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部落有機蔬菜需要您!

我們婦女產銷班的蔬菜將開始銷售了,但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穩定的平台(市場),供銷售我們好吃又健康的蔬菜。即便部落婦女產銷班的成員們擁有天使般的歌喉,也曾在95年獲金曲獎宗教音樂首獎,但在現實的生活中…

 0628編註:

石磊部落的媽媽們已經有了自己的部落格─「石磊部落金曲媽媽無毒蔬菜」http://qurimrqwang.blogspot.com/,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要聯繫部落的話,請您:

1.打電話:

江媽媽(已經/泰雅族語)0936-854143  楊媽媽(李夢/泰雅族語)0916284433 (請於7:00~19:00聯繫.農民早睡) ,WATAN(瓦旦,部落聯絡人)0958736970、亭伊(台北政大聯絡人)0928406426

2.Email: qurimrqwang@gmail.com

下載蔬菜訂購單,請點選這裡。感謝了!

────────────────────────────────────────────────────────────

主婦聯盟合作社有一位長期合作的農友─羅慶郎,在石磊部落的祈禱山上種植有機蔬菜,在經營多年有經驗後,和他的兒子─羅恩家(瓦旦)共同協助部落的族人轉作有機栽培,如今蔬菜採收在即,通路卻還無法開展,部落婦女非常的擔心。

羅慶郎先生的有機蔬菜品質很好,相信他協助的有機栽培一定也很成功,同時,石磊部落位於尖石鄉,是上游集水區,請大家幫忙,讓河川上游的耕作者能夠持續堅持無毒栽培,讓下游的我們能享受無污染的水源。

聯絡人與電話:羅慶郎傳道0933-736-970, 瓦旦0958–736970 

訂購資訊請點選這裡。

以下是瓦旦發出的公開信─

我們婦女產銷班的蔬菜將開始銷售了,但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穩定的平台(市場),供銷售我們好吃又健康的蔬菜。

即便部落婦女產銷班的成員們擁有天使般的歌喉,也曾在95年獲金曲獎宗教音樂首獎,但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並不是光鮮亮麗的星光,當他們放下麥克風走下舞台後,他們只是偏遠部落裡的小農夫,需要拿起鋤頭工作。

產銷班裡的媽媽們大多家庭結構不完善,比如,有的失去丈夫整個生活開銷需賴媽媽一個人負責,所以產銷班裡的媽媽們都必須為每一天的生活憂慮,因為一旦種植的蔬菜賣不掉,現實的生活將陷入危機與苦難。

動人的歌聲背後,其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瓦旦了解每位媽媽的故事,所以決定陪著部落媽媽們一起”原夢”,這些媽媽們要求的不多,僅僅希望自己種種植的蔬菜能夠順利賣出。

基本上,這些媽媽能夠轉作無毒蔬菜,還要謝謝羅慶郎傳道耐心的指導才漸漸明朗,目前我們有一些安全蔬菜需要銷售,包括,高麗菜,蔥,小白菜,黑葉, 青江,青椒等至少五樣菜,討論後,媽媽們決定以一箱500元(10斤)來販售,運費希望由消費者來吸收,每一箱菜至少有四種的無毒蔬菜,由我們部落媽媽來協助配菜。

希望各位協助團購,我們預計星期五寄出,新竹縣市可幫忙送達,部落媽媽們的蔬菜照片,這二天內會放置羅慶郎自然農場的部落格,http://watantalu.blogspot.com/

980623-jiansh-img_7268-360.jpg
部落的有機栽培仍是幼苗,需要大家一起呵護!

附錄─祈禱山上的有機蔬菜 (本文轉載自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刊物,2004年8月號)

達路.培呼依,我的父親,你過去所做的,如今在部落中創造了精緻農業有機蔬菜的傳奇,雖然過去族人認為種植有機蔬菜與經營精緻農業是不可行的,曾經他們嘲笑過你,因為族人認為有機蔬菜這麼貴,哪會有人願意掏腰包出錢買呢?而且有機蔬菜生產過程如此艱辛,萬一收成後沒有市場不就了了嗎?

