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之後。事實上,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將軍、漚汪、學甲、西港…到台江,文化同源,血源同脈。

台江公民記者,文化拓墾溯源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台南縣市合併之前、之後。

事實上,我們都是一家人,從將軍、漚汪、學甲、西港…到台江,文化同源,血源同脈。

一早趨車,帶領著海尾、十二佃及總頭寮,民俗工作坊的大廟興學志工學員,踏上台江文化溯源之旅,沿著濱海公路前進。今天要來尋親認人識文,今天是台江公民記者實戰培訓,台江拓墾移民之路的行路見學。

認人識文,西哲凃爾幹認為這是教育的二大核心。

台江公民記者實戰培訓,要養成的也是這二大核心能力。

taijinitled1

一路上與夥伴分享經驗,不要急著去記錄田野文獻資料,而是先認人尋親,建立彼此的社會關係,熟識人,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做好文化記錄研究工作。

九時不到,將軍小引廈的族親吳南雄早己在金興宮等候著我們,吳南雄先生也是將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說,村裡目前約有千餘人,年青人大多到外地謀生。

南雄兄有一個想法,若是這片鹽田觀光能夠發展好,那麼,將軍社區定有第二春。

將軍社區,父祖習以台語喚做「將軍庄」,這裡是西南台灣「將軍吳」子孫的母庄,向北到雲林彰化,向南到台江、高屏。

族親吳昭邦說,當年吳施二家從福建搭筏來到現今廟址的港邊,施姓人家在港南,吳姓人家在港北搭寮安居,夜深二盞油燈高掛在茨前,一早只見施姓人家的油燈早熄,吳姓人家的茨燈仍亮著…後來,施姓再北遷四湖、彰化一地。

在地耆老施永龍先生則轉述著祖先的記憶,他說,施琅被賜跑馬三天封地,馬跑到將軍一地時,馬蹄鐵掉了,因此,就不跑了。施琅從蘆竹港登岸之後,分四地安營,一是頂山,二是馬沙溝,三是下山仔,四是將軍,中間設公館,「公館」舊名,地方鄉親仍知。

施先生還說了一則施吳二家「姑換嫂」的典故,他說,將軍施姓族親後來只剩一戶人家,施母帶著兒女打拚,施家的女兒就嫁給大引廈的吳家,然後,施家的子孫又娶大引廈的吳家的女兒做媳婦。

從施永龍先生的口述,可見施吳二姓人家在將軍一地,曾經相互扶持拓墾,親上加親。

他還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古時土匪來搶將軍庄,一聽「海尾黑令旗」到,就慌忙撤退。

人親土親!

先民在西南台灣圈田築塭,搭竂興社,憑藉著就是這一份「相放伴」的精神─團結拓墾,開創文化!

untitled-2

昔日曾聽祖父輩口述,海尾族親每年逢鯤鯓王聖誕時,騎單車、駛牛車回將軍庄吃祖酒,尋親敘舊,今日將軍文化溯源之行,也巧遇民國五年出生吳陳玉蘭老祖婆。她告訴我們,四十年前丈夫吳正未往生前,時與海尾族親「相找」,可惜她不曾去過海尾。

從將軍到海尾,「將軍吳」族親像似候鳥轉為留鳥,在台江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

在南雄兄、昭邦叔的介紹下,我們重回「將軍吳」先賢吳萱草的舊居,門前寫著「延陵演派」,廳堂前加建拜亭,十分古樸,吾人入內向挺谷公參拜,祈願台江文化久久,台灣子弟百代長榮。

untitled-3

離開將軍庄之後,再驅車赴漚汪大廟文衡殿參拜,這裡是台江什二佃程、高及總頭寮林姓人家的祖籍地,入鄉先進廟,一廟之主即是一村之主,大廟是地方文化歷史藝術中心,這是進行民俗文化踏查很重要的起點。

在大廟解說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林崑崗紀念館、方圓美術館…這是漚汪子弟鄉親發展現代文化教育的努力。

