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劇場─阿公店演義Ⅲ萬家基督

過去因為白色恐怖,228事件鮮少有人提起,今年岡山人發掘到屬於岡山的228歷史,讓具有仁愛精神的蕭朝金牧師與高耀蒼醫師,還有懂得感恩團結的岡山鎮民,由岡山人自己演出、再現舞台,發揚岡山人美好的文化特質與性格。

高雄縣育仁社區關愛協會組織社區居民成立的育仁社區劇場將於10月17日下午1點30分在高雄市漢神巨蛋廣場公演舞台劇「阿公店演義III─萬家基督」。

育仁社區劇場成立至今已第三年,以社區劇場作為紀錄、整理、編寫、創作歷史故事的平台和動力,由社區居民透過田野調查採集口述歷史,將其編寫成「阿公店演義」系列作品。從採集岡山近百年的歷史故事,居民們發現在許多歷史事件中,在面對衝突時岡山人愛好和睦與團結的特性影響了事件的結果。

今年所演出的「阿公店演義III─萬家基督」源於社區居民至岡山第一家西醫診所─建安醫院,訪談高耀蒼醫師的兒子高建智,居民發現高家牆上掛著一幅由岡山鎮民一同敬贈刻者「萬家基督」的匾額,問起高家人才得知曾在北京當過軍醫的高耀蒼醫師因會說北京話,所以在228事件時,扮演與軍隊溝通協商的角色並奧援物資,因此營救了不少被軍隊拘禁的岡山居民。

「阿公店演義III─萬家基督」由社區居民共同編寫,講述故事發生在1947年的228事件,南下火車至岡山火車站便無法行駛,當時的牧者蕭朝金牧師也是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團長,安排許多無法返家的學生、百姓聚集留宿在岡山長老教會,卻因此被視為組織暴民,遭到武裝軍隊逮捕並槍殺,成為高雄縣地區唯二的228受難者之一,岡山鎮民雖義憤填膺亦甚驚恐,就在嘉義、高雄紛紛傳出民眾與軍隊衝突傷亡事件時,我們來看岡山鎮民如何化解危機,營救面臨槍斃的同胞,並且與武裝軍隊消弭誤會衝突而和睦共處……。

過去因為白色恐怖,228事件鮮少有人提起,今年岡山人發掘到屬於岡山的228歷史,讓具有仁愛精神的蕭朝金牧師與高耀蒼醫師,還有懂得感恩團結的岡山鎮民,由岡山人自己演出、再現舞台,發揚岡山人美好的文化特質與性格。

「阿公店演義Ⅲ─萬家基督」

2010岡山育仁社區劇場創作成果展演

時間:10/17(日)下午一點三十分

地點:高雄市漢神巨蛋廣場

不只賣籮筐的籮筐會

那籮筐會真的就是交換籮跟筐嗎?非也。籮筐會,是早期岡山地區居民以物易物的市集,每年定期舉辦三次(註)。交換的物品以農產品、農具居多,交換的物品早期以竹製品居多,其後加入農產品,演變至今…

4月19日,岡山籮筐會的最後一天,終於從高雄騎機車去到岡山參與盛會。岡山,於我並不陌生,只是痛不欲生—因為我下部隊的營區就是在小崗山山腳,不過說實在,當兵時放假只想趕快搭車回到台北,跟岡山可是疏離得很,除了營區每月加菜時所吃到的羊肉爐,我一年兩個月的部隊生活與岡山的連結可說是零。以前總聽連上的岡山兵講說「LAN-A-KAN-HUEI」,那便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籮筐會」。

那籮筐會真的就是交換籮跟筐嗎?非也。籮筐會,是早期岡山地區居民以物易物的市集,每年定期舉辦三次(註)。交換的物品以農產品、農具居多,交換的物品早期以竹製品居多,包括有竹梯、竹椅、竹籠等,其後加入農產品,一直演變至今,演變成商展、花市、青草藥、籮筐和農具的綜合型市集。越變越大,甚至有「接駁車」這款東西。

980502-tool-360.jpg
籮筐會入口處的接駁車時間表。

圖2
今日的籮筐會有點喧賓奪主,商展成了主角。

籮筐會的形成,和岡山的地理位置有高度關聯。從地理學角度來看,籮筐會是「中地理論」的具體體現—岡山位於高雄燕巢、阿蓮、田寮和梓官、彌陀諸鄉鎮的中心,因此形成物資交換的市集,除了籮筐會外,還曾有牛墟,不過後者已隨著農業機械化而消失,倒是交換日常生活用品的籮筐會仍留存。

