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狂想3.2─2009小麥栽培開始了!

時序在「立冬」(2009/11/7)前,苗栗苑裡地區契作的麥田,多位農友在稻穀收割時已經撒下小麥種子,目前小麥苗已長出青綠的嫩葉,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真令人感到振奮!我們接受嘉義大學農藝系劉啟東教授的建議…

前言:

為了做出好吃,健康的麵包,也為了減少對國外原物料的依賴,喜願麵包從2007年就開始在台灣中部嘗試栽培不用農藥栽培的小麥(這段過程請點選這裡,閱讀「麥田狂想3.0─本土的小麥契作努力」)。

小麥種植的季節又到了,感謝喜願麵包的施總監完整的紀錄這些過程,和讀者們分享,也請大家多多支持本土栽培的小麥製品!(文中藍色的文字,都是可以點選進去看的圖片,請大家記得享用!)

981124-maitian336-450.jpg
2009.10.28 苗栗縣苑裡鎮 契作麥田之一(鄭德治農友6分農地) 開始撒小麥種子(種子裝在農友身上背著的機器裡面,在水稻還沒有收割時就灑下小麥種子)

時序在「立冬」(2009/11/7)前,苗栗苑裡地區契作的麥田,多位農友在稻穀收割時已經撒下小麥種子,目前小麥苗已長出青綠的嫩葉,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真令人感到振奮!但並未在小麥撒種前讓所有的朋友知道這件美好的情事,是因為當時麵包坊正受「丙酸事件」所苦惱,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冷靜下來整理這段心情與影像。

在拜訪台南學甲李煌南老先生與永康統一麵粉之後,中秋節前夕與苗栗苑裡稻米產銷班的農友又在山水米的「有機稻場」開了一次說明會,初步確定種植的農友與面積。2009年10月15日(四)在吳文雄班長家中召開第三次協調會議,對於種植的管理方法與初步契作價格達成共識,認同並遵守「不施除草劑、農藥、驅趕小鳥不得使用藥劑與殺生」的約定。

2009/10/24(六)第四次會議,我們接受嘉義大學農藝系劉啟東教授的建議,讓苑裡地區的部分栽種「越光米」的農友,配合「越光米」早熟的特性,小麥種籽提前撒種,以實驗在小麥開花結穗後,獲得良好的充實,對照同一地區不同時段種植時段的收成績效(粒重、總重),作為來年種植的參考。

所以我們拜託三位本季種植「越光米」的農友(李信武鄭德治吳文雄),提前施種小麥,做為實驗的對照組。當天,又有多位非契作農友參與討論,顯見「麥田狂想」的契作,確實在苑裡淳樸的農友間引發不小的討論。

李信武DSC_6973
2009.10.15 苗栗縣苑裡鎮 稻米產銷班協同合力契作小麥群像之一李信武農友

這段期間,我們在傳統石磨機械的尋求上,透過主婦聯盟淑德向日本的組合社與喜生公司楊家珍的協助,充分了解傳統石磨的連結運作與使用,目前正進入詢價、報價的階段。

或許,有朋友會懷疑,總不會因契作本土小麥,而真的再開設「榖物研磨廠間」吧?!這不是只有因為要喝好的牛奶,而自己養一頭乳牛而已,而是要開設鮮乳廠喔!沒有錯,真的不是開玩笑,但卻充滿可能性;「熱情」是實現夢想意志的燃料,但「新台幣」像「氧氣」般,是絕佳的助然劑!

