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鄉建山村面臨的選擇題

會選擇永久屋放棄山上的地,大部份原因是原來在山上就沒有自己的房子或是住在小工寮的人,或是因為還沒有分配爸媽的財產而住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如今可以每一個兄弟就有一棟永久屋,比以前住在山上更好更寬敞…

編按:

本文為旗美社大工作人員採訪桃源鄉建山村的杜劍輝與黃靜華夫婦,瞭解建山村目前面臨重建與安置可以有的選項,是否回山上,還有很多朋友需要時間釐清。

目前建山村民先安置在木柵教會安置所及旗山靈山寺──

目前正在選擇(1)軍營安置或(2)自行租屋

同時面對未來的三個選項(1)回建山村(2)杉林永久屋(3)低利貸款

無論哪一個選擇,後續方案皆還不明朗。

──────────────────────────────────────────────────────────

黃靜華,嘉義朴子市人,是桃源鄉建山村少數嫁入原住民家庭的漢人女子,與丈夫杜劍輝共同經營亞力民宿,篤信耶穌,個性樂觀開朗、積極熱心,很關注公共事務。

她在風災後第四天決定搭直昇機下山,前一天晚上,她拿出相機,先拍了她睡的床,她說:「因為不知道是不是以後睡不到了」,再上樓去拍了她民宿的每個房間、走廊、陽台,每個角落都是她花了二十年的心血,再回頭看看時很心酸,跟我們說起當時的不捨還是哽著淚水,害我們一行人跟著她掉淚。

但她馬上擦擦眼淚說起碼賺到還活著,還賺到一家人都平安,還能在一起生活,她有信心可以重頭開始。

980829-jianshan-60.jpg
黃靜華是桃源鄉建山村少數嫁入原住民家庭的漢人女子

她被安置在內門的木柵教會,登記88專案臨時工,每次去看她,仍然是那個跑來跑去,大嗓門呼喚著大家,熱心協助安置所內大小事務的靜華,感謝主,她仍然那麼有活力。

目前,桃源建山村分兩個地方安置,分別是旗山靈山寺與內門木柵教會,對於政府頒佈的安置方案,她除了積極去了解、去評估。最後快手快腳的決定選擇租屋方案後,還協助其他村民分析每個安置方案的優缺點。現在她算一算每個月他們一家五口約有二萬五的生活補助(含租金補貼)。最快9月份即將落腳在高雄市。

問她想回去嗎?當然想,但不知道下次的風雨來還躲不躲的過?初步會先陪最小的兒子在高雄市復學,租間房子先安定下來,之後希望可以在高雄市買間房子。建山的家,有空還是會回去。

靜華說剛開始辦說明會的時候,大家還聽不懂。一些村民都不知道狀況,也不知道要發問,只關心有沒有錢可以拿。

她覺得慈濟是一個慈善團體,他們和政府推出永久屋,蓋的很漂亮(起碼他們的簡報檔拍的照片很漂亮),她相信是為了保護山林才提出要放棄山林,不再濫墾,靜華覺得人對山林的破壞是要負責任的,這不是「一屋換一屋」。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決定了下一代的未來生死』她認真的說著。但杜大哥回去看過建山的家,他覺得外觀沒什麼不一樣,可以回去住,但那只是眼前的景況,誰知道未來會怎樣。

目前靜華和杜大哥認識的朋友或鄰居們,一半選擇去軍營或租房子,準備之後要回山上;另一半則選擇了永久屋,不再回到山上住。

會選擇永久屋放棄山上的地,大部份原因是原來在山上就沒有自己的房子或是住在小工寮的人,或是因為還沒有分配爸媽的財產而住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如今可以每一個兄弟就有一棟永久屋,比以前住在山上更好更寬敞,而且之後還是住在隔壁或是同一個地區,他們覺得很好。

杜大哥還是很難放棄建山的家,他從小在那裡長大,一生的心血都在山上,還有離開故鄉的不捨心情,他說:「不能耕作,不能工作,不能居住,那怎麼會是我家?」。

杜劍輝原來工作是怪手司機,專作農事開墾。靜華在前一年投入大筆積續買下隔壁的房子,最後她說:「要不是這麼多財產在山上,我早就選永久屋了。」

劍輝:「我覺得這選擇去那裡這件事很重要,應該有要緩衝時間,要讓我們先安置好,後面程序再慢慢處理。現在的步調太快,來不及思考。如果可以,還是希望徵收土地或是同等值的換地。」

補充:

