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吃就對了?

小孩一隻手拿著湯匙舀飯,一手放在桌子底下,阿嬤念他:「沒禮貌!」可是媽媽說過,在泰國吃飯時,沒有使用餐具的那隻手要放在桌面下才有禮貌,為什麼在台灣又不一樣,該聽誰的呢?…

一天跟幾個東南亞姊妹們一起吃午餐,邊吃邊聊;後來因為我捧起小碗公將湯一飲而盡的動作引發討論。當然這個動作是稍嫌粗魯了些,但再進一步追問,才知道原來東南亞各國跟台灣的餐桌文化有這麼大的差異。

淑枝暑假帶女兒回柬埔寨外婆家玩。有天外出吃飯,面對著新奇的美食,小女孩們拿起碗操起筷子便吃,哪知道外婆瞪大了眼看,經過的路人甲乙丙也議論紛紛,啊~原來在柬埔寨捧起碗來吃東西是很失禮的。

一天晚上明明的小孩在家吃飯,一隻手拿著湯匙舀飯,一手放在桌子底下,結果阿嬤念他:「沒禮貌!吃飯時把手藏在桌子底下很不好看、沒精神。」小孩用無辜的眼神看著媽媽,因為媽媽說過,在泰國吃飯時沒有使用餐具的那隻手要放在桌面下才有禮貌,為麼在台灣又不一樣,該聽誰的呢?

SDC16962

擁有豐富菜色的印尼料理中,有些適合用手捏著菜飯沾辣椒吃。小昱就是喜歡媽媽的手捏菜料理,他覺得有趣而且手指尖傳來暖暖的感覺,增添許多吃飯的樂趣。但是,他卻常被告誡不准用手抓飯吃,沒衛生!小昱覺得奇怪,我手洗得很乾淨了才來吃的,而且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盤子,要吃的飯菜都已經裝在裡面了,為什麼大人們還說我沒衛生?

也許大家常聽說外籍姊妹的孩子沒家教,用手吃飯、跟他講話還不服氣雙手插在胸前……等,聽到這些說法時您怎麼回應呢?也許我們也有同感,但如果我們嘗試再多瞭解一些,結果就會很不一樣。

台灣越來越多「混血兒」,不僅身上流著來自父母雙方的血脈,也承載著兩方不同國家的文化。若父母雙方都很用心教養孩子,在孩子身上會看到不同的文化表現是再正常不過,但常常我們站在自己的本位而忽略了表面以外的東西—「文化」。

就拿吃飯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來講,餐桌文化就大不同,連手該放在哪裡意見都很不一樣;東南亞部份國家習慣用湯匙舀菜飯吃,另一隻手不能放在桌面上,這樣有礙觀瞻,沒禮貌!但回到台灣,一隻手操筷子,另一隻手就要伸出來扶著或拿起碗,這樣才有禮貌!在這些孩子身上會看到不同的文化表現也別太訝異,因為他們正試著適應,並且學習在對的場合做出對的舉止,更何況他正試著表現出有禮貌的樣子,不是嗎?

「餐桌禮儀」很容易被拿來做教養評比,在各位下評斷之前,是不是該多做些功課,對這些姊妹及孩子才公平;若我們願意多花時間去瞭解歐美的刀叉文化、西餐禮儀;那麼,多瞭解在台為數越來越多的東南亞朋友們的文化又何妨呢?

最大聲的新移民女性─南洋台灣姊妹會(下)

印尼籍的李慧芬,同時也是姊妹會特製商品「印尼辣醬」的掌廚者,說自己婚前是個普通的上班族,完全不懂什麼社會參與、組織行動,現在「反正就是多替別人想,替姊妹出一口氣嘛!」

聆聽對話‧平等共治

而延續識字班時期不分老師學生,從教材內容到教學方式事事「集體決議」的作風,姊妹會成立之初,從名稱、章程、定位走向,到理監事須有三分之二為南洋籍姊妹等,都在所有發起成員(約30位)享有平等發言權下達成共識。

夏曉鵑說,巴西解放教育家Paulo Freire提出的「培力」(empowerment)哲學,是姊妹會最重視的核心價值──「不是凡事都打點好,直接教妳怎麼做,而是給妳知識、激發妳的 潛能,讓妳成為決策的主導者。」透過語言學習、平等對話、議題討論,進一步發現自身處境,開啟批判思考和扭轉行動,畢竟,「不主動爭取,權利是不會白白從 天而降的!」

成立7年來,這群魄力十足的南洋姊妹留下的行動身影處處可見。她們奔走於移民署、立法院,並在原有的中文課之外,進一步開設能運用所長、結合生活和司法的通譯人才培訓班。

至於中文已經十分流利的資深學員,則培訓為多元文化講師,到各學校及機構分享母國的語言文化、風俗飲食、移民來台經驗等,在在可見其「進步」的思想與積極行動力。

抗爭開花結果

來台11年、曾因姊妹會成果獲青輔會「青舵獎」的邱雅青,一邊笑稱自己因遊說抗議而出入立法院不下千次,一邊細數過去幾年來在姊妹會及結盟團體的推動下,移民法令的顯著改變。

2003年移民署成立之初,為查緝杜絕「假結婚真賣淫」,竟將所有外籍配偶視為嫌疑犯。面談時警員會粗暴提問「一週性行為的次數和姿勢?」「老公內 褲是什麼顏色?」上門盤察時,警方只需提前15分鐘告知,若外配正巧外出來不及返家,就會被認定有「假結婚」的嫌疑。在姊妹會暨移盟團體多次抗議陳情後, 如今這些荒謬規定已被廢除。

