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生活系列(17)共同生活的艱難: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高雄縣杉林鄉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其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誠如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所指出:「高雄杉林大愛村,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大愛村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這次會議中,坐在台前的官方與住民代表計有中央重建會綜規處長張恒裕、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高雄縣原民處以及建設、教育、觀交處等各級官員,和中華電信前來說明MOD與網路設置的人員。

第一次住民大會
大愛村的第一次住民大會,極富歷史意義。

簽到
尋找自己的地址並簽到。

選前氣氛詭譎,拜票反賄齊到場

適逢五都選前,擁有七百五十二戶居民的大愛村誠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陳菊陣營的志工已率先進場發放選舉文宣,旗美區市議員候選人蕭育穎也來到現場,在門口拜票。每個參與會議的住民手上,都拿到了一份競選文宣。

高縣地檢署檢察官更先行借用會議開始前宣導「反賄選」之政策,以威嚇的口氣表示:「今年五都選舉,台灣的賄選案件裡面有一半都在高雄抓到的,我們也已經接到情資,說大愛村裡面有人準備開始買票,我們已經開始監控,請大家不要心存僥倖。」

世代安居?互信不易。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主任首先代表上人向大家問好:「證嚴法師非常關心大家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在這裡世代安居。」但就隨後進行的各項生活議題討論看來,顯然目前的大愛村生活與「安居」還尚有一段距離。

首先登場的是「管委會是否應該收取管理費用」的討論。現任的管委會主委,原居六龜新發的王明耀在議案說明時,便再三強調這是法規規定應當收取的費用,而非管委會自肥之舉,顯然受到不少流言所苦。「我們管委會現在全部都是義工,完全沒有公共支出,各位現在開會的一杯水、一張紙,通通都是要錢的。」並將「社區生活公約」草案臚列於後,希望大家一併討論。

王明耀話音剛落,便有南沙魯村民站起來質疑:「不管是管委會還是社區公約,到底是誰訂的?誰說了算?我的感覺是這裡好像被當人民公社,太沒人權了。」南沙魯村民林清章也發難:「我們因為八八水災被迫下山,結果一下山就來收我們錢,收這個錢又沒有法源依據。我們應該是一個社區,不是公寓大廈,你收管理費好像把我們當成公寓大廈一樣。」隨後也有村民表示,大家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工作,哪裡有辦法繳交管理費?」

對此,王正一回應,收取管理費是有法源依據的(註:莫拉克颱風災後民間團體興建重建住宅(永久屋)社區管理要點第二十條規定,為充裕社區管理所需之經費,重建住宅社區住戶應遵照住戶大會會議議決分攤之規定,向管理委員會繳交管理費),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不同。

只是這樣的說法,依然無法回應村民的疑問,為何在第一次住民大會召開前,一份官方擬定的管理要點,可以決定居民是否應該繳交管理費?共同生活的規則與大愛社區的性質,是否早在社區民主落實以前就被擬定了呢?

慈濟離去
身為生活重建中心的慈濟基金會向大家問好,可惜於半途就離席前往花蓮總部,並未參與爭議最熾的後半場會議。

南沙魯發難
南沙魯發難:居民質疑收取管理費的正當性。

內外交迫,原漢彼此猜疑

台下連番的砲轟雖然是針對縣政府而發動,王明耀仍然忍不住站起來表示:「哪一個人願意當主委,我很願意讓賢。自從接了主委之後,我颱風夜都不能睡,整夜手機響不停,哪一家漏水,哪一家馬桶又不通,誰想來當,我讓給他!」王明耀進一步表示:「我當然知道收錢大家都不開心,如果我不負責任,應該要帶頭說不收錢,但這麼大一個園區,沒人管理真的會變破爛。」

這樣的發言,卻當場遭到桃源鄉民張新華的駁斥:「漏水是生活重建中心在管的,怎麼會變你管呢?」張新華甚至進一步發出驚人之語:「我們根本不要漢人來管我們,原住民的事情自己解決,原漢區絕對不能合併,漢人應該退出原民區!」

同樣來自桃源鄉的吳清雄則在會議的最後呼應這個提案,他拿出一份號稱「半數管理委員簽名」的連署,要求「解散現有管委會,原住民與漢人區分別成立兩個管委會」,震撼全場。但卻有部分不願具名的委員私下表示,那份連署上的名字不是他親手簽的,「是別人幫我亂簽的。」導致住民對於管委會組織的真正意向成為一場羅生門。

對此,居住在原民區的漢人鐘皓宇仍然表示,他相信原漢之間目前的緊張關係是不當政策下的受害者。「起碼我認識的原住民裡面,很多人並不這樣認為。未來的一年我還是要推動大愛村原漢交流的計劃,這樣的狀況可以改善。」

