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門 掌握農民市集成本概念

二四八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表示,創業之初沒有經驗,市集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靠著逐一檢視市集的成本收支,減少非必要的支出,渡過創辦之初農友及消費者減少的困境,市集目前在一個穩定的狀態。

台北市忠孝東路二四八巷內,一個堅持無毒、安全、友善的農學市集,從提供健康的食物,直接把消費者和生產者連結起來,到推廣「從『心』開始吃」的理念,已經兩年又三個月。

二四八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表示,創業之初沒有經驗就開始辦市集,所以市集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況,靠著逐一檢視市集的成本收支,減少非必要的支出,渡過創辦之初第四、五個月時農友及消費者減少的困境,市集目前在一個穩定的狀態。

二四八農學市集從二 ○○八年七月開始營運,成為台北第一個常態性舉辦的農民市集。市集提供符合無毒生產,對維護友善環境有共同理念的小農一個販售農產的平台。「農學市集除了要賣農產,更要建立農產品牌」,楊儒門說,例如市集商品「在叢紅果醬」,當時從一個鍋子慢慢熬煮起家,現在可以從台灣賣到香港,甚至歐洲,足見品牌的重要。相對於現在的成功,市集在創立之初,也曾因經驗不足導致經營狀況不佳。

楊儒門回憶,「那時候剩八個合作農友,從二十幾個變成八個。」當時真的有停掉市集的念頭,因為遇到合作農友及消費者減少的情況,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於是楊儒門打了第一通電話給其中一位農友,農友聽到他想要結束市集的想法,遲疑了一下,便跟他說,「再堅持看看好不好?」,楊儒門就決定再撐撐看。

但堅持必須有方法來改善現狀,而不是什麼都不變的苦撐,那也沒用。楊儒門說,當時沒有經驗,也不知道怎麼經營,在做不下去的節骨眼,一位從商友人告訴他,「要有成本概念」,如果沒有成本概念,不論資助你一次或十次市集最後都還是會倒。於是他開始詳細紀錄農學市集的現行收支情形,節省非必要性的花費,一面思考未來收支預期、以及確定未來想將市集做到什麼程度,確實做到這三件事,兩個禮拜後,市集的損益就平衡了。

很多人對楊儒門的第一印象,往往停留在「白米炸彈客」事件,或者是那位推廣二四八農學市集的年輕人,但不一定知道除了推廣農學市集外楊儒門還有其他工作,那就是演講、教書、當顧問。楊儒門說,「要用資本主義的態度去經營社會運動」,掌握成本概念,只要撐過一開始的難關,之後就會很順利了。

楊儒門表示,搞社會運動需要長期的資金贊助,舉辦農民市集也是社會運動的一種。他自嘲不是「伸手牌」的個性,所以沒辦法拉下臉去要求補助,因此除了舉辦農學市集外,他本身也會利用替企業當顧問以及演講的方式來賺取生活所需經費,早期甚至需要將所賺的錢用來填補市集的虧損。

除了最早創立的二四八農學市集,還有簡單市集、天母農學園以及剛成立的環球漂流鳥市集等四個農民市集,楊儒門希望未來達到在台北市每個行政區都有兩個農民市集。

167678187_l

楊儒門最近成立了「環球漂流鳥市集」(圖片來源請點選這裡)。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網)

大屯鄉土味-老桔餅新蜜橘

「在地又天然」的蜜橘,從種植到製作都是自己來,連產品包裝設計也是當地人一手包辦,簡單美觀的一盒蜜橘「足柑心!」

大屯里蜜橘「足柑心」是經由北投大屯里里長勤榮輝先生與里長夫人一起嚐試,改良傳統桔餅而研發成功的健康伴手禮。

大屯里是位於北投區大屯山中的山林社區,走入山當地人才曉得的捷徑便可俯瞰台北盆地美麗風景,里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片自己的小菜園種植疏果,老人家從年輕到老都在田裡細心呵護菜園裡的植物,種出來的疏果少用農藥,多半都是自己種、自己吃,健康又安心;有多餘的份才會拿出來送與鄰居朋友,或下山販賣。

年輕的里長伯說:「這些老人家,從年輕扛著扁擔扛到老,種出來的東西若是拿去山下賣,幾乎沒什麼賺,有時候蹲在路邊賣菜,被抓到違規販售一張紅單來了就是三、四千反而賠錢。」勤里長才有感而發,下定決心要為當地農產品找到新的出路!

990724san4bu4aouoioh-450.jpg
大屯里里民教室前的台北盆地午後風景。

蜜橘的構想正是原自於古早味的桔餅,老一輩人吃桔餅經常是用來治療咳嗽或是婦女生產完後坐月子的食品,經過勤里長夫妻三年的研究,終於改良成為用麥芽製作口味清爽的蜜橘,在研究發功後里長伯沒有急於販售,反而是為了測試蜜橘的口味與市場潛力,不計工本贈送給不少親友試吃,得到許多寶貴建議後進一步改進口味,終於製成口味清爽不甜膩,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在地又天然」的蜜橘,從種植到製作都是自己來,連產品包裝設計也是當地人一手包辦,簡單美觀的一盒蜜橘承載了當地人天然生產與手工製作樸實的在地情懷,呼應了外盒包裝上寫著的「足柑心!」

image005
大屯里里長勤榮輝里長先生於里辦公室與蜜橘伴手禮組合影。

打開包裝可以看見每片餅狀的蜜橘都是完整的一顆橘子,橘子的美味與營養被麥芽糖完整地包覆,切開看看便出現了晶瑩剔透的色澤,目前研發出的黑、白麥芽兩種口味使得蜜橘不僅有兩種風味,顏色也有了兩種深淺變化。

在產期現場製做的蜜橘可以不經冷藏直接食用,若需要久放,也可以經由冷凍延長賞味期限,但今年里長限量製作的1000份手工蜜橘早已銷售一空,對於愛好者的詢問里長伯只能笑著回答:「要再鼓勵里內農民種植橘子,還要多一點人手來製作才可以增加產量;我的工作就是把蜜橘的銷路打通,農民對橘子有信心敢放心種才有更多穩定的源料來源,而且我們是手工製作和機器大量生產不同,人太少也忙不過來…」

