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記憶

阿真已經自有一套化茅草荒地為沃土的本事,也為自己的小小農莊取名「誠墾草堂」──那片園地不用任何機械,真的是她的誠心墾出來的….

有一幅兒時畫面在腦海多年不曾褪色。

電力與電器尚不普及的年代,燈光很是珍貴。晚上幾個兄弟姐妹湊在飯桌上寫功課,就著五燭光的小燈泡,雙手吊在過高的桌緣,下巴和鼻尖貼近簿本,誇張地歪著頭避開不洽當的光源造成的陰影,緊握著鉛筆用力塗著簿本,大人則不時催促要關燈了~~以免浪費電!

那年代人們一到夜晚經常坐在屋外,那時的星光月華特別明燦!沒有電視和電玩,孩子即使聽不懂大人說的話,也會跟著在戶外留連。如果來閒聊的村人也帶著孩子,晒穀場上就會有踢鐵罐捉迷藏的遊戲,有時月光明亮到地上的影子如同白晝,追逐著踩對方的影子就會讓我們興奮整個晚上,還爭辯著「月亮只跟著我」……

大人手上很少閑著,印象最深的是剝土豆殼,因為這是我們幫得上忙的事。那時種花生因為「厚工」,少有大面積栽培,賣給商家剝殼的價錢高些,勤儉的農家都願意自己手工剝,多賺一點微薄工資──人們這麼需要錢,為什麼還要給機器賺呢?

孩子們不會懂得這些算計,當然更不知道有機器這件事,甚至很愛吃花生的我,那時還不知道原來辛辛苦苦剝出來的花生是要賣的,不能留著自己吃……因為吃花生的期待而喜歡剝花生,但是手指皮薄,剝不久就開始痛,還起水泡,卻是在大人的稱讚下,驕傲地忍耐著。

為了讓我們這些小蘿蔔頭願意工作,大人這時會和我們逗趣,只要拿到特別的豆莢──三顆仁(通常是二顆)或特別飽滿的單仁豆莢,就會夾在耳垂、鼻子、眉尖或下巴,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大人平時的威嚴在這時完全解除,讓我們雖然在工作中也覺得很幸福。

990718hushegdsc_6135-480.jpg
花生是完全靠手的工作(圖片提供/溪底遙學習農園)

這種幸福,不知不覺已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連我自己都不記得何時和剝花生這件事絕了緣──直到去年自己種了一丁點花生,才重新憶起。

現代社會,時間要用來做有意義的事,買食物就是為了吃,最好買來可以直接下肚!買一堆帶殼的生花生回家剝殼再炒,好像有點無厘頭?不過,如果您還願意呼喚一些久遠年代的生活樂趣,回味一點和家人一起處理食物的閒適心情──也許您會願意~~買我們的帶殼花生?

麗花與阿寶共耕的「福豆田」花生即將採收,因為量太小而無法用機器剝殼──去殼機動輒千斤以上才能作業,所以,我們決定將剝殼的樂趣留給大家。

另外,阿寶的姊姊素真,五年前也在後山縱谷買下一片法拍農地,過起自耕自食的簡單生活,從零開始摸索農事,養著幾隻快樂雞幸福鵝,還有一隻永遠孩子氣的狗──李小熊!

五年來姊姊的日子清簡得超乎想像,我們彼此忙碌少通音問,知道都在各自品味生活,做人生的功課,也不擔憂彼此。

今年,姊姊的音訊頻繁了,殷殷訴說她的種植成績,工作細瑣…我知道,這是務農生活由貧瘠到豐饒的轉度,一種不得不分享的充沛滿溢!

她採野生梅煉梅精,做客家梅干菜(姊姊落腳在一個小小客家庄)、醃蘿蔔乾,帶給我的薑也一年比一年碩大──誰說種過薑的土地百物不生?阿真已經自有一套化茅草荒地為沃土的本事,也為自己的小小農莊取名「誠墾草堂」──那片園地不用任何機械,真的是她的誠心墾出來的,當她帶著產品來到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我暗自高興:這位與世隔絕多年的姐姐,重新與人分享的時候到了。

今年我們不約而同種了花生,見面時聊不完的除草經…姊姊的花生種得早些,已經開始採收,村里人知道她不用農藥除草劑都來買她的花生,卻又都拿一般市價來比較,阿真無奈訴說著村人無理的討價,卻又沒有其他銷售管道…我想,就在寶蓮園一起賣吧!