被預設遊戲規則的民主練習曲

一陣喧鬧之後,由管委會主導的大會議程很快進入「大家來舉手表決要不要收管理費」的場面。但今日的會議門口僅有簽到處,並無查驗住民身分的關卡,左右大門齊開,記者、輔選人員、大學師生等外人出出入入,完全無法得知舉手的是不是住民,也無法查證有沒有人舉了兩次手,更未宣布今日到場人數幾何,是否已達決議門檻?關乎共同生活最基礎也最尖銳的「管理費收取」規定,就這樣在舉手投票中達成了「不收錢」的決議。

話說回來,社區管理要點中所規定的是「應繳交管理費」而非「得繳交管理費」,乃屬強制規定,按法理來說,住民大會並無裁量權決定是否應該收取管理費。對於此一與法規牴觸的決議,主導法規制定的中央重建會與高雄縣重建會官員均沉默以對。

舉手表決
大家舉手表決要不要收取管理費。

會呼吸的家,還是動輒違法的國有地?

接下來,會議議程進行到「大愛村建築是否可以放寬居民自行加蓋」的討論。事實上,大愛村近日早就因為有居民搭建矮牆,縣政府原訂於本月初進場拆除,卻又取消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想知道房屋加蓋的界線在何處。

南沙魯村民林清章再度發難:「家是給人住的,不是給外人看的,我們有種種的個人需求,而且房子都沒有遮雨棚,雨水都會噴進來,日子真的很難過!這也許是慈濟施工的時候有疏失,但不管怎樣,加蓋都是非常必要的!」

王正一當場回應,針對這些缺失,縣政府都已經著手進行改善工程的規劃與發包,不管是遮雨棚、無障礙坡道、淹水改善工程、籃球場。「請大家不要私自加蓋,大愛村這邊的土地是國有土地,不是各位私人土地。做做綠美化可以,不可以蓋永久性設施,否則按侵占國有土地的法律究辦。」

反觀謝英俊建築師所設計、近日即將完工的瑪家農場永久屋,早已在建築結構上為居民預留了加蓋空間,也在房屋與房屋之間設計較寬的走道,讓居民在家庭人數增加時也可以自行改造家屋,不會像大愛村一旦加蓋便面臨堵死防火巷的窘境。

援建災區經驗豐富的謝英俊建築師,在談到瑪家農場設計理念表示:「每個人的家,都要自己親手去完成它。我的建築只提供架構,其他的就要靠居民自己努力,我不會替他們做到好。」未來大愛村是否也應比照這樣的理念,為居民開創自我營造家屋的空間,以免「違建」之爭層出不窮,卻無法解決居民生活空間不符需求的問題?

全國關注,檢驗支票:放寬商業限制,建立在地小學

此外,王正一還順帶宣布,大愛村目前住商分離的規定即將取消,將往「住商合一」的方向進行規劃,也將設置商店街,預備以原住民風味餐、有機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的方向發展。「我們會將旗山、美濃、杉林、到甲仙與五里埔這一條廊道做整體規劃,也已經得到了150萬的舞台音響設備,目前放在喜樂廣場,未來就要放到商店街!」

王正一甚至宣布,傳聞已久的「大愛小學」與「大愛幼稚園」,都會在明年一月開始動工。王正一承諾,明年九月就要讓大愛村的新生入學。對此,從事教職的大愛村居民李老師私下表示存疑。「身為一個教育人員,我不覺得八個月可以蓋好一間學校。校舍蓋好以後還要招老師、行政,有建校籌備委員會等等,八個月很難完成。該不會是選舉前說說的支票吧?」

待縣政府結束了洋洋灑灑的未來施政報告,換中華電信人員上場說明MOD與網路申辦的方案問題。多數居民均漸漸離席,空留部分居民與中華電信爭執MOD電視台的收費問題,身為生活重建中心的慈濟基金會更於半途就離席前往花蓮總部,幾未發言,並未參與爭議最熾的後半場會議。

大愛園區的第一次住民大會,不但必須面對上次混亂的管委會選舉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管委會與居民互信不足,無法收取公共費用的情況,更使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正式浮上檯面。因百年巨災而起,容納了旗美九鄉鎮的原漢居民,企圖以「人造村」的方式使大家成為鄰居的杉林大愛園區,正要展開艱難的共同生活之路。

不過,最值得欣慰的是,無論社區民主的過程令居民如何疼痛,「佛堂」終於在今晚回到了人間,於吵吵嚷嚷之中,再度成為居民的「活動中心」。所謂的天堂,原不存在於無垢的梵音頌唱中,而是生成自社區/部落的次次爭執、折衝、妥協的過程裡。