大屯山的橘子在產季在農曆年前後,正是天氣寒冷大家喜愛前往北投泡溫泉、欣賞陽明山花季的時節。「錯過今年,明年絕不放過!」可是許多人對大屯里蜜橘共同心聲的最佳寫照,欣賞北投在地情懷,泡在地、玩在地、吃在地,從現在開始又有一樣全新的在地美味了!

image003
經過當地居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小菜園,菜葉被蟲子吃得坑坑巴巴,里長夫人笑著說:「老人家都透早起來抓蟲,一隻一隻用手捏,很少用農藥才會這樣。」

能不能夠不只是器官?─記跪求肺葉的荒謬劇

我們真是更重視人們的環境權了,還是只是遺忘了那些受害者?我們雖然增加許多相關立法,但人們在道德上是否有所進展?我們雖然將永續發展、節能減碳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

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馬太福音〉6:28-29)

990519-dgw7f6dtrqwsnb-450.jpg
■Photo by kitkaphotogirl on Flickr.com(CC:by)

作家論述的侷限

倘若不是媒體大肆報導,否則,我將很難辨識出五月五日登載於聯合報的所謂投書是出自知名作家之手。又倘若不是把新聞片段一塊一塊地慢慢拼湊起來,否則,我將難以理解這麼一篇藉由批評與挖苦之前政權以向現任總統輸誠,寫來寫去仍主要是抱持著人類中心主義的文章,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為大自然發聲──

唉,我們姑且不論知名作家的下跪在民主時代算不算是「寵壞」總統或財閥的錯亂作為(我猜想她應該從未如此寵愛過前任總統),也姑且不論知名作家以「報告總統」為題有沒有讓人彷彿回到解嚴之前的錯覺,關於這些,就任由她去吧!而當我們試著要回到文章內容時,可能還更感挫折,因為這文章的概念或許比202兵工廠的自然生態更具多樣性!

唉,我們該如何理解「『生技園區』憑常識就知道,和『生態園區』是『犯沖』的」這種判斷呢?──我們姑且不問那自稱為基督徒的作家、其所說的「犯沖」是什麼意思,但我們應當可以質疑這句子背後是什麼意思。

這是指生物科技的相關開發建設永遠不可能與自然生態相結合嗎?還是指開發永遠不可能與自然生態相結合?倘若如此,那開發密度如此之高的大台北地區就真是──容我借用作家的表達方式──「夭壽」嘍!這從原始森林、溼地的屍體上建立起來的城市怎麼還配享受這樣的後花園呢?

並倘若如此,我們又要如何看待「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這地球上就總存在著開發」的悲哀?或許有些人想要試著回答:「不不不,其實人類是可以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但這要怎麼說呢?那些被認為是和諧地與自然相處的人類,還不是破壞了那原本原始的自然以掙出一處容身的空間嗎?他們還不總是要毀滅──或說是犧牲──一些自然物來維持自己的生計嗎?

講到這裡或許已經偏離了作者的敘述脈絡了,因為作者雖然對生計園區與實驗室充滿恐懼,但她並不反對人類對自然的利用──事實上這正是其欲保留202兵工廠之自然生態的最強烈理由!我們必須保護那能為我們「保一命」的、「負責為我們製造優質空氣」的綠地!

若按照這樣的想法,那麼,一座認真地追求人類的健康及長壽等福祉的生技園區──如果我們能夠試著擱下對政府的不信任來做這種想像(雖然現實上這實在太難令人想像)──對於抱持著人類中心主義的作家來說,為什麼就背負著原罪呢?兩者不都是在追求人類的利益嗎?抗癌新藥的發明難道不也能為我們「保一命」嗎?為什麼慢跑時的一口好空氣就會比那些長期與病魔對抗的人要來得更重要呢?

對此,我們或許可以說許多疾病即是來自於污濁的空氣,那麼,難道我們只是避免那些還未得病的健康人們可能遭遇的損失,就不顧那些「正在」受苦的人嗎?難道我們就不能犧牲對於「貪婪地呼吸著鮮潔的空氣」的小小欲望,換取那些正在受苦之人的幸福人生嗎?

想要在更進一步的問題上求助作家恐怕是徒然的,因為作家自己也面臨著矛盾,她一邊超然地稱「殊不知維持沼澤地的生態,重點只在維持地球『該有的面目』,至於『人類』『能不能來玩』,全然不是問題」,卻又旋而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口吻稱「環境變優良了,人類自自然然可受惠,……留一些餘裕給子孫才是真的功德」、「希望不久以後,市民走出捷運昆陽站轉個彎,就能高高興興到『肺葉公園』去散步」、「天意會讓土地留為生民所用」……。

環境運動不能僅僅是「後果論的」

於是,那些真正愛護自然生態的人當要警覺到,想要在環保的議題上與抱持著如此想法的作家、或和作家抱持類似想法的人站在一起以發揮力量,就得承擔「不過是將自然視為促進人類利益的工具」的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所可能引發的危機。

對後者來說,倘若哪天發明了某種能夠快速且高效率吸碳的新品種樹木,他們將會寧願砍伐原始森林來種植這些樹木,因為樹木很可能對他們來說最最重要的價值就只是保存他們的性命──避免全球暖化危機──而已。

甚至,我們已經約略可以看到,許多人聽到種樹救地球(其實是救人類)都會給予相當正面的回應,但那保護台灣原始森林的環保事業卻乏人問津。

與此類似的是,許多人其實更期待的是來自新興科技的拯救,他們盼望太陽能、生質燃料等技術能夠早日解決暖化造成的、對人類生存及永續發展的威脅,但對於虐待動物、野生動物保護等等未必與此直接相關的議題的關心,就總要因人而異。

甚至,某些人之所以愛鳥是因為鳥類可以「用來」欣賞(或當成可以相機進行蒐集的戰功),但這樣的珍惜就很難及於他們不喜愛欣賞(不想蒐集的)的植物──除非哪天發展出對它的興趣來。同樣地,某些人之所以愛山是因為山可以「用來」爬(或用來蒐集),但這樣的珍惜就難以及於那些爬不進去的溼地(噢,若高美濕地真的禁止遊客踐踏,那人們對於這一大片泥灘地的喜愛必定大大減少)。