而過去大打廣告、將外籍配偶「商品化」,甚或漫天喊價、隱藏詐欺陷阱的婚姻仲介業者,也在移民署去(2009)年8月新法上路後銷聲匿跡。現在跨國婚姻只能透過非營利的公益團體媒介,且所有來回相親的食宿、簽證手續等費用支出都得公開透明,杜絕不肖業者從中牟利。

「嫁來台灣多年以後,我還是會被路人輕蔑地問說:『妳是進口的喔?』」和丈夫在泰國自由戀愛結婚的邱雅青憤憤不平地說。但話語一落,她馬上又得意地 說起去年在埔里召開年度大會時,一夥人在路旁看到「越南新娘,18萬全包!」的標語,二話不說立刻拍照存證,寄到移民署長信箱檢舉,絕不縱容這些惡勢力存 在。

沒錢也可以成為台灣人

姊妹會最具指標意義的抗爭活動,莫過於推動2年、終於在2008年落實收成的「反財力證明運動」。

依現行國籍法,外籍配偶要申請歸化、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時,除了需連續在台居住3年、每年達183天以上外,還要通過入籍考試(測試內容包括基本中 文能力、公民權利常識,或可選擇不考試,但需至政府機關上課72小時)、至母國在台辦事處辦理放棄母國國籍,且提出高達500萬元台幣的不動產證明,或提 出足以自立或生活無虞的42萬元(亦即2年基本工資)存款證明或扣繳憑單。

此一財力條件對許多務農或經營小吃店、打零工的新移民家庭來說實在過於嚴峻,逼得他們咬牙苦撐,甚至轉向仲介業者借錢籌措,事後還得攤還高額利息。

在包括南洋姊妹會在內的「沒錢沒身分行動聯盟」奔走抗議後,此一被批評為階級歧視、刁難窮人和不尊重移民人權的惡法終於做出修正,未來只要「如實」提出任何收入證明,或以切結書說明生活足以自立,不需依賴社會福利濟助,「沒錢也可以成為台灣人」。

從無聲到有聲

然而夏曉鵑也說,從美濃識字班到南洋姊妹會、從噤聲失語到主體發聲,外人看來風平浪靜,其實她們一路走得漫長且崎嶇。

她憶及,曾有某位自詡為移民專家的男性學者在公開學術會議中發言:「所謂弱勢發聲很簡單,把麥克風交給他/她們就好了!」但是習慣在講台上主導發言的菁英,又如何能理解,區區麥克風握在長期被壓抑的南洋姊妹手裡,竟有如千斤重擔?

以抗議行動為例,當初決定上街頭時並不是一呼萬應,姊妹們雖認同理念,但各自為了不同原因而猶疑:有人不願曝露自己的外籍配偶身分,有人怕激怒丈夫 和婆婆後遭到禁足,有人還沒拿到身分證擔心日後受警察刁難,甚至有人擔憂會不會像家鄉印尼一樣,單純的示威最後卻演變成暴力抗爭……

即使是今天看來落落大方、能以流暢中文生動授課的多元文化講師們,無一例外地,也都曾經歷過中文自信不足、上台後腦袋一片空白只能傻笑,或是緊張得手心直冒汗的生澀時期。

印尼籍的李慧芬,同時也是姊妹會特製商品「印尼辣醬」的掌廚者,說自己婚前是個普通的上班族,完全不懂什麼社會參與、組織行動,現在「反正就是多替別人想,替姊妹出一口氣嘛!」她雲淡風輕地笑著說,現在家鄉朋友在網路上見著她的照片,總是直誇她厲害。

而李慧芬的家人更是她一路走來的最大後盾,不僅公婆、先生全力支持,連8歲的兒子都是自襁褓時期便一直跟著姊妹會的阿姨們忙進忙出,直到現在兒子還不時扯著她的衣角直嘟囔:「媽媽,我好想念姊妹會喔!」

家住高雄旗山的李慧芬,幾次重要抗爭必定「攜夫帶子」北上參與,「反正我們3個就是走到哪裡都要在一起嘛!」眼裡盡是掩不住的甜蜜笑意。

image image
印尼籍的李慧芬說,印尼人用餐無辣不歡,她覺得台灣的辣椒醬光有鹹味卻不香辣,於是自製家鄉口味製成「印尼辣醬」,目前已成了姊妹會的招牌產品,一年可售出3,000瓶。 (莊坤儒)

飄洋的夢想

然而,推動抗爭修法只是硬實力的展現,但要徹底翻轉深藏在台灣社會各角落的歧視,靠的則是感性交流、走進別人心坎裡的「軟實力」。

為此,行程滿檔、腳步永不停歇的南洋姊妹會,近來有了另一個重頭戲──由二十多位姊妹組成「南洋姊妹劇團」,透過戲劇演出與社會對話、爭取認同。

歷經9個月的戲劇工作坊,沒有導演、沒有劇本,只有一名「差事劇團」演員在旁引導肢體動作,並在成員們集體即興的對話討論中產生劇本,去年12月中首場公演即造成轟動。

當天原本只能容納200人的公演場地湧進了四百多名觀眾,第一齣戲《飄洋的夢想》搬演的正是姊妹們再熟悉不過的異國婚姻處境:夫家經濟拮据,出外打工語言不通、處處受人冷眼,思鄉情切又無力返鄉。

第二齣戲《雨中的風箏》同樣演繹自真實故事,描寫一名越南移工為了改善家境來台工作,沒料到不久後工廠倒閉,但想到高額仲介費尚未償還,只得冒險逃跑,逃跑後處境更加不堪,最後意外身亡,家人只能悲慟來台迎回骨灰。

