被診斷罹患初級肝硬化,他就此自行鑽研中醫與藥草;中油退休後就加入太太的務農行列,堅持要走有機栽培,因為他相信,有機農業對身體和環境都有益,他說:「少年時做該做的事情,到了老年就做有意義的事。」

來自嘉義的黃信義目前經營「信儀藥草水果園」,栽培火龍果等農作物,儘管有機栽種成本較高,常被老一輩的長者譏笑為「傻瓜」,他總是自我解嘲說:「我本來就是四月一日生的,所以我是愚人啊!」

黃信義算過,他們一家三口從嘉義到台中的車錢與工錢,在市集一天的收入根本不夠補貼,不過,在這邊做生意,除了感受農戶間彼此合作與支持的氣氛,還可以學習面對消費者,拓展銷售的人脈。

每月一市集 小農們互助合作

這些農友聚在一起,就是為了共同尋找有機小農的出路。二○○六年十月,陳孟凱和一群關心社區和環保工作者共同催生「合樸農學市集」的夢想,包括馮小非、陶蕃瀛、許婕穎與李美雲等人。

原本是科技新貴的陳孟凱,擁有美國電機博士的高學歷,曾任職美國通用汽車等知名大公司,也是國內兩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打滾商場多年後反璞歸真,原本開了一家餐廳,因為協助中寮「溪底遙有機農園」推銷有機柳丁,看到有機小農的產銷困境,才號召協助農民成立國內第一個常態性的有機「農民市集」。

合樸市集每次活動約有六、七百人次,多達二、三十幾戶農友參與,農友們除了繳納營收額百分之十作為公積金,作為推動市集的行政費用,更有人提議自己出資購買帳棚,他們實踐「小農互助」的精神,沒有同業相忌的緊張氣氛,每次市集總是不分彼此協力搭棚,他們追求的,除了拓展有機市場的通路,還希望得到社會認同與肯定。

學習兼推廣 與消費者零距離

陳孟凱說,除了販售農產品攤位,市集也有宣導永續農業和生態環保理念的攤位,包括荒野協會、大地旅人與台灣百合工作室等,還有農民開講與手工廚房,讓農民講自己耕作故事,當起廚師分享如何烹調,除了拉近農民和消費者距離,也增加農民自信心。

推廣生機飲食十三年的傅文忠,旗下擁有十多家加盟店,他曾經是年薪百萬的食品公司行銷企畫經理,如今選擇投入有機產業,他每月固定在合樸市集擺攤賣精力湯,但費用全數捐給市集,一切辛苦只為支持農民推廣有機理念。

傅文忠說,他國小時因為母親罹癌過世,此一打擊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影響日後轉業,決定投入有機健康飲食,他創業之初幾乎賠本經營,瞭解有機產業擴展的艱困,所以願意當合樸的「志工農友」。

提升競爭力 市場通路再升級

合樸市集如今走過三年,除了市集,也舉辦講座與農事體驗課程,希望能實踐「好好生活、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好好讀書」的美好生活目標;陳孟凱充滿信心地說,未來將推出「市集2.0升級計畫」,提升服務品質,包括擺設、包裝與行銷等,也將開發預購取貨系統,擴展平時銷售的通路,這樣才能繼續面對市場的競爭,「我們的小革命還要繼續推動下去!」

楊儒門搞市集 教授帶頭賣菜

近年來,農民市集在台灣北中南各地紛紛冒出,各有不同特色,不僅有大學教授挽起袖子帶頭在校園協助農民賣菜,昔日「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也秉持關心農業的熱情,在太平洋建設公司贊助下,選擇在台北市東區「搞市集」,讓時尚都會區添增了來自產地土壤的鮮味,當令直銷蔬果的香味,以及濃濃的人情味。

壓縮檔

新的「農民市集」觀念從二○○六年逐漸在台灣萌芽,南部的旗美社大遠赴日本觀摩後,在社大發起「旗美農民市集」,雖然前後只舉辦過兩次,不過,這樣觀念種子已經在社大和農運界發酵。

高雄縣政府婦幼青少年館目前定期舉辦的微風市集,不少農戶都是當時一起組織旗美市集的伙伴,南部幾所社大,包括台南市、台南縣北門與高雄市第一社大都曾辦過農民市集,北投社大去年底也發起「北投人吃北投菜」,支持北投十八份地區的在地農業,這也是台北市少數僅存的農耕區。

除了社大零星發起,包括南投縣信義農會、關西農會等農會系統也試圖引進日本式的「農民市場」,宜蘭一群農友最近也自組「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發起小農市集,包括《女農討山誌》的作者阿寶和「穀東俱樂部」賴青松等人,希望社會支持小農實踐友善耕作的理念。