籮筐會的地點,幾度更易,最早位於岡山開元街,其後遷到中山公園,目前是在岡山農工旁邊的河華路上。

農具博物館

會場的前半段,基本上和一般市集無異,有賣衣服、撈魚、射擊、吃食小攤,正當走到不耐煩,覺得這夜市也太大了吧的時候,眼前,突現恍如戰後初年的農村市集景象啊——那是一區純粹以竹編籮筐的攤位,清一色舒服的淺褐、米色系,耳邊不再有喧擾的叫賣聲、臭豆腐和烤灌腸的氣味,重點是,人也變少了。

竹製品區後,緊接著是農具區,看見了熟悉的鐮刀、鋤頭、耙子,嗯,另外是許多沒見過的農具,如果說此處是「農具博物館」,大概也不會有人反對吧?除此之外,還有青草藥攤和花市,都是清清爽爽,宜於閒逛的攤位。

圖3   都市佬不�的農具
都市佬八成不識的農具。

圖4   終於看到認�的農具--鋤�
終於看到認識的農具—鋤頭。

圖5  跟我一樣不解的顧客問老闆
跟我一樣不識農具的女士和老闆開講著。

圖6  也有青草藥攤�
農具攤對面,有各色神奇青草藥攤。

圖7  多功能籐條
圖多功能籐具,還好老闆沒寫「打小孩」。

圖8   竹製生活用具
色澤溫雅的竹製農具,也讓人懷想起彼昔台灣社會情境。

目前的蘿筐會已「百貨公司化」,派有專車接送,像我這種遠從高雄市而去的遊客也在公所近年的大力推廣下逐漸增多。雖然看到一長排的攤位有點失望與驚訝。不過,看到後段在外地罕見的農具與竹具攤位,仍是相當值得!下一次的籮筐會將在中秋節前夕舉行,錯過了這場,別忘了下次喔!

註:籮筐會每年舉辦時間:農曆3月23日媽祖生、8月14日中秋節前夕、9月15日義民爺生日。

節能減碳又減重 阿公店溪單車行

由蔣榮欽醫師發起的「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一直以服務鄉里、辦理社區活動為宗旨。在一九八三年成立時,「岡大會」創下了許多紀錄…

「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於八月三日上午舉辦「節能減碳又減重,阿公店溪單車行」活動,自上午七點到九點半,巡遊岡山前洲橋以西的阿公店溪北岸和南岸。二十多位的成員中,全家出動的最小年紀是九歲,也獨力全程騎完。

971114-bike-360.jpg

由蔣榮欽醫師發起的「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一直以服務鄉里、辦理社區活動為宗旨。在一九八三年成立時,「岡大會」創下了許多紀錄。在那個社區發展協會還不是像現在各村里都有成立的年代,她是岡山地區第一個關懷地區的人文性質社團。出版《阿公店月刊》也是地區首創,每年寒暑假並為岡山鎮的小朋友舉辦育樂營,也是當時少見的。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02

《阿公店月刊》在停刊多年後,於去年復刊,改為《阿公店岡山社區雜誌》。今年負責會刊「阿公店岡山社區雜誌」的蔣榮福,為了推廣岡山區單車健康遊的風氣,結合會中喜歡單車運動的同好,持續有計劃的探勘岡山的單車遊路線。

早上七時許,共計約三十人的隊伍陸續出發,在天空作美的情形下,太陽不是很大,相當適合騎腳踏車出遊。他們到達前峰和本洲里之間的前洲橋,就開始沿著阿公店溪下遊北岸,也就是竹仔港溪,向阿公店溪的出海口出發。沿途經環保科技園區內的生態滯洪池,也經過彌陀鄉舊港口,最後到達出海口。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01

在出海口休息期間,大家享受著清涼海風的同時,也看到出海口因為近期兩個颱風堆積的大量漂流雜物和垃圾。很多從小住在岡山的會友就表示,從沒有來過這裡,也不知道可以這樣到達出海口。他們都覺得這樣的路程不會很遠,沿途車輛也不多,很適合周末假日帶小朋友運動及旅遊。

他們推薦在四月中旬探勘由岡山到阿公店水庫的路線。由岡燕路到燕巢瓊林村,到達阿公店水庫後休息,回程沿著小崗山南的水庫路,到嘉新東路回岡山。路程上可以欣賞到阿公店水庫的美景,路程約二小時,也相當適合親子共遊。