簡單又切身的情節,不僅謝幕時台上台下都紅了眼眶,侯孝賢更給予「素樸而動人」的好評。

夏曉鵑也一一細數,不僅劇團即將展開巡演,今年還將發行姊妹會自製紀錄片,並舉辦邀公部門和其他民間團體參與研議的座談會。此外,移民法要持續推動 的修改可多著了,例如尚未入籍就遭逢家暴離婚或是喪偶的姊妹們,雖然有未成年子女的話可繼續居留,但卻不能沿用原本的婚姻移民身分申請入籍而必須比照一般 外籍人士,需出具財力證明才可歸化為公民。此事關乎非自願而成了單親媽媽的外配們是否也能享有同等的入籍標準,將是姊妹會下一波的力爭重點。

時時都在自問「我們還能挑戰什麼?」的夏曉鵑說,她曾在一次與姊妹會幹部受邀出國分享培力經驗的漫漫旅途中,聊起各自的成長故事。一名姊妹強忍淚水 說到因家貧而放棄學業,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遠嫁來台,又在種種誤解歧視中備受傷害:「雖然有好多困難,我還是很想出來學習,因為我這一生的動力就是不甘 心!」

一句「不甘心」,總結了許多南洋姊妹們的故事,更清楚預示著南洋姊妹會終能到達的夢想彼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南洋姊妹來相伴,互相支持不孤單」,從戲劇彩排時的信心喊話到正式登台,「南洋姊妹劇團」的真情演出,成了另一種發現自我,並與台灣社會對話的方式。 (南洋台灣姊妹會提供)

(閱讀「上」,請點選這裡)

最大聲的新移民女性─南洋台灣姊妹會(上)

南洋姊妹會在成立記者會上演了一齣諷刺劇,演出者摘下面具,用力撕下身上的廣告標語──「跑掉免費再娶一位!」、「保證處女、絕不加價!」、「18萬全包!」正式地向這些有色眼光宣戰。

目前在台灣約有14萬4,000名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她們跨出各自的生活樊籬,合力促成了「南洋台灣姐妹會」的誕生(註1)。

imageimageimage
圖左為泰國籍的邱雅青;上圖為柬埔寨籍的蘇科雅與小女兒秀秀。 (上圖為蘇科雅提供)

南方美濃初結緣

南洋姊妹會的組成,得從幕後推手──長期關注新移民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說起。

自1990年代初便在高雄美濃進行農村研究的夏曉鵑,發現當地有愈來愈多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一個中文字都不識即遠嫁來台;而美濃為客家聚落,許多外配則是印尼籍客家華僑後代,通曉客語的她們在鄰里間或許溝通無礙,但出了客家村仍像文盲兼聾啞般處處碰壁。

於是夏曉鵑與當地青年組成的美濃愛鄉協進會合作,於1995年開設了全台首創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她回憶,當時刻意取名「識字班」,並不是嘲諷南洋姊妹不識字,而是她們自母國習得的語文和能力,到了異地卻瞬間無用武之地,故以「識字」一詞突顯她們在中文環境裡「看不見」也「不被看見」的困頓。

來自柬埔寨、嫁來台灣12年的姊妹會元老級成員蘇科雅,以「一頭牛闖進電影院」形容自己初上識字班的窘狀,但「我一定要學會中文」的強烈動機,加上可與一群姊妹互訴思鄉之情的歸屬感,即使懷孕時挺個大肚子,一樣是跨上機車便到課堂報到。

年初的一個冬日上午,內政部移民署前聚集了一群以婦女及移民團體組成的「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代表,抗議日前高雄縣一名洪姓國中教師,以粗暴言語辱罵母親為印尼新移民的學生:「妳是野蠻人啊?妳寒假要和媽媽回印尼,妳就滾回去印尼當野蠻人!」

這種暴戾歧視言行,令移盟代表不僅憂心身負教育重任的教師竟為多元文化價值做了最壞的錯誤示範,更依據《移民法》提出申訴,盼能對這類行為進行嚴厲懲處。

來自東南亞的泰籍新移民邱雅青在內政部前帶頭高喊:「印尼不野蠻!歧視才野蠻!」越南籍的洪滿枝更拿著麥克風義憤填膺說道,如果今天換做她的孩子遇上這名教師,「我就跟他拚了!」

image image
與法令倡議都是姊妹會的重要工作,因此除了開設通譯人才培訓班以外,更走上街頭為新移民姊妹發聲,爭取權利! (右圖為南洋台灣姊妹會提供)

自主發聲爭平等

她們在鏡頭前高聲疾呼、據理力爭的勇猛身影,顛覆了一般人對新移民女性總是安靜無聲地低調隱身於市井或村野的印象,而這,並不是她們第一次發聲。

邱雅青和洪滿枝都來自「南洋台灣姊妹會」(以下簡稱南洋姊妹會)──一個不僅是台灣最早成立、更是最有衝勁的新移民草根團體。

強調新移民自主發聲的南洋姊妹會,成員主要為嫁至台灣的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籍女性,以自助助人為組織精神,更以社會教育及法令政策倡議為定位,希望透過扎根式的社會參與,解決新移民遭遇的困境,更藉由座談分享,破除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歧視與偏見。

早在2005年,南洋姊妹會就曾集結成員們的心路歷程,出版了《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一書,書封上剽悍宣示:「我都是老娘了,還叫我新娘!」一貫的姊妹會嗆辣作風,完全不見媒體形塑下的新移民女性悲情形象。