永久屋依人口數分配大小,共有三種規格,另外如果家庭成員人多,還有可能再撥一至二分地讓他們可以種些東西,這二分地不能蓋房子或轉賣。而住宿的會依各部落區分配房子。───靜華轉述

採訪的同時,有一對原住民夫妻為了回山上還是去軍營安置正在吵的不可開交,因為丈夫手拿著維士比,還喝的醉醺醺的,踉蹌的站著。

p122203352964p122203357739
將來是否還能回到桃源布農的家,大家都還不知道。

對於軍營做為臨時收容所的關切

我們在此再次呼籲政府、朝野政黨、宗教慈善公益機構以及媒體記者,如同國內各公民團體一再指出,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給災民一個「清潔、衛生、食衣住行無虞,有家庭生活的短期住宅環境」,至於本於各種理念…

編按:

本文為賴中強律師轉寫,為「台灣守護民主平台」(http://www.twdem.org)發出的民主監督資訊2009/8/26,該平台特別說明,本文評論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歡迎引用,延伸論述。

中央社26日報導:

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天說,行政院與災區縣市長已達成共識,若一切順利,31日前所有收容所的災民全部遷移到狀況良好的軍方營房,收容所全部淨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會協助搬遷。」「狀況良好營房可提供超過7000床位,所有收容所的災民都可移到較舒適的地方居住,且可住得較長」「盡可能讓收容所災民搬到較舒適的軍營,才能容許有空間與時間細緻規劃重建事宜,這是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高華柱的構想。」

一、我們的緊急關切:

基於疫情發展的考量,如果營區可以提供較目前為佳之衛生環境,在符合人性尊嚴的標準下,本資訊不反對「軍營」做為取代「順賢宮」等臨時收容所之替代地點「之一」,然而,本資訊仍企盼有關單位與民間企業尋求衛生條件更佳之臨時收容所。就行政院決定以軍營做為臨時收容所,我們必須表達如下之關切:

(一)對於營區的衛生條件與可能的疫情發展,希望有關當局予以高度重視,並採取必要之措施。

(二)我們必須提醒:部隊營區之「共食、共浴、餐具統一清洗」等生活習慣,將來有可能成為疫情散佈之因素,因此,我們希望有關單位就營區收容所災民食衣住行之安排,務必諮詢公衛專家與具有實務經驗者的意見,不可沿用部隊之舊習。

(三)我們必須嚴肅提醒有關當局:

1.不得以營區管制為由,侵犯災民之人身自由;

2.不得以營區管制為由,限制媒體之新聞自由;

3.不得以營區管制為由,限制災民或其他公民團體向行政官員表達抗議之言論自由或進行組織之結社自由。

(四)我們提醒營區部隊長官,必須遵守《聯合國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之規範(http://www.amnesty.tw/index.php?page_id=810)尤其是:

「國內流離失所者,有權自由進出暫時營地或其他安置場所。」

「任何人的家庭生活有權利得到尊重。」

「不論情況如何,主管當局應在最低限度內不歧視地向國內流離失所者提供並確保他們安全地獲得下列物品:(a) 必需的食物和飲水;(b) 基本避難所和住房; (c) 適當的衣著; (d) 必需的醫療服務和衛生條件。3.應以特別努力,確保婦女能充分參與這些基本供應的計畫和分配。」

「國際人道組織和其他適當機構有權向國內流離失所者提供服務。當局應誠意對待這種服務,不得認為提供這種服務是不友善的行為或干預。一國的內政有關當局,特別是,如果它無能力或不願意提供必要的人道援助,不得任意拒絕別人提供這種援助。」

「應作出特別努力,確保國內流離失所者充分參與有關本身返回、遷居和重新融合的規畫及管理。」

二、軍營無法做為中期「安置」地點:

「救災/收容」「安置」「重建」是三個不同階段。我們的另一項憂心,來自於行政院所謂「營房..可住得較長」的發言。由於國軍營房「大通舖」之設計,不具有維護隱私權之功能,與《聯合國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任何人的家庭生活有權利得到尊重。」之規範不符,因此,我們必須嚴肅指出:

「在短期間內,興建組合屋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臨時住宅,安置受災『家庭』,是國家的義務」,此與永久家園之重建,係屬二事。基於人性尊嚴之考量,此為「必須」支出之成本,縱有資源重複,亦當如此。

三、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安置」,而不是「重建」:

我們在此再次呼籲政府、朝野政黨、宗教慈善公益機構以及媒體記者,如同國內各公民團體一再指出,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給災民一個「清潔、衛生、食衣住行無虞,有家庭生活的短期住宅環境」,至於您本於各種理念所擘劃的永久家園重建方案,先暫緩吧!