(分享阿寶與阿真的花生,請點選這裡)

【宜蘭】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 座談0109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

前言:

自從和宜蘭地區的友善耕作小農們發起小農市集,並在宜蘭社區大學開了「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這門課,整個下半年,就全心投入在這兩件事上。現在,社大課程將近尾聲,學期最後,是阿寶、青松和全班同學共同籌辦的一場座談會:「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的可行性」──實踐我對這門課程的期許:友善的農人要耕的是一畝「三分田」!

何謂「三分田」?一分耕在土地上;一分耕在自己的心靈,還有一分,要耕在社會上。

一月九日下午,如果您對這議題剛好有興趣,也方便到宜蘭,歡迎一起來集思廣議。更歡迎轉寄給適當的朋友,邀請他們與會(具體時間議程,請見文後)。

寫在座談會之前─直接的美味關係

經濟的全球化,為農村及全世界的多樣性生活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只要略作思考,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潮流難以永續。因此,比「全球化」更前瞻的「在地化」,將成為導正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日的工業化農業,以及食物的大規模、多層次、遠距離行銷方式,正在大量預支明日的資源,並解構今日食物與文化的連結──人們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不了解它們用什麼方式生產?感受不到這樣的生產與銷售方式對土地環境的衝擊;不認識農夫的臉孔,更遑論對生態的尊重。於是,農地污染、農藥殘留過高、黑心食品的事件時有所聞,食物富足的代價是:可以大吃大喝,但吃喝得再也沒有安全感!

如果食物的交易可以更直接,生產端的訊息可以更透明,農產品的定價可以適度反映環境成本,也許就是社會改革的一大步。

於是我們提出「直接購買」的想法。這個想法,已經在「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和一些私人團購行動中開始。這些經驗都指出:到處尋找安全的食材困難重重,透過通路商的消費價格又高不可攀,遠不如團體直購,和生產者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來得實際易行,並藉由深入了解生產者的耕作態度與生產環境,建立商業行為之外的人性互動。

此外,這樣的直接購買,也可以重新建立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表達消費者對食物安全與生態環境的關心,真正做到用消費力來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業。這場座談會便是從這裡發想的。

dsc_8099-420.jpg
用友善耕作栽培小麥的李信武農友,對生產充滿信心(攝影/阿達碼) 。

如果消費教育從中小學營養午餐開始

在人們逐日感嘆:「現在的孩子們對吃飯越來越沒有感恩心」,或擔心孩子們有太多選擇,卻無法分辨健康食材的時候,學校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不可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再從最根本的飲食,把社會的人性化找回來,並重建對食物的正確認知與安全感?

教育是社會風貌的型塑場域,學校的教育,是否可以有前瞻性的眼光,將飲食與永續環境的關聯體現在基礎的生活教育中?

如果學校的午餐食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向農民購買,和當地社區建立合作關係(都會學校也可與某一鄉鎮的社區合作),讓孩子每週或每月,至少有一天「吃一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它就可以:

、讓孩子瞭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環境間的關係。

、灌輸孩子吃當令當地食物的觀念。

、啟發孩子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以親自參與、在地監督,建立信任的基礎。

、以合理的價格提升農民的收入。

、維繫地方產業,健全鄉村發展。

、支持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減化肥、減農藥及多樣化栽種。

、敦親睦鄰,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連結。

這樣的計畫可以用下列行動方案來落實:

、設計教案讓學生瞭解吃當地當令食物的好處。

、以農為師─設計戶外教學課程,讓農夫帶領學生實地體驗。

、在契作農地插牌標示,師生家長皆可隨時關心農地管理狀況。

、協調合理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

、要求契作農戶必須履行「有機」,或「吉園圃」安全標準,確保學童飲食安全。以「給自己的孩子吃的食物」為誘因,引導農民種植安全的作物。

、成立輔導小組協調農戶種植多樣化作物,並適當進行用藥安全教育。

、視當地有機農戶之多寡,推行每月或每週一日有機餐,鼓勵對環境友善的農法,改善社區生態環境。

、對學生、教職員及家長公佈契作農戶名單,邀請農人到校,正式介紹並接受感謝。

、將營養午餐的在地消費關念向家長說明,同步進行成人的消費教育。……

如果全國的營養午餐可以結合鄉土教學、環境教育、支持社區農業,對社會的未來,將有很大的潛在效益。

當然,相較於當前的午餐外包制度,這頓「有名有姓的飯菜」將增添許多麻煩─人事開銷,食材價差…等。但農政單位每年花費二百多億的休耕補助經費,這項政策卻因為扼殺農村的生機而爭議不斷。如果同樣的經費,不是用來讓良田閒置,而是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吃到更有意義,且更安全更環保的餐食,鼓勵更多農民朝向友善環境的耕作,提高農產的價值,不是更具建設性嗎?