總之,他們的利益總是要高過自然,他們不可能為自然做出犧牲,更極端地說,自然若沒有人類對其的需求或喜好,則自然就不會有什麼價值。換言之,要不是自然生態關連著他們的利益,他們其實根本對環保沒啥興趣。對此,倘若有人要說:「不不不,其實我們不是……」,那麼就請試著告訴我,保護自然還有什麼不是基於人類利益的理由。

然而,台灣的環保運動似乎──儘管不盡然如此──存在著一種後果論的思維,即只要能夠達到最好的結果,則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拉攏什麼樣的人來站台,這些都不要緊,因為最重要的是目標的達成。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寵壞了──在破壞台灣自然生態的帳本上必須重重地扛責的──執政黨的知名人士竟然出來要大家重視環保,我們也會看到那些總是在經濟利益──而非環境保護──上爭先的企業家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環保大使。並且我們還可能會暗自想像「如果那個某某老闆拿出個幾億把某處荒野買下來就好了」,而或許不會因為那老闆只是明明地想要漂綠而堅持「我不屑用你的錢」。

這不是說達成目標是不重要的,但是我們如何能仿效台灣常見的、讓所謂「六根不淨」的人都成為宗教典禮的座上嘉賓呢?我們如何能讓分明為惡也不願悔改的人來為這嚴肅的運動扛轎呢?這種雜牌軍還能走得多遠呢?我們真的能夠達成我們所想要的結果嗎?你確定?──

對於這種「這個廟不靈驗就換下一間、或多拜幾間」的態度的最好回應,或許就是我們的歷史,歷史在這裡成為了一種審判與註解。台灣環境運動發展三十多載,或許可說是已屆「而立之年」,但我們究竟是進步了還是在原地打轉?我們雖然成立了環保署、也有了環評制度,但各種開發是否真的因此得到了良好的把關?

我們真是更重視人們的環境權了,還是只是遺忘了那些受害者?我們雖然增加許多相關立法,但人們在道德上是否有所進展?我們雖然將永續發展、節能減碳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這塊土地上牛步推展的政策、不斷通過的開發案,是否只是反應著我們的心口不一或精神錯亂?

結語

啊,那些因為知名人士驚天一跪而倍受感動的、真正愛護自然生態的人們可能要稍微想一想,環境運動欠缺的其實不是明星光環的「加持」,而是人們之於自然的倫理態度的改變;人類中心主義不可能將我們帶往更美好的世界,它經過這世界不斷地思考討論,早已得出倘若我們要更進一步地、更整全地保護自然,就必須得跳脫人類中心主義的結論。

而環境運動欠缺的也不是嘉年華會或爆料大會,而是穩健漸進的思想革命。否則,信不信,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很快地就又會被屍體與裸體重新吸引住目光,一如往常。

最後,倘若能夠回應知名作家的信仰表白,我想要說的是,我們之所以要保護自然不是因為浪費它、上帝就不會再給我們了,不,我們不是因為我們能從其中得什麼,我們之所以疼惜自然僅僅是因為這是祂所造的、祂稱為好的,因為這是天父世界。

屢得獎 募款難 環資會快斷炊

獲獎無數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國內發行環境電子報的第一大網站,也是華文界最大的環境資訊平台,由於經濟不景氣,今年捐款不足,目前傳出財務危機,赤字高達八十幾萬元,財務缺口持續擴大,如不能改善,五月即將斷炊…

獲獎無數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國內發行環境電子報的第一大網站,也是華文界最大的環境資訊平台,由於經濟不景氣,今年捐款不足,目前傳出財務危機,赤字高達八十幾萬元,財務缺口持續擴大,祕書長陳瑞賓坦言,如果財務狀況不改善,協會在五月即將斷炊,這也反映當前環保團體經營的困境。

990422-huanzhueic9941848-2.jpg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苦於經費不足,祕書長陳瑞賓(下圖)不僅自掏腰包,又借錢推動環保工作。即使5月面臨斷炊危機,員工依舊咬緊牙根,努力規畫環境信託工作,連午飯時間都在開會討論。(高有智攝)

990422-huanzhueiC9941848-30

「支持環保工作需要出力,也需要出錢支持,」陳瑞賓說,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志工關心環境議題,但許多環保團體普遍都是苦撐待變,財務狀況經常亮起紅燈,內政部公布的二○○七年全國公益捐款約有四二七億元,其中環保團體獲得的捐款竟然不到四千萬元,就連千分之一都不到。

環境資訊協會從兩千年起創刊「環境電子報」,每日提供台灣、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最新環境新聞,關注全球氣候變遷等重大環境議題,從未間斷,串連國內外超過五十個環境組織,高達上百位編輯志工參與,每日約有一萬人次的網站瀏覽量,超過七萬名的電子報訂戶,成為華人圈第一大環境網站,先後得過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福特環保獎、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等肯定。

華人最大環境資訊平台 傳危機

「我們幾乎是年年得獎,但也是年年窮困,」陳瑞賓說,協會工作不斷增加,除了環境電子報,包括推動環境信託、工作假期、地球日運動、印尼雨林保育計畫與珊瑚礁總體檢計畫等,工作人員從早期五人擴增到二十五人,但捐款並沒有成長多少,一年募不到一百萬元,只好努力承接案子因應,但還是難以應付日益增加的環境工作。

他舉例,今年剛好是四二二地球日四十周年,全球環保團體發起「十億綠行動」,希望募集十億人次對地球許下環保承諾,台灣則發起「百萬綠」大型活動,這樣大型活動經費至少需要一百五十萬元,竟然還募不到十萬元,就連企業伊聖詩芳療館捐贈有機棉T恤,只要捐款贊助就可以贈送T恤一件,卻還是找不到捐款人,目前在辦公室堆了一箱箱的T恤,「募不到錢,最後還是協會設法埋單。」