【相關報導】

劉揆:月底收容所淨空 災民暫遷軍營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8260170

980827-3849133137_963aa0fef.jpg

安置必須以災民的福祉為最深的考量(圖片引用自「飄浪。島嶼」部落格)

誰來為安置所的朋友提供更多的訊息?

發現很多安置所的人都不清楚政策,並表示他們對於現在外面的情形都不瞭解。現在討論是否要有人定期打電話為他們「讀報」,讓他們知道相關的消息?災區事情相當複雜,哪些訊息是災民目前立即必須要知道的?特別是他們反映有很多表格要填寫,「到底在填什麼」讓他們很困擾。

編按:

在旗美社區大學20090825 【災後工作會報】中,提及安置所現在情形混亂,需要更多朋友們能協助訊息整理傳遞,還有其他的現場情形說明,如果能一起參與的朋友,請聯繫旗美社大。請聯繫 88volunteer@gmail.com

20090825 【災後工作會報】

1. 記錄志工繼續到各安置所瞭解,特別是部分有我們的學員或講師在安置點,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第一手的訊息。從安置資料的回報,我們間接可以瞭解目前大家對於「急於」安置的困擾。另外,大家都很關心未來小孩的教育問題。只要等到災區各學校的復學決定,各課輔志工即可上線。

目前那瑪夏民族村已有共識,對於政府三大方案(組屋、貸屋、臨時組合屋)都不要,他們月底就會離開順賢宮與禪靜中心,會前往加利利教會,預計住三個月等臨時「組合屋」就會蓋好,然後民族村決定搬到在杉林由慈濟蓋到的永久屋,但是下一步還不知道。

不過,相對於那瑪夏民族村的決定,在大林教會中,民生村的情形就還在考慮的狀況。民生一村很危險、民生二村卻很安全,八八之後,一村居民就跑到二村,所以民生村很少有人下來,下來的人希望等道路開通,能夠「回去看看」,再決定安置方案,而也有很多鄉民希望知道鄉公所的政策。

2. 記錄組昨天探望暫時安置於木柵教會內的靜華姐。木柵教會目前共收容122人(但人員一直在流動中),災民包括高中村、建山村與其它(較少數),每天晚上到11點時準時休息,所以盡量在那個時間之前聯繫。

高中村有我們社大手工皂的學員,現在大家都在考慮租屋還是住組合屋,但一直聽說組合屋會漏水,所以大家對於集體住組合屋又有很多疑慮,所以大家心情很浮躁。有五、六個婦女沒有大尺碼的衣服可以換洗,我們已經跟社會處調,會自己送去給她們。

3. 發現很多安置所的人都不清楚政策,並表示他們對於現在外面的情形都不瞭解。現在討論是否要有人定期打電話為他們「讀報」,讓他們知道相關的消息?災區事情相當複雜,哪些訊息是災民目前立即必須要知道的?特別是他們反映有很多表格要填寫,「到底在填什麼」讓他們很困擾。都沒辦法回去看看,要怎麼申報土地災害?

4. 六龜鄉王課長非常希望能有具撰寫企畫書的志工,幫忙撰寫相關組織志工的申請案。

5. 工作人員認養購買甲仙農民的水果。今天甲仙組下山時帶回。

6. 經過了十幾天的聯絡,今天終於聯繫上社大的學務委員秀蘭姐,她仍在寶來,一切安好!

7. 今天繼續與影像紀錄工作團隊聯繫。現在我們已經有很多故事,就等著大家投入。

8. 今日新聞:政府敲定11個永久遷建安置地點,3處與高雄有關。高雄縣甲仙鄉五里埔(安置小林村受災戶)、高雄縣台糖月眉農場(安置那瑪夏民族村受災戶)、高雄縣旗山台糖圓壇子農場(安置六龜鄉新開部落受災戶)。目前可能認養興建永久屋的單位,仍以慈善團體為主。永久安置之後,對於住民既有文化的傳承,要如何進行?