或者,企業界在思考「社會責任」的同時,是否也願意將它列為一個選項呢?

如果企業發動員工團體直購

以支持友善耕作而言,「社群支持」是非常適合台灣以小農為主的產銷模式,即一群人直接向農民採購,並且是長期的合作關係

這樣的產銷模式可以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互惠。一般市場通路,從大盤到零售的過程,售價通常是產地批發的二倍,直購的第一項好處就反映在售價上。假設批發價一斤五十元的產品,市場大約賣到一百元,直購只要將定價居中,即七十五元,就是買者少付二十五,農民多賺二十五元。

企業支持農村產業的方式,可以從團購、契作、員工消費合作社、員工旅遊,或員工餐廳採購的方向進行。

其次,如果不是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可以由企業主為無認證的農場出資檢驗;或團購量大時,要求農民付費。既保障員工安全,也督促農民以更謹慎的方式管理田間。

市場上無法反映生產方式,也無法得知產地狀況,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訊息作為選擇的依據。透過直購或契作,訊息透明的程度可以由消費者決定。甚至消費者有權利要求生產方式的配合──如安全用藥、完全有機,或對環境友善。

再者,這樣的產銷關係如果穩定持久,消費者與農民之間關係密切,甚至可以提供員工到農家體驗的機會,也促進城鄉間的交流。

在整體環境日益惡化,民眾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多所期待的時刻,這樣的行動方案,也許是企業形象與農村產業共榮的一種方式。

=============================================================

「推動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宜蘭社區大學「全方位的健康與友善耕作班」和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爲關心農業與國民健康、生態環境及校園飲食教育等問題,希望促進社會各界對農村友善的思考與行動,藉由教育單位、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對環境友善且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特舉辦「推廣友善耕作在地支持之可行性」座談會

活動日期99年1月9日(星期六)下午13:00-16:35

活動地點:宜蘭社區大學(復興國中內)愛與希望大樓4樓會議室。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77號。

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籌備會

活動流程:

時間 主題 主持人/演講者
13:00~13:30 報到  
13:30~13:35 開幕致辭─林庭賢校長  
13:35~13:45 引言─李寶蓮講師  
13:45~13:50 主持人介紹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3:50-14: 05 新竹縣推動校園有機日案例分享 綠色陣線協會吳東傑
14 :05-14: 20 慈心華德福小中學有機營養午餐供應情況 慈心華德福小學午餐秘書王傳臻小姐
14:20:-15:0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黃璋如教授
15:00~15:15 茶敘
15:15~15:20 主持人介紹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5:20~15:35 台灣稻農公司的企業認購制度 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王得利先生
15:35~15:50 福山農莊與社群支持農業 福山農莊楊正宏先生
15:50~16:30 與談人討論、現場Q & A 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
16:30~16:35 結語 林庭賢 校長

第一場次與談人:

教育處處長

宜珍實業團膳服務中心負責人 賴榮秋 先生

玉田國小 校長 林光章 先生

柯林國小 校長 王銘德 先生

湖山國小 校長 徐博正 先生

學進國小 校長 葉文華 先生

深溝國小附設幼稚園 老師 林玉淑

第二場次與談人:

新光真情教育基金會 李麗玲 小姐

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企劃推廣組長 林倬立 小姐

好樣綠 余婉如 小姐

Payeasy

期許效益:

一、以座談會的方式,提供多方討論的平台,讓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及午餐廠商,藉此平台開始構思「校園飲食教育」的可行性。

二、提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農民交流的機會,分享直接契作的經驗,討論互惠的產銷方式,尋找企業形象與農村發展雙贏的方法。

* 報名聯絡:0937 501 240;(02)3518 3980 曾小姐 傳真:(02)6600 0186

遇見大王

大王賣菜的宗旨之二是 Buy fresh !大王愛惜農人,也體貼消費者,不惜重資買來冷藏車,每週出貨日清晨親自到農場批菜,讓現採的蔬菜直接進入冷藏車,讓農人省去預冷及運送的設備,也確保農家……

緣於黑潮基金會的鐵馬影展,五月底,偶然走進花蓮大王的菜舖子,喜見夢寐以求的菜販子!一見如故,因為這人的做法竟是自己在心底蘊釀、期待已久的想法!從重視環保的包裝、體貼農人與消費者的用心,到採購在地農產的堅持,都像一盞盞燈,點亮農業與土地的希望。其實,阿寶今年最大的行動目標,就是希望能推廣「縮短食物里程、減碳消費」的觀念,而這樣的目標,除了消費者普遍的覺醒,就是需要像大王這樣的菜販子。大王不是天生的菜販子,做生意的天賦和阿寶不相上下,這從他做了許多不是人做的事可以看出。