作家朱天心讀完後,曾寫下「這是我最願意,也正認真在學習的一門台灣學。」名導侯孝賢更以「正在默默發生而轟然到來的台灣」,形容這群東南亞女性在此落地生根的生命軌跡。

意料之外的「導火線」

從識字班轉變成南洋姊妹會,「引爆點」源自2003年的一次專案申請失利。

當時內政部家暴防治委員會洽請夏曉鵑引薦翻譯人員,編製東南亞語的防家暴手冊,但夏曉鵑與愛鄉協進會的幹部討論後,認為與其編寫外配未必有機會取得的手冊,不如設立專線電話,由來台較久且經過培訓的外配接聽,以協助案主與專業社工間的通譯。

在得到委員會初步應允並與協進會著手研擬細節的同時,識字班也得到一筆專款開始進行接線培訓。未料正式招標時,她們卻因「非專業社工團體,恐不熟悉流程運作」未得標,案子由另一個有立案的非營利組織取得。

專案的挫敗,對已與委員會周旋兩年的台籍志工、或是早已蓄勢待發盼能發揮一己之力的南洋姊妹來說,都是一大打擊。當夏曉鵑哽咽地告知結果,難掩失望的姊妹們不禁淚潸潸哭成一團,但也激發了她們不服輸的天性:「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己做!」

於是南洋姊妹會在2003年底宣示成立。成立記者會上她們搬演了一齣諷刺劇,劇終,演出者摘下面具,用力撕下身上的廣告標語──「跑掉免費再娶一位!」、「保證處女、絕不加價!」、「18萬全包!」正式地向這些投射在她們身上的有色眼光宣戰。

註1:南洋台灣姊妹會小檔案

「南洋台灣姊妹會」目前於高雄美濃、北市龍江路各設有一處辦公室,除20名理監事以外,約有100名正式會員。會員人數低於實際往來的姊妹人數,主要是幹部們不好意思向會員催收會費(每年500元),但多數不繳費的成員仍以參與活動的方式表達支持。

目前會務經費主要來自企業及捐款,約佔7成,其餘3成則包括政府補助、販售姊妹會出版品,及美濃辦公室自製「印尼辣醬」所得等。

根據移民署統計,目前全台外籍配偶人數約為14萬4,000人(不含28萬7,000名大陸港澳籍配偶),其中以越南籍人數最多(占總數的58%),其次為印尼籍(18%),至於泰國(6%)、菲律賓(5%)、柬埔寨(3%)則分居3~5名。

本文轉載自「光華雜誌」

(閱讀下文,請點選這裡

甲仙外籍媳婦,因八八臨工凝聚情感

沈文香目前在甲仙愛鄉協會的安排下,在甲仙愛鄉協會提供的實驗公田裡從事有機蔬菜、水稻、山芋等作物的種植,每隔2-3天採收一次,並集中產銷,可以維持自給自足。談到災後的生活,她說:甲仙人情味濃…

去年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除小林村首當其衝遭土石掩埋滅村,甲仙鄉不少民眾也在這場天災失去親人、家園。土石流沖走了他們的畢生心血,但並未沖走他們災後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勇氣。災後,許多家破人亡的災民,暫時成為八八臨時工,用他們的雙手重建家園,重新站起來。

比較特別的是,這群臨工中有一群遠從越南、柬埔寨嫁來甲仙的外籍媳婦,她們原本都擁有自己的家園、土地,一家人過著樂天知足的生活,沒想到一場八八風災,讓她們的生命全部走了樣。

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採訪甲仙外籍媳婦擔任八八臨工的情況。蘇福男攝
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採訪甲仙外籍媳婦擔任八八臨工的情況。蘇福男攝。

談到八八風災,原是柬埔寨姑娘的沈文香仍心有餘悸地說:「在甲仙住了十二年多,第一次目睹風災的威力,雖已過了10個月,但內心深處仍然覺得很恐怖,從窗戶向外看,大水波濤洶湧,沖走甲仙重要橋樑,河裡有漂流木、傢俱、房子、屍體….真的慘不忍睹呀!」

風災當下,為了搶救交通,她的老公還從事怪手挖掘工作,得不時擔憂老公的生命安危,心情十分忐忑,有時聽老公說:「落石很多,今天是老天疼惜我,不然就回不了家!」除了心情的恐懼之外,災前原本與公公種植1甲5分地的芭樂也被大水沖走了大半,損失慘重,但她豁達地說:「沖走了就不用那麼辛苦啦!只要全家平安就好。」或許就是這種看待命運的角度,讓他們得以在這麼巨大的災變當中挺身而過。

沈文香表示:「在甲仙人情味濃,甲仙愛鄉協會一直對她們很照顧,大家時常聚集在辦公室所在的甲仙遊客服務�心,這裡已經成為連繫社區居民彼�情感的家。」蘇福男攝
沈文香表示:「在甲仙人情味濃,甲仙愛鄉協會一直對她們很照顧,大家時常聚集在辦公室所在的甲仙遊客服務中心,這裡已經成為連繫社區居民彼此情感的家。」蘇福男攝。

沈文香目前在甲仙愛鄉協會的安排下,參與一個六人一班的農耕工作隊,在甲仙愛鄉協會提供的實驗公田裡從事有機蔬菜、水稻、山芋等作物的種植,每隔2-3天採收一次,並集中產銷,可以維持自給自足。談到災後的生活,她說:「在甲仙人情味濃,甲仙愛鄉協會一直對她們很照顧,大家時常聚集在辦公室所在的甲仙遊客服務中心,這裡已經成為連繫社區居民彼此情感的家。」

