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創意 原鄉文創「行銷」待突破

願意協助災民重建的資源其實不少,但缺乏整體規劃,以致災民學很多,證照也一籮筐,但沒一張能用的,期待能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及檢討。

八八風災重創原鄉產業,許多被迫生活在安置所內的原住民族人不但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生活上頓然失去重心。為了幫助災區民眾的生活重建工作,公部門釋放出許多計畫案,讓民間社團競標申請,進入災區或安置所內進行各項重建工作。

災後職訓計劃多塊狀分布 社工憂難有成效

在原民會的補助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深耕發展協會在安置來義鄉及泰武鄉災民的忠誠營區,辦理了多項職訓課程,如美容美髮、手工藝精品等等的職訓班。其中「原住民藝術手工藝精品行銷班」,主辦單位遴選30名失業災民加入受訓,除了結合原住民文化及平地文化的手工藝品製作外,主辦單位還指導學員們如何拍攝照片,並運用網路來行銷自己的作品。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深耕發展協會專案執行經理賴宥菖表示,一般在辦理原鄉的手工藝班,都強調於原住民文化,使得各原鄉所出產的作品同質性很高,為了發展特色,他們與學員共同研發保有原住民創作元素又兼具商業競爭力的作品,如緞帶花、捏塑、彩編、皮雕及其他原住民手工藝作品,希望可以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

image001-480

image004

image002image003

要協助原鄉發展產業,除了創意之外,「行銷」仍是待突破的環節。賴宥菖指出,行銷不外乎實體行銷與網路行銷,這次課程受限於時間較短,因此行銷課程主要是以觀念的建立及網路行銷為主,指導學員拍賣網站的運用及商品拍攝上傳,但大部分的學員幾乎對於電腦的使用上都不太熟悉,但在學員間的相互合作,以有餘而補不足,部落行銷團隊的雛形儼然見影。

賴宥菖表示,將來也有安排進階課程,計畫以實體行銷為主,要訓練學員可以直接去與他們的客戶互動,做直接面對面的銷售。進階課程雖已有計畫但仍是未知數,還得視經費籌措狀況而定。

「政府給這麼多的錢,給這麼多的職訓,可是後來沒有延續,相當可惜。」屏東縣政府重建組社工邱靖雯觀察到這樣的隱憂。「對於手工藝,原住民真的天生就有天份,可是她們欠缺機會,欠缺有人去幫他們做這個地方(行銷)。」

她憂心的表示,願意協助災民重建的資源其實不少,但都是一塊一塊,缺乏整體性的規劃,以致災民學很多,證照也一籮筐,但沒一張能用的。也期待這樣的問題能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及檢討。

災民不是難民 勇敢築夢走出重建之路

Lavu lavu,來自來義鄉義林村的頭目家族,八八風災後住進忠誠營區,是這個手工藝精品行銷班的班長。因為對手工藝的喜好,一直以來就有成立工作室的夢想。去年碰上突如其來的風災,家不但沒了,連夢想都不太敢再想。但再參加這樣的職訓後,她說,離夢想更近了。

「對這個班本身就很有興趣,我很想再繼續做我的手工藝,八八水災之後,也沒有什麼工作可以做,所以很感謝政府的幫忙,也希望能再多支持一點。而手工藝品,我們原住民真的是滿有天賦,就是在行銷方面,真的是欠缺。所以一定要去學行銷這部份的工作。」

或許是早就有想開工作室的想法,lavu lavu在行銷課程方面特別留心,希望能夠將自己及部落的好手藝推廣出去,因此他很期待能有後續的銜接課程,她說:「所學的手工藝在行銷部分,都還要繼續加強。要邀請幾個有興趣的同學,結合我們所學的,來開一個工坊。」

長期在忠誠營區陪伴災民的紅十字會駐點服務員陳憶欣說:「我覺的這邊的居民很不錯,他們也會一直想說他們要怎麼繼續下去,怎麼走出去。」她就觀察到,有幾個人就真的以職訓學來的手藝作為主業,到各部落的祭典或創意識及兜售,也漸漸地做出一點成績。

她說:「不像之前他們會去做鐵工,而現在就專門做這些受工藝品在賣,他們都喜歡編編東西,可能賺的錢沒有鐵工多,但做起來很有成就感。」

11月9日,是這個班的畢業典禮,主辦單位特地在忠誠營區辦理了成果發表會,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及原民處兩位副處長皆出席了這樣的盛會,對於災民們的努力給予鼓勵,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深耕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明福也當場尋求公部門的支持。紅十字會的代表陳憶欣說,雖然課程結束,但也是個開始,他鼓勵學員們繼續創作,未來可成立合作社來推廣,紅十字會也會有陸續推出方案在行銷上給予最實質的幫助。

image005
紅十字會駐點服務員陳憶欣與手工藝精品行銷班班長lavu lavu

image006
學員以一次原住民的歡呼感謝所有支持的單位,也為自己的成果歡呼。

image007
與來賓合影,這是學員們的畢業照,為這次的成果發表劃下完美的句點。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部落兩難─兩鄉共居、族人分離