會長鍾明泉表示,他們將會繼續有系統地規劃並介紹岡山區適合健康親子遊的單車路線,也希望能配合「千里步道」的運動,協助規劃推動岡山區的千里步道,推動健康的單車及步道。

(本文作者為岡山社大主任、岡山社大97年公民新聞訓練課程學員)

劉厝里大古井重見天日

位於岡山劉厝里北邊眷村的欣欣菜場,近日在拆除周邊眷舍時,一個直徑約二百公分的劉厝古井重見天日,引發地方人士對此口大古井的憶往與討論。居民提議保留此古井,成為此區的特色。

位於岡山劉厝里北邊眷村的欣欣菜場,近日在拆除周邊眷舍時,一個直徑約二百公分的劉厝古井重見天日,引發地方人士對此口大古井的憶往與討論。居民關心並提議保留此古井,成為此區保留綠地時的特色。971109-1-360.jpg

重見天日的劉厝古井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1

目前位於岡山陽明公園前的欣欣菜場土地,在清領時期是「街尾崙庄」的一部份。街尾崙庄範圍很大,大致從現在的岡山國小以南到現在的劉厝里,包含忠孝、仁義、信義、四維、仁愛、劉厝等里的區域,日治前期仍為街尾崙劉厝人居住耕作的土地。但在一九三○年代,日人開始規劃建設岡山機場,並為大批軍官士兵興築眷舍,就開始遷庄的工作。原本的街尾崙庄北邊藍姓為主的聚落,被移至現在岡山的大遼里;南邊以劉姓為主的聚落,則是北邊部份被南遷到現在的劉厝以南。

UNKNOWN_PARAMETER_VALUE02

欣欣菜場的原址旁,就是有名的「五落仔」建築群,他們和花蓮的「松園」是同一批建築,日治時期是高級軍官休憩所 。欣欣菜場的原址是日人興建的消防水池,戰後初期水池和周邊綠地成為攤販的集中地。後來不久就將水池填滿,各攤販在圓形平地上搭個簡單的棚子賣東西。後來到了1960年,才在空軍官校的協助和攤販集資下,將現在的水泥攤位及屋頂蓋好,建為菜場,成為周邊眷村的消費地。

劉厝里長劉松森表示,根據地方耆老傳說,日人在敗戰離開此地前,曾將大批武士刀及槍械丟入此一深不可測的古井。在土地尚未被政府徵收前,此口直徑約二百公分的劉厝大古井,是相當重要的民生水源。井水甘甜可飲,更可用來洗衣。水量穩定,近日下雨更讓水位逼近井口。只可惜後來日本徵用周邊土地,國民政府又繼續作為眷村,加上後來自來水普遍,水井逐漸無人使用,後來更因興建市場辦事處無地可用,而將水井掩蓋。

劉松森里長認為,市場北邊的醒村已在人文工作者的爭取下保留成為綠地,未來在介壽路與國淵路之間的土地,因建蔽率所保留的休閒設施用地,能保留此一古色古香的大井,提醒在地民眾感恩先人的打拼,相信會更有義意。他也希望此範圍能爭取到政府經費,設計成有如岡山河堤公園一樣的活動用地,將會是地方之福。

(本文作者為岡山社大主任、岡山社大97年公民新聞訓練課程學員)

岡山鎮程香在日治時期的軍需品工業

岡山的程香里從日治時期至今,一直有重要的工業在此設廠。程香後紅地區就是高雄地區的「聯勤兵工廠」,岡山區的第一間鐵工廠就在此設置,現在則有國際級的螺絲大廠「安拓」和「東徽」在此設廠,說程香是岡山的工業重鎮也不為過。

岡山的程香里,自從日治時期至今,一直有重要的工業在此設廠。不要小看程香,自日治後期,程香後紅地區就是高雄地區的「聯勤兵工廠」,岡山區的第一間鐵工廠就在程香設置,現在則有國際級的螺絲大廠「安拓」和「東徽」在程香設廠,說程香是岡山的工業重鎮也不為過。岡山程香里的聚落,主要位於岡燕路的南邊,岡燕路的北邊都是大型的工業區廠房,這個情形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原來日本政府決定向南洋發展,進行「南進政策」後,就開始將岡山建設成入侵南洋的重要軍事基地,當時就在程香設衛星工廠「武智鐵工所」及「豐國鐵工廠」,還有提供軍艦用繩索的「岡山製綱株式會社」和軍用服工廠,程香可說是岡山地區最早的工業區!