一地之興不只是要有傳統文化,更要有現代教育文化的建設,從社大公民學習的精神來說,立足本土,放眼未來,從本土文化的再認識過程中,觸發出現代性的問題意識,因此,社大師生、台江公民記者要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轉譯小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如此,大手攜小手,共創文化的、現代的、幸福的台灣。

untitled-4

結束上午文化尋親見學之旅,我們繼續北上北門,參訪「磘火重生」的玉湖社區。

這裡舊稱蚵磘港,透過友校北門社大的介紹,大家結識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敏雄先生,王理事長在玉湖大廟內,透過簡報與我們回顧「磘火重生」的問題意識及在地知識再生產的過程,流露著他對振興家鄉的希望與熱情。

原來,蚵灰不只是有機建材,也是有機栽培驅蟲、改良土質的好材料,更是古早的食材藥引,未來還可以開發成美容保養品。

原來,在地充滿希望,只待後輩熱情者開採發展。

untitled-5

今日的玉湖蚵磘港一行,讓我們見識到為鄉、為文化發展的知識經濟力量,王理事長從研究中發現了蚵灰帶給地方無限的生機,這是我們從本土文化知識再生產過程中,所看到的希望。

從玉湖社區的文化振興之路反思,吾人也看到社區營造是台灣本土文化創新的實驗,這種實驗是為了在地文化精神與生產而努力,文化生產應從教育、學習、經濟、生活等層面再發展,而不是停留於文化的整理與展示而己。

簡言之,社造的生產是一種學習與教育的產出,例如,蚵灰磘小規模的實驗試燒成功之後,可以做為學校本土教育的體驗學習課程,可以擴大到產業的技術移轉,這就是社大知識解放、台江文化運動的學習精神。

社造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實驗,要彰揚在地精神,要努力生產,如此才能產生力量,而不會停留某一種古老的美好擁抱。我們必須將文化知識化,採取研究精神,解構其所以然面,然後再進行知識經濟的創發,這就是蚵灰磘給吾人的啟發。

從傳統文化中去發現知識,發現所以然的秘密,如此,我們就可以發展在地的文創希望。

untitled-6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隱野民居-宅港李氏古厝

「不同的裝飾風格,即有不同的心性」,李氏三落古厝充分顯露出昔日興築時主人家的性向,許多歷史事件也都間接或直接影響後代子孫的作為。而在紀錄傳統民居建築的同時,也仿如臨場閱讀台灣民間庶民的歷史生活!

 編按:

作者為在中部紮根的喜願麵包負責人,繁忙工作之餘,阿達碼大哥也記錄台灣各地農事與古蹟院落,本文中有藍色字的部分,都是可以點選進去放大的照片,感謝作者分享。

981105lishgucuo-400.jpg
令人莞薾的李氏古厝木雕。

在傳統古厝的木雕裝飾大都以吉祥的動物(鳳、凰)或是春夏秋冬的花卉為主題,而畫面中維妙維俏的「裸女出浴員光雕飾,卻是出現台南學甲鎮「宅仔港聚落」的傳統民居中,裸女優雅自在仕紳偷窺的神情,令人莞薾;而充滿藝色與遐想的創作,不禁讚嘆構建時主人自由開放的心性。

「宅仔港」聚落位於台南學甲鎮東北方,以田寮大排與鹽水鎮飯店里麻油寮緊鄰。「宅仔港」位於急水溪的北岸,開發甚早,早期因有漁貨交易在溪畔逐漸形成「埠頭」,又因遠觀狀似宅院,因而得名。

「宅仔港」開發甚早,明末清初鄭成功所屬將領陳一桂率軍隊自學甲將軍溪登陸,因來台逐漸增加,軍民往東北宅仔港遷徙屯墾,後學甲李氏、學甲宮後莊姓和中社謝姓移墾始成村落。

日治時期宅仔港設五保為宅仔港為一保,戰後設村,簡化為宅港村,即至民國57年(1968年)隨學甲升格為鎮而調整為宅港里,納含德安寮(舊名為竹篙寮)與二港仔(宅仔港的副港)等聚落。

