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 (3) 世界遺產背後故事

以2007年入選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之「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為例,長期參與石見銀山社區營造事務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於2008年6月14日在建國啤酒廠之演講活動表示,石見銀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日前甫結束於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大會,新選出19處文化遺產與8處自然遺產,累計世界遺產總數達到878處,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分別提高為679處及174處,複合遺產則維持25處。

受到國際旅遊活動蓬勃發展的影響,「世界遺產」已經成為觀光產業之國際知名「品牌」,為了避免世界遺產集中於少數國家,目前每個國家每年最多只能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1處文化遺產及1處自然遺產,跨國申請,或者目前還沒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則不在此限。

以中國為例,已連續3年每年增加2處世界遺產,2008年是由「福建土樓」及「三清山國家公園」分別入選為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因為名額有限,在將名單提送至世界遺產委員會之前,各國內部之競爭即相當激烈,送出國門後,又將面臨國際專家之嚴厲考核及評選。許多個案從開始準備提報資料,乃至最後獲選,皆歷經迢迢長路之努力過程。

不過,入選為世界遺產,並非僅止於遺產價值之評估及判斷,各國政府是否於法規與政策等面向,建立完善保護及配套機制,地方社群能否凝聚保護意識及共識等,皆為審查過程之重要考量因素。

以2007年入選為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之「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為例,長期參與石見銀山社區營造事務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於2008年6月14日在建國啤酒廠之演講活動表示,石見銀山於前置準備及討論階段,地方上曾出現正反兩派之不同意見,而這兩股力量的代表:中村俊郎及松場登美,都是長期支持與推動地方文化及歷史保存之重要人物。

中村俊郎出生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大森町是石見銀山之礦業行政中心),26歲回到家鄉創辦經營醫療用品與義肢的中村株式會社,曾買下廢棄的銀行建築,建立小型銀礦展示館,並長期關注地方事務。

heritage-360.jpg
中村株式會社在江戶時代設立之統治機構-代官所遺址旁側

松場登美之夫婿松場大吉亦出生於大森町,兩人於1980年,回到大森町,致力於開創可以讓人享受鄉間生活之服裝事業-布拉房,是帶動大森町社區營造及地域發展之重要人物之一。

hertiage11-360.jpg
群言堂是布拉房接待室及迎賓館

因無須與遊客接觸,中村俊郎很直接的認為入選為世界遺產,是故鄉的榮耀,也是對於保護石見銀山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之肯定與支持,相較於此,必須直接面對遊客之松場登美,擔心登錄世界遺產所帶動之大量人潮會造成生活條件及環境品質的影響與破壞。

對於大田市役所而言,中村俊郎及松場登美皆為當地重要之意見領袖,也是推動世界遺產登錄及保護之重要成員,自然必須進行雙方意見之瞭解、溝通與整合,是故結合行政部門及社區居民,籌組成立「石見銀山協働會議」,透過大量之會議及討論,於平成18年(2006)3月12日完成「石見銀山行動計畫」,除針對提報世界遺產達成共識,並於「保存管理」、「調查研究」、「情報發信」、「受入」、「活用」等5大主題架構下提出後續之具體工作及規劃。

簡言之,即便世界遺產已經成為彰顯國家資源及特色之重要表徵,入選為世界遺產亦可望帶來豐厚之旅遊收入,但是,基於不同向度之考量與需求,並非所有社區居民或在地團體,皆能全然支持世界遺產之相關工作推動,如何妥適面對不同個人、社群之意見及看法,進而有效調節與整合,將是落實執行文化資產保護工作之核心議題與重要基礎。

參考資料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 Twenty-seven new sites inscrib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ebsite. [Online] Available: http://whc.unesco.org/en/news/453(2008.7.8)。

石見銀山協働會議(2006)《石見銀山行動計畫》。日本島根:大田市役所。

西村幸夫(2004)(王惠君翻譯)《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1刷)

朱競若、余榮華(2008)〈福建土樓:十年申遺托出深山明珠〉。《人民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7498236.html(2008.7.11)。

劉正輝(2008a)〈旅行的意義(1)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223(2008.3.17)。

劉正輝(2008b)〈旅行的意義(2) 礦業小鎮的未來〉。《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551(2008.3.23)。

劉正輝(2008c)〈世界遺產背後的故事-側記西村幸夫石見銀山演講)。《Dennis的文化資產筆記》。[Online] Available:

http://web.hach.gov.tw/hachweb/blog/dennisliu/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8089

(2008.6.15)。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2008)〈三清山 世界自然遺產進榜〉。《聯合新聞網》。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udn.com/2008/7/9/NEWS/WORLD/WOR1/4418507.shtml(2008.7.9)。

旅行的意義 (2) 礦業小鎮的未來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中,唯一產業類的世界遺產。其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是亞洲第一個以礦業遺跡為主題之世界遺產,也是日本14個世界遺產當中,唯一屬於產業類的世界遺產。石見銀山的歷史可上溯到16世紀,屬於中世紀之傳統產業,且為「職住一體」的小規模營運體系。

目前世界遺產地之核心區(core zone)包括礦山遺址和礦山鎮(除行政及生活中心之大森町及銀山町,另有石見城、矢筈城、矢瀧城等中世紀城堡遺址)、石見銀山古道(將銀和銀礦運往鞆浦港及沖泊港)、港口和港口城鎮(鄰近沖泊港之溫泉津)等,受到政府法令的保護與管制,面積約為442公頃,並以山地陵線為界劃設緩衝區(buffer zone),全部面積約為3,663公頃(含核心區)。