住商合一
住商合一之後,居民可以不必再等待一天一次的貨車來取得生活雜物。

沒有路燈的佛堂
在夜晚一片漆黑的佛堂,今夜終於短暫變身回活動中心。

大愛生活系列(16)被忽視的漢人,要活出社區能量

王明耀語重心長地指出:「台灣社區一直都是住商混合,慈濟希望這裡成為整齊的模範住宅,那是不可能的事。外來的人來到這裡,連份報紙都不知道要去哪裡買,除了看大愛沒有其他的,絕對不可能久留」

public-480

災後第420天,秋風吹過高雄大愛園區新生的樹苗,距離第一批災民進住此地已經半年。在這段時間裡,大愛村的生活越趨於多面向、人性化、更加地複雜,外界「看不見」的大愛生活面向,也日益增加。

漢人比例日增,園區規劃未改

大愛村中漢民區域目前的唯一住民團體代表,高雄縣杉林八八重建協會理事長王明耀不甘地指出:「上次職訓局來,他們的基層承辦員親口跟我道歉,他說,主委,對不起,我們沒有意識到漢人比例已經比原住民多這麼多了!」王明耀指出,當初原住民首批搬進這個區域,與慈濟基金會發生諸多爭執,導致政府重建工作焦點與空間規劃理念都偏向原住民思維,「漢人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一群人!」

目前以志工身分協助協會的居民鍾皓宇,以自身的建築專業攤開園區規劃圖指出,大愛園區的活動中心與綠帶均集中在原民聚集的B、C區,漢人主要居住的A區只見密密麻麻的住宅,卻沒有活動廣場的設計:「這根本不是適宜人居的社區設計,休閒空間與居民人口不成比例,更別提老人與小孩的活動空間了。而且大馬路都設計得一條直直,車行速度很快,有一些重視小孩安全的家庭,根本不敢放小孩子出來玩。」

對於漢人的種種抱怨,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表示,縣政府的確已注意到此一現象,現有的規劃配置確有疏失,即將在第二期的施工計畫中放進「綜合活動中心」,雖然其位置設置在漢民聚集的A區,卻很歡迎全大愛村的居民來使用、活動。

活動中心動線

園區的活動中心,大門卻向省道開啟,居民必須繞路到省道才能進入使用,現在也即將特例改建成佛堂。

慈善圈地生佛堂,媽祖關公旁邊站

王明耀另以日前慈濟引發的「教堂變佛堂」爭議舉例:「你看,教堂是部落原有的信仰,佛堂是慈濟的信仰,那我們漢人呢?不要說什麼漢人都信佛教,漢人信最多的是道教。我們習慣拜的媽祖、王爺、土地公如今還能去哪裡拜呢?」王明耀以一個漢人住民的心情指出:「沒有一個土地公廟,怎麼能算是一個讓人安居樂業的村子。」

更讓重建協會感到不平的,是園區大門口的活動中心,王明耀指出:「門口的活動中心,本來保證說要給我們當活動中心,結果我們要去借鑰匙卻都借不到,讓我們只能在旁邊的小房間開會。我上次就逼問縣政府,這邊到底是不是打算變佛堂?縣政府被我問到沒辦法,當場就說,是,這裡就打算變佛堂!」

目前重建協會活動只能蝸居在接待客人的「耆老中心」裡,且「耆老」之名也是以部落思維設計、命名,讓大家連嘆無奈。

而從一個空間的動線配置,也可以看出當初規劃者預設的空間使用者是什麼樣的人,王明耀抱怨:「我早就覺得他們想把那裡變佛堂,你自己去看看,從我們園區到活動中心,竟然沒有直接的馬路到達,還要開到外面大馬路去!這怎麼看都不是要給居民用的。」

面對繼「教堂變佛堂」爭議之後產生的「活動中心變佛堂」的問題,王正一解釋:「這是一個特殊的過程,因為之前慈濟因應原住民要求,替他們蓋了一個教堂,那有些漢人就感到不滿意呀,認為沒有尊重漢人的信仰。所以,慈濟就主動向我們提說他要把活動中心整理成一個宗教信仰中心,我們覺得這樣很好,就答應了。未來這個宗教空間的規劃,也將由慈濟負責主導。」

至於住民團體目前可否使用活動中心?王正一回覆:「活動中心只是主要大廳不能使用,旁邊還有很多空教室,歡迎他們去申請借用。未來佛堂蓋好以後,住民活動只要『符合佛堂活動氣氛』,也還是可以申請使用。」

不過,縣政府顯然也知道這樣變更地目以供特定宗教使用的方法是「特例」,不能成為常態,王正一表示:「這次活動中心變佛堂背後有一個過程,我們下次不會再允許什麼土地公廟、媽祖廟用這種方式來取得用地,想蓋的人一定要循正當管道購買土地、取得使用許可,且要蓋在大愛園區的外面。」