從武智鐵工廠到台灣省農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治時期岡山被選定為入侵南洋的重要基地,1939年,日軍為產製飛機機體和修護機件,配合生產軍用機械,於程香設衛星工廠武智鐵工所及豐國鐵工廠,此外日治和光復後全省的車牌多由此地產製。

武智鐵工廠位於岡燕路北側佔地遼濶,因此當地人把岡燕路以北通稱為「武智」。武智鐵工廠於光復後稱為嘉義機械廠岡山機械分廠,產品類型多為割稻機、車牌。

國民黨政府來台接收日人資產後,1946年《民報》六月十四日有以下報導:

〈地方通訊〉岡山區岡山鎮後紅里株式會社武智鐵工所,自工礦處調派楊委員季盛監理接收以來,工作頗得順利。前月將同社高雄工場建築物移轉岡山本工敵〔廠〕,並將附近豊國岡山鐵工廠合併,建設一大規模省營鐵工廠,工員可收容一千餘名,予定八月開始作業云。

照一

圖說:1946-06-14民報.晚刊.岡山區岡山鎮後紅里株式會社武智鐵工所

國民黨政府接收後,將武智鐵工所和豊國鐵工廠合併成「台灣省農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嘉義機械廠」的「岡山工場」,近年由東徽鐵工廠標得,已將全部舊設施拆除,詳情可以參考本書的「東徽股份有限公司」。

岡山製綱株式會社

程香在現在的保五總隊原址,還有一間「岡山製綱株式會社」,也是和武智同期興建的軍需品工廠。程香人俗稱為「草繩會社」。我們很多程香的在地阿伯和阿姆,都曾在工廠裡上過班。戰後被國民黨接收,後來成為民營的「勝益製繩工廠」。

依據自1943年到1951年一直在工廠擔任秘書的張行女士說,這家工廠的廠房非常的大,北到頂紅街,南到岡燕路,東到後紅國小門口,西到大德一路。因為這家工廠專門製造日本軍艦使用的纜繩,每條纜繩都和一般人的大腿一樣粗,而且長達數十公尺,所以自日本運來的機器也非常的巨大,所以製作機器本身就非常的長,所以必須要有非常大的廠房。

出生於1930年的張行女士在岡山公學校畢業後不久,大約在1943年,就到製綱會社作通譯,主要負責日人主管和台籍工人間的翻譯。她還記得剛進去時有些機器還沒從日本運到台灣,由於當時日美已進入激戰,經常有日本貨船被擊沉,早上要開工前,主管還召集大家默禱,祈求機器安抵岡山。

張女士也還記得,由於程香這幾家工廠都是軍用品工廠,所以也成為美國軍機攻擊的目標。有次中餐後休息,她和同伴在籃球場打球,遠遠瞄到的美國軍機以很快的速度俯衝攻擊她們,工廠的牆壁就被機槍掃射出一大堆彈痕,而衝去躲防空洞的她也被嚇到腿軟。她們也曾到附近的竹圍,與民眾一起觀看被炸得碎苦分屍的一條大水牛。

進入戰爭的最後期,由於工人都被空襲到怕得不敢上班,工廠還強迫徵召附近庄頭,如五甲尾,的人來支援纜繩的生產。

日本戰敗後,岡山製綱會社被認定為日產,被國民黨政府接收。張女士還記得日人主管接到命令後,氣急敗壞摔桌痛的樣子,因為這都是他們的心血,卻因為日本戰敗而被充公,任何人都會心有不甘。張女士則堅守崗位,外省籍主管來後也請她繼續服務,張行成為主管更換後最重要的員工,仍要協助翻譯。張女士直到1951年嫁給蔡勝治老師才離職。

曾吉雄先生則表示,他是在國小畢業後曾去工廠上了兩年的班,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已經從樹上撥下來片狀的黃麻,利用工具弄成一絲一絲的。然後再纏在機器的兩端,然後機器把黃麻絲扭成一條繩子。戰後由於軍事用的繩子需求量減少,改作各式各樣用得到的繩索,包含用黃麻製造,漁船用的非常粗的纜繩,每條纜繩動輒數十公尺,

但是在塑膠尼龍繩出現後,逐漸取代了各式草繩,後來工廠關門,東半邊被王金平標去成為現在的住宅,西邊成為保五總隊的基地。

照二

岡民營勝益製繩工廠生產增加工資提高 19531106 工人報

程香交通要道-岡燕路

岡燕路是岡山和燕巢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始於岡山路舊省道,大致以東西向,在還沒有一號國道岡山交流道前,經過岡山交流道,再到現在的186縣道,終於燕巢街上。此條道路由日人開闢,後來鋪設台車線….