截至目前為止,有關世界遺產地之保護與管理工作,仍在持續進行當中。大田市政府於總務部下成立了專屬的石見銀山課,統籌執行相關工作,包括籌建世界遺產中心,將重要文化遺產熊谷家住宅改造為小型博物館等。島根縣政府則於教育廳文化財課設立世界遺產登錄推進室,並與大田市政府共同成立石見銀山保存委員會,協調法規及營運工作。

當然在地居民的支持也很重要,早在50年前,當地即已成立文化財保護會,並於世界遺產登錄工作中,扮演重要性之發起與推動力量。

對於像石見銀山這樣的礦業景觀,原本的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古道等,因為採礦活動的消失,而逐漸荒廢,乃至回歸自然原始樣貌,未來無需亦無法以人為力量強力恢復舊觀,僅能推動歷史考證及科學調查等研究工作。

此外,區域內兩個運送銀礦出海的港口,雖仍完整保留下來,但是,卻已幾乎呈現荒廢狀態。沖泊港附近的溫泉津則因溫泉產業的關係,依舊相當繁榮。至於大森町及銀山町,因應豐富性之文化遺產與週邊礦業遺跡,再加上諸如布拉房等地方特色產業的推動,仍然生氣勃勃的存在著。

image001 image003
沖泊港已經廢棄的惠比須神社(左圖)與依舊生氣蓬勃的溫泉津歷史街道(右圖)。

未來除依據世界遺產保護公約之相關規定,透過法律來保護核心區,並經由條例來規範緩衝區,或可運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或戶外博物館(open-air museum)之規劃理念,以世界遺產中心為基地,結合目前仍然存在日常生活需求之大森町、銀山町、溫泉町等歷史街區,以及部分符合安全條件之礦山、礦道、冶煉作坊、城堡遺址等區域,並將古道進行簡易整理,建構認識與理解世界遺產地之歷史及空間脈絡,藉此注入鄉村地區之嶄新活力與能量,除可避免因為過疏化所造成之社會問題,也可因為人類活動的持續投入及參與,維繫與豐富石見銀山之價值與內涵。

當然,這樣的發展方向,究竟是否可行,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評估。不過,嘗試著讓已經脫離常民生活脈絡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重新與當代社會進行鏈結,恐怕是當前相關工作推動,必須審慎面對與思考的重要課題。

旅行的意義 (1)

2008年1月,筆者前往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旅行」。此地是2007年新入選的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廣受討論的文化景觀案例。這裡雖然已有長達數百年的採礦歷史,最讓我們感動與驚奇的是……

近年來,旅行成了一個異常熱門的跨界研究主題,無論是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文化研究、歷史學等,但是,一開始,在自己學門裡頭以旅遊活動或旅遊行為作為研究主題的研究人員,總被其他的資深研究者,認為是不務正業才會選擇這樣一個非嚴肅性的研究課題。

這是因為旅行或旅遊,過去總與休閒遊憩結合在一起,在眾人皆為食衣住行煩惱時,這樣的娛樂活動,基本上是屬於少數特定階層的專屬權利。

不過,伴隨時空環境的變遷,因應人類知識與技術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類從生死存亡的邊界走了出來,開始有更大的餘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當然,這樣的發展,也讓原本處於競爭優勢的族群,更快速的拉大與其他階層的距離。

因此,當下,我們所思考的旅遊或旅行,能否由原本單純的放鬆、休憩、娛樂、運動等,提升至拓展視野、相互學習、分享經驗與智慧等層次─前者是目前旅遊活動的主要類型,後者卻可讓旅行者重新認識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並經由相互分享與互動學習的過程,讓旅行者與接待者(guests and hosts)都能得到新的收穫與滿足。

2008年1月,筆者前往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石見銀山「旅行」。

此地是2007年新入選的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廣受討論的文化景觀案例。這裡雖然已有長達數百年的採礦歷史,但是,最讓我們感動與驚奇的,並不是如何令人讚嘆的礦業景觀[1],而是,在影響當地生計的礦業開採結束後,部分居民決定要留在自己的家鄉繼續生活,同時,也有一些外地人,決定來到這個與日本關東完全不同的關西地區,積極經營或重新開展屬於自己的人生[2]

相較於臺灣與中國的一些著名老街或古鎮所充斥的濃濃商業氣息,在這裡,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很溫馨的生活況味。最讓我們感動與興奮的,不是精緻豪華的辦公廳舍、民宅或神社,或者如何神奇壯麗的自然奇景,而是一片片當地人手工生產的餅乾,以及一張張與靦腆羞澀店主所拍攝的合影照片。

除了帶回這些影像、美食與家人及朋友分享,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帶回來一種穩定、安心的生活態度。當前全世界正籠罩於現代性的「進步」思維魔咒當中,不理會可持續課題的殘暴、赤裸的國家治理方針或企業經營理念,已讓全球人類陷入一種似乎無法挽回的巨大災難。

未來是不是有機會透過虛擬的網路、電視,以及真實性的移地活動與人群接觸,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世界公民,重新發現原本不曾或沒有機會認識的共同存在,並藉此想想是不是能有一個更好的彼此對待方式,進而創造一個沒有環境(或經濟、政治)災難的嶄新國度。

clip_image002

島根縣大田市大森町原本是礦業的行政中心,現在則是舒適生活的好地方


[1] 有關礦業的歷史與技術,正由專家持續研究中,因此,許多問題仍然是無法解答的問號,開放參觀的遺址場域也相當有限。[2] 請參考〈石見銀山和生活產業〉,《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西村幸夫,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1.10(初版11刷):242-261。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