大愛村公共空間
大愛村的漢人區住宅密密麻麻,唯一的活動空間是兩間小小的耆老中心(紅框處),缺乏公共生活開展的場所。

居民自主寫歷史,不作錫安山第二

慈善團體為德不卒,面對居民質疑,才提出補救方案,幸賴縣政府開特例出手相救,才解決這左支右絀的窘態。身為園區漢人代表之一,王明耀重批:「慈濟當初蓋好房子,就應該功成身退,不要干涉居民生活這麼多。我們的重建生活當然該由我們自己主導,我們才知道自己社區的能量在哪裡!慈濟以宗教團體之姿介入這麼多,要把我們帶到哪裡去?難道要大愛村作錫安山第二?」

王明耀語重心長地指出:「台灣的社區一直都是住商混合,慈濟希望這裡成為整整齊齊的模範住宅區,那是不可能的事。外來的人來到這裡,連份報紙、可樂都不知道要去哪裡買,除了看大愛沒有其他娛樂,絕對不可能久留,不打破住商分離的限制,真情巴士怎麼玩都不可能成功,大家只會覺得來這裡好熱,下次就不來了。」

身為漢人主委,王明耀不願慈濟介入太多產業與生活重建的過程。杉林重建協會的成立大會上,協會在公開簡報中信心滿滿地表示:「重建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大家今天如果能在這全國第一座永久基地,貢獻一己之力,進而打造成禮運大同的理想社區。那麼我們將可以告訴我們的晚輩說:我們正在寫歷史!」

未來,有人預備成立農產加工廠,有人想將這裡改建成招待背包客的免費民宿,雖然均在想像階段,卻也看出王明耀主張的「居民才擁有重建的能量!」所言不虛。

面對政府資源分配偏頗、空間規劃思維有待修正等等問題,夢想將自家永久屋變成民宿的志工鐘皓宇更進一步指出,「原民區」跟「漢民區」中間的大草皮,應該規劃成公園,讓原民與漢人在此共同休閒、交流、認識。

「雖然現在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又有文化上的一些差異,導致大家氣氛真的有點緊張,不過那並不是居民本身的錯,等到政府與慈濟修正觀念之後,我們還是要來進行原漢交流的努力。畢竟這對漢人來說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們一定可以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社區!」

在災後重建已經漸漸邁入「生活重建」階段的此際,政府與NGO在過去一年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該有適度調整與修正,讓自己成為大愛村生活重建的助力,而非一片善意,卻無意扮演了重建阻力?在大愛村漢人的身上,可以尋得另一種答案。

大愛村的居民與鄰居分享地瓜葉。新大愛生活應該有人情味,不該有太多外人意圖建設模範村的慾望與想像。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莫拉克週年專題(1)大愛裂痕

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按:莫拉克風災將屆週年,政府單位緊鑼密鼓出版文集、推出「重建成果」活動與系列短片,看似台灣已從風災悲痛中站立。但實際上,重建一年來,政策的不友善使災民難以立足。PNN新聞網即日起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合作刊登專題,為讀者揭露:你沒看見的災區真相。

990803morakot_01.jpg

莫拉克風災屆週年,災民陸續入住由慈濟基金會興建的永久屋杉林大愛村。雖慈濟基金會強調「這是災民的家」,但偌大的園區卻隱隱充滿蕭條氣氛。黃沙滾 滾、林木稀疏,燠熱陽光讓人發昏,有的災民躲在屋中,有的拿著花灑鎮壓塵土,揮手擦汗、表情不耐的她們說:「不是說房子冬暖夏涼?騙人!還是好想山上!」

永久屋 一個月就裂

大愛村合氣街上,迎面走來甲仙鄉大田村災民蔡高利,滿臉無奈地引領記者走入家中。雖有蔽蔭,但悶熱依然。蔡高利抱怨:「慈濟要大家搬進來,說有工作 機會,但根本申請不到;房子很熱、隔壁沖馬桶都聽得一清二楚、沙子滿天飛,又經常停水,每次都在煮晚餐的時間停水到11點多!」他頓了一下補充:「而且慈 濟說房子很安全,但房子卻充滿裂痕啦!」

蔡高利指著牆抱怨,並透露「鄰居的家更慘!」鄰居家不只屋內有裂縫,連永久屋的洗石子牆也有龜裂;78歲的蔡奶奶指著家中的裂牆喃喃自語:「哪會按呢?哪會按呢…」蔡奶奶說,牆裂了,包商來補過,但又裂了,而她才住進大愛村三個月。

勵明營造有限公司工務經理張吉安透露,杉林大愛村原本由理成營造公司承攬,當時慈濟基金會聲稱「3個月即可完工」,但進度不若想像。因政府希望看到災民被即刻安置的壓力,永久屋工程被分包給數個廠商,張吉安的營造公司即為其中一家,負責小林村的重建。

趕工累 安全誰保障?