岡燕路是岡山和燕巢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始於岡山路舊省道,大致以東西向,在還沒有一號國道岡山交流道前,經過岡山交流道,再到現在的186縣道,終於燕巢街上。此條道路由日人開闢,後來鋪設台車線。台車被公共汽車取代後,成為縣道,現在仍是岡山燕巢間的主要道路。清治時期程香交通

清朝政府一直以消極的態度治理台灣,在其統治期間,各庄頭間的交通都是以「由人走出來」的路,作為交通方法。即使到了河川,橋樑也相當少,車馬要過河,除了少數寬闊河岸有橋,多要車馬涉水而過。

阿公店溪自程香附近進入平地,而程香也是自燕巢瓊林進入岡山的首個庄頭。現在的觀音橋,是日治時期才蓋好的,原名叫「程香橋」,在這之前,岡山和燕巢間都沒有橋樑,也應該無法通行,必須到大遼北邊的下庄仔,經1800年(嘉慶五年)由清朝歲貢生許名揚所建的「竿蓁林橋」(又名大寮橋),越過阿公店溪到岡山街。「竿蓁林橋」在1889年(光緒十七年)時,由林懷恩重修之後,長二丈,寬四尺。

日治時期:台車.程香橋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以後,日人以近現代化的方式統治台灣這塊殖民地。為了便利物資的載運和販賣,開始在台灣各地作交通建設,和清政府的態度完全不同。

1929年八月二日《台灣日日新報》有以下報導:

〈岡山燕巢間交通利便〉高雄岡山郡岡山燕巢間,昨年度初架設之程香橋,同年雨期,被洪水汛濫流毀。元岡山庄長,及燕巢庄長,曾再三盡力向官廳申請認可,著手再造舉初渡式,架設費,一萬餘圓,其後道路又復擴張。今番烏樹林製鹽公司,敷設輕鐵,費用約略三萬五千餘圓。開通之日農村旅客均告利便。

依以上記載,觀音橋原名為「程香橋」,於1928年興建。但當時的程香橋就有兩條,我們可以參考日治時期地圖,位於右上方,應是現在較小條的觀音橋,供台車軌道行走。另一條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是給人走路用的。

岡山燕巢之間的台車線,依《岡山鎮誌》記載,是由「蓬萊株式會社」興建,負責人是燕巢人陳坤及宜蘭人黃再壽,主要功能是搬運原料甘蔗及紅糖外銷,於昭和四年(1929)年鋪設。除載運甘蔗紅糖外,還兼營客運,對燕巢岡山二地交通貢獻甚多。

據朱金碖女士表示,她的父親就是擔任推台車工作的工人,據她看過父親推台車的經驗,由於岡山到燕巢是上坡路線,她父親都必需很辛苦的坐在車後方,用一根棍子推台車。至於燕巢到岡山,則因為是下坡路,只要台車上軌道,就可以很輕鬆的順坡滑到岡山。

程香的第一條街道「程香路」,也是在日人開設岡燕路後,才開設的道路,不然以前的程香,是由林投樹包圍起來的一個庄頭。

民國時期:觀音橋

進入民國時期,岡燕路的交通由於汽車逐漸方便,台車的利用越來越少。高雄客運公司開始營運後,岡燕路的台車車軌於1961年拆除。而改名觀音橋的程香橋,在1955年十月,有重修一次的工程記錄。[1]

當時的觀音橋為鐵絲吊橋,因年久失修,不堪荷重,縣府為配合戰時軍車之運行及產業之進出,由南龍營造廠謝龍波得標,修築了長四十米,寬三米的水泥橋。在1970年代,由於高速公路國道一號的建設,岡燕路被岡山交流道阻斷,於是在1976年六月,建立新的觀音橋,自此觀音橋成為兩座。舊觀音橋依舊使用,現在的橋梁是1977年重修好的,目前主要利用來前往燕巢瓊林村;新觀音橋建於南邊,讓要往燕巢的岡山車輛使用。

clip_image001老一輩的程香人,仍記得以往尚未拓寬前,岡燕路是條兩旁種著木麻黃的「綠色隧道」。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1] <阿公店溪鐵絲吊橋.業經招標興建>1955.05.16《商工日報》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