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可以改變世界─樹有風楊松鵬老師專訪

咖啡店取名「樹有風」,他希望來店裡消費的客人能感受到片刻的安靜,像一棵樹很安靜地隨風搖擺。

旗美社大在兩年前,開設了一門「咖啡生活學」的課程,老師楊松鵬說:「要讓大家更瞭解咖啡,教大家學會品嘗咖啡,培養大家對咖啡的熱情,並將這份熱情再繼續分享出去!」

在台灣,街道上可以很容易找到賣咖啡的店家,咖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一天至少要喝上一杯,有的人則是與朋友聚會時喜歡找間舒服的咖啡店坐上一個下午,享受店裡濃郁的咖啡香氣,以及舒適寧靜的氛圍,但是對於咖啡,究竟瞭解多少?

P7150125
在台南經營樹有風咖啡的楊松鵬老師,對咖啡懷抱著一股熱忱及理想。

楊松鵬老師回憶起自己剛接觸咖啡時,對於咖啡也是一知半解。剛退伍就開始接觸咖啡,那時候從事廣告業,經常要想一些廣告點子,藉由接觸一些咖啡因,可以刺激腦神經細胞,讓自己更有靈感,於是漸漸養成喝咖啡的習慣。

但那時候喝的是加糖、加奶油球的咖啡,在將奶油滴入咖啡中時,還會優雅地攪拌兩下,有次被日本友人看見,受到他們的嘲笑,日本友人只喝黑咖啡,認為只有喝黑咖啡,才能真正品嘗出咖啡的香氣與美味。在這個刺激下,他開始學習喝黑咖啡,但跟很多人的經驗一樣,他也時常困惑,又苦又難喝的咖啡,除了咖啡因,到底有何迷人之處?在還沒找到答案之前,他還是勉強地繼續喝。

後來他因為從事藝術品工作,客人十分熱衷品嘗及談論紅酒、茶葉、咖啡,他也因此開始密集地參加任何跟咖啡相關的課程,希望能更瞭解咖啡,他甚至拿到了丙級技術士執照,但他現在回想起來卻說那年的學習都沒有收穫,直到在一次的機緣下,由客人幫忙引介,遇到了他現在的師傅,蘇彥彰先生,才讓他真正開始一窺咖啡的堂奧。

「原來,他們說咖啡中有榛果、香草等香味,是真的!」以前他很難體會別人所說的咖啡中那幽微的香氣,但現在他已經可以體會自然咖啡香氣中的豐富內涵及表現層次。關鍵就在於咖啡豆及烘焙技術。咖啡豆從種植、精緻化、到烘焙的過程,都會造成品質的差異,義大利人說:「烘焙是最好的科學及最美味的藝術的結合」。

一般市面可見到的咖啡豆依等級高低分成三種:庄園豆、精品豆、及商業豆。庄園豆指得是單一農夫所種植的咖啡豆,其風味因種植的區位土壤、氣候、及各個農夫的種植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獨特性;精品豆則是經過精心栽種、手工挑選及精緻烘焙的咖啡豆;商業豆則是一般罐裝咖啡或是便利商店中所販售的以量制價的咖啡豆。基本上只要是精品豆,其風味都有一定的品質,重點是如何鑑定精品豆。

在與大自然和諧的環境下生長的咖啡豆會造就比較好的品質,因為咖啡是一種半遮陰的作物,需要大樹的陪伴,大樹會調整微氣候,創造比較有利於咖啡豆生長的環境。而種植的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及化肥等,也會生長出較好的咖啡豆。

收成時則以手採,並輔以手工挑選,可以作到比機器還高的精緻化程度。消費者可以接受高單價的咖啡,亦賦予高生產成本的可能性,若咖啡業者與消費者能堅持選用精品豆研磨的咖啡,是有可能讓我們的環境更好、農民生計得到改善的。

P7150130
牆上的卡片及報導,記錄了樹有風咖啡滿滿的人情。

但是農民若不懂得咖啡,也只能把自己種出來的咖啡豆交給盤商,盤商再轉手,後續以機器處理大量的咖啡豆,成為市場上的商品豆。大型企業往往以期貨價格決定收購價,在衣索比亞、肯亞,因環境天然,且無使用農藥及化肥,種出來的咖啡豆很好,但農民一天的工資卻不到一杯咖啡的售價,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也衍生了所謂的「公平貿易咖啡」,強調直接向咖啡農收購咖啡豆,減少中間的利潤剝削。

以台灣的咖啡市場而言,是可以支持更多農民來種植咖啡的。台灣也可以種出很好的咖啡,但農民還未找到最好的種植方式與烘焙方法。農民可從生活中去學習喝咖啡及訓練自己的味蕾,便可以體會出咖啡的精髓,並進而種植出好的咖啡豆。

若農民以種植精品豆作為目標,可以創造環境與農民生計雙贏的局面。但這必須建立在消費者對咖啡有更多認識的前提之下。因為楊松鵬老師自己是美濃人,希望回到故鄉與土地有更多的互動,也希望將自己對咖啡的認識分享給更多人,於是他回到美濃,並主動與旗美社大聯絡,希望在社大開設一門認識咖啡的課程。後來,課程也順利開成,並持續地進行了好幾個學期一直到現在。

回顧剛開班的第一個學期,他很「用力地」要將自己的所知所學分享給學員,也對於學員的學習有些期待,但後來他發現學員的反應似乎沒有那麼熱絡,他們對於比較專業的知識並不熱衷研究,這讓他感到灰心與氣餒,曾經一度想要打退堂鼓。但他還是抱著再試試看的心理繼續第二個學期的課程,那時候心理的衝突很大,非常掙扎,他試著漸漸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去觀察學員上課的需求。