面對每個月開銷約一百萬元的沉重負擔,陳瑞賓也只能感嘆說,環境工作這樣多,他們實在沒辦法坐視不管,最近還串連環保團體共同發起「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行動。

號召社區、企業 捐發票救環

除了理監事會緊急開會討論,員工們也設法搶救協會財務,發起一波募發票和勸募捐款的行動,號召店家、社區與企業辦公室加入「捐發票,救環境」的行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呼籲各界捐款,可捐至捐款帳號: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萬華分行○六○一二二四九一六九,戶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20100418中國時報)

【國際盛會】聯合國地球日獎得主「范達娜.席娃博士」訪台 0501

席娃博士是1993年的另類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國際上倡議糧食與環境正義的代表人物;致力於告訴世人當今農糧體制在分配問題與環境上的不公,及經濟與環境危機下的新願景。我們邀請到席娃博士於5月1日訪台。難得盛會…

席娃博士是1993年的另類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國際上倡議糧食與環境正義的代表人物;從WTO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到去年底於哥本哈根舉行的「聯 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COP15, 影響世界局勢的關鍵國際談判會議,她從未缺席,致力於告訴世人當今農糧體制在分配問題與環境上的不公,及經濟與環境危機下的新願景。

我們(綠色陣線協會)邀請到印度知名生態運動者范達娜˙席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於5月1日訪台。這個難得的盛會,邀請您來共襄盛舉!

990421vandashi-420.jpg

一、5月1日席娃博士訪台,早上將參與由台灣綠黨主辦的亞太綠人大會

早上場的講題:地球民主

時間:5月1日早上9:00~10:30

地點:台北天母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113號)

二、另外兩場單獨演講

 (1)下午場的講題:

全球綠色潮流與台灣 Global Green Currents and Taiwan ─ 印度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與 台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對話

時間:2:00p.m.~4:30 p.m.

地點:台大凝態科學暨物理學館204室國際會議廳

 (2)晚上場的主題:

牛糞傳奇與席娃傳奇
──從紀錄片《牛糞傳奇》談糧食危機

時間:7:00 p.m. ~9 :40 p.m.

地點: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

與談人:范達娜˙席娃博士
台灣大學農藝系  郭華仁教授

報名方式:

1. 線上報名 (附上姓名、email、服務單位、職稱)

2.email至gffront@gmail.com
3.來電至02 33225335

相關附件:1. 「席娃傳奇與牛糞傳奇」:http://e-seed.agron.ntu.edu.tw/shiva/index.htm

2. 席娃博士個人網站:www.vandanashiva.org

3. 席娃博士創立之九種基金會網站:www.navdanya.org

4. 新聞報導:支持基改種子v.s. 反對基改種子(華爾街日報【印度】);2010年3月15日,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6862629333762259.html?mod=googlenews_wsj

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這兩場活動的經費預估需要新台幣21萬左右;我們在此徵求各位朋友在經費上的協助,以讓活動能更加順利進行。

捐款金額沒有限制,但若為新台幣3000以上,我們將附送席娃博士的著作《生物剽竊》、《大地,非石油》中文版,及另本有關雨林生態與農糧體制的書──《生物多樣性的早餐》,也請捐款的朋友將您的收據抬頭或人名、聯絡電話、聯絡地址、捐款金額、帳號末5碼,寄到綠色陣線的email:gffront@gmail.com,方便我們將捐款收據郵寄給您。

感謝您的支持,讓我們在全球化趨勢與多重危機下,有更多對未來發展的討論。

捐款帳號:5289-01-001294-00
匯款銀行:彰化銀行 建國分行
戶名:綠色陣線協會
捐款可抵稅;依現行所得稅法,捐款總額在綜合所得總額20%以內可以列舉扣除。

募款詳情請見此

三、《牛糞傳奇》介紹與3、4月放映時間表 

跨國農企業到底有什麼問題?不僅讓糧價變得不穩,還掠取印度古老小麥品種,以生物剽竊、基因改造技術,讓種子也有了專利,迫使10多萬小農舉債而自殺!

紀錄片《牛糞傳奇》以印度知名的生態女性主義運動者、1993年另類諾貝爾獎得主范達娜˙席娃博士(Vandana Shiva)為主角;紀錄她長年對抗如孟山都(Monsanto)等跨國企業,並成立「九種基金會」(Navdanya),證明社區的「種子銀行」可以讓小農免於跨國企業掌控種子,甚至可以培育種子的多樣性,發展出能因應全球暖化的好品種。(時間表請點此)

image

展望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未來及發展

北投溫泉博物館有別於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模式,開放更多空間讓社區代表得以參與地方博物館的決策與營運,體現了社區參與的精神,為停滯的館務運作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此一經營模式仍然相當脆弱,實際運作面臨重要問題…

1913年6月臺北州廳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建造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歷經時空流轉,管理使用單位更迭,逐漸傾頹、荒廢;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因鄉土教學而發掘了這座荒廢的浴場,並撰擬陳情書為這座公共浴場請命。在地方熱心人士奔走、努力下,1997年2月20日經內政部核定公告為三級古蹟,後續進行修復及古蹟再利用,終於在1998年10月31日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

990418-guibeitouwun-420.jpg
北投溫泉博物館榻榻米大廳,照片來源:組員提供

義務服務及經營管理委員會之成立及其效能

北投溫泉博物館曾是國內第一個由社區民眾自動發起連署而搶救下來古蹟,並轉變成博物館的案例(北投文化基金會[1],2004:16),後因政府經費不足,規劃委外經營,引發居民反對聲浪,2004年3月提出公私合營構想,成立「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簡稱管理委員會)」,由政府及居民共同商議年度經營管理計畫以及財源籌措管道。以下針對該委員會之實際運作機制及效能,進行回顧及檢視,並思考如何有效落實公私協力之目標及初衷。

根據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簡稱北市文化局)與社區之初步共識,北投溫泉博物館由北市文化局支援人力,並與社區義工共同分工,其中,館務基礎業務,包括行政票務、管理維護由政府承擔[2],社區則協助公共服務、公關文宣、展示研究、教育推廣等[3]