「回想起來,為了趕在今年風災發生88天後入住那段時間真的很辛苦。」張吉安透露,為了趕進度,工人從早上七點做到凌晨還不能休息。「不只身體累,心理也累!」勞工辛苦是一回事,趕工使得房子產生裂痕,就連園區都因為下雨而輕易淹水,「也難怪居民抱怨」,張吉安說。

具資深工程經驗的張吉安說明,永久屋的輕鋼架工法需在鋼架外加上石膏板,中間灌入保麗龍球與水泥漿後,再在外層塗上薄薄一層漆。因日前甲仙發生大地震、加上趕工,裂痕極可能因漆未塗抹均勻所致。

但他強調:「要讓承包商做,慈濟應已把關過建築安全,應該是沒問題,這不能亂來。」判斷房子的裂痕不危及安危。只是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 心資料顯示,大愛村動工前雖曾經過屋頂與承重隔間牆的測試,但其測試是在1月14日時所完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蘇鴻奇成員也證實,防火實驗中 心僅針對「理成營造」進行實驗。張吉安則坦承:勵明未做過任何實驗。不過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認為:「自家的房子也不用經過防火測試,興建都要建築師 簽名,『應該』不會有問題。」

求快速 園區淹大水

然而,原希望居民在大愛村「安居」的想像,早因5月接連的豪大雨造成淹水而破滅。曾於大愛村工地施工的伊斯坦大‧拉虎指出,雖然5月的大雨未造成房 屋漏水問題,但因永久屋原始設計的大門門縫過大,刮風下雨時,雨水很容易滲入沒加裝紗門在大門的住戶。此外,大愛村的排水系統因趕工而降低要求,更造成園 區淹水。

張吉安說,大愛村為了符合慈濟基金會的生態工法要求,使用聯鎖磚的道路形式,但因大愛村所在地本就有淹水紀錄,連鎖磚的排水系統不大能符應所需。加上工程未完成、政府就要居民入住,在土方堆積的情況下,導致排水功能更不佳。

村民戶數多 難以全滿足

慈濟基金會專員賴睿伶解釋,慈濟已對房屋裂痕紋路進行觀察,「基本上只要有接縫,都會有紋路。」對於居民指責與包商解釋裂痕與趕工是否相關則表示「不確定」。

賴睿伶進一步說明,慈濟絕沒有要求居民趕著入住,「而是災民住在營區,難免要讓她們早點安住,這是大家一致的努力目標。」她強調,在大愛村未完全落成前就住進大愛村的居民是「自己的意願」。

但災後第88天、第一批入住大愛村的居民田美菊卻透露,不少災民跟慈濟反應「等全部都好了再讓我們搬進來」卻遭到拒絕。「慈濟說,如果年前不搬進來,這些家具就都不給我們。」她手撫桌椅、望著冰箱嘆口氣說:「這些都要錢啊,我們一無所有,只好同意進住。」

賴睿伶回應,大愛村「永遠都有公共設施可以進步的空間」,每人想法不同,慈濟都尊重;但慈濟身為援建單位,就有工時、工期等狀況,以及評估可入住的 時間,至於可入住的時間,就是做完「安全性驗收」。但居民也質疑,安全性驗收與園區全部落成並不衝突,況且不少住戶都有幼兒,「工程車在園區進出,就對小 孩子安全嗎?」

(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翠巒悲歌(三)活得不如高麗菜

翠巒村民認為,福壽山農場的高麗菜有乾淨的水可灌溉,翠巒村民卻只能喝垃圾水,真是活得不如高麗菜。部落安全堪虞、聯外道路危脆、無法避難、醫療資源匱乏、喝垃圾水…誰又來給翠巒一條生路呢?

近來,千人泳渡石門水庫活動引發環保團體抗議,使得水庫與飲用水安全問題,再度浮上新聞檯面。石門水庫供應桃園及北縣新莊、板橋地區民生用水,桃源縣政府卻自2004年來,每年都舉辦類似活動,等同是「陷害」下游350萬人,連續6年來,每天喝「洗腳水」過活。

政府帶頭污染民生用水,應該嗎?水資局官員說,這些「游泳水」在經過檢測之後,並沒有什麼異狀,不致影響飲水安全。倘若官員覺得「游泳水」不至於產生太大問題的話,那麼「農藥水」、「垃圾水」又如何?