但因為你長時間的努力與經驗,因此有機會和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數年之久,謝謝父親,你不顧念過去族人對你的歧視與嘲笑,現在仍然樂意幫助從事經營有機蔬菜的族人,因為有你在部落開出一條新的農業技術,才使族人所種植的有機蔬菜可以邁向社會的舞台。

(節錄自「有機蔬菜之部落傳奇故事」,作者瓦旦.達路(羅恩加)為達路.培呼依(羅慶郎)之子。)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09/06/IMG_7233-480-thumb.jpg
2004年的羅慶郎長老,他的兩位兒子都一起投入有機栽培協助部落的行列。

達路.培呼依,就是我們熟悉的羅慶郎長老,他所栽種的有機蔬菜及甜玉米,總是讓社員食指大動。暨上回月刊介紹夏日蔬菜種植的困難之後,本期我們隨著站長的生產者之旅,一起到新竹縣尖石鄉的「祈禱山」上,拜訪羅長老及他的家人,見學高山蔬菜生長環境與平地蔬菜之不同,也不忘身體力行,認真品嚐高冷蔬菜的好滋味以及羅長老特意留給我們的無農藥多汁甜桃………..

收穫良多的生產者之旅

六月底的週末,由台北總社舉辦了站長的生產者之旅,一行人由新竹經內灣往尖石方向前進,翻過綿延山巒,幾乎來到新竹與桃園交界,羅長老與兩台小貨車已等在路旁,眾人還來不及從顛簸的行程中回神,又依序爬上貨車後座,通過狹窄的產業道路,往羅長老耕作的祈禱山而去。

祈禱山的海拔大約一千五百公尺,我們到達山上近午時一點,六月末尾的氣溫在此僅27度上下,比平地低了八度,加上農場座落於群山環抱中,不只人舒服,作物也明顯的比同時期的平地蔬菜漂亮,這裡的甜玉米可是吹天然冷氣長大的呢。

午餐過後,羅長老首先介紹這個農場的名字──「自立有機蔬菜農場」,因為剛開始只有羅長老一個人耕作,因此以「自立」為名,接著說起他三十年來的耕作歷史,人生起伏變化,難怪羅長老的兒子會用「部落傳奇」來形容父親。

有機蔬菜的部落傳奇

三十多年前,羅長老的工作是到深山去找靈芝及種香菇,賣給平地人來養家。有一次經過懸崖峭壁時,山上雨霧大起,一塊大石頭從上方掉下來,砸在羅長老身上。等他醒來時,才發現已經昏迷五個小時,還好仍從鬼門關撿回一命,但這個意外使得他每天幾乎都會頭痛(直到現在仍然如此),為了保命,羅長老放棄種香菇,於三十年前開始種植高冷蔬菜。

當時在尖石鄉的部落裡,栽種蔬菜十分罕見,羅長老是全鄉第一位種植青椒的菜農,青椒的價錢雖然時好時壞,但是對部落而言,已是一個很不錯的工作,因此羅長老不但自己種植蔬菜,也教導有興趣的族人開始種植高冷蔬菜,而為了多賺一些錢,羅長老當時採用慣行農法,拼命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希望讓蔬菜又大又重,好多賺一點錢。

沒想到在十五年前,羅長老的妻子檢查出罹患大腸癌、肝硬化的病情,但因為他們夫婦都不喝酒,醫師便推測極可能是長期使用農藥及食用農藥殘留過多的蔬菜,導致羅太太體內發生病變,且檢查報告顯示,羅太太的大腸癌已經是末期,醫師甚至暗示,應該放棄醫療手術,回家等待臨終。

深愛妻子的羅長老聽到醫生這樣的宣判,感到非常後悔,他想,是自己過量使用農藥,才害得妻子如此煎熬,看著羅太太肚子漲的如孕婦一般大,想必非常痛苦,但醫生已經宣布結果,他只好帶著太太回到山上,嘗試其他的治癒可能。