營區住戶與原鄉居民分隔兩地,也拉扯彼此之間的情感。有人懷疑,忠誠營區是不是乾脆自己獨立成一個部落好了?幸運入住的住戶也覺得無奈「我們本來可以團結,可是政府一直這樣子搞的話,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狹窄」。

夜幕低垂,隱身在一片田野中的屏東縣忠誠營區,飄散出一陣陣樟木燃燒後的香氣,居民飯後群聚在家門前話家常,部落的傳統與生活習慣,似乎正一件件移植到營區中,然而,在這片和諧表象的背後,忠誠營區裡還潛藏了許多挑戰。

一個營區兩個鄉 意見易分歧

忠誠營區的居民們來自泰武鄉泰武村及來義鄉來義村、義林村及丹林村五、六鄰,在管理方面,除了由紅十字會與介惠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共同協助管理營區生活、提供駐點服務外,營區居民也自組管理委員會,作為對外聯繫與接收物資的窗口。

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忠誠營區管理委員會分別由泰武、來義管委會各九人組成,平時兩個管委會個別運作、開會,並再整合出統一意見。

發展出兩個管委會各司其政的模式,是由於泰武、來義兩鄉雖同屬排灣族,但語言和生活習慣卻不相同,居民即使生活在同一營區內,平日往來並不密切,這使許多制度都須花較長的時間討論,以達成共識,像是營區每日安排七人輪值、負責營區環境清潔的「義工隊」,就是兩會慢慢協調出來的結果。

「雖然我們是排灣族,可是生活習慣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我們的…硬要把同族的綁在一起,我覺得很多東西都綁手綁腳。」來義管委會委員陳美琴質疑,政府的安置安排,是否太過草率、直觀,不夠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習性。

有村民認為,忠誠營區像是部落的縮小版,從搭棚子、打麻將、種植農作物的種類,這些不同的生活型態就可大概觀察出他們來自哪一村,這種差異化和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得居民雖然在地理環境上已是比鄰而居,心理上的隔閡卻仍難真正跨越。

語言不同也易使溝通產生誤解,嫁至義林村大後部落的泰武管委會委員朱慧娟,就曾因為語言的關係與婆婆產生誤會,「剛剛結婚時,我婆婆說『媳婦啊,去幫我拿水瓢。』我第一次聽到搞不懂就在發呆,婆婆就問我老公『她聽不懂山地話嗎?』但我們不是這樣講啊。」朱慧娟說。

大人們或許比較沒機會打交道,但每天以騎腳踏車為樂的孩子,在營區裡繞著繞著總會碰頭,陳美琴說,孩子們會互問「你哪裡的?」或是偶爾嗆一下對方,「小朋友也會有摩擦,到時候可能就是我們大人的摩擦了。」她開玩笑的說,除了管理委員會,忠誠營區未來還可能需要調解委員會。

990313yingqyu-400.jpg
兩鄉居民組成忠誠營區管理委員會。圖左為泰武管委會委員朱慧娟,圖中及圖右為來義管委會委員林金梅與陳美琴。(攝影/林舫如)

image003

營區管理委員會平均每兩週開一次會,居民大會則不定期召開,由兩鄉住戶分別舉行,圖為1月22日來義居民大會會議情形。(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image005
忠誠營區內環境由住戶組成的「義工隊」維持。(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一個部落分兩地 居民難團結

在縣政府的規劃下,忠誠營區僅能容納111戶,目前安置527人,許多災民無法獲得安置,留居原鄉的居民與營區住戶的關係,起了微妙的變化。

忠誠營區的居住規劃是:泰武鄉44戶、來義鄉67戶,皆以抽籤的方式入住,但這中間的過程也惹來一些民怨。以來義鄉為例,去年第一次申請入住截止日(98年11月30日),只有二十幾件申請案,申請人不用抽籤就可以入住,直到實體建築完成、公所人員大力宣導後,申請件數才提高到93件,超過預定的戶數,使得原本設立的審核機制,最後改為無條件的抽籤。

抽籤公平嗎?有村民說,由於全面開放抽籤,獲得安置的住戶並不一定是受災戶,還有沒抽到的災民至今連家都沒有。除了一個「家」,更重要的是,外界的愛心,似乎只看到忠誠營區的住戶,更多留在原鄉的災民,就這麼被遺忘了。

有些留在部落的居民覺得不平衡,認為住在營區的住戶不但能享受設備,還能不定期獲得慈善團體的物資,「我們真正的沖水戶在村莊裡,反而不來看我們,都去忠誠營區了。」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居民正在排隊入住忠誠營區。

來義管理委員會主委郭坤旺認為,政府應該關切這些受災戶,不能因為沒有抽到籤就放著不管,「最起碼申請登記的戶數,要想辦法讓這些沒有抽到的戶數有辦法住進來。」讓重災戶在安置過程中,能獲得一定的保障。

營區住戶與原鄉居民分隔兩地,也拉扯著彼此之間的情感。身兼來義村老人關懷站志工的陳美琴觀察到,由於交通關係,一些住在忠誠營區的老人家越來越少回到部落了,留在山上的老人家一方面想念他們,一方面又嚷嚷著山下的朋友們不上山來看看他們、參與活動。甚至有人懷疑,忠誠營區是不是乾脆自己獨立成一個部落好了?