後來,他發現「用力教」會給學員壓力,他們平時都有工作在身,在社大上課是抱持著比較休閒的心情來的,一下子塞那麼多資訊,學員也消化吸收不了,於是將自己心中那份期待稍稍放下,更順其自然一點,讓他們去喜歡,去跟其他人分享,讓更多人感染到對咖啡的熱情。

像這學期的社大成果展與美濃黃蝶祭合辦,他就鼓勵學員到農創市集去擺攤,跟大家分享咖啡,現場一杯咖啡50元,當天所得全數捐給美濃愛鄉協會,除了分享對咖啡的熱情,也在這個過程中,讓學員在公共空間中展現自己的能力,有更多機會與人群互動,學習服務人群。現在,他跟學員變成朋友的關係,與他們共同學習,教學相長,課堂上除了瀰漫咖啡的香氣,更經常充滿歡樂的氣氛。

自己也在台南市區經營咖啡店的楊松鵬老師說:「其實,經營精品咖啡,錢賺得不多;要賺錢,要賣商業咖啡。」但秉持著對好咖啡的熱情,他並不以為意,反而希望推廣更多咖啡的知識,讓更多人認識咖啡,喜歡咖啡,並在咖啡中喝出健康。

在楊松鵬老師對咖啡的熱情背後,其實有一個更大的夢想,他說:「當人們願意自己煮咖啡,並準備漂亮的器皿的時候,心會安靜下來,然後就會感受到咖啡的美好,世界也會因此而變得更美好。」藉由喝咖啡,可以很輕鬆、很簡單地就能培養那樣的心境。

就像他的咖啡店取名「樹有風」,那是一種意境的表現,像一棵樹很安靜地隨風搖擺,他希望來店裡消費的客人能感受到片刻的安靜。這就好像日本的「茶道」一樣,是一種禪修方式,而這也是支持楊松鵬老師持續推廣咖啡的原因。

「想像有一天,咖啡都在大樹的陪伴下自然成長,那成片的樹林,那充滿幽微香氣的咖啡,那幸福的人們,我相信這一天終究會實現。咖啡,可以改變世界!」楊松鵬老師有信心地說著。

(口述者為旗美社大咖啡生活學講師)

德文部落的百年咖啡夢

由14戶家庭式咖啡農園所組成的馬古都莊園,是實現族人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農民形成合作社,確保咖啡豆品質,實現公平交易。

990721da2wunb117-450.jpg

因為緯度的關係,下午容易起霧,這樣的環境最適合咖啡生長。

南台灣,海拔約1200公尺的深山處,有四個魯凱、排灣部落依山勢闢建而成,那裡是台灣咖啡雲霧間的故鄉。

咖啡,無庸置疑是舶來品,可是,對居住深山的原住民族而言,卻也不那麼陌生。早在百年前,因為氣候適宜,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德文村就成為咖啡的產地。由於高山型咖啡的珍貴,更屢屢被指定為日據時代天皇的貢品。而今,在屏科大的協助下,原住民族人再度種植起了咖啡。

跟百年前不同,過去咖啡身上烙有被殖民的印記,是殖民者首要掠奪的珍貴物資。然而,現在的原住民族希望,老叢新生,重生的不只是咖啡,公平貿易的信念,也能在此扎根、茁壯!

由14戶家庭式咖啡農園所組成的馬古都莊園,是實現族人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除了結合這些農民形成合作社,確保產品能直接從產地直銷到消費者手中,同時確保咖啡豆品質之外,更希望保障這14戶咖啡農民的咖啡生豆以公道價格賣出。

如此一來,咖啡的銷售不但可以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及生活品質,更能保護這些咖啡生長的生態環境──以低密度的小量栽培,投入密集的人力手工照顧,避免大面積機械耕種,維持咖啡生產地的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性。族人們還有個說不出口的盼望,希望利用咖啡喚回青壯人口,讓德文的民族文化有再造與傳承的機會。

除了村民們用組織化邁出第一步,屏東縣三地國小也加入了這個「咖啡革命」的行列。校長陳再興主張,村裡擁有從日據時期就種植的咖啡樹,七百多位村民半數都種咖啡,學校將部落的咖啡文化融入課程之中,是「生活即課程」的概念,孩子們從參與採咖啡豆、日曬、剝殼、挑豆、烘焙到沖泡咖啡的整個流程,實際體驗部落文化。

海拔八百公尺的德文部落,位於屏東三地門

海拔八百公尺的德文部落,位於屏東三地門

今年,海地發生大地震,同樣身為災區的德文部落,小朋友們還自發性的發動義賣咖啡聲援海地的行動,校長說:這次咖啡義賣要捐款給海地,是孩子們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八八風災重創部落,部落小朋友受到外界很多協助,他們也想回饋幫助別人,「孩子們實踐了原住民 『分享』的文化。」他為學生感到十分驕傲。

想嘗試看看這個與眾不同的咖啡香嗎?

歡迎到德文部落來作客,或泡一杯Umu(爺爺)及 Kaingu(奶奶)特製的掛耳包吧。

馬古都莊園:http://makudu.blogspot.com/

訂購方式:欲訂購咖啡豆或是想要表達意見的朋友,請透過電子郵件寄至ecorv@gate.sinica.edu.tw。並請留下您的大名、地址,以及欲訂購的包數,我們會盡快用電子郵件與您連絡匯款方式。

日曬法咖啡豆製作過程

櫻桃般鮮紅欲滴的咖啡生豆

櫻桃般鮮紅欲滴的咖啡生豆


南部才有的冬陽

曬乾豆子有龍眼乾的味道

把乾掉的果肉去除

帶殼的咖啡豆還要繼續曬

用木杵及臼去殼後,抖掉咖啡豆的殼

(本文轉載自「大我文創工作隊」)

咖哩,令人迷上

等了好久,終於端上餐前湯(老闆放在出餐區,呼喚客人,自行端去)。一入口,蔬菜的清甜瀰漫整個味蕾和口腔,淡淡的咖哩提味帶出湯汁的層次感,西洋芹與紅蘿蔔塊滿足牙齒咀嚼東西的欲望。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一半啊!