9. 今天晚上甲仙有臨時會議。總統府直接來電,「只要一有共識就要排除萬難進行重建」,這致使小林重建委員會(即小林自救會)加快內部協調的腳步。工作人員今晚上去旁聽並記錄。

災民、安置中心、自救會─高雄縣整理匯報

高雄縣政府的「莫拉克風災重災區災民慰問金發放原則」的補助對象中,高雄縣政府認定所謂的「災民」是:1、自山上救援下山,有登記並安置於災民收容中心者。2、 自山上救援下山,有登記或收容過,但已先離開…

台大大新社在災後前往高雄縣擔任紀錄志工,協同旗美社大的同事,進行安置所的訪調,協助大家更瞭解現場情況。這些記錄將陸續刊出,感謝大新社同學的付出與細膩觀察,災區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這樣的紀錄整理,也才能協助災民和外界整理問題,請有意願的朋友跟小地方新聞網聯繫。

以下資訊彙整於8月23日,災區每日數變,一切仍須以當天最新狀況為準。

────────────────────────────────────────────────────────────

一、「災民身分」認定的困境

莫拉克風災過後,政府對災民提出了各式各樣福利與賑助方案,來自各地對災民的關懷、援助及賑助源源不絕,每天都有大批的捐款、物資及人力進入災區,期待災民可以自風災過後的泥濘中站起,重新出發。但是,在這個充盈溫暖的時機,到底誰是所謂的「災民」,能夠得到這些福利呢?

高雄縣政府的「莫拉克風災重災區災民慰問金發放原則」的補助對象中,高雄縣政府認定所謂的「災民」是:

(1) 自山上救援下山,有登記並安置於災民收容中心者。

(2) 自山上救援下山,有登記或收容過,但已先離開目前未居住於收容中心者。

「災民」必須是「自山上救援下山」的,如果風災當時不在災區,而在外地工作或讀書的居民,就算他們的家確實在受災村落,但因為他們並沒有被直升機「自山上救援下山」,所以並不具備災民身分。

同時,高雄縣對災民的安置辦法是,當災民被直升機救援下山,來到安全地域後,就直接登記資料,分發到高雄縣各安置中心,那些災情發生時不在災區的居民,因為他們不在高雄縣政府認定的「災民」類屬中,也錯過登記資料、分發至安置中心的時機,因而陷入無家可歸的困境。

還有另一狀況可能使災民無安置中心可住。當時被救援下山的民眾,若有受傷或生病,就會直接被送至旗山醫院就醫,待康復出院後再找安置中心入住,但部分住院多日的災民,在出院之後會發現各安置中心災民人數皆已額滿,沒有地方可共他們居住,於是他們一樣淪為每天早上必須去各安置中心詢問有無床位的流浪災民,只能自覓居所,無法享有安置中心對災民的各項福利。

980825-list-360.jpg

除上述兩種情況,還有另外一群人是災進入安置所後,失去「災民」身分的。當災民進入安置中心後就會得到「災民識別證」,但隨著救援工作的持續進行,和安置工作的後續發展,許多安置中心會進行「換發識別證」的動作,但許多領有舊識別證的人在換證當時暫離安置中心,錯過了換證時間,竟然就無法再進入原安置中心,只好再去其他安置中心詢問是否有多的位子。

成為一位具備「災民」身份、有安置中心得以居住,就某種程度而言,是需要些運氣的。災民/非災民的身分在整個救災流程中顯得異常混亂,間接使後續重建、補助金、組合屋等等議題複雜化,也使得各受災村落與安置中心組成自救會,自力解決災後的種種問題。

二、各自救會發展

1. 佛光山安置中心自救會

因為佛光山收容的災民數最多(達1000名),所以有來自那瑪夏、甲仙、六龜、桃源等鄉、村的災民,由部落教師、文化菁英主導,很快速地成立了跨鄉、村且系統完整的自救會,包括物資的發放等等完全自治。

會長為原住民代表專員卜袞,秘書為韃虎(那瑪夏民權國小的老師),松年部、社青部、青年部、婦女部、保安部、資訊部、教學部。所以特別注重小孩和青年的課輔,馬上有來自世界展望會的人協助。因為此為災民數最多的安置中心,所以自救會常有機會直接和政府高層進行協商會議,也相對可得到較多資源。

2.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

以舊有「南方部落聯盟」脈絡為主,也是一個跨村跨鄉甚至是跨縣市的組織。目標是想串聯南方的災區部落,一起談未來重建。

以Abuwu領導的「那瑪夏自救會」為其中一個組織,此組織以返鄉、高學歷的部落青年為主,在平時就因Abuwu在部落的一些組織工作的理想性和進步性所吸引,派部落青年駐各點服務,以順賢宮、紫竹寺為主,已在旗山成立辦公室,以不接受政府經費來運作。目前主打口號:「我們要在一起」、「不要欺騙原住民」。