北市文化局表示(北投文化基金會,2004:22),該委員會共有17名委員,其中,社區里長、草根團體、學校佔13人,臺北市政府4人,並共同訂定組織章程(詳如下圖)。北市文化局也成立專戶,接受各界捐款推動館務,讓北投溫泉博物館得以維持非營利的清新形象,此外,定期由學者專家進行博物館評鑑,每年提出營運成果接受各界公評。

目前除評鑑外,其他都照常運作,沒有改變,該委員會只在第1年接受過評鑑 ,當時出席的3位委員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運作模式,北市文化局應該給予全力支持 ,同時聲明這一模式也只有在北投才會成功,因此之後就沒有再進行評鑑了[4]

image004 image005
北投溫泉博物館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成員及職責表(北投文化基金會,2004:26-27)

參照北投文化基金會於2005年3月7日轉載東森新聞報地方中心報導,時任北投溫泉博物館館長之張思耘表示,自從該委員會成立後,展示活動明顯增加,舉辦期程亦較長,委員會也主動策劃並帶入各項資源,例如:舉辦教師研習講座,提昇博物館主辦活動的能力,展示活動也比以往更為豐富多元,積極開創不同的面貌[5]

換言之,北投溫泉博物館有別於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模式,開放更多空間讓社區代表得以參與地方博物館的決策與營運,體現了社區參與的精神,為停滯的館務運作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此一經營模式仍然相當脆弱,實際運作亦面臨下列重要問題:

首先,財務缺乏穩定規劃,館務亦無法尋求中長期規劃。目前北市文化局的態度是維持博物館的基本營運預算,短期所需館務人員由局內其他業務編制下支援,也就是說研發、活動、出版均仰賴募款或社區贊助;長期而言,人事費用亦由管理委員會自籌財源來因應,這將對於博物館造成相當沉重的經營壓力。

其次,臺北市政府與社區代表之權責不清,難以充分發揮組織的效能。在目前之組織架構下,管理委員會負責審定年度經營管理計畫,並開發財源籌措管道;但是,館長為北市文化局派任,直接向局長負責,如果財源籌措不理想,或者館務運作不如預期,臺北市政府與社區之權責又將如何界定呢?

再者,社區代表的產生辦法仍不明朗,社區參與機制需要進一步擴大。扣除里長及學校代表,社區團體及居民代表只有7個名額,該如何設計參與機制,才能兼顧公平、民主精神,同時又保有組織機能的效率呢?

如何落實公私協力之目標及初衷?

本小組參考北投文化雜誌內容(北投文化基金會,2004:23),提出幾項願景,希望能加強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公私協力機制與功能:

l 終生學習:北投溫泉博物館如何自我學習,並引發社區居民的自我學習力,使地方文化館成為社區居民終生學習的場域?

l 獨特魅力:北投溫泉博物館如何可以塑造自己獨特的魅力以吸引訪客?如何增加遊客再度造訪動機,如何尋覓研究人員並給予支持?

l 社區營造:北投溫泉博物館常因陋就簡而趨於保守,對於社區內部如何扮演社區營造之協助及協力角色?

l 永續經營:北投溫泉博物館無分大小都需要花費人力、財力、物力,地方文化館或許容易尋求社區資源及志工協助,但是,後續營運經費如何籌措?

l 政府認知:公部門究竟如何看待北投溫泉博物館,是任其自生自滅,偶爾給予補助,還是視為地方教育的重要機構,而有長期支持的機制?

終身學習、獨特魅力、社區營造、永續經營等,都是博物館的願景,如何讓願景落實,具體的經營模式便是實現希望的載具。北投溫泉博物館由居民爭取推動古蹟保存,提供各種文史資料、國寶北投石,貢獻規劃構想之智慧財產與心血結晶,應屬於全體社區居民之公共財產;北投各社區團體、商家業者,多年來亦全力配合各種文化教育、旅遊推展活動,是社區共享之優良公共空間,沒有委外經營的條件和理由。

透過2004年推動之公私協力方案,希望能讓北投文化的保存更加完整,也更貼近社區居民想法與需求,該機制已運作數年至今,本小組認為北市文化局應投入更多心力及資源,非將大部分工作交給社區居民,如此一來,方能有效提升北投之活力及魅力。

參考文獻

北投文化基金會(編輯),2004,〈專題一: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北投文化雜誌季刊》7:5-28。

(此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生態博物館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陳毓玲、陳品儒、朱慧慈、陳玫蓁。)

註釋:

[1] 全名為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此為簡稱。

[2] 行政票務包括:一般行政、文書、場地使用管理、票務管理、志工人力協調等;管理維護包括:館內各項事務機器、古蹟建物之管理維護、修復工作等。

[3] 公共服務包括:遊客服務、導覽解說、服務台等;公關文宣包括:對外交流、合作、媒體接待、文宣;行銷及活動企劃案等;展示及研究包括:辦理研究調查、刊物編輯出版、口述歷史採集、文物徵集、展示策劃等;教育推廣包括:辦理教育推廣、課程講座、表演活動、館慶活動等。

[4] 本小組洽詢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有關義務服務暨經營管理委員會之運作現況,並針對回覆內容進行整理與摘錄,特此感謝。

[5] 資料來源: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12。

【吃自己種的米】歡迎加入99年大屯溪穀東會

今年將結合原有的淡水自然中心與聖約翰科技大學基地、「開心農場-杜圃」農事體驗,規劃出一系列精采的農事活動,如:吃自己種的米-農耕體驗、營造自然建築-夯土蓋房子、種植自然蔬菜、自然花壇建造…等,期待穀東們踴躍參加工作假期、親身體驗開心農場種米、拔菜的樂趣。

以榖東會成員的力量,分攤農人種植安全、無毒害自然作物的風險,提昇農人種植自然農作物的意願,支持無毒環境的建立。榖東會成員藉此機會收穫享用安全的自然食材,親近與自然間的關係,改造優質環境地景,感受土地的良性運作。