curry2.jpg

說起咖哩,我不是達人,從小到大,卻也吃過好幾回。在台灣,流行日式咖哩,特色是加了濃縮蔬果泥,咖哩香料與馬鈴薯、紅蘿蔔、肉塊一同燉煮。端上時,圓盤一邊是米飯,另一邊是醇厚的咖啡色稠狀物。每間餐廳的咖哩飯沒有太巨大的差別,其間只是味道甜了一點或辣了一點,香料簡單一點或複雜一點,份量多了一點或少了一點,肉塊嫩了一點或硬了一點。但我在台東,嚐到了意料之外的組合與滋味。

curry3.jpg

這家店位於台東市四維路,離市中心小遠。不太顯眼的一般民宅,一樓店面小小間。

店內佈置走的是簡約傢具路線,並混搭民族風單品。霧面玻璃桌子配黑色塑膠椅,有種現代冷調感。多層次藍色長布,鋪滿天花板,縫隙間垂下水母造型燈具(用紙純手工黏貼再剪開)、紅色中國風爆竹掛飾、印度象神甘尼許圖騰燈籠,在在顯示主人的品味寬廣且多元。

curry4.jpg

我會知道這家店,肇因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篇生態綠的文章,被老闆的理念感動。「我們供應的不是飲食,而是飲食文化。我們調理飲食的材料,包括:生鮮有機食材+飲食的生態知識+有機觀念+飲食美學+養生認知。咖哩的靈魂是數十種熱帶香料,我們直接採購印度香料原材,自己煎焙,自己研磨,調製獨家咖哩配方。飲食是大地的恩賜,我們的食材優先選用疼惜大地的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包括知名環保前輩徐蘭香的養生醋,以宗教情懷作百分之百有機種植的『秀明農法』蔬果。」

curry5.jpg

由於目前只有老闆一人,沒有其他人手幫忙,加上又是現煮限量,所以最好事先預約點餐。店裡採自助式,客人得自取餐具和飲水,用完餐後將碗盤放到回收區。

curry6.jpg
在等待老闆烹煮上菜的空檔,福熊到各個角落拍照。餐具桌的旁邊,擺放著手工藝品,有項鍊、手鍊、戒指和小型木雕,看起來是台灣原住民以及東南亞民族的風格。

curry7.jpg

桌上也有老闆的書籍和攝影作品,老闆林雲閣其實是個作家。當初從台北移居東海岸,只想靜居寫作。後因參與環保團體搶救東海岸最美麗的海灣─杉原灣(台東縣政府引進財團做大規模的BOT開發,導致美麗海岸遭受重大破壞),而中斷寫作,一股腦投入搶救杉原灣的抗爭工作。生活長期無穩定收入,遂以自己拿手的咖哩和咖啡手藝,在台東市區開設一家結合餐飲和民宿的「迷上咖哩」簡餐店。

curry8.jpg

店內的咖啡標榜使用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認證的優質咖啡豆,直接採購生豆,自己手工烘焙。由於福熊不是咖啡迷,也沒點用咖啡,這裡的咖啡是不是有原始的香醇和口感,得靠網友前往評鑑。

curry9.jpg

咖啡麻袋所裝飾的牆面旁邊就是出餐區,福熊因為餓極,不時向內探頭。老闆在廚房裡忙著,環境還算乾淨明亮。砧板上有許多蔬菜水果,成品挺令人期待。

curry10.jpg

等了好久,終於端上餐前湯(老闆放在出餐區,呼喚客人,自行端去)。一入口,蔬菜的清甜瀰漫整個味蕾和口腔,淡淡的咖哩提味帶出湯汁的層次感,西洋芹與紅蘿蔔塊滿足牙齒咀嚼東西的欲望。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一半啊!

curry11.jpg

喝完湯,又等了十分鐘,重頭戲要上場了。沒看錯吧!料爆多的,都快溢出盤子了說。龐大的蔬菜群實在與我想像中的咖哩飯差很大,嚐了之後,真的很好吃很舒服。裹著咖哩芡汁的大塊蔬菜,還保持著原味。一般咖哩飯,咖哩醬強當主角,米粒和零星蔬菜不過是點綴。但這盤咖哩芡汁的存在是為了襯托食材的本質,謙虛得令人敬佩。

我覺得吃咖哩飯的過程像是玩猜食材的遊戲,有些顏色鮮豔的蔬菜,例如:南瓜、高麗菜、番茄、青椒、茄子,光看特徵,心裡就有個大概。但被咖哩顏色掩蓋的馬鈴薯、甜椒、洋蔥,吃了,答案才會出來。於是福熊腦中出現這樣的OS:「啊~這是杏鮑菇!啊~那是鳳梨!Oh~My God!居然躲著香蕉!」趣味橫生。(啊!差點忘記介紹那牛肉了,它軟嫩到一個不行吶!)

curry12.jpg

除了我點的紫茄牛肉咖哩之外,友人點了咖哩炸雞餐。生菜鋪底的餐盤上堆著炸雞塊、香蒜法國麵包、薯條,還有大量蔬菜天婦羅。聞著四溢的香氣,剛吃完咖哩飯的我又不爭氣地流出口水,真素令人嫉妒啊!(咬下唇)

curry13.jpg

在文章接近尾聲的此刻,我要告訴大家不幸的消息。大家有可能看得到卻吃不到,因為老闆想把店頂讓了!(實在是太黯然、太銷魂的消息惹)

老闆在個人部落格上表示:「因店主無資金再繼續經營下去,歡迎喜愛迷上咖哩店面風格者,來店參觀和洽談。※在頂讓期間,每天仍照常營業。」此店開幕初期,受到大台灣旅遊網、教育電台台東台等媒體專訪,經營得還不錯。自從全球金融風暴之後,大家越來越精打細算,生意卻越來越慘澹。其實一客咖哩飯130元,炸雞餐150元,還好啊!這價錢在都市根本是超便宜的(四人同行還打九折呢!)