回到山上後,羅長老便開始嘗試有機蔬菜的栽培,他想一定要種出健康的蔬菜,才不會再對別人造成傷害,雖然這個舉動引來族人的嘲弄,但是長老不改其志,不斷上課學習,也向岳父請教傳統的堆肥技術,如同他農場的名字一般,「自立」走向有機之路。

也許是好心有好報,在羅長老嘗試栽種有機蔬菜的過程中,他也不斷嘗試找尋民俗療法,希望治好羅太太的病,嘗試加上祈禱,羅太太身上的腫瘤竟然從惡性變成良性,連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腫瘤真的消失了。羅太太撿回了一命,羅長老便更堅定的不再用農藥,不願再讓任何人因為吃下他種的菜造成傷害。

http://www.befarmer.com/main/upload/2009/06/IMG_7269-480-thumb.jpg
羅長老開闢山坡的方式,是利用地形做出小塊平台,數量多,每塊面積皆不大,人力的耗損高,但是對土地山坡友善。

剛開始種植有機蔬菜那幾年,因為沒有銷售管道,羅長老將有機蔬菜送到傳統市場,雖然價錢不好,但他想可以讓消費者吃到健康就不計較了。一直到幾年前,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目前的合作社理事謝麗芬,當麗芬看過產地,也了解羅長老的栽種過程之後,就請羅長老固定供貨給當年的共同購買中心,就這樣展開合作社與原住民農友之間的互助情誼。

對羅長老而言,目前仍待實現的夢想,就是協助族人共同走上有機栽培之路。不論從健康、經濟各種角度,羅長老希望有更多的原住民投入有機蔬菜的栽培,而且是對水土保持、土壤各方面都好的栽培方式,才能讓原住民永遠待在山上。

至於我們這些羅長老口中的「外族好朋友」,透過共同購買行動,不但支持部落有機發展,也為台灣留下健康的山林生態,自己擁有健康,這是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的合作,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族群融合」。

司馬庫斯志工旅遊的第一步

站在部落主體的觀點,志工旅遊的發展,涉及到尖石後山各部落未來的觀光發展的另類可能。而它的意義,也必須從近十幾年來的檜木觀光說起。這些年來司馬庫斯及鎮西堡部落,因為檜木的發現與媒體的宣傳下….

2008年5月3-4日,憶聲科技文教基金會志工一行約20人,在司馬庫斯部落青年的協助下,開啟了首次的志工旅遊活動。活動的原始構想,來自於長期從事社區營造運動的基金會副執行長曾綉雅,這個部落志工旅遊也是綉雅企圖推動「公益旅行」的一環。綉雅表示公益旅行已在國外行之多年,但在台灣卻還未見茁壯,因此站在社會互助的角度,我們是否可以讓旅行結合公益的概念,在擴展眼界的同時,還可以深入當地文化,貢獻一點心力幫助當地弱勢族群。

綉雅是我研究所學姊,所以希望我能幫忙。其實,這些年來,我們經常發覺到,這個社會各角落一直有許多想要服務社會的人群,但可能苦於沒有管道或者無法長時間定點付出,所以滿腔的熱血一直未能化為實際行動。另一方面,我自己想要舉辦志工旅遊活動其實也醞釀了一些時間,所以藉此機會,我們雙方加上部落青年Lahuy的投入,共同促成了第一次司馬庫斯志工旅遊的試辦活動。

image001
司馬庫斯部落

志工旅遊對部落的意義

站在部落主體的觀點,志工旅遊的發展,涉及到尖石後山各部落未來的觀光發展的另類可能。而它的意義,也必須從近十幾年來的檜木觀光說起。這些年來司馬庫斯及鎮西堡部落,因為檜木的發現與媒體的宣傳下帶動了一波生態旅遊的熱潮,這一波波的人潮,的確帶給部落前所未有的經濟榮景,然而,熱鬧的背後也隱藏的不少的隱憂。