幸運入住的住戶也覺得無奈,「現在大家人都人心惶惶,我們本來是可以團結,可是政府一直這樣子搞的話,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狹窄」。

image007
族人把耕種的習慣帶到營區內,處處可見住戶們利用門前空地種植作物。(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就近就學或根留原鄉? 家長傷腦筋

在營區裡,有的孩子踏著單車競速,有的則是三三兩兩群聚在一起玩玩具、玩沙,家長們有些心疼的說:「小朋友的玩樂只有騎腳踏車、騎腳踏車,然後玩沙子、玩沙子…一直重覆。」

根據紅十字會於99年1月完成「忠誠營區現住人口需求調查」,居民的「育樂需求」以64票排名第一,其次才是41票的「就業需求」與30票的「經濟需求」。對此調查結果,紅十字會與介惠基金會已向臨近光春國中借用場地,作為小朋友打球、玩樂之用,目前也在規劃增添其他設施。

當然,家長們擔憂的問題不只如此,有些家長搬到忠誠營區後,孩子的教育就受交通因素影響。一名來義村的家長便不帶孩子去原鄉的托兒所了,而未來孩子的就學地點,也讓他頭疼。

朱慧娟表示,泰武國小有24位學生住在忠誠營區,但學校有安排校車接送,單趟車程約30分鐘。泰武國小因學校位於危險區域,面臨學校安置問題,泰武家長因也安全與交通考量,不願讓孩子回到位於佳興村的泰武國小佳興分校就讀,反而傾向支持留在目前位於佳平的臨時校區。

面對教育問題,也有另一派做法。郭坤旺的孩子自從搬到忠誠營區之後,每天至少得花一個小時車程到來義國小內社分校上學。郭坤旺曾為此與老婆商量,考慮讓小朋友轉學到平地學校上課,但是,為了避免自己村子裡的學校像許多原住民學校,因人數不足慘遭廢校,他最後決定繼續讓孩子就讀山上的學校,希望盡可能讓孩子保留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價值。

image009
騎腳踏車是忠誠營區小朋友最主要的娛樂。(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image011
忠誠營區的育樂設備、孩子的教育,都是家長們認為應盡速解決的問題。(攝影/林巧璉)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災後146日,來義、泰武終獲中繼安置

新年新開始。紅十字會在荒蕪的忠誠營區修厝蓋屋,在元旦舉辦「入厝」儀式,來義及泰武鄉111戶災民終於有個落腳的中繼家園,提著隨身行李就入住的vuvu笑著說,有家真好。

前言:

屏東縣排灣族人居住之來義與泰武鄉,面臨遷村或原地重建課題,加上沒有適當中繼安置場所,災後過著十分辛苦的生活。雖然部落未來仍是未知數,但幸好經紅十字會協助,將廢棄營區整建隔間,族人已於昨日(1月1日)入住,於災後第146日,得以恢復基本的家庭生活。

以下新聞轉載自自由時報(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泰武與來義鄉的重建情形,請閱讀:

(1)遷村不遷村?泰武與政府仍在協商中

(2)我們的家不要變標本─來義部落主張原地重建

600_129

曹啟鴻與鄉民一起喝下祈福的小米酒,開始新生活。(記者侯千絹攝)

新年新開始。紅十字會在荒蕪的忠誠營區修厝蓋屋,在元旦舉辦「入厝」儀式,來義及泰武鄉111戶災民終於有個落腳的中繼家園,提著隨身行李就入住的vuvu笑著說,有家真好。

忠誠營區安置中心入厝儀式昨天上午在泰武、來義族人吟唱排灣古調迎賓,活動在祈福、贈鑰儀式後,村民獻上小米酒與來賓分享。

莫拉克颱風重創屏縣霧台等5個原鄉,縣府獲軍方協助,以廢棄的潮州忠誠營區作為來義鄉及泰武鄉災民暫時住所,紅十字會總會主動協助營區內所有修繕及經費支出事宜,將既有營舍修繕隔間成91戶,並透過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歐晉德居間協助提供20戶組合屋,總計111戶,各戶面積約15坪,含3房2廳。

安置中心房舍提供泰武鄉44戶、來義鄉67戶災戶使用,住宅備妥各種生活用品,包括衛浴、廚房設備、電視、冰箱、熱水器等,災戶只要拿著隨身物品就能入住。

入住的民眾有的已在門口栽種花草,有些用布幔妝點客廳,對於在新家開始新的1年,災民都是笑口常開,1位高小姐說,新家安排很舒適,但是距離部落太遠,孩子上課得花上半小時的車程,原則上還是會在部落的老家與中繼屋二地跑。

(本文原標題為「忠誠營區中繼屋 111戶災民入厝」,為讓讀者瞭解哪些部落遷入,更名為「災後146日,來義、泰武終獲中繼安置」)

(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原文出處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