「宅仔港聚落」目前仍有多幢古厝,其中以「李氏古厝」的完整三大落最具規模與代表性。「李氏古厝」背靠急水溪,位向坐西朝東偏南,宅院先後建於日治昭和5年到10年間(1930-1935),由李氏三兄弟分別合力構築,依傳統建築序分為三大落,

DSC_8882
李氏古厝

老大個性海派豁達,追求時尚,熱衷參與公共事務,老二為擅於理財,主管財務,累積家族財富,老么則勤勞務實,精於農耕,拓展農耕。而從三落大厝的木雕與裝飾,更充分展現三兄弟不同的風格。

「前落」內外埕深邃寬廣,昔日為曬稻場,原右前方碾米廠已拆除,僅餘左側米倉空間,但仍維持合院形制。正廳樸實無華,左右護龍台度下僅以洗石子裝飾,去年李煌南老先生等後世子孫,雇工將棟架、屋架、門扇施以透明漆防腐處理,以延續祖先遺產。

「中落」位於前落正後方,地勢微高,以突顯輩份高低。而三落古厝的建築高度,並不高昂,可能為因應颱風;季風的侵襲所做的考量(如:七股邱宅佳里陳宅佳里劉宅)。

正廳前有的抬樑式軒亭雕工精緻的垂花吊筒倒爬獅雙獅戲球的枕木鰲龍托木,使人目不暇給;或許用以展現在家族中的地位。正廳前後與左右護龍台度下均以洗石子工法,做幾何圖形西方卷草裝飾色彩溫潤,圖樣充滿素人調性。

3-DSC_2281
幾何圖形的洗石子工法。

「後落」在形制與裝飾上均較前兩落古厝大一點點、寬一些些,尤其是在馬背門拱窗楣、都外顯出「大哥」、「頭人」的作風;已故李朝宗老先生曾任戰後港宅村村長。

「後落」雖有外護龍但都閒置荒廢左護龍碩大硬山馬背,山牆上則有白灰泥塑動物花草裝飾,十分醒目。正廳簷廊與「中落」在木雕極盡展現之能事,惟獨在表現的題材上,「後落」採中西合璧,如頂板中傳統福祿壽雕刻但在四個隅角則雕上天使圖樣;而傳統員光雕刻採民間故事為題材,卻以傳神的「裸女出浴仕紳窺探」的雕飾,展現出主人追求自由時尚的風雅。

「不同的裝飾風格,即有不同的心性」,李氏三落古厝充分顯露出昔日興築時主人家的性向,許多歷史事件也都間接或直接影響後代子孫的作為。而在紀錄傳統民居建築的同時,也仿如臨場閱讀台灣民間庶民的歷史生活!

█ 請參考延伸閱讀

台南縣學甲鎮公所宅港國小

「拜訪」而非「參觀」古厝;當我們拜訪老房子像拜訪老朋友般的心情,那妳(你)的收獲一定充滿喜悅!李氏古厝目前仍有後代居住,請尊重,打聲招呼!

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這一場美好的仗,從未來看現在已經太晚了,但從過去看現在似乎又太早。

喜願麵包」契作小麥今年即將進入第三年(2009.11-2010.4),因已有兩年實地觀察與紀錄(2007.112009.4)小麥完整生長的過程,在心情上開始體認到小麥不應定位或只停留在「一鄉一特產」的歡慶活動中,而應位移至「農地多元應用」與「在地農糧自給」的位階思考,於是在今年小麥收成入倉與研磨加工出貨後,便積極地尋求跨區域農友的合作與農改單位的協助。

980724-nativewheat-400.jpg

國際糧價與本土小麥栽培

不過,自從去年2008年9月17日「雷曼兄弟」垮台後,全球經濟像骨牌效應般引發一連串的金融倒閉風潮,世界 各國風聲鶴唳,無不陷入消費緊縮的大衰退中。而長期(2006-2008)被熱錢炒作的石油、農工原料價格則開始一路下滑,價格急速回到2006年的起漲區間

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硬紅春麥為例)的交易價格也從2008年3月680美元/公噸的高點,回落到2009年5月的260-280美元/公噸;麵粉廠的高筋麵粉也從每袋650-680元/22公斤,盤跌至410-430元/22公斤(2009.7大盤價)區間。