另外在小麥改良的計畫方面,嘉義大學農藝系劉啟東教授也提供另外一條日本的線索,但經過多方徵詢與努力,因為時間已經過了日本種植小麥期,在種籽的取得上,已失去先機。不過,我們還是在苗栗苑裡、台中大雅兩地大量(共計0.5公頃)試種「美國硬春小麥」,做為與「台中選二號」田野實驗對照的基礎。

10月28日(三)在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李信武的「越光米」收割,這一天不僅是在撒下小麥種籽而已,更是撒下「麥田狂想3.0」夢想種子的一天。

李信武─2-7888
2009.10.28 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 契作麥田之一(李信武農友4.4分田地)二期稻作收割  麥種已撒下

當天下午,緊接著社苓里的鄭德治泰田里的吳文雄也跟進撒種。11月6日彰化芳苑的林碧雄上館里的陳文龍也陸續完成小麥撒種的工作。由於小麥撒種的順利開展,「麥田狂想」的心情才逐漸從飄盪中轉化成篤定。

不過,11月6日苑裡上館里陳文龍彰化芳苑林碧雄的小麥種籽,撒種後因受連日陰雨與間歇性大雨影響,小麥種子部分受浸泡影響,發芽率並不理想。

苑裡陳文龍11/15災情輕微,勉可維持基本量。彰化芳苑則受損嚴重正準備改用「耕地法」,只要天氣放晴幾天,農地乾涸後即可進行耕犁作業。雖然初步失敗,但處理這樣異常狀況的機制,與未來在農務(地質、排水水路)判斷與天候預測產生極為重要的經驗值。

事情當然不可能一直處於「一帆風順」的狀態,偶爾短暫性的挫敗是必然的。11月3日台南學甲李煌南先生的長子李智豪先生來電表示,自從「八八水災」之後,台南地區就沒有在下過即時雨。李老先十分擔心,沒有水勢必影響小麥初期的長成,也會影響當季小麥的收成,恐已不足金門酒廠之需,也就無法參與完成「麥田狂想3.0」。

11月5日(四)緊急南下安撫李老先生、李老太太不安的情緒,不過,契作的小麥種籽也跟著一併載過去,車子一到農場大埕,下車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後車廂,將小麥卸下,強烈表達出一種明顯的意涵:「我都把『女兒』載來了,你非娶不可。不然就賴在這裡!」

煌南老先生大概已經看出我堅決的意志,一坐定就笑著說:「幫你種了!我會選一塊地力良好,獨立且完整的地形種植,你放心!」而夾在中間的大兒子智豪,也露出輕鬆的笑容。

離開前,老先生特地進去廚房準備了四盒金門青草茶,還押著我到對面的蘭園,讓我選一盆蘭花,我笑著說:「『女兒』還沒成親,我就已經收受的這麼多聘金,以後還得了!」對於,小麥在學甲的種植內心充滿期待,但也得仰望老天的幫忙!

11月11日舊社里的前里長鄭楓仔,在山腳里錦山下「綁田」共一公頃,全面施種小麥,這是在苑裡農友單一最大面積。11月12日玉田里的吳水池也進行小麥的撒種作業,但緊接著12日下午、13日上午卻出現連續陣雨,讓兩位農友十分擔憂。

11月15日台中大雅鄉員林村張文炎村長也進行小麥撒種作業,但今年大雅因為「斜紋夜盜蟲」十分猖獗,惟恐小麥生成的嫩綠麥苗被「夜盜蟲」啃食,今年大雅普遍改用「耕地法」,就是在二期稻作收成後,才施撒小麥種子,並同時進行施肥後,再以耕犁機做微淺的覆土,一則破壞「夜盜蟲」的棲息環境,並提高小麥的發芽率。另外也強化田間「性費洛蒙誘瓶」的設施。這個潛伏的危機,是今年大雅小麥極大的隱憂。

3-DSC_2318
2009.11.15  苗栗縣苑裡鎮玉田里 契作麥田之一李信武農友(小麥草逐漸冒出全面綠嫩芽) 茂密而旺盛

目前參與「麥田狂想3.0」的農友中僅剩苑裡的兩位農友(吳健忠、梁耿誠)與台南學甲的李煌南老先生等三地尚未施種。苗栗苑裡在等前兩天下雨,農田稍乾硬後再進行撒種收割;但台南學甲的李煌南老先生,卻是在等待老天幫忙下一場大雨,也讓氣溫再下降一些。

你(妳)看,苗栗苑裡與台南學甲兩地的氣候差異,就知道老天多麼喜歡跟我們開玩笑啊!