(點此縮圖可連結到較大的原始照片)

唉~熱情總有燃燒殆盡的一天,空有理想也不能當飯吃,市場決定了老闆口袋,網友們想吃得趁快!

———————————————————————————————————–

curry15.jpg

「迷上咖哩」簡餐店
林雲閣,089-334942或0936-908-603(要先訂餐)
台東市四維路3段231號 10:00am-23:00pm(每週二公休)
「迷上咖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P_y6P_aXExjrMOROQ4s-

啡嚐不可雜貨店

這是……龐德先生嗎?007情報員從金門高粱與醇品紅茶之間探出頭來,而且他的左側臉頰還微微抽搐,感覺像是豆豆先生客串全民大悶鍋的演員。但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一群半裸睡衣女郎在層架的最上方窺視著我們啊….

不久前,友人很神祕地跟我說: 「你知道嗎?屏東市有一家非去不可的咖啡雜貨店。」

「咖啡雜貨店?那是什麼東西啊?」

「老闆開雜貨店,而且兼賣咖啡。」

「是喔!很複合式的經營嘛!」

「主人很愛畫畫,店裡到處擺滿了他的作品,還有令人害羞的那一種。」

「這麼狂野喔?(興奮貌)趕快約個時間去瞧瞧吧!」

gabi2.jpg

到了現場,乍看之下有點失望。原以為是如連鎖咖啡廳般有著新穎裝潢,或具有小資情調的個性商店。現實是約莫五十歲上下的中年老闆守著一間較為陳舊的雜貨店,外頭擺著流動咖啡攤,大概是以為多角跨界能夠多賺點錢。

gabi3.jpg

層架上擺著一般的瓶瓶罐罐,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青箭口香糖與威士比,明星花露水與寶島牌香菸,配上磨石子地板,時間彷彿停留在七零、八零年代,傳統到一個境界。但仔細一看,會發現,處處暗藏玄機,意外驚呼連連。

gabi4.jpg

這是……龐德先生嗎?007情報員從金門高粱與醇品紅茶之間探出頭來,而且他的左側臉頰還微微抽搐,感覺像是豆豆先生客串全民大悶鍋的演員。(連生前契約也擺在後頭,真是生活化且自由自在地佈置風格啊!)

gabi5.jpg

那邊,斜倘在滅飛蚊香旁的是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為什麼我總覺得她是陳漢典假扮的呢?)在走道上逛著,感受真的相當奇妙。大量混搭、相互違和感、強烈地存在,我該怎麼訴說我的感受呢?老闆的隨性令我詞窮了。

gabi6.jpg

但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一群半裸睡衣女郎在層架的最上方窺視著我們啊~啊~啊!(請問主編,需要打馬塞克嗎?XD)

gabi7.jpg

走到前頭,對於臨摹捷克大師慕夏的作品壓在一堆毛巾上,已經習以為常了。在這個場域裡,藝術與生活沒有絲毫的分界,雜貨店就是畫室,工作場所就是藝術品的展示空間。老闆所臨摩的作品範圍多元,時間跨度從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到新藝術運動(慕夏),從立體派(畢卡索)到當代雜誌廣告,對一位素人畫家來說,算是相當勤學。

gabi8.jpg

在我舉起相機拍攝時,老闆突然拿出一塊畫布,說:「你一定要拍這一張!」或許是遇到知音(因為我們不停地拍他的作品),他一邊擦拭灰塵,一邊強調這是最新力作,打算參加比賽。確實是畫得不錯!人體輪廓比以前準確,使用平塗技法抹上一層層的色塊,有種早期手繪電影看板的趣味,或者是某羅曼史的封面(「黑寡婦的復仇」之類的XD)。

gabi9.jpg

這一張很跳tone的作品也是老闆指定拍攝的,在一群半裸睡衣女郎之中,顯得相當清新。曾有顧客想出錢購買這張,但老闆捨不得割愛得意作品。可能這是學畫初期的重要紀念,或農家樂主題使老闆回憶起童年。

gabi10.jpg

說實在的,對一般民眾來說,這老闆的行徑引人側目,甚至可能退避生畏。但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卻很佩服他做自己的決心與愛好繪畫的精神。謝老闆學畫六、七年,先拜師學習素描,再進而接觸油畫。因為喜愛品嚐咖啡,也鑽研咖啡沖泡技術,弄個小攤位。平時據守小商店,收銀台前就是他閒暇作畫的空間,像洪通般執著,像顏回般知足,陶醉在個人的世界。

——————————————————————————————————

「啡嚐不可」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資料(因為沒有招牌,這店名也是私人猜測的XD)
謝齊威(08)752-9035 ; 0918-134-388

地址:屏東市復興路158號(復興路和廣東南路的路口,從夜市陸橋下來,往糖廠,下了陸橋第二個紅綠燈底下,台糖附近)。

不一樣的咖啡─公平貿易與生態永續

支持大規模單一作物的農企業常說,唯有提高產量才能應付消費所需。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現今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對「產量」的定義提出質疑;即日光矮種的咖啡產量…

城市中一間間的咖啡店林立,上班族們在時尚味十足的咖啡廳,享受一杯咖啡的美好早晨;若時間倉卒,或許可以考慮到便利商店;不到五分鐘,便可享用濃郁的咖啡,啟動精神飽滿的上班天。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台灣人的生活漸漸無法脫離咖啡。過去比較普遍的是便利商店中的三合一咖啡,而現在早已出現大大小小,跨國或本國的咖啡連鎖店。而講究咖啡口味或品味的人,更喜歡的方式是親自挑選上等咖啡豆,並買一台咖啡機煮咖啡。咖啡除了本身的口味及香氣,更代表時尚品味。