隱憂之一,是生態的衝擊,遊客的數量與破壞行為其實都是一種環境負擔跟壓力。隱憂之二,是人文互動的缺乏,現階段的旅遊發展,遊客將爬山看到「神木」幾乎當成是唯一目的,也因此忽略了在部落停留期間,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與溝通,雙方彼此有如過客。第三,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這些年抵達司馬庫斯旅遊的人數其實不少,若以每週200人而言,一整年下來可能有近萬人次到訪過司馬庫斯,這些訪客之中,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都有,然而,部落至今卻仍未與他們形成有效的連結,也因此部落的發展無法借力使力。

最明顯的案例是,2007年司馬庫斯因櫸木事件而北上陳情抗議的時候,幾次的抗爭過程都未見到來自這些遊客友人的支持或聲援。也就是說,司馬庫斯部落並未因為遊客數量眾多,而得到更多漢人社會對原住民處境的同情與理解。老實說,這並不是一件可喜的事。

image003

這次志工旅遊做些什麼?

關於這次的活動內容,綉雅事前親自到訪部落探勘,並與部落青年Lahuy取得共識,為避免增加部落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旅遊活動的部分,按照了部落現有的二日遊規劃去走,而部落服務的部分,則以第一天到訪後的下午時間為主。來自於憶聲的志工伙伴們,分成了三組:1、說故事組;2、服務中心接待組;3、餐廳服務組,各司其職,下午兩點分頭進行。

故事組準備了故事繪本及ppt檔,和一些由獎徵答的禮物,希望可以送給部落小朋友,但不幸的是,當天來的小朋友多是學齡前,因此讓原先的設定大打折扣。三位小朋友在發下去的圖畫紙上,各自寫上了一個字,合起來看是:幹-你-娘。而服務中心的部分,由於中心狹窄,加上目前訂房服務尚未電腦化,外人不容易介入,因此成效有限。餐廳服務的部分,剛開始時雖然很忙碌,但婦女因不習慣有「遊客」進入到廚房,而且還願意幫忙端菜而不敢請志工做事。

image005

活動的檢討

雖然志工服務的部分成效差強人意,但是週六晚上志工們參與了部落青年們在教會所舉辦的說明晚會,在聆聽部落青年及頭目講解司馬庫斯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與夢想後,多數的朋友心中都充滿感動。而,去認識原住民社會「正向」、可作為漢人學習的部分,其實也是這次活動預定的目標之一。

晚上,我們與頭目及Lahuy等人在部落咖啡屋,討論了未來彼此可以互相協助的工作。部落先階段的一個問題之一,是心態上的,許多人皆滿足於現在的現狀,認為遊客自動會來,所以在自我學習及成長上的意願相對薄弱。其次,在經歷了這次的「試誤」之後,我們發現部落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其實是對於志工或外界人力缺乏規劃及構想。也就是說,部落其實是需要他人協助的,例如司馬庫斯正在籌畫民族小學的興建,但是直到目前為止,大家都沒有組織、經營人力資源的經驗。也不知道要請別人幫忙什麼部分?換句話說,部落有需要卻還沒有準備好。

週日下午,在部落的咖啡屋,Along牧師、部落協會總幹事、幹事及教會長職等多人,與憶聲的志工朋友們一起分享了這次的心得,志工們多半是第一次來到部落,對於原住民文化非常陌生,他們皆肯定了司庫現階段的努力與成果,也提供了一些不錯的建議,例如,遊客在週六抵達部落後以及週日上午去爬神木之前,其實滯留部落的時間很長卻無事可做,志工們建議可以發展定點的文化體驗活動,增加遊客對於泰雅文化的參與及學習。這一點,部落青年也多半表示認同。

其他,有志工建議增加歌舞節目等,但這些其實都遠離了泰雅族傳統文化。部落的幹事們,發言感謝憶聲志工們的熱情,特別是週日自動協助撿拾神木區到部落路上的垃圾,因為現階段雖然遊客很多,卻很少有遊客自動協助環境的清理與維護。對於志工的建議,有些是部落正在規劃改進的,有些則是希望將來彼此可以繼續合作,例如,是否能協助安排講師到部落幫忙上課?甚至安排部落青年做實地體驗與觀摩,都是大家期望下一個階段可以共同完成的目標。

image007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