超好吃的學甲虱目魚丸

一踏進廣益魚丸店,就能聞道濃濃的蒜香味,當初會在魚丸裡加入蒜頭其實是李老闆父親的想法,蒜頭可以去腥,加上當時蒜頭是學甲特產,既新鮮又是天然的防腐劑,父親在嘗試後發現魚丸中加入蒜香十分對味…

位於學甲鎮中正路的廣益魚丸店,至今已有57年歷史,現任的李老闆是第二代繼承人,關於廣益魚丸店有下面這一段歷史:

img_1162-360.jpg

李老闆小時後,父親受雇於叔公開的魚丸店,李老闆的伯父是大老闆。當時唯一的交通工作是腳踏車,新鮮的魚要到新營去採買,為了要有新鮮的漁獲,李老闆父親總是在半夜十二點起床,先到後院水井打水,將店內水缸舀滿水後再騎著腳踏車到新營買魚,水缸的水是製作魚丸時需要用到的.

當魚買回來後最好的部位就由附近一家有名的雙喜飯店買走做生魚片,魚頭、魚皮跟魚骨則常會有許多人排隊購買,賣完後就剩沒幾斤魚肉的部分可製作魚丸,當時一天大約只能製做二、三十斤的魚丸。

後來分家時,因伯父對經營魚丸店沒興趣,選擇到高雄發展其他的工作,魚丸店則由李老闆父親接下經營,同時亦掌握了漁獲採買的決定權,生意漸漸的有了起色。

一踏進廣益魚丸店,就能聞道濃濃的蒜香味,當初會在魚丸裡加入蒜頭其實是李老闆父親的想法,蒜頭可以去腥,加上當時蒜頭是學甲特產,既新鮮又是天然的防腐劑,李老闆父親在嘗試後發現魚丸中加入蒜香十分對味,也因此沿用至今。

初次拜訪時,李老闆提到,這行業非常辛苦,因清晨四點就得開工,直到當天的漁獲全部製作成魚丸後才休息,而每天的漁獲量會因應市場需求作調整。但是如何了解市場需求呢?李老闆說,這是經驗的累積,開店至今,大約了解每天該進多少漁獲,每逢農曆初三與十七是固定休假日,不製作魚丸,故若遇到初三、十七則前一天會多做些量來存放,以便銷售。

以非假日而言,每天約製作三百至四百斤左右,但仍需看當天是否有人預約,假日則須比平日多做一倍的量。每年約在春節、清明節、中秋節是市場需求最大的時候,許多人會買魚丸來送禮。

img_1146-1-360.jpg

而製作魚丸的虱目魚肉從哪個產地進貨呢?廣益所用的虱目魚並沒有固定以某地產的虱目魚為主,而是透過中盤商向漁塭購買回工廠處理後,再向中盤商購買,目前(三、四月)大多是高雄一帶的虱目魚,台南大約要五、六月才收成.

廣益魚丸是買廠商處理好的魚背的部分,先將魚冰在零下二十幾度的冷凍庫保鮮,經過三道機器的處理,第一道先打成薄片,第二道打成如麵條一般,第三道再打成漿而製成。

廣益魚丸的好味道是已獲得「台南縣經典美食認證」的肯定,其主要成份是:虱目魚肉、碎肉、鹽、味精、番薯粉、糖、蒜頭,完全用當地最新鮮的食材製成,不含防腐劑,故製好的魚丸一定得冷凍保存。

img_1160-360.jpg

不同於其他家魚丸店,廣益加碎肉是因虱目魚肉較澀,碎肉可改變其口感,且較有甜味。其行銷方式,除了透過顧客來電購買,再直接以宅配的方式寄達外,其餘絕大部分是透過顧客口耳相傳。

機械科系畢業的李老闆,捨棄到竹科工作的機會,回鄉承襲父親的口味,因為此份勇氣與堅持,才能讓更多顧客品嘗到如此鮮美可口的虱目魚丸…
img_1147-360.jpg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