我們都是咖啡的消費者,注重的是咖啡的品質和其品味的象徵,產地的故事對我們來說似乎遙不可及。不過,在享受一杯咖啡的味道和社會品味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或是許多人不願正視的部份;可能您無法置信的是其國際貿易、生態、社會正義間不斷牽動的複雜結構;一方面是龐大資金的喊價交易市場,再多的利潤也無法填補商人們的貪心,另一方面是無數的咖啡小農一貧如洗、窮苦潦倒;而森林倒下,取而代之的是單一種植的咖啡,土地飽受農藥和化肥的摧殘,千千萬萬的生物,及無辜的咖啡農就此受到毒害,殘留一片死寂。

可否想過您手上的一杯咖啡如何從產地到這裡,又牽動了多少咖啡小農生計和生態的問題?

咖啡──從自由市場到公平貿易

全球咖啡消費者高達五億人,每天喝掉二十億杯的咖啡;生產者卻僅兩千五百萬人。咖啡是全球市場繼石油之後第二大的商品,價格操之在紐約和倫敦的期貨市場。一九六五年,幾間收購商占全球市場的15%,到2001年全球只剩下4大咖啡收購商;Philip Morris、雀巢、Sara Lee、Procter and Gamble負責60%的貿易市場,便不難想像供需的失衡和投機寡佔的市場,會引發咖啡價格的暴漲和暴跌。或許對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花錢喝咖啡不是問題;然而,對於生產咖啡的小農來說,卻是每日難熬的生存哀歌,無法擺脫的是貧窮、人口外移、失學、無法就醫等龐大壓力。

咖啡產業的生態和經濟問題不是晚近才發生的;自從全球咖啡貿易強調大量生產,供應廣大需求時,問題便日漸累積,尤其到了這一、二十年,出現了幾次的價格崩盤,便不難想像咖啡農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因價格的巨幅漲跌,讓人察覺到自由貿易為「不公平貿易」的事實,隨之出現了公平貿易的倡議與產銷機制,試圖提出解決之道。首開先鋒的是歐洲國家,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年代開始出現公平貿易的概念;而八○年代晚期則開始進入公平貿易的商標期。當然,貿易結構最為人詬病的咖啡,即是公平貿易運動的首要農產品。

這個尋找不一樣的咖啡貿易方式便從墨西哥發起,一個約九成咖啡農擁有土地面積不到五公頃,約七成咖啡農土地面積不到兩公頃的小農國度。尋找尊嚴的起點便在南部貧窮的省份Oaxaca。UCIRI(Unión de Comunidades Indígenas de la Región del Istmo,UCIRI)可說是全世界咖啡公平貿易運動的先驅;其最令人感動的是,這項運動不僅是經濟面的改革,在墨西哥的經驗中,更與當地馬雅原住民的耕作傳統「有機」、「蔭下」的模式不可劃分。不同於我們在市面上喝到的日光矮種咖啡,須砍去大量樹木的單一作物種植,蔭下為耕作咖啡的傳統方式,即有樹冠層提供咖啡樹蔭,生態相良好,在生態保育上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1118coffee-2-360.jpg

有豐富樹種提供樹蔭的蔭下咖啡(攝於咖啡農場Finca Irlanda)

位於墨西哥南部的Oaxaca省,是墨西哥重要的咖啡產區之一,也是該國較為貧窮的地區。Oaxaca省的Tehuantepec地區從十九世紀末便開始種咖啡,農民大多屬於Mixe和Zapoteca兩大原住民族。墨西哥南部的咖啡小農們依賴的是收購商;他們稱之為「coyote」(郊狼);其低廉的收購價,常常不到種植咖啡的成本,而Tehuantepec的農民也不能倖免。直到六、七○年代,收購商放棄了當地的生意,農民開始用下一期咖啡的收成舉債或保證玉米的產出。

一九七三年,墨西哥咖啡機構(Instituto Mexicano del Café,INMECAFE)及鄉村銀行進入該地區提供協助。這兩個官方機構提供了技術、資源、收購服務等,雖然一開始帶給農民希望,但最後仍舊成效不彰。就如INMECAFE到最後嚴重拖欠付給小農的款項,與鄉村銀行的問題,便足以讓小農負債累累。

為了解決中間商和官方機構的問題,改善生計,當地農民於一九八一年集結了三十五噸的咖啡,並尋得公平的收購價,接著在下個收成期共有五個社區一起加入銷售,一九八三年進而成立了合作社UCIRI。幾位荷蘭和德國的傳教士的加入,推動了UCIRI尋找合理價錢、公平市場的工作。他們代表獨立購買咖啡的團體,直接向生產者接洽,省略中間層層的剝削價,並給予生產者自由市場的訊息;這個市場雖稱「自由」,實則壓榨生產者。

UCIRI逐漸獲得歐洲消費者的信任,也因此咖啡得以售往歐洲、北美洲的許多國家。現今合作社的生產共有五十三個社區,約兩千七百位農民加入。不同於過去不穩定的咖啡價格,一旦暴跌小農就陷入莫大的貧窮危機;在公平貿易的市場,合作社的農戶平均有80%的收入來自咖啡,其餘則是其它的水果或作物,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不僅如此,為了保障糧食,傳統的耕作方式──milpa,即玉米、豆類、瓜類等混作還能提供小農主食。

UCIRI可說是墨西哥有機咖啡小農的標竿。除了公平貿易咖啡外,更是全球第一個以「小農集體有機認證」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的組織,推動成立墨西哥國內的有機認證NGO組織──Certimex,及墨西哥公平貿易組織──Comercio Justo México(Fair Trade Mexico),整合國內有機小農的耕作狀況,分別與國際有機及公平貿易認證系統接軌。