淡水自然中心在去年夏天拓墾了一處新的農事體驗園地「開心農場-杜圃」,讓穀東們參與撿石鋪路、挖溝引水、闢地圍田等全新的體驗,今年「開心農場-杜圃」除了建構了農事小屋之外,也增闢了較大面積的有機菜圃,多樣化的植花、種菜等農事體驗充滿樂趣也更具挑戰性。

今年將結合原有的淡水自然中心與聖約翰科技大學基地、「開心農場-杜圃」農事體驗,規劃出一系列精采的農事活動,如:吃自己種的米-農耕體驗、營造自然建築-夯土蓋房子、種植自然蔬菜、自然花壇建造…等,期待穀東們踴躍參加工作假期、親身體驗開心農場種米、拔菜的樂趣。

歡迎喜歡親近大自然、想進行親子活動、有環保觀念、想了解深層土地倫理、熱愛台灣家園、卻不知如何著手的人加入。

住在台灣北部都會區或邊緣,都是最適合參加的人選。活動適合結伴包場參加,例如讀書會、兄弟姐妹家人、同學會、班級戶外教學、相關課程研習、社區鄰居。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

【召募人數】一人最多認購2股,限量350股,99年8月31日截止

【加入穀金】荒野會員、舊榖東/每人一份榖金2,800元,新穀東/一份榖金3,000元

【穀東福利】

1.每份股金將獲得穀票乙張,並可配收十台斤稻穀,需自行碾成糙米或白米(自然中心農莊提供碾米機)。

2.每穀可參與整年度穀東會活動或週末的工作假期,共計八人次(不分大人小孩),歡迎攜朋帶友參加。使用期間自99年3月1日起至100年2月28日止,請先以電話預約。

3.暑期將開辦穀東兒童營(參加對象: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僅限穀東家庭參加,得以4次穀東活動折抵。

【如何加入】請電洽、E-mail索取穀東會資料單,或至荒野網站下載,並將填妥之報名表郵寄、E-mail或傳真到(02)2307-2568。

【繳費方式】報名確認後三日內,以劃撥、信用卡或親至協會繳費

1.劃撥帳號:18724292,抬頭: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2.信用卡繳費:請至荒野網站下載信用卡授權書,填妥後傳真至荒野台北總會(02)2307-2568

●繳費確認~請於收據上註明姓名及活動名稱後始傳,傳真後請立即來電(02) 2307-1568分機26或23確認,以完成繳費手續,謝謝!

【洽詢、預約專線】淡水自然中心(02)2801-1858或0939-066179 宋宏一老師

【政大中科週】關心台灣母親4/23~4/30

法院判決「中科三期」環評違法,法律伸張了正義,政府以不變應萬變;強制徵收「中科四期」彰化基地,村民流乾了眼淚,政府無情不為所動。后里的七星農場,與二林的相思寮,經濟的汙濁泡沫,傾覆在這片土地的源頭活水,天光雲影不再徘徊,烏煙瘴氣長相伴…

民國八年,德先生與賽先生叩響門環,踏入國門!

他們倆跌跌撞撞的,陪著我們走了九十餘年,

到了建國一百年前夕,

賽先生震撼登場,

但德先生的腳步是否跟上?

法院判決「中科三期」環評違法,法律伸張了正義,政府以不變應萬變;

強制徵收「中科四期」彰化基地,村民流乾了眼淚,政府無情不為所動。

后里的七星農場,與二林的相思寮,

經濟的汙濁泡沫,傾覆在這片土地的源頭活水,

天光雲影不再徘徊,烏煙瘴氣長相伴,

低頭不見水中天,而是撲鼻的戴奧辛。

如今,「透早」就出門,不是走到田中央,而是走上街頭;

彎下腰,不為把青秧插滿田,而是要用堅硬的背脊,抵抗科學怪獸的張牙舞爪,

用結滿厚繭的雙手,守護每一寸肥沃的土壤;

農民不驚田水的冷霜霜,卻必須害怕政府的陰森森!

科學園區真的帶給我們科學了嗎?

我們還需要多少科學園區?

難道我們真的別無選擇,要用毒害淨土的方式,來換取不可逆的工業區?

或許十年後,我們只能在變調的相思寮,追憶似水的農村年華;

但是現在,我們不妨來政大中科週相思,聊聊遺失的人情美好!

*中科爭議靜態展*

4/12()4/23()

@中正圖書館一樓大廳

*紀錄片放映遮蔽的天空*

4/23()

@綜合院館北棟270104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紀文章導演

*台灣母親妳要帶阮去兜位?農村搖滾演唱會*

4/26()

@行政大樓前廣場

(18:00開唱!)

主唱→阿達

農村武裝青年主唱

主講→ 阿烽

紀錄片工作者

*主流之外帶你(妳)看見到不了的地方*

4/27()

@綜合院館北棟270306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胡慕情 *邀約中*

立報記者,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永不妥協仗劍而戰的環保律師*

4/28()

@綜合院館北棟270103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林三加律師

環境法律人協會常務理事

主講→蔡雅瀅律師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

*天生反穀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去處*

4/29()

@綜合院館北棟270104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廖本全老師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奇蹟背後傾聽一段血淚交織的故事*

4/30()

@綜合院館北棟270104

(18:30入場,19:00開始)

主講→ 工傷協會成員

大地之母,究竟妳會帶我去哪裡?

我雖然不知道,但我的身影會緊緊依畏著妳,

因為在遮蔽的天空外,除了科技之夢,還有我們胼手胝足創造的奇蹟,

奇蹟背後,為什麼會有廣大的同行者共同守護著沃土?

因為那是我們的來處,也是去處!

政大中科週邀您一起去感受、關心撫育我們的台灣母親!

【連署】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保存與再利用

若這4.2萬多坪的宿舍區被台銀拍賣給財團,那麼風格獨具的房舍、庭院與老樹都將消失,本區之土地使用分區為住二區,依法建築高度可達17公尺,估計可開發16.5公頃的樓地板面積,相當於引進10000人進駐山仔后。你能想像這麼多人進駐後的交通擁擠、垃圾暴增、缺水問題、過度開發與環境破壞的陽明山………..

