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方」-柏靈頓小熊桌椅組的思考

這個實驗的第一個啟示是,假設建構災區的某個地方,需要299億元,有沒有一方面可以省經費,一方面又可具有地方感的可能,答案也許是存在每個災後餘生的居民默會(tacit)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運用,或是…

……弔詭的是,為了使在地化得以發生,地方必須將自己投射到資本社會與現代性的全球尺度上。這不只是以基於地方的真實性來取代全球挪用,而是承認地方可以在超移動(hypermobility)的世界裡扮演策略性的角色。(Cresswell,2004)

990418berlintonbe-400.jpg

號稱最方便的好鄰居的知名品牌便利商店,每次購物結帳後給了筆者ㄧ些點數,稱之為集點兌換小熊的活動。當筆者將集點兌換的小熊帶回家,家裡的小孩看到這個贈品,非常興奮,然後更期待另外三隻小熊,我的二個小孩計畫著,如果有四隻小熊一齊喝下午茶,該是多麼棒的一件事。這樣估算起來至少要到「好鄰居」貢獻二千五百九十六元的消費再加上購買二百九十九元桌椅組合,來建構這個「微地方」。

然而在移動與全球化世界中,在房間與區域的尺度上,地方持續不變的重要性的意義在於:相對弱勢處境將創造了地方,且反制了全球化的負面效果。於是我將過年使用過後的紅包袋,交給我的小孩,再喚醒他們曾經學過的摺紙記憶,我們就省下了二百九十九元的消費,也創造了屬於個人尺度有地方感的「微地方」。

p2 p3

p1

地方知識─紅包袋的摺紙記憶

從小孩的行為出發,想到這麼嚴肅的「地方學」議題,也與筆者近日幾次進入災區的感受有關,看到災區重建的模式,居民對重建的期待。政府部門處理的方式如果只是循以往方式發包建設,地方因為能量不足,只能仰賴中央公部門資源挹 注,恐怕是小看了未來災難的規模與複雜性。當地方還來不及被復原,也許下次水患,又將雪上加霜。重建地方感的社會如何整備完成,以面對下個挑戰,恐怕才是迫切的存活課題。

想起Doreen Massey的論文〈全球地方感〉(A Global Sense of Place)廣為各界引述,呼籲一種新的地方概念化,視之為開放與混種──是互相連結的流動的產物──是路徑而非根源;加上最近與旗美社區大學工作夥伴討 論災區重建的課題後,感覺是這個存活課題是如此龐大,顯然必須透過他方的知識與異地的實踐,才能瞬間產生動能,讓地方得以合乎社會性的創造,於是所以產生 這個行動性的小實驗,期望能刺激大家藉由思考比「小地方」更小的「微地方」,是否對建構地方感有其啟發。

這個實驗的第一個啟示是,假設建構災區的某個地方,需要299億元,有沒有一方面可以省經費,一方面又可具有地方感的可能,答案也許是存在每個災後餘生的居民默會(tacit)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運用或是根源於社區經驗知識體系的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運用。

第二個啟示是,災區居民最在意的經濟問題,需要將其內化的知識外顯化,並加以適切的包裝與行銷,居民能靠自己的經驗知識存活,才能重建有尊嚴的人生,進而才有可能建構具地方感的社區。

小地方長期徵槁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寫下各地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在每一個獨特的地方經驗中,我們交換彼此的菜單,關心的事物,以及對地方的看法。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生活在小小的地方,飯桌上的菜餚多半是家族中人親手種植、烹調,那個世界,或許很小,但是和別人很不同。

台灣在邁向都市化的過程中,很多的小地方變大了,無論出生於哪裡,隨時都可以造訪山邊海角,冰箱裝滿了來自全世界的食物。

這些變化,有些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想要推動的,有些則在不知不覺中,順著世界運轉,長成今日樣貌,失去與獲得,皆難以計數。

「小地方新聞網」是一個關心「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地方」的新聞平台,尤其對於「山村、漁村、農村…」這些仍有耕作勞動的地方特別關注,也包含原來是鄉村地區,卻因都市化過程而被迫轉型,或急遽變遷的都市外圍鄉鎮。

因為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這些小地方受到的衝擊最大,包含地景、環境、工作方式、人的關係…,都面臨很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不止影響了妳和我,也將逐漸改變我們所處的每一個地方。

「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寫下各地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在每一個獨特的地方經驗中,我們交換彼此的菜單,關心的事物,以及對地方的看法。

980327-dsc07108-360.jpg
高雄寶來窯的風鈴。我們期待來自各個小地方的訊息。

文章的大致類別

目前,我們主要將文章分成以下幾個類別,地方很豐富,也許這些分類可以作為寫作的一點線索:

類目 說明
時事關注 較接近一般新聞事件的時事,例如農村再生條例…。
環境生態 著重在地方的自然環境或與生態相關的獨特事件。
人物 地方中值得被介紹或記錄的人物
耕作勞動 各個地方特有的耕作與勞動方式,面對的環境與作法。
鄉鎮變遷 希望能記錄社區中正在變遷或可能消逝的事物,例如眷村拆遷持續記錄…。
社區行動 社區裡發生的集體努力事件,或針對社區營造工作進行的觀察。
教育學習 針對各項地方進行的學習,或地方的教育現況。
美食趣事 各種地方美食,手藝、好玩的,值得和大家分享的事情。
雜記 無法被歸類的種種觀察。

投稿方式與稿費、版權

(1) 每篇文章的字數基本上沒有上限,但是希望不要短於800字(先前誤植為600字,很抱歉)。請至少附上一張照片。

(2) 經採用後的文章,每篇稿費為800元。

(3) 投稿於「小地方」的文章,需為初次刊登(如已經於其他地方刊登,但希望我們轉載,請註明),作者如需使用該文時,請註明曾刊載於小地方即可。

另外,小地方採用創用CC模式,凡刊載於網站上的文章,都歡迎非商業性的使用共享,但須註明出處作者。

(4) 限於人力,我們每一季整理一次稿費,會向每位作者核對您來稿的數量與金額後,再匯款給您。

(5) 投稿請用email:dfunnews@gmail.com  主旨註明:小地方投稿(只要能辨識就可以)

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期待每一個獨特的故事,來自每個獨特的地方。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