UCIRI的出現、官方機構INMECAFE在一九八九年因貪污及營運狀況不佳而遭到清算、墨西哥咖啡的國際出口價在八○年代末及九○年代初暴跌到歷史低點,皆促使墨西哥南部的Oaxaca省、Chiapas省等地小農合作社崛起。合作社的共同生產,得以獲得更好保證的收購價,並回饋社區發展,脫離中間商及自由市場的不合理機制。另外,在墨西哥的例子中,公平貿易咖啡與有機咖啡的重覆性相當高;有機咖啡平均收購價比慣行咖啡高出百分之十,若同時為公平貿易,則又高出百分之三。

1118coffee-360.gif

Certimex的Logo

蔭下咖啡、友善鳥類咖啡

公平貿易咖啡是咖啡農得到社會經濟正義的管道,其對產地亦有一套友善環境的規範;不過墨西哥的咖啡故事不僅如此,在生態上的價值更高。

墨西哥的阿拉比卡咖啡多種植在海拔600~1200公尺的山上,熱帶或副熱帶的森林中。而原住民種植咖啡的盛行方式為傳統的農林混作,咖啡栽種於多種原生樹木間,生態系近乎森林。事實上,自由市場的咖啡為了拓展商機,早已揚棄此農林混作的可能,利用綠色革命模式,灌輸單一作物提高產量的概念;就如同一般我們在市面上喝到的咖啡,生產過程中砍除所有農場中的樹木,必須投入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或許短期間能增產,但生物多樣性、土壤沃度等大為流失,對生態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並非永續的生產方式。

而蔭下咖啡,即種植於樹蔭下的咖啡,便與此大不相同。蔭下咖啡有許多類別,儘管較為友善生態,仍非所有皆為有機。如過去INMECAFE推廣的蔭下咖啡,農場中僅單一樹種可提供樹蔭,且農藥、化肥的施用是必要的。反之,原住民傳統耕作的「蔭下」咖啡,依照農林混作的方式,各種遮蔭樹木常和果樹交雜散布,有時森林樹冠下、咖啡灌木上方,會種植相對而言較濃密的香蕉樹。

修枝會產生小型光孔隙,孔隙中便可種植樹薯、山芋或其他一年生的作物。需要更新咖啡灌木群時(即移除舊株,種下新植株),會產生更大的光孔隙,可種植玉米、大豆或其他需光性強的作物。因此,傳統咖啡農地會擁有通常屬於森林的結構特徵。此耕作模式不僅有豐富的樹種提供的良好樹冠層,還有較高的腐植質、生物多樣性、固碳、保水、防止坡地土壤流失等作用,更是重要的北美候鳥棲地,在生態上的價值無庸置疑。
八○年代末期小農合作社紛紛出現,恰好與歐美追求公平貿易與有機咖啡的市場接合;除了有機咖啡,蔭下、友善鳥類的重要性亦不容小覷。故美國的研究及認證單位不僅從事「有機」,更強調環境效益的認證工作;包括雨林聯盟認證咖啡(the Rainforest Alliance Coffee),提供雨林冠層、保護土壤和野生生物的標準;友善鳥類認證咖啡(The Smithsonian Migratory Bird Center Bird-Friendly Coffee),規範雨林冠層及嚴格的有機標準等,以確保產地的生物多樣性。

支持大規模單一作物的農企業常說,唯有提高產量才能應付消費所需。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現今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對「產量」的定義提出質疑;即日光矮種的咖啡產量不一定比蔭下咖啡高,而傳統的蔭下栽種方式更能保障生態的永續性。另一個您不可不知的事實是,目前全世界咖啡產量處在過剩的狀態。在這裡我們想問:自由市場總是追求產量至上,是否仍應是無法動搖的絕對標準?

BirdFriendlylogoeco_certified_rainforest_alliance

(左)友善鳥類認證logo(右)雨林聯盟認證logo

一杯咖啡,改變世界的種子

咖啡產業的問題由來已久。在世界越來越朝向資本主義運轉時,複雜結構中底層的農民、不受重視的生態問題,也終於被發現,隨之而來的是持續的倡議,甚至建立一個不同的模式,讓更多人有不一樣的選擇管道;您也可以為小農和生態盡一份心力。

而墨西哥的公平貿易、有機、蔭下咖啡、友善鳥類咖啡興起,和歐美國家的消費者運動息息相關;當消費者發現全球熱門的交易商品──咖啡,竟導致剝削小農和產地環境時,如何運用道德消費的力量,便成為改變世界的新可能。

到目前,全球的咖啡市場中,有機咖啡產量佔1.5%;這個數字背後,也代表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小農得以有尊嚴地生活的故事。咖啡市場中,公平貿易和有機咖啡關係密切,全球80%有機咖啡同時為公平貿易咖啡。當我們在喝下一杯有機、公平貿易,甚至是蔭下、友善鳥類的咖啡時,或許更重要的是,謹記這個數據僅佔全球市場的一小部份;這代表離我們期待的生態永續與社會正義目標還非常遙遠,而我們應該努力的部分還更多。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工作人員)

【演講】墨西哥─咖啡農業生態學與小農尊嚴1104

各位綠陣的朋友:感謝大家長期對綠色陣線及葡萄藤書屋的支持。我們將在下個月搬家,屆時講座也必須暫時劃下句點。下週二(11/4)晚上我們將舉辦最後一場…

各位綠陣的朋友:

感謝大家長期對綠色陣線及葡萄藤書屋的支持。
我們將在下個月搬家,屆時講座也必須暫時劃下句點。
下週二(11/4)晚上我們將舉辦最後一場書屋講座,期待您的參與,希望往後能在關心環境的路上一同努力。

時間:11/4(二) 19:00~21:30

講者:謝洵怡、陳思穎(綠色陣線協會 )