另一位外籍媳婦,黃美珠,在越南的工廠上班時,經人作媒,認識了現在的先生,相看兩不厭,經其兄弟家人同意下,毅然隻身跨海嫁到台灣來,至今已有十二年多的時間了。與先生婚姻融洽,相處和樂,但先生卻在一次工作中受了意外,腳腿受傷,由於家中尚有兩老及兩位小孩,家中生計負擔不小,八八風災後,原先在河床邊的田又遭大水沖走,生活頓時失去憑依。所幸,四個月前當起八八臨工,才能暫時安下心來。但八八臨工的政策一旦喊停,又該如何?似乎也沒有答案。

外籍媳婦來到台灣,需要重新適應台灣的風俗民情與水土,本來就不容易,現又遭逢八八風災的衝擊,讓這群外籍媳婦的人生課題又更加地沉重。目前透過甲仙愛鄉協會的安排,讓這群媳婦們聚在一起工作,互相關懷與勉勵,並參與社區事務,相信能為這群媳婦們減少一些心理的壓力,也開始學習面對未來生活的技能。

雖然八八臨工政策隨時會喊停,但透過這段時間的共同工作、互相陪伴,或許大家會更有力量與信心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黃美珠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蘇福男攝。
黃美珠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蘇福男攝。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小地方觀察員培訓班」學員)

別叫我外籍新娘─南洋姊妹蘇科雅

「大家猜猜看,我的家鄉在哪裡?」她笑盈盈的賣著關子,我們從她的膚色,打扮,臉型,包括那顆醒目的黑痣,便你一言、我一語的猜著,印尼、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通通不對,我家在柬埔寨,就是吳哥窟的所在…‥」。

初次看到蘇科雅,手持小蜜蜂,面對近二十名的陌生訪客,侃侃而談她和南洋姊妹會的點點滴滴,那一襲異國情調的白底花紅襯衫,襯出棕紅膚色,一張圓潤的富貴臉,配著濃眉大眼,和一顆不偏不倚,點在印堂上的大黑痣,老實說,對我而言,那是很震撼的。

SONY DSC
蘇科雅。(站立者)

幽默有趣的話題,和用詞恰當的語調,緩緩在空氣飄蕩,自信的流露,掩蓋過室外傳來像機關槍掃射般噠噠噠的噪音。那台正挖著馬路的機器,無論如何也不會喧賓奪主的。一行人便就ㄇ字形桌子圍坐著,一邊翻閱著期刊,奮筆疾書,誰也不敢輕忽。

假如說不看本尊,光聽聲音,我會以為那是個訓練有素的講師或DJ之類的人物。姻緣未一線牽時,她和我們的血統語言,八竿子打不著,嫁到台灣才十一年,國語說得俐落,叫人十分佩服。

「一開始我叫叔科雅,後來常有人喊我柯雅淑,起初我不知要回應,後來跟別人解釋我的名字,最後才知道被搞錯的原因了,乾脆把“叔”改成“蘇”,名字變成蘇科雅。」開場白,她就向我們介紹她名字的由來,引得哄堂大笑。就這樣輕鬆的打開話夾子,一行人洗耳恭聽,深怕遺漏了什麼。

「大家猜猜看,我的家鄉在哪裡?」她笑盈盈的賣著關子,我們從她的膚色,打扮,臉型,包括那顆醒目的黑痣,便你一言、我一語的猜著,印尼、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通通不對,我家在柬埔寨,就是吳哥窟的所在…‥」。

接著,蘇科雅娓娓道來成立南洋姊妹會的緣由。行單影隻遠渡重洋,來到人生地疏的地方,成為台灣媳婦,置身一個迥異的文化中,是何等的勇氣啊!

不同的膚色,怪異的腔調,總會引來側目,「外籍新娘」,社會上有人如此稱呼這批新移民,好像意味著來自落後貧窮沒文化的地區,這是台灣社會對這群台灣媳婦的污名化言語,事實上,他們也感受到許多不平等待遇,光是要拿一張身分證,便要通過高難度的語言測驗,她形容連博士生都無法得高分的題目;和有些嚴苛財物證明,「沒有錢,不能成為台灣人。」

因此,她和幾個異國姊妹,加上本地一些熱心朋友,合組南洋姊妹會,希望為更多姊妹爭取應有的福利,並幫助她們加速融入本地生活中。

DSC04697
吳茂成老師帶領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拜訪南洋姐妹會。

我從蘇科雅的言談舉止中看出她的智慧和毅力;從南洋姊妹會出版的會訊中,訝異那股深厚的文化功力,簡潔流暢的文字表達,直令我汗顏。她說,「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要叫我新移民女性。」

我心想,如何稱呼你,都無法掩蓋你的光芒四射啊!台灣的角落不是到處散落蘇科雅的影子嗎?打開收音機,那個談笑風生的DJ,正說著我不懂的語言呢!