3. 民族村自救會

民族村就是那瑪夏鄉的南沙魯部落,它和那瑪夏的另兩村(民權、民生)較不同,另兩村的受創程度在30%~50%之間,但民族村幾乎全毀。所以村民關注的不只是短期的安置議題,更重要的是未來是否原地重建或遷村。

以政府頒布的租屋津貼和組合屋申請辦法來看,要住組合屋的人將沒有津貼可領,所以導致的結果往往是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將有組合屋可住(因為沒有急需用錢的需要),而條件不好的(急需用錢)人就可能選擇租屋方案。

但是一旦租屋,部落的人將各奔東西,甚至四分五裂,絕無可能再有空間共商未來重建或遷村的事宜。這樣間接分化了村民的意見,幾乎等於二度滅村。但對部落還在的另兩村來說,他們只要選擇租屋方案即可,等路通了以後就可回部落重建。

前兩個自救會較無民族村的人參與,所以民族村的權益更顯重要但弱小。目前此三個自救會尚無整合的可能,因為彼此想要爭取的利益大相逕庭。雖然各自救會會互相傳遞訊息和聯合召開對彼此都有重大影響的記者會(比如越域引水),但各自救會彼此間缺乏信任基礎,目前尚難以聯合。

安置中心名單。其中居民來自不同鄉鎮,難以共商討事務
 安置中心名單,其中不同居民來自不同鄉鎮,難以共同商量事務。

三、各安置中心服務及問題

據高雄縣社會處資料統計,目前高雄地區共有二十四所各災民安置中心。各安置中心皆有連絡不同的醫療團隊巡迴或是進駐,所以醫療服務頗完善。其它服務如兒童、青少年課輔、照護,或者災民心理輔導諮商,有各相關團體,如伊甸基金會、世界展望會、高雄縣生命線等組織會與安置中心合作。

目前每個安置中心都有獲得足夠資源,但安置所之間卻甚少平行的資訊、物資流通。

「慰問金」是各安置中心每天必有的行程,尤其是大量來自民間團體的「關心」。各安置中心的慰問金額度、發放順序會隨者「知名度」大小而有所差異,例如因為佛光山安置災民最多,本身又為宗教勝地,因此變成各安置中心中的「明星」,各民間團體或個人皆傾向來此亮相和發慰問金。

慰問金的金額驚人,有時一天便可坐領一萬元。這和政府的「以工代賑」方案有很大的矛盾,各個安置中心現場幾乎都有不只一個個勞委會的攤位,但卻乏人問津、冷冷清清,因為做一天工才八百元,但「坐」一天就有一萬元,災民何必參與政府的就業方案?

但民間團體的慰問金是一時的,政府的以工代賑方案也有期限,究竟災民們未來的生計問題將如何解決,原住民部落原有的農耕生活發生巨變,這些都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紫竹寺安置中心一隅
 紫竹寺安置中心一隅

四、結論:災民的未來?

目前政府對災民提出多方面賑助方案,但目前政府空有五花八門的組合屋或租屋優惠救急方案,卻缺乏和散至各地的災民作妥善的說明和安排,使得災民得到的資訊零碎而雜亂,根本無法完全了解那些落落長的公文究竟在說些什麼,也無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再加上在談論遷村不遷村的問題之前,政府應該盡速派專家學者作完善的調查,再公佈調查結果,讓村民自行評估,但現在卻遲遲無相關動作。

現在許多的中繼住宅(組合屋)和重建議題,皆有民間慈善團體積極介入,法鼓山、慈濟等機構皆開始迅速地認養村落,和縣政府簽約討論重建計劃,許多新聞上的「明星災區」皆在第一時間快速被「外包」。縣政府當然歡迎這些慈善團體出錢出力,這樣政府便不用再多花心思在這些災區上。

以慈濟為例,他們已宣布將負責籌措資金興建1000戶鋼筋水泥的「原住民鄉、六龜鄉、甲仙鄉慈濟大愛村」,和災區部落的重建想像一定大相徑庭,供山區風災受災戶無償居住。

馬政府已公佈八八水災重建條例,其中鮮少和災民自治團體溝通的空間。災民對這些「善心」似乎無從拒絕,無從選擇自己的居住環境,在媒體鏡頭前,成為一群無從發聲、無自覺的人,只能「感恩」。

災民可以不再扮演感恩的角色來滿足社會大眾嗎?他們可以演出他們真實的慾望嗎?災民安置流程及後續重建工作中,對災民主體性的忽略,都是目前亟需關注的議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