西元1867年,咖啡銹病在錫蘭大爆發,摧毀了大英帝國建立的咖啡王國,英國人也因此改喝茶。

1877年,印尼也爆發咖啡銹病,改變了當地主要種植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的習慣,改種羅布斯塔(Robusta) 咖啡。然而,一百年後,咖啡銹病來到新大陸,在此地卻未曾對咖啡產量造成嚴重危害。

這是為什麼呢?在全球第一個獲得有機認證的墨西哥有機咖啡農場──Finca_Irlanda進行農業生態學研究的John_Vandermeer教授,認為他的研究團隊找到了答案。

在農場上,一定要使用化學藥劑,才能有效控制病蟲害嗎?若改以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待病蟲害,有可能帶給我們甚麼不一樣的啟示?這些物種之間的互動,有甚麼樣的生態學上的意義,可用來解釋咖啡銹病、綠介殼蟲與咖啡果甲蟲未曾大爆發的現象? 深入研究後,John_Vandermeer的研究團隊認為,一種蚤蠅、瓢蟲、螞蟻、真菌,與咖啡銹病菌、綠介殼蟲以及咖啡果甲蟲的互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另外,全球的咖啡市場中,有機咖啡產量佔1.5%;這個數字也代表背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小農得以尊嚴地生活的故事。咖啡市場中,公平貿易和有機咖啡有相當大的關係,全球有80%的有機咖啡同時為公平貿易咖啡。

除了Finca_Irlanda農場,墨西哥南部,向來是最貧窮的省份Chiapas更是生態與社會正義的最佳代表。墨西哥,全球最大的有機咖啡生產國為墨西哥,該國生產的咖啡約有18.9%為有機。南邊最偏遠的Chiapas省,向來是全國最貧窮弱勢的省份之一,也是原住民地區。光是Chiapas便佔了全國有機咖啡53.5%的生產量。此外,墨西哥每年收成的上萬噸咖啡豆大多來自原住民小農的耕作。

小農們的咖啡結合了有機、生物多樣性和公平貿易,背後是起起伏伏的國際市場下,小農集結的動人故事。合作社制度和小農集體認證制度,另闢的一條生存的道路,為生態和社會正義深耕。

11/4的講座,將帶您認識墨西哥農業生態學,與咖啡小農的故事。

綠色陣線協會
10658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147巷36弄22號
電話:02-2708-0961 傳真:02-2708-0962
E-mail:gffront@gmail.com
MSN:gff@gff.org.tw
網站:http://www.gff.org.tw
Blog: blog.sina.com.tw/gffront
捐款帳號:5289-01-001294-00
匯款銀行:彰化銀行 建國分行
戶名:綠色陣線協會
捐款可抵稅:依現行所得稅法,捐款總額在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以內可以列舉扣除。歡迎您捐款給本會,我們將持續為改善環境而努力。

【綠色消費】支持生態綠,票選優質咖啡店

生態綠一直標榜自己不是咖啡店,而是公平貿易推廣中心;或許咖啡真的太好喝了,有民眾主動推荐我們參加台北優質咖啡館的票選。我們雖然不以精品著稱,但既然參加比賽了…..

生態綠被推薦參加台北優質咖啡店票選,請大家上網投票!生態綠一直標榜自己不是咖啡店,而是公平貿易推廣中心;或許咖啡真的太好喝了,有民眾主動推荐我們參加台北優質咖啡館的票選。我們雖然不以精品著稱,但既然參加比賽了,還是希望能有個好成績。在此拜託各位朋友,幫忙投個票,方便的話也順便幫忙轉寄拉個票,至少讓公平貿易不在商業化的活動包裝下被淹沒。

投票網址:http://www.happier.org.tw/viewStore.asp?storeID=87

請填寫完整個人資料,之後可參加抽獎哦!
謝謝!

生態綠商業有限公司

http://okogreen.com.tw/

【影展】先睹為快─2008鐵馬影評兩篇

2008的鐵馬影展,匯集國內外29部作品,其中不少影片關注全球化與農耕的議題,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小地方]在此先刊登由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所撰寫的影評兩篇,分別記錄台灣的泰雅部落….

【前言】

鐵馬影展自2005年創立以來,透過影片的映演體會不同空間時間的事件與人物,開放對世界的看法,同時也透過相關的討論活動,促進對現存社會的反省、想像與創造。從映演作為社會行動,到介入影像生產與流通;探討影像的力量與效應;發展集體抵抗的力量。

2008年的鐵馬影展,共匯集了國內外共29部作品,規劃為以下五個主題:「造音逆轉勝」、「地球不太平」、「人肉有夠鹹」、「驅逐進行式」與「家園九局下」。其中的「地球不太平」系列中,有不少影片關注著和全球化與農耕的議題,如:《不公平咖啡》、《穀東俱樂部》、《嘎拉賀》三片,勾勒出國際自由貿易中的不公義,從而回到台灣的農業處境與合作社運動。

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小地方」在此先刊登由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所撰寫的影評兩篇,包含與《嘎拉賀》與《不公平咖啡》,分別是記錄台灣的泰雅族部落與非洲衣索比亞與所發生的故事,徵得作者同意,先刊載於此,屆時再請朋友至現場觀賞。

影展日期:5/9(五) ~ 5/18(日)

放映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台北市青島東路7號4樓)

【影評之1:嘎啦賀的有機農耕】

嘎啦賀是2008年鐵馬影展的影片之ㄧ,導演以將近30分鐘的片長,呈現一群人在雪山山脈的泰雅部落從事有機農耕的過程。

說一群人,還有點多;但就像有機農業的耕作者,只要有些人就有群聚的效應,特別是原漢的有機組合,還真的有點符合生物多樣性的人文觀點。

台灣適不適合有機耕作?我想種了就適合,因為彼此的適應需要時間的磨合。誠如片中所言,六年前看不到的螢火蟲,現在出現了;同時我們也看見了其他鳥類,甚至猛禽類也盤旋空中。