請連署支持– 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保存與再利用

反對台灣銀行逕自拍賣台灣人民財產,抹去中美歷史見證,破壞草山生態環境!

連署:http://www.newleague.org/

‧關於山仔后美軍宿舍……

山仔后美軍宿舍群位於陽明山文化大學附近,佔地4.2萬餘坪,共約一百五十戶美軍宿舍。這些宿舍的興建是源於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成立美軍顧問團並派遺第七艦隊協防台海;1952 年起,以美援資金徵收農地興建西式住宅,供美國軍眷使用,這批美軍宿舍共有五種建築類型, 與一般台灣傳統建築形式殊異,有璧爐、煙囪、寬大的庭院與車庫。

這一百五十多棟的美軍宿舍是全台規模最大,區塊最完整的美軍宿舍區,它們是中美政治角力、軍事結盟與文化交流的縮影 見證並再現當年台海 危機與國際互動的歷史。此外,美軍宿舍的庭院裡濃蔭綠樹、鳥蝶飛舞,這些庭院像綠手指般, 將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體系蔓延伸入山仔后社區裡,美軍宿舍的建築物、 庭院與綠資源共同營造出全國獨一無二的社區風貌,豈容台灣銀行任意破壞拍賣?

‧為什麼我們反對台銀拍賣國家資產?

我們不反對國家資產應有效管理,然而台銀處理國家國資產時,過程缺乏審慎評估的程序與指標,也沒有提出彈性多元的處理方案,反見其積極拍賣國家祖產換取現金,短視近利,獨厚財團,造成全民的生活品質惡化!

更何況,台灣銀行充其只是美軍宿舍暫時的管理者,當中美斷交而失去原來徵收目的時,為什麼不還土於全民而要拍賣國土與民爭利?

‧國土被拍賣以後……

若這4.2萬多坪的宿舍區被台銀拍賣給財團,那麼風格獨具的房舍、庭院與老樹都將消失,本區之土地使用分區為住二區,依法建築高度可達17公尺,估計可開發16.5公頃的樓地板面積,相當於引進10000人進駐山仔后。你能想像這麼多人進駐後的交通擁擠、垃圾暴增、缺水問題、過度開發與環境破壞的陽明山是什麼景象嗎?在房地產炒作的巨大利益背後,政府與財團建商是否認真思考陽明山的環境承受力容得了這波猛烈的開發力量嗎?

古蹟指定的進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於2006年 5月19日審查會議決議保存共22棟宿舍群登錄為歷史建築原貌,但原本承諾的公聽會竟然跳票, 我們質疑保存的理由不足、 範圍狹小,排除社區參與更是民主的倒退, 因此擬要文化局重新召開公聽會。

我們的主張我們認為公共政策若事前缺乏溝通,決策過程粗暴草率,又錯誤盲目的追求發展與效率,結局就是市民利益被犧牲,更甚者將造成生態環境之不可回復的破壞。政府乃是人民的公僕, 政府不等於國家,台灣銀行只是國家資產的管理者,無權任意揮霍珍貴的國家資產,在當前追求經濟 、社會與環境永續發展之前提下,台灣銀行更不應殺雞取卵,將國土資源視為提款機,今年還能變賣土地換取現金,未來呢?

因此,我們要求:
1. 山仔后美軍宿舍五種建物形式殊異,生態資源廣佈其中, 專案審查委員所建議之保存範圍22棟實過不足,應以「聚落」全區塊狀保存登錄,同時保留五種建築、公共設施(如綠地)
、社區空間規劃模式(如象徵隔離的空心磚牆)與美軍宿舍庭園內的60餘顆受保護的大樹,才能真正展現本區建物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地景。

2. 台北市文化局重新召開公聽會,讓古蹟指定過程與未來再利用構想有公共討論之機會。

3. 美軍宿舍拍賣事宜與陽明山環境容受力習習相關,台北市都發局應重新研議修改山仔后之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分區規定,以「保存式的發展」為方向,避免陽明山在地皮炒作利益下成為過度開發的祭品。

<< 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與連署,請點選「我要連署」加入愛護山仔后的行列 >>

寶藏巖-藝術介入空間的公共性

藝術介入空間在臺灣不是新的概念,也不是剛開始被使用的文化策略,但是目前不論產權是公有或非私人,政府皆是最終的裁決者與所有權的擁有者,而藝術介入空間似乎淪於一種爭取及獲取注意的手段,華山與寶藏巖個案皆是…

寶藏巖從一開始的非合法性但是自然的聚落形成,到中期政府劃為公園預定地,導致欲拆除聚落所引發的一連串抗爭行為,到後來公部門對於抗爭行動有所回應,最後北市府指定寶藏巖為歷史聚落(建物不得隨意更變),並將所有權收歸為國有,決定在經過必要的工程建設後,讓原居民繼續就地居住。就目前發展而言,寶藏巖將成為藝術與文化共生的人文聚落(文化創意園區),臺北國際藝術村將成為此計畫初期執行的第一個經營團隊。

990202huisniba-400.jpg

曾經被藝術家佔領作為藝術介入空間基地的空屋 2009/5/18拍攝

藝術介入空間所扮演的角色

觀察此項研究個案,藝術介入空間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曾經參與寶藏巖發展的團體中,有許多的個人與團體,或多或少的都以一種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在寶藏巖中運作,例如各種形式的創作、或是藉由活動與事件的發生所帶入的藝術理念等等,如寶藏巖公社就是其中一個以藝術介入空間作為參與方式的主要團體。

研究小組認為寶藏巖公社與其他團體、個人,以藝術介入空間參與寶藏巖的討論過程,進而使社會大眾與各參與其中的參與者,能重新以諸多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進行互動─換言之,透過藝術在空間與場域中的作用,使人們能對於當下的寶藏巖進行情感的連結與理性的討論,造成後來寶藏巖以一種歷史聚落的型態、並且原居民能居住其中的方式被保存,有很大原因可歸於藝術介入空間在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

就目前臺北市政府所明定之寶藏巖未來規劃,寶藏巖之後將成為結合文化藝術之共生聚落,內容包含了寶藏家園、藝術行動者駐村、國際青年會所及生態環境學習基地等四個方向。

若與另一個著名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及藝術介入空間案例-華山文化創意園區進行對照,寶藏巖共生聚落將原居民納入考量,這與一般的文化創意園區相比,多了一種有機化的內營性的功能特色。未來寶藏巖也將扮演臺北市或鄰近都市地區的公民廣場,而如何讓一個地方/空間發揮都市中公民廣場的功能呢?這在後文中會詳細解釋。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寶藏巖?