而此時國際小麥價格正處於持續盤整的時刻,喜願麵包卻仍持續努力尋求合宜「契作小麥」的地區與農友,無怪乎許多人的反應,總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

台中區農改場去年(2008)2月29日曾經在大雅舉行「小麥生產改進試作田間觀摩會」由於當時適逢國際穀物價格的狂飆期,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會中陳場長表示農改場要積極研究小麥品種改良、提升栽培方式與生產技術。

今年5月透過「綠色陣線」東傑的引介,於5月27日就台中選二號小麥的種植與台中34號種源改良問題就教於台中農改場的改良課技士沈勳,得到的回應確是令人沮喪的,似乎台灣小麥的改良努力只有國際小麥漲停在700美元/公噸時才適用品種改良,國際小麥價格便宜時改良研究的事就自然「失效」。甚至就直接給你「閉門羹」-「不可能」,這就是目前台灣農改單位對本土小麥的真實態度。

也因為一句「不可能」的說法,5月27日當天與沈勳技士在電話中起了嚴重的衝突,我甚至氣忿地說出:「現在只有立法委員才能夠讓你們動起來…」,激烈的對話中沈勳一時不小心說溜了嘴:「台南學甲也有農友種植小麥…」,但當追問農友姓名與地點時,他似乎清醒回神過來,就無意進一步透露細節。但對於為何選擇性封閉小麥訊息的流動,個人感到困惑與不解!

而平日就有追根究底的習慣,立刻轉向台南區農改場尋求協助,由於接應電話的小姐對「台灣小麥」的業務承辦不明,電話幾經轉接至農藝研究室,幸運地遇上助理研究員吳建銘先生,終於有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也重燃起些許的希望。吳建銘曾在台南試種過外國品系的小麥,但收成不理想。他知道在學甲有一位李煌南先生多年種植小麥,詳細的現況就不清楚了。

就這樣一條寶貴的線索,透過電話熱線的追詢,終於找到在台南縣學甲鎮飯店里麻油寮的李煌南老先生。由於李老先生有重聽耳疾,無法在電話中清楚對話,於是5月28日(四)端午節,懷著迫切與期待的心情前往拜訪,也從此開啟台灣小麥種植的另一種可能。

台南李煌南農友的小麥栽培

李煌南老先生世居學甲宅港聚落,種植小麥有十餘年經驗,小麥收成後由金門酒廠契作收購與台中大雅契作小麥的方式相同。李老先生自有土地三十甲,每年種植小麥的從10公頃到20公頃面積不等,均依金門酒廠需求而定 ,農耕與田間管理則有其子李志豪先生負責。

dsc_2239.jpg
耕作經驗非常豐富的李煌南農友

由於所屬農地分布廣闊,自備有小麥低溫冷藏庫大型農耕機專用小麥收割機與曬麥場,屬於獨立而完整的農場規模,在台灣並不多見。農地目前採休耕輪作方式,小麥採整地深耕播植方式,採深耕播植主要是因應學甲地區屬於「水尾」,水源並不充足,小麥籽實在深土中可獲取發芽所需的溼潤水氣,播植方式有別於台中大雅的稻草覆蓋法

李老先生以秋冬交替的氣溫變化決定小麥播植的時間,週間平均溫度只要低於28℃即耕地準備種植,而後續小麥播植的農事管理與台中大雅的小麥就差異不大。

由於李老先生的農地採休耕輪作,播植時較不受二期稻作收成的限制,收成也沒有隔年一期作稻作插秧的緊迫壓力,所以學甲小麥可以放任熟成,色樣較台中大雅小麥熟稔(乾燥度)許多。

由於自有「小麥專用收割機」對於採收率也較大雅採「稻穀收割機」提升。但最具特色的是「曬麥場」,採陽光曝曬(室內可調式),一次可曬15公噸(300包),而不是使用柴油燃燒的「烘稻機」,裝袋前再使用自製的「篩落風鼓機」清潔與除去雜物,真的使自己大開眼界。