(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網路多國界-甲仙電腦進階班手記

由旗山新移民服務中心主辦的「甲仙新移民電腦進階班」,開課過程幾經波折,由於提供電腦教室的甲仙國中正好放暑假,晚上沒老師幫我們開門,不得已把時間改為白天,但白天學員因為工作忙碌,卻沒法來上課。還好有國中…

編按:作者是甲仙的社區工作者,本文紀錄新移民網路教學的趣味與其實務工作的心得,藉此說明數位教學如何顧及使用者需求與在地性。

——————————————————————————————————————

由旗山新移民服務中心主辦的「甲仙新移民電腦進階班」,開課過程幾經波折,由於提供電腦教室的甲仙國中正好放暑假,晚上沒老師幫我們開門,不得已把時間改為白天,但白天學員因為工作忙碌,卻沒法來上課。還好,有了國中退休主任葉賢能老師奔波協調,終於讓課程如期舉行。

980802-clip-image00214.jpg
甲仙愛鄉協會電腦教學最受歡迎的講師,葉賢能。

葉老師一直是甲仙愛鄉協會電腦教學最受歡迎的講師,不管是跟新移民互動或配合學員的須求都是最適切的,只要學員想學他就教,所以學員跟他沒距離也像朋友一樣,學習氣氛自然就熱絡多了。

clip_image002[18]
電腦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瞭解使用者的個人需求,才能持續加溫使用者的學習樂趣。

好比說大陸籍的麗萍,基本上中文沒問題,但為了迎合時代的趨勢,電腦不能不懂,想買電腦卻怕不識貨買到不適合自己的,所以請老師幫他介紹;後來上課時,麗萍一邊上一邊訴說老師幫她買到便宜又好用的電腦;感恩的心油然而生。

葉老師上課雖然很用心,但對初學者來說,電腦是相當複雜又多變的,每一個細節一定要認真聽但又不見得記得住,那種既想學又怕記不住的心情,可說五味雜陳;而字看不懂,一直是新移民學習電腦最大的困境,所以我也常在想:該如何引導她們學習會比較好進入狀況?

就文香來說,第一次上電腦課的時候一點意願都沒有,因為語言上的隔閡加上台灣字不認識她,學電腦一直是困擾,常常老師敎過一次再操作時便忘光了;而此回,為了讓自己能督促兩個孩子學習,不管學習過程多麼辛苦,文香一點都不放棄想把電腦學會,還好老師知道她們的難處,幫大家買耳機,讓他們上司蓋比(skype)網站直接跟朋友家人對話,大大提升了學習的興趣。

clip_image002[20]
葉老師總能因人而異,靈活的改變教學方法,讓每個人都能夠在網路世界找到自己的需要。

葉老師在基本課程分享過了之後,採用一對一教學法,期望能為每個學員解決學習的盲點與困境,讓學習更順暢或能更上一層樓。雖然我的電腦功力不是很厲害,但跟著課程的進行,還是得扮演小老師的角色,有時覺得明明剛教過怎麼忘得也快,才知葉老師能有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耐心,可不是簡單的呢?

只是,上完這一期課程之後,老師就要回新竹老家陪伴高齡的老爸並做農夫去了,想說以後若我們還要開班可沒老師帶了,但願我們有需要時老師隨時都會應邀回來。

clip_image002[22]
文香家的文彬跟文心兩兄妹,是十足的跟屁蟲,看到電腦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玩起來比誰都瘋呢!

請你疼惜台灣ê媳婦

因為不懂中文,身邊又缺乏越南(母國)文字的資料,他們無法吸收新的知識,許多認知與觀念,仍停留在十幾年前嫁過來的那個時候。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笨或水準不如我們台灣人,而是環境造成的無奈。有次去圖書館…

2009年5月19日,星期一,照往例,跟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工作同仁一起開每週的工作會議。之前連續幾週,我們進行了一個小活動,以匿名的方式,請全部的人針對其中一位,寫下他的優點及可以再更好的地方,寫好後紙條丟在盒子內,然後請當事人『開獎』,並分享他自己對別人觀感的想法,每個人輪流當主角,包括我在內。

今天,我們要玩點不一樣的東西,我把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人際溝通模式:討好型、責備型、電腦型、打岔型及一致型,向大家做了簡單的說明,並一同做了練習,然後,大家圍成一個圓圈,請他們二人一組,站在圓圈中央,自行即興地模擬劇情,運用這五種溝通模式。

980723-yuguop1040689-360.jpg
圖中這兩位,左邊那位採取的是指責型,右邊這位則是電腦型,跟人溝通時強調冷靜、穩定,硬梆梆,缺乏感情。

這是個很有趣的觀察,因為即使只是『表演』,每個人慣常的溝通方式還是會自然地流露出來,尤其是阿惠(化名),無論對方採用哪一種溝通方式,不管任何動作,她的反應就是馬上跪下來乞求對方的討好型,很清楚地讓我們看見,這就是她平時與人相處的溝通方式。

P1040686
討好型的姿態(右)總是試著逢迎對方,一味地取悅別人或向人道歉,沒有『自己』的空間。

為什麼要這樣呢?她說因為聽不懂對方講的話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聽不懂?因為她是我們所謂的新移民女性。

阿惠生於1966年,29歲那年,從出生地越南胡志名市嫁到台灣宜蘭蘇澳的嶺腳,當年46歲的先生是失去戰場的討海人,轉行從事勞動業,工作不甚穩定。婚後隔年生下獨子,阿惠打零工、車衣服,在早餐店工作,去美容院幫人彩繪指甲,擔任食品包裝人員等,2008年到社區擔任多元就業方案的上工人員。

曾經聽一位學校在頭城沿海的小學老師講過,他們雖然屬偏鄉小校,但是比較不擔心因招生數不足被廢校,因為外籍配偶的『生產力』比較高。和宜蘭沿海漁村相較,港邊社區裡的外籍配偶並不算多,或許因為我們已是『不是漁村的漁村』吧。