事實上,供應大台中地區200萬人民生用水的德基水庫,上游大甲溪水源頭,也就是發源於合歡山西峰的合歡溪,早就受到農藥與垃圾污染,且時間長達10幾年;德基水庫的污染情況與與石門水庫相比,誰是大巫,誰又是小巫,高下立判。

受污染的水源在成為大台中都會區的民生用水之前,還會經過自來水廠的過濾、消毒與淨化;因此,下游飲用水的安全等級,可能還不致太糟。然而,翠巒部落現址距離合歡溪源頭,也就是華岡部落一帶,不過數公里之遙;10幾年來,翠巒村民卻一直都在喝「未經淨化、過濾、消毒」的「第一手農藥垃圾山泉水」。

翠巒村民:我們活得不如高麗菜!

合歡溪是大甲溪上游水量最豐沛的支流,目前源頭水權分屬於行政院退輔會、福壽山農場以及華岡水資會,這三者不僅可將水源拿來自用,甚至也有將山水拿去販賣的情形。舉例來說,目前翠巒國小的飲用水,就是向華岡水資會購買,每年需付出8千元的水費。

問題在於,翠巒部落明明就離水源頭不遠,山水也會直接流經部落,為何翠巒國小還得掏錢買水?答案就是污染。

走訪華岡水源區一帶,隨處可見大量的垃圾傾倒,其中不乏農藥罐與肥料袋;這些垃圾一旦經雨水沖刷,或自然跌落山溝,與山泉水合為一體,下游就只能喝到受到污染的垃圾水。第一個受到這些垃圾水波及的,就是翠巒部落的居民。

IMG_0286
IMG_0287
圖說:華岡一帶的山溝間,推滿了大量的垃圾。這些垃圾嚴重污染了合歡溪水。

「以前我們部落曾經集體得到腸胃炎,我們村中小朋友們,得到腸病毒的比例也偏高。現在我們都學乖了,不管再窮,也不敢再喝這些水!」一位翠巒村民抱著懷中的小孫子說,現在他們對於飲用水都特別注意,特別是要給小嬰兒喝的水,都要特地準備。

然而,這些「農藥水」不僅喝了有問題,就連拿來洗澡也會出事,因為翠巒比起其他村落,村民得到皮膚病的比例也偏高。翠巒村民Yauy說,以往他在結 束農田工作返家後,有時候懶得去翠巒國小提水,就直接用山水洗澡,結果就造成皮膚常常會有搔癢、過敏現象,現在不管回家再累,也會堅持要用乾淨的水洗澡。

原民會雖然已撥款為翠巒建置簡易自來水設備,但翠巒因為一直無法取得「未被污染的水源頭」部分水權,所以仍得望著水塔、管線興嘆, 因為他們仍喝不到、用不到乾淨的水。

「事實上,97年的時候,原民會這筆經費就有著落,98年初的時候通過,然後10月份時,管線、設施就完工驗收,但因為我們沒有水權,所以一直喝不到乾淨的水」,輔卸任的翠華村村長張文德說。

張文德透露,其實翠巒並不是沒有向鄉公所申請過水權,只是他們將公文上呈給仁愛鄉公所之後,公文就一直沒有下文,才會讓他們直到今天都還在喝垃圾 水。「那個華岡水資會明明也是私人組織,就可以把水拿去賣別人,我們依照法定程序送公文要申請,卻一直沒有下文,真是太不公平了」,張文德痛批。

另一位翠巒村民吳明德則說:「我每次看到福壽山農場那些高麗菜都還有乾淨的水可以喝,我們卻得喝垃圾水,就覺得很難過,我們真的是活得還不如高麗菜啊!」

IMG_0206
圖說:翠巒村民認為,福壽山農場的高麗菜有乾淨的水可灌溉,翠巒村民卻只能喝垃圾水,真是活得不如高麗菜。
IMG_0278
圖說:翠巒村民說,不管環境再怎麼困難,要給小嬰兒飲用的水,絕對要是最乾淨的。

危脆的投89

事實上,華岡地區之所以會出現垃圾污染,也和投89線(原力行產業道路)的道路品質息息相關。

投89線沿線山坡地因為過度開墾,兩側全是裸露農地,甭說大雨,幾乎雨量只要超過20毫米,路面就會崩塌。路面狀況好時,仁愛鄉清潔隊每個禮拜,總有2天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收垃圾。至於路面狀況不好,也就是遇到下雨坍方時,清潔隊就只能被動等待道路修復,而這一等,可能就是半個月了。