煌南老先生、李老太太與智豪先生對於我這樣一位陌生的訪客,傾囊相授,毫無保留,感動於這份熱誠與盛情,當天同時也商定了今年(2009)台南學甲小麥的契作計畫。

返家的一路上,收起原來的抱怨,開始感謝起台中農改場的沈勳,要不是電話中的那一段衝突,小麥的契作計畫就不會快速跨界延伸到台南的學甲。而與沈勳的情緒性衝突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呢? 似乎許多歷史事件出現的重大轉折往往如此。

繼續不懈的努力

6月2日(二)下午如期與宏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一同前往拜會台中農改場的作物改良課沈勳與張隆仁博士,對於小麥品種改良與種植的可行性,並無重大突破,但稍稍可以理解農改(農推)的困境。

現今的「農改」、「農推」、「農政」單位對於農作物的種植都抱持著「不鼓勵」、「不反對」的被動立場,以免在農作物生產過剩時,農友把責任推給公部門,又一昧要求政府收購或補償。而現今台灣咖啡的氾濫種植,可能已讓農政單位「剉咧等」。喜願麵包堅持與農友「契作」 方式規畫產量與市場需求,就是避免掉入產銷失序的陷阱。

為了建立未來小麥契作品系的差異化,在宏昇的牽線下,6月9日(二)專程拜訪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商議以「台中選二號」為親本雜交的可能性。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面對未來,台灣小麥品種雜交改良的漫漫長路,卻又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506集)在5月25日晚間播出《台灣麥田記事》,讓沉寂的台灣小麥再一次受到大眾的關注。節目播出後,陸陸續續接到多位農友的詢問與鼓勵,與苗栗苑裡玉田里的吳水池農友就是在這種因緣際會中認識的。

吳水池農友為苑裡鎮山水米產銷班第四班的班員,在6月6日山水米的「有機稻場」的會談中,熱烈與班員們交換種植與觀察小麥的經驗,由於農友們均有「山水米」有機稻作計畫產銷的經驗,對於小麥契作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與默契,在這裡著實看見農友們堅守農地,維護自然生態,相互合作自立營生的精神。2009年10月喜願麵包的小麥契作將跨越到大安溪北岸的苗栗苑裡。

原本「雲林麥寮」設定為計畫契作種植的地點,但因接洽的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農發科,後續毫無回應,且經查證麥寮地區目前土壤鹽化與污染的疑慮,恐影響種植的成效,決定忍痛放棄。

而「彰化芳苑」的擇定,則是因為就在麵包坊的隔壁,又屬「大橋米」稻作產區,對於農田的土壤深具信心。而「彰化芳苑」麥田的農事管理,將由喜願麵包坊全體夥伴共同參與,而能親身投入農作大夥們滿是期待的喜悅。

2009年喜願麵包契作小麥的軸線,從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彰化芳苑、台南學甲跨區域種植,此一軸線也符應日治時期與戰後常民曾普遍種植小麥的歷史線徑。而未來在農事的管理與紀錄上如何突破空間的限制,並以公開透明的生產履歷呈現,更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6月20日以仿同「喜願麵包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規劃了「小麥契作行動化農事管理生產履歷系統」架構,健丞數位科技的偉斌更唱議以自由軟體方式,解構與反思社會受微軟制約的陷阱,我們將竭力在今年的9月底有初步的雛型呈現;對於農業這樣的攪動,是實踐的,是前進的,也有想望的所在。

今年(2009.11-2010.4)從契作的面積估算收成,預估2010年3-4月小麥會有40-50噸左右的收成,為了再一次精確了解「台中選二號」的製粉品質,請託與遊說統一麵粉的陳銘乾先生協助,借重統一麵粉在製粉專業的研究分析(如附表-台灣本土小麥品質分析比較表),提供量化數據的參考指標與適切的加工用途,當然也是為了規劃2010年突破製粉的瓶頸。

在製粉加工程序的努力,統一麵粉展現積極專業的意願,令人感到意外與驚喜。小麥「製粉」將會是2010年4月小麥收成後最大的挑戰,未來不管結果如何,內心總是充滿感謝!