也許有些人會問,都市中有那麼多的廣場與藝術文化空間,老舊社區也不是只有寶藏巖一處,為何要保存寶藏巖這個走向夕陽的老舊社區作為藝術文化用途,並以發揮公民廣場為目的之公共空間?這個根本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進行探討:一是拆除老舊空間後空間用途的轉化為何?二是具備公民廣場功能的公共空間該如何被創造?

針對寶藏巖這個個案,在早期居民非法聚居而產生聚落的過程中,公部門是沒有對於當地有任何的規劃與建設,那時的情形就是一群人在一塊使用用途劃分不明的土地上,自立自營的建立起聚落,並且自然的擴展其規模。後來公部門在都市計畫中將寶藏巖一帶劃為公園預定地後,才依照相關法規欲拆除這些非法的建物,而衍生後來一連串對於寶藏巖存續與否的種種行動。

就這個方面來解讀,如果當時拆除寶藏巖的原因,撇開當地建築群是不合法理(但一般認為通情理)的違建外,若是為了在拆除違建後將當地改建為公園使用,就顯得多此一舉-因為依照目前情形來看,寶藏巖聚落(包含建物及居民)以共生聚落的概念使其存續,完全就可以發揮公園所具備的功能,而且絕對能產生比公園更多更大的場所機能,所以,當初欲拆除寶藏巖是因為當地是公園預定地,而新建一處公園,如此完全不符效益、不明智、也不必要。至於在法理上認定是違建而拆除,就暫且不予討論。

如何創造公共空間?與藝術介入空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而言,如何創造具備公民廣場功能的公共空間,Catherine Grout在其著作《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中指出:

一個具備公民廣場功能的公共空間,並非只是在硬體上具備一個廣場就必然能成為公共空間,它是必須由實際運行中的互動、以及分享關係網路所形成的,簡言之,真正的公共空間不是一個實體的空間,而是人群的動員,以及這些行動、發言的人,他們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間,這樣的公共空間建立了每個人與世界、與他人同在的可能性,並且使彼此能夠自在地交流(Grout,2002)。

如何創造出這樣的公共空間呢?藝術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Catherine Grout接續提到:

藝術由於一種超越迫切利害關係的社會角色,所以最容易在空間中形成一種非強制性的互動與分享彼此關係的條件,簡單來說,藝術就是在公共空間中促使每個人與彼此間、與世界間互相交流的媒介,而藝術家的自由與創意、以及在社會階層中所處的位置,恰好能夠讓藝術家創造一種對平常而言不尋常的時間與空間的相互關係,藉由作品與場域間的連結,使各界引發各種不管是感性的羈絆或是理性的批判、討論等等事件和精神的發生(Grout,2002)。

從Catherine Grout的論點看來,藝術是作為公共空間發揮其公民廣場功能的媒介,而藝術家則是對時間與空間兩者的觀察與思考後,並且創造出這些媒介(藝術)的重要角色,這樣的觀察脈落,明確地敘述了藝術介入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重要關連性-藝術介入空間是公共空間,發揮公民廣場功能的一種有效且有利的方法

而在了解藝術是創造公共空間的良好策略後,回到最開始討論的核心:為什麼要以藝術介入空間來保存寶藏巖,使其成為都市中的公共空間?

對於這個問題,也許可以放到大環境的時代演變與趨勢來討論,在現今的時空背景下,以後現代的概念與精神來說,從保存建物(群)本體、並以其作為藝術與公民參與的場域,來開始進行對於記憶與情感的保存與凝聚(Grout,2002),這樣的邏輯對於公共空間的營造、與空間再利用的方式來說才是適當的,並且也與本文所主張的論點相同,這也是現今國內外有關空間保存或再利用的案例中,對於公共空間創造之共同認同的主要論述。

此外就現實面來考量,現今都市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人工性的公共廣場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太難成功達到前文提到有關於公共空間應有的功能性,並且沒有現成的檢驗方法可以保證創造出來的嶄新公共空間能被大家所認同,就這一點來說,以人群過去生活在其中而自然建立起的場域,作為公共空間的轉化,如此的作法在上述的觀點中,某種程度地可以彌補其潛在的風險。

藝術介入空間在臺灣

藝術介入空間在臺灣不是新的概念,也不是剛開始被使用的文化策略,但是目前不論是何種(產權非私人擁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個案,藝術團體不論在哪種階段之介入與參與,政府皆是最終的裁決者與所有權的擁有者,而藝術介入空間似乎淪於一種爭取及獲取注意的手段,華山與寶藏巖個案皆是如此。

當然這與目前公部門對於藝術之於空間的各種現行法令規定有關,然而,應該努力思考的是,藝術介入空間不只是、也不應該只成為一種抗爭的手法或是嘩眾取寵的技巧-藝術介入空間的手段化與表面化,通常並非單方面或某團體所刻意為之,多為遭遇現行環境尚未突破的瓶頸所造成。

若能運用「延長場域的空窗期」,換言之,在政府最終要收回或裁決該空間的權利與未來規劃之前,如果沒有立即性的必要,希望能拉長各領域的團體在空間中所能參與的時間,給予更多的時間去創造更多可能-寄望這些可能性,能夠解決臺灣目前藝術介入空間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於公共化所碰觸到的根本癥結,也期待寶藏巖共生聚落能讓都市及生活更加美好。

文獻參考

Grout, C.(姚孟吟翻譯),2002,《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


(本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98年度第1學期文化政策課程之文化資產工作坊的分組書面報告,除撰稿者外,小組成員尚包括林弘舜、林冠宏、張韻萱、顏華志、蔡怡文。)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