為了環保,他們用回收的肉粽藺草綑綁蔬菜,嬌嫩的葉菜往往搖晃到顧客家已經勒傷,成把綑綁也讓略多於一般有機商店的量看來少了些;殘留的肉粽氣味更讓人懷疑蔬菜的新鮮度…一再客訴道歉,甚至流失部份訂戶後,不得已改用透明塑膠袋,頓時讓蔬菜的質感與值感倍增!然大王對小小塑膠袋不能釋懷,堅持回收清洗再用,但洗過晾乾的塑膠袋殘留斑斑水漬,花蓮水石灰質特高,情況尤甚,疏菜看起來的鮮亮度又降低了…

宅配用的紙箱,大王不辭勞苦從果菜市場買來回收舊箱,依菜舖子的需要一個個裁切改裝。大王美感品味不差,極力讓每個回收的紙箱看來素雅大方,這除了審美心思,更要許多時間裁切搭配,我看著角落一堆裁好與未裁的紙箱,正煩惱這人一天能睡幾小時?幸而大王接著說,好朋友給了他善意的建言:菜舖子的貨色一流,但包裝襯不出價值感!大王豪氣,立刻買來一批各種尺寸的包裝箱,設計了大方的菜舖子標籤,目前他最得意的加工項目是在小箱加裝手提繩,方便客戶提取,大箱用他自行研發的鑿洞器敲出箱側的孔洞~~這些家庭手工要等試出最合用的尺寸大批訂做之後才能以機器取代。

吹毛求疵的大王在需要柔軟襯墊的水果(如水蜜桃)盒內,還堅持不用一般雜紙裁成的碎紙絲,定要回收的牛皮紙裁成,這項市面買不到的東西只好自己生產,在找不到合用的碎紙機的情況下,身懷六甲的大王太太每天用裁紙刀切紙絲,切到午夜…
大王只賣有機蔬果,而且十公里之內就足夠的,決不到二十公里外取貨,不論價差如何。Buy local 是大王賣菜的三大宗旨之一。

大王賣菜的宗旨之二是 Buy fresh !大王愛惜農人,也體貼消費者,不惜重資買來冷藏車,每週出貨日清晨親自到農場批菜,讓現採的蔬菜直接進入冷藏車,讓農人省去預冷及運送的設備,也確保農家不會提前採收降低新鮮度。雖然不吝惜冷藏車,大王卻堅持不做冷藏庫,如此必可貫徹不囤貨的決心。將農人的產品鮮美完整的呈現給消費者是大王自許對農夫最大的責任。

vegi-360.jpg

大王提供新鮮的蔬菜

1216468804
堅持理念的大王菜舖子

大王努力想拉近消費者和農人、土地的距離,又怕消費者的造訪干擾農場繁重的工作,於是三不五時要充當導覽解說員親自帶人到農場參觀體驗。支持農夫是大王賣菜的宗旨之三。

基於這三大宗旨,我認為菜舖子不能大,但要多,要遍地開花似的開出許多菜舖子才好。可是當大王太太莉婷抱著他們剛出生四個月的小女兒菜菜子,說起他們無心插柳開始賣菜的故事時,我不禁急了!

原來為了支持有機小農,也為了自己的健康,他們經常親自到有機農場採摘新鮮蔬菜,「順便」也幫朋友帶一些,然後,越來越多人加入共同購買的行列,有時採菜回來再一一分送完畢,兩人已累癱不想煮飯,只好隨便找家餐廳解決,朋友正開心享受有機餐的時候,這對夫妻竟為了支持有機而吃了非有機的一餐。長此以往這感覺總不太是滋味,菜舖子於焉開張。大王不是生意人也不想因此賺錢,大王太太卻著急了:為了理想很好,可是也不能不賺錢。我更著急,等這樣的菜販子等太久了,如果不賺錢,怎能生出第二、第三個菜舖子?

大王的菜舖子才開張幾個月,目前美中不足的是,訂菜的客戶還是以外地居多,花蓮本地的訂戶並不足以支持菜舖子的營運,buy local而不能 sale local 對減短食物里程而言是一種遺憾,這也是我寫這封電子報的原因,希望花蓮的朋友能注意到這家新開的菜舖子,如果您有花蓮的朋友,也希望幫忙轉寄。

在地消費能節省運輸的能源,新鮮(當令)的消費能節約冷藏的電力,近距離購買也提高包裝材料回收再用的可能性。Buy local 可能不是最方便最便宜的,卻是一種十分友善環境的消費方式。

大王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utenana0704
(本文轉載自「寶蓮園」)

網址:http://www.love-mountain.com/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