進口小麥的比例超高,值得國人關切

而依據美國小麥協會統計台灣從2002年進口小麥總量已超過100萬公噸,2005-2006年更攀至130萬公噸。2007-2008年受小麥價格高漲的影響進口值約略衰退5%,台灣進口小麥以美國小麥為大宗佔總進口量的80%,澳洲佔19%。進口的小麥約有45%用於烘焙業,40%用於中式麵食與麵條,8%用於釀造與麵筋業,2008年烘焙業國內產值已達為710.58(百萬美元),已為台灣重要的民生產業。

農糧署2009.7最新的統計,台灣地區98年第一期稻作預估收成為1,027,747公噸,顯見稻作生產總額仍略低於小麥進口總量。2007年出版的《台灣糧食統計要覽》國人每年食用白米量從1971年的130公斤降至2006年的48公斤, 持續呈現微幅0.5-1.0公斤下降,直到2007-2008年始有止跌跡象。

美國小麥協會估算2008年台灣每人每年消費小麥約為45公斤(尚未製粉),且仍持續呈上升趨勢,小麥與稻米已成為我們共同的主食,而如何提高本地小麥的自給率(使用比例)更是我們必須嚴肅且認真思考的課題。

但是,更困窘的情況是我們從事農耕的「農民年齡老化」、「農村人口外流」、「農戶農作所得偏低」,導致可耕農地逐年流失,加上農政僵化的休耕政策,導致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低落

以2007年的統計為例:2000年從事農業人口有367萬人,2007年降至305萬人,農戶總數75萬戶,而農戶負責人年齡在44歲以下僅4.9萬人,但65歲以上則有37.5萬人,農友年齡老化,世代嚴重斷層;而2007年平均農戶農業所得僅193,413元,糧食自給率更降至30.6%(以熱量為權數),農政單位大搞農村建設卻無助於農友收入。這就是有許多關心農業的朋友們,堅決反對「農再條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麥的種植在台灣西南沿海有足夠的歷史深度,粗放型的田間管理,只要有妥適的產銷計畫,不僅可以活化休耕的耕地,增添農民農作所得,更可充裕國內糧源,提升糧食自給率。聽起來,似乎棒極了!但是只要觸及價格的問題,臉上立刻會出現三條線,

以金門酒廠為例,契作小麥籽實價格在21-31元/公斤間,而進口美國硬紅春麥到岸價在13-18元/公斤間。而如何突破價格的障礙,正是每一位參與契作計畫的夥伴,必須勇於接納的現實。

雖然我們已經連續「契作小麥」兩年,在田間管理、儲藏設施、研磨加工也累積了些許經驗,但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台灣西南沿海鄉鎮可耕作的農地,在二期稻作後(或休耕輪作)種植小麥的情況與蒐集各地冬季不同風候的小麥種作數據,並建立可依循的管理法則。

從台中大雅的「點」漸次發展成西南沿海的「線」,在奠立穩定的「線」徑後,進一步挑戰未來以「線」拓展構成「網」狀的群組。我們的企圖清楚而明顯,所以今年是「麥田狂想」深具關鍵性的一年。

而有產銷計畫的契作小麥,能多元活化耕地,降低食物旅程,提升在地食材自給率,這是多麼美好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處於盤跌,而契作小麥到底是太早?還是太晚呢?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妳)參與這一場美好的戰役!

後記:

在2009.10-2010.4「契作小麥」計畫逐漸定着之際,感謝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仁棟、秀枝、淑德、信苓、宏昇一路相挺,更感謝「綠色陣線」的東傑與致力於農造關懷培慧的協助,台中區農改場沈勳、張隆仁博士的包容,嘉義大學農藝系主任劉啟東教授、台南區農改場吳建銘、苗栗區農改場張素真博士、「山水米」李東朝董事長提供寶貴的資訊,洽發麵粉陳副總與統一麵粉陳銘乾熱心協助台中選二號小麥成分的研析。

另外也對健丞數位的偉斌、朝陽科技大學資管系洪朝貴副教授在系統開發上的投入與公共電視的志榮持續關心鼓勵再一次表達誠摯的謝意。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