雖說日久他鄉是故鄉,新移民女性的辛苦總是不足為外人道。曾經有位也是越南籍的社區媽媽,滿是焦慮地向我表示她不懂中文,以後孩子上學她都不會教,怎麼辦?鼓勵她去學中文,但婆婆認為她就是該工作賺錢、帶小孩、做家事,不太願意讓她出去上課。阿惠的婆婆已經去世,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有同樣的問題,所以,她的小孩放學後便去安親班,她說:『我又不會教,就讓他去安親班!』

因為不懂中文,身邊又缺乏越南(母國)文字的資料,他們無法吸收新的知識,許多認知與觀念,仍停留在十幾年前嫁過來的那個時候。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笨或水準不如我們台灣人,而是環境造成的無奈。

有次去圖書館,意外發現一本由各國新移民女性用母國文字寫的書,有中文對照,便借回來給阿惠看,她好高興,拿在手上翻了一下,跟我說她看得懂,還書時,一直要告訴我裡面寫的故事是什麼。

因為語言文字的溝通障礙,心地善良的阿惠選擇一味地附和討好,但是跪久了、脖子仰望久了也是會痠的。有次晚上她來找我,看她表情怪怪的,開口說沒幾句,忍不住便哭了出來,原來是因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和先生有了爭執,夫妻吵架;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阿惠也曾哭訴,為什麼台灣人都要欺負她?看不起她!

又過了一週,我們又再玩薩提爾的人際溝通劇。當我看到阿惠又擺出討好型的姿態時,心裡,真的有那麼一點不捨。真心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學習,學習接受新移民女性也跟我們一樣對生命懷抱著期待與願望,需要大家的尊重。

參考文獻:《家庭如何塑造人》,維琴尼亞. 薩堤爾(Virginia Satir),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1/7 初版26刷

辣椒雖小,力量無窮

經過一年的努力後,印尼辣醬終於有屬於她的部落格,可以讓辣醬的資訊散播更廣,我想,在台灣,多元族群的互相包容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旅程之一,尊重不同生活的差異,肯定多方面的文化展現。

每年春末夏初之際,萬般朝氣蓬勃待舉,頂上陽光溫煦地灑落南方小鎮。在一片黝綠的田埂間,有一群人,趕在春意盎然後的夏日時節,努力穿梭在綠葉叢中,搜尋朝天椒朱紅的身形。

你若是仔細端詳朝天椒,會發現她的末端尖尖,底部鑲嵌青綠的蒂頭,像極了小小的紅蠟燭,安插在翠綠的燭臺線譜上,醒目跳動著田野奏曲,是熱情的,也是奔放的。這可是印尼媽媽在美濃所種植的辣椒,也是印尼媽媽製作印尼辣醬的上等首選。

980604-meinugpepper-360.jpg

DSCF9026

印象中,我第一次看到印尼辣醬是在九六年,梧堤颱風夾帶熱帶氣旋的豪雨力量,在水淹姊妹會的隔天下午,看著被清運出來一箱箱裝罐好的辣醬,沾黏浸濡的紙箱,軟弱無力,面臨全數丟棄的命運。無情的洪水肆虐,攪亂了原本該是活力展售的希望。

我看著等待被處理回收的辣醬往外堆砌,接著我們不斷將辣醬瓶蓋逐一扭轉、倒棄,然而被水浸泡後瓶蓋特別緊縮,費力鬆開瓶蓋的枷鎖並沒有讓人品嚐到洋溢的味蕾經驗,當時的我沒有問她們,這是ㄧ種什麼樣的感受,但我想,心血付之一炬的心痛感覺真是令人扼腕。

隔一年,沒想到姊妹會決定大量推動印尼辣醬的發售,這豈不是一項充滿勇氣的挑戰?後來當我再度踏進姊妹會辦公室時,在老遠處早被四溢瀰漫的香辣味撲鼻吸引過去,我驚豔地看著熱鍋裡,辣椒籽混搭焦糖與醬油的黃色泡泡,撲通撲通的翻滾濃稠嗆辣的視覺效應,我在純樸的美濃感受到南洋的招喚。

有一天,心血來潮的我加入剝辣椒的行列中,藏著好奇心的雙手沒有任何防護,久了,一陣陣的微辣刺激,透過神經傳達的路徑,心頭頓生溫熱,慧芬說:『記得可別揉眼睛。』這回,我可是用身體記憶狠狠烙印住了,辣椒雖小,力量無窮。

後來每當我在欣賞辣椒籽被印尼媽媽輕柔撥下跳動時,都會想到這小不丁點的力量正蠢蠢欲動,悄悄蔓延那份特有的辣味,若是沒有帶上手套,在沾滿辣度的手掌肌膚上,被侵略的刺熱感會佈麻雙手的,我想這是一種滾燙火紅的熱情吧!

DSCF9023

DSCF9047

經過一年的努力後,印尼辣醬終於有屬於她的部落格,可以讓辣醬的資訊散播更廣,我想,在台灣,多元族群的互相包容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旅程之一,尊重不同生活的差異,肯定多方面的文化展現。而這罐辣醬之不同,源自於背後默默在台灣生活的外籍媽媽們的努力與驕傲,還有思念與堅強的懷舊味……

就像這些辣椒或是辣醬一樣,挺起身子朝天張望,熱情且自信……

(本文作者為南洋姊妹會志工)

那女孩的故事

1978年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就跟著外婆,還有拉著小阿姨的上衣尾巴,每天就像跟屁蟲一樣。小女孩和他的小阿姨只差了十二歲,因為跟著小阿姨在成長…

1978年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小女孩就跟著外婆,還有拉著小阿姨的上衣尾巴,每天就像跟屁蟲一樣。

