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經[喜樂發發吾]社區的二峰圳

進入了喜樂發發吾的社區裡,流水聲緩緩的流過身邊,走到社區居民自己所蓋的涼亭上,看那流出的清澈流水,一定能讓妳的心情舒暢,細問居民這令人驚喜的水道叫什麼名字,原來是二峰圳。

「喜樂發發吾」社區位置處於來義鄉丹林村,東鄰義林村,西接古樓村,南畔林邊溪與丹林社區相望,北與泰武鄉為界,「喜樂發發吾」是復興社區的母語地名,此處居住的居民皆為排灣族,總共計有72戶,社區早期在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成立復興社區發展協會,後來在民國九十年九月十日才改為喜樂發發吾社區發展協會。經相關單位的配合及社區熱心志工的努力下,逐漸蛻變為一個具有強烈原住民風格特色的社區。

入口意象
喜樂發發吾社區的入口意象。

進入了喜樂發發吾的社區裡,不一會兒,一道流水聲緩緩的流過妳的身邊,走到社區居民自己所蓋的涼亭上,去看那從拱形出水口所流出的清澈流水,一定能讓妳的心情舒暢,細問居民這令人驚喜的水道叫什麼名字,原來是二峰圳。

PICT7876
流進喜樂發發吾社區清澈的二峰圳地下水。

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在潮州一處名為萬隆農場的地方,是一處廣達3000公頃的礫石荒蕪的平原,後來經由附近的居民一點一滴的開發,已經有1000多公頃的面積可以使用,但此處在豐水時期只能利用極少的面積能種植水稻、甘蔗、蕃薯、陸稻、木藍等乾旱作物,枯水時期就大量缺水,使這裡無農作物能夠生產,且林邊溪洪水氾濫的時候,會造成下游潮州、萬巒一帶的水災,致使村落以及耕地遭受破壞。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為了防止洪水的破壞,擬定大石堤工程來阻止洪水的氾濫,所以萬隆農場就因其受惠,此處也因為土質的改良成功,使得達耕作面積2400餘公頃,於是台糖株式會社就想利用這塊土地以輪作的方式來開發,每年以680公頃種植甘蔗、970公頃種植後期水稻、260~490公頃種植雜作,因為有土地而無灌溉水的進供應,於是就興建了水利工程。


此水利工程即為二峰圳,二峰圳建立於1912年日本治台時,當時國際糖價價錢高、利潤高,日本殖民政府打算大面積種植甘蔗,便利用林邊溪河床,在往河床下三十公尺處,埋設一百八十間的混凝土製地下堰堤,以收集地下伏流水,成為灌溉二千甲台糖蔗田的集水廊道,到現在已將近八十八年,每天仍然能夠有十萬噸的取水,而且對於河川生態完全沒有影響。

集水廊道運用的就是地下伏流水儲存與利用的概念,這一種水源取得方式,與大型水壩的水源開發思考實在大不同!

二峰圳林邊溪1
枯水期的林邊溪底下卻蘊含了豐富的地下水源。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