正因為道路品質如此不佳,垃圾回收任務困難,加上農會雖然有獎勵廢棄農藥罐回收,卻沒有約束力,才會導致現在華岡一帶形成嚴重的垃圾污染狀況。

然而,路面狀況不佳,對於清潔隊來說,至多就是無法完成任務,但對於翠巒村民來說,卻有更多的不便;甚者,翠巒部落根本就無法規劃風災疏散路線,再多避難規劃都是空談。

投89線全長約53公里,自921大地震之後,路面就經常出現崩塌。翠巒村民說,雨量一旦超過20毫米,路面就會消失,就算是沒雨的日子,也經常出現落石,讓出入居民總得提心吊膽。投89線0~10K的路況還算堪用,但11~30K路段,總計有10幾個崩塌路段。距離翠巒部落最近的14K崩塌,估計修復經費要花上1億2千萬,卻已經流標4次,修復日遙遙無期;至於另一個位在16K的大規模崩塌,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IMG_0266
上圖:鄰近翠巒的投89線14K大崩塌。
下圖:途中的小貨卡不知道已經卡在路中間多久,早就被車主扔棄了。
IMG_0274

「你能想像我們從埔里要回到翠巒,總共得開上11個小時的車嗎?」張文德表示,翠巒部落有許多人在埔里工作,自從14、16K經常性崩塌後,他們就得繞經合歡山出入,平均要花上5小時車程。更慘的是,每年2月合歡山雪季時,道路經常封閉,翠巒村民就得繞經梨山、宜蘭、台北再南下埔里,光是單程就得花上11小時的時間!

雖然去年莫拉克風災時,主要重災區集中在南部,但也在南投山區部落帶來相當大的雨量。翠巒部落由於處於地質脆弱區域,照常理而言,應該早有規劃避難疏散措施。

「政府是規劃我們要去華岡活動中心避難,但那地方只能容納7、80人,我們有200多人,怎麼擠得下?」張文德接著說:「更重要的是,一下雨,投89線馬上就斷了,我們根本連華岡也到不了,最後我們只能全部往上跑,去馬力光教會那邊避難。」

IMG_0264
圖說:馬力光教會緊貼邊坡,安全嗎?「不安全也沒辦法啊,總是大家聚在一起會比較安心」,張文德說。

翠巒的活路在哪裡?

聯外道路危脆,復加醫療資源匱乏,更讓翠巒的處境雪上加霜。

翠巒部落內並沒有任何緊急醫療設施,距離他們最近的醫療資源,勉強算是梨山衛生所。只是,由翠巒開車前往梨山,路況好時,至少需要40分鐘以上;下雨天,翠巒的病人該怎麼辦?

吳明德嘆了一口很長的氣,對記者說:「我家裡有2個癱瘓病人,有好幾次,我在開車送她們就醫時,都是邊開車邊掉眼淚…我們村子裡已經有好多人在送醫途中往生了…上個禮拜,我在大晴天開車時,車窗還直接被落石打中破掉…沒有醫療資源,又是這種路況,我真的不知道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安全堪虞、聯外道路危脆、無法避難、醫療資源匱乏、喝垃圾水…翠巒部落的人說,他們活的不如高麗菜,卻連遷村都遷不了…誰又來給翠巒一條生路呢?

IMG_0233
圖說:雖然環境險惡,但翠巒村民仍不放棄希望,靜靜等候政府願意釋出資源,為翠巒辦理遷村。只是,翠巒何時才能走出活路呢?

更多相關報導,詳見:失落的新聞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山下的南沙魯─杉林大愛村

南沙魯村在園區的最右、且偏北邊的地方,工程進度與桃源鄉、小林村、漢人村相比,真的相差很遠,未來南沙魯村居民何時可以安心入住?誰有資格入住?沒有符合入住資格者,但是山上也沒有房屋的人是否可以入住?

12月24日這一天抽空到杉林鄉的月眉農場,我想看看姐妹淘們未來的家『慈濟大愛村』。聽說,所有要住在大愛村的災民們,在農曆年前都要搬遷入住大愛村內。

在莫拉克八八水災的百日(11月15日),我曾參與大愛村的動土典禮儀式。這一天慈濟人至少動員了近二十台的遊覽車志工參與。當天還邀請那瑪夏鄉布農族災民以八部合音、桃源鄉的布農族災民獻唱詩歌做為動土典禮的獻禮。但是沒有邀請原住民頭目代表為土地、為祖靈獻上小米酒,沒有關係吧!慈濟人為大家募款興建永久屋。

相隔一個半月再次探訪,心理已有準備因為是施工重地,猜想應該只能坐在服務中心聽志工做解說吧!