小女孩和他的小阿姨只差了十二歲,因為跟著小阿姨在成長,小女孩比較早熟,從三歲就會幫忙顧自己的小妹妹。在小女孩的記憶裡還有一點點對小阿姨的印象,只記得小阿姨很幼稚。小女孩的每一張黑白照片裡面總是坐在外婆的大腿上,臉上沒甚麼表情。小女孩的外婆很早就守寡,如果去逛市場都不會忘記要帶小女孩一起。在國小四年級時,小阿姨要出嫁了,要嫁去很遠的地方,那時候小女孩覺得怎麼要嫁那麼遠呢?是因為外婆跟媽媽很會碎碎唸嗎?小阿姨在國外待了五年,回來時背上多了一個小女孩。

971122-0142-360.jpg

971121-0141-320.jpg

小女孩十七歲那年到了大都市去工作,一待就是五年,那年二十三歲,已經是個大女孩。後來透過朋友認識了異國男孩,他們閃電結婚,感覺莽莽撞撞、匆匆忙忙的就嫁過去。到了異國去生活,很多事情要從頭開始,也要慢慢去習慣那裡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化等等…。

在那裏最痛苦就是很難和對方語言溝通,文字也看不懂,就連看電視都看不懂在演什麼,感覺一切都很糟糕。因為認識對方沒有很久就結婚,也不太了解對方,結婚後才慢慢了解對方的一些優缺點,過沒多久,也孕育了新生命,有了自己的寶寶,女孩把一切重心都放在寶寶身上,感覺生活不再和以前一樣糟糕。除了照顧寶寶還有做不完的家事。

一眨眼過了五年,寶寶慢慢的要去上課,女孩去補校學習異國語言。過了三年女孩從補校畢業,現在不管是看電視、買菜、逛街、旅遊等等,要和當地人溝通都不再是問題,只是每當聽到有關異鄉的歌曲,都還是會覺得酸酸的,不知道唱的人是否也有和她一樣的心情?每當到了過年看到別人要回娘家時,女孩會掉眼淚,好羨慕她們,不是沒有娘家可回,而是太遠。

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漸漸的開始變得忙碌,必需要出去賺錢,也因為學會了當地的語言,一切也變得方便許多,也就不再那麼想家。當你問她:「妳幸福嗎?」她就跟以前的農業時代的阿婆一樣回答…。偶爾和同鄉的聚一聚,目前過得都還不錯。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要有一個目標,那就不會覺得活在世界上是很無趣的。換句話說;小女孩落地生根了,而且還很扎實。

(作者原籍印尼、姊妹會研究調查委員)

來自柬埔寨的模範媽媽

學校的母親節表揚活動中,被安排在前面的位子,主持人一一唱名:「蘇科雅媽媽。來自柬埔寨,在家庭用心、細心照顧公婆,無怨無悔,甚至做先生與公婆之間的橋樑,認真做好母親的角色………..

什麼叫模範?怎麼樣的人可以有模範標準?怎樣的女人可當模範媽媽?未婚生子?單身爸爸、媽媽?少奶奶?新移民媽媽?職業婦女?家庭主婦?當我聽到「模範」這兩個字,我心裏在想,到底是什麼意思?但並不是我聽不懂,後來就問大女兒:「妳知道模範是什麼意思嗎?」她立刻回答說:「我知道啊!」然後繼續解釋,「父母是小孩的榜樣、父母要做好的行為給小孩看,小孩才會學習到好的行為」。

在我謝謝她的回答後,小孩問我為何要這樣問她,回了她一句「沒有!只是隨口問問,看妳懂不懂啊!」那天老師打電話問我會不會參加母親節活動,回答說「看看」因為在上班時間不確定,然後老師極力邀請「媽媽妳一定要來」,隨口問了一句:「為什麼」,老師說:活動當天有模範母親表揚,妳是模範母親,當然要來接受表揚。

那時很訝異,為何是我,有什麼值得表揚的呢?「模範」不是要先生事業有成,兒女功成名就,或是職業婦女把事業及家庭兼顧得很好的?我才當媽媽幾年,小孩剛上小學,老公的工作也很平凡,如果硬要找個理由,是我在新移民工作上的努力吧!在南洋台灣姊妹會幫助姊妹爭取權益,倡導法條上的不平等,舉辦親子教育讓姊妹早日融入台灣社會。

學校的母親節表揚活動中,被安排在前面的位子,主持人一一唱名:「蘇科雅媽媽。來自柬埔寨,在家庭用心、細心照顧公婆,無怨無悔,甚至做先生與公婆之間的橋樑,認真做好母親的角色,給孩子適當的教養。

雖然離鄉背井,但積極融入客家文化與生活,樂觀面對各項挑戰。並投身公益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目前是南洋台灣姊妹會的重要幹部,展現現代女性的能力與自信。」聽得我既尷尬又高興,心情真是五味雜陳,心想我也會有上台被表揚的時候!其實人人都可以是模範母親,只是這次我比較幸運被選上,願把這份榮耀分享給大家。

mother-360.jpg

970507母親節 171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只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覺得『對』的事情,就會堅持下去,加上自己的個性樂觀積極不怕困難,在生活上努力學習華語和客家語,說服公婆與先生讓我加入「南洋台灣姊妹會」,發揮我的能力,協助及陪伴南洋姊妹。對於孩子的教育,投入心力與孩子共同成長,無論面臨種種壓力與困境,我會以成熟且正向的心態去引導孩子,與老師配合,使孩子適應學校生活…。

我只是盡力做好自己,當然也很感謝學校給我「模範媽媽」的榮耀。

(本文作者為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柬埔寨籍)

小地方新聞網