「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成立兩年來也逐漸闖出名號,背後推手就是中興大學教授董時叡,他教授農業推廣和行銷課程,十幾年來關心有機農業,不僅是學者,自己也是消費者,他組織有機小農成立市集,也讓學生有機會投入協助農民的行列,儘管沒有申請農委會補助,每星期六的固定市集已經成為台中市民假日的重要去處之一,市集標榜農友全都經過有機認證,還有韓國媒體前來採訪報導。

在台北,出身彰化二林農家的楊儒門相當瞭解當前農村困境,他和一群朋友跑到合樸農學市集等地「取經」,去年七月設立了「二四八農學市集」,目前除了星期五、六在忠孝東路四段的二四八巷弄外,內湖的HOLA賣場每周日也都有市集,還有農友遠從花東或屏東跑來擺攤;

他表示,台北都會區的消費力能幫小農找到出路,目前市集雖然損益平衡,但背後都有企業提供租地和水電,這條路仍是漫長,但卻是值得努力。

公民RSS-婦女、老農投入 帶動樂活觀光

農民市集在歐美行之有年,台灣的「新農民市集」概念,結合有機農業和樂活風潮,在世界各地逐步形成一股新的消費力量,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就算金融風暴導致經濟衰退,不少農民市集仍逆勢成長,英國整體銷售量在二○○八年還上揚一八.六%。

9801005-22gaop1100119-360.jpg

日本神奈川縣秦野市農協的農民市場,攤位還貼出農民生產故事與資料,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距離。(農委會農田水利處副處長胡忠一提供)

日本JA向日葵綠色中心

日本面對加入WTO壓力,各地紛紛推動重視「地產地消」觀念的「農民市場」,根據二○○四年統計,常態性農民市場逼近三千個,全年營業額超過一千億日元,其中日本JA農協設立一千五百多個農民市場,由於鄉間主要年輕男性勞動力外流,經營主力多為弱勢婦女和高齡老農,也提供許多地區學童營養午餐。

愛知縣豐川市的「JA向日葵綠色中心」在八○年代中葉逐步崛起,當地婦女輪班推廣自家生產的農產品,從兩坪大的臨時小屋開始,迄今店舖已增加為五處,這群婦女創造營業額達到二十億日元,另外,群馬縣JA甘樂富岡的農民市場也在百貨公司開拓「店內蔬果專櫃」,供貨的農家以退休回農者、高齡者及兼業的家庭主婦為主。

美國曼哈頓聯合廣場綠色市集

美國「農民市集」主要設在大都市的車站或公園附近,從一九九四年到二○○六年,市集數量由一千七百多座成長到四千三百多座,其中紐約市環保局早在一九七六年推行「綠色市集計畫」,扶植地區小型農家,規模最大、最著名就是曼哈頓聯合廣場綠色市集。

市場上有許多農家有開放預訂,也吸引知名餐廳大廚親自採購,部分農家會將當天沒有賣完的農產品捐給慈善機構,成為紐約市遊民食物來源之一。

香港有機農墟

二○○五年四月成立的大埔農墟,是香港第一個以小農為主的市集,目前由菜聯社主導,此外,香港有機農業協會也在中環天星碼頭組織了「中環有機農墟」,結合觀光人潮,讓小農有機會直接銷售有機蔬菜給市民和觀光客,並推廣有機農業對環境保護及食物安全的好處;由於反應熱烈,除了中環假日農墟外,又開拓了周三農墟。

新聞辭典-農民市集

農民市集(FARMERS’ MARKET),另有翻譯為農民市場、農夫市場、農夫市集等,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之後,全球化農業貿易逐漸造成環境和社會負面衝擊,加上大型超市系統和跨國農企公司結合,占據農產品通路,引起各地關心農業與環境永續發展人士憂心在地農業文化流失,形成一波「新農民市集」運動。

新農民市集同時結合樂活風潮,不僅是農人聚集自家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銷售,減少中間商剝削的產銷方式,同時也是社區運動和環保運動者提倡永續農業,支持有機小農,宣揚綠色消費觀念的的重要管道。

新農民市集運動以少量多樣的「小而美」市場型態,除了強調在地食材的消費觀念,減少食物里程,推動有機農業等友善環境等理念外,也重視食品安全、永續農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等多元價值,希望能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對話與學習,建立信任關係,藉以發揮社區集體力量支持小農生存。

(全文原刊載於2009-10-03 第A6版─我的小革命系列,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