沒錯,我真的只能聽志工做詳細的簡報說明。二台攝影機、二台相機的鏡頭對著我,用心紀錄著我認真聆聽解說的表情。過程中我發現實際接觸慈濟的志工們,原來這是一群信念堅定的志工們,他們可都是個個都耐性十足喔。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山上的南沙魯村在山下將成為紙面上配置的聚落。

怎麼辦?我真的非常想看到大愛村內的南沙魯村房舍進度!或許是耐不住我的哀求,我有幸得到慈濟師兄的允許,隨著他的帶領進入正在大興土木的慈濟大愛村。就像是慈濟大愛村興建的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小姐所說:「來自52各國家的愛心,慈濟只有用心將大愛村規劃為國際性的示範村,否則還真的很難對所有捐出愛心的人交代!」

慈濟人的大愛,在大愛村處處可見其細膩與用心之處:慈濟人的標章、慈濟人的微笑、原住民(泰雅族)的圖騰、滾滾河流上的大石頭、漂流木,都盡心的呈現在園區之內。不知道是否因為是國際示範村,所以在趕工程進度之際,還看見許多參與施作的臨工們,拿著鐵刷、提著水桶,一顆顆的清洗著石頭;這一幕鏡頭至今我不能理解,石頭上的泥土遇到雨水的沖洗自然會消失,不是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我不會蓋房子,只能清洗石頭。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個泰雅族的圖騰用在大愛村以布農族居多,且無泰雅族人的地方,就是怪嗎?

六百戶的建築工程,總共由四家營造公司分別趕工興建,針對之前考古學專家劉益昌教授所提的,大愛村決定興建時,他就提供遺址資料,並一再提醒施工單位開挖時,務必有考古人員在場。但十二月十四日團隊趕抵工地時,工程已開挖,且挖掘到重要遺址文物,文物最後下落不明,劉益昌十分火大,立即依文資法相關規定向文化局舉發。

我在接受師兄熱誠的導覽過程,未曾聽見隻字半語的相關說明,其實我想大家若要苛責慈濟人不懂所謂的『文化資產保護法』,是真的有點為難慈濟人了,因為慈濟的專業是在於緊急救助,遺址文物?距離慈濟人文化太遙遠了吧!

南沙魯村在園區的最右、且偏北邊的地方,工程進度與桃源鄉、小林村、漢人村相比,真的相差很遠,未來南沙魯村居民何時可以安心入住?誰有資格入住?沒有符合入住資格者,但是山上也沒有房屋的人是否可以入住?關於這些問題,大家也都不需要再問慈濟人了,因為慈濟人只是負責興建大愛村給大家永久居住的人。法令與資格還是政府的管轄範圍。

雖然屬於南沙魯村的建築進度落後,是不是會影響到南沙魯村的居民,可以在農曆年前順利搬遷入住,我想我在南部的災區陪伴時間裡,應該可以協助一些老、弱、無依靠的災民,參與搬家吧!當然,每一位關心災區居民的朋友們,你也可以伸出雙手投入未來的協助搬家行列喔!

小林村民遷居杉林,但堅持不住大愛村

蔡松諭指出,慈濟大愛村統一規畫,沒有讓各族群參與提供意見,建築物樣貌大致上都一樣,各族群居住的社區也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小林村民對這樣的社區無法接受,永久屋蓋好了,村民也不會進住。據聞,除了小林村民之外,也有其他族群災民對慈濟大愛村的社區規畫和永久屋設計不認同…

慈濟慈善基金會要在高雄縣蓋「慈濟大愛村」,供災民居住,未來可能出現災民拒絕進住的窘況。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長蔡松諭廿六日說,小林村民表決蓋永久屋地點並非大愛村,除非慈濟能夠依各族群特性設計永久屋並區隔社區,否則小林村民堅持不住大愛村。

高雄縣政府選擇在杉林國中旁近六十公頃的台糖月眉農場土地,由慈濟興建永久屋供八八水災的災民永久居住,另在杉林國中東北側二○一八號台糖土地興建六十五戶組合屋,暫時安置小林村的災民,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組合屋在十月廿日前完成,讓災民進住。

小林村民對於蓋永久屋的地點,原本意見非常分歧,經吳敦義裁示只要有五十戶以上相同選擇,就可以決定要在甲仙五里埔或杉林鄉蓋永久屋,九月十九日村民表決,結果七十四戶選在五里埔,一百七十戶選在杉林鄉,五十戶仍未決定。

蔡松諭說,小林村民雖然有意遷居杉林鄉,但是當初表決的遷居地點是正在蓋組合屋的地方,並不是慈濟大愛村,而且村民也希望由紅十字會為他們蓋永久屋。

蔡松諭指出,慈濟大愛村統一規畫,沒有讓各族群參與提供意見,建築物樣貌大致上都一樣,各族群居住的社區也沒有很明顯的區隔,小林村民對這樣的社區無法接受,永久屋蓋好了,村民也不會進住。

據聞,除了小林村民之外,也有其他族群災民對慈濟大愛村的社區規畫和永久屋設計不認同,災民之間正互相聯繫,要在適當時機向縣府表達意見,要求重建村的規畫和永久屋的設計作適度的改變

(本文轉載自2009-09-27中國時報)

(閱讀更多小林村的新聞,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