三芝臨海農場的劉力學先生,談起他開始用儲餘、餿水做堆肥時,因發酵過程產生的異味以及老鼠的會眾,而引起鄰居的抗議。過了不久,異味沒了,老鼠不見了;但卻出現蛇了。再過ㄧ些時日,則蛇變少了,鷹類的猛群出現;而後只剩下少數的鷹和蛇佔據地盤。這說明了生態系的穩定,更重要的是穩定生態系的形成過程。

農業的生產原本就是生態系的一環,但因為人口增加、經濟買賣而需以非自然的方式,增加作物的生產,所以慣行農法因應而生。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農業的蟲害當然不少,但並不會因為這樣的天然條件而變成無法從事有機農耕的藉口,而是更應該尋求因應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菜草雜生,或是自生自滅的自然農法,都在追求農業生態系的穩定。有時候為了讓其他昆蟲有東西吃,而種了一些嫩芽專門伺候,反而可以讓主要的作物平安無事而有所收成。就生物的味蕾而言,昆蟲是美食家,專挑甜嫩,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分配給這些共生的生物,則是農家要去面對的。

這片中,更嚴肅的議題是高山農業。

片中的農家表明耕種的地方,因為有點海拔高度,所以屬於溫帶區域,農藥的使用量也比平地少。這樣的觀念,致使有機耕作往高海拔移動;如此則出現有機農業該上山嗎?

如果有機農業不應該上山,那原本在山上的農業又該如何?

過度或不當的農耕,當然不該被鼓勵;但要山上農業完全停止,談何容易?

目前農業仰賴大量農藥化肥,生產環境變差,造成土壤酸化等生態問題;高山農業中,化學物質的使用更容易流入水中,影響河流的生態,甚至集水區的水質。

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是需要整體的思考;包括山區農地種植高經濟作物的超限使用、農地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污染水質、大量伐林、淺根系的竹林蔓延導致山坡崩塌,皆相當棘手。而有機農業的生產,相對於破壞環境或集水區的各種作為,更是在守護與改善當地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片中的農夫,不管是從平地上山的漢人,或是原本父母希望下山而留在山上的原住民,他們在有機的孕育中,除了共享自然的泥土芳香,也找到生存的生機。

DSC05801
好的農業引來好的生態。

【影評之2:不公平咖啡】

不公平的咖啡(Black Gold)記錄著衣索比亞的咖啡合作社經理,為了讓世界最早種植咖啡且品質最好的衣索比亞咖啡農能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努力,直接向咖啡農民合作社購買咖啡,減少60%的消費程序,以利增加咖啡農的收入,協助咖啡農脫貧的故事。同時也控訴世界四大咖啡跨國公司控制咖啡市場的窘態,以及西方世界左手剝削咖啡農,讓他們無法維生;右手卻伸出施捨的緊急救援。

整部片子最後以USA WHEAT的美援小麥袋沉入水中,呈現小麥的滋味是相當虛幻,因威第三世界呼籲「公平的貿易勝過援助」,而衣索比亞咖啡農的微弱呼喚:請上帝抬高咖啡的價格,則仍然是水中的幻影。

衣索比亞的人口將近7千4百萬,是非洲第大二人口國,而且可望擠入未來前十大人口國。咖啡的種植歷史從西元900年開始,現有120萬的咖啡農;1500萬人靠著咖啡維持生計,67%的外銷收入為咖啡。

雖然衣索比亞有五分之一的人是靠咖啡維生,但咖啡的價格並不是種植咖啡的農夫所決定。產地的咖啡一公斤有時以0.75衣幣賣出,好的話也僅能賣到4、5塊衣幣(1衣幣是0.12美元),也就是一公斤咖啡豆0.6美元,約新台幣2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沖泡80杯咖啡,可以賣到230美元;而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資則不到1美元。

全世界一天喝掉20億杯的咖啡,而衣索比亞的咖啡農卻是赤腳,處於飢餓的狀態,數目甚至高達700萬,有些則需接受醫療餵食。「不公平咖啡」無異就是要為赤腳咖啡農伸冤,因為自從1989年終止咖啡協議後,屬於世界第二活絡的市場商品,則受控於紐約和倫敦的期貨市場,咖啡的市場價格降至30年來的最低。也有論者認為越南咖啡的崛起,衝擊衣索比亞咖啡的價格。

咖啡世界的不公平,則是農產品中間剝削的老議題;但在咖啡世界裡,則因公平貿易的倡導,提醒著衣冠楚楚的西方消費者,不要忘了粒粒皆辛苦的咖啡農。

4家咖啡跨國公司都拒絕入鏡回應「不公平咖啡」所指控的議題;在台灣,識別度相當高的星巴克咖啡也曾被認為賣的是「不公平的公平咖啡」。

不公平咖啡在片中以墨西哥坎昆的WTO部長會議為場景,說明不公平貿易的世界;西方國家每年補貼將近300億美元的農產品,使得農產品維持高價,讓農家經濟所得維持一定的水準。相對於西方的補貼政策,非洲國家則因國庫貧窮而無法補貼,不但致使農產品價格低廉,也因為低價農產品給於跨國公司更多剝削機會。變成西方世界喝越多的咖啡;相對的,非洲的咖啡農則越貧窮。

為了讓台灣消費者喝到公平貿易的咖啡,除了星巴克不公平的公平咖啡,也有一些獨立的公平咖啡專賣店供消費者選擇,希望藉由消費者的認知建構真正的公平貿易秩序。5月10日是公平貿易日,當你喝咖啡時,是否會想到為什麼非洲的咖啡農並沒有因為全世界喝咖啡的人口增加,而增加收入,反而變得更窮,甚至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作物?相較於台灣的咖啡熱;咖啡的發源地,衣索比亞的咖啡農應是搥胸頓